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疫情期間,哪些行業對國家經濟有促進作用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國爆發,國民生活停滯了了將近半年時間,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冒著生命危險守護我們的生命安全。由於疫情的影響,很多企業都沒有渡過此次難關倒閉了,但是還有些企業卻因為疫情的原因促進了我們國家的經濟。比如說我們的;網上購物、遠成辦公、在線上課開會等等都在加快成長。這樣體現出來我國的計算機行業的潛力。網路發展帶來了很多的便利
疫情當前,宅在家中的我們在網上娛樂的時間也有所增長,有些在網上點餐和購物的人數也有所增長,疫情的時候人們很少出門,這也促進了電商網購和快遞的發展,網上超市和便利店也迎來了春天。疫情過後,國民的外出就餐和娛樂場所等地方的經濟也會有所恢復。在疫情期間,國家和世界各國人民對於口罩,消毒產品和各種醫療器械的需求也很大,這也幫助製造業恢復了一些。
我國一向堅持與鄰為善,加強和周邊國家的密切友好合作關系。我國也在不斷的加強外交的軟實力,並且積極地維護我國公民和企業海外的合法權益,並積極的參與外交,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形象,地位,聲望。並加強了我國的對外影響力。
『貳』 從經濟角度而言,疫情所引起的消費觀的變化給商品經濟帶來哪些機遇
由於今年的新冠疫情,許多城市都被按下了暫停鍵,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個多月的時間了。從經濟角度,疫情的擴散對經濟也是影響巨大,但對我國而言,不會對經濟造成重大影響和動盪,只會帶來局部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得催促。中國目前經濟本來就處於轉型和調整階段,這次疫情只會加速調整的步伐,並且給局部企業加快調整節奏。當疫情結束後,經濟就會轉換成快進的加速模式。這次疫情,很多人學會了在家裡學習和提升專業知識。傳統的學校和培訓機構必須加速轉型,就像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方式和流通路徑,互聯網同樣也改變了知識傳播的路徑。線上教育將更優秀的教育資源平民化,普及化,不管你在哪裡,都可以線上獲得最優質的教育資源。以上這些,就是疫情對商品經濟所帶來的機遇,值得讓我們去探索!
『叄』 疫情對生活有什麼影響
疫情的影響對普通人來說實在是太大了,因為疫情影響,導致春節假期迫不得已延長,人員流動不了,各地復工延誤,疫情對我國經濟的短期影響是不可避免的。 特別是,目前消費者需求的短期下降對許多地區的餐飲、旅遊、娛樂等服務業產生了重大影響。 專家普遍認為,受疫情嚴重影響的市場主體面臨較大的生存壓力,特別是中小製造業,服務業企業,值得重點關注。由於我准備在家多天後恢復工作,北京發布了第二次延長假期,而全國大部分地區再次宣布延長假期,正式開始的時間也取決於疫情的控制。 對許多上班族來說,這似乎只是家裡再過幾天無聊的時間。 但對於中國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長假給他們的現金流帶來了致命的壓力,對於許多不富裕的初創企業來說,更是如此。 很多人會說我只是多放幾天假,我怎麼能把公司處死呢? 對公司的壓力不僅僅是雇員在假日期間的工資成本,而是這種流行病對收入的影響。 上述行業,即使疫情很快消退,一季度的營收報告也不會在短時間內表現太好,因為很多行業實際上都需要依靠春節假期作為一季度的營收爆發點.. 這種成本是不會降低的,收入跟不上企業生存的危機,對於中小企業來說,自然會想到減少收入來降低成本,所以裁員和裁員,高管減薪將成為危機中最直接的生存措施。但許多人必須為突然的收入削減甚至失業而措手不及。 那些剛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很好,即使他們失業了,繼續找工作,也沒有必要太多地考慮他們的父母。 但是對於很多高消費導致自己沒有存款,或者把車貸,抵押在身上的人是不言而喻的生存壓力,所以抗擊這一流行病的「後遺症」,即使在未來幾年裡,我對普通人的建議是提高自己的價值,減少一切不必要的開支,省錢! 有勇氣在危機中保持冷靜。
『肆』 如何看待疫情壓力下中國經濟的活力
疫情及防控工作的進展對於我國宏觀經濟及資本市場將有何影響?就此,經濟日報記者采訪了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
劉鋒認為,如果能夠通過嚴格措施使疫情拐點在一季度出現,則疫情進展對於全年經濟的影響不必要過度悲觀。應科學客觀冷靜應對內外復雜局面,立足市場化思維激發經濟活力。宏觀政策應當全力施為,果斷降准降息。適度階段性給中小企業減免稅費。資本市場應著重引導機構投資者的理性投資行為,避免非理性的恐慌情緒宣洩。
客觀評估疫情對於宏觀經濟的影響
記者:您認為當前疫情對於經濟活動有多大影響?
劉鋒:疫情對於經濟活動到底有多大影響,首先應該弄清兩個關鍵因素:第一,疫情影響經濟的作用機制;第二,影響會持續多長時間。在此基礎上客觀評估疫情及全國防疫工作對於經濟和市場的影響。
從疫情對於經濟的影響機制看,主要是從防疫角度,各地主動(政府作為)或被動(居民部門自發)地限制並大量縮減經濟社會活動,導致人流、物流與資金流的萎縮而帶來需求緊縮。旅遊、餐飲、娛樂、酒店、交通運輸及零售等服務行業的終端需求顯著減少;隨著終端消費需求的減少,經由供應鏈傳導,整個經濟體系的生產、投資與進出口將會受到顯著影響,各類企業將面臨顯著增大的經營壓力;進而居民收入可能因上述形勢減少、失業人口可能因上述原因增加;財政收支與信用擴張受阻;最終經濟運行將因此而進一步放緩。
從疫情影響持續時間看,依據現有的疫病傳播速度和廣度、治療效率與公共衛生應對措施,並參考2003年SARS病毒傳播及消亡的經驗,預計疫情完全得到控制並消亡要到5~7月,也即初夏。換言之,有較大概率是整個事件會持續到第二季度,而一季度經濟運行將受到疫情進展的顯著影響,全年角度預計疫情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的沖擊在0.5個百分點左右,估計2020年經濟增速將放緩至5.5%左右。考慮經濟政策對沖效果之後,估計實際經濟增長處於5.5%~6.0%的增速區間。
既不能輕視也無需恐慌
記者:那麼,經濟預期豈不是不容樂觀?
劉鋒: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既不能輕視也無需恐慌。預計2020年的就業與居民收入情況也會面臨顯著壓力,上半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估計高於2019年各月保持所在的5.0%~5.3%區間,對5.5%的控制線構成顯著壓力。但也應看到,上述經濟影響並未使得經濟增速和失業水平顯著滑出合理區間,況且2019年四季度開始,由於各項政策措施得力,我國經濟已經進入階段性反彈,屬於短周期復甦態勢,上遊行業出現一定的被動庫存回補也有利於對沖疫情帶來需求弱化,因此總體上不必對2020年的經濟增長過度悲觀。
對於因防疫需要而推遲的春節後復工對經濟的影響不必過於擔憂。最遲2月10日前後,全國經濟部門生產經營秩序將得到基本恢復。目前,廣東、福建、浙江、江蘇與上海等東南各省市已經要求非必要企業不早於2月9日(正月十六)24時復工。那麼,可以預見之後全國(除湖北之外)的生產經營秩序將基本恢復。根據國家專家組鍾南山院士及曾光教授的估計,正月十五左右現有防疫措施會看到效果,那麼整體上看3月開始全國生產經營將進入相對較好的狀態。
『伍』 經濟政治與社會考試題目:如何看待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從自身職業角度出發考
如何看待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我認為,這雙疫情帶給中國太大的經濟壓力了。
『陸』 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哪些
1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毛盛勇介紹,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在各項政策措施作用下,1至2月企業復工復產加快,生產生活秩序逐步恢復。國民經濟實現有序運行,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
前兩個月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如何?
毛盛勇:1至2月,疫情給經濟運行帶來較大沖擊。但綜合看,疫情的影響是短期的、外在的,也是可控的。當前,疫情蔓延擴散勢頭已經得到基本遏制,防控形勢逐步向好。我國基本民生保障有力,社會大局保持穩定,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內在向上的趨勢沒有改變。
2.第一季度GDP會否出現「負增長」?負面趨勢會持續到二季度嗎?
毛勝勇:目前,全國復工復產加速推進,基本判斷是3月GDP增長會有明顯起色。疫情影響將逐步減弱,前期壓抑的經濟活動將逐步釋放,二季度會比一季度有明顯回升,下一步還將出台一系列對沖政策。
3.失業率會否持續攀升?
毛勝勇:2月失業率整體有所上升,但重點群體總體情況比較平穩,25至59歲失業率(5.6%)比整體低0.6個百分點,20至24歲大專以上人員的失業率比上月低0.4個百分點。隨著生產秩序恢復,中央將以更大力度促進就業,下半年失業率整體會下降。主要包括:
加大宏觀政策的對沖力度,努力穩住企業,特別是用工需求大的中小企業。穩住企業、穩住經濟運行,也就穩住了就業;
加大就業優先政策的力度,加大對重點人群如大學生、農民工就業培訓的幫扶,進一步推動靈活就業。
4.物價會持續上漲嗎?
毛勝勇:從價格構成的角度看,食品價格漲幅是主要因素,尤其是豬肉價格上漲。此外,疫情防控也加大了物資運輸成本等。下一階段,生豬存欄和出欄環比將上升,價格呈現高位回落的趨勢,疫情影響逐步減弱。而在貨幣政策方面,有關部門將採取精準幫扶措施,不會對價格上行帶來明顯推動。整體來講,居民消費價格(CPI)漲幅回落的趨勢是大概率事件。
5.樓市漲幅持續回落,對國民經濟影響有多少?
毛勝勇:「房住不炒」的定位沒有改變,不把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政策,這一點很明確。中國投資領域和空間非常大,下一步既要擴大有效投資,也要努力推動消費提質擴容,著重在促進消費和擴大投資的結合點上發力,使經濟運行保持總體平穩。
6.疫情全球蔓延對中國外貿影響有多大?
毛勝勇:疫情全球蔓延對中國外貿確實有一定影響,主要做好兩項工作。一是抓好自身防控的同時推進國際合作,借鑒中國經驗幫助國際社會;二是在全球經濟面臨困難的情況下,推動把一些不合理的貿易壁壘、貿易規則破除和取消,讓世界經濟和貿易回歸到正常的軌道。
1至2月主要經濟數據
■ 口罩產量增長127.5%
1至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5%。從產品產量看,醫療防護和生活所需物資增長較快,口罩、發酵酒精產量分別增長127.5%和15.6%,凍肉和方便麵分別增長13.5%和11.4%。截至2月25日,大中型製造業企業復工率達到85.6%,生產經營活動正在有序恢復。
■ 餐飲收入下降43.1%
1至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130億元,同比下降20.5%。按消費類型分,餐飲收入4194億元,下降43.1%;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商品呈現增長態勢,限額以上單位糧油、食品類,飲料類和中西葯品類商品分別增長9.7%、3.1和0.2%。
■ 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16.3%
1至2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3323億元,同比下降24.5%。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16.3%;商品房銷售額8203億元,下降35.9%。
■ 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下降3%
1至2月,全國網上零售額13712億元,同比下降3%。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1233億元,增長3%,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1.5%,比上年同期提高5個百分點。
■ 豬肉價格上漲125.6%
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後的核心CPI上漲1.3%
1至2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5.3%,食品煙酒價格同比上漲15.6%。其中,豬肉上漲125.6%,鮮菜上漲13.8%,鮮果下降5.3%,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後的核心CPI上漲1.3%。
■ 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8萬人
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2%
1至2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8萬人。2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2%,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7%。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為40.2小時,比1月份減少6.5小時。
『柒』 如何看待疫情後中國的經濟
疫情影響的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節奏,而不是趨勢。
1、實力大、家底厚,基礎扎得牢。
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0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外匯儲備規模超過3。1萬億美元,為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中國生產的齊全性、規模性,金融市場的厚實性,使外生沖擊難以引起經濟趨勢性變化,更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充足「彈葯」。
2、動力足、潛力強,發展空間大。
中國仍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還處於城鎮化過程中。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是「剛需」,不會因疫情而消失。中國擁有14億人口,超4億人的中等收入群體仍在穩步擴容,國內市場潛力巨大。
(7)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什麼影響擴展閱讀:
積極應對,努力實現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一是繼續對疫情嚴防嚴控。嚴防嚴控的關鍵是嚴在防控的意識,嚴在自控自律,嚴在日常防護措施,至於說非常時期、非常情況下採取的過分嚴厲措施,應該按照情況的變化,適時作出調整。作為地方來講,不能長時間停擺,必須根據疫情變化,對過去的隔離措施作出適當調整。
二是抓緊復工復產。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按照疫情風險劃分,差異化分區分類推進復工復產。
『捌』 你認為疫情會對一個國家的總體經濟活動產生怎樣的影響微觀經濟
疫情對國家的總體經濟活動產生的影響,就是各種經濟活動減少,經濟收入也減少,比如說很多部門都沒有復工,所以影響很大的。
『玖』 2020年疫情下的中國經濟面臨哪些挑戰
就業目標的實現仍面臨一定的壓力
第一,我最擔心的仍然是疫情和應對政策的不確定性。現在很多醫學界專家都認為,第二波疫情暴發的概率並不低。從中國經濟的角度,如果疫情再爆發,我們有沒有比過去更好應對政策,以平衡好疫情沖擊和經濟發展。
第二,就業目標的實現仍面臨一定的挑戰和壓力。(一)新增就業900萬人、調查失業率6%左右這一就業目標,本身並不高,但是完成起來仍然有一定的難度。上半年物價持續回落,1-5月份,居民消費價格上漲4.1%,工業品生產者價格下降1.7%。如果按照當前物價的走勢,今年的名義GDP不會比實際GDP高出太多,預計名義GDP增速在1%到2%之間——這么低的名義GDP創造出的就業機會是很有限的。如果要實行新增900萬的就業崗位的目標,需要名義GDP至少達到2%至3%。(二)即使實現了900萬的就業目標和6%的調查失業率,並不意味勞動力市場的問題就沒有了。過去我們合意的調查失業率均值應該在5%左右,此外,我們的城鎮調查失業率並不能充分反映出真實的失業率,仍有隱形就業壓力的存在。目前城鎮調查失業率對農民工的覆蓋面不完整,這部分人群的就業狀況很難劃定,有的即使就業也可能是不充分的就業。比如,有些農民工在疫情前可能一天工作10個小時,疫情影響之下,現在可能一天只工作2個小時,工資也可能不到疫情前的一半。
劉元春:要警惕企業二次停工的風險
當然,當前的中國經濟仍然面臨很大的下行壓力,和很多的不確定性。首先,最大的不確定因素依然是疫情。從世界疫情的蔓延過程來看,疫情帶來的一系列超預期的變化導致全球疫情的拐點一再後延,這也導致世界經濟的底部繼續下探——我們原本預測二季度末,世界經濟就會走到底部,但現在看世界經濟到三季度時仍會進一步下探,中國經濟外部環境會繼續發生更大的變化。目前疫情仍是阻撓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障礙,如果這個問題沒有解決,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就很難恢復到常態。
第二,要警惕企業二次停工的風險。在行政性復工復產之後,能否快速實現有效需求的擴張是當前面臨的一大問題。因為只有有效需求的擴張,內需才能夠得以快速地提升,進而保證復工復產的產能供給不會被中斷,否則就會導致企業的二次停工停產。
第三,常態化的政策工具能否同時實現救助企業的兩個目標?對於微觀主體企業的救助有兩個目標:一個是疫情沖擊之下的救助,使得企業能夠運營下去;一個是幫助企業獲得充分的訂單,從而激發企業生產的活力。要想實現救助企業的這兩個目標,可能一種政策工具是不夠的,需要多種政策協調配合:一是要落實目前出台的一系列的直達的救助政策工具。二是要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要在恢復和提振國內需求為主體的經濟循環上下大功夫。三是要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有效提升民間主體的信心。
『拾』 每次重大疫情都會影響經濟發展,也會影響文化產業嗎
當然,重大的疫情不僅僅會影響到經濟的發展,還會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產業當然也不例外。
2020年年初的這場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使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重大的影響,給中國的文化產業也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從博物館閉館到景區停業,從電影春節得檔期撤檔到各大劇院的演出停演……人們生活的一切似乎都被按下了“暫停鍵”。但是在這次全民抗擊疫情的同時,具有探索意識的文化產業人們也在積極地探索著各種可能性。人們被迫呆在家中,互聯網技術的興起帶來的雲直播、雲綜藝、雲導游等等一系列的線上形式文化產業迅速興起填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雲游”不斷激活文旅消費潛力;摩登天空在B站舉辦線上音樂節,吸引27萬人同時“雲蹦迪”; 英雄聯盟的線上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