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口素質差對生活的影響
結論一、人口素質的提高在於基礎教育的投入。
從人口文化教育素質水平來看,學齡兒童入學率已經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水平,粗文盲率也在逐年下降,這些都與我國的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分不開的,但每萬人中大學生數的比重卻比較低,這也顯示了我國中高級的人力資本比較低,突現了人力資本比例的不協調。因此,在普及基礎教育的同時,要增加高等教育的投資,大力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高層次專業人才和創新人才,落實國家「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決策。
結論二、人口素質的提高有利於人口數量的控制。
從人口增長率來看,近些年人口自然增長率呈現出下降的趨勢,但由於人口慣性的作用,人口規模仍然在擴大。過多的人口總量將帶來人口素質不高的狀況在短期內難以根本轉變,勞動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人口老齡化問題更加突出等,這些都不利於人口素質的再提高。因此,穩定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法制建設,把工作重點放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有效的控制人口數量,是對我國人口素質具有非常重要性的要求。
結論三、提高人口素質是促進全民健身氛圍的形成,完善醫療保障制度是的基礎。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體育鍛煉已經越來越引起大眾的注意,群眾體育達標人數甜增加和診療人次數的下降,從一定程度上說明群眾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素質,進行自覺的鍛煉和保健,身體素質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進步。因此,要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加強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深化醫療服務體制改革,完善醫療保障體系,建立新型的醫療救助體制,特別是對弱勢群體的醫療救助;進一步改善醫療衛生條件,大力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以提高全民的身體素質。
人口素質的提高是一項根本性的、長期的、巨大的戰略任務。十六大提出的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口號;與隨後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這些都表明了人口素質使社會即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Ⅱ 人口素質對環境有什麼影響
我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條件十分脆弱 ,這是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時面臨的最大挑戰。西部地區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性 ,要求我們在西部大開發中堅持人口、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其核心 ,就是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緩解資源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矛盾 ,以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和影響 ,自然包括人口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人口數量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在表象上較直觀 ,容易形成共識。但是 ,隱沒在人口激增背後的更本質的人口質量問題 ,特別是人口素質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往往容易被忽視。
Ⅲ 淺談人口素質現狀及其提高
"人口素質"是多學科研究的對象。我國學者朱國宏認為:人口質量、人口素質和人口品質均相當於英文中的Population Quality一詞,其所指是同一的,至於使用哪一術語,一來與時代背景有關,二來與研究者的偏好有關。穆光宗則認為:從嚴格的意義來講,兩者也有一些細微的差別,這就是所謂的人口質量是相對於人口數量和就人口的總體而言的,而人口素質則是指人口質量的某一個方面,比如健康方面、文化教育方面。但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於使用"人口素質"的說法。現代西方學者對人口素質的討論最著名當首推從經濟學角度對人口質量進行探討的人力資本理論,人口質量就是人力資本,舒爾茨的"人口質量經濟學"早已成為人口經濟學中的一門顯學。但與其說這是人口學的研究,不如說是經濟學的探討。
那麼,究竟什麼是人口素質呢?中國人口學者認為,"人口素質"是一個具有多義性的概念,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和界定。也就是說,"人口素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不同的學科視野里可能有著不同的規定。"人口素質"的內涵和外延的基礎理論問題是70年代初中國人口學復興以來眾多學者關注的一大熱點,至今依然見仁見智,未有定論。對人口質量較早給出定義的是北京大學的張純元教授,他在著名的《人口理論教程》一書中定義如下:"人口質量是人本身具有的認識、改造世界的條件和能力。" 穆光宗認為:所謂的人口素質或者說人口質量,就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人口的結構和組合狀態所展現的各種社會功能和影響力。較高的人口素質和人口質量,一般總是具有較為合理的結構和組合,同時也會產生較強的社會功能和較為積極的影響力。從人口素質的外延來看,主要是"三要素"和"二要素"之爭。傳統的"三要素"論認為,人口素質包括了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這三個方面;並認為身體素質是人口質量的自然條件和基礎,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是人口質量的中心。另一種也產生過影響?quot;三要素"論則認為,"素質"即"潛能",包括生理潛能和心理潛能;就人口素質的內在結構來看,包括了身體素質、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或簡稱心理素質。陳劍在1988年提出的的"二要素"論則認為,"人口素質"只能由身體素質和文化科學素質組成。其理由是:如果把思想道德素質包括進去,由於缺乏統一的衡量尺度,就難以進行人口素質的國際比較;即便是泛人類所必須遵循的道德規范,進行指標分類和量化也是很難解決的問題。
從目前的認識來看,無論是"三要素"論還是"二要素"論,在認識上似乎都沒有完全擺脫將"人口素質"等同於"人的素質"的嫌疑。但退一步說,倘若考慮了結構性因素,似乎也並非不可取。毫無疑問,我們既要看到"人口素質"和"人的素質"的聯系,又要看到兩者的區別。因此,所謂"人口素質"或"人口質量"也就是總量平均、系統有機和結構組合的意義上的"人的素質"。
人口素質涉及到人口性別年齡構成、職業構成、人群健康、國家政策、社會關系、教育水平、人際交往、環境和遺傳等諸方面因素。人口的思想素質指人們的社會心理、傳統習俗、民族自尊心、獻身精神、使命感、自信心、變革社會的慾望等。人口的思想素質可從社會號召力、凝聚力和社會活力中體現出來。人口的身體身體素質可由一組人的人體運動能力、發育狀況、疾病狀況、死亡率,呆殘低能人口比例、出生預期壽命等反映出來。反映人口文化素質的一般指標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在校大學生占總人口的比重,人口文化水平構成,文盲率,科研率,科研人員比重,中等專業技術人員比重,中等專業技術人員比重,技工的技術等級構成,社會管理水平和生產管理水平以及勞動者的創造性能力。
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現行的人口政策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目前,我國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文盲半文盲貧困人口佔一定比重,一些地區尤其是邊遠貧困地區新生嬰兒出生缺陷發生率還較高,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質,解決好人口老齡 化帶來的問題以及出生人口性別的問題,仍然是十分艱巨的任務。
根據有關部門提供的數據表明:我國每年出生約1500萬新生兒,據不完全統計,嚴重出生缺陷佔1.3%,也就是每年將有20萬出生缺陷孩子出生。我國人口中有20-25%的人患有各種遺傳病,其中單基因病佔5-7%,多基因病佔15-20%,染色體病佔0.5-1%。智力低下是影響人口素質的主要原因,我國人口約有1-2%智商小於70的智力低下者,輕中度智力低下者約500-1800萬人,白痴就有100-200萬人。我國人群中沒有遺傳病的人也可能是致病基因攜帶者,據估計平均每個人攜帶有5-6個有害基因,並且會按一定的方式向代傳遞。隨著工業的進展,許多化學物品不斷投入我們生活環境中,其中有部分可誘發基因突變,通過突變增加了我們的遺傳負荷。由於醫院技術的進步,使某些遺傳病得到治癒,這在某些程度上使致病基因傳於後代而增高遺傳負荷。綜合以上幾個方面,我國迫切需要推行優生學知識,以提高人口素質。
值得欣慰的是,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主要數據結果表明:我國人口素質已有進一步提高。這次人口普查,我國人口的粗文盲率(15歲及以上文盲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72%,比1990年普查的15.88%下降了9.16個百分點。同時與1990年普查相比,平均每10萬人中具有的各種受教育程度入口變化較大,具有大學以上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為3611人,增長了154%;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039人上升為11146人,增長了39%;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344人上升為33961人,增長了45%;具有小學程度的由37057人下降為357O1人,下降了4%。90年代我國人口的文化素質提高速度之快是建國以來少有的。這一變化趨勢反映了10年來我國落實掃除青壯年文盲,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等措施所取得的成果。
然而,我國仍然面臨著人口素質提高的重要任務。未來世界競爭歸根到底是一個國家人口素質的競爭,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出發,人口素質問題是人口與發展之間諸多問題中最值得關注的,因為它居於中心的地位。因此,要協調人口與發展的關系,一個重要的考慮就是要設法提高和改善人口素質。首先,未來世界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國民綜合素質的競爭。要保持經濟持續的發展,就必須全面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國民綜合素質是由人的體力素質、智力素質、文化素質、科技素質、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等多方面的素質構成,其中體力和智力素質又是科技文化素質的前提條件,科技文化素質則是國民綜合素質的基礎素質。其次,人口增長和自然資源缺乏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基本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在於在控制人口數量的同時,提高人口質量,用人力資本代替自然資本。這樣不僅能實現對"增長極限"的突破,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保護自然資源。此外,提高國民綜合素質,是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障,是加速中國科教興國的戰略部署,即科教興國的基礎前提是全民族的科學教育文化素質的大提高,這又有賴於體力、智力、健康等基本素質的提高。因此,科教興國,要先興科教;科教要興,必須先投資於民,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
ZG已進入21世紀,新的世紀里充滿著競爭和挑戰。能否以富強、文明之邦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取決於一個國家國民素質的優劣、人才的多寡、教育的成敗。那麼,我們國家應如何提高人口素質,以便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呢?從我國的實際國情出發,目前要提高我國的人口素質主要應作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 控制人口數量。1999年底,中國總人口為12.59億,佔世界總人口的21%。 由於人口基數大,盡管積極推行計劃生育,每年凈增人口仍達到1300萬左右。人口過多是中國的首要問題:人口素質不高的狀況短期內難以根本轉變,勞動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人口老齡化問題更加突出,人口與社會、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依然尖銳。因此,在努力發展生產的同時,應穩定現行計劃生育政策,建立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完備的調控保障體系,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法制建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做好全國計劃生育工作的同時,繼續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村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將人口問題納入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總體規劃,發揮城市和東部地區的示範作用,推動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均衡 http://www.bfblw.com/lw.asp?ID=17發展。控制人口數量的增長,有利於加速資金的積累,加快經濟的發展,為提高人口素質奠定日益雄厚的物質基礎。
二. 積極提倡優生。提倡優生從根本上講就是人口的優質遺傳基因得到發展,讓劣質遺傳基因受到抑制。
三. 高度重視和大力發展教育、科學技術事業。教育和科學技術事業是開發智力資源的偉大事業,是提高人口科學技術素質的基本途徑。當務之急就是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改革基礎教育,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從而使教育更好地為 濟發展服務,適應國家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的改革,落實國家"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決策。
Ⅳ 人口素質過低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人口素質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人口素質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人口素質」是多學科研究的對象,通常的說法是,所謂的人口素質或者說人口質量,就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人口的結構和組合狀態所展現的各種社會功能和影響力。人口素質包括了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這三個方面;同時,身體素質是人口質量的自然條件和基礎,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是人口質量的中心。較高的人口素質和人口質量,一般總是具有較為合理的結構和組合,同時也會產生較強的社會功能和較為積極的影響力。
近 10 多年來,通過研究得出:人口素質與經濟發展,特別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密切的關系。許多學者都深刻地意識到: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框架中,必須高度重視「人口素質」在中國人口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為在中國人口的基本國策中,控制人口數量畢竟是手段,進而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才是我們的目的所在。從時序變化的角度看,近 20 年來,中國的國民素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如青壯年文盲率在下降,文盲人口在減少,在業人口的文化素質有所提高;但從橫向比較的角度看,即在世界體系中觀照中國的國民素質,則不容樂觀,如中國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比較低,在業人口中 15 ~ 24 歲青年學齡人口依然佔了相當的比例。
可持續發展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而所謂人的全面發展最重要的標志歸根結底是人口素質的全面提高。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出發,人口素質問題是人口與發展之間諸多問題中最值得關注的,因為它居於中心的地位。因此,要協調人口與發展的關系,一個重要的考慮就是要設法提高和改善人口素質。其主要原因有:( 1 )未來世界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要保持經濟持續的發展,就必須全面提高人口素質。( 2 )人口增長和自然資源缺乏是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基本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在於在控制人口數量的同時,提高人口質量,用人力資本代替自然資本。( 3 )提高國民綜合素質,是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障,是加速中國科教興國的戰略部署,即科教興國的基礎前提是全民族的科學教育文化素質的大提高,這又有賴於體力、智力、健康等基本素質的提高。
從第五次全市人口普查的情況來看,我市的人口素質質進一步得到提高。但從全國的形式來看,我們還是落後了:全國人口的粗文盲率( 15 歲及以上文盲占總人口的比重)為 6.72 %,而我市為 9.53% ,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平均每 10 萬人中具有的各種受教育程度的對比是:全國具有大學以上程度為 3611 人,我市為 2431 ,是全國平均數的三分二;全國具有高中程度的為 11146 人,我市為 10455 人,比全國平均數低;全國具有初中程度的為 33961 人,我市為 44905 人;具有小學程度的為 357O1 人,我市為 32888 人。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我市的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在文盲所佔比例、大專以上受教育人數等方面指標遠遠落後。這反映出我市在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吸引人才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應該說,影響我市人口素質提高的因素是復雜的,包括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典型的以農業為支柱的經濟模式)、用人制度改革滯後和吸引人才政策效能不足、教育投資力度偏低等等。
人口素質總體水平的偏低,直接影響到我市的經濟發展速度和招商引資工作。從工商部門的企業登記統計資料就可以看出,盡管目前我市外商投資企業保持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態勢,但其單體質量並不高。在目前全市的 251 家外商投資法人企業中,所從事的行業比較單一和集中,主要集中在製造業中食品
第1頁下一頁
下載原格式 doc 文檔(共 2 頁)
進入下載
Ⅳ 近幾年人口出現負增長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哪些好處和壞處
近幾年中國的人口增速減緩,但不至於負增長。
至於對可持續發展我認為,能夠提高人均資源佔有量,有助於提高人口素質
Ⅵ 如何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黨中央、國務院從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戰略思想的高度,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作出《關於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的重大舉措,對於以科學發展觀統領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全局,穩定低生育水平,統籌解決人口問題,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步伐,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決定》是指導新時期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決定》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緊緊圍繞全黨全國工作大局,准確把握國際國內人口發展趨勢,深入分析我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把穩定低生育水平、統籌解決人口問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今後一個時期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重大而艱巨的任務,體現了我們黨對人口問題認識的深化和發展,標志著我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實行改革開放和計劃生育,使我國完成了由貧困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改變了人口發展的歷史軌跡,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人口有效控制的兩大奇跡,實現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偉大轉折。全國共少生4億多人,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功不可沒,貢獻巨大。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臨的全局性、長期性和戰略性問題,始終是制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始終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人口眾多、人均佔有量少的國情,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壓力沉重的局面,人口與資源環境關系緊張的狀況,將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未來十幾年,我國人口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低生育水平面臨反彈的現實風險。在人口問題上的任何失誤,都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難以逆轉的長期影響。因此,必須堅持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不放鬆。 以人的全面發展統籌解決人口問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選擇。貫徹落實《決定》,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進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轉變,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道路。 當前,我國人口發展進入了從控制數量解決生存發展,到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轉變階段,要求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思路由單純控制數量為主,向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礎上統籌解決人口問題轉變,工作方式由行政制約為主向依法管理、優質服務和綜合治理轉變。我們要著重抓好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加強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等五項任務,把農村作為穩定低生育水平、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重中之重,將農村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納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部署。 貫徹落實《決定》,必須充分發揮黨和政府的主導作用。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和穩定現行生育政策不動搖,堅持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不動搖,堅持穩定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機構、隊伍不動搖,堅持不斷創新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體制、機制、手段和方法不動搖。把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擺上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議事日程,形成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決策與調控機制,構建綜合治理人口問題的工作格局,落實目標管理責任制,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良好環境,建立穩定增長的人口和計劃生育投入保障機制,為人口和計劃生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Ⅶ 為什麼說人口素質是人口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對不起,這種說法是錯的。不針對樓主。
素質是遺傳的,不能改變,不能發展,至少幾萬年不一定看出發展來。持續不持續,也就那個德行,沒辦法的。
Ⅷ 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什麼關系
中國的人口問題會影響經濟發展
人口問題從本質上講是發展問題,我們在社會經濟發展中遇到的許多問題,諸如吃飯問題、就業問題、教育問題、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等,都與人口基數大、增長快有著直接的關系。沒有對人口增長的合理控制,沒有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要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是很困難的。在人口、資源與環境中,人口與計劃生育是中國社會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我們要從可持續發展戰略高度認識人口問題的重要性。
傳統的經濟發展理論將經濟發展等同於經濟增長,片面追求增長速度和提高產量,而忽視了成本和效益。這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造成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直到80年代,世界各國才逐步形成共識,將可持續發展作為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資源、環境、社會和經濟發展等各個方面,但就中國的國情而言,人口問題具有突出的重要性。中國人口基數大、增長量大,給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可以說,中國的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口問題的解決,包括人口數量的控制、人口素質的提高和人口結構的優化。
Ⅸ 人口素質過低對社會經濟影響
人口素質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人口素質」是多學科研究的對象,通常的說法是,所謂的人口素質或者說人口質量,就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人口的結構和組合狀態所展現的各種社會功能和影響力。人口素質包括了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這三個方面;同時,身體素質是人口質量的自然條件和基礎,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是人口質量的中心。較高的人口素質和人口質量,一般總是具有較為合理的結構和組合,同時也會產生較強的社會功能和較為積極的影響力。
近 10 多年來,通過研究得出:人口素質與經濟發展,特別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密切的關系。許多學者都深刻地意識到: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框架中,必須高度重視「人口素質」在中國人口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為在中國人口的基本國策中,控制人口數量畢竟是手段,進而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才是我們的目的所在。從時序變化的角度看,近 20 年來,中國的國民素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如青壯年文盲率在下降,文盲人口在減少,在業人口的文化素質有所提高;但從橫向比較的角度看,即在世界體系中觀照中國的國民素質,則不容樂觀,如中國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比較低,在業人口中 15 ~ 24 歲青年學齡人口依然佔了相當的比例。
可持續發展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而所謂人的全面發展最重要的標志歸根結底是人口素質的全面提高。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出發,人口素質問題是人口與發展之間諸多問題中最值得關注的,因為它居於中心的地位。因此,要協調人口與發展的關系,一個重要的考慮就是要設法提高和改善人口素質。其主要原因有:( 1 )未來世界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要保持經濟持續的發展,就必須全面提高人口素質。( 2 )人口增長和自然資源缺乏是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基本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在於在控制人口數量的同時,提高人口質量,用人力資本代替自然資本。( 3 )提高國民綜合素質,是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障,是加速中國科教興國的戰略部署,即科教興國的基礎前提是全民族的科學教育文化素質的大提高,這又有賴於體力、智力、健康等基本素質的提高。
從第五次全市人口普查的情況來看,我市的人口素質質進一步得到提高。但從全國的形式來看,我們還是落後了:全國人口的粗文盲率( 15 歲及以上文盲占總人口的比重)為 6.72 %,而我市為 9.53% ,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平均每 10 萬人中具有的各種受教育程度的對比是:全國具有大學以上程度為 3611 人,我市為 2431 ,是全國平均數的三分二;全國具有高中程度的為 11146 人,我市為 10455 人,比全國平均數低;全國具有初中程度的為 33961 人,我市為 44905 人;具有小學程度的為 357O1 人,我市為 32888 人。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我市的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在文盲所佔比例、大專以上受教育人數等方面指標遠遠落後。這反映出我市在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吸引人才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應該說,影響我市人口素質提高的因素是復雜的,包括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典型的以農業為支柱的經濟模式)、用人制度改革滯後和吸引人才政策效能不足、教育投資力度偏低等等。
人口素質總體水平的偏低,直接影響到我市的經濟發展速度和招商引資工作。從工商部門的企業登記統計資料就可以看出,盡管目前我市外商投資企業保持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態勢,但其單體質量並不高。在目前全市的 251 家外商投資法人企業中,所從事的行業比較單一和集中,主要集中在製造業中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