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一帶一路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一帶一路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1-01-21 23:49:55

1. 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

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是:

「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中國政府倡議,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暢通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

(1)一帶一路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擴展閱讀

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不斷拓展合作區域與領域,嘗試與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使之得以豐富、發展與完善,但其初衷與原則卻始終如一。這是認知與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基點與關鍵。

「一帶一路」是開放性、包容性區域合作倡議,而非排他性、封閉性的中國「小圈子」。

「一帶一路」是務實合作平台,而非中國的地緣政治工具。「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成為人類共有的歷史財富,「一帶一路」就是秉承這一精神與原則提出的現時代重要倡議。

「一帶一路」是共商共建共享的聯動發展倡議,而非中國的對外援助計劃。「一帶一路」建設是雙邊或多邊聯動基礎上通過具體項目加以推進的,是在進行充分政策溝通、戰略對接以及市場運作後形成的發展倡議與規劃。

「一帶一路」是和現有機制的對接與互補,而非替代。「一帶一路」建設的相關國家要素稟賦各異,比較優勢差異明顯,互補性很強。

「一帶一路」建設是促進人文交流的橋梁,而非觸發文明沖突的引線。「一帶一路」跨越不同區域、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但它帶來的不是文明沖突,而是各文明間的交流互鑒。「一帶一路」在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產能合作與發展戰略對接的同時,也將「民心相通」作為工作重心之一。

2. 一帶一路對中國經濟發展有什麼意義

一帶一路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發展意義如下:

1、「一帶一路」,就是與機遇對接,特別是有助於搭上中國快車,享受合作共贏之利。首先對接的,無疑是中國的經濟優勢。經濟繁榮是絲綢之路興盛的前提,當代中國經濟的發展為絲綢之路復興提供了基礎。

2、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與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息息相通,而「一帶一路」正是連接中國夢與世界夢的紐帶。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基本原則,通過打通基礎設施、貿易投資、規章制度等環節的瓶頸,讓國家間聯系更加通暢。

3、一帶一路是中國為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產品,它不僅體現中國新一輪的改革開放目標,同時也開啟了中國所引領的新一輪全球化進程。

4、一帶一路」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東亞和歐洲兩大經濟體之間的聯系,是地緣上東方與西方的對接。「一帶一路」通過與區域國家的合作,使絲綢之路精神薪火相傳,推進了人類文明進步,促進沿線各國繁榮發展,是歷史與現實的對接。

(2)一帶一路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擴展閱讀:

一帶一路的共建原則如下:

1、恪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和平共處、平等互利。

2、堅持開放合作。「一帶一路」相關的國家基於但不限於古代絲綢之路的范圍,各國和國際、地區組織均可參與,讓共建成果惠及更廣泛的區域。

3、堅持和諧包容。倡導文明寬容,尊重各國發展道路和模式的選擇,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求同存異、兼容並蓄、和平共處、共生共榮。

4、堅持市場運作。遵循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各類企業的主體作用,同時發揮好政府的作用。

5、堅持互利共贏。兼顧各方利益和關切,尋求利益契合點和合作最大公約數,體現各方智慧和創意,各施所長,各盡所能,把各方優勢和潛力充分發揮出來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一帶一路」對接中國機遇

網路-一帶一路

3. 一帶一路戰略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意義是什麼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持續高速增長,其動力在供給方面主要是通過要素投入,特別是「勞動力紅利」的充分利用獲得的。在需求方面主要是藉助投資和進出口形成的。然而,自2010年之後,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持續降低表明,經濟轉型不再是一個未來的選項,而是一個現實的問題。

從過去的高速增長轉變到中高速增長,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這已成為我國經濟轉型的目標戰略。問題在於,如何獲得實現這種轉型的動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無疑是實現這一轉型的一個動力源泉,除此之外,深化和拓展對外開放也是獲得經濟轉型動力的重要源泉。

然而,當今的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金融危機後的世界經濟陷入低迷,尋求經濟轉型成為世界性的課題;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和新興市場化國家崛起,對世界經濟格局的調整提出新的要求。這些新形勢對我國的對外開放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開辟對外開放的新局面,成為深化對外開放的重要目標。「一帶一路」就是適應這一形勢,推動深化對外開放的新戰略。

「一帶一路」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邊及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因此,「一帶一路」的構想是一個全新的對外開放戰略,它把過去主權國家間外在的貿易聯系整合為一種內在的依存關系,從而實現生產力在一個更大范圍的融合和發展。這不僅對中國,而且對沿線所有國家都是一個重大的發展機會。對於中國的經濟轉型無疑也會注入新的動力。

4. 亞投行和一帶一路之間是什麼關系

「亞投行和『一帶一路』是孿生兄弟,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核心的『一帶一路』沒有亞投行推動無法實施,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單個國家很難完成,設立亞投行可以推動『一帶一路』。

1、「一帶一路」的首要關注就是基礎設施投資,這是因為發達國家普遍面臨基礎設施改造升級的任務,發展中國家更面臨著建造、換代等重任,這是比所謂的再工業化更能推動世界實體經濟增長的路徑。巨大的基礎設施投資缺口,是亞投行、「一帶一路」倡議取得如此世界效應的根源。

2、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金融是「牛鼻子」,發揮著調節資源配置和優化投資效果的引導作用。亞投行是首個中國倡議設立的多邊金融機構,按照多邊開發銀行模式和原則運營,重點支持亞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3、亞投行一方面能夠深化各國之間的政治、經貿合作,另一方面能夠為「一帶一路」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重要的資金來源與保證。亞投行與「一帶一路」的關系是功能交叉而互不隸屬。

(4)一帶一路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擴展閱讀:

「一帶一路」倡議來自中國,但成效惠及世界。「一帶一路」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踐行開放、包容、平等、互利的務實行動,成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推動全球經濟治理變革的新引擎,成為打開包容性經濟全球化新局面的新鑰匙。

2013年以來,以「五通」為主要內容的「一帶一路」建設,之所以能夠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和積極參與,就在於其為區域和全球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為世界經濟走出陰霾帶來新希望。

此外,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全球經濟治理機製作用在減弱,隨著G20、金磚機制、上合組織、亞投行、絲路基金、新開發銀行等新型國際機制和制度的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是對現有全球經濟治理規則的補充與完善,增強了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更為重塑全球經濟治理新格局注入動力。

5. 經濟全球化和一帶一路關系

全球經濟一體化,是個永遠實現過程的願景,這中間需要建立全球N多個經濟專體,把小經濟體不斷的屬擴大擴大,再擴大,最後做到全球經濟一體化,一帶一路也是全球經濟擴大化過程中的一個組織,也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一個過程

6. 一帶一路和經濟新常態兩者有什麼關系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發展動力轉向新增長點」作為新常態的四大目標之一。這意味著,除了加大財政政策力度、推進簡政放權及擴大對外出口等傳統舉措外,許多新
的增長力量尤其提振消費、優化經濟空間格局和資本輸出三大勁旅將強勢植入和作用於國內經濟肌體,這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決策層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安
排。

以「一帶一路」為動脈打造出的對外開放升級版是中國經濟未來最寬綽的增長點。一方面,中國將依託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洲基礎
設施投資銀行以及規模達l000億的「絲綢基金」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基礎設施所需要的投資,在惠及當地國家與民眾的同時,中國對外貿易將實現從商
品輸出到資本輸出的升級,並將有力帶動國內過剩產能的消化與產業結構的優化。以高鐵建設為例,未來「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需建高鐵總長為1萬公里左右,而
鐵路行業鋼材需求量占鋼鐵需求總量3%左右,修建一公里高鐵需要鋼材3000噸,是修建普通鐵路的10倍,這樣,高鐵出口就能幫助國內鋼鐵行業消耗一些過
剩產能,同時,高鐵輸出,還能拉動軌道交通裝備、集成電路製造、光電顯示製造、電子信息等的出口。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一帶一路」並不僅停留在資本輸出層面,而是要以「一帶一路」為綱,張自由貿易區之目。目前中國在建自貿區20個,涉及
32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已簽署自貿協定12個,涉及20個國家和地區;正在談判的自貿協定8個,涉及23個國家。這些已在建和實施的自貿區都處於「一帶
一路」之上。未來更多打上中國標簽的自貿區會如同璀璨的群星遍布於世界經濟浩大版圖的各個方位,拉動經濟發展的對外開放勢能將變得更加強大與堅實。

7. 什麼是「一帶一路」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什麼意義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意義:
首先,鞏固中國同中亞和東南亞的合作基礎。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理念是加強同中亞和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合作,中國同中亞及東南亞各國歷史上有著共同的發展經歷,文化相通,合作基礎堅固。中國新一輪的改革開放舉措有利於通過共建「一路一帶」絲綢之路形成對外開放新的增長點,所以關鍵是處理好中國與中亞及東南亞國家的關系,發揮好上合組織和中國東盟自貿區在推動諸邊合作中的積極作用,加強互聯互通,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共同受益,打造好同西部鄰邦及東南亞鄰國的友好合作關系。
其次,逐步形成兩個輻射作用。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以中國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合作為基礎,可以逐步形成連接東歐、西亞和東南亞的交通運輸網路,為相關國家經濟發展和人員往來提供便利;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不僅可以鞏固和發展我國同東南亞的經貿關系,同時可以逐步輻射到南亞和非洲等地區,擴大中國的影響力。共建絲綢經濟帶的倡議之所以深受中亞各國的歡迎和贊同,因為在已有的上合組織框架下,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具有良好的基礎。同時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振興勢必會形成對阿拉伯和東歐國家的輻射作用,其結果有利於新的歐亞商貿通道和經濟發展帶的形成。對中國來說,可以帶動內陸沿邊向西開放,相當於擴大西部的發展空間,有利於增強中國的影響力,可謂一舉多得。
第三,帶動中西部加快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表明,開放所到之處,經濟即進入活躍發展階段。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形成於2000年之後,同東部沿海相比起步較晚,必須加快對外開放。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推動內陸沿邊開放的要求,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新的重要內容,只要加快推動和落實,將進一步激活內陸和沿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活力,結合我國周邊外交的發展重點,通過開放實現體制和機制的創新,全面提升內陸和沿邊開放性經濟水平。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成為擴大中西部開放、打造中西部經濟升級版的主引擎。
第四,促進東部地區的轉型升級和對外投資。東部地區經過30多年的率先對外開放,已形成了貿易驅動型的外向型增長模式。目前企業面臨著經濟結構轉型和海外投資加快發展的新階段,加快同東南亞的互聯互通,加快企業產品結構的升級至關重要。東部省份應尋求與東南亞國家合作的新支點,加大經貿合作力度,以點帶面,形成聯動發展的新局面。

8. 「一帶一路」的建設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什麼意義和影響

第一,國內經濟社會改革進入深水期。當前我國經濟的階段性特徵就是「三期」疊加。所謂「三期」,即增長速度進入換擋期,這是由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

結構調整面臨陣痛期,這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動選擇;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這是化解多年來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的必經階段。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立足於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就需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大資源和市場,尋求新的經濟發展驅動力和增長點。

從當年改革初期的「摸著石頭過河」,到積極應對、主動出擊,體現了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進步,也反映了問題之復雜,困難之巨大,挑戰之嚴峻,任務之艱巨。

第二,世界經濟仍將呈現復甦乏力態勢。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產業結構進入了深度調整期,世界經濟復甦緩慢,發達經濟體總需求不足和長期增長率不高現象並存,新興經濟體總體增長率下滑趨勢難以得到有效遏制。

特別是全球貿易低增長局面難以得到根本扭轉。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貨物出口增長率曾於2010年至2011年間恢復到20%左右。2012年開始,世界貨物出口增長率急劇下跌,2012年至2014年間,基本保持在3%左右。

2015年全球貿易低迷狀況進一步惡化,全球貨物出口出現較大幅度的負增長。世界經濟形勢的新變化,給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帶來復雜而深刻的影響,對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我們要認清形勢,增強緊迫性和使命感,不斷完善對外開放區域布局、對外貿易布局和投資布局,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認識到,「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推行互利共贏的重要平台。

我們必須以更高的站位、更廣的視野,在吸取和借鑒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以創新的理念和創新的思維,扎扎實實做好各項工作,使沿線各國人民實實在在感受到「一帶一路」給他們帶來的好處。

第三,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爭奪更加激烈。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前提下,中國提出了新型大國關系、「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以及「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

建設「一帶一路」,將讓中國與世界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推動更多國家和地區開展全方位合作,共克時艱、共創輝煌。這充分展示了中國主動參與國際事務的積極姿態和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表明中國將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承擔起應負的責任與義務,為世界和平、繁榮與穩定作出更大貢獻。

(8)一帶一路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擴展閱讀:

「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不僅有機遇也充滿了挑戰,需要我們有一定的風險意識,並未雨綢繆。

首先,自1999年以來,中國政府就一直鼓勵企業「走出去」。最初的投資大多集中於一些全球貧窮國家的資源開采項目上。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對外投資首次超過了外資流入,對外投資也被引導到發展中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中的更為引人矚目的項目上。

五六年前,中國「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圍繞著大宗商品,現在開始在一些實行競標機制的國家承建基礎設施項目。

我們知道沿「帶」沿「路」的一些發展中國家還是比較願意接受我們的投資,但由於其中一些國家政局並不是十分穩定,不同黨派之間的理念差別很大,一旦一個黨派下台,就會改變過去的對外政策,這必將給我國在這些國家的投資帶來巨大風險。

因此,我們在具體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時必須對這些國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環境等進行仔細研究,在投資之前做好風險應對的預案,將投資的風險降到最低。

其次,「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的任何創新其實都會有潛在的風險,尤其以金融為主的虛擬經濟創新蘊含的乘數式風險,需要我們時時刻刻保持高度警覺。

最後,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必須得與國內經濟狀況相適應。我們要看到,中國的產能過剩是相對的;實際上,國內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仍有很大空間,大有可為。

如果我們不顧及國內的這些實際需求而一味向國外投資和轉移產業,有可能會產生對國內投資的擠出效應和產業的「空洞化」。對此我們要提高警惕。

9. 一帶一路對中國經濟發展有什麼意義

「一路一帶」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10. 一路一帶是什麼意思 一路一帶跟經濟有關系

「一帶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專「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屬稱。
「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無論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還是應對危機、加快調整,許多沿線國家同我國有著共同利益。歷史上,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就是我國同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歐洲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帶一路」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傳承和提升,獲得了廣泛認同。

閱讀全文

與一帶一路和經濟發展的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