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

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

發布時間:2020-11-25 14:29:46

1. 四川有哪些城市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位於我國西南地區、長江上游。漢末三國時為蜀國地。秦代置蜀郡。漢屬益州。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註: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並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截至2007年底,四川省轄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43個市轄區、14個縣級市、120個縣、4個自治縣;4544個鄉鎮、239個街道辦事處。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中,社區居民委員會4822個,村民委員會50182個。
其中居住著漢族、彝族、藏族、回族、羌族等民族。省會成都。四川屬中國西南內陸,西有青藏高原相扼,東有三峽險峰重疊,北有巴山秦嶺屏障,南有雲貴高原拱衛,形成了聞名於世的四川盆地。全省總面積是48.5萬多平方公里。四川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歷來有「天下山水在於蜀」之說,並有「峨眉天下秀,夔門天下雄,劍門天下險,青城天下幽」之譽。
四川省省鳥:紅腹錦雞
四川,古稱巴蜀,是中國西南部的一個大省,截至2005年12月31日,面積48.5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約8642萬。周邊同重慶市、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青海省、陝西省接壤,四川地大物博,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新中國成立以後,四川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經過50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20多年的改革開放,四川的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2. 南水北調工程建成運營並取得巨大成效的原因

「十二五」期間,國務院批復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系列規劃,共計安排項目332個,投資62億元,目前已全部完成。此外,國務院已經批復了《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規劃》,湖北省項目估算投資近60億元,相當於前十年投入的總和,這些資金將全部用於保護湖北丹江口庫區水質。

不僅如此,國家從2008年起還對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給予了生態補償,且資金規模逐年增加,2016年國家對丹江口庫區下撥的中央財政生態補償達到了8.6億元。截止2016年,湖北省累計獲得國家生態補償資金約55.7億元。同樣,漢江中下游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要貢獻區和損失區,國家於2015年同意對湖北省下撥南水北調漢江中下游生態保護與建設轉移支付資金30億元,分5年下達。

除資金支持外,還啟動了京鄂對口協作工作。自2013年以來,京鄂兩地在政務對接、商務對接、產業對接、項目對接和人才智力對接等方面,成效顯著。為丹江口庫區帶來逾100個對接、簽約、落地項目,總投資數百億元;

兩地158名互派掛職幹部,促成200餘家企業簽訂企業間合作協議50餘份;近100名知名院士專家到丹江口庫區實地調研及現場指導,解決各種難題上百個;為丹江口庫區培訓衛生、教育、人力、環保、招商、安監等多領域黨政幹部、管理技術人員980名。京鄂對口協作,搭建了水源區和受水區合作的橋梁、情感的橋梁,開辟了保水質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天地。

(2)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擴展閱讀

南水北調工程的生態意義

1、改善黃淮海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

2、改善北方當地飲水質量,有效解決北方一些地區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質問題,如高氟水、苦鹹水和其他含有對人體不利的有害物質的水源問題;

3、利於回補北方地下水,保護當地濕地和生物多樣性;

4、改善北方因缺水而惡化的環境;

5、較大地改善北方地區的生態和環境特別是水資源條件。

3. 如何努力譜寫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需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從生態優先中延伸區域綠色發展的生命線,從綠色發展中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快推進綠色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化包括轉變政府職能在內的體制改革,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體制機制創新。要創新區域合作治理模式,將原有的政府單一治理主體轉變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居民合作治理主體,完善一體化發展決策機制和咨詢機制,建立區域內項目聯合審批制度。進一步完善聯合管理機制,加快建立起政府間的聯合管理機制,通過聯合執法、行政授權、行政委託或派駐等形式,實現沿江行政執法的無縫對接,避免違法行為利用地域管轄權的變化而逃避法律責任。協同區域性立法許可權和立法資源,充分尊重地方差異性和地方特色,授予地方政府廣泛的自主權,注重區域性立法資源的統一優化整合,每項立法以多種方式廣泛聽取區域治理主體的意見和建議,使綠色發展更符合長江經濟帶發展實際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4. 從南京長江頻現江豚飛躍看,長江禁漁是否有必要永久實行

答案:有必要。

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了《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方案》明確要求:「完成水生生物保護區漁民退捕,率先實行全面禁捕」「完成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保護區以外水域的漁民退捕,暫定實行10年禁捕」。

有禁令,就要抓落實

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維護我國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長期以來,受水域污染、過度捕撈等影響,長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化,生物多樣性指數持續下降,漁業資源嚴重衰退。資源越捕越少,生態越捕越糟,漁民越捕越窮。十年禁漁,留出更多空間和時間,讓長江休養生息,為子孫謀利造福,勢在必行。

然而,記者調查發現,禁令之下,偷捕未止,仍然有人非法捕撈、私下兜售野生「江鮮」。這反映了一些地方在貫徹禁令的過程中存在責任落實不到位、工作推進不扎實的情況。

長江禁漁是一項系統工程,從捕撈、運輸、銷售、餐飲的全鏈條監管,到實現漁民退捕上岸、轉崗就業,每個環節都要跟得上、做到位。如何健全執法合作機制,提升執法能力?如何強化省際協作,實現全時空監管?如何強化全民生態意識,發揮沿江群眾護漁作用?如何切實解決上岸漁民的生產生活困難?這些都要下一番綉花功夫,必須考慮得周全一點,把針腳縫密一點、壓實一些。

為全局計,為子孫謀,一定要把「禁漁令」落到實處。沿江每一個地區,每一個相關職能部門,都要充分認識到長江禁捕退捕工作的重要性和復雜性,扎實工作,為落實長江大保護、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5. 抗戰時期日本為什麼不攻打四川

不打四川,是因為之前嘗試過了,四川太遠,日本補給能力跟不上,事實上豫湘桂戰役也已經超過日軍補給極限了。

並且四川作為我們國家的大後方,地勢險要,蔣介石說過:「……我們今後不必因為在華北或長江下游出什麼亂子,就以為不得了,其實沒有什麼!只要我們四川能夠穩定,國家必可復興!」

最後,他明確無誤地宣告:在對日戰事發生後,無論中國出現什麼情況,何種困難,只要川滇黔三省存在,國家必可復興,「其實不必說川滇黔三省存在,就是只剩下了我們四川一省,天下事也還是大有可為。」

其次與之相關戰爭的目的上,豫湘桂戰役的目的是為了「打通大陸線」,就是說海上被美國封鎖,日本在南洋的資源運不回日本,部隊也難以補充過去。

因此在大陸上打通一條從日本海到南洋的交通線,以避開美帝的封鎖。

(5)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擴展閱讀


積極影響

豫湘桂戰役不僅挫敗了日軍的戰略企圖,而且大大牽制、打擊了日軍,大大增加了侵華日軍自身的困難。

為了此次攻勢,日軍投入了41萬名的士兵、800輛戰車和將近7萬匹馬,於2400公里的戰線發動攻擊,這也是有史以來日軍動員規模最大的一次攻勢作戰。

最後日軍以2.4萬人死亡的代價成功佔領美國航空隊基地,並給予中國人力與物質上極大的損失,但同時也因為兵力不足而無法擴張戰果,日後於中國戰場長期維持守勢。

對中日兩國來說,1944年戰局的發展給雙方都帶來了至關重大的影響,是抗日戰爭偉大轉折的一年,這個轉折以豫湘桂會戰及其影響為標志。

中共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發展所以迅速,其中原因,有一點就是由於1943年至1944年日軍的主要攻擊目標指向國民黨戰場,特別是日軍1944年春夏實施的「一號作戰」,集中了侵華日軍(中國派遣軍)80萬的2/3於國民黨戰場,大大減輕了華北、華中共產黨抗日根據地的壓力。

消極影響

重慶國民政府在日軍一號作戰中連番受挫失地的情形,極大程度地損害了美國對中國(尤其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的觀感,美軍中一些人對國民黨軍的抗戰能力產生懷疑,史迪威與蔣介石之間在此役之前即惡化的關系更因此達到臨界點。

史迪威以此役中國軍拙劣的表現與轄下印度藍迦滇緬遠征軍的精強做對比,直指蔣政權腐化無能是導致戰爭延長之主因,甚至進而主張由其取代蔣擔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而蔣介石也幾近憤怒地要求美方撤換史迪威。

在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為了使蘇聯盡早出兵打擊中國大陸上的日軍,美國羅斯福背著中國與斯大林達成一項嚴重損害中國國家和民族利益的秘密協定:允許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外蒙古)在蘇聯保護下獨立,造成這種嚴重後果的直接原因就是由於國民黨軍豫湘桂作戰的失敗」。

這場中美指揮權的沖突最後以美方退讓,在1944年底美國總統羅斯福被迫撤換史迪威告終,但美國政府及民間對中國國民黨政府的印象已轉趨不信任與輕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戰後國共內戰的結果。

6. 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如何取得良好開局

自長江經濟帶發展被確立為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以來,中央有關部門和長江流域11省市制定規劃政策體系、建立體制機制、推動政策落實,形成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良好開局。

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取得良好開局,但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沿江重化工業高密度布局,環境污染隱患依然存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深入貫徹不夠;長江流域各地區資源、生態利益協調機制亟待完善,大區域合作平台仍待搭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傳統的粗放型發展方式仍佔主導地位,綠色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仍然不足。

7. 長江經濟帶發展為什麼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

因為我們過去的經濟發展是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現在我們的經濟總回量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答要轉型升級,要以保護資源和環境為主,發展循環經濟。由於長江經濟帶是以長江相關資源為主,因此首要保護長江資源及長江流域的文化資源,在此基礎上發展循環管經濟,因此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

8. 申論範文長江經濟帶保護環境的範文誰有

[標題示例]
1.綠色 長江經濟帶的底色
2.長江經濟帶引領「綠色富國」新常態
3.綠色發展治國理政擘畫「美麗中國」
[開頭示例]
1.實現綠色富國是中國發展理念、發展形態、發展模式的一次變根本性的變革。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通過的《十三五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
2.綠色是長江流域的底色,生態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保障。作為世界第三大河流,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脈,流經青藏高原、橫斷山區、雲貴高原、四川盆地,貫穿三峽,進入長江中下游平原,最後匯入東海,形成山-河-湖-海流域綜合體,生態系統類型多樣,生物多樣性豐富。長江流域上中下游生態各具特色,資源稟賦各異,從而保證了各區域發展的多樣性,使得長江流域成為我國的文明中心和經濟中心。
[結尾示例]
1.長江經濟帶不僅是一條有巨大潛力的經濟發展帶,更是關系子孫禍福的生態屏障帶。要在生態環境保護從嚴從緊的前提下,依託長江水道,統籌岸上水上,正確處理防洪、通航、發電的關系。只有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發展和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強化長江水資源水環境保護和合理利用,大力實施創新驅動和產業轉型升級,切實順應自然保育生態,中華民族母親河才能永葆生機活力。
2.綠色發展執政理念從自然環境建設,到經濟發展轉型,到政治綠水青山,一路走來,茁壯、精彩、豐富,傳遞清新,昂揚生機,打造力量,綠色發展治國理政擘畫「美麗中國」,讓美麗中國發展不斷升華,美麗中國為世界美麗大花園不斷增添亮色。

閱讀全文

與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