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自媒體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自媒體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1-20 23:50:05

A. 文化和經濟的關系

文化由經濟、政治所決定,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經濟是基礎,為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奠定物質條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發展歸根到底要受到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制約.離開了經濟這個基礎,物質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設就因失去基礎而成為一句空話.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經濟處於基礎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會文化反映著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狀況,經濟和政治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文化和經濟的關系?
作業幫
文化與經濟的關系_高三網
但是又不能認為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絕對同步的,兩者的發展既有同步性的,也有不同步的...就是文化和經濟緊密...
高三網2020-03-17
文化與經濟的關系?作業幫
文化與經濟融合催生文化經濟「文化經濟」這個新概念的特點,就是文化和經濟緊密結合,互相滲透,形成以經濟為...
作業幫
文化對經濟有著怎樣的影響?
回答:44瀏覽:8萬+贊同:170
[最佳答案]弗萊堡學派日後也成為了德國當前的...關於文化與經濟增長,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在他的《增長經濟學》...
知乎2015-04-13
文化與經濟的關系 · 微博熱議
中國考古網

中國考古網www.kaogu.cssn.cn官方微博

今天 09:20
#新書介紹# 《北宋西京城市考古研究》:本書使用古今重疊型城市考古的研究方法,梳理考古勘探、發掘以及歷史文獻材料,對西京外郭城、宮皇城及住宅、墓葬、官署等其他城市要素進行了復原研究;將城市格局與人類活動相結合,展示了作為政治、經濟文化綜合體的城市面貌,探討了城市空間與城市生活的互動關系。網頁鏈接
轉發0 評論0
遠途望君

頭條文章作者,微博簽約自媒體

17天前
【澳大利亞教科書現南海九段線中國地圖,上下一片驚慌】據英國《衛報》8月25日的報道,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一些中學里使用的中文教科書中,使用了標注南海九段線的中國地圖,立即引起了澳洲媒體高度緊張,澳大利亞政府、媒體專家紛紛表態,認為有悖「國際法和澳大利亞政府立場」,有的將事件與中國政治影響力聯系起來,有的更是借機宣傳「中國威脅論」。可見澳大利亞媒體和社會中的反華意識有多強!據報道,該教材主要是用作維州關於中國語言、文化及社會的教材,大約有11所學校採用,在報道發出時已在當地賣出633本。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著名國際問題專家梅德卡夫(Rory Medcalf)指出,在中國地圖中標示九段線「極具誤導性」,而且違反澳大利亞政府立場。澳政府有關部門和出版商趕快出來「滅火」,認為純屬疏忽大意所致。其實,在最近幾年,澳大利亞政府和社會已經出現了嚴重的集體「右轉」傾向,保守勢力藉助民粹主義不斷宣傳中國在澳洲和南太地區帶來「威脅」,並配合美國特朗普政府的對華強硬政策,在新冠疫情溯源、台灣、南海、華為5G設備等涉華問題上充當「反華急先鋒」。維多利亞州本來與中國長期保持著緊密的經濟和文化聯系,在2018年10月還與中國簽署了「一帶一路」倡議框架協議,確定了未來合作領域和長效保障機制,沒想到這項著眼於未來的合作遭到了澳大利亞保守勢力的攻擊,認為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正在對澳大利亞構成威脅。今年5月24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還特別藉此「干涉」澳大利亞的內政,要求澳方對「一帶一路」合作項目進行「極為仔細的審查」,不然的話,美國「或將切斷」與澳大利亞的關系,
轉發2 評論2
查看更多
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的關系_手機搜狐網
怎樣全面理解「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手機搜狐網2018-07-10
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_高三網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文化是政治和經濟的反映。...但這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
高三網2020-03-13
微課堂-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張洪然_思想
高中政治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課 第二框題-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視頻▼)張洪然 2010年—2014年就讀於...
手機搜狐網2018-11-09
社會與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怎麼清晰地區分?知乎
評論:2
看很多文章,總是會提到「社會與政治、經濟、文化等」,但是現在都還沒有搞明白,他們之間

B. 自媒體時代對中國經濟有什麼影響

不要想太多,中國媒體是國家宣傳,

C. 自媒體行業未來有哪些發展趨勢

自媒體行業未來有4種趨勢:
趨勢之一:內容專業化----更垂直、更長尾、更可信
首先是從業者更加專業化,草根為王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隨著國內傳媒行業繼續洗牌,預計將有更多傳統媒體人投身於自媒體,他們將把更多新聞專業主義的規范注入到自媒體的內容生產中來。未來,類似高曉松的「曉說」、羅振宇的「羅輯思維」、王凱的「凱子曰」、遲宇宙的商業人物、秦朔的「秦朔的朋友圈」等專業化運作方式將成為頭部自媒體內容的主流生產方式,並且不斷塑造自媒體公信力,而那些主要靠文摘、資訊整合的生產方式註定會沒落。
其次是內容生產更垂直。目前,從互聯網金融、母嬰到旅遊,幾乎每一個細分領域都已形成一批少數頭部自媒體。未來,這些頭部自媒體預計仍將保持內容的高度垂直,並在專業度上繼續提升。相比以整合既有資訊、以搞笑逗樂為主、帶有濃厚草根氣息的自媒體,聚焦高質量原創性內容生產的自媒體將更容易獲得資本注意,並贏得更高估值。
最後,內容開發更長尾。自媒體的內容生產還將進一步打通上下游產業鏈,類似餐飲老闆內參這樣,把上游供應商、下游餐飲實體店與用戶全產業鏈打通的做法將得到更多同行的效仿和升級。此外,基於內容的周邊產品開發也將更加活躍,比如關注二次元文化的自媒體將更多地進入到電商領域,關注情感問題的自媒體還有可能與線下心理咨詢沙龍相互結合。
趨勢之二:組織結構化----從個體戶走向公司化
與第一代自媒體大都以個體戶方式的生產內容相比,未來自媒體若想更為穩定地生產高質量內容,還需要搭建完整的團隊,以機構化的方式運作,以便為後期的商業化提供各種組織介面,在組織形態上將朝公司化的方向轉變,並且一些頭部自媒體將加大從傳統媒體引進人才的力度,以壯大其內容生產實力。
以視頻類自媒體「二更」為例,該自媒體目前的運營團隊已超過100人,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多地設有分公司,已經接近一家傳統新聞類周刊的人員規模。未來,除了少量頭部自媒體繼續保持個人化運作之外,絕大多數頭部自媒體將朝公司化、機構化方向發展,在組織架構上將日益接近新媒體公司。
與此同時,一些從傳統媒體也開始推出一些類似自媒體的賬號,比如《人民日報(海外版)》的「俠客島」,《北京青年報》的「團結湖參考」,都是傳統媒體試圖建立人格化、試水粉絲經濟、與自媒體爭奪用戶的嘗試。但是自媒體有別於傳統媒體的優勢在於,文本表達的更加自由、激勵機制的完善。
可以預見,在人格化、粉絲經濟的道路上,自媒體與傳統媒體必將狹路相逢,而非漸行漸遠。
趨勢之三:投資常規化----更多優質自媒體將被投資
目前,在新媒體的陣營中,自媒體仍然處於較為弱勢的地位,要想實現跨越式發展,離不開資本的介入。騰訊科技企鵝智酷調查表明,2015年自媒體對微信公眾號的投入力度加大,2014年約53%的運營者對公眾號進行投入,2015年這一比例上升到64%,且各個投資區間的投入都有所上升。這說明自媒體正經歷著優勝劣汰的過程,且資本的投入在不斷加大,只有投入資本、增強實力,才能實現長遠發展。
分析已獲投資的自媒體發現,具有以下兩個特徵的自媒體融資成功率更高。第一個特徵是專業垂直,相比較而言,垂直自媒體更容易獲得融資,最近半年,已經有12缸汽車、有車以後、車早茶、玩車教授等四家汽車類自媒體獲得了融資。第二個特徵是創始人有媒體高管經歷,「一條」創始人徐滬生曾擔任《外灘畫報》執行主編、「新榜」的徐達內曾擔任《東方早報》副總編、「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曾是央視《對話》製片人、「大象公會」創始人黃章晉曾擔任《鳳凰周刊》副主編、「商業人物」創始人遲宇宙曾任《中國經濟周刊》主編等。從總體上看,投資界對自媒體仍然處於零星投資狀態,其中由吳曉波牽頭成立的獅享家新媒體基金錶現最為活躍,多投資於垂直自媒體的第一名。
趨勢之四:強化內容授權與平台自律
自媒體經歷較長時間的野蠻生長,「侵權者生,不侵權者死」已經不再是主流自媒體團隊的共識,隨著司法、行政以及微信公眾號等主流平台治理力度的強化,正版化與合規運營已經成為自媒體商業化的主旋律。自媒體由「野蠻」走向「文明」,既是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與內容治理的必然要求,也是自媒體持續發展與升級迭代的必然趨勢。
新浪微博、今日頭條等國內自媒體平台均不斷建立完善其平台的侵權通知刪除制度,強化了版權授權與利益分享機制,持續加強自媒體知識產權保護。另外,微信公眾號平台於2015年1月公測上線「原創聲明功能」,通過相似文本比對技術以及快速處理機制構建原創保護生態,推動自媒體內容保護由被動時代跨入主動時代。並且,微信還將其技術能力向外輸送,幫助其他內容平台上的用戶更便捷的向微信進行版權侵權投訴,知乎與豆瓣都相繼開通微信公眾號侵權投訴渠道,帶動了自媒體知識產權生態的整體凈化。同時,可以看到,更多的自媒體自發進行內容授權與付費轉載,法律自媒體高杉LEGAL、法律讀庫、知產庫等均建立了完善的內容授權付費機制,在平台自律方面起到良好的標桿作用。
未來,在新型互聯網治理機制中,自媒體將更多地完成從傳統的「治理受體」向「治理主體」角色的轉變。

D. 現在做自媒體賺錢嗎

如果要問現在好賺錢的行業是什麼?
對當下的中國,無疑是互聯網,而目前互聯網又以自媒體時代,如今人人都可以做自媒體,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人,但要做好自媒體,又要賺到錢,肯定就需要投入較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當然純靠運氣賺到錢也不是不可能,但想要長期穩定的就必須要到以上三點的投入了。
不管是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企鵝號、百家號等圖文消息類型的自媒體平台;還是抖音、快手、小紅書、火山小視頻類的短視頻自媒體平台。現在慢慢都在轉變為內容經濟、粉絲經濟模式。
什麼是內容經濟,就是你要寫的軟文或者拍攝的視頻,要具有較高的可閱讀性、故事性、可看性,並非是胡亂寫一通,或者抄襲別人的就可以了的,如果偽原創時代還是有較大的流量,但要想做好,就必須要有一定的原創內容和能力,有了好的內容那就會吸引較大的流量或者較多的用戶關注你,閱讀量和播放量上去了,那平台給你的廣告分成自然也就多了。
什麼是粉絲經濟,就是當你的自媒體帳號積累了一定的關注用戶後,你可以通過接取外部的廣告來到你的自媒體帳號內發布,而作為回報廣告主也需要支付你一筆金額,大多自媒體人員都會選擇在一些自媒體服務平台接廣告任務單,因為這樣可以選擇性的接取符合自己帳號類型的訂單,既可以賺錢又可以增粉,一舉雙得。

E. 目前自媒體非常火爆,很多人都通過自媒體發家致富,對於自媒體時代的發展,你怎麼看

自媒體是指為個體提供信息生產、積累、共享、傳播內容兼具私密性和公開性的信息傳播方式。

換言之,我們傳統的主流媒體,已經不能用一個「統一的聲音」來告知大眾對或錯了,新媒體時代的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自媒體的推動者,大眾更樂於從獨立的資訊中獲得信息,做出判斷。其實,自媒體的趨勢也並非一蹴而就,早在上個世紀,著名傳播學家麥克盧漢就提出過「媒介即信息」的理論,所以,自媒體的暴熱,也可謂有史有據!

當然,自媒體也有其自身不成熟的地方。沃瑪國際傳播機構總結:影響力無法被量化。我影響了有影響力的人,他又影響了別人,這個無法被量化。自媒體的價值絕對不是CPM、CPT、CPS這樣粗陋的數字,而是按影響力來計算。其次,很難找到養活自媒體人合適的方法,付費閱讀,對用戶來說貌似並不樂觀。第三,自媒體背後終究是個人,是人就會有江郎才盡的時候,到時候,自媒體是否又會轉換為傳統媒體的機構以求生存?第四,自媒體因其自由,必然是魚龍混雜之地,如何篩選?如此種種,都將是擺在自媒體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也許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自媒體才真正可以從一個瘋丫頭蛻變為妙齡女郎。

但是,不管怎麼說,褒也好,貶也罷,自媒體的興起無疑是這個春天一抹靚麗的色彩,多少年被傳統媒體把控的信息格局被打破。自媒體必然會將接地氣、說人話、有個性這三大特點,進行到底

F. 求現今國內外,關於新媒體現狀以及新媒體的使用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等的研究文獻。

自己找

G. 大陸自媒體行業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1872年傳統媒體在上海誕生,網路媒體的誕生要從1995年《中國貿易新聞網》上線開始算起,2005年新浪博客上線代表者Web2.0媒體成功的進入到中國,同年我樂網也成功引進視頻分享模式打開另一扇窗,2009年新浪微博上線成為引爆自媒體人的一個助燃劑,2011年微信的上線一直到2013年的火熱興起,成功的把自媒體轉移到手機自媒體上。
從媒體的發展可以看出過去的媒體時代,因為信息的壟斷,造成壟斷的話語權;現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包括微信,微博這樣的工具的發展,使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媒體的發言人。
2003年,美國人提出了「wemedia」這個術語,中文翻譯過來是:自媒體。

2005年,Blog進入中國並開始在社會公眾層面上得到認知。Blog是早期互聯網個人網站之後的自媒體典型應用。到了08年的Blog全盛期,中國有1億博客之巨。
2009年,新浪試水微博,並藉助它強大的媒體屬性,將微博推向彼時中國頭號互聯網應用之一。11年新浪微博走到其巔峰狀態。即便在今日已經不復昔日之輝煌,依然號稱每日有6000萬活躍用戶之眾。它是博客之後的又一個典型的自媒體應用。
2011年,騰訊推出微信,一開始作為一個用於人際傳播的個人通訊工具。12年,微信推出公眾平台(公眾賬號),隨即引發大量機構和個人入駐,開設自己的賬號。某種意義上講,被微博擊敗的博客,在微信公眾平台上得以重生。時至今日,微信公眾賬號有800萬個,相當於每160個中國人就擁有一個公眾號。在微信公眾號中,有著大量的個人自媒體,並在這些自媒體基礎上,形成了自媒體聯盟。

如果把05年的博客視為自媒體的起點的話,中國自媒體已經走了十年的路程。如果再推到更早的個人網站,那就是有近二十年的光景了(不過早期個人網站無論如何是達不到百萬這個量級的)。但自媒體之風起雲涌,並隱約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商業套路,的確是微信公眾賬號催動的。

雖然微信公眾平台是2012年推出的,但2012年只有一些早期的玩家,也大多屬於試水性質。到了2013年的時候,很多人都意識到,這是一個極強的媒體工具。拜兩個原因所賜。

其一,移動互聯網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深入到普通中國人之中。與微博不同,微信公眾賬號允許長文本--140個字有時候實在說不清楚什麼,而與博客不同的則是,微信公眾賬號的閱讀,在手機上便能完成。

其二,更重要,微信公眾賬號依附於一個強大的社交網路:朋友圈。這是為什麼諸個新聞客戶端也引入了類似公眾賬號的自媒體功能,但依然無法和微信抗衡的原因:它們缺少一個社交網路。根據騰訊官方數據,80%的用戶通過朋友圈進行閱讀。

更何況,微信還有強大的人際傳播場景(點對點通訊),群體傳播場景(群),這都會助長公眾賬號文章的閱讀量達成。

2014年,自媒體開始收割。

一些個體通過運營自己的自媒體賬號,獲得了商業上的變現。這里包括為商業公司鼓吹,包括投放商業公司硬廣,也包括成名後作為一個KOL出入各種會議講座,成為公司顧問。

還有些自媒體賬號,影響力巨大,形成了一定意義上的粉絲經濟,組織「**會」、售賣「**牌」貨品,做得風生水起,不亦樂乎。

H. 人人自媒體的時代,個人自媒體要如何發展

趨勢之一:內容專業化----更垂直、更長尾、更可信
首先是從業者更加專業化,草根為王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隨著國內傳媒行業繼續洗牌,預計將有更多傳統媒體人投身於自媒體,他們將把更多新聞專業主義的規范注入到自媒體的內容生產中來。未來,類似高曉松的「曉說」、羅振宇的「羅輯思維」、王凱的「凱子曰」、遲宇宙的商業人物、秦朔的「秦朔的朋友圈」等專業化運作方式將成為頭部自媒體內容的主流生產方式,並且不斷塑造自媒體公信力,而那些主要靠文摘、資訊整合的生產方式註定會沒落。
其次是內容生產更垂直。目前,從互聯網金融、母嬰到旅遊,幾乎每一個細分領域都已形成一批少數頭部自媒體。未來,這些頭部自媒體預計仍將保持內容的高度垂直,並在專業度上繼續提升。相比以整合既有資訊、以搞笑逗樂為主、帶有濃厚草根氣息的自媒體,聚焦高質量原創性內容生產的自媒體將更容易獲得資本注意,並贏得更高估值。
最後,內容開發更長尾。自媒體的內容生產還將進一步打通上下游產業鏈,類似餐飲老闆內參這樣,把上游供應商、下游餐飲實體店與用戶全產業鏈打通的做法將得到更多同行的效仿和升級。此外,基於內容的周邊產品開發也將更加活躍,比如關注二次元文化的自媒體將更多地進入到電商領域,關注情感問題的自媒體還有可能與線下心理咨詢沙龍相互結合。
趨勢之二:組織結構化----從個體戶走向公司化
與第一代自媒體大都以個體戶方式的生產內容相比,未來自媒體若想更為穩定地生產高質量內容,還需要搭建完整的團隊,以機構化的方式運作,以便為後期的商業化提供各種組織介面,在組織形態上將朝公司化的方向轉變,並且一些頭部自媒體將加大從傳統媒體引進人才的力度,以壯大其內容生產實力。
以視頻類自媒體「二更」為例,該自媒體目前的運營團隊已超過100人,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多地設有分公司,已經接近一家傳統新聞類周刊的人員規模。未來,除了少量頭部自媒體繼續保持個人化運作之外,絕大多數頭部自媒體將朝公司化、機構化方向發展,在組織架構上將日益接近新媒體公司。
與此同時,一些從傳統媒體也開始推出一些類似自媒體的賬號,比如《人民日報(海外版)》的「俠客島」,《北京青年報》的「團結湖參考」,都是傳統媒體試圖建立人格化、試水粉絲經濟、與自媒體爭奪用戶的嘗試。但是自媒體有別於傳統媒體的優勢在於,文本表達的更加自由、激勵機制的完善。
可以預見,在人格化、粉絲經濟的道路上,自媒體與傳統媒體必將狹路相逢,而非漸行漸遠。
趨勢之三:投資常規化----更多優質自媒體將被投資
目前,在新媒體的陣營中,自媒體仍然處於較為弱勢的地位,要想實現跨越式發展,離不開資本的介入。騰訊科技企鵝智酷調查表明,2015年自媒體對微信公眾號的投入力度加大,2014年約53%的運營者對公眾號進行投入,2015年這一比例上升到64%,且各個投資區間的投入都有所上升。這說明自媒體正經歷著優勝劣汰的過程,且資本的投入在不斷加大,只有投入資本、增強實力,才能實現長遠發展。
分析已獲投資的自媒體發現,具有以下兩個特徵的自媒體融資成功率更高。第一個特徵是專業垂直,相比較而言,垂直自媒體更容易獲得融資,最近半年,已經有12缸汽車、有車以後、車早茶、玩車教授等四家汽車類自媒體獲得了融資。第二個特徵是創始人有媒體高管經歷,「一條」創始人徐滬生曾擔任《外灘畫報》執行主編、「新榜」的徐達內曾擔任《東方早報》副總編、「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曾是央視《對話》製片人、「大象公會」創始人黃章晉曾擔任《鳳凰周刊》副主編、「商業人物」創始人遲宇宙曾任《中國經濟周刊》主編等。從總體上看,投資界對自媒體仍然處於零星投資狀態,其中由吳曉波牽頭成立的獅享家新媒體基金錶現最為活躍,多投資於垂直自媒體的第一名。
趨勢之四:強化內容授權與平台自律
自媒體經歷較長時間的野蠻生長,「侵權者生,不侵權者死」已經不再是主流自媒體團隊的共識,隨著司法、行政以及微信公眾號等主流平台治理力度的強化,正版化與合規運營已經成為自媒體商業化的主旋律。自媒體由「野蠻」走向「文明」,既是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與內容治理的必然要求,也是自媒體持續發展與升級迭代的必然趨勢。
新浪微博、今日頭條等國內自媒體平台均不斷建立完善其平台的侵權通知刪除制度,強化了版權授權與利益分享機制,持續加強自媒體知識產權保護。另外,微信公眾號平台於2015年1月公測上線「原創聲明功能」,通過相似文本比對技術以及快速處理機制構建原創保護生態,推動自媒體內容保護由被動時代跨入主動時代。並且,微信還將其技術能力向外輸送,幫助其他內容平台上的用戶更便捷的向微信進行版權侵權投訴,知乎與豆瓣都相繼開通微信公眾號侵權投訴渠道,帶動了自媒體知識產權生態的整體凈化。同時,可以看到,更多的自媒體自發進行內容授權與付費轉載,法律自媒體高杉LEGAL、法律讀庫、知產庫等均建立了完善的內容授權付費機制,在平台自律方面起到良好的標桿作用。
未來,在新型互聯網治理機制中,自媒體將更多地完成從傳統的「治理受體」向「治理主體」角色的轉變

閱讀全文

與自媒體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