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最落後的城市是哪個
中國各省區經濟最落後的三個城市
河北省:張家口市、承德市、邢台市(由倒數第一專至倒數第三屬,以下同)
遼寧省:朝陽市、阜新市、鐵嶺市
吉林省:白城市、四平市、白山市
黑龍江省:綏化市、雙鴨山市、鶴崗市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蘭察布市、烏海市
山西省:忻州市、呂梁市、臨汾市
河南省:駐馬店市、信陽市、周口市
山東省:菏澤市、臨沂市、濱州市
安徽省:宿州市、六安市、池州市
江蘇省:宿遷市、淮安市、連雲港市
浙江省:麗水市(僅選一處)
福建省:寧德市(僅選一處)
江西省:撫州市、吉安市、贛州市
湖北省:黃岡市、咸寧市、隨州市
湖南省:永州市、邵陽市、懷化市
廣東省:河源市、雲浮市、清遠市
海南省:海南只有2個城市,不評
廣西:百色市、賀州市、崇左市
貴州省:貴州只有4個城市,不評(貴州除省會貴陽外,均為經濟落後地區)
四川省:巴中市、廣安市、廣元市
⑵ 落後地區經濟發展戰略
落後地區經濟發展戰略
一、這些年裡凡是經濟發展快的地區無不與外資和外部力量的湧入有關,象珠江三角洲和上海周邊地區大多是外資拉動的發展模式。但浙江某些地區是例外,是靠內生的力量發展起來的,如義烏、溫洲、永康等小商品城市,完全是靠當地洗腳上田的農民一分一厘地掙出來的。這些地區在改革開放之前甚至完全沒有工業基礎和工業力量,只能發展力所能及的小商品,象打火機、吸管一類的產品,但就是靠這些小商品,集腋成裘,積累起巨額的資本。
總結起來看,我國的地區發展有三種模式:一是外資推動型,如80年代的珠江三角洲和今天的長江三角洲;二是政策優惠型,如深圳、海南等特區,靠著免稅減稅等優惠政策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三是自力更生型,那就是以浙江義烏等城市為代表的一批城鎮。
對比之下,赤峰目前有哪些條件?有大批外資的湧入嗎?有格外優惠的政策嗎?有浙江人的資本主義商業精神嗎?如果這幾種因素都沒有,那麼快速發展就很難。光著急是不行的,要創造條件,創造外資湧入的條件、國家政策優惠的條件,特別是要創造本地區內生的資本主義精神條件。改變以往計劃經濟時期遺留下來的政府主導型經濟模式,調動起千千萬萬民眾的力量。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民眾經濟,而不是長官經濟。目前看,第三種模式可能是赤峰市最需要選擇的模式。
二、環境與發展的矛盾。赤峰是北京的後花園,也是一個生態環境相當脆弱的地區,如果過分強調GDP的增長,那就很容易導致生態破壞和環境破壞,因此赤峰的經濟發展要謹慎,要兩條腿走路,一隻手抓錢,一隻手搞環境保護。沒有錢就很難有能力保護環境,沒有好的環境也很難賺到錢。這兩者的關系要搞清楚。對於那些生活在生態環境特別惡化的地區的人民,要有「安貧樂道」的精神,沒有致富的條件就不要硬來,「樂道」 是指遵守客觀的自然規律,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在惡劣的生態環境里再搞經濟大躍進。要引導生態脆弱地區的人們適當地外流,減輕當地的生態壓力,給負擔過重的土地以休養生息的機會。
三、與此同時,赤峰還要在盡量不影響環境的情況下大力發展工礦業,利用現有的礦產資源和農牧業資源,積累資本。通過這些工農業生產的所得,反饋環境保護,投資旅遊產業,經過大約幾十年的時間,旅遊休閑產業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收入較大的產業。
總起來看,赤峰地區未來的產業結構可能是兩頭大、中間小,也就是一產和三產比例大,二產比重小。這種產業結構是否適合赤峰這樣的地區,還有待於實踐證明。另外,赤峰地區還要注意輕重工業的比重,輕工業更多地是與中小民營企業相聯系,重工業多與國有企業相聯系,要注意兩者的發展關系。
四、農業產業化與土地產權問題。赤峰這樣生態惡化的地區要特別注意「公地悲劇」現象的發生,土地使用權特別是產權不明晰,很容易產生過度放牧和過度使用這樣的「公地悲劇」。因此,赤峰地區要在土地產權方面有新的突破,要把土地的生態責任落實到人頭。我國建國50多年來,生態環境之所以遭到這么大的破壞,在很大程度上是土地公有制的結果。公有制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大家都不負責任制。因此,西部地區出現的生態惡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因素造成的。
五、政府的管理成本問題。政府的成本如果過高,不利於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發展,因此,越是在欠發達地區,政府越要簡練廉潔,盡量降低農民和工商企業的負擔。
六、在招商引資方面要有新思路,譬如旅遊業是否尋找有能力開發經營的外地企業前來開發經營。是否可以採取桂林陽朔的承包手法,將一片風景點整片出租或承包出去,長期開發投資,長期收益。
西部開發的問題是與生態環境不協調,工業發展是好事,但有負面影響,赤峰當前的綠色環境是很寶貴的,但可惜的是赤峰人身在其中不覺得寶貴,要注意工業發展的節奏,要注意概念上的影響,譬如一提赤峰,是個工業基地,可能產生對旅遊不利的影響。赤峰的農業要收縮,退耕還林,但你們的規劃上說要增大灌溉面積,這可能導致鹽鹼化,赤峰的水利設施如修水庫要考慮是否對水資源體系形成破壞。一些地區下游乾涸都與上游修水庫有關。旅遊本身也會帶來污染,發展戰略要考慮負面影響。
至於新城的建設,要融入當地文化特色,每個地方都要有區別,要顯示出獨特的本地文化。赤峰將來的重點是旅遊業,因為旅遊業的特點是獨此一家,具有對景點的壟斷特點,別的行業都有競爭者,唯有旅遊景點是獨特資源,並且它的資源可以長久持續,工業資源是可以消耗掉的,唯有旅遊資源可以隨著時間升值。
赤峰的地理位置資源決定著它的興衰,歷史上經常出現路改城衰的事情,但赤峰的地理位置決定著它未來的重要性,赤峰是內蒙的東大門,東部出口,也是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與內蒙聯系的交通要道,要強調貿易對本市的作用。
我贊成草原文化,但還不夠,要更獨特些。當前我國各個地區都在競爭資源,誰獲勝誰受益。但是在某些領域引進民營企業,在這些領域里市場有時是失靈的,政府要製造市場。要對價格進行監管。在自然壟斷的行業中,價格機制往往是失靈的,即使是民營企業進入後,也要有一整套的體系進行監管。我國有一些地區把整個區域交給一家企業去開發,這是一種模式,但非常復雜,如何簽協議,要仔細推敲。如何進行官民合作,在中國還是一個新課題,而在國外已經形成了成熟的體系。
赤峰是人口眾多的地區,占內蒙的1/5,生態環境脆弱,不斷地治沙,收效不大。傳統的結構需要調整,新的結構還未建立起來,城鄉人口收入差距較大,城市人均收入5000多元,農村不到2000元。我國過去的城市化與工業化是分離的,要想讓農民富起來,最好的辦法是減少農民。赤峰周邊是京津塘和沈陽工業地帶,輻射距離不到一百公里,90年代後期,我國的重工業增長速度超過了輕工業,看來還要維持幾年的時間。這種情況使沈陽的重工業重新煥發生機。赤峰要利用這些機會研究如何與沈陽和北京地區接軌。蘇州是怎麼發展起來的?主要是靠與上海接軌。發動所有的蘇州市民到上海去拉親戚回來,親戚工程師帶動了蘇州經濟。
赤峰最重要的是搞「富民工程」,東北的國有工業比重很大,但財政收不上錢來,老百姓也窮。海南的口號是變成全國的後花園,盡管對政府的財政收入無大影響,但對居民收入帶來好處。第三是操作問題,過度的開發會帶來環境破壞,要使人口集中發展,減少環境壓力,甘肅地區已經實行了人口集中。總起來看赤峰今後要在三個方面發揮作用,一是農產品供應京津和東北地區,二是向華北地區輸送電力,赤峰在這一點上比西北地區有優勢,輸電距離超過800公里就不經濟了,而赤峰電廠的位置距北京只有300公里,要與華北電站聯網。第三,發揮當地銅鋅礦的作用,這些項目可以短期見效,收益也非常高。總之,要實行富民政策,以城鎮為動力,接收兩大區的輻射,不搞單一經濟,多元發展。
赤峰第一個優勢是資源優勢,第二是區位優勢,靠近下一階段經濟翻兩番的環渤海地區。赤峰落後的地方是城鎮化率低,只有20%左右,這個比例的經濟結構基本上還是一個農業社會。要加速工業化,克服底子薄的困難,赤峰的工業比重只有30%多,比例太低,人均GDP只有500多美元,與全國平均數960美元差好多。要尋找外部資本前來承包荒山,長期經營,誰經營誰獲利。
但赤峰目前沒有一個總體發展規劃,下階段必須把發展重點放到工業上,目前赤峰25%的工業創造了40%多的稅收,旅遊業帶動力太小,工業上不去,經濟也上不去。第三,要突出城鎮化戰略,開發赤峰新城,要盡量使用象太陽能一樣的新能源。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特別是軟環境。
⑶ 為什麼潮汕地區經濟發展這么落後
因為其它地方的官員是貪了還辦事,而潮汕地區的官是只貪不辦事,這就是區別,春節碰到一老友說要把企業遷到四川去,他說在潮汕辦企業,除了火葬場不需要打點以外,其它你都得打點到位,否則後患無窮。
⑷ 為何我國丘陵地區經濟發展最落後甚至還不如山區
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交通的不便利,我國丘陵地區交通不便利,而且氣候條件不適合種植一些經濟類農業種植物。所以說這就導致了一系列的原因。
⑸ 經濟發展地區一定比落後坡地區人口素質高嗎
我認為經濟發達的地區,閱讀率越高,這樣的說法是正確的。解析:閱讀專率=閱讀某報屬刊的人數/該報刊覆蓋地區總人數X100%,在報刊覆蓋地區總人數一定的情況下,經濟發達地區的人民收入水平高,這樣閱讀報刊的人數也就高,相應的閱讀率也就高。
⑹ 我國經濟發展比較落後的地區有哪些 簡單介紹
西北、西南地區。不然國家為什麼要搞西部大開發呢?還有像那些少數民族地區也都不怎麼發達的。其實除了東部沿海地區,中國的大部分地方可以說都不發達
⑺ 為什麼兩省交界之地往往經濟落後
經常在全國各地走的人往往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兩省交界的地區往往比省份的腹心地區經濟條件更差,甚至可以說中國大部分貧困地帶分布在省份邊界地區,那麼為什麼兩省交界總是經濟落後呢?
⑻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什麼地區相對落後。
觀察中國經濟問題,要注意到「總量」和「人均」兩個方面.2000年中國GDP達到89004億元人民幣,按當年匯率計算超過10000億美元,世界排名第六,經濟總量已經相當可觀.如果按購買力平價,也就是按國際共同價格計算,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位次還要提前.但是,現在人均還不到1000美元,剛剛進入中等偏下收入國家的行列,還是一個比較窮的國家.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完成了頭兩步,並不是走完了現代化全程的2/3.大約還要經過50年左右時間,到本世紀中葉,才能基本實現現代化.對於實現現代化的艱巨性和長期性要有清醒的認識.
從新世紀開始,中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始向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的新的發展階段.今後10年,中國經濟預期年均增長7%左右,2010年GDP比2000年增長1倍.今年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是7%,雖然有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增長減速的不利影響,下半年經濟增長速度會慢於上半年,全年經濟增長目標仍然可以達到,明年仍有可能保持7%左右的經濟增長率.
今後5到1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政策取向,可以概括為以下七個方面:
第一,調整經濟結構.這是今後相當長時間經濟發展的主線.要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使我國經濟發展上一個新的水平,而不僅是GDP總量的低水平的擴張.產業結構調整是當前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中國技術和經濟發展不平衡,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需要注意處理兩個關系:一是發展新興產業和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關系,一是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
第二,加快城市化進程.農村經濟發展有近期的問題,也有遠期的問題.90年代以來有兩個基本情況:一是糧食產量年均增長速度明顯高於人口增長速度,二是城鄉居民人均口糧消費下降.這帶來了過去所沒有過的相當多農產品銷售困難的現象.現在不少農產品高於國際市場價格,很難再用提高農產品價格的辦法增加農民收入.中國農業單產並不低,種糧不賺錢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達不到規模經營,單純務農很難使農民富裕起來.農村有大量剩餘勞動力,加上農業季節性的特點,許多地方是「一個月過年,三個月種田,八個月賭錢」.鄉鎮企業是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來源,非農業收入在農民收入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但許多鄉鎮企業面臨生產過剩和銷售困難,初始階段那種低水平的規模擴張已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應該包括鄉鎮企業.從長遠來說,農村問題的根本解決,要靠工業化和城市化,靠大量農業人口向非農產業轉移.可以這樣說: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最困難之點,不在城市,而在廣大農村地區;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起步點在城市,最終落腳點是在農村.這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最艱巨的任務.推進城市化是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為了推進城市化,長期以來所實行的限制農民進城的政策需要改變,同時要完善制度,加強管理,保持社會穩定.
第三,西部大開發.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是普遍規律,中國在幾千年歷史上,地區發展就是不平衡的.不論東部還是西部,省、自治區內部各市、縣之間,差距呈擴大的趨勢,這是各個地方經濟發展要解決的問題.區域經濟政策要強調兩個大局.允許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是一個大局,這個政策要堅持.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不是放鬆或者延緩東部地區的發展.東部地區的發展,過去是,今後相當長時期仍然是從財力、物力和技術上支撐國民經濟全局的極為重要的力量,也是支持西部開發和加快中西部發展的條件,東部地區仍然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實現地區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這也是一個大局.西部地區不實現現代化,也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
第四,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世界性大課題.在新的發展階段,應該把可持續發展放到突出的位置.主要是人口、環境.
人口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特殊問題.人口問題過去是兩句話: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現在應該加一句話:注意老齡化問題.我國現在60歲以上人口佔10%.西方國家在人口基數小、經濟發達的條件下,經過長期的發展出現了老齡化,尚且遇到很多問題.我國在經濟不發達、人口基數很大的條件下,在很短的時期內進入老齡社會,困難更大.老齡化會帶來「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的問題,需要預謀對應之策,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環境保護是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環境保護可以推動企業技術改造,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形成環境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環境惡化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扭轉,現在溫飽問題已經解決了,對於環境問題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按照「十五」計劃,2005年經濟增長5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要比2000年減少10%.經濟發達國家在人均2000美元時開始治理環境,我國在人均不到800美元的條件下開始大規模控制環境污染,難度更大,要靠長期努力.
第五,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現在只是「初步」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說,有了一個雛形,一個大的框架,不健全、不完善之處還很多,仍然需要強調體制創新,通過深化改革為經濟發展提供體制保障.加入WTO標志著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就是建立與國際市場經濟規則接軌的、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階段.體制創新是中國現代化事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六,發展開放型經濟.中國所處的國際經濟環境和對外經濟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主要是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經濟全球化是一種趨勢,交織著各個國家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和激烈的競爭,必然經過許多曲折和反復.其後果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是實現現代化的條件,但我國經濟技術落後,在同發達國家的競爭中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加入WTO給我國經濟帶來新的機遇,這是具有很大挑戰性的機遇;我們面臨的挑戰也是包含著發展機遇的挑戰.加入WTO只是獲得入場券和參賽資格,關鍵是提高我國經濟的競爭能力.
第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妥善處理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關系,在積累和消費的關繫上,要兼顧國計和民生;在社會政策上,要注重調節社會分配和解決就業問題.我國面臨著沉重的就業壓力.今後5年城鎮將新增就業崗位4000萬個,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4000萬人.達到了這樣的目標,城鎮失業者仍將有1200萬人以上,農村仍將有1億以上的剩餘勞動力.積極擴大就業是需要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政策.中國市場商品短缺的狀況已經結束,現在是供過於求,沒有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國內市場不可能開拓,經濟就不可能持續增長.
⑼ 西部地區發展落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東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不平衡,既有歷史、社會、自然條件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宏觀經濟政策和經濟結構本身方面的原因。從系統分析的角度看,導致差距擴大的原因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歷史原因與文化背景東西部地區的歷史與文化背景差異,是導致經濟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西部地區的黃河上中游,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的經濟社會重心逐漸南移。但沿海地帶經濟的發展,內陸相對衰落這種宏觀地域結構的變化,則主要還是西方殖民主義者入侵的結果。
1840年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與商品首先進入中國東南沿海地帶。與此相反的是,由於封建統治、自然災害以及戰亂的影響,許多中西部的城市卻相應地衰落或停滯不前。如古城西安三十年代的人口還不及1843年的一半。
2、沿海開放的區位優勢和先發效應區位條件的不同與區域經濟的發展直接相關。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處於太平洋西岸的中心位置,沿海各主要城市均與世界經濟有廣泛聯系,整個地區交通便利,氣候溫和,水源豐富,城市化水平高,基礎設施完備,這對吸引外資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而中西部地區卻處於相對封閉或半封閉地帶,地形地貌復雜,交通不便,氣候條件也差,遠離亞太地區經濟發展中心。因此,雖然擁有較為豐富的資源,但難以引來外資,形不成生產力。
3、政策傾斜與投資傾斜為了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速度,在效率優先原則的指導下,國家對區域發展採取了「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非均衡發展戰略,對東部地區給予了一系列傾斜發展的優惠政策,短短十多年的時間,就建起了5個經濟特區,開放了14個沿海城市和一大批沿江、沿邊中心城市。同時還在財政、稅收、金融、貿易、引進外資、人事制度等方面賦予諸多優惠政策,使這些地區在全國逐步削弱計劃控制的改革中,先期獲得較大的發展空間,客觀上對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的擴大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4、深層的產業結構問題產業結構的差異,以及由產業結構差異所導致的效益差異,是造成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的另一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