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聯系實際談談我國當前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形式
特徵:1.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目前我國公有制經濟仍然具有活力,但是私營個體經濟依然蓬勃發展。2.共同富裕。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實行西部大開發,東部帶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崛起等政策都能體現這一點。3.強有力的宏觀調控。這是我國區別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根本區別。西方大多盛行自由放任政策。
『貳』 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
(1) 表現為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
(2) 具有分散性、封閉專性和屬保守性、是和商品經濟相對立的經濟形態。
(3) 是晚清及北洋軍閥統治的經濟基礎。
鴉片戰爭後,外國商品大量湧入,東南沿海紡織業受到很大沖擊,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開始解體。
(2) 進一步解體: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列強獲得更多的特權,商品輸出規模擴大,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自然經濟解體已由沿海擴展到內地,中國日益淪為西方原料產地及商品銷售市場。
(3) 加劇解體: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列強資本輸出的加劇,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加劇了自然經濟的解體。
(4) 走向衰亡: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開始的土地改革運動,消滅了封建土地剝削制度:1953—1956年進行了三大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上建立起來,封建自然經濟消亡.
『叄』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這一根本的途徑是什麼為什麼
「小康社會」是由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其內涵和意義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在20世紀末基本實現「小康」的情況下,中共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黨的十八大報告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新的階段性特徵,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確政策導向、更加針對發展難題、更好順應人民意願的新要求,以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是發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是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的小康社會。
『肆』 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式的區別
3.1 指導觀念不同。經濟增長方式以經濟總量的增長為指導,注重經濟增長的速度與總量的擴張。它的理論支撐由馬歇爾提出的生產要素創造價值論和當代經濟增長模型(哈羅德一多馬模型、新古典模型、索洛模型)構成。經濟發展方式的指導思想是科學發展觀,注重經濟質量的提高與經濟結構的改善。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3.2 研究視角不同。經濟學把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由低到高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物本社會,主要強調物質資本積累和財富的增長;第二階段是人本社會,主要強調重視滿足人的需要和公眾福利的增加;第三階段是社會整體綜合發展,包括政治的人權和自由、經濟上的生活質量提升、文化上的國民受教育程度提高等全面演進過程。
3.3 理論基礎不同。經濟增長方式的理論依據有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理論(馬克思的外延與內涵式經濟增長方式、擴大再生產理論和前蘇聯、東歐的一些學者論述),西方經濟學的要素配置與利用理論,非均衡增長理論(佩雷、納克斯等人),增長的涓滴理論等。
3.4 劃分依據不同。經濟增長方式以生產要素利用的數量和效率為依據,經濟發展方式以發展模式或處理增長問題的方式為依據。美國經濟學家E.R.W.坎佩爾將發展方式稱為「Models of Development Strategy」(發展戰略模式)或「Approach to Growth」(處理增長問題的方式)。經濟增長方式可帶來高速的經濟增長,但高速增長可能帶來有增長無發展問題,從投入與產出的角度分析,是無效益或零效益情況下的經濟增長(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國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大躍進);從環境經濟學角度分析,是經濟增長以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從福利經濟學角度分析,是人民不能共同分享經濟增長成果的經濟增長;從發展經濟學角度分析,是經濟結構沒有改善甚至惡化的經濟增長。針對有增長無發展的問題,需要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來解決。
3.5 類型不同。經濟增長方式分為粗放型增長和集約型增長兩種類型。經濟發展方式分為制度創新型(科斯、諾斯、施萊弗和維什尼)、知識創新型(熊彼特、舒爾茨、貝克爾、羅默、普雷斯科特和鮑易德、盧卡斯、斯圖爾特)、擴大需求型(凱恩斯、羅賓遜)、福利國家型、經濟結構調整型、資源節約型、環境保護型等多種類型。
3.6 衡量指標不同。經濟增長方式的衡量指標主要有要素投入的數量及配備比例、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總量實現翻番的時間、人均GDP的數量。經濟發展方式的衡量指標除經濟增長方式的指標外,還包括社會發展指標,如人口總數和凈增率、國內發展指數、城市化水平、三次產業結構、居民居住條件、每千人口醫生數、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政府廉政指數等;教育發展指標,如公共教育經費佔GDP的比重、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在校大學生占適齡人口的比重等;社會公平與穩定指標,如基尼系數、恩格爾系數、國民幸福指數、可持續經濟福利指數、收入差距警戒線、收人階層結構標准、貧困發生率、社會保障覆蓋率等;環境指標,如自然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環境污染綜合指數等。
『伍』 社會經濟兩種基本形式
(1) 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至今的兩種基本形態 ( 形式 ) 。
(2) 自然經濟是與社會生產力發展低下相適應的一種經濟形式, 它的基本特徵是自給自足, 由此派生出封閉、 保守、 簡單再生產為主和以勞動的自然分工為基礎等特徵。
(3) 商品經濟是與自然經濟相對應的經濟形式, 它的基本特徵是主要經濟活動以貨幣交換為媒介來進行, 本質上是交換經濟, 由此派生出開放、 開拓、 進取等特徵。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條件, 一是社會分工, 二是生產資料和產品屬於不同的物質利益主體所有。商品經濟既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 又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商品經濟的兩個發展階段
(1) 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歷了簡單商品經濟和發達商品經濟兩個發展階段。
(2) 簡單商品經濟又稱小商品經濟, 它是以生產資料個體私有制和個體勞動為基礎的商品經濟, 它生產和交換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身使用價值的需要。
(3) 發達商品經濟是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商品經濟, 它生產和交換的目的, 不僅為了交換自己需要的使用價值, 更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價值, 使價值增殖。
(4) 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的發達階段。這時, 產品和各種生產要素都要進入市場, 並在全社會范圍內流動, 市場成為社會資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5) 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 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階段。
『陸』 經濟發展方式(名詞解釋)
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首先涉及經濟增長方式的概念及其類型特徵。以《現代經濟內辭典》給容出的定義為代表:經濟增長方式是「生產要素的分配、投入、組合和使用的方式」。這一定義言簡意賅。然而從實際觀察出發,這個定義過於狹窄。其實,凡是有助於驅動經濟增長的要素組合,均可以稱之為經濟增長的一種方式。
『柒』 聯系實際談談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形式
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使經濟發展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後勁。
『捌』 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發展方式有什麼區別
區別一、兩者的定義不相同。
經濟增長方式狹義概念指把GDP增長作為經濟增長的目標與指標的增長方式;廣義指社會財富的增加方式,即價值(包括用貨幣來計算的與不能用貨幣來計算的社會財富,既包括社會財富量,也包括社會財富的質)的增長方式。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是指生產要素分配投入組合使用的方式。
區別二、兩者的形式各不相同。
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有粗放型和集約型兩種類型模式。經濟發展方式從理論上說,有多種經濟增長方式的組合類型。例如按要素投入劃分,分別有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等等。
區別三、兩者的原則不相同。
經濟增長方式的選擇應堅持以下三條原則:
(1) 是否有利於持續、協調的經濟增長;
(2) 是否有利於投入產出效益的提高;
(3) 是否有利於滿足社會需要,即有利於經濟結構優化、社會福利改善和使環境得到保護等。
經濟發展方式的原則主要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包括「一條道路」、「一個方針」與「三個轉變」。
區別四、兩者的轉變途徑不相同。
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是加快科技進步,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勞動者素質,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以及完善競爭性市場體系。經濟發展方式主要是增長維持,然後採用好的方法轉變發展方式。
區別五、兩者轉變的意義不相同。
經濟增長方式的意義在於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從生產要素配置、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等基礎環節入手,加大治本的力度。經濟發展方式的意義在於轉變差距過大與能耗過高,收入差距過大問題,尤其是收入分配差距過大,不能由經濟增長方式或傳統的增長方式來承擔責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增長方式
網路-經濟發展方式
『玖』 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是怎樣的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復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一般所指的經濟發展包含四種含義: 一.經濟增長。即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產品和服務的實際產量的增加,經濟增長的實質是規模不斷擴大的社會再生產過程和社會財富的增殖過程。測量指標一般用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經濟增長水平和速度。 二.指結構變遷,即指產業結構的變化,這是廣義的產業結構變化,包括分配結構,職業結構,技術結構,產品結構等,以及各個層次上的經濟結構的變化。 三.指福利的改善,即社會成員生活水平的提高。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巨大差異,政府必須採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使欠發達地區的教育、醫療、文化、營養、健康、公益事業等有基本的保障。 四.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即經濟發展不能以危害環境為代價,可持續發展要求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不應影響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發展,可持續性意味著維持乃至嗇人類福利的自然資源基礎,使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一、社會進步的含義、內在根據和實現途徑: 社會進步是指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合乎規律和前進運動,社會形態的更替是社會進步的過程。 含義:社會進步既包括物質文明 和進步和發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社會文明是社會進步和表現。 內在根據: 1、社會進步和內在根據是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這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把人類歷史以一個社會形態推進到另一個更高的社會形態。 2、社會進步還在於社會發展是自我否定和不斷揚棄的過程,是辨證的否定,所以後一個社會形態,在整體上高於和優於前一個社會形態,使社會發展到新的高度。 3、社會進步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願望。 4、社會進步是客觀的、必然的、其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但不是一帆風順的,具有曲折性和復雜性,是曲折前進的。(這是社會進步的實現途徑) 二、衡量社會進步的標准(或社會進步標準的綜合性,其中包括衡量社會進步的最高根本標准,還包括生產力標準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衡量社會進步的標準是綜合的,生產關系的性質、政治法律制度、科學文化發展水平和道德風尚都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標准,而生產力發展水平則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最高的根本的標准。這是因為:
1、生產力是全部社會歷史的基礎,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而且它具有決定性; 2、這個標準是客觀的,科學的,其客觀性是指每一個社會的生產力總是一種既得力量,其科學性是因為,它本身是由物質因素所構成,它的發展程度可以用物質手段精確測定; 3、這個標準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是統一的。 三、社會進步的價值尺度和生產力標準的一致性: 社會進步的價值尺度是指:作為社會主體的人,從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出發,對客體進行選擇和評價時所參照的標准。 1、社會進步的價值尺度與生產力標准相一致,是指在階級社會里進步階級和價值尺度與生產力標准一致; 2、落後階級的價值尺度與生產力標准並不一致。 四、社會進步的曲折性和復雜性,並說明正確認識和對待社會主義事業: 社會進步是通過新舊社會形態的更替實現的,新的社會形態代替舊的社會形態具有歷史必然性,是不可阻擋的,而社會進步又不是一帆風順的,它不可避免的要遭到舊勢力和反動階級的反抗,這是社會進步曲折性和復雜性的根本原因。 意義: 1、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符合客觀規律,對此應堅信不移; 2、社會主義建設會有曲折和反復,對此要有足夠的思想准備; 3、我們要在挫折中經受鍛煉,吸取經驗教訓,克報困難,促進社會主義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