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是多少年
國共十年對峙自1927年起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結束。1927年至1937年間,國民政府先後調集兵力對共產黨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實行五次「圍剿」,前四次遭到失敗,但在最後一次「圍剿」中,迫使中央紅軍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征」,從江西瑞金轉移至陝西延安。
192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八七會議」,為了對抗中國國民黨政權的鎮壓發動了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創建紅軍,開辟農村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以農村包圍城市來武裝奪取政權。後來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1935年華北事變爆發,中華民族與日本侵略者的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1937年的七七事變更是加劇了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西安事變後,國共雙方經過談判決定停止內戰,共同抵抗外來侵略者。國共合作期間由於兩黨所代表的階層利益不同,仍摩擦不斷。
(1)國共十年對峙時候的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1927-193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反對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支持下的蔣介石反動統治的偉大國內革命戰爭。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後,對外投降帝國主義,對內實行法西斯統治,血腥屠殺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人士及革命群眾。
中國共產黨於1927年8月7日召開緊急會議。克服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撤換了他的領導職務,確定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屠殺政策的總方針。 黨領導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黃麻起義、和廣州起義,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堅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戰爭。
同年10月,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井岡山,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組織工農政府,建立地方武裝,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為中國革命開辟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武裝奪取城市的正確道路。
Ⅱ 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的20件事
國共十年對峙指的是1927年到1937年之間,外交上國民政府發起改訂新約運動,廢除一些近代條款;版經濟上改革幣制,發起國權民經濟建設運動;社會上發起新生活運動;其他方面:中共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建立井岡山等農村革命根據地,遵義會議、長征;福建事變、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東北地區;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1933年熱河事變,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1936年西安事變;這期間文化領域活躍,左聯成立,1931年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誕生,鄒韜奮創辦生活周刊,國外最大的事是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美國進行羅斯福新政,德國和日本走向法西斯道路。蘇聯社會主義 建設蒸蒸日上,開展速反運動,1936年憲法頒布,宣布建成社會主義,這些不知道夠不夠20件
Ⅲ 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發生了哪些大事
1、1927年中共發動反抗國民黨右派的廣州起義。
廣州起義是指1927年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在廣州領導工人、農民和革命士兵舉行的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武裝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繼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後,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膽嘗試,在國內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起義軍民無比英勇的戰斗精神,給了中國人民以新的鼓舞。起義的許多領導人和保留下來的武裝力量,繼續為中國革命事業而頑強戰斗,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革命火種。
2、1928年井岡山會師
井岡山會師,是指1928年4月28日(三月初九)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與賀龍領導的南昌起義部分部隊在井岡山(原寧岡縣龍市鎮)的勝利會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
井岡山會師後根據中共湘南特委決定,兩軍會師後,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壯大了井岡山的革命武裝力量,對鞏固擴大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推動全國革命事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3、1935年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的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擴大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博古「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而召開的。
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問題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會議。這次會議開始確立實際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4、紅軍長征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
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5、會寧會師
1935年6月,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由於張國燾推行分裂路線,兩軍會合後旋即分開,紅四方面軍南下,中央紅軍單獨北上。南下途中,張國燾另立「中央」。後來張國燾被迫取消偽中央,再與紅二方面軍一起北上。
會寧素有「隴秦鎖鑰」之稱,是隴東軍事重鎮和交通樞紐,兵家必爭之地。1936年9月,蔣介石命令胡宗南部兼程北上,企圖在會寧一帶切斷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的道路。中央命令紅四方面軍阻止胡宗南部,但張國燾心生膽怯,不執行北上命令,而要西渡黃河奪取寧夏。
Ⅳ 國共十年對峙的背景
背景:1927年大革命失敗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中國社會的兩大矛盾形成匯流,集中版表現為中國權人民同國民黨反動派之間的矛盾,即國內的階級矛盾居於主導地位.具體表現為國民黨控制的南京國民政府確立了在全國的統治,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共產黨領導的工農武裝建立紅色政權,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形成了國共對峙局面.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隨著日本不斷擴大侵略,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國民政府對日本侵略實行不抵抗政策,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方針.這時中共領導的抗日反蔣斗爭、人民自發的抗日活動和國民黨內愛國官兵的抗日活動,形成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1935年,日本製造了華北事變,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此後,國共兩黨政策都作了調整.
中共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提出逼蔣抗日的方針.國民黨迫於全國人民壓力和西安事變推動,表示聯共抗日,國共兩黨由對抗走向合作.
這一變化說明:社會主要矛盾隨著國際國內政局的變化而變化,階級矛盾服從於民族矛盾.
Ⅳ 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國共產黨的發展情況
國共政權的十年對抄峙時期,國共襲兩黨處於全面對立狀態.這表現為,中共從大革命失敗中吸取了教訓,決定武裝起義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先後發動了南昌、秋收、廣州等起義,開辟了農村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工農武裝割據」.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鎮壓起義、「圍剿」革命根據地;「九一八」事變後,仍然致力於第四次和第五次「圍剿」,圍追堵截長征中的紅軍.隨著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一·二八」、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國民黨內部的愛國將領逐漸傾向於中共的「一致對外」的主張.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國共兩黨由對抗走向了合作.全面抗戰爆發後國共兩黨終於結束了對抗,共同走上了抗日戰場.
Ⅵ 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的特點
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的基本特點是:
1、國共兩黨、兩個政權的對立斗爭。
2、中回日民族矛盾逐漸上答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3、 國共兩黨由對抗走向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6)國共十年對峙時候的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十年內戰是1927年至1937年間的第一階段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稱之為土地革命戰爭或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而中國國民黨則稱之為「剿匪」。共產黨認為進行革命的目的是通過將沒收的地主資產分發給農村的貧雇農,從而改變農村貧富極度懸殊的經濟狀況而產生的戰爭。
戰爭期間,國民革命軍先後動用優勢兵力對共產黨的根據地實行五次「圍剿」,前四次遭到失敗,但在最後一次「圍剿」中步步為營及共產黨領導人戰略錯誤,迫使中央紅軍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征,從江西瑞金戰略轉移至陝西延安,損失慘重。
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的第二階段內戰,中國共產黨稱之為解放戰爭,也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國國民黨稱這段時期為「動員戡亂」。
戰爭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共產黨方面統計共計殲滅國民黨軍軍約807萬,並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國民黨政權於1949年在中國大陸戰敗後逃往台灣。
參考資料:網路—國共內戰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近代史
Ⅶ 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國民黨的政治和經濟狀況
國共十年對峙 (1927——1937)
政治: 國民黨:建立獨裁統治;圍剿紅軍 共產黨內:開展武裝容起義、進行反圍剿;長征;根據地建設;土地革命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從「九。一八」到「西安事變」
經濟: 民族資本主義較快發展
Ⅷ 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爭奪中國的主要對手是
答案A
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即1927年-1937年,這一時期美國利用掌握世界經濟霸權地位,推行「金元外交」,擴大在華勢力,日本則推行既定的「大陸政策」,企圖獨霸中國,故選A。
Ⅸ 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國民政府實行怎樣的經濟政策
防共,限共,封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