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平原和丘陵的地形特點對當地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平原地抄形對發展經濟的影響:
有利影響:平原區地形平坦,耕地面積大有利於發展種植業;有利於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交通便利;有利於合理布局多種產業.
不利影響:河流中下游平原區易發生洪水災害,對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不利.
丘陵的地形特點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影響:
有利影響:丘陵區地形復雜有利於發展多樣化農業;形成優美風光,可以發展旅遊業.
不利影響:地形起伏較大,耕地面積小,不利於種植業發展;在進行交通、城市等建設時如果破壞植被,還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地形復雜的丘陵區還可能發生地質災害.
② 珠江三角洲以平原為主,這種地形對發展經濟有什麼好處
珠江抄三角洲位於廣東省的東南襲部,珠江下游,被譽為我國的南大門,位置因素1.毗鄰港澳,與東南亞隔南海相望,海陸交通便利;2.是我國著名的僑鄉,便於吸引僑資;3.先進的技術,豐富的資金,人才,管理經驗政策因素4.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對全國其他地區有促進和帶動作用。5.平原地形,有利於城市的基礎建設。6.平原地形,發展工農業的空間比較大。
③ 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區位條件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怎樣的影響
長江中下游平原對港口的發展有利的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物產豐富,能夠為港口提供比回較多的貨源;氣候答比較宜人氣象災害較少;冬季氣候沒這么冷不會有凍港的現象出現; 不利的一面:平原容易出現淤泥沉積的現象,得經常用清淤船作業加大了成本;雨季的時候長江地區進入豐水期,這樣使得港口的水位不穩定;反正一句話不理想。
④ 引漢濟渭工程對渭河平原地區社會經濟,環境發展有什麼積極影響呢
以下均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謝謝…… 加粗字體是關鍵,請仔細看……
1.引漢濟渭工程的實施,必將促進渭河流域乃至全省水資源優化配置格局的形成。引漢濟渭工程是一項規模宏大的調水工程,其實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水資源配置工程。關中城市沿渭河呈帶狀分布,具有構建貫通東西、連接南北的城鄉供水網路的條件。引漢濟渭工程的實施,將首先貫通西起寶雞,東至渭南沿秦嶺城市供水大通道,並加快城市供水網路的形成,使廣大區域城鄉供水網連成一片,近1000萬人喝上漢江清水。沿渭河供水問題的解決,創造了水資源優化配置、高水高用、統一調度的條件,屆時洛河、涇河、千河河水將北調,解決關中北部缺水問題。同時渭河水量的增加,也必將直接增加渭河進入黃河中下游的水量,在國家實行總量控制的前提下,我們可以通過「以下補上」的水資源配置方略,爭取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在黃河中上游的用水權。可以說,引漢濟渭工程的實施必將在彌補流域和區域水資源條件不平衡,促進流域和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做出重大貢獻。優化配置格局的形成,將極大的提高水資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極大改善水環境。
2.引漢濟渭工程的實施,將極大的緩解渭河流域特別是關中地區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大大提高水資源的承載能力。我省渭河流域水資源總量不足70億m3,目前已利用到50億m3以上,開發利用的程度超過了70%,今後可利用水資源量已經十分有限。引漢濟渭工程實施後,關中地區總供水能力將達到75億m3,可基本解決西安、寶雞、咸陽、渭南、楊凌五市區及26個縣、市工業和城鎮用水問題,並逐步改變城市工業擠占農業、生態水和超采地下水的局面。在人口不斷增長情況下,渭河流域的關中地區人均佔有水資源量將由370m3左右提高到450m3左右,人均用水量將由200m3左右提高到300m3左右,新增城市工業生產可用水量近14億m3,可支撐國內生產總值4000-7000億元,支撐400-500萬人的城市規模,從而為關中的率先發展,實現城鎮化、工業化和小康社會目標起到促進作用。
3.引漢濟渭工程的實施,將極大提高渭河納污和沖沙能力,河流的水環境將有大的改善。河道稀釋水量少,水體納污能力低,是渭河污染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渭河納污能力核定成果,渭河幹流年均COD納污能力為7.5萬噸,而現在實際年均入河COD已超過13萬噸。據測算,引漢濟渭工程實施後,增加的渭河幹流水量主要由四部分構成:一是引漢濟渭工程退水,直接輸入渭河的水量年均1.45億m3;二是通過調整渭河部分支流水資源開發利用方案,減少從這些支流取水,年可增渭河幹流水量2.5億m3;三是引漢濟渭工程水量進入關中地區以後,可以進一步減少地下水的開采,使渭河兩岸的側向補給增加,年可增加渭河回歸水量1.73億m3;四是引漢濟渭調水用於工業、城鎮和生活的13.85億m3水量在消耗部分後,還有一部分將進入城市和工廠的污水處理系統,經處理後有接近5億m3水,又會排放進入渭河水系。以上四個方面共可增加渭河入黃水量近10億m3,對提高渭河納污能力,改善水環境將起到重要作用。同時,河道流量的增加,還必將提高沖沙能力,也使我們有條件利用富餘水量,借鑒黃河小浪底調水調沙的成功經驗,通過水量調度措施塑造人造洪峰,逐步解決渭河河道泥沙淤積問題。
4.引漢濟渭工程的實施,將有效遏制地下水超采,減輕環境地質災害。地下水是關中地區工農業生產和城鄉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地表水資源量持續減少和其他原因,地下水開采量逐年增加,年均達到28.28億m3,最多31.89億m3。據統計,1986-2005年已累計超采地下水69.60億m3,年均超采量達4.59億m3,個別年份超過5億m3。由於地下水超采,在以沿渭城市為中心,已形成595km2的下降漏斗,在西安等城市形成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環境地質災害,並使地下水潛水水質普遍受到污染,危及近200萬人的飲水安全。引漢濟渭工程實施後,關中地區地下水開采實行總量控制,總計將壓采地下水4.59億m3,其中供水范圍內渭河沿線城市群壓采地下水2.73億m3,並關停一部分水源井,可以有效的遏制由於地下水過量開采引發的一系列環境地質和潛水污染問題。
5.引漢濟渭工程的實施將部分滿足城鎮人工生態需水要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在喝上干凈水的同時,要求改善人居環境的願望越來越強烈。近年來,渭河沿岸的寶雞、咸陽等城市先後結合河道治理建設了一些城市水面景觀,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好評,西安也規劃恢復「八水繞長安」的歷史面貌。引漢濟渭工程的實施,將為這些宏偉藍圖的實現提供可能。按照引漢濟渭水量配置方案,到2020年本工程將直接或通過水量置換增加城鎮生態用水2億多m3,如果再考慮城市中水利用,城鎮人工生態需水可基本得到滿足。同時,隨著渭河水量的增加,渭河流域濕地減少的趨勢也將得到一定的遏制,對濕地保護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實施引漢濟渭和改善渭河水環境需要強有力的支撐條件
實施引漢濟渭調水工程和改善渭河水環境,是一項服務當前和惠及後代的重大舉措,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改善生態環境都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需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各部門緊密配合,各市縣共同行動,努力創造良好的支撐條件。
首先是來一個思想觀念的大轉變,把渭河水環境建設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關於生態環境建設的認識問題,我國有關部門和世界銀行、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舉行了生態保護與建設補償機制研究,與會的有關學者提供了一組數據,是說我國長江流域生態要素作為資源利用的直接經濟價值為0.197萬億元,而其作為生態環境的價值則為2.1萬億元,兩者之比為1:11。這一數據足以說明生態環境的巨大效益。同時,我們從生態環境惡化的現實中,也深切地感受到了生態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所以,在今後的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節約保護中,必須轉變觀念,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把水環境的保護與建設擺到與經濟、社會發展同等重要的地位。當務之急是進一步落實以調水節水、優化配置、水污染防治和提高用水效益為重點的各項政策措施,也呼籲各位專家學者能緊緊圍繞渭河水環境保護,進一步開展這方面的課題研究,希望能從水環境服務功能評估方法、水環境保護的公共財政支持、水環境稅費政策制定、水環境保護的市場化和產業化政策建立、水環境補償機制和各部門共同推進水環境保護與建設的體制研究等方面,為加強渭河水環境保護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支持。
其次是要制定完善規劃並嚴格按照規劃抓好實施。引漢濟渭工程的實施,必將使全省特別是關中地區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節約保護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盡管這項工程的實施需要一個過程,但從現在起就需要從規劃入手,統一考慮整個流域內水資源的優化配置。規劃的制定要努力體現思路創新,打破以往單純按工程布局配置水資源的模式,按照流域、區域優化水資源配置的要求,結合重大產業布局,實現關中、陝北、陝南三大區域水資源統一調度和優化配置。關中地區要充分發揮已有工程的作用,構建以引漢濟渭工程為骨幹、已有重點水源工程為依託,形成貫通關中東西、連接渭河南北的城鄉供水配置網路;陝北地區在合理利用當地水資源的同時,通過增加渭河入黃水量置換的黃河用水指標,積極實施黃河引水,構建城鄉供水網路;陝南地區要在因地制宜,加快供水工程建設,滿足當地用水需求的同時,加大生態治理力度,確保引水水源安全。要從規劃的角度,統籌當地水與調入水,統籌地表水與地下水,優先保證生活用水,合理安排生產用水,最大限度的滿足生態用水。要按照《水法》的要求,充分發揮規劃對水資源優化配置的調節和剛性約束作用,規劃一經批准,必須嚴格執行。通過有力的規劃管理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逐步改善渭河水環境。
三是要建立有利於發揮引漢濟渭工程生態環境效益的水價形成和運行機制。引漢濟渭工程是一項優化全省水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工程,同時也是一項准公益的建設項目,其收益和影響范圍很大,涉及全省大多數市級行政區,工程開發目標兼顧社會、經濟、生態等各個方面,而且其效益更多、更長遠地反映在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上。因此不僅在工程的建設上要以國家財政投入為主,而且在水價的制定上,要充分考慮引漢濟渭准公益型的經濟屬性,制定相應的水價補償機制,合理確定其供水價格。同時在水價的制定上要統籌當地水與調入水,核心是水價格的統一管理。要通過調入水價與當地水價、地表水價與地下水價,公共供水水價和自備供水水價的統一管理,促進不同水源之間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避免由於調入水與當地水價格上的不統一,造成調水工程、調入水源的雙重浪費和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要達到這一目的,實施兩部制水價是一個重要手段。實行兩部制水價對發揮引漢濟渭調水的好處在於:一是規劃建設階段可以通過兩部制水價實事求是地確定各地真正的水量需求,科學確定調水規模;二是在工程建成投入運營以後,可以通過兩部制水價實現平穩過渡,縮小調入水價與當地水價的差距,促使受水區多用調入水,從而置換渭河超採的地下水、擠占的農業和生態水,達到改善受水區生態環境的目的。
四是要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渭河的一系列水環境問題,主要是資源性和水質性缺水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實行嚴格的規劃管理、取用水管理、工程布局管理、節水管理和環境管理。因此需要通過總量控制、定額管理的手段,劃定水資源開發利用「紅線」,將其開發總量限制在合理的范圍。今後要按照這一思路,根據各單位、各行業的用水指標和定額,把合理確定的水資源允許開發量分配到各行政區域和各用水戶。同時制定和執行用水計劃,根據實際情況對用水進行動態調度管理。同時實行水權分配製度,允許水權流通轉讓,通過市場手段,推動水資源配置向高效率和高效益領域傾斜。要把流域內污染治理作為確保引漢濟渭調水能夠充分發揮改善渭河流域水環境的前提,明確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嚴格控制入河排污總量。引漢濟渭工程的實施,雖然增大了渭河的水量,提高了渭河水體的納污能力,但按照目前排入渭河的COD量,渭河在納污上仍然是「超載」的。同時隨著流域內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如果不有效的加強污染治理,限制入河排污總量,調入水量所增加的納污能力將很快的被新增的排污量所抵消,渭河水變清,水環境改善的目標將難以實現。這也體現了「先治污,後通水」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原則。要大力推進渭河流域內節水型社會建設,堅決遏制用水浪費,明確用水效率控制「紅線」。農業領域繼續抓好灌區節水改造,大力推廣噴灌、滴灌和管道輸水等先進實用的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現代旱作農業。工業領域要重點抓好鋼鐵、火力發電、紡織、化工等高耗水行業節水;城市生活領域要加快城市供水管網改造,加強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促進再生水、礦井水、雨水等非常規水源利用,最大限度的為水環境的改善提供水資源保障。
⑤ 相對於平原地區,你認為山區發展經濟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麼
優勢:可以發展林業、牧業、旅遊業等;
劣勢:交通不便,不適宜發展種植業。
⑥ 在平原地區適合發展什麼經濟
利用平原交通便利的特點發展網路經濟
⑦ 簡述我國平原對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的有利影響。
我國平原經濟建設對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的有利影響的具體如下:
平原,海版拔一般在0到500米,地面權平坦或起伏較小,主要分布在大河兩岸和瀕臨海洋的地區。平原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方,平原經濟建設對人民的影響巨大。
對人民生活:
1,方便出行,利於不同地區人民的交往和交流.
2,為農民種植小麥和水稻等糧食作物的大規模種植提供條件.
對經濟建設:
1,有利於城市的建設和城市群的形成.
2,有利於工業建設和農業的發展.
3,有利於交通的建設.
平原經濟建設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指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中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工作重點。是興國之要,是黨和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中共八大鑒於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指出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⑧ 平原地形對我國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有什麼影響
經濟建設:1,有利於城市的建設和
的形成。
2,有利於工業建設和農業的發展內。
3,有利於交通的容建設。
人民生活:1,方便出行,利於不同地區人民的交往和交流。
2,為農民種植小麥和水稻等糧食作物的大規模種植提供條件。
⑨ 平原有哪些經濟價值
1、農耕收益。
與山區、高原或是盆地相比,平原由於其出色的地形地勢和氣候和土壤特點為農作物(農林牧副漁)的生產與加工創造了便利的條件。平原利於大型水利灌溉的建造,同時也具備了推廣農業機械化的前提條件。便與政府和農戶規整土地和因地制宜的選擇農作物進行種植、節約運輸成本、利於進行農技農機推廣應用、利於農業產業組織模式的創新,此外,也為訂單農業的普及和規范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2、流動收益。
平原是現代交通得以發展的前提。平原河運與陸運所創造出的流動價值不僅帶來了經濟領域內部的價值增值,更是在社會層面上促進了分工的產生和細化。可以說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不同文化交流融合歸根到底起源於平原地區交通發展所帶來的流動收益。
3、城市收益。
平原是孕育現代城市的搖籃。城市化進程中所帶來的商業的繁榮、工業的崛起和法治的完善起標志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盡管城市化同時引發了很多負面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城市是世界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單元,是不同文明起源和統一的單元,更是人類繁衍和生息的單元。
4、風險收益。
在以上三點的基礎上,當農村與城市並存、管理和法制並行、交通和分工發展的基礎上,平原以一種超越於原有地緣形態而存在,平原變得多層次、多維度、多縱深,以更多的發展可能使人類繼續進步的前景多元化。不同區域間的馬太效應會越來越明顯,由此帶來的差異帶來了兩級風險。能否結合實際有分寸的把握風險和機會進而創造進步和提高的空間與可能,便是風險的收益。
⑩ 平原地形對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有什麼好處
長江黃河,珠江和黑龍江等大河流在遼闊的大地上奔流,形成了許多廣大而肥版沃的平原權,在平原上最有蔥郁秀麗的低山丘陵,而西部更有無數高大崎嶇的山地,多種多樣的地形為中國農,林,牧,副,漁的多種經驗和綜合。提供了極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