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山區經濟發展等方面有什麼優勢
其實我國的山區開發一直很落後,其中成功的典範也不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主要還是我們的那些個領導人提出的什麼先富帶動後富,積極實行工業化,等等而使我國的山區和農村長期沒有得到國家和政府的經濟財政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但最近幾年好像又注意這個問題了,有開始說這個農村要發展啊什麼的那麼山區到底有哪些優勢呢!山區特殊的自然條件,擁有大量閑置的山地可以大力發展茶葉、蠶桑、葯林、蔬菜、花卉,和各種干鮮果等多種經濟作物。這個是城市沒法比的。城市的地都蓋房去了,那能讓你整什麼茶葉葯林啊。但話說回來這種優勢往往因為缺乏宣傳而失去了優勢。但城市一宣傳,城市賺了,咋鄉下來的還不知道,傷心啊,更悲哀啊!更別說形成規模效益,你錢都沒有你怎麼去規模啊。而說什麼充分發揮山區山地的資源優勢,就更別提了。山區資源和勞動力充足,我國山區資源豐富勞動力充足,可以積極搞好資源的系列開發,加工、精加工等一系列的工作。充分的利用上資源和勞動力的優勢。在這上面做文章,特別要注重開農產品的開發,使其不違背循環經濟的原則。提高農產品在優良、特殊、新鮮產品,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檔次,搞好宣傳努力把資源上的優勢發揮出來。這些上面已經說了,我們在其中的角色基本就是加工者的身份,錢都讓城裡人賺了。不過還好不至於餓死也算經濟發展了吧!
木材經營和糧食作物。糧食是關繫到山區社會經濟穩定和人民生活的特殊重要商品,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山區發展糧食生產,推廣良種良法,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城市需要吃飯,那你就的買啊,為什麼呢,因為你沒地啊。成為城市的後勤基地,這是一個聽起來不錯的建議,城市需要山區糧食來維持城市的日常生產啊。但農民還是沒把握好,因為糧倉基本被人家控制,自己沒主動權啊。而在山多田少的地方我們就可以利用山地發展木本糧食。形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地理優勢。但很不幸,山也基本被人家給包了。養殖業,其實也是可以利用,在草場草坡,搞些節糧草食類動物,像年啊、羊啊、兔啊、鵝啊鴨啊之類的東西。這是城市不能做到的,我們總不可能在馬路邊的草地養只鵝吧。那交警還不整死你啊。當然我們更要正確處理好糧食生產與林業等多種經營的關系,毀林開荒,這種斷子絕孫的是最好不要干。要通過林業和多種經營的方式增加山區人民的收入,提高糧食自我調劑和彌補能力。政府的政策的支持,現在可能政府開始注意,發現咱們這些鄉下老表收入不行了。在這樣搞說不定農民起義了,這事可不能整出來,要整出來那就出笑話了。咱們還說小康呢,康的連農民都沒飯吃了,那還怎麼康啊。所以政府在這方面就開始下功夫了。像修路啊,不要農業稅啊,加大經濟支持啊。都花了吧少功夫。
B. 山區經濟發展 、 等方面有優勢
山區總的來說不是好發展經濟的。不像平原那樣好發展經濟。山區的氣候惡劣,地表不平坦,起伏大。發展工業是不可能的。應因地制宜,發展種植業。這是山區的一個優勢。可以多種樹木。再適當地砍伐一些賣給外地等。其實每個地區都有經濟發揮的優勢。主要是看地理環境的差異。總的來說山區不是個發展經濟的好地方。如是平原的話還不錯。尤其是東部平原。經濟很發達。
C. 麗水的社會發展
截至2013年,麗水市擁有普通高校3所,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13037人,在校生39750人,畢業生10412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9所,招生10349人,在校生31975人,畢業生10551人。普通高中學校22所,普通高中招生11651人,在校生36273人,畢業生12773人。初中學校72所,招生25416人,在校生75667人,畢業生24561人,初中畢業升高中段的比例為95.99%,比上年提高0.62個百分點。普通小學225所,招生29073人,在校生163528人,畢業生25615人;小學畢業生升學比例達100%,初中入學率、鞏固率分別為99.99%和99.99%。特殊教育招生77人,在校生455人。擁有幼兒園741所,在園幼兒84139人。
高級教育
麗水中學、麗水第二高級中學、麗水民族中學(麗水學院附中)、麗水旅遊學校、麗水職業高級中學、縉雲中學
高等教育
普通高校:麗水學院、麗水職業技術學學院
成人高校:麗水廣播電視大學 2013年新增國家重點支持高新技術企業39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新政策出台後,獲批高新技術企業134家。國家、省級新產品140個(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138個),國家、省創新基金項目4個。規模以上工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7.76億元,比2012年增長34.2%。購置技術成果費用2966萬元,增長1.6倍。
2013年通過市級以上驗收、結題科技項目41項,科技成果登記200項,獲得省級科學技術進步獎2項。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得到加強,共獲專利授權4277項,其中發明專利84項。
2013年有89家企業獲得701張3C證書。法定計量技術機構9個,強制檢定計量器具30.2萬台件。211家企業獲得了管理體系認證。
麗水市獲得省名牌產品72個,比2012年減少2個。獲得浙江省政府質量獎企業1家,獲得麗水市政府質量獎企業3家。 2013年,麗水市水資源總量192.4億立方米,比2012年下降29.5%;人均水資源9065立方米(常住口徑),比上年下降29.7%。年平均年降水量1540.7毫米,下降16.2%。平均溫度18.3度,日照時數1759.6小時,麗水市(不包括景寧、松陽兩縣)平均霾日為52.1天。共建有自動氣象站269個,土壤水分觀測站3個,能見度觀測點9個,灰霾觀測站4個,負氧離子觀測站4個,農田小氣候站8個,大氣電場儀17套。2013年末麗水市33座大中型水庫蓄水總量42.15億立方米。2013年完成造林面積3518公頃;跡地更新4673公頃;新增育苗108公頃;中、幼齡林撫育面積57307公頃,森林覆蓋率為80.79%。
建設項目環評執行率達到100%。麗水市地表水96個斷面的水質監測,有95個斷面年均值滿足相應水功能要求。市區空氣質量符合Ⅱ級標准要求的天數達到296天。城市聲環境質量符合國家標准,各標准適用區平均值均低於相應標准。累計創建省級生態縣(市、區)9個;國家級生態鄉鎮56個、省級綠色學校92所,建成省級生態環境教育示範基地11個。
麗水市建有各級自然保護區(含自然保護小區)57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自然保護區面積44.45千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56%。建有市級以上森林公園11個、濕地公園2個。園林綠地面積4116公頃,其中公園綠地面積1096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7.5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8平方米。 2013年末麗水市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50.95萬人(包括企業和機關事業的在崗及離退休人員),比2012年末增加4.34萬人;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為20.01萬人,增加1.45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為35.25萬人,增加2.99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38.23萬人,增加5.28萬人,生育保險參保職工19.42萬人,增加2.10萬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100.94萬人,增加0.73萬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07.5萬人。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累計參保人數9.77萬人,基金累計結餘19.68億元。低保對象71389人,其中城鎮4057人,農村67332人,平均保障標准為城鎮454.6元/月·人、農村310元/月·人,2013年支出低保金1.56億元,比2012年增長15.6%。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率91.83%,城鎮「三無」集中供養率95.93%。
2013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3.82億元,比2012年增長17.5%。 據調查,2013年麗水市群眾安全感滿意率97.5%。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389起、死亡234人、受傷360人、直接經濟損失112.3萬元,同比事故起數、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分別下降4.0%、0.9%和2.6%;火災事故1115起,死亡14人,受傷5人,直接財產損失3119.6萬元。
2013年因山洪爆發等自然災害死亡3人、受傷5人,倒塌房屋165間,損壞房屋5283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79億元,其中農業直接經濟損失6.45億元。工礦商貿企業事故42起、死亡48人。 蓮都,是原處州府府治所在地,處州(今麗水市)方言小區屬於良渚文化區域,是吳語的一個分支,是吳語處衢片處州小片,地處風光旖旎的浙西南山區,古處州曾被稱為萬山之都、四塞之國。過去,只有一條甌江和一條蜿蜒在群山之間石砌的官馬大路(今譽之為「括蒼古道」)及其分支與外界聯系。交通的閉塞,註定了處州方言歷來很少與外界交流,使處州方言保留了較多由口耳相傳而留存下來的語音和一些古老而獨特的方言詞語。
縉雲,是麗水經濟強縣,方言獨特。縉雲屬於麗水管轄,卻與金華地理相近,雖然縉雲方言在語言學上劃歸吳方言的處衢小片,卻與金華方言有許多相近之處,由於古時縉雲的土著居民是百越族,縉雲話中有相當多的百越話的遺音,一些語匯與漢語官話截然不同。同時,縉雲話與日語也有一定的關系,這主要是因為古時江南人,特別是浙江一帶的越人亡國,越人大量外遷,有一部分東渡到了日本,之後又有一大批人東渡到了日本。縉雲話與古漢語有很密切的相承關系。
青田,是華僑之鄉,方言也比較獨特。因為位於甌江中下游。上通市府麗水下臨東甌溫州。所以三地方言可以找到很多相通性。但相比之下,青田話具有乾脆利落、力度強硬等特點。是很難聽懂中國方言之一。還有一個流行青田境內的一個曲藝品種「青田鼓詞」。
景寧,是浙江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景寧話屬吳語-麗水片,而畲族通用漢文,畲語屬漢藏語系,畲族語言在本民族中的共通性,是維系民族心理和感情的重要標志。景寧畲語語聲單純,韻母發達,聲調復雜,變調現象普遍,音節多,還有一些帶有傳統性和隱固性的隱語,起助趣、避諱、盤問作用。 麗水歷史最悠久的一道名菜家喻戶曉,這就是「稀鹵魷魚」,在以往的宴席、待客等場合,這道菜是必不可少的。「稀鹵魷魚」的前身是「稀鹵螟脯」(「螟脯」是麗水方言,指墨魚干)。
安仁魚頭、筍衣鋪蛋、高山田螺、紅燒溪魚、卷餅、縉雲燒餅等等,這些都是地地道道的麗水土菜;2007年,麗水市旅遊局、麗水餐飲行業協會編撰的《處州菜》一書,集中了麗水市的名菜,其中有芙蓉蓮子、筍衣鋪蛋、炒雙冬、縉雲敲肉羹、安仁魚頭、高山田螺等50餘個品種的傳統菜餚,紅燒溪魚、炸烹知了、剁椒魚頭等30餘個品種的創新菜餚,以及麗水卷餅、清明果、黃果、縉雲燒餅等30餘個品種的風味小吃。 麗水市山青水秀,風光秀麗,是長三角地區的一塊「凈土」,有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松陽卯山、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龍泉寶劍廠、省紅色旅遊經典示範區王村口鎮、省首家國家礦山公園遂昌金礦、省五星級農家樂經營點松陽四都寨頭攝影休閑園。2005年1月,麗水市被命名為第三批國家級生態示範區;2009年12月,相繼被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優秀生態旅遊城市」。麗水市有對外開放旅遊點68個,其中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12家。AAA級景區7家。省級風景名勝區5個。各級自然保護區(含自然保護小區)83個。浙江省級以上森林公園1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3個。甌江流域人工湖泊眾多,景觀如同天成。仙宮湖,周圍有「夏洞天」、「八仙洞」、「九潭十八灣」等景觀;灘坑水庫(千峽湖)擁有千峽環湖的壯麗景象。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1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20處,省級歷史文化名城9處,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9處。麗水市逐漸形成以山水觀光和畲鄉文化、僑鄉文化、劍瓷文化、黃帝文化、攝影文化為主要載體的特色文化旅遊產品。2011年成功創建雲和梯田景區、雲和湖仙宮景區兩家4A級景區和景寧畲族風情旅遊度假區省級旅遊度假區。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蓮都東西岩風景區龍泉山景區中國青田石雕文化旅遊區青田石門洞縉雲仙都景區縉雲黃龍景區遂昌南尖岩景區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遂昌縣神龍飛瀑景區遂昌千佛山中國畲鄉之窗景區景寧雲中大漈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龍泉大窯青瓷古窯址蓮都通濟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景寧時思寺縉雲仙都摩崖題記慶元如龍橋松陽延慶寺塔省級風景名勝區南明山——東西岩景寧大漈青田石門洞松陽「箬寮—安岱後」慶元「雙苗尖—月山」省級森林公園蓮都白雲山蓮都大山峰雲和仙宮湖雲和龍泉龍淵景寧草魚塘縉雲大洋山縉雲括蒼山慶元巾子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蓮都南明山摩崖-題刻靈鷲寺石塔龍泉永和橋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麗水西溪龍泉上田青田阜山縉雲河陽 遂昌獨山遂昌王村口松陽石倉松陽界首慶元大濟人文景觀明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劉基讀書處(古代)松陽兄弟進士牌坊(古代)龍泉劍池遺址(古代)縉雲獨峰書院(古代)革命遺址遂昌縣王村口紅軍挺進師舊址群龍泉市水塔村中共浙西南特委駐地蓮都區廈河村中共浙江省委機關舊址青田縣東源鎮周恩來題詞紀念碑畲族風情龍泉登山仙都攀岩青田石雕
D. 如何發展山區生態經濟
加速山區立體農業綜合開發是我國政府支持保護農業發展,改善農業資源利用狀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產品競爭力,實現農業穩定發展的戰略性政策措施。山區立體綜合開發是實現山區環境、資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大戰略。同時,山區又是我國國家生態經濟建設的重點區域,山區生態環境脆弱。由於山區農業開發是一個整體性、關聯性、動態性、戰略性很強的系統工程,不能以過分消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要把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與促進山區生態建設結合起來。下面就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分析。
一、山區森林生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
生態經濟學理論認為,人類經濟活動的實質是將生態系統中的物質與能量進行轉化、加工為能滿足人類需求的各種產品,這些產品通過人類生產與生活消耗之後,最終以廢棄物形式返回到自然生態系統中。人類經濟活動只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的一段過程,它依賴於自然生態系統,同時又反作用於自然生態系統;一切經濟活動乃至人類的活動都是依賴自然生態運行的基礎進行的,經濟發展過程一刻也離不開生態系統這個基礎。
生態系統的作用可歸結為提供資源與凈化環境(污染)兩大功能。沒有生態系統這兩大功能,經濟社會發展無從談起。生態與經濟之間關系千絲萬縷,錯綜復雜。二者是相輔相成,水乳交融,互創條件.。經濟取之於自然而求得了發展,經濟發展反之可以調控和協調自然力.如果人們過度地開發利用資源、污染環境,必然造成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甚至廢滅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
二、森林生態系統是提供人類生存與發展基礎的,是不可缺少與無法替代的
森林生態系統結構的復雜,具有與其它生態系統不可比擬的優勢。森林生態系統具有結構的復性(統多層次、多水平、多類型)。系統具有空間優勢——系統覆蓋面廣,占陸地總面積1/3;樹高大,具有垂直空間和水平空間優勢。系統具有種群優勢——系統物質資源包括:喬、灌、草、苔蘚、地衣,同時,還包括各種動物資源。因此,生態系統是物種基因庫。系統時間優勢------森林生長周期長,往往數十年或幾百年,影響當代及幾代人。森林生長周期長決定系統的相對穩定性和對環境的影響力。系統演替的優勢----自我演替發展。系統高生產力優勢---系統具有較高的生物生產力,受自然力影響大的特點——森林的生物量和干物質生產力大,單位干物質形成所需消耗的水分、養量大,具有巨大的佇水、儲水的功能。
森林生態系統的功能特性決定森林生態系統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不可替代性。森林生態系統承擔著優化環境與促進發展的雙重使命。森林不僅具有經濟功能,而且具有改善環境的功能,同時又是人類文化、遊憩的場所,是生物物種資源的基因庫,是生態系統平衡的保障,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優越性和功能特性決定系統的相對穩定性和對環境的影響力,決定在維持生態系統平衡中的不可替代性。
E. 中國山區發展經濟有哪些優勢條件
山區的話可以發展旅遊業啊,利用山區的特殊地理環境,或者鄉土人情。如果山區的話,可能勞動力成本比較低,可以發展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如製造業這些。
請採納,謝謝!
F. 蓮都區的經濟概況
1949年5月,麗水縣解放後,廢除舊區、鄉(鎮)機構和保甲制度,建立縣、區、鄉人民政權。解放初期,工農業基礎薄弱,1949年全縣農業總產值2089萬元。糧食總產量3.98萬噸,農業人口人均純收入53元,人均佔有糧食313.4公斤。1950年以後,經過土地改革、農業互助合作化,推廣科學種田,選用良種,改革耕作制度,興修水利,農業生產得到發展,1950—1957年農業總產值平均年遞增3.96%,糧食總產量平均年遞增2.03%。1949年5月,全縣工業企業16家。是年,工業產值364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9.8%。1953—1956年,對私營工業、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7年國營企業4家,公私合營企業3家,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組)105個。工業產值1003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23.17%,比1949年增長2.8培,平均年遞增18.16%。
2013年,蓮都區地區生產總值249.1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2年(下同)增長7.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2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04.6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28.29億元。三大產業結構為6.5:42.0:51.5。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54205元(折8753美元)。 2013年,蓮都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29億元,增長6.7%。其中:種植業產值17.12億元;林業產值2.03億元;畜牧業產值4.32億元;漁業產值0.60億元。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9765公頃,總產量5.04萬噸。油菜籽播種面積1034公頃,總產量1879噸。全區水果種植面積達到8222公頃,總產量17.53萬噸。
2013年,蓮都區蔬菜播種面積10465公頃,產量33.74萬噸,與去年基本持平,蔬菜產值達5.90億元。年末擁有機械總動力14.95萬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1.26萬噸。農村用電量4696萬千瓦時。 2013年,蓮都區實現區屬工業總產值84.60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下同)實現產值53.79億元。完成銷售產值51.12億元,產品銷售率為95.03%。2013年園區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21.25億元。規模以上企業中私營工業企業產值達到39.6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為73.7%,對規模以上工業的增長貢獻率達80.8%。小型企業實現產值36.13億元。區屬工業實現出口交貨值9.93億元。
2013年蓮都區(市區)完成工業總產值447.29億元,增長2.8%。其中:20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完成產值391.31億元,增長0.3%;產銷率為96.3%。20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產值佔全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87.5%。 2013年末,蓮都區共有衛生機構47個(不含診所、村衛生室),其中醫院14個、衛生院1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個。衛生機構(不含診所、村衛生室)擁有衛生技術人員5288人,其中醫院、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技術人員4792人,其中醫生(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755人。衛生機構擁有床位4190張。實施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參保人員達31.17萬人,共籌資14483萬元,支出17085萬元。
G. 山區發展經濟的優勢和劣勢
山區交通不抄便,最有優勢的就是它未曾破壞的自然資源和山區中本身就有的植被和土地。可以發展旅遊業,農家樂,種植水果,開辟梯田。也可以宣傳山區特有的民俗風情。
劣勢有很多,沒有發達的經濟,交通不便,工業也不發達,知識人才少,科教人員缺乏。
H. 山區經濟怎麼發展
發展立體農業...特色農業..比如長白山,大小新安嶺的珍貴葯材種植..在山麓也可發展畜牧業...最重要是因地制宜
I. 山區發展經濟有哪些優勢和劣勢開發時要注意什麼問題
有利方面: 1、有利於農、林、牧、副、漁等多種農業的發展; 2、有豐富的多種多樣的礦產; 3、有利於發展采礦、林業、旅遊業。 不利方面: 1、耕地面積少,不利發展種植業; 2、交通不便。
J. 中國山區面積廣大,發展經濟有哪些優劣勢條件開發時要注意什麼問題
有利影響:
①我國山區面積廣大,森林、礦產、水力、旅遊資源豐富,所以在山區應大力發展林業,采礦業及旅遊業;
②西高東低,河流東流,東西向水運交通便利;
③東西走向的山地阻擋了冬季風的南下,南方冬季氣候溫和;
④青藏高原隆起使我國東部形成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⑤地形多種多樣,為我國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如平原具有發展種植業的優勢,高原具有發展畜牧業的良好條件,山區在發展林業、副業、旅遊業和采礦業等方面具有優勢。不利影響1、耕地面積少,不利發展種植業; 2、交通不便。要是我是投資家不看好梅縣,看好大埔,有水的地方可以發展船運,方便快捷.這就是為什麼梅縣電廠要搬遷的實際原因.梅縣的地方不好用,到處是坑坑窪窪,沒有大的平原.而且就相對而言,目前的梅縣東升開發區的污染不容樂觀.開發中最主要還是要考慮民生吧,治污放在第一位,效益第二,雙贏第三.幸福廣東當然要人民利益當首,不要還沒開始搞就被太子們吃喝玩樂光了,真希望梅州能發展起來,而不一定就必須在梅縣,梅縣不是發展工業的地方,而是客家文化的傳承地.又因為考慮到水運不方便及地勢不平坦可適當在平坦的興城\華城\大埔等地能充分利用天時地利的地理環境搞好工業梅州,解放思想而達到文化梅州,從而通過三縣的優勢帶動及幅射到其它四縣.那麼梅縣仍作為梅州的金融中心跟文化中心戰略,那麼從理解上來是可以實現的宏偉戰略目標.生態化、有機化、因勢而就。不要破壞現有的植被。看看離最近的城市有沒有購買能力。簡單理解就是豬、雞、魚加地方果類。不知道你的緯度。沒辦法說具體!簡單就這些。想發大財就要冒大險,那就是奇異動物養殖,胡亂種植草葯!說得不好你自己拿主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