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發展新常態改變

經濟發展新常態改變

發布時間:2021-01-21 13:05:17

『壹』 經濟新常態的內涵與實質及經濟新常態的九個趨勢性變化

內涵:首先是速度,即「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多年的高速發展之後,中國經濟的傳統競爭優勢變弱,潛在增長率開始下降,面臨著「三期疊加」所帶來的挑戰,經濟增速放緩不可避免。與此同時,考慮到此前積累的諸多矛盾和挑戰,以及繼續強行維持高增長所可能付出的代價,國家也有意增加了對經濟增速放緩的容忍度,從而讓一直緊綳的增長之弦有喘息調整之機。
其次是結構,即「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雖然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會有所放緩,但不能簡單地認為增速放緩就是新常態。一般而言,評價經濟發展的標准可以分為兩種——速度和質量。新常態下,對速度的追求雖有所降低,但對質量的提升卻更加重視,這就要求經濟運行的結構更優、效率更高。而這也正是一段時期以來,中國經濟所發生的最大變化。
最後是動力,即「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多年來,中國經濟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屬於投資驅動型,靠的是低成本要素的大量投入,雖然成果顯著,卻也「後患無窮」。而新常態就是要改變這一粗放的增長模式,逐步向集約的發展模式轉變。但在轉變過程中,既不能讓增速放緩變成一落千丈,又要實現結構更優、效率更高,這意味著不能再依賴於傳統的經濟增長引擎,而只能更多地向創新要動力。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決策層首次以新常態來判斷當前中國經濟的特徵,並將之上升到戰略高度,表明了中央對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階段變化規律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同時也決定了未來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基調。
所以說,新常態不僅是經濟轉型的過程,同時也是風險釋放的過程,如果不主動積極作為,就會出現經濟增速大幅放緩,社會發展停滯不前,甚至掉進「中等收入陷阱」。

九大趨勢變化:
從消費需求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從投資需求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發生了轉化,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請參考!

『貳』 經濟新常態到貨幣「新的常態」有哪些變化

新常態定位我國經濟發展大邏輯

經過改革開放年的飛速前進,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雖然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和戰略機遇期沒有改變,但確實進入了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新常態。再追求高速度、依賴強刺激,顯然不合時宜,還會耽誤未來發展機遇。

「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准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
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九個方面進行了深度解析,得出
了「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明確判斷。

經濟新常態的具體特徵是什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權威闡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認識到新常態,就不會因為當前經濟增速回落、風險抬頭、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而驚慌失措乃至喪失信心,從而能夠積極調整心態、採取措施,逐步適應新常態。然而,僅僅適應新常態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引領新常態。

「中央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突出戰略性。新常態是個動態過程,我們不僅要認識、適應,而且最終要引領。也就是說,要在注意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的同時,更加註重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夯實中長期發展基礎、增添未來發展新動力。」王軍認為。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內生動力不足、下行壓力較大等突出問題。在採取措施穩增長、保持必要增速的同時,要更加註重挖掘新的潛力,增添新的動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我國存在大量新的增長點,潛力巨大。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一是市場要活,二是創新要實,三是政策要寬。

細心的人們會發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分析闡述經濟發展新常態後提出八個「更加註重」中,有三個更加註重與創新驅動有關,分別是:更加註重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更加註重加強教育和提升人力資本素質,更加註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

在勞動力成本低廉優勢逐步消失、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強化的大背景下,唯有創新驅動能為中國這樣的大國發展,提供新的源源不斷動力。

放眼環球,美國正在積極推動再工業化,歐洲正在大力推進「工業4.0」,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浪潮風起雲涌。中國如果再走過去發展的老路,不僅無法走出產能嚴重過剩的制約,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非但不會縮小,反而會擴大。
「新常態,意味著我們要與舊有發展模式告別,要求我們要加快打造新的驅動力量。以創新驅動推動結構調整,才能引領新常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叄』 如何正確認識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內涵新變化

根據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闡述,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不論是從消費、投資、出口方面看,還是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資源環境約束等方面看,都將出現一些重大的趨勢性變化。這些趨勢性變化既是新常態的外在特徵,又是新常態的內在動因。總起來看,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速度將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將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將從增量擴能為主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的方向調整,經濟發展動力將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整個經濟將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如果認識不到這些發展變化或者不願承認這些新變化,依然採用過去那種粗放型的發展方式,繼續悶著頭鋪攤子、不看市場需求上項目,不僅在實踐中難以為繼,而且將形成更多的過剩產能,貽誤轉方式、調結構的戰略時機,從而犯下不可逆轉的歷史性錯誤。
需要明確的是,說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絕不意味著當前經濟建設不如過去那麼重要了、在發展經濟方面可以松一口氣了,甚至可以任由經濟增長下滑而無所作為。這種理解和認識是非常偏頗和錯誤的。必須認識到,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必須繼續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繼續把發展作為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為興國之要,堅持一心一意謀發展、咬定青山不放鬆。同時必須有新思路、採取新舉措、形成新優勢,不斷發現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努力實現以比較充分就業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投資回報率、資源配置效率等為支撐的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使我國經濟變得既大又強、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需要明確的另一點是,盡管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但並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從國際形勢看,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方向發展,國際形勢總體穩定,我們完全有可能爭取到較長時間的和平國際環境;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的有利因素增多,特別是當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低,為我們以較低價格獲取能源資源提供了機會;世界新科技革命方興未艾,我國可以發揮國內市場空間大和產業化能力強的優勢,利用在部分領域接近或達到技術前沿的條件,通過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跨越式發展。從國內形勢看,目前我國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經濟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仍是最高的;經濟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農業發展態勢良好,服務業比重持續上升,高新技術產業、新興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催生;經濟增長質量有新提升,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快於經濟增長,化解產能過剩有序展開,能耗水平持續降低;城鄉就業穩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誠然,我們也面臨不少新挑戰,但總的看,機遇大於挑戰。我們必須科學認識國內外發展條件的新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更加自覺地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努力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總之,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最需要的是打破慣性思維,既擺脫「速度情結」「換擋焦慮」,又切忌「安於現狀」「無所作為」,而應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積極適應新常態,科學引領新常態,深入研究新情況,主動採取新措施,努力推動新發展。

『肆』 經濟新常態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積極變化

經濟新常態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積極變化

當前,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如何看待新常態?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怎樣的挑戰?又將迎來哪些機遇?要理解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
態,就必須將我國經濟發展目前所處的新階段及其所表現出的新特徵、需要的新改革等結合起來系統理解。

當前的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進入了可控、相對平衡的運行區間。在外需疲軟、內需回落、房地產調整及深層次結構變動的力量綜合作用下,經濟下行
壓力有所加劇。然而,「新常態」並不是只有困難、挑戰和風險,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
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因此,中國經濟「新常態」孕育著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擁抱新經濟體
系的宏大發展機遇。

第一,大改革與大調整的機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不僅暴露了世界經濟面臨巨大的結構性問題,同時也宣告了鑲嵌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中國傳統增長模式走到
了盡頭。高投資帶來的高能耗與高污染、收入分配差距帶來的社會經濟沖突以及過度管制帶來的創新不足已經成為中國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足和民族復興的絆腳
石。人民深深認識到,大改革和大調整是重構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基石的唯一選擇。這種「大改革」與「大調整」共識的形成是「新常態」帶給中國經濟下一輪發展的
最大禮物,在世界性結構改革的大浪潮中給予了中國良好的機遇期。

第二,大消費、大市場與構建「大國經濟效應」的機遇。中國在GDP穩居世界第二位的同時,其市場份額和消費規模也大幅度提升,中國需求成為世界需求最為重
要的決定因素,「大國經濟效應」開始全面顯現。一是在市場上出現全面的規模效應和范圍效應,生產效率的提升有效對沖著各種成本的上升,使中國在世界市場的
份額並沒有下降;二是消費開始上台階,中國消費規模依然按照每年平均13%的速度增長,中國開始從「世界工廠」轉向「世界市場」。三是中國的「世界工廠」
開始與中國的「世界市場」相對接,在內外貿一體化的作用下使中國經濟的穩定性和抵抗世界經濟波動的能力大幅度上揚。

第三,「大縱深」與構建多元增長極的機遇。雖然到2014年年底,中國各類產業結構的指標已經標志著中國經濟開始向後工業化階段轉化,工業化紅利開始衰
竭。但是,一定要看到中國經濟縱深的厚度和寬度,即「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區」雖然開始全面轉向服務業驅動,但廣大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工業化依
然處於高速發展的中期階段。這不僅為東部產業升級提供有效的騰挪空間,也為中西部加速發展提供了契機。因此,中國產業的梯度大轉移不僅大大延緩了中國工業
化紅利消退的速度,同時通過構建多元化的增長極使中國空間布局更加科學。

第四,「大人才」與構建第二次人口紅利的機遇。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和老齡社會的逼近意味著中國傳統的人口紅利開始消退。但必須注意的是,目前「招工難」和
「用工貴」問題主要凸顯在農民工領域。中國的就業格局是「大學生就業難」與「民工荒」相並存。每年700多萬大學生畢業壓力已經使大學生就業起薪與農民工
平均工資開始拉平。而這恰恰是中國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的關鍵,這說明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已經為中國產業升級准備了大量高素質、低成本的產業後
備大軍。以大學生和人力資源為核心的第二次人口紅利開始替代以農民工和低端勞動力為核心的傳統人口紅利。

第五,「大創新」與構建技術紅利的機遇。仔細梳理中國技術創新發展的各類指標,我們會發現,在粗放式發展模式走到盡頭的同時,中國創新發展模式已經嶄露頭
角:一是專利申請大幅度提升,於2013年達到257.7萬,增速為15.9%,佔世界總數的32.1%,居世界第一;二是R&D經費支出突破低
水平閥值,於2014年達到GDP的2.09%,增速達12.4%,進入高速度、中等強度階段;三是技術市場活躍程度大幅度提升,2013年技術市場交易
額達到7469億元,增速達到16%;四是高技術產品出口大幅增長,總額達到6603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30%;五是國外發表的科技論文在2013年已
接近30萬篇,邁入世界科技論文大國的行列;六是中國擁有世界最龐大的科學技術研究人員。上述這些參數說明,只要進一步進行科技體制改革和鼓勵各類創新創
業活動,中國技術創新紅利必將逐步實現。「中國製造」開始向「中國創新」轉型,從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向知識密集產業過渡。

第六,「大升級」與構建升級版中國經濟的機遇。在市場、技術、人力等多方面的作用下,中國經濟開始出現全面升級的勢頭:一是在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
時,消費開始出現大幅度升級,開始從過去30年的以吃穿住行為主體的工業化消費轉向以高端製成品和服務消費為主的後工業化消費;二是產業在需求拉動下,開
始大幅度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由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國升級版經濟的雛形開始顯現。

第七,「大開放」與中國經濟全球布局的機遇。中國經濟實力的全面提升以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給予中國前所未有的進行大開放和
全球布局的機遇。一是中國開始從「商品輸出時代」轉向更為高級的「資本輸出時代」,海外並購突飛猛進,其平均增速超過30%,對外投資總量2014年已突
破1000億美元;二是以區域性自由貿易區的構建全面強化中國開放的板塊效應;三是以「一帶一路」為核心展開中國空間戰略與開放戰略全面對接,並通過互聯
互通打造中國新的國際合作格局;四是以金磚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國際金融機構的構建,打破歐美一統國際金融的格局。這些拓展有效擴張了
中國資源配置的空間以及盈利模式,必將把中國發展帶入新階段。

當然,要很好把握上述七大機遇,將各種戰略機遇轉化為真正的增長和發展,這不僅需要我們有效解決「新常態」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同時還需要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上構建出適合下一輪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

『伍』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變化

經濟新常態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積極變化當前,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如何看待新常態?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怎樣的挑戰?又將迎來哪些機遇?要理解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就必須將我國經濟發展目前所處的新階段及其所表現出的新特徵、需要的新改革等結合起來系統理解。當前的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進入了可控、相對平衡的運行區間。在外需疲軟、內需回落、房地產調整及深層次結構變動的力量綜合作用下,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劇。然而,「新常態」並不是只有困難、挑戰和風險,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因此,中國經濟「新常態」孕育著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擁抱新經濟體系的宏大發展機遇。第一,大改革與大調整的機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不僅暴露了世界經濟面臨巨大的結構性問題,同時也宣告了鑲嵌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中國傳統增長模式走到了盡頭。高投資帶來的高能耗與高污染、收入分配差距帶來的社會經濟沖突以及過度管制帶來的創新不足已經成為中國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足和民族復興的絆腳石。人民深深認識到,大改革和大調整是重構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基石的唯一選擇。這種「大改革」與「大調整」共識的形成是「新常態」帶給中國經濟下一輪發展的最大禮物,在世界性結構改革的大浪潮中給予了中國良好的機遇期。第二,大消費、大市場與構建「大國經濟效應」的機遇。中國在GDP穩居世界第二位的同時,其市場份額和消費規模也大幅度提升,中國需求成為世界需求最為重要的決定因素,「大國經濟效應」開始全面顯現。一是在市場上出現全面的規模效應和范圍效應,生產效率的提升有效對沖著各種成本的上升,使中國在世界市場的份額並沒有下降;二是消費開始上台階,中國消費規模依然按照每年平均13%的速度增長,中國開始從「世界工廠」轉向「世界市場」。三是中國的「世界工廠」開始與中國的「世界市場」相對接,在內外貿一體化的作用下使中國經濟的穩定性和抵抗世界經濟波動的能力大幅度上揚。第三,「大縱深」與構建多元增長極的機遇。雖然到2014年年底,中國各類產業結構的指標已經標志著中國經濟開始向後工業化階段轉化,工業化紅利開始衰竭。但是,一定要看到中國經濟縱深的厚度和寬度,即「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區」雖然開始全面轉向服務業驅動,但廣大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工業化依然處於高速發展的中期階段。這不僅為東部產業升級提供有效的騰挪空間,也為中西部加速發展提供了契機。因此,中國產業的梯度大轉移不僅大大延緩了中國工業化紅利消退的速度,同時通過構建多元化的增長極使中國空間布局更加科學。第四,「大人才」與構建第二次人口紅利的機遇。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和老齡社會的逼近意味著中國傳統的人口紅利開始消退。但必須注意的是,目前「招工難」和「用工貴」問題主要凸顯在農民工領域。中國的就業格局是「大學生就業難」與「民工荒」相並存。每年700多萬大學生畢業壓力已經使大學生就業起薪與農民工平均工資開始拉平。而這恰恰是中國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的關鍵,這說明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已經為中國產業升級准備了大量高素質、低成本的產業後備大軍。以大學生和人力資源為核心的第二次人口紅利開始替代以農民工和低端勞動力為核心的傳統人口紅利。第五,「大創新」與構建技術紅利的機遇。仔細梳理中國技術創新發展的各類指標,我們會發現,在粗放式發展模式走到盡頭的同時,中國創新發展模式已經嶄露頭角:一是專利申請大幅度提升,於2013年達到257.7萬,增速為15.9%,佔世界總數的32.1%,居世界第一;二是R&D經費支出突破低水平閥值,於2014年達到GDP的2.09%,增速達12.4%,進入高速度、中等強度階段;三是技術市場活躍程度大幅度提升,2013年技術市場交易額達到7469億元,增速達到16%;四是高技術產品出口大幅增長,總額達到6603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30%;五是國外發表的科技論文在2013年已接近30萬篇,邁入世界科技論文大國的行列;六是中國擁有世界最龐大的科學技術研究人員。上述這些參數說明,只要進一步進行科技體制改革和鼓勵各類創新創業活動,中國技術創新紅利必將逐步實現。「中國製造」開始向「中國創新」轉型,從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向知識密集產業過渡。第六,「大升級」與構建升級版中國經濟的機遇。在市場、技術、人力等多方面的作用下,中國經濟開始出現全面升級的勢頭:一是在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時,消費開始出現大幅度升級,開始從過去30年的以吃穿住行為主體的工業化消費轉向以高端製成品和服務消費為主的後工業化消費;二是產業在需求拉動下,開始大幅度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由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國升級版經濟的雛形開始顯現。第七,「大開放」與中國經濟全球布局的機遇。中國經濟實力的全面提升以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給予中國前所未有的進行大開放和全球布局的機遇。一是中國開始從「商品輸出時代」轉向更為高級的「資本輸出時代」,海外並購突飛猛進,其平均增速超過30%,對外投資總量2014年已突破1000億美元;二是以區域性自由貿易區的構建全面強化中國開放的板塊效應;三是以「一帶一路」為核心中國空間戰略與開放戰略全面對接,並通過互聯互通打造中國新的國際合作格局;四是以金磚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國際金融機構的構建,打破歐美一統國際金融的格局。這些拓展有效擴張了中國資源配置的空間以及盈利模式,必將把中國發展帶入新階段。當然,要很好把握上述七大機遇,將各種戰略機遇轉化為真正的增長和發展,這不僅需要我們有效解決「新常態」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同時還需要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上構建出適合下一輪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

『陸』 如何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全面推動小康建設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最後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市的開局之年。國內經濟大勢呈現「兩個沒有改變」、「兩個改變」,即我國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沒有改變、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怎樣適應新常態?就黨委政府層面來說,要轉變經濟工作方式,深化改革,釐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更多依靠市場力量、運用市場的手段推動發展,讓市場活力充分釋放;就市場主體層面來說,要轉變經營發展方式,通過持續不斷的創新活動,加快從產業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實現生存和發展;就社會層面來說,要轉變傳統思維方式,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前進中的問題,以成熟理性的心態適應新常態,以積極向上的姿態面對經濟下行壓力。

基於上述認識和分析,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好中求快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創新驅動發展為核心,以保障改善民生為根本,以強化風險防控為底線,繼續堅持「兩增加兩提升」的工作衡量標准,持續聚焦六大重點工作,統籌「五位一體」建設,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市、全面從嚴治黨,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今年要重點抓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1.做大做強工業經濟。深入實施「以工強市」第一方略,堅持「招商引資」第一要事,突出「項目建設」第一抓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

2.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要按照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要求,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

3.提速發展現代服務業。把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調結構、促轉型的主攻方向,因勢利導推動現代服務業提速發展。堅持特色化發展。

4.著力激發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動力。打好轉方式調結構這場硬仗,關鍵是實現動力的轉換,創新驅動是根本和關鍵,改革開放是活力和動力所在。

『柒』 經濟新常態下社會生產規模的變化

從國內看,我國經濟持續30多年高速增長後,無論是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國際出口和國際收支方面看,還是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與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等方面看,都將出現一些重大的趨勢性變化。這些趨勢性變化表明,我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將從增量擴能為主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整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常態演化。在這變化的關鍵時期,我國經濟要激發新活力、釋放新推力、重塑新動力,進一步實現可持續發展,創新驅動成為必然的現實抉擇。
從國際看,世界經濟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經濟總體復甦動力不足近期難有明顯改觀,世界各國都在加緊尋找產業新動力、更新增長「發動機」。發達國家致力於改變過度依賴金融創新和信貸消費的狀況,加快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和新興產業興起,新興市場國家也紛紛選擇重點、加快布局,都在努力形成新的戰略性經濟增長模式。現在看來,國際金融危機不僅催生了一場新的產業革命,更發動了一場涉及經濟、技術、環境和社會廣泛領域的新的革命,也勢必改變世界經濟的增長軌跡和傳統格局。在這個比拼新動力的國際賽場上,要搶占科技與產業發展制高點,加快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占據世界經濟格局變遷中的有利位置,把握經濟發展主動權,關鍵就看我們能否在創新驅動上有所作為。

『捌』 如何看待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趨勢性變化

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速度、引擎、出口、資本、勞動、結構、城市化、城鄉差別、增長環境等諸多方面,正在發生日益明顯的趨勢性變化。
首先,最明顯的趨勢性變化是經濟增長從高速轉向中高速。新常態並不意味著低速度。根據生產可能性邊界推算,中國經濟的潛力還是巨大的。預計今後10年保持8%的年增長速度是完全可能和可行的,當然不排除個別年份略低或略高。我們不必為經濟結構轉型換擋所帶來的經濟速度降低而焦慮,而要努力解決阻礙發展的瓶頸制約。
其次,經濟增長的動力正從出口、投資拉動,逐步轉向投資、消費「雙推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經歷過出口導向拉動和投資增長拉動,從2011年開始,最終消費增長率開始高於資本形成增長率,消費逐步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中國經濟正由要素拉動型轉向消費需求驅動的持續增長型。
第三,我國出口產品結構高端化,但出口增速將持續放緩。加入WTO使我國更多分享國際分工的紅利,形成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在出口產品構成中最初佔主體的初級產品比例,已逐步下降至不足1%,工業製成品中新技術產品比例則逐步上升,文化產品出口也有一定比例提升。今後,我國須在積極擴大內需的同時,加速調整出口結構。出口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與此同時,也要積極利用國際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和解決平台,爭取有效解決各種貿易摩擦——這也可能是貿易領域的常態表現。
第四,對外投資超過引進外資,我國已成為資本凈輸出國。我國是長期的資本凈進口國,但最近10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快速增長——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約為1160億美元,而實際利用外資約為1195.6億美元,已大致相當。如果加上中國企業第三地融資再投資,2014年對外投資規模應在1400億美元左右,高於利用外資約200億美元。中國成為資本凈輸出國,意味著我國改革開放發展格局發生重大改變。我國資本「走出去」,意味著中國有更強能力參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培育和發展國際競爭新優勢。一句話,對外開放已經更多從過去的「引進來」,轉為現在和今後的「走出去」。
第五,勞動供求狀況發生根本性改變,勞動過剩正在轉變為供不應求。我國長期為勞動力剩餘型的二元經濟國家。剩餘勞動力優勢和人口紅利,是我國30多年發展的基本動力之一。但是,目前情況正在發生變化。一方面我國總體勞動力數量持續下降,15~64歲勞動人口比重從2010年最高時的74.53%,下降到2013年的73.92%,已呈持續下降之勢。另一方面,我國城市化、工業化及信息化仍然需要大量勞動力。農村勞動力仍可為城市勞動短缺提供一定補充,但農民工總量逐步減少,且後勁明顯不足。勞動力短缺、招工難和用工成本上升,已成為亟待解決的新問題。
第六,三產增加值逐步超過二產,產業結構高級化進入新階段。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的增加值為26.22萬億元,首次超過二產增加值的24.97萬億元;2014年,這一差距進一步拉大。這符合產業結構高級化的普遍規律,也標志著中國經濟已經從生產型轉向服務型,包括生產和生活服務。我國經濟新常態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把過剩產業的生產力轉到三產領域。目前,趨勢已經逐步清晰——過剩產業加速出清,產業鏈向高級化邁進,第三產業成為主體產業。
第七,我國城鎮人口比例越過50%,進一步城鎮化的速度將放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持續快速推進,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20%左右,大約平均每年增長一個百分點,到2011年超過50%,即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2014年達到54.77%。近年來,城鎮規模效應開始發揮作用,城鎮化上升速度開始放緩。這也是經濟新常態的特徵之一。未來我國應以城市群為中心,擴大中心城市和衛星城鎮的輻射能力,全面發展星羅棋布的小城鎮。持續推進城鎮化也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基本動力,需要從體制和政策導向上付出更多努力。
第八,城鄉間居民收入差別持續下降,但進一步下降的速度將放緩。我國城鄉差別開始呈現下降趨勢。201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844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為9892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07年時最大值3.33下降到2014年的2.92。造成我國城鄉差別長期持續較大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我國特有的二元經濟社會體制,特別是價格剪刀差、二元剛性戶籍及與其相配套的二元福利待遇和管理體制。城鄉差別是我國總體差別的基本部分,占總差別的50%以上。目前,城鄉差別仍然較大,而且,進一步縮小的障礙很多。為此,應該加快改革二元體制,優化城鄉綜合統一的醫保、養老等福利體制,加大對農業的反哺力度。
第九,居民總收入差別進入「倒U型曲線」的下降階段,但降速遲緩。本世紀以來,我國居民總收入差別基尼系數在2008年達到0.491,此後持續下降至2014年的0.469。目前,總的收入差別程度還相對較高,但已在穩步縮小,這是經濟新常態階段的重要特徵。近些年,通過打擊腐敗、減少權力尋租等整頓了分配秩序,但是,壟斷行業、地區之間以及不同工種之間的不平等仍較嚴重。因此,應當繼續理順分配關系,打破壟斷,推動地區間要素流動,降低總體差別。
第十,單位GDP能耗及含碳量繼續下降,但下降速度放緩,環境問題仍很嚴重。我國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減少,但仍然高於有關國家。我國人均碳排放量比較低,但與人均收入正相關。我國經濟持續增長,GDP總量不斷攀升,因此,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仍在增加。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並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二氧化碳本身雖不是污染物,但其排放量反映了我國環境污染的嚴峻現實。而且,環境污染已從水污染、空氣污染向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等多方面滲透,已達到環境承受值底線。因此,應當加快發展環保節能產業,加快產業改造升級,真正實現綠色化。

『玖』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改變了什麼內容

A.經濟增速加快,生產大批出口產品

閱讀全文

與經濟發展新常態改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