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推動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推動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發布時間:2021-01-21 09:49:20

A. 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是什麼

(一)生產力制約著教育的發展

1、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育事業發展水版平、規模權和速度

2、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和人才規格的變化

3、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二)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教育的經濟功能

1、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基本途徑

2、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創造和發展新的科學技術的重要基地

(1)推動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擴展閱讀

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一)教育再生產勞動力。

(1)教育使潛在的生產力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

(2)教育可以提高勞動力的質量和素質。

(3)教育可以改變勞動力的形態。

(4) 教育可以使勞動力得到全面的發展,從而擺脫現代分工為每個人贊成的片面性。

(二)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三)教育生產新的科學知識。教育不僅通過培養勞動者實現科學技術的再生產,而且也可以通過科學技術的創新直接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成果

B. 教育與經濟的關系

以下為教育學課本中的答案:
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從產生之初就與人類謀取物內質資料的勞動過程緊密相關容。
經濟對教育的制約。在制約教育的諸多因素中,經濟對教育的制約作用是根本性的。教育的發展水平·規模·速度和結構,歸根到底是由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主要表現為:1,經濟實力制約著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2,經濟水平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3,經濟結構制約著教育的結構。4,經濟條件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教育對經濟的作用。
教育在受經濟制約的同時,也對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教育能夠提高勞動力的整體素質。2,教育可以促進科學技術創新,從而促進經濟發展。3,教育對經濟運行有直接調節作用

C. 簡述教育如何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

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 從產生之初就與人類謀取物質資料的勞動過程緊密相關。
首先,教育對經濟具有制約的作用,經濟實力制約著教育發展的物質基 礎,經濟水平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經濟結構制約著教育結構,經濟條件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教育相對獨立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教育對經濟的作用,教育能夠提高勞動力的整體素質,教育可以促進科學技術的創新,教育對經濟的運行具有直接調節作用。
其次,經濟的發展,必然拉動一系列的事業發展,教育正是受益頗深。科教興國,已被作 為國家發展的長遠戰略。 教育事業因此也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教育的大力發展下, 特別是基礎的教育的發展使國民的素質大幅度提高。 高等教育的發展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科研人才,這直接拉動經濟發展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
教育和經濟是一對矛盾的綜合體,是矛盾的辨證統一。

D. 教育發展應以經濟發展為前提的論據!!

中國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關系的實證研究
——東部、中部與西部
賈彥東 張紅星
(西南財經大學統計學院 610074)
內容提要: 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但這種關系的每個傳遞環節並不總是必然協調的。本文通過面板數據模型(panel data)對全國31個省份的教育與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後發現,中國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在東、中、西部三個地區的情況各有不同,差別較大。隨著經濟的增長,不同區域的教育投入均有所增加,而教育投入的增加到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發展推動經濟進一步增長的過程均不協調。

關鍵詞:協調發展、經濟增長、教育發展、面板數據模型(Panel Data)

一、引 言
政府教育投入的增加促進了人力資本形成以及技術創新的速度,進而推動了整個經濟的增長。而經濟的持續增長又為教育的投入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並激發了教育投資的進一步增加。對於這種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的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系,諸多理論與實證研究均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結論。如果這種由教育投入到經濟增長再到進一步投入的關系存在,則我們認為這種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協調的。然而,通過對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經濟、教育發展過程的回顧以及近年來國內出現的教育體制改革後的教育結構不合理、擴招帶來的教育水平的下降以及畢業生就業的困難等一系列問題的分析後我們可以發現,教育與經濟的這種協調發展關系並不總是必然存在的。蔡增正(1999)通過對194個國家三個時間段的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情況進行分析後發現,教育部門與經濟中其他部門相比生產力低;教育對於經濟增長的作用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並不相同,表現為先弱、後強、最後稍有降低的趨勢。陸根堯、朱省娥(2004)等則通過對中國近十幾年的數據進行分析後得到了中國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偏低等結論。由此我們認為,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隨著國家的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發展模式與環境的不同而存在差異的,而且並不總是協調的。
特別是對於處於轉軌時期的中國而言,由於制度的強制性與誘致性變遷的並存(林毅夫 1989)、地區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教育產品供給的特殊性,更導致了這種相互關系的表現有所不同。因此,如何判斷目前中國的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狀況、如何分析中國地區之間的教育經濟協調發展關系與問題、如何處理發展過程中的教育供給和教育發展問題以及尋找不協調發展的可能成因就顯的極為重要。
二、背景與文獻
探討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研究大多隻關注於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這是與人們的認識過程相聯系的。根據教育經濟學學者對教育經濟學發展的歷史考察,2000多年前,無論是中國的孔子,還是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思想巨人都有相關的論述(蔡增正 2003)。泰雷克(Tilak 1989)認為柏拉圖不僅最早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而且最早涉及教育與一國經濟增長關系問題。蔡增正(2003)等認為中國的孔子也有相似的觀點,並對此作了簡單而有效的綜述和總結。不僅如此,經濟學的開山鼻祖威廉•配第、亞當•斯密、馬爾薩斯、卡爾•馬克思、馬歇爾、費雪等人都曾提出過教育能夠促進一國經濟增長的經濟思想(姚益龍 2004)。
從現代經濟增長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真正把教育當成經濟增長的內生變數的現代學者是索羅(Solow 1957 1960),他使用生產方程考察投入產出關系時,對除去資本和勞動力這些傳統生產要素作用之外無法解釋的「殘余」貢獻,提出了技術進步因素的觀點,實際上是間接指出了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毫無疑問,有關教育對經濟增長發生作用、提供貢獻的最全面、最詳盡、最經典的理論應當是人力資本理論。舒爾茨在1960年美國經濟學年會上發表了題為「論人力資本投資」的演說,系統、深刻地論述了人力資本理論,開創了人力資本研究的新領域。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有五個主要觀點:第一,人力資本存在於人的身上,表現為知識、技能、體力(健康狀況)價值的總和。一個國家的人力資本可以通過勞動者的數量、質量以及勞動時間來度量。第二,人力資本是投資形成的。投資渠道有五種,包括營養及醫療保健費用、學校教育費用、在職人員培訓費用、擇業過程中所發生的人事成本和遷徙費用。第三,人力資本投資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舒爾茨說,人力投資的增長無疑已經明顯地提高了投入經濟起飛過程中的工作質量,這些質量上的改進也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的源泉。有能力的人民是現代經濟豐裕的關鍵。第四,人力資本投資是效益最佳的投資。人力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收益。舒爾茨對1929-1957年美國教育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系作了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結論:各級教育投資的平均收益率為17%;教育投資增長的收益占勞動收入增長的比重為70%;教育投資增長的收益占國民收入增長的比重為33%。也就是說,人力資本投資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第五,人力資本投資的消費部分的實質是耐用性的,甚至比物質的耐用性消費品更加經久耐用。
舒爾茨之後,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研究呈現出多樣性。一方面,以加里•貝克和丹尼森為代表的學者沿著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進行思考。另一方面,一些學者將信息經濟學和國際貿易理論的一些見解用於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研究,得到一些看似批駁人力資本理論,實際上與人力資本理論殊途同歸的結論。
國內相關的研究也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方面是運用計量模型,從數量上對教育投入或教育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剖析。主要有:蔡增正(1999)利用194個國家和地區的數據,考察了教育在1965—1990年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並且分別對低收入、中等收入和工業化國家的三個樣本分別進行了估計。得到了教育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巨大而具實質性,外溢作用不僅是正的,而且頗為可觀;同時也發現,教育部門與經濟中其他部門相比生產力低;教育對於經濟增長的作用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表現為先弱、後強、最後稍有降低的趨勢的結論。林勇(2003)利用灰色系統的分析方法對中國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了,教育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教育的發展應注重內部的結構協調等結論;孫彩虹(2003)則應用聚類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灰色系統方法的灰色關聯度來對不同教育水平的教育與經濟的相互關系進行分析,得到了中國省級區域教育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聯度整體水平不高,且呈現由落後類向高類逐漸提高的梯度差異的結論。另一方面的討論則主要集中在對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的測算與分析上。較具代表性的有:陸根堯、朱省娥(2004)運用教育與非教育兩部門模型,對教育部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內部與外部作用以及教育部門對非教育部門的外溢作用進行了測定。李玲(2004)利用靜態指標體系計算了我國教育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與貢獻度;並通過建立動態回歸模型進一步證明了教育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水平。然後從教育投資總量、教育投資結構和教育投資效益三方面詳細剖析了教育投資對經濟增長低貢獻水平的成因。而劉生元、張世晨(2000)以及葉茂林等(2003)等一類的研究則主要側重於從教育部門的產出的角度,引入生產函數的方法對教育促進經濟增長的程度進行測量與分析。
從以上的綜述中我們得出,現有的相關研究一般是從教育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這一方面出發,從理論上或方法上對教育在整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進行測量與分析。而且表現出了總體層面分析較多,對結構以及區域差異分析較少;單方面的相關測算為主,而教育經濟協調關系的分析不足等特點。
基於此,本文我們試圖從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角度出發,以全國31個省為對象通過對中國的中部、東部和西部三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教育投入水平與教育發展狀態的協調相關關系進行一系列的實證檢驗,以對中國的區域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協調狀況進行描述和判斷,並對其結構和形成特點進行一定的定量分析。
三、研究思路與實證模型
1、研究思路
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這種協調的相關關系通常表現為三個環節上協調相關。首先是從經濟的發展到教育投入的增加,這是一個政府行為的過程,反映了國家在教育經濟之間的直接作用。其次是由不斷增加的教育投入導致的教育水平的提高,這一過程反映了投入教育資源的利用率以及教育體系自身的協調發展水平與發展能力。最後一個環節是由教育水平的量上的提高促進了經濟的進一步增長,這一過程則不僅是教育體系培養人才能力與效率的體現,亦是一國教育體系人力資本轉化能力的反映。這種協調的相互關系的具體表現如下圖1。
在中國,教育作為一種「准公共產品」,其主要是由政府進行供給的。政府不僅通過財政支持以撥款的形式建立各種學校、提供各種學習機會促進教育產業的發展,而且通過稅收等協調機制促進個人對教育支付規模的擴大。這一過程中不僅涉及教育投入總量上的變化,同時也含有政府教育投入方式上的轉變與調整。對於教育部門而言,教育內部結構的不合理、不同層次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協調等影響教育部門資源利用效率的情況還普遍存在。因此,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對中國目前教育經濟協調發展的不同環節的協調性進行實證檢驗就顯的十分必要。
基於以上對協調關系的認識和分析,我們將對中國教育經濟協調發展狀況的分析和判斷的過程劃分為以下三個有待驗證的基本命題:1、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教育投入的增加;1、教育投入的增加使得教育水平得到了改善;3、教育水平的改善又對經濟增長起到了促進作用。本文將主要圍繞著以上三個命題進行實證檢驗。

2、實證模型的選擇
對於以上命題的檢驗,我們可以歸結為如下的待估計的關系方程:
(1)
(2)
(3)
我們採用一個動態模型來描述這種相關關系。當期的教育投入規模受到當期的經濟增長水平與上期的教育投入規模的影響;當期的教育發展水平受到黨旗缺的教育投入與以前的教育水平的影響;經濟的發展水平受到當期的教育水平的影響與以前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 為第 個省份的教育投入規模, 為教育發展水平, 第 個省份的經濟發展水平。 若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關系較為顯著,則每個方程的β系數值應該顯著異於0。

四、數據及變數的度量
本文以省(或直轄市)為單位把全國劃分為31個省(市)地區。並且按照國家中、東、西部劃分標准將省份劃分為中部、東部和西部三類(見下表1):
表1: 區域劃分
區 域 省 份
東 部 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
中 部 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西 部 重慶、四川、貴州、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陝西、內蒙古、廣西、雲南
時間上,選取了1996-2003年度的相關數據。需要說明的是,在分析的過程中我們將重慶與四川的相關指標進行了加總處理。這是因為統一口徑核算的教育投入相關指標 的時間長度為1996-2003年度,重慶的獨立數據1997年後才開始公布,為了盡量增加樣本容量,我們對1996年的四川、重慶進行了相關的合並。
1、對教育發展水平的衡量
遵循綜合性、可比性、操作性等原則以及中國的具體情況,我們按照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及教育的效果等方面選擇了如下19項指標組成教育水平衡量體系,並運用主成分加權綜合的方法分別得到中國各地區不同時期的教育總體發展水平、基礎教育水平、職業教育水平、高等教育水平等指標。
具體而言我們選擇了各地小學學生數、各地普通中學學生數、各地中專學生數、各地職業中學學生數、各地大學學生數、各地小學教師數、各地普通中學教師數、各地中專教師數、各地區職業中學教師數占該地總人口比重、各地大學教師數、各地區小學學校數、各地區普通中學學校數、各地區職業中學學校數、各地區大學學校數、各地非文盲及半文盲人口數、各地區擁有小學文化程度人數、各地區擁有初中文化程度人數占、各地區擁有高中文化程度人數、擁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數。在這里,我們選擇的指標均為某一時期的總量指標,在進行主成分處理之前,我們分別計算以上指標的變化率以反映該時間內教育發展變化的狀態。
2、對教育投入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的衡量
對於教育的投入,本文選擇了各地區人均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額(包括預算內教育經費投入)進行的衡量。對於經濟發展水平而言,由於我們考慮的是某一段時期內與教育相關的經濟發展指標,因此我們選擇了地區GDP、固定資產總額、勞動生產率、第三產業總產值同樣利用主成分加權的方式進行綜合。
3、指標的主成分分析
由於本文利用的是面板數據(Panel Data),因此,在指標的主成分處理過程中我們分別對不同地區近3年的教育發展水平進行主成分分析,選取累計貢獻率達到85%以上的主成分,並按其方差貢獻率進行加權。取三年平均權重為最終權重,得到每個區域的不同年份的教育發展水平指標。對人均教育投入指標進行標准化處理,同時將GDP指標等經濟發展指標主成分加權平均,分別得到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教育投入和經濟發展水平。教育發展水平指標、經濟發展與教育投入等各項相關指標數據均來源於《中國統計年鑒》1997-2004年相關各期整理所得。
五、實證分析
接下來,利用不同地區的數據分別對方程(1)、(2)和(3)進行估計並對參數的顯著性進行檢驗。由於我們選擇了動態的滯後變數,所以在模型上並未考慮到時間維度上的異質性。
在估計方法上,我們在兩種假設下採用了兩種估計方法。第一種是固定效應,在無異方差的條件下我們選擇了LSDV來對參數進行估計;另一種是隨機效應,應用GLS進行估計,最後通過Hausman檢驗 來檢驗這兩種假設,以確定模型的具體形式。
由於是三個地區的三個方程的兩種效應的估計,涉及的方程估計與檢驗結果較多,所以我們僅以西部地區為例,其它地區的情況我們將直接給出相關結果。

1、西部地區:
經過Hausman檢驗方程(1)為固定效應模型,其具體結果如下:

T值 (1.668) (0.121)
=0.7051
經過Hausman檢驗方程(2)為隨機效應模型,其具體結果如下:

T值 (8.44) (5.12)
=0.81
命題3方程為固定效應模型:

T值 (1.51) (1.2) (18.68)
=0.93
由以上結果我們可以得出,西部地區經濟與教育的協調發展程度並不理想。經濟增長與教育投入的增加之間的相關性並不顯著,方程中參數的估計量並未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教育發展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也並不明顯,其中無論是包括小學與中學在內的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均不顯著。但其教育投入與教育的發展之間的相關性明顯,而且教育總體水平的發展存在著時間上的累積效果,這一點與教育產業的發展是相符的。因此,西部地區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存在著教育投入的不足以及教育產業的培養效率與人才轉化的有效性較低等弊端。
2、中部地區:
中部地區的具體情況如下表:
從中部地區FE模型的估計結果,我們可以看到,由經濟增長到教育投入的增加與從教育投資的增大到教育教育水平的提高均顯示了明顯的正向相關關系。而且其中的滯後效應亦較為明顯。而從方程(3)的估計來看,教育水平的提高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關並不清晰。其中基礎教育以及中等職業教育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並不顯著,高等教育的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關關系雖然明顯,但絕對值較小。因此,中部地區的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亦並不協調,存在著教育效率偏低的可能。

地區 相關關系方程 結 論

中部

=0.96 T值 (3.19) (9.35)
(固定效應)
相 關

=0.86 T值 (5.09) (10.85)
(固定效應)
相 關

=0.93 T值(1.65) (-1.95) (4.08) (7.34)
(固定效應)
較 弱

3、東部地區:
東部地區的具體情況如下表:
地區 相關關系方程 結 論

東部

=0.98 T值 (4.17) (13.4)
(固定效應)
相 關

=0.90 T值 (1.31) (22.1)
(固定效應)


=0.97 T值(3.15) (0.55) (4.74) (14.75)
(固定效應)
相 關

東部地區的估計結果顯示,東部各個省份的教育投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顯著。然而教育發展水平與政府部門之間的教育投入之間的相關關系並不明顯。這一點與我國的現實並不矛盾。自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加速了教育體制改革的步伐,辦學主體的放開與教育收費制度的改革,使得東部發達地區的教育經費的來源日益多樣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與經濟的進一步增長之間的相關關系較為顯著,但其中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正面作用明顯,而職業教育在其中的作用較弱。
六、若干結論
本文關心的問題是中國教育與經濟協調關系的區域特點,通過以上的實證分析,我們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與教育發展之間的相互促進關系並不協調,具體而言:
第一、從教育經濟協調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教育與經濟發展在東、中、西部的情況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從地區層面來看,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與教育投入以及教育水平提高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關關系不強,說明政府的相關教育投入以及不同的教育投入策略的不合理以及教育資源向人力資本的轉化能力較弱;中部地區則不僅教育投入與經濟增長關系密切,而且其教育投入向教育資源的轉化能力強於西部,但教育資源的經濟轉化能力依然不強;與此相對,東部地區盡管教育投入到教育水平提高之間的轉化能力較弱,但較之中西部地區而言,其總體的相互協調關系已經得到明顯提高。
第二、從總體的橫向來看,無論那個地區教育投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關關系都相對較強,說明政府對於教育產品的供給行為是有利和適當的;教育投入對教育水平變動的影響則是中部強,東西部均較弱;但是對於教育向經濟轉化能力而言,從西部到東部體現出了逐漸增強的趨勢。這告訴我們,教育與經濟作用的不同環節,不同地區的發展進度不同。教育發展水平的差異並不完全來自於投入的差異,教育投入的實現以及教育向經濟生產能力的轉化方面的差距也是明顯的。不同層次教育水平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並不相同,但中等職業教育在全國范圍內均處於較弱的地位。
第三、從時間的方向上看,上述不同地區的相關關系的特點隨著時間的延續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有增大的跡象。這說明我們對教育經濟協調發展問題的看法還不夠全面,時至今日仍然存在著只重投入不重管理,只重數量不重質量的情況存在,及時的判斷在中國教育投入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協調情況對於經濟發展與教育產業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基於以上實證結論,我們提出以下幾點:
其一、教育與經濟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協調發展的。任何一個環節的不合理均會導致整個發展的不協調。因此,政府應該從作用機制入手,理清相互作用的機理,才能制定出更有效的相關政策。
其二、從實證分析中我們得出,如何有效的將現有的教育投入合理的利用,增強投入向提高教育水平的轉換是解決目前教育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其三、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特別是西部地區教育資源向生產能力的轉換是我們在西部發展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約翰•伊特韋爾等《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詞典》第2卷,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81年。
李斯特F.List):《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61年。
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6卷第1冊,中譯本,人民出版社,1972年。
張鐵明:《教育產業論》,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厲以寧:《教育經濟學》,北京出版社,1984年。
蔡增正:《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計量分析》,《經濟研究》,1999.2
葉茂林等:《教育對經濟貢獻的計量分析》,《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1
林勇:《我國教育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關系及實證分析》,《教育發展研究》,2003.6
孫彩虹:《區域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實證分析》,《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3.10
姚益龍:《有關教育與經濟增長理論的文獻綜述》,《學術研究》,2004.3
李勇堅:《內生增長理論的歷史淵源及其現代發展》,《經濟論壇》
蔡增正:《西方經濟學的問題演進》,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
賴德勝:《教育與收入分配》,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陸根堯、朱省娥:《中國教育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1
李玲:《中國教育投資對經濟增長低貢獻水平的成因分析》,《財經研究》,2004.8

E. 教育學考試題目,教育的發展必將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嗎不一定,有可能

不一定
要看教育體制與社會狀態
是否相契合 不能夠過分落後

F. 選擇題:關於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國際社會已達成共識,普遍認為

答案應該為B 教育發展要先於經濟發展,理由可以用一句宣傳語加以說明「再窮不能窮教育」。謝謝!

G. 教育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辯證關系

教育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一直是教育得以如此重視的最根本原因,但是,教育並非總是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相反,有時可能會阻礙經濟的發展。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經濟不發達地區。據某些學者的調查結果來看,在我國一些貧困縣,尤其是國家級貧困縣,政府抱著「發展教育促進經濟」的思想,將大部分財政支出應用於教育事業,大興土木創建學校,引進師資舉辦教育,學生素質也因此提高不少,但是,培養出來的學生,尤其是考出去的大學畢業生,幾乎沒有回自己家鄉的,而是留在了相對發達的地區,對本地經濟的建設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對於這種情況,一些學者也已經發現,並提出了「教育發展,經濟先行」的思路,唯有經濟發展了,才能留住學生,留住人才。另外,有些貧困地區,為本地生源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如進入條件較好的事業單位,給與其較好的發展空間等等,都是相對有效的解決方法。
簡單的回答,如有疑問,可再探討。

以下是一些材料:

區域經濟與高等教育:
區域經濟的崛起 ,成為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重要支撐點 ,這就意味著 ,在這些崛起的區域中 ,區域的形象超越了大企業的形象 ,超越了國家與行政的邊界 ,在全球化國際分工中顯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 ,區域創新又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依靠區域創新 ,落後的區域經濟可以實現跳躍式發展 ,而區域創新能力的強弱則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存在差異的重要原因。在知識經濟社會 ,創新制度環境的各要素——政府、企業與大學 ,將以市場要求為紐帶而聯結起來 ,形成一種三種力量交叉影響的螺旋關系 ,即科研院所與大學將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強大的技術創新輻射作用 ,而其中大學的作用尤為重要。因此 ,由於大學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承擔了「動力源」的歷史作用 ,區域高等教育發展的生命線 ,就在於滿足區域經濟發展對高智力綜合因素需求 ,而要完成這一光榮艱巨的歷史使命 ,個性化發展 ,將成為未來區域高等教育發展的主流方向。只有通過個性化發展 ,區域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實現和社會經濟相輔相成 ,共同發展.
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ilename=HNSK200102024&dbname=CJFD2001

區域經濟與職業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面向地方經濟建設的高等教育,其傳播知識、培養人才、推廣科學技術等都是圍繞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展開的。因此,探討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十分必要。

一、高職教育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1.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 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培養大批高級應用型人才,尤其是為地方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級應用型人才。①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調整,高新技術帶來了新興行業,如電子、信息、新材料等,傳統農業也要走現代農業的路子;各行各業生產由勞動密集型逐漸向技術密集型的轉化,由對熟練勞動者和中初級人才的需求,轉化為對中高級人才的需求,這種高素質人力資源,需要通過高等職業教育來提供。②各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決定了在人才需求上有著不同的要求,需要多層次、多樣化的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企業培訓,高等職業學校正是面向地方需要,多層次、多樣化培養高素質應用人才的教育機構。③在推進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有大量的農村人口面臨著轉向為本地的第二、第三產業服務,這些人最缺乏的就是技術,他們沒有受過更多教育、掌握更多的技能,不能適應城鎮化建設的發展需要,需要通過高等職業教育使他們轉化為高素質的實用人才。

2.為地方下崗職工再就業和企業員工的繼續教育提供培訓基地 隨著傳統的勞動密集產業的轉型和高附加值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興起,許多隻有中初級技術水平的工人被迫下崗,而高新技術工種崗位又大量缺人。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將通過職業培訓來實現;同時,企業高新技術和先進設備的引進,需要進一步提高企業在崗人員的素質,讓他們接受繼續教育,進行崗位培訓、知識更新、介紹國內外本行業的最新成果、預測發展趨勢、適應轉產咨詢等。以上這些都要求高職院校提供培訓基地。

3.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技術和信息資源基地 高職院校具有一批科學技術人才和較為先進的實驗設備,是一個能參與技術創新、技術交流、技術轉化和技術貿易的基地,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發明創造、先進工藝、先進技術通過技術市場轉化為生產力,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還可以根據區域經濟發展</PGN0058A.TXT/PGN>的科技需要來調整自己的科技方向和科研計劃,使之更符合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高職院校還可以利用人才優勢,接受企業的委託,或者主動地和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合作,對企業生產經營中遇到的難題進行研究、開發和解決,使學校和企業科技人才相互滲透,推動企業的發展,增強區域經濟發展的活力。高職院校還可以充分利用各種軟科學研究,如圖書情報及專家、教授、高級技術人才的知識和技術,走進信息市場,為政府特別是企事業單位的發展規劃、重大建設工程及技術公關項目提供咨詢、參謀和決策意見,更好地推動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

二、高職教育要適應區域經濟的發展

1.專業設置要立足地方,為本地經濟發展服務高職院校的專業應圍繞本地區產業、企業發展需要來設置和調整,專業既是學校進行教育的基本載體,又是社會需求的反映,是社會需求和學校實際教學工作的結合點,因此,必須仔細地考察本地區的經濟形勢,努力把專業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及科研活動緊密聯系本地區產業、企業的現狀和發展要求,加強與本地區企業的交流與合作,推動本地產業、企業的發展。

2.改革教學方法,建立實訓基地 高職教育要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實踐操作的講解指導,增大實踐性環節所佔課時的比例,力求達到占總課時的50%,加強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要建立實訓基地來強化學生的實際訓練,學校應當把建立實訓基地擺在教學樓舍建設、圖書館建設同樣重要的位置。

3.要開拓教育市場,擴大辦學規模 隨著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勞動力跨行業、跨地區流動的增多,高職院校要轉向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並重、職前與職後培訓並重,發揮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區域人力資源的綜合素質。要支持一批具有行業、專業和資源優勢的中專學校改制為職業技術學院,做好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的銜接工作,擴大高職教育招收中職學校畢業生的人數;鼓勵有條件的高職院校試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為高職生提供更高的受教育機會,為區域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

4.要有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應高度重視高等職業教育,盡快制定支持區高職教育發展的各項政策法規。

http://www.tech.net.cn/research/system/expand/2532.shtml
區域經濟與文化:

人類文明的演進,已經使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成為一種趨勢和潮流。文化與經濟的融合,推動著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各種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與各地所處的自然地理特點,政治發展環境和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帶有濃郁的區域文化特徵。拿湖湘文化來說,就因為它具有獨特的地域特點、人文環境、歷史淵源,也就決定了湖南人受這種獨特的影響而構成了自己獨特的性格和精神,從而書寫了一部震爍古今的中國近現代史,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中國近現代史上的特殊人物。如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譚嗣同、黃興、毛澤東、劉少奇等等。

一般來說,經濟和文化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有機系統,先進的文化和發達的經濟珠聯璧合、相得益彰;落後的文化和貧困的經濟如影隨形、同病相憐。如長三角的上海和江浙地區,是目前我國最重要的經濟增長區域,翻開這一地區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自唐代以來,這一地區就是中國經濟最富庶、文化最發達的地方。中國資本主義的最初萌芽就是以江浙文化為背景的商品生產發展的產物。也正因為該地區文化發展獨樹一幟,商品意識非同一般,才能為改革開放以來該地區經濟的騰飛提供充盈的文化資源。

「今天的文化是明天的經濟。」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大潮,各地都在利用區域文化資源,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區域間的競爭不是短跑,也不是馬拉松,而是一個沒有止境的過程。在這個無窮盡的競爭中,誰會敗落、誰會停滯、誰會崛起,並不是一目瞭然的。因此,沅江要實現區域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既要面向當前、也要立足長遠,更要抓住機遇,充分利用文化的功能牽引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使區域文化不斷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不斷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洞庭文化滋養了沅江人,同時也制約了沅江人。也許是臨水而居的緣故,沅江人的身上有與生俱來的靈氣,所以沅江人聰明、靈活而又倔強、剛烈、直率、敢愛敢恨、勇往直前。南洞庭文化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使沅江人受益非淺。但是南洞庭文化畢竟是脫胎於傳統的農耕文明,本質上是農耕文化,有著與生俱來的局限性。今年春節期間沅江接待了幾位海內外知名學者。他們對沅江人文環境贊不絕口,尤其對沅江近年變化感慨很多,但對內地文化觀念頗有微辭。有位學者用開玩笑的口吻講內地幹部「談農業大半天(傳統農業)、談工業一支煙、談金融不沾邊」。雖是調侃之言和個別地方的現象,但確實值得我們深思。悠悠數千年,南洞庭文化深刻地制約和影響著這一區域的經濟發展,沒有驚世駭俗,也沒有一落千丈,積淀深厚的文化,承載著古老的小農經濟緩緩前行。改革開放二十多年,沿海經濟一日千里,突破文化的某些鉗制又帶動文化創新的信息蓬蓬勃勃傳來,南洞庭的水依然波瀾不驚,區域經濟和文化仍然保持相對的穩定格局。

沅江人看到了自己的落後,也敢於承認自己的落後,沅江人喊出了徹底改變思想觀念的口號,正在探索一條契合沅江實際、具有鮮明特色的發展思路,鋪開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宏偉藍圖。

http://news.sina.com.cn/s/2004-07-19/08323124573s.shtml

H. 如何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需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縮小各地社會管理水平的區域差距和加強各層級政府與企業、社會的協同合作,鼓勵民間力量的積極參與。

1、要推動區域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

區域差距最首要的問題,就是各地區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基本公共服務是政府為社會成員提供的、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是各個區域發展最基本的條件的均等。

在全覆蓋、標准化、可持續的基礎上,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均等化,進而追求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務,是積極應對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的重大舉措和施政方向。

2、要縮小各地社會管理水平的區域差距,創建經濟協調發展的軟環境。

政府提供的社會管理服務及其質量,是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條件。區域經濟發展總是嵌入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中,與地方政府的社會管理息息相關。

過去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點是在經濟領域,隨著區域經濟政策的逐步完善,協調的重心應該轉向區域社會管理和服務,為本地區社會長治久安打下堅實基礎。目前各區域的社會管理水平存在較大差異,不利於各區域生產要素和資本的力量整合

3、要加強各層級政府與企業、社會的協同合作,鼓勵民間力量的積極參與。區域互動的主體是多元的,既可以是個體,也可以是群體或有組織的團體;既可以是各級政府,也可以是地方企業。

區域的協同發展離不開與橫向和縱向的互動,在合作中才能使區域協同發展獲得強大的推動力。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早期,由於注意到了區域的功能互補和發展的異質性,特別強調中央與地方及地區之間的合作。

(8)推動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擴展閱讀

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既要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格局,也要重視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以點帶面」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推力。

「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要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推力,也可以說要形成高質量發展的發動機和助推器。」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說。

韓文秀還表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要統籌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同時,要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當前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地區發展呈現出許多新特點,規模經濟效應開始顯現,基礎設施密度和網路化程度全面提升,創新要素快速集聚,新的主導產業快速發展,要推動這些地區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I. 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而教育事業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經濟進一步發

D,原因和結果相互作用.

閱讀全文

與推動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