A. 經濟發展水平和稅收的關系是怎樣的
1、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稅收規模(總量)和結構。經濟規模(總量)決定稅收規模(總版額),一個地權方經濟發展很快,稅收也應該是迅速增長的。經濟結構決定稅收結構,一個地方服務業比較發達,地方財力也會增加。如果是製造業發達,中央財力會增加。
2、稅收反作用於經濟。通過稅收經濟杠桿比如限制什麼產(行)業、鼓勵什麼產(行)業,什麼產(行)業就會迅速發展或抑制,從而引導經濟發展。
B. 經濟發展水平對財政收入影響是基礎性的,這是什麼意思基礎性是什麼意思怎麼影響的
財政主要靠稅收來完成,那麼稅收的增長取決於社會經濟的活躍度,經濟越發達,交易越活躍,隨著交易的頻率提高,稅收就會相應增加,基礎性的意思就是它是稅源的重中之重,總有最廣泛的支撐,也是社會就業和納稅的基石。
C. 影響城市發展的因素
1、全球化。
全球化的本質是全球范圍內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雖然從一般意義上講,全球化背景下各類要素都可以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重新配置,但從目前觀察到的情況看,要素流動格局呈現出一定程度的不均衡和不對稱性。
具體而言,高端人才的流動性遠遠高於中低端人才;資本的流動性遠遠高於勞動力的流動性;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消費模式、生產模式、產業結構、治理模式等方面的影響,總體而言大於發展中國家在這些方面對發達國家的影響。
2、技術進步。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信息通信技術的突破和廣泛應用,帶動了上一輪全球范圍內的高速增長。2008年底發達國家爆發的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展望未來,能夠啟動新一輪經濟增長,特別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根本力量,仍然是新的重大技術突破。
信息通信技術的深度普及和應用,清潔能源的發展,新材料的出現,生物技術的發展等,都有可能成為這樣的技術突破點。目前有學者提出,人類社會正在啟動第三次工業革命,可能是能源和信息技術發展所帶動,也可能是信息技術驅動下的製造業升級所帶動。
3、全球治理模式和治理議題的變化。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許多議題越來越超出主權國家的治理范圍,需要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協調,才能夠有效解決。諸如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全球政治、經濟和金融穩定、控制傳染病等全球性公共產品,成為擺在人類面前的新的重大議題,相應的全球治理結構也在孕育著新的深刻變化。
4、各國民眾權利和平等意識的普遍增強。
美國著名戰略思想家布熱津斯基把這種現象稱為「全球政治覺醒」()。這種趨勢對於一國國內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的變化,具有難以預計、難以把控的重大影響,對國際關系也有重要影響。
(3)你認為經濟發展水平怎麼影響擴展閱讀:
城市發展的基本規律:
1、區域理論:城市是區域的核心,區域發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魯提出增長極核理論:城市通過極化效應、擴散效應的發展,是區域經濟趨於均衡,然後進入下一輪極化、擴散的發展階段。
2、經濟學理論:城市產業分基礎產業(城市發展的關鍵)、服務業產業。[2]
3、人文生態學理論:互相依賴、互相競爭是人類社區空間關系形成、發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訊理論:1962年梅耶《城市發展的通訊理論》
5、經濟全球化理論: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運行機制的日益緊密運動的進程。世界貿易組織1995年度報告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不同國家的市場和生產日益變得更加互相依存的過程,這是由於貨物和服務貿易的發展以及資本和技術的流動所造成的。」
6、城市進化理論:絕對集中(城市不斷增長)、相當集中(城市人口增長仍然高於郊區)、相當分散(郊區增長超過城市)、絕對分散(城市人口下降郊區人口上升)。
D. 你覺得儲蓄多少對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老百姓把自己的積蓄儲存在銀行就可以使銀行錢庫里更加的充盈,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反映的就是一個國家整體的經濟水平,所以如果儲蓄的量越大,說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也就說明我國的經濟發展在不斷提高。
E. 經濟發展水平對財政收入影響是基礎性的什麼意思基礎性是怎麼影響的
所謂基礎性的就是主要的。財政收入受多方面影響,比如經濟發展水平,稅收的稅率,稅種的調節等等,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經濟發展水平,二者一般是正相關的。
F. 一、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你認為其增長原因是什麼呢
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增長原因是:科學技術沖擊、供給沖擊、需求沖擊、制度沖擊、金融沖擊
1、科學技術沖擊。現代經濟增長理論認為,技術進步才是長期經濟增長的源泉。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緩慢,由此導致了經濟增長的緩慢。隨著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世界經濟得到極大發展。一戰二戰的爆發積累了大量的科學技術,特別是戰後科技革命,大大刺激了世界經濟的增長。戰後美國利用二戰所積累和德國獲得的科學技術,長期增長了一段時間,到20世紀70年代初的時候放緩。
2、供給沖擊。古典經濟學認為,供給沖擊才影響產出,導致經濟的波動。實際上古代產出往往不能滿足需求,總供給往往佔主導。現代經濟周期理論以之為基礎,繼承了供給沖擊巨大作用的觀點,認為導致經濟波動的實際因素,包括技術進步帶來的生產率變動、生產要素供給變動等供給方面的沖擊。
3、需求沖擊。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認為,總需求是短期中經濟波動的主要決定因素。現代經濟周期理論也把需求納入導致經濟波動的實際變數中,不但把供給方面的沖擊納入,還把個人需求偏好變化、政府需求變化等需求方面的沖擊也納入到導致經濟波動的實際變數中。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為中國帶來全球市場,以前特別是巨大的美國消費市場需求,極大的刺激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4、制度沖擊。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改革這種積極的制度沖擊已經明顯極大的促進經濟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經濟制度能反作用於經濟,制度經濟學認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在於組織制度本身。 在中國受政治背景的影響而出台的重大的經濟制度改革對經濟發展影響巨大而深遠,制度變動沖擊對經濟周期變動的方向及程度起到了較大的決定作用。
5、金融沖擊。金融在經濟中的地位與日俱增,與經濟中其他部分的聯系越來越密切,而金融市場往往是極具波動性。金融市場的大幅波動往往引起經濟的波動,如1929年金融危機和2007年次貸危機都引發了經濟的下滑,損害了經濟增長。
G. 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對教育影響
經濟發展越快,受教育程度越高因為經濟的發展可以帶動教育的發展
H. 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的關系是怎樣的
(1)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是相輔相成的,經濟發展水平對財政的影響是基礎性的,是源與流、根與葉的關系。要增加財政收入,必須努力發展經濟,增強國家的綜合經濟實力;而財源的擴大、財政收入的增加又會有力地促進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 (2)為了使財政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關鍵是大力增加財政收入。在經濟總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財政收入過少,會直接減少財政的經濟建設支出,降低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最終將不利於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加。但是,國家財政收入過多,會直接減少企業和個人的收入,對企業生產的擴大和個人購買力的增加產生不利影響,最終也將阻礙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加。所以,必須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綜合考慮,在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穩步增長的基礎上,實現企業生產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可見,認為財政收入越多越好的觀點是片面的。
I. 通貨膨脹對社會經濟經濟發展和對人民生活水平的影響是什麼
一、通貨膨脹的定義
通貨膨脹——它是指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上升的過程,即是一個貨幣紙持續貶值的過程。包括公開型和壓抑型通貨膨脹;爬行式、溫和式、奔騰式或惡性通貨膨脹;滯脹;預期和非預期通貨膨脹;需求拉上和成本推進式通貨膨脹等各種類型。
二、通貨膨脹的測量
1、拉氏指數——指以個別商品名義支出的基期比重作為權重,來計算物價指數上漲情況的。基期商品保持不變既是拉氏指數的特點,也是它的缺點。當消費品價格發生較大變化時,人們會較少需求價格上升較快的商品,而較多需求相對廉價的商品。由於沒能夠將基期之後涌現出來的新的主要消費品考慮進去,這樣實際上的通脹程度要比拉氏指數反映出來的小。即拉氏指數將誇大了價格總水平的上升。
2、帕氏指數——是根據期末購買的商品籃子作為參考點,來計算物價指數的上漲情況的。但由於強調了期末的商品價格指數,忽視了基期商品的價格指數,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即低估了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3、消費物價指數——是根據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消費開支所編制的物價指數。它是一個拉氏指數。缺點:選擇商品的范圍較窄,僅限於消費品。
4、國民生產總值平減指數——是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對按固定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它是一個帕氏指數。缺點:未在市場上交易的商品和勞務將被遺漏,並且它的資料也較難收集。
三、通貨膨脹的成因
關於通貨膨脹的成因,不同的理論有不同的解釋:
1、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該理論認為通貨膨脹是由於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水平造成的。即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貨物的結果。
2、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經濟學家將利潤和工資都包括在成本中。增加的工資或利潤被轉加到產品的價格中去,則發生了由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
3、混合型通貨膨脹——由於當工資得到增加時,人們的需求也會增加,於是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也會啟動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現實中的通貨膨脹很難分清是由於需求拉動的還是成本推動的,經濟學家薩繆爾遜和索洛就提出了混合型通貨膨脹,即需求與成本因素混合的通貨膨脹。
4、結構性通貨膨脹——即使總需求與總供給是平衡的,由於經濟部門結構的變動也會導致物價水平的上漲。生產部門和服務部門兩大部門的生產效率是不同的。生產效率高的生產部門貨幣工資增長較快,生產效率較低的服務部門就受到了增長工資的壓力,而它們的生產效率卻無法同等速度提高。於是服務部門就產生了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這就是結構性通貨膨脹的原理。
5、理性預期的通貨膨脹——當經濟要素充分就業,總供給曲線已不再有彈性,完全成為一條垂直線,實際產出也已達到潛在產出水平。當總需求增加時,只會引起價格水平同比例上漲,而對實際產出沒有影響。因為公眾會根據政府的貨幣政策進行預期,多次反復後能認識政府貨幣政策的動機。從而使政府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失效,於是政府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將不僅不能推動經濟反而造成滯脹。該理論有三個假設:(1)公眾是掌握著各種信息的經濟人,他們會利用所有掌握的信息對未來進行預測並且隨時根據新的信息調整經濟行為。(2)存在著自然失業率。(3)貨幣中性。
6、貨幣主義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是發生在貨幣量增加的速度超過產量增加的速度的情況下,而且,每單位產品索配合的貨幣量增加得愈快,通貨膨脹的發展就愈快。」「長期持續的通貨膨脹隨時隨地都是一種貨幣現象。」(弗里德曼語)
四、通貨膨脹的影響
1、通貨膨脹與經濟的關系
關於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存在三種不同的看法:
看法一: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增長起促進作用。
理由:當經濟長期處在有效需求不足、生產要素尚未充分有效利用、勞動者沒有充分就業的情況下,實際經濟增長率低於潛在的經濟增長率,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財政赤字增加內需並擴大貨幣發行量配合對貨幣的擴大需求,使整個經濟產出增加。這就是適度的通貨膨脹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看法二:通貨膨脹對經濟有促退作用。
理由:在通貨膨脹時期,紙幣不斷貶值,所代表的價值量不可捉摸地不斷降低,使人們無法比較、衡量商品的價值。通貨膨脹直接表現為價格信號紊亂,影響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這就降低了社會的經濟效率。
看法三:通貨膨脹對經濟沒有影響或沒有確定的影響。
理由:(1)貨幣中性論認為:當市場處於均衡狀態時,貨幣數量的增加將引起均衡價格水平的同比例上漲,並不會影響經濟體系的實際均衡狀態。這樣價格的變動對實際產出並無影響。(2)理性預期理論認為,只有當人們的預期通貨膨脹率與實際通脹率有差別時,通貨膨脹才使得實際產量有增減,但是由於預期有偏差,人們的行為也出現偏差,於是實際產量的增減也就無法捉摸。
2、通貨膨脹與失業的關系
經濟學中通常用菲利浦斯曲線來描述通貨膨脹與失業的相互替代關系:失業率較低時,通貨膨脹率就較高;失業率較高時,通貨膨脹率就較低。一些經濟學家還認為,在通貨膨脹的時候,人們可能預期較高的通脹率,使菲利浦斯曲線右移,即意味著在同樣的失業率下通脹率更高。這時候是菲利浦斯曲線惡化。而當菲利浦斯曲線失靈時,曲線與橫軸垂直,即無論通脹到什麼程度,一定的失業率依舊存在。
J. 如何理解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這兩者間的因果關系不是單向的。不僅人口增長會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經濟發展,也會對人口增長造成影響。一般來說,人口增長率和經濟發展水平之間是個倒U型曲線:開始時,經濟發展將會促進人口的增長,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人口增長率將隨之下降。所以當你在現實中觀察到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某種聯系時,你首先需要考慮的是,誰是因,誰是果?
關於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其中關鍵在於對技術進步的處理。如果不存在技術進步,那無限增長的人口和有限資源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這也是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基礎。但一旦假設存在技術進步,尤其是一旦假設存在內生技術進步,人口對經濟增長就很有可能具有促進作用。除此之外,人口的增加還可能會帶來某種規模效應,從而促進經濟增長。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理論模型大體就沿著這幾個思路展開,你看到假設,大致就能猜到結果。
大致來說,人口過快增長會帶來資源消耗的快速增加、儲蓄率的降低、投資的減少和政府提供基本公共品難度的增加。但它同時也會帶來勞動投入的增加、技術進步速度加快和潛在的規模效應。顯然,其凈影響取決於具體的人口增長速度、取決於各種外部因素尤其是政府政策應對,理論分析無法告訴我們答案。
理論不能解決爭論。但這個方面的實證也很麻煩:因而兩者之間因果關系的復雜性,實證模型就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到內生性問題。07年RES上有兩個港中文教授發的一篇paper,用少數民族人口比率做工具變數來控制內生性,得到的結果認為人口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具有負面影響:出生率下降千分之一,經濟增長率提高0.9%。這個工具變數同樣可能與被解釋變數相關,因為少數民族人口佔比高的地區往往地處偏僻,不過他們考慮到了這種可能性,也在回歸中控制了相關因素。因而這個結果可信度應該是比較高的。不過他們的被解釋變數是五年的經濟增長率,所以捕捉到的可能依然只是人口增長在短期內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在長期,過去幾十年人口的低增長即將給我們帶來人口老齡化和撫養率的降低,而人口年齡結構未來對中國經濟將帶來負面影響這基本上是共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