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西藏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

西藏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1-21 10:38:40

『壹』 如何以最嚴格的制度守護西藏生態環境

西藏生態環境極其脆弱,一旦破壞,難以恢復。生態環境保護是西藏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底線、紅線、高壓線。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積極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趟出一條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態環保之路。

保護生態要謀長久之策,必須行固本之舉。一系列法律、法規、政策、措施陸續發布實施,生態環境保護架構了法制體系,為西藏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守護好世界上「最後一方凈土」,西藏久久為功。最堅決的態度、最嚴格的制度、最有力的措施,一項項制度法規嚴防污染進入雪域高原。嚴格執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度,「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業和項目零審批、零引進。


如今,西藏水、氣、土壤及生態環境質量均保持在良好狀態。雅魯藏布江、納木錯湖等主要江河湖泊水質達到一類或二類水域標准。大氣環境質量保持自然本底,拉薩等主要城鎮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均在90%以上。

『貳』 西藏自然環境方面的保護措施

197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了環境保護領導小組,環境保護事業走上正規化道路。1990年,成立了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委員會,進一步加強了對全區環保工作的統一領導。時至今日,西藏環境保護事業已經初具規模,從自治區到各地區都設立了環境保護局,專職環保機構達12個,培養出一批專業的管理和技術人員。防治污染的投資也大幅度增加,僅為消除拉薩的工業煙塵就投資了300萬元。1990年,西藏第一個現代化環境監測大樓在拉薩建成,並在拉薩周圍設立了7個監測點,它裝備了中國最先進的環境監測儀器。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則環境監測站台1993年也竣工使用,藏東昌都環境監測站正在修建,覆蓋全西藏的監測網路將逐步形成。同時,對所有可能影響環境的建設項目,堅持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治理污染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的制度。1998年,由自治區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廳、監察廳等單位組成了環境執法檢查組,取締、關閉了一批污染嚴重的小企業,而且對污染企業提出限期整改。同時,還在《西藏日報》上公布了舉報電話。城市建設實行合理規劃,強化園林綠化,並利用媒體、辦知識競賽、辦《環境專版》等形式大力開展環保宣傳教育工作。近年來,技術和研究部門完成了西藏自治區工業污染源、野生植物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等重要課題。

『叄』 論西藏拉薩環境保護 參考文獻

西藏環境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
摘要:圍繞西藏環境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闡述了西藏生態環境保護現狀及城市發展所產生的負面影響,論述了西藏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和評價標准,並從政策制度、城市規劃、城市發展模式以及發掘民族文化四個層面,提出了實現西藏自然生態環境與城市經濟協調發展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西藏生態保護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

一、西藏生態保護與城市發展概況

1.區內地理環境現狀與生態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

西藏自治區位於我國西南邊陲的青藏高原,地域遼闊(面積達122.84萬km2,約占我國土地面積的1/8,僅次於新疆,位居全國第二)。人口242.7萬,以藏族為主(佔95%以上)。全區轄7個地(市)73個縣(市、區)。[3]西藏高原風光旖旎,那裡有湛藍的天,清澈的水,清新的空氣,悠久燦爛的藏民族文化,濃郁的民族風情和神秘的藏傳佛教,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獨具特色。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上蘊藏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草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太陽能資源。西藏主要城鎮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含量都很低,主要江河的水質都能達標,至今未出現過酸雨和放射性污染,這些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為西藏實施西部大開發,全面加快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了很好的技術和條件,西藏已成為人們嚮往的聖地。然而,正是由於西藏獨特的地理環境,區內86.1%的土地位於海拔4000m以上,受高寒惡劣自然條件的影響,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壞將很難恢復。

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使其成為關系能否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西藏解放後,由於起初人口較少,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低下以及國家的種種保護措施使得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保持了較好的狀況。但是近幾年來,隨著西藏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目前,西藏的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而言質量不高,且有退化的趨勢。經過我們的研究分析西藏當前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與有限的生態環境承載力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生態環境退化,投資嚴重短缺及環境意識淡薄產生的全部與局部,眼前與長遠利益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政府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監管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與西藏實際監管能力嚴重滯後的矛盾日益明顯。所以只有切實解決這些矛盾與問題,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才能保證西藏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從而使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得以順利實施。

2.西藏城市發展現狀及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

城市是社會產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西藏的城鎮有著悠久的歷史,拉薩、日喀則、昌都、江孜等城鎮均屬歷史古城,也曾顯赫一時。但是,長期以來西藏封建農奴制度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過去的城鎮可以說沒有基本的城市設施,加之生產力低下,人口少,對環境的影響也較小。在西藏,現代意義的城鎮是在和平解放以後才發展起來的。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先後四次召開西藏工作座談會,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特殊政策和有力措施,西藏的各項事業進入了一個發展較快的時期。80年代,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先後投資幾億元,大部分用於城市住房改造,城市擴建,市政建設,公共服務設施等基礎建設。1984年,中央決定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四川、福建、廣東等9省市為西藏援建43項工程,工程總投資4.8億元,總建築面積23.6萬m2,一座座飯店、賓館以及文化、教育、衛生、通訊、交通、生活等現代化建築拔地而起,使高原城鎮的容貌煥然一新。1994年,中央召開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決定由中央和有關省市為西藏援建62項工程,總投資達23.8億元。[1]目前,該項目已大部分建成並也投入使用。2003年又召開的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為西藏未來經濟的發展繪制了一張壯麗的藍圖,西藏城鎮的發展也必將進入一種歷史上發展最好的時期。

隨著西藏經濟的發展,城鎮現代化建設水平的提高。2007年,青藏鐵路將要建成通車,西藏總人口將達到250萬到280萬(含外來流動人口在內),盡管西藏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但是西藏高原自然條惡劣,人類的生存空間有限,可利用的耕地僅佔全區總面積的0.2%-0.3%,而且面臨著人均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的態勢,人口的增加,必將引起人為地對西藏脆弱生態環境的掠奪與破壞。比如: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作為自治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原先不足20萬人口,目前已增加到47.45萬人,城市人口已達22.39萬人(佔47.19%),已達到了一定的城市化水平。[2]由於拉薩目前還沒有一座現代化的垃圾處理場及污水處理中心,人口的增加,隨之而來的是「白色」污染物的增加,污水的橫流。人類為了生存,非法地破壞自然資源的現象便會產生,諸如不合理的森林砍伐,非法盜獵野生動物,亂采亂挖自然礦藏等。如何在有限的生存空間中實現城市經濟的快速、穩定、持續發展,保護好自然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我們當前面臨的嚴峻課題。

二、西藏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1.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及其必要性

「可持續發展」自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現已成為人類共同追求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城市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發展觀,它強調城市在增長的同時更注重城市質量的提高,包括城市的生態結構質量、環境質量、建築美學質量以及精神文化氛圍質量等方面,最終要實現城市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的均衡發展。西藏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應站在區域經濟整體發展的高度,立足於當前城市發展的現狀,著眼於城市發展的未來,而不應以今天的經濟發展建立在明天的環境質量降低和子孫生活水平降低的基礎上為代價。

現代城市和城鎮都是一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西藏正面臨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展社會經濟,縮小與內地差距,迎接新一輪西部開發的歷史任務,因此尤其要重視中心城市和城鎮的發展,使其具備應有的經濟文化輻射中心的地位,從而切實帶動全區的社會發展進步。這一城市的中心地位決定了必須要實現西藏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實現西藏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區內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可持續發展強調生態環境的保護,城市建設通過城市規劃和設計,其最終目標是要使自然、城市經濟、人類社會和諧的發展。可持續發展要求生態環境的保護,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會促進城市社會的持續健康的運行。

再次,實現西藏城市可持續發展是西藏產業多元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嚴格的講,西藏的經濟是比較典型的單一結構,是以農牧業為主體的經濟發展,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多元產業和專業化、集約化的社會經濟運作。因而制約著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速度。而區域內城市的發展會產生復雜的分工和交換關系,對經濟的帶動



作用是巨大的,工業和社會服務的發展與發達,需要城市的拉動。根據現實情況西藏要走發展新型工業化和服務業的道路必須重視中心城鎮的發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最後,實現西藏城市可持續發展是西藏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需要。西藏早期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西藏要發展必須在客觀上打破地域的界限,使各種生產要素在資源配置中自由合理的流動,積極的接受周邊區域的有益經濟輻射。根據目前的發展現狀,西藏只有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力度,才能促進自身區內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而西藏城市只有處在開放的條件下,才能促進資金、技術、人員等生產資料的流動和合理配置,城市的企業才能夠建立復雜多樣的分工協作關系。隨著西藏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城市發展的進一步完善,西藏城市的開放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與我國發達地區城市相比,還有一定距離。

2.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衡量指標

城市生態經濟效益是衡量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它是社會經濟協調規律的要求,是人口、資源、環境同步進行,均衡發展的結果。城市生態經濟效益就是指城市的經濟效益和城市生態效益的統一。人們在社會勞動過程中既會產生有益的經濟成果,同時也會對人們的生活和生產環境帶來某種負面影響,產生生態效應。這兩種效益是在勞動過程中同時產生的,是辯證統一的。只有將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放在同一認識高度,重新優化組合各種資源,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生產資源的有效利用,才能夠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人口、資源、環境是城市生態經濟效益的表現形式,城市可持續發展要求人口適度增長,合理利用資源,積極保護環境,這三者任何一項處理不好或者是三者不能協調發展,都不能使城市持續協調的發展。

三、實現西藏生態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加強生態保護宣傳,提高全區可持續發展意識

西藏是我國西部的一片「凈土」,由於特殊的高原氣候環境,其生態環境非常脆弱。生態保護工作是一項公益事業,需要國家及地方各級政府的領導和支持。為了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各級政府要把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之中,明確有關部門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責任和義務,制定有效環保優惠政策。由於歷史原因和發展水平所致,西藏大多地區鄉村幹部群眾文化水平較低,加上文化交流少,信息較閉塞,對科學技術和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差,加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目的和意義宣傳不夠,使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產生誤解,甚至把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對立起來。因此,政府要採取措施提高全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喚起更多的幹部和群眾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讓群眾充分認識到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自己美好的家園,生態環境的優劣直接關繫到人民群眾生產效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動員社會一切有利條件,有能力的部門,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及個人共同參與生態保護事業,為維護西藏生態環境良性發展,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相互協調,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做出積極的貢獻。

2.提高城市規劃決策質量,樹立科學的城市發展觀

在中央關心西藏,全國各地支援西藏的大好形勢下,西藏城市的發展已初具規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一座座具有現代化氣息的新城拔地而起,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但是我們還應看到城鎮發展的同時,出現了局部的城市「高原反應」現象,產生了一系列城市問題。東部城市的發展模式是否適合西藏地區?如何解決這些前所未有的城市問題?我國東部正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環境、資源和發展方面的挑戰,高速的經濟發展再帶來累累碩果的同時也伴隨著環境的惡化,生態破壞和資源的匱乏,許多大中城市和鄉鎮面臨空氣、水、垃圾、雜訊污染等問題,以及土地質量下降,自然資源退化等現實。隨著2007年青藏鐵路通車,必將掀起西藏的新一輪的城市經濟發展。面對現實,我們必須提高西藏城市規劃質量,盡早樹立科學的城市發展觀。因此為了解決西藏城市的不可持續發展問題,我們必須從「決策」源頭控制污染和減少環境破壞,關鍵在於城市發展有關的制度安排和決策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由於決策失誤引起重大環境污染的生態破壞的教訓很多,比如「三江平原農業開發」導致的大規模濕地破壞;片面執行「以糧為綱」的方針,導致濫伐森林及由此引起的水土流失和洪水泛濫;上世紀80年代制定的支持鄉鎮企業政策。包括「十五小」企業對部分地區的環境造成的嚴重污染。[6]從東部城市發展的教訓中表明,政策、規劃和計劃所產生的影響具有宏觀性,累積性、長期潛在性等特點。如果在決策初期不注意決策的科學和質量,造成的後果往往難以彌補,只有在政策或計劃層次上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才能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因此,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可持續原則應作為政策的核心和主體。

3.因地制宜,走生態城市可持續發展道路

現代化的城市不僅需要有完善的城市功能,還需要有更加美好的生存空間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隨著我國東部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壓力日益增大,形成了城市發展中無限膨脹的城市人口與城市有限土地,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環境惡化之間日漸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影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國內外提出了一種新的城市發展模式——生態城市。生態城市是一種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城市發展模式,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

生態城市規劃著眼於「生態導向」的整體性規劃,其實質是從生態學思想出發,把人與自然看作一個整體系統地進行規劃,使城市向更加有序、更加穩定的方向發展。[4]西藏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自然條件,該區域內城市的發展正處於起步或加速階段,可以充分利用現有城鎮污染少,管理運行成本低和環境可塑性強的有利因素,按照「綠色城鎮」理念促進城鎮建設與生態建設相統一。我們應該充分吸取國內外城市發展的教訓,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的城市發展模式,避免部分發達地區出現的「大城市病」和「反城市化現象」,從長遠發展角度出發,因地制宜,首先建立合理的生態城市建設目標體系,城市的規劃過程應合理協調自然、社會、經濟等諸方面要求,實現城市調控和管理的高效運作。其次,把西藏城市,西部區域以及國家不同層次的規劃相結合,使城市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第三,力求使城市空間體系和生態體系相結合,空間規劃、生態規劃及經濟規劃相結合,尋求最佳規劃方案,以適應西藏城市的長遠發展要求。

4.充分發掘民族文化,為西藏城市的發展提供保障

西藏的歷史是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藏族人民是中華五十六個民族統一大家庭的重要成員。千百年來,藏族人民以他們的勤勞、勇敢、智慧,開發了雪域高原,並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創造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文化,使其在人類歷史和世界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5]西藏和平解放以來,民族文化建設成果喜人,悠久的歷史文化得到了傳承和發展。在今天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中



,博大精深的藏民族文化將會為西藏城市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精神保障,將直接影響西藏城市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城市文化不僅包括藝術和文化,還包括城市成員的生活方式、基本權利、價值系統、傳統以及信仰。城市文化對於其所有成員的行為會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從而影響城市的各個方面。在西藏城市發展中,應該進一步重視藏民族文化在城市發展中的導向、凝聚、激勵以及約束、輻射作用,使其成為西藏城市的生存和發展基礎,成為建設有濃郁地方民族特色城市的典範。

四、結語

西藏城市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必須精心規劃,以科學的發展觀,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提高全民族素質,以謀求人類、自然、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讓西藏永遠成為人們心目中的一片「凈土」。

參考文獻

1.普布次仁.城市化與西藏城鎮發展芻論.中國藏學,1995(3),140~144

2.洛桑江村.拉薩樹立經營城市的理念,著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中國民族,2002(10),44~46

3.羅絨戰堆.劉洪平.環保大潮中的西藏發展—小議西藏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西藏研究,1996(3),28~36

4.唐立國.城市化建設新思路——生態城市.生態經濟,2002(4),26~27

5.西珠郎傑.高原文化展新姿.西藏藝術研究,1995(3),4~7

6.西寶.李一軍.城市可持續發展與戰略環境評價.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2(11),104~10

『肆』 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廳黨組書記胡為民

姓名:胡為民

職務:廳黨組書記 副廳長

工作職責:主持廳黨組全面工作,負專責涉及環境屬保護事業發展戰略性、全局性工作;負責抓好區黨委、政府和環保部重大決策的部署及自治區領導批示指示和專題交辦事項的貫徹落實;負責環境保護政策的研究制定和黨風廉政建設工作;負責幹部隊伍建設工作;分管廳政工人事處。

『伍』 統籌協調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

——西藏、河南、海南調研報告

2011~2012年,調研組先後在赴西藏、河南、海南開展地質找礦新機制實施情況調研的同時,對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如何協調發展進行了專題調研。西藏自治區、河南省、海南省分別處於我國(西部、中部、南部),西藏位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河南省位於中原大地,海南省四面環海,都是重要生態功能區、都處在重要成礦區(帶)上,三省(區)在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上,既有共同做法,更有不同特點,總結三省(區)的經驗,研究他們提出的問題,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議,對於促進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協調發展有借鑒意義。

一、西藏、河南、海南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基本情況

(一)西藏自治區

1.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情況

西藏自治區位於青藏高原的主體,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稱,自然生態和地理環境獨特,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西藏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了該地區生態系統十分脆弱,抗干擾能力低,自我更新能力差。國家和自治區歷來重視西藏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採取了一系列合理開發資源、有效保護環境的措施。2009年國務院頒布的《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2008~2030年)》以及自治區相繼頒布的《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多項地方性環境保護法規的實施,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50多年來,西藏始終堅持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的結合與協調發展。農業生產和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同步推進;擇優選擇工業項目,加強污染防治;加強對資源開發、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和管理等措施,產生了積極效果。

2.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情況

西藏地處獨特的大地構造環境,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礦產資源種類較多,礦產資源潛在價值萬億元以上。目前已發現礦種101種,礦產地2000餘處,查明礦產資源儲量的有41種,已開發礦種22種,18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儲量的前10位,其中鉻鐵礦儲量居全國之冠,銅的遠景儲量居全國第二位;鋰、硼等11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前5位;鉛鋅礦、金礦、石油、鐵、鋰、鉀鹽等顯示出良好的勘查前景;西藏地熱能資源蘊藏量全國第一。近年來,在西藏境內發現了油氣田,有望成為我國新的能源基地。

由於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野外地質工作條件惡劣,地質工作程度較低,礦產資源開發程度低,2010年西藏國內生產總值507.46億元,居全國倒數第一位,人均居28 位,而礦業產值僅20億元,只佔4%左右。

(二)河南省

1.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情況

河南省位於廣袤的中原大地上,自然生態環境優美,歷史文化底蘊豐厚,地處我國內陸腹地,連南貫北,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是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關鍵地區和承東啟西的「加速器」。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作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興的重要抓手,2011年河南省貫徹實施《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32號)和《國務院關於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國發〔2011〕35號)文件精神,制定了《河南省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積極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2013年省政府印發《河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豫政〔2013〕3號),為努力建設生態環境美麗的河南提供了有力支撐,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上升到事關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戰略地位,形成了保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促進的良好態勢。河南省在處理好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二者之間的關系方面認識統一,政策到位,投入加大,取得明顯效果。

2.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情況

河南省跨華北陸塊和秦嶺造山帶兩大地質構造單元,地層出露齊全,岩漿活動強烈,地質構造復雜,成礦作用多樣,礦產資源種類齊全,是我國礦業大省,是國家重要的能源(煤炭、石油、電力)、有色、冶金、建材、化工工業基地。截至2010年年底,全省共發現各類礦產136種,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產有99種,亞礦種104種。在已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中,居全國首位的有鈦礦(金紅石礦物)、鎂礦、鉬礦、藍晶石、紅柱石等15種,居前5位的有47種,居前10位的有85種。目前全省已開發利用的礦產有90種,礦業產值連續多年居全國前5位,2011年實現礦業總產值1042億元,佔全省GDP的4.5%。河南省作為一個礦產資源大省,礦業經濟是該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礦產資源開發為該省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

(三)海南省

1.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情況

海南省是我國第二大島,是我國最小的陸地省和最大的海洋省,具有獨特的地理特徵和生態系統,海洋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藍色生態屏障,是我國礦產資源相對豐富且種類獨具特色的省份,是南海資源開發的戰略要地和前沿戰略基地,具有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

海南省森林覆蓋率達60.2%,陸地自然保護區面積佔全省陸地面積的7.23%。中部山區的低山及部分丘陵地帶是資源賦存豐富的礦區或成礦區帶,是維持海南島生態安全的核心區域,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28.5%,正確處理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至關重要,近年來該省在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中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顯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工作,把生態優勢作為未來發展的立足點,相繼出台了《海南省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海南省生態功能區劃》、《海南省中部山區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規劃》、《海南省海洋功能區劃》、《海南省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等一系列文件,統籌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的整體協調發展。

一是統籌規劃,謀求協調發展。通過合理規劃、科學論證協調生態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關系,推進生態工程建設。二是提高資源開發准入門檻,堅持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高科技支撐的發展戰略,從審批和發證源頭上嚴把環境關。三是加大資金投入,構建和諧綠色礦山。2004~2011年年底,已投資治理資金9031.18萬元,計劃治理面積1356.92hm2,已完成治理面積1159.4hm2,占計劃治理總面積的85.44%。

2.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情況

海南省地質地理條件獨特,資源儲量相對豐富,多個礦種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全省共發現各類礦產88種,有工業儲量的礦產70種。已探明列入資源儲量統計的礦產有56種,礦產地426處(大型67處、中型120處、小型239處),其中玻璃用砂、鈦鐵礦砂礦、鋯英石砂礦、油頁岩、海域石油天然氣、富鐵礦、高嶺土、紅柱石、鋁土礦等保有資源儲量列全國前10位。該省目前已開發利用的礦種有29種,2011年全省礦業總產值514.7億元(其中礦產采選業產值39.1億元,礦產煉制加工業產值475.6億元),佔全省GDP的20.46%。

二、西藏、河南、海南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特點

(一)西藏自治區

西藏既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又處在世界著名的成礦帶上,實現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意義重大。盡快擺脫落後面貌,迅速走向現代化,是西藏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也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強烈願望。西藏地處青藏高原,地理環境特殊,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保護自然資源的再生能力,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確保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及良好的調節能力,確保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生態的和諧統一、協調發展,是西藏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西藏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既不能用停止發展來維系,又不能用破壞生態環境來換取經濟發展的短期效應,只能遵循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堅持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並舉,在保護中求發展,在發展中重保護,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必須是積極、主動、動態的,而不能是被動、保守、封閉的,不能以保持脆弱的原始自然狀態為由,拒絕一切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的交流互動,阻礙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西藏在積極發展優勢礦業過程中,應正確處理好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西藏實施符合自身特點、發揮區域優勢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依據資源環境承載力,以「點上開發」,促進「面上保護」,堅持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緊密結合、協調發展,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在「十一五」取得重要發展的基礎上,西藏「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對資源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作了統籌安排。「十一五」期間西藏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經濟、社會、生態、民生保持跨越式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以上,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以上,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耕地保有量保持在35.4萬hm2。主要江河湖泊水質、城鎮空氣質量保持優良。天然林、原生植被得到有效保護,新增人工林地26萬hm2,重點地區土地、草場沙化退化和水土流失狀況得到明顯遏制。

1.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一是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著重抓好生態建設、生態經濟、生態補償、節能減排等關鍵環節,加強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優化區域生態格局,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建設生態西藏,建設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二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維護重要生態功能,建立大江大河源頭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加大大江大河源頭區草地、濕地、天然林保護力度,採取生物和人工措施,實施森林、草地和濕地生態系統功能恢復工程。加快自然保護區規范化建設。三是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積極銜接落實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政策,逐步提高國家級公益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准。全面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態保護獎勵機制。銜接落實中央財政對江河源頭等重點生態功能區均衡性轉移支付政策。加大對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重要戰略儲備礦產資源所在地財政補貼力度。建立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機制。促進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發展,堅持經濟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積極發展生態經濟。充分利用高原獨特的生態資源優勢,積極發展農牧業特色產業和高原生物產業。

2.積極發展優勢產業

以「點上開發」促進「面上保護」,加快培育戰略支撐產業,有重點地發展優勢礦產業。加強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認真實施《青藏高原地質礦產調查評價專項規劃綱要》、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等中央財政地質勘查專項,地熱、銅礦、鉀鹽開發已初具規模,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積極組織實施青藏高原地質礦產調查與評價,進一步加大優勢礦產資源和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的勘查評價,摸清資源潛力,積極建設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基地。做大做強做精旅遊業,充分利用西藏豐富獨特的自然、文化資源,大力提升重要的世界旅遊目的地地位和品質,堅持旅遊與文化、生態相結合,突出「高山、雪域、陽光、藏文化」主題,優化旅遊空間布局,加快形成拉薩歷史文化旅遊中心和林芝生態旅遊中心。

(二)河南省

河南省近年來持續探索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以不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發展的新路子,取得了新的突破,獲得了新的啟示。國務院出台的《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32號),充分肯定了河南的經驗,對河南乃至全國生態文明時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河南省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中,整體推動工作,以建設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市為載體,推進河南省經濟轉型升級,開啟河南省發展新階段。2013年1月15日河南省政府又下發《河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以生態省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載體,也是建設和諧中原經濟區的重要標志,構建完善的規劃體系,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中原經濟區建設全過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構建綠色高效的生態經濟、可持續利用的資源支撐、全防全治的環境安全、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態等體系,樹立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走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建設綠色中原、生態中原、美麗中原。

2)近年來河南省政府審時度勢,科學規劃,制定了合理的中長期《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8~2015)》,《規劃》較好地處理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的關系。河南省通過深化資源環境承載力理論研究,指導省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不斷加大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投資力度,較好地解決地面塌陷、山體採石破壞和地質災害等問題。建立和維護人與自然相對平衡的關系,使地質環境與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已取得較好成效,出現了不少礦山環境治理的典型(如商丘永城市)。

(三)海南省

海南省設國土環境資源廳,是目前全國各省(區、市)唯一設置國土環境資源統一管理的省份,也是全國唯一由一個政府部門統一管理全省地質勘查隊伍的省份,為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協調發展建立了體制保障。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省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44號)提出,海南省要堅持生態立省,環境優先,在保護中發展過程中,在發展中保護,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發展之路,使海南省成為全國人民的四季花園,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海南省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過程中,地質工作承擔著重任,地質工作要服從於服務於海南省經濟、社會、生態、民生發展,保障促進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協調發展。

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雙贏」是一個難題。海南積極以獨特生態資源優勢和生態省建設成就為基礎,大膽探索適合海南省情、具有海南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一方面,海南省生態環境脆弱,需要保護,需要建設;另一方面,海南省需要發展,經濟、社會、生態、民生都需要發展支持。海南省在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的同時,提出了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高科技支撐的發展戰略,勘查開發礦產資源也是重要的發展舉措。

1.科學論證協調生態保護與地質勘查

海南省中部山區是國家級生態功能自然保護區,是維護海南省生態安全的核心區域,同時又是省重要的礦產資源成礦區(帶),如何在保護生態系統的基礎上,開展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工作,海南省開展了「海南中部山區礦產資源勘查設置可行性論證」,在全面分析中部山區生態敏感性、生態功能區劃和礦產資源勘查開采規劃基礎上,運用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功能,進行疊加分析,劃分出生態保護區和礦產資源勘查區,進而劃分出礦產資源勘查生態禁止區、限制區和許可區,為礦產資源勘查開采規劃實施奠定基礎。

2.堅持「點上開發」促進「面上保護」的指導思想

在既是重要生態功能區又是重要成礦區帶上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以「點上開發」促進「面上保護」。海南省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選擇海南西南昌江縣-東方市整裝勘查區。點上開發採用先進技術,嚴格的環保,一流的隊伍,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已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了海南省的面上保護。

3.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制定綠色礦業制度

初步建立了生態補償機制,制定了綠色礦業制度,有力地推動了資源開發中的環境保護。海南省瓊西金礦,基本達到零排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抱板金礦獲海南省科技成果轉化一等獎。

三、西藏、河南、海南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差別

1.三省(區)資源環境承載力差異顯著

課題組實地調研過程中,對西藏、河南、海南三省(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現狀進行了調查。承載體主要選擇土地資源、水資源和礦產資源3個要素,承載對象主要選擇人口、產業和排污3個要素進行調查,對比研究。從表1中可以看出,西藏、河南、海南三省(區)承載體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和承載對象人口、產業、排污等方面較大差異。

表1 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表(2010年)

(1)人均佔有資源量差異

從西藏、河南、海南三省(區)人均佔有的土地、水資源、礦產資源潛在價值來看,因西藏人口數量較少,土地、水資源豐富,礦產資源潛在價值較高,人均土地、水資源、礦產資源潛在價值佔有量最高;河南省人均土地、水資源量較少,礦產潛在資源價值高;海南省人均土地、水資源在三省(區)中處於中等水平,人均礦產資源潛在價值較低(表2;圖1)。

表2 三省(區)人均佔有資源量主要對比參數(2010年)

圖1 三省(區)人均佔有資源量主要參數對比圖

(2)經濟活動差異

西藏礦產資源豐富,礦產潛在價值高,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程度低,人均礦業產值相對低;河南因礦業勘查開發程度大,人均礦業產值高;海南礦產資源潛在價值低,人均佔有資源潛在價值較低。

西藏生產力發展水平落後全國其他地區,人均GDP較低;河南、海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程度較高,人均GDP高於西部地區。

人均排污與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呈正相關。西藏目前發展水平低,人口稀少,人均污水排放目前控制比較穩定,污染相對低;河南、海南發展程度高,人均GDP污水排放量都很高,其中海南最高(表3;圖2)。

表3 三省(區)經濟活動主要對比參數(2010年)

圖2 三省(區)經濟活動主要參數對比圖

(3)資源環境承載力差異分析

以土地資源為承載力基底要素,通過單位面積土地資源所能承載的人口、經濟總量和污水排放量對比分析(表4;圖3)可以看出,資源環境承載力水平與生產力水平直接相關。

西藏地處我國西南部,土地資源廣袤,地廣人稀,而資源開發程度低,發展相對滯後,所承載的經濟活動量較少,地均人口、地均GDP、地均排污量均較低。

河南地處中原,是重要的農業區,糧食產量位居全國前列,單位土地面積承載人口數量過高,地均 GDP 在三省(區)中最高,工業相對發達,地均污水排放量也最高。

海南陸域面積小,處於我國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地均人口、地均GDP均較高,地均廢水排放量也較高(表4;圖3)。

表4 三省(區)資源環境承載力主要對比參數(2010年)

圖3 三省(區)資源環境承載力主要參數對比圖

2.實行差別化管理,實行區域協調平衡發展

通過比較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地域廣闊、區域資源環境稟賦差異很大,資源環境承載力形成明顯自然分區,加之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及社會文化的差異,必須實行差別化管理,實現區域協調平衡發展。

不同區域資源環境稟賦差異,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取捨要有不同側重。像西藏地區,生態價值應比生產力價值更為重要,過分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生態環境問題,帶來的不只是對區域內的影響,而是關系全國生態環境質量;而同樣要加快發展,途徑是選擇優勢產業,以「點上開發」促進「面上保護」。海南省力圖以資源環境「雙贏」構建旅遊島鏈,已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區,貫徹實施科學發展觀已形成的共識,即生態優先,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河南實施中原崛起戰略,在新「三化」建設過程中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的矛盾,完全能夠在保護好環境的條件下實現經濟的發展。這些完全取決於生態價值和生產力價值的平衡,取決於建立在資源環境價值平衡基礎上的政策導向,取決於與區域整體經濟發展不同階段、不同水平相適應的不同管理方式和政策措施。

四、統籌協調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建議

1.以生態文明建設統領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

要以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布局和建設生態文明要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前提下開展經濟社會建設的要求,優先保護生態環境,合理部署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實現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協調發展。

目前環境資源利用存在兩個層面的問題。在認識層面,由於對環境的資源屬性認識不足,環境價值不能全面體現,導致環境資源缺乏明確、清晰的產權。在實際操作層面,人們認識到使用者應該支付環境成本,但是往往只考慮正常的環境資源使用成本,而忽略了使用資源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的補償成本。使用者在消費環境資源時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破壞,其補償往往由社會承擔,使環境成本外部化,勢必造成環境資源的浪費及過度使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加快,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還會剛性增加,資源支撐能力和環境承載能力面臨嚴峻挑戰。因此,必須明確界定環境產權,將環境資源成本內部化,形成「誰使用誰付費、誰破壞誰治理」的補償機制。

國土資源工作需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指導,統籌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建立健全資源環境成本計量標准,將資源環境使用成本納入國民經濟發展總成本,納入GDP核算體系,遏制對資源環境的破壞性、掠奪性使用和過度開發使用。

2.以新的資源環境價值理論指導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相處、平等共生、持續發展的文明形態,這種文明形態不僅表現在人類社會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上,也表現在自然生態系統的存在與發展狀態上。生態文明時代,資源環境價值不再僅僅體現為人類從事商品交換活動的計量工具,還體現為人類健康生存的基本環境質量保證,以及維持自然生態系統自身平衡與發展的功能。

生態文明時代的資源環境價值按其保護生態與保障發展的功效不同區分為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資源環境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對立統一於資源環境。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態價值,開發資源則體現為生產力價值,二者在生態文明發展過程中互為消長。人類要在生態價值實現過程中生存,更要在生產力價值實現過程中尋求發展,只有在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同時實現的前提下,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才能協調平衡,才能實現礦業可持續發展。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平衡是永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3.做好國土規劃,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基礎上搞好國土規劃,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資源環境承載力是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在確保生態可恢復與可持續並滿足人類需求的資源環境的數量與質量能夠承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需求的能力。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是確定一個地區對人口數量、經濟總量、排污總量等承載對象所能承受的規模。資源環境承載力具有區域性特徵和動態性特徵。資源環境承載力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引導和約束雙重作用。

我國地域廣闊,不同區域資源環境開發利用因其資源環境稟賦特徵而不同,東、中、西部地理區位、自然條件差異顯著,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日漸明顯。實現不同資源環境稟賦條件下區域經濟社會均衡發展,要建立在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基礎上,實行差別化管理。

通過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自然分區的基礎上,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劃分出不同地區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主、以資源開發為主和城鄉宜居的功能定位,分別確定資源開發強度和資源環境保護補償指標的差別化目標,作出國土規劃,在國土規劃指導下,分別作出環境保護規劃和礦產資源規劃,付諸實施,實行差別化管理。發揮規劃調控作用,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4.以「點上開發」促進「面上保護」

在我國如青藏高原、大小興安嶺、秦巴地區等既是主要的生態功能區,又處在重要的成礦區(帶)上,堅持生態環境優先,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要以「點上開發」促進「面上保護」。要根據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依據生態環境承載力和礦產地規模等因素,統籌兼顧「點上開發」和「面上保護」。

「點上開發」要以最嚴格的准入門檻,最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辦法,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依靠科技進步,節約集約利用資源,與礦產資源所在地人民共享開發效益,共同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和諧礦區。

「點上開發」在獲得經濟社會效益的同時,為「面上保護」提供物質基礎和資金支付,促使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達到雙贏。

5.制定實施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和體現生態價值、代際補償的生態補償制度

建立實施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的,依據生態價值、生態保護成本,調節生態保護利益攸關者之間關系的生態補償制度,基本原則是「誰保護,誰受益」,「責、權、利統一」。

實施生態補償制度要建立一個政府主導與市場交易相結合的生態補償平台,對不同的補償類型、補償主體、補償內容和補償方法進行協商對話,組織實施。

對於基礎地質工作、礦產遠景調查和部分形成礦產資源戰略儲備基地的礦產普查所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的補償主體是政府;礦區勘查開發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的補償主體是企業。對工作區和礦區生態價值的損失,應以修復生態系統成本確定補償標准。

『陸』 寫西藏拉薩保護環境作文

我的家鄉比美麗如畫的杭州更美,比熱鬧的四川引人。
春天,暖風恢復著專大地,小夥伴屬們在田野上跑來跑去,有的躺在草地上,有的正在大樹下看書,有的在放風箏……我們在田野上快樂的嬉戲,小蝴蝶,小燕子們也來湊熱鬧,讓一切一切都變得生機活力。
夏天,男孩子們在小河裡游泳,打水仗,你潑我,我潑你身上都濕了。但還要繼續玩。而女孩子們呢!穿著小裙子,在大樹旁一起讀書。烈日當空,道路兩旁,成熟的穀物熱得彎下腰,低著頭。蚱蜢多的像草葉,在小麥和黑麥地里,在岸邊的蘆葦叢中,發出微弱而嘈雜的名聲。
秋天,金風送爽,秋風歡蹦亂跳的賓士過田野,田野的一切都變成了金黃色。一片薄紗使得雲在漫漫的浮動著,好像留戀著人間美麗的秋色,不願離去。秋風,涼絲絲的,吹拂著花草樹木,好像一位溫情的母親正輕輕的橫著催眠曲把自己的子女送進甜蜜的夢鄉。
冬天到了,冬姑娘來接球姑娘的班了,她給鄉村送來一片潔白的世界,漫天的雪花飛舞著,給大地鋪上一層厚厚的棉被,麥苗多在被子里沉睡,做著那豐收的美夢。
我的家鄉春夏秋冬四季美麗,它春天風和日麗,夏天綠樹濃蔭,秋天天高雲淡,冬天北雁南飛。它是一幅美麗的風景畫。
啊,迷人的風景我的家鄉!

『柒』 如何解決西藏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快速發展之間的碰撞

我們倡導西藏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快速發展:轉變觀念和思路,加強引導,樹立綠色低碳發展觀。發展綠色低碳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政府部門要從政策層面上支持和引導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引導、支持社會樹立綠色發展和低碳發展的理念。以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實踐和探索為起點,尋求適合國情的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為遏止氣候變化不斷惡化的勢頭,積極採取自主行動,從多種環節入手,節能減排降耗,減輕環境災害,切實履行量化減排義務

我們希望西藏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快速發展:加強科技創新,提倡低碳生活,建設生態環境。世界各國、全球企業應負擔起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應對資源環境壓力。以已開展的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為榜樣,尋求經濟發展新模式,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加大節能減排和低碳技術的研發,加快節能環保和裝備的推廣應用,推動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發展低碳能源技術,推行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綠色GDP核算等研究,建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和低碳社會生活消費模式

我們期待西藏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快速發展:開展低碳技術國際交流,發展碳排放權交易國際合作。加強政府間國際合作,進而推動企業合作,有序推進低碳生態產業轉移,促進低碳和生態經濟在全球的合理分布和共同發展。積極建立環境權益交易市場,探索清潔發展機制,推動全球統一碳交易市場形成,改善發展中國家的碳定價權
我們努力西藏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快速發展:推廣發展低碳綠色金融的成功經驗,積極探索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的投融資途徑,不斷探索創新投融資機制,將減排降碳納入金融體系的服務范疇,制定和完善符合國情的促進低碳產業發展的經濟激勵措施,利用碳金融體系的支撐使碳減排獲得持續不斷的融資,從碳減排權中提高能效及可持續發展的收益,努力爭取全球低碳經濟競爭的主動權

讓我們團結起來「發展西藏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快速發展綠色經濟,倡導低碳生活,共贏綠色未來

『捌』 西藏發展旅遊業,會不會影響生態與環境保護

旅遊資源開發和建設對旅遊環境的影響。很多地方政府及旅遊部門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對版旅遊資源權做過度性、掠奪性的開發,使許多地方的旅遊資源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壞,這必然會使整個旅遊環境遭到破壞。在旅遊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有關設施建設與旅遊區整體不協調,造成旅遊資源、旅遊區生態環境、特別是旅遊氣氛環境的破壞。主要表現為古跡復原處理不當,新設項目與旅遊區景觀不協調,改變或破壞了旅遊區所有的且應當保留的歷史、文化、民族風格和情調,而旅遊的價值正蘊涵在這些當中。在開發利用旅遊資源時,這些無疑是應當保留且極力保護並充分予以展現的。忽視旅遊區的整體協調及其所蘊涵的內涵,盲目開發,只會造成景點的不倫不類,進而喪失其旅遊價值,使遊客的興致減退。而盲目的城市建設破壞和削弱景區的協調性,則也是顯而易見的。

『玖』 對西藏的生態環境保護提出可行性建議

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人類對自 然的干預越來越來深入,消耗的自然資源越來越多,對自然資源的依存度也越來越高,在滿足人們日益增多的物質和財富的同時,也給人類生活及生態環境帶來了危 機,人們不得不思索,自然資源不是無限的,資源環境是有價的,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使人類更好的生存和發展。 西藏地區地處高原,地形復雜多樣,生態環境各具特色,在各種生態環境中,其共同的特點就是高原生態的脆弱性及敏感性,這就決定了西藏的生態環境很容易受到 外界的干擾和破壞,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恢復相比於低海拔地區要困難得多。 西藏地區資源豐富,經濟貧困,生態地位在全國乃至世界都居於重要的戰略地位。西藏人民因為貧困而迫切要求發展經濟、開發本地區資源,但是生態地位的重要性 則限制資源開發,地區經濟的發展受到生態環境的制約。在這種情況下,西藏應該走一條什麼樣的發展道路,是西藏人民和政府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經濟發展要與生態環境相協調,在確保生態環境好轉的情況下開發西藏,促使本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同時在保證西藏經濟良好發展的趨勢 下,促使西藏生態環境得到很好的保護,使資源環境成為經濟發展的永續動力,這要求加快建立和健全西藏生態補償制度。 本文分為四個部分,分析了西藏的地理環境,論述了西藏生態環境保護的緊迫性,闡述了西藏草原、水資源、森林及礦業生態補償的理論依據及必要性,把西藏地區 經濟貧困與生態保護聯系在一起。第一部分從研究西藏生態補償的目的和意義入手,引入西藏生態補償制度建立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研究了國內外生態補償的文獻, 為西藏的生態補償制度完善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第三部分就西藏幾個重點領域進行生態補償的分析、論證及實施;第四部分作為在西藏進行生態補償的結論 和展望、闡述了建立西藏生態補償制度必要保證、說明了西藏的發展與環境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 本文比較系統的論證了建立西藏生態補償制度的可行性、必要性,在西藏地區,生態保護及生態地位在我國都處於極其重要的地位,然而西藏的生態保護還有明顯的 不足之處,生態補償研究有待加強、生態補償制度有待完善。故此,希望本研究能引起大家重視、能為西藏建設提出一些建議、能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

『拾』 保護環境-西藏篇。議論文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 ,生活環境是十分重要的.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在保護環境上並不十分重視.

比如說我們的周邊環境 .在我們區後面的草坪中,開著許多花朵.但在草坪中,卻也有人扔垃圾,堆廢紙.夏天,有許多蚊蠅在那裡飛來飛去,不但影響了小區形象,還污染了環境.對社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都很不利,還破壞了地球.

為了能讓我們的環境優美,不受到傷害.有許多老人來打掃大街,綠化草坪.他們每天早出完歸,為了祖國的綠化環境不惜一切代價。但那些不愛護環境的人偏偏還要去破壞,我們一定要為不愛護環境的人做好思想工作,讓他們早一日改掉惡習。

在我們上學的路上,也有許隊多同學亂丟廢棄物。比如說:有的同學把小吃袋扔在校門口外,還有的同學把疊好的紙飛機隨意亂扔,甚至順著牆扔進學校.他們的這些行為不但一次又一地影響著學校,還給每天早晨做值日的同學帶來了很大麻煩。

在校會上,老師一次又一次叮囑、說服,但有些同學並不聽勸,而是繼續破壞環境,縮短地球的壽命。

有一次,學校組織我們2—6年級同學到采俸公園的草坪上撿白色垃圾。在出發之前,我心裡想,平常到采風公園玩的時候,覺得那裡比較干凈。今天去撿白色垃圾,應該很少,撿起來一定很輕松吧。

但當我走道那裡,低頭一看的時候,卻把我驚呆了。地上有許多垃圾。廢紙、煙頭、塑料袋等。這些到處都是,一塊綠色的草坪,在遊人的破壞下成了一片環境污染地,這是多麼嚴重的環境問題。

面對這塊草坪,使我們精神奮發,努力去消除那些垃圾。經過我們100分鍾的勞動,草坪終於恢復到了最初的美麗,名花齊葩爭芳斗艷。

閱讀全文

與西藏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