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商品經濟的發展簡史
在原始社會,人們生活在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氏族組織里,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共同佔有,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到原始社會末期逐漸出現了剩餘品,於是就有了氏族(或部落)之間對剩餘品的偶然交換。當發生了畜牧業和農業的分工時,商品交換逐漸擴大;後來發生了手工業和農業的分工,從而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貨幣,出現了商品經濟;商品生產的產生使商品交換經常化,進而產生了貨幣。 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商品經濟是在自然經濟的縫隙中生長的;而在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經濟才完全取代自然經濟,成為普遍的經濟形式。
世界上現存第一本經濟學著作是古希臘色諾芬(Xenophon,約前430-約前355或354)的《經濟論》,英語單詞 「Economy」、「Economics」即源於此。該書採用蘇格拉底與別人對話的形式,討論如何管理奴隸主家庭農場,堪稱「古代微觀經濟學」。他還著有《雅典的收入》,論述如何增加雅典國家收入,堪稱「古代宏觀經濟學」。此外,柏拉圖(Platon,前427-前347)所著《理想國》,從社會分工的角度論述奴隸經濟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鞏固和完善奴隸經濟制度,強調農業的基礎地位,主張限制商業、高利貸和私有財產。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所著《政治論》主要論述奴隸經濟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鞏固奴隸經濟制度,《倫理學》分析商品等價交換現象,認為貨幣使不同的商品等價。
歐洲封建社會始於公元476年,終於1640年,其間戰亂、災荒和瘟疫連綿不斷,經濟、文化黯然失色,人稱黑暗的「中世紀」(Middle ages)。義大利神學家阿奎那(Thomas Aquienas,1225或1226-1274)著有《神學大全》,根據上帝意志論證封建農奴制度的合理性,認為上帝創造萬物有高低之分,「下等人」應當受「上等人」統治。同時,提出公平價格理論、貨幣理論、商業理論和利息論,為商品經濟的發展作了折衷和辯護,有一定歷史進步意義。 1492年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約1451-1506)「發現」美洲大陸之後,國際貿易成為當時西歐主要經濟增長點,催生了「重商主義」(Mercantilism),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的萌芽。認為:只有金銀才是財富,主張促進商業發展,開展國際貿易,實行貿易管制。第一次正面肯定商業和商品經濟,堪稱「革命性」突破。早期重商主義主張「貨幣差額論」,即只出口不進口,主要代表作是1581年於英國匿名發表的《對中國同胞某些控訴的評述》。晚期重商主義主張「貿易差額論」,即少進口多出口,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孟克列欽(Antoine de Montchrétien,1575-1622,又譯「蒙克萊田」,1615年發表《獻給國王和王後的政治經濟學》,首次使用「政治經濟學」一詞)、柯爾培爾(Jean Baptiste Colbert,1619-1683)以及英國的托馬斯·孟(Thomas Mun,1571-1641,又譯托馬斯·曼,1621年發表《論英國與東印度公司的貿易》)。
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主要產生和發展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前期,即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取得完全勝利的時期。具體說來,這一時期大致上就是17-19世紀中期期間。該時期內,西方國家的經濟在資產階級革命的配合下,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克服重商主義經濟理論和觀念的缺陷的客觀條件已經具備。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所代表的經濟思想和學說與重商主義的理論學說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其主要特點是主張實行經濟自由主義。這意味著個人可以在擺脫封建經濟制度殘余和重商主義那樣的國家干預情況下,實行自由經營;政府應當在保證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下對經濟採取自由放任的態度,讓市場機制自動地調節經濟,配置資源。
英國經濟學家配第基於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的實際,提出了不同於重商主義的觀點:(1)財富是物質產品,勞動是財富的源泉;(2)市場自動調節比人為地調節更能符合社會整體利益,即「看不見的手原理」(Principle of invisible hand),據此主張自由放任政策。 法國的「重農學派」(Physiocrats)主要代表人物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1758年發表《經濟表》,反對重商主義,主張自由貿易。但由於法國小農經濟比重較大,工業發展相對落後,因此認為只有農業才是社會財富的源泉,貨幣只是流通手段;工業只是對農產品進行加工,是農業的附屬物;對外貿易只是一種等價交換,都不能增加社會財富。1830年代以後,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分化為兩支,即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Alfred Marshall,1842-1924,1890年出版《經濟學原理》)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school),馬克思主義者一般稱之為「庸俗經濟學」(Vulgar economics)。 「新古典經濟學」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辯護」,認為:市場完美有效,能夠自動實現資源最佳配置,奠定了現代微觀經濟學理論的基本框架,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廠商理論、分配理論等。
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後,西方經濟學開始出現了大的變化,即發生了「凱恩斯主義的革命」。凱恩斯的經濟理論否定了新古典經濟學的主要思想傾向,開創了一個新的經濟學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既恢復了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國家干預主義的經濟思潮,使之在經濟生活中重新占據了主流地位,也同時存在著原先曾經占據過主流地位但在凱恩斯主義出現後暫時退居次要地位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潮。 中國人很早就懂得經商。原始時代,人們共同對抗自然,生產力有限,未能形成分工。不斷改進的勞動工具提高了人們的生產力,生產物過盛衍生了原始的交換。這些交換先是偶然性,漸漸變得經常而刻意。中國人很早就學會經商,據《易經》所載,神農氏曾在日中設市以「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這可算是原始的市集。在遠古時期,商部落就以善於交換出名,周武王滅商後,商朝的遺民為了維持生計,傳說他們的祖先曾駕著牛車遊走部落之間,進行交易。日子一長,便形成一個固定的職業。周人就稱他們為「商人」,稱他們的職業為「商業」,由此引申,出售的生產物便叫「商品」。
春秋戰國時期,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大商人。春秋時期著名的大商人有鄭國的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貢和范蠡;戰國時期著名的商人有魏國的白圭、呂不韋。戰國時期各國鑄造流通的銅幣種類增多,貨幣的數量大,種類多,反映了商業較過去發達。商品交換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繁榮。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由於農業經濟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特別是隋朝時開鑿的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促進了商品流通范圍的擴大。唐代還出現了櫃坊和飛錢。櫃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中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比歐洲地中海沿岸出現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飛錢類似於後世的匯票。櫃坊和飛錢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它們的出現又促進了商業的便利與發展。
宋元商業的繁榮,商業要繁榮,政府就必須放鬆對市場的嚴格控制。兩宋時期商業的繁榮,就是建立在從唐代後期起,市坊嚴格分開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時間基礎上的。兩宋時期的商業繁榮是全方位的,不僅商品的種類繁多,而且國內貿易、邊境貿易和對外貿易都很繁華。商業的繁榮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元代實現了國家的空前統一,促進了商業的繼續繁榮。兩宋商業空前繁榮,商業環境相對寬松,概括而言:首先,北宋建立以後社會經濟得以正常發展,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興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其次,政府逐漸放鬆對商品交易的限制。從唐代後期起,市坊嚴格分開的制度逐漸被打破,到宋代,店鋪已可隨處開設,買賣時間也一改日中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經營。第三,宋代市場上雖然仍然使用金屬貨幣,但在北宋時,四川益州的富商開始發行紙幣「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的發行使用便利了商業活動的進行,促進了商業的繁榮。第四,兩宋時水陸交通便利,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暢通,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
元代實現了國家的空前統一,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重新疏浚了大運河,疏浚後的大運河從杭州直達大都;開辟了海運,海運從長江口的劉家港出發,經黃海、渤海抵達直沽(天津);元政府還在各地遍設驛站,橫跨歐亞的陸上絲綢之路也重新繁榮起來,這些都促使元代商業繼續繁榮。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華的國際商業大都會。從東歐、中亞,從非洲海岸,從日本、朝鮮,從南洋各地,都有商隊來到大都。城內各種集市三十多處,居民不下十萬戶。
明清時期。政府對商人徵收沉重的商稅,並施行種種壓制政策,相比於宋元,有明顯的退步。這需要補充一定的資料,加以說明。明清時期,政府對民營商業,不斷加征商稅,對民營商業征稅不僅稅率高,稅目繁多而且關卡林立。明清政府還繼承了專賣專營的傳統,限制了民營商業的經營范圍,從而阻礙了工商業發展。
明清城鎮商業依然呈現繁榮景象。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等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體現了小農經濟與市場的聯系日益密切,農產品商品化得到了發展;城鎮經濟空前地繁榮和發展,許多大城市和農村市場都很繁華。只有這樣才能使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迅速。其次,隨著商業的繁榮,商人的情況發生了新變化,明清時期出現了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叫做「商幫」,其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
在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商品經濟是春秋戰國時期產生的。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促進了社會分工和擴大和交換的發展,形成了一支專門從事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工商業階層。他們以其雄厚的經濟實力,立足於社會歷史舞台。他們所從事的生產和經營,構成了新型社會經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② 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條件是什麼
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礎和條件。社會版分工是權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出現的,指社會勞動劃分和獨立化為不同部門和行業的分工。隨著社會分工的產生和發展,形成了專門生產各種不同產品的生產者或經濟單位,它們之間需要互通有無,因而產生了相互交換產品的要求。
②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於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決定性條件。不同的生產者各有其獨立的經濟利益和平等的權利,必然要求遵循等價交換原則,因而勞動產品就表現為商品,產品的生產和交換成為商品的生產和交換,從而導致商品經濟的產生。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上,這個決定性條件是伴隨著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產生而出現的。
③ 寫一篇商品經濟是如何產生與發展的文章!
絕對400字以上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1.哲學和哲學基本問題
哲學與世界觀和方法論。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和含義,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及其歷史形態。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是哲學中的偉大變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形態和基本特徵,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在人們正確認識社會現象,提高道德素質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3.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時代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科技革命。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及其理論成果。
(二)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
1.物質及其存在形式
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及其意義。物質與運動,運動與靜止,物質運動與時間、空間。
2.人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
實踐的本質、基本特徵和基本形式。實踐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作用。人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的基本環節。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的關系。
3.意識與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意識的產生、本質及其能動作用。世界的統一性和多樣性。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三)世界的聯系、發展及其規律
1.世界的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
聯系的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聯系與系統。發展的永恆性和普遍性。發展的實質。唯物辯證法過程論的內容和意義。規律及其客觀性。現象和本質。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結果。可能性和現實性。
2.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和質變、肯定和否定及其關系
事物存在的質、量、度。事物發展中的量變和質變及其相互轉化。事物發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辯證關系。辯證的否定觀及其方法論意義。
3.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辯證關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矛盾在事情發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及其方法論意義。中國傳統哲學中矛盾觀及其現代意義。
(四)認識的本質和過程
1.認識的發生和本質
認識發生的現實基礎。認識的本質。主體在認識中的作用。認識中的反映與信息、選擇、重構的關系。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與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知行觀及其現代意義。
2.認識的發展過程
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及其辯證關系。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3.真理與價值
真理及其客觀性。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及其辯證關系。真理的具體性。檢驗真理的實踐標准。
價值及其客觀性和主體性,價值評價及其尺度,價值選擇及其實現,真理和價值的關系。
認識論與思想路線。黨的思想路線及其意義。
4.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
思維方法的本質及其在認識中的作用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的統一。辯證思維方法與科學方法,思想方法
(五)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
1. 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和本質
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在社會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社會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在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中的作用。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社會的實踐本質。
2.社會的經濟結構
社會經濟結構的內容和功能。生產力的內涵、構成要素和特徵。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生產關系的本質和內在結構。
3.社會的政治結構
社會的政治結構及其構成要素。國家的本質和職能。
4.社會的觀念結構
社會的觀念結構與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的本質、相對獨立性及其社會功能。文化的本質和功能。文明和文明形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六)社會發展規律和歷史創造者
1.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社會規律及其特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及其矛盾運動。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規律的內容和意義。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關系及矛盾運動。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規律的內容和意義。
2.社會發展的動力
社會基本矛盾的內容和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生產力標准」的依據及意義。階級斗爭在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革命和改革。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和科技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科學技術發展與「全球問題」。
3.歷史的創造者
社會發展和人的活動的關系。人民群眾在歷史中的作用和地位。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七)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
1.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
社會形態及其更替。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和選擇性。社會發展道路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社會發展過程的前進性和曲折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2.人的本質和人的價值
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人的本質。人的價值及其實現。 社會發展與以人為本。
3.共產主義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人的自由及其實現。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一)導論
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形成的歷史背景、理論來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發展的理論。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研究生產關系包括研究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
3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任務
經濟規律的客觀性。經濟規律的類型
(二)社會經濟制度與經濟運行的一般原理
1.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
社會經濟制度的更替。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一般規律。
2.社會經濟的兩種基本形態
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基本特徵。商品經濟的兩個發展階段。
3.商品經濟的基本原理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商品的價值與價值量。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價值形式的發展與貨幣的起源。貨幣的本質和職能。貨幣流通規律。紙幣和信用貨幣。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市場機制。價值規律的主要作用。
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時代性。深化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
(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及其發展階段
1.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
資本流通形式與商品流通形式的區別。勞動力成為商品的重要條件。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及其特徵。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分及其意義。土地、設備、原材料等生產要素在商品生產中的作用與勞動創造價值的關系。剩餘價值率。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
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超額剩餘價值。
資本積累。資本有機構成。資本的積聚和集中。
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借貸資本和利息。銀行資本和銀行利潤。股份資本和股息。土地所有權和地租。土地價格。
2.壟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徵
資本主義發展的兩個階段。生產集中和私人壟斷的形成。壟斷成為資本主義的重要經濟基礎。壟斷和競爭的關系。壟斷利潤。壟斷價格。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和雙重作用。
3.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和長期性。
(四)資本的運行
1.資本運行的一般原理
產業資本循環經歷的三個階段和採取的三種職能形式。產業資本循環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資本周轉。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技術進步和固定資本折舊。資本的周轉時間和周轉次數。制約資本運動速度的因素。資本周轉速度對商品生產和價值增殖的影響。
社會總資本運行的核心問題。分析社會總資本運行的兩個基本理論前提。簡單再生產。擴大再生產及其兩種方式。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實現條件及其意義。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根源和周期性。
2.壟斷階段的資本運行
資本主義國有制的產生和發展,國有壟斷資本和私人壟斷資本在企業范圍的結合。國家對經濟活動的調節和干預。
3.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向國際范圍的擴展
國際分工和生產國際化。壟斷資本主義向國際范圍擴展的主要形式和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在經濟發展中的矛盾和合作。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和協調。
(五)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與經濟制度
1.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基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特徵和建立的客觀依據。公有制經濟的涵義和多種實現形式。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3.社會主義個人收入分配製度
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個人收入分配製度的客觀必然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的特點。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理順分配關系,解決收入差距過大問題,促進社會公平。
(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徵。計劃與市場兩種調節手段的有機結合。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
企業是重要的微觀經濟活動主體。企業性質和組織形式的多樣化。構建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的現代企業制度。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基礎
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市場體系。規范市場秩序。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調控體系
宏觀調控的必要性。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完善國家宏觀調控體系,提高宏觀調控水平。
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保障體系
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必要性。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內容。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七)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關系
1.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客觀趨勢
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物質條件和現實基礎。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2.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的發展
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的合作與競爭,提高國際競爭力。
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兩種社會制度的並存和發展。
三、毛澤東思想概論
(一)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1.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馬克思主義是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行動指南。毛澤東思想是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必然產物。毛澤東思想發展的歷史進程。
2.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涵義和科學體系
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定義和科學內涵。毛澤東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獨創性發展。毛澤東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
1. 近代中國社會與資本階級民主革命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點。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對的兩大歷史任務。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發生的歷史必然性。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及其歷史地位。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社會歷史條件。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其意義。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
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形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特點。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和聯系。
3.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
新民主主義政治綱領。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革命的主要經驗和主要綱領。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新民主主義文化綱領。中國共產黨是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的統一論者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問題
1. 武裝斗爭和農村包圍城市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的三個主要法寶。中國革命必須以長期的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中國武裝斗爭的實質。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基本理論。人民軍隊建設的原則。
2.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統一戰線
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在中國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現實可能性。 中國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和發展。實現革命統一戰線的基本原則和主要經驗。
3.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黨的建設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全民族的先鋒隊。黨的建設是一項偉大的工程。黨的建設的基本經驗。
(四)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原則與經驗總結
1.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思想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過渡性質與主要矛盾。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物歷史條件。
2.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內容。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建設的關系。
3.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驗總結
對農業、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經驗。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經驗。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五)社會主義若乾重大理論問題的探索成果
1.走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以蘇聯經驗為借鑒,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黨的中心工作。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
2.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學說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發展動力。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
3.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階段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
社會主義分為不發達和比較發達兩個階段、中國處在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兩步走戰略。
(六)社會主義建設的方針政策
1.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適合國情的中國工業化道路。經濟體制和管理體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2.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實現民族平等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繁榮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基本方針。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建設宏大的工人階級知識分子隊伍。
3.社會主義國防建設和對外關系
建設現代化國防,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反對霸權主義
4.執政條件下黨的建設
加強執政黨的建設,提出「兩個務必」。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
(七)掌握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
1.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
實事求是的基本內涵和基本要求。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群眾路線的基本內涵和基本要求。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獨立自主的基本內涵和基本要求。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立足點。
2.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的重大意義。
四、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一)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1.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歷史條件
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歷史性飛躍。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時代背景、理論基礎和社會歷史條件。
2.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它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對當今時代特徵和總體國際形勢作出了新的科學判斷,形成了新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體系。鄧小平理論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堅持、發展和創新。
(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
當代世界的新變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社會主義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歷史依據。國情與黨情的新變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現實依據。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內容
「三個代表」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發展先進生產力是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條件。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到底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
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的科學體系。「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1.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和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一思想路線有力地推動和保證了撥亂反正與全面改革的進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貫穿於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黨的思想路線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過程中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我們堅持先進性和增強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
2.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思想路線的基本要求
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內在要求和前提。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歸宿。尊重實踐、尊重群眾,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根本體現。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與時俱進就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有利於」是判斷我們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准。
(四)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
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基本理論問題
「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搞清楚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認清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各方面的本質要求進行了闡述,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新的科學水平。
2.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及其確立這一任務的依據。發展是硬道理,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現階段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五)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
1.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和特徵。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重要意義。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內涵。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統一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機統一,不可分割。
4.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
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條經驗。這十條經驗,覆蓋了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方面,是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
(六)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戰略
1.全面理解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目標和步驟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分「三步走」的戰略步驟。21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我國發展戰略的特點。
3.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鄧小平同志關於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思想,西部大開發戰略及其意義。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實行速度、結構、效益、質量的統一。
4.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教興國戰略的內涵。推進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實現科學技術跨越式發展,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培養、吸引和用好各類人才。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以及實施這一戰略的意義。
(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和基本內涵。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徵和框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任務。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確立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依據。全面認識公有制經濟的含義。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製度
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製度,確立這一分配製度的依據。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正確處理按勞分配為主體和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的關系,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
(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專政是有中國特色的無產階級專政。鞏固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2.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緊迫性和長期性。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地統一起來。
3.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的涵義、內容和重要意義。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個長期過程。
(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
社會主義文化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徵,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地位。正確認識和處理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相互關系。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輔相成。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和基本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社會主義教育科學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指導方針。
3.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人的全面發展是與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提高相伴隨的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
(十)「一國兩制」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
1.「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形成和發展。祖國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形成和發展。 2.「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實踐 。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重大意義。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和綱領。 (十一)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1.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關於當今時代特徵的科學判斷。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2.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標和根本原則。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我國同世界各國的關系。中國外交工作的立足點。
3.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要障礙。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要內容。 (十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依靠力量和領導核心。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依靠力量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依靠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社會各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
3.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按照「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性。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不斷提高黨的社會影響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
④ 商品學形成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市場經濟與商品經濟的聯系,集中體現在市場機制和市場體系等范疇上。
就市場機制而言,商品經濟是通過價格、供求、工資、利率、競爭等市場機制來運行的,而市場經濟的涵義就是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兩者有著共同的機制。
就市場體系來說,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的范圍必然擴大,不僅有商品、物資市場,而且有資金、技術、勞務、土地等生產要素市場,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市場體系。市場體系的形成,既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表現,二者有著共同的內在要求。
市場機制、市場體系范疇屬於經濟運行的機制和手段,而市場經濟屬於經濟運行的體制和模式。但這些范疇都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內涵,並且在總體上體現著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因此,是否按社會通行規則搞市場經濟,檢驗著這種商品經濟的真假性及其發達程度。
然而,商品經濟不等於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發達商品經濟的表現形式和現代形態。二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一、原始商品經濟和簡單商品經濟,雖然也是一種商品經濟形態,然而卻不是市場經濟。只有建立了統一市場和市場體系的商品經濟才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市場化的商品經濟。
二、以小生產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不是市場經濟,只有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商品經濟,才能成為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社會化的商品經濟。
三、在發達的商品交換中,經濟關系貨幣化,金融市場、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全面介入經濟運行,才能形成市場經濟。可以說,市場經濟是貨幣化的商品經濟。
四、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投資政策、價格政策、對於市場經濟有著很大的導向作用。
五、一個國家的商品經濟不能搞封鎖壟斷,閉關自守,而應全面開放,參與國際交換和競爭,把自己融匯於世界經濟之中。只有在開放條件下,才能與世界經濟接軌,把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對接起來,形成現代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開放化的商品經濟。
六、商品學的形成與內容,要反映經濟發展的進程、業態和樣式。
⑤ 商品經濟的產生條件
商品經濟抄產生和存在的一般條件有兩個:一是社會分工;二是生產資料和產品屬於不同的物質利益主體所有。
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產的一般基礎。在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初期,曾有過的三次社會大分工,使生產具有單一性,生產的單一性與需求的多樣性發生了矛盾,為了解決矛盾,互通有無成為必要。但社會分工並不能決定相互交換的產品必須採取商品形式,因而也不能決定商品經濟的存在。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決定性條件,是生產資料和產品屬於不同的物質利益主體所有。這個決定性條件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家庭和私有制的出現而產生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從事不同產品生產的不同財產權利主體,為了維護各自的經濟利益,在互通有無時,惟一能夠接受的方式,就是等價交換,這樣,產品便表現為商品,產生了商品交換。
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兩個基本條件是同社會生產力相聯系而產生和發展的,最終也將會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而歸於自行消亡。所以,社會生產力的一定發展水平是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最終經濟原因。
⑥ 商品經濟產生的歷史條件有
商品經濟產生復和存在的一般條件制有兩個:一是社會分工;二是生產資料和產品屬於不同的物質利益主體所有。
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產的一般基礎。在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初期,曾有過的三次社會大分工,使生產具有單一性,生產的單一性與需求的多樣性發生了矛盾,為了解決矛盾,互通有無成為必要。但社會分工並不能決定相互交換的產品必須採取商品形式,因而也不能決定商品經濟的存在。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決定性條件,是生產資料和產品屬於不同的物質利益主體所有。這個決定性條件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家庭和私有制的出現而產生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從事不同產品生產的不同財產權利主體,為了維護各自的經濟利益,在互通有無時,惟一能夠接受的方式,就是等價交換,這樣,產品便表現為商品,產生了商品交換。
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兩個基本條件是同社會生產力相聯系而產生和發展的,最終也將會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而歸於自行消亡。所以,社會生產力的一定發展水平是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最終經濟原因。
⑦ 商品經濟的產生條件是什麼
1、社會分工
人們為了獲取不同的物質資料,就要從事各種不同質的有用的具體勞動。這種不同質的有用的具體勞動,一旦各自獨立,發展成為一個由屬、種、亞種、變種分類的多支體系,就表現為社會分工。
在社會分工體系中,每個生產者固定地從事某一具體勞動,勞動具有單一性和獨立性;各自不同的具體勞動,創造出各自不同的產品。同時,每個生產者的需求又是多樣化的。
2、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於不同的所有者
不同的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的所有者,不能無償地佔有對方的產品,彼此要取得對方的產品,必須通過等價交換,即把各自的產品作為商品來交換。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經濟中,生產產品的勞動是私人勞動,生產的產品是私人勞動的產品。
這種獨立的互不依賴的私人勞動的產品,是作為商品互相對立的。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經濟中,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於不同的所有者,是由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各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所有制結構的性質決定的。
各種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是各種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不同經濟實體,它們之間也必須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發生商品交換關系,實現各自的經濟利益。
(7)商品經濟形成與發展擴展閱讀:
商品的本質在於交換,是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勢,包括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生產不是為了自身需求而是為了交換來滿足自身其他需求。
交換的場所就是市場.從一開始零星的少量的交換,伴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交換的范圍和規模逐漸擴大.而勞動分工的出現(比如商人),更進一步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因為分工的出現,人們需要交換來獲得自己所需要但沒有生產的商品.久而久之,人們就創造了一個商品經濟的社會。
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產的一般基礎。在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初期,曾有過的三次社會大分工,使生產具有單一性,生產的單一性與需求的多樣性發生了矛盾。
為了解決矛盾,互通有無成為必要。但社會分工並不能決定相互交換的產品必須採取商品形式,因而也不能決定商品經濟的存在。
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決定性條件,是生產資料和產品屬於不同的物質利益主體所有。這個決定性條件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家庭和私有制的出現而產生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
從事不同產品生產的不同財產權利主體,為了維護各自的經濟利益,在互通有無時,惟一能夠接受的方式,就是等價交換,這樣,產品便表現為商品,產生了商品交換。
⑧ 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一般基礎是( )。
【答案】B【答案解析】
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兩個條件: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存在(一般基礎和條件)。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於不同的所有者(決定性條件)。所以,選B。
⑨ 商品經濟產生的原因
一、定義:
商品經濟 ,「自然經濟」的對立物,是商品的生產、交換、出售的總和。商品經濟是指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經濟形式,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
二、產生原因:
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一般條件有兩個:
1、社會分工。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產的一般基礎。在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初期,曾有過的三次社會大分工,使生產具有單一性,生產的單一性與需求的多樣性發生了矛盾,為了解決矛盾,互通有無成為必要。但社會分工並不能決定相互交換的產品必須採取商品形式,因而也不能決定商品經濟的存在。
2、生產資料和產品屬於不同的物質利益主體所有。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決定性條件,是生產資料和產品屬於不同的物質利益主體所有。這個決定性條件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家庭和私有制的出現而產生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從事不同產品生產的不同財產權利主體,為了維護各自的經濟利益,在互通有無時,惟一能夠接受的方式,就是等價交換,這樣,產品便表現為商品,產生了商品交換。
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兩個基本條件是同社會生產力相聯系而產生和發展的,最終也將會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而歸於自行消亡。所以,社會生產力的一定發展水平是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最終經濟原因。
三、基本特徵:
商品經濟作為自然經濟的對應物,具有與自然經濟不同的特徵:
1、商品經濟本質上是交換經濟。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和消費資料的全部或大部分都要通過市場交換來獲得,商品生產者以追求價值為目的,並通過市場交換來實現。
2、商品經濟是開放型經濟。商品經濟以社會分工為基礎,強調生產過程中的分工與協作,人與人之間、商品生產者之間以及生產單位之間的經濟聯系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日益緊密,范圍也日益擴大。
3、商品經濟是開拓進取型經濟。商品生產者為追求更多的經濟利益並在優勝劣汰的競爭中處於有利的地位,必然競相改進技術或採取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追求經濟利益的內在動力和市場競爭的外在壓力,不斷激發著商品生產者的開拓進取和創新精神。
4、商品經濟以擴大再生產為特徵。商品生產者為了獲得更多的價值實現和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必然不斷增加投入、改進技術和改善經營管理,從而使生產規模不斷擴大。
⑩ 什麼是5.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最終決定性因素
社會生產力的一定發展水平
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上述兩個基本條件,都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聯系+並隨著社會生產 力的發展而發展。因此,社會生產力的一定發展水平是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最終決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