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戰後德國對中國有什麼經濟的影響
德國科技基礎雄厚,戰後的德國政府鼓勵科研部門與經濟部門的合作,促進技術創新、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他們把全部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來並在很短時間里在經濟上打敗了當年的戰勝國,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比較穩定的社會形勢,並推行較為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極端貧困和社會動盪,給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權利,引進了新技術和新設備,加速了經濟的發展,以法國。聯邦德國政府通過建立國有經濟,制訂法令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等方面對經濟進行有效的宏觀管理,並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轉。
B. 誰能介紹一下二戰後德國經濟崛起
戰後德國經濟的發展
條件:①與西歐其他國家措施基本相同.②其他的具體措施和原因:
a.政局趨向穩定,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義、實行非軍事化.
b.美國的扶植,不僅保留雄厚的工業基礎,還通過馬歇爾計劃提供經濟援助.
c.政府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行,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
d.高素質勞動者的辛勤勞動創造了「經濟奇跡」.
結果:50年代,德國經濟進入繁榮時期.60年代聯邦德國經濟已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強國.
C. 二戰後的德國,是如何恢復國力和經濟的
(一).穩定的國際國內形勢
1.從國際形勢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除美國外,二戰各參戰國經濟都受到嚴重破壞,西歐各國普遍衰落。各個國家都急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進行國內經濟建設,均無暇再次發動大規模的世界大戰。再加上要求和平、反對戰爭的呼聲日益高漲,因此世界暫時處於相對和平穩定時期,安定的國際環境給正處於急需進行國內經濟建設的各個國家得以喘息的機會。
2.從國內形勢上看,滿目瘡痍的國土、瀕臨崩潰的經濟、困苦的生活環境使得德國人民要求進行經濟建設。同時聯邦德國人民也充分認識到法西斯主義的危害,政府不斷推行政治改革,建立民主國家,推行比較廣泛的福利政策,防止人民極端貧困,同時基本上清除法西斯主義,社會形勢比較穩定。
(二).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
戰後聯邦德國受美英法蘇的牽制,不能在國際社會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只能盡全力進行經濟建設。而且戰前德國作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而聯邦德國又集中了戰前德國70%的設備能力和62.4%的工業產值,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經濟建設,以恢復和發展生產力。
(三).馬歇爾計劃的援助
美國為了遏制蘇聯,實施了國務卿馬歇爾提出的對歐洲的經濟援助計劃,即所謂的「馬歇爾計劃」。以扶持和控制西歐國家。馬歇爾計劃於1947年7月正式啟動,並整整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之久。在此期間,聯邦德國等西歐國家通過參加經合組織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美國還針對西德的軍事基地、軍工廠在沒有被摧毀的前提下 保留了之前的廠房和足夠雄厚的工業基礎,為西德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四).政府實行切實可行的經濟政策
政府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政策,對市場經濟進行宏觀調控,適時地進行了經濟改革,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聯邦德國政府通過建立國有經濟,制訂法令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等方面,對經濟進行有效的宏觀管理,並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轉,這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建立了一個比較符合國情並行之有效的社會市場經濟。
(五).強盛的科學技術與教育
德國作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國家,科技發達,技術先進。戰後,聯邦德國政府為促進經濟發展,鼓勵企業與技術部門合作,有效的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同時,聯邦德國有較強的教育基礎,政府非常重視對職工的技能培訓和業余教育,人民教育素質普遍較高。據統計,1950年,聯邦德國在校大學生為10萬,平均每一萬人中就有20個大學生,而到1970年,在校大學生為41萬,平均一萬人中就有68個大學生。強大的科技和高等的教育促進了西德經濟發展。
(六).積極的外交政策
作為法西斯主義罪魁禍首,戰後西德積極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以誠懇的態度懇求受害國人民的原諒,1970年12月7日,聯邦德國總理威利·勃蘭特在華沙猶太隔離區起義紀念碑前下跪,「華沙之跪」是戰後聯邦德國與東歐諸國改善關系的重要里程碑。此後,西德積極的融入世界,最終於1973年9月加入聯合國。外交的大發展為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七)國民的辛勤勞動
聯邦德國經濟的發展與國民的辛勤勞動勢不可分開的。聯邦德國人民的敬業精神也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的崛起。據統計,1955年,聯邦德國男子平均每周工作長達50小時,比英國工人多3小時,而平均工資實際上直到1956年才到戰前1938年的水平,正是聯邦德國人民的辛勤勞動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才創造經濟發展的奇跡。
D. 二戰後德國日本經濟發展迅速的原因是什麼
這兩個國家原來就有很好的工業基礎,由於戰敗後被戰勝國駐軍,所以戰勝國回在一定程度上對這兩答個國家有所經營,間接給了經濟發展幫助,同時由於限制了軍費支出,所以更多的資金流入了經濟建設領域,加速了經濟發展
1.德國和日本是最注重教育的國家(人是一切國家和企業的根本)
2.戰敗後可以重新洗牌,建立更加優化的政治和工業體系。(戰勝國卻要和國內政客和資本家爭鋒和協商,並作出一些妥協)
3.無需多大的國防開支(復甦過程中由別國負責防務,省去大量國防開支)
4.作為歐洲國家(所謂的民主國家)對於『紅色浪潮』(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前線堡壘,而大力加以經營。
5.戰敗,比戰勝更能喚醒一個國家!!
E. 二戰後的德國和日本,其戰後經濟是怎樣一點點恢復的
二戰後的德國和日本主要從國內和國際兩個方面進行戰後經濟恢復的,國內採取的措施包括:推行民主政治、發展科技和教育、採取比較寬松的人口政策;國際方麵包括:倡導積極的外交政策、爭取國際援助等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39年,結束於1945年,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據史料調查統計,戰爭中共傷亡9000萬餘人,對於世界各個國家經濟造成嚴重破壞,各國經濟百廢待興。其中德國和日本是戰敗國。他們是怎樣恢復國民經濟的呢?具體如下:
F. 有關二戰後德國經濟發展的書籍
書名: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理論、發展與比較作者:劉光耀 著出版社:中回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原答價:28.00出版日期:2006-7-1ISBN:9787503534782字數:311000頁數:365印次:版次:1紙張:膠版紙開本:商品標識:9295158
G. 為什麼二戰後德國發展那麼快
兩個基本點(最重要):
1,二戰後美國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給西德經濟打了一劑強心針,讓德國活了過來。馬歇爾計劃性輸血,是德國可以進行規劃性和大規模戰後重建的基本要素。要知道,德國在45年是徹底被打成白痴了,工業體系全毀。發動戰爭所造成的國際債務,貨幣體系崩潰。這種境遇下,如果給德國人單干,神都恢復不起來。。而馬歇爾計劃的援助,不僅僅是對於德國的物資援助,財政借款,還有工業基礎材料等等外貿的讓利,以及用強大的戰後美元信譽給德國的債務陪綁。並且通過「援歐」時期的統一協議,把整個歐洲重建統一起來。
2,社會市場經濟體製作為基礎保障。這本質也是馬歇爾計劃在德國援助中,計劃輸出的一種「秩序」,而德國在這個秩序基礎上,開始進行復甦。二戰結束後建立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重點在於確保市場的自由競爭以及市場的有序發展,而國家也作為參與者加入其中,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框架之內發展經濟。而正好馬歇爾計劃所引起的,歐洲趨於「統一重建」所產生的龐大市場容量,以及美元資本對於德國在外部的陪綁,此時建立社會市場經濟,正好內外無縫連接,產生極大的發展動力。
兩個基本保障:
1,人才儲備和教育體制重建。
重新建立起技術培養為主的職業教育和技術研發為主的綜合教育,加大教育投入,以「需求」導向,進行人才選拔和人才培養。
2,科技政策的傾斜,極度擴大財政支出中的科技產業投入。政府主導產業化科技,鼓勵工業企業和研究部門合作,高度市場化需求,政府用稅收等政策進行配合(聽起來耳熟不?我朝也是這么乾的),後期轉向大公司主導科技產業。
四項基本原則(對外):
戰後德國的外交處境很尷尬,四處被仇視,必須改善這種困境。
1,對內肅清「納粹元素」,摒棄絕大部分納粹時代決策方式,在內政上否定納粹歷史,並主動嚴打納粹殘留。擺出一個「新德國」的姿態。
2,外交上,放低姿態,將自己定格為「罪人」,用「贖罪」的態度,對待周邊國家,尤其是對於歐洲大陸上的小國,盡力彌補。
3,放棄戰前所有的德國利益,這個政策一直延續到兩德統一,把歷史結點定格在「新的德國」,外交上轉為保守,緊跟美國老大哥的步伐,聽從老大哥安排,保證跟隨但可置身事外。。
4,積極解決「法德矛盾」,這是歐洲大陸上最需要解決的「大國矛盾」,法德關系緩和是德國無論經濟還是地緣上都需求的東西。在這個基礎上,以法德牽頭,進行歐洲一體化的一些合作設想。在後期,想藉此脫離「完全服從美國」的局面,有自己的話語權。。
把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1,產業恢復:19世紀末,德國快速的工業成長,除了有爆發性的技術革命外,在具體措施上幹了兩件事情:山寨和仿冒英國產品做積累和規模化發展基礎工業再圖其他。。
戰後的德國也乾的這些事情,英美在50年代已經恢復到戰前水平,已經開始對周邊國家進行工業品輸出了,那麼德國最初進行歐洲大陸外貿的工業品,依然是仿照英法產品而來,通過工藝升級和成本控制,壓低產品售價,對大陸市場進行競爭。。這種仿冒在格申克龍的定義中就變成了後發優勢。後發優勢名義上是藉助已有科技然後促進科技進步,本質上就是仿冒和抄襲已有的科技成果,然後形成產業群進而消化創新成自己的品牌
其次,規模化基礎工業發展,尤其是政府牽頭的幾個工業區,進行規模化,質量化的基礎工業品生產,不到十年就在歐洲大陸市場的基礎工業品的品質上佔了絕對的上風,而基礎工業品的發展,和外貿的成功,也推進了德國工藝技術的改進。
2,產業升級:
在依靠基礎工業品和產品的外貿,有了經濟基礎以後,開始謀劃產業升級。
首先是,工藝技術的升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煤炭和鋼鐵製造業非常興旺,到了60年代末企業就思考如何的發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也就是「核心工藝」和「核心產品」,尤其是當時德國處以中小企業圍繞基礎工業為經濟主導的環境下,這種產業升級很有性價比。例如鋼鐵大王克虜伯不再做鋼鐵的初級生產,而要做精細加工,其中無縫鋼管非常厲害,後來沒有哪個國家無縫鋼管的質量是超過克虜伯的(當然他後來還是悲劇了,而後重組)。再有中小企業,每個企業至少有一項核心技術或產品,
其次是,應用技術的升級。聯邦德國對科技的資助激增到所有公共開支的5%。在政府的巨額支持下,大量的應用技術研究機構開始繁榮,而工業界對於更高級產品的需求,也促進了工業部門在研究方面的參與。屬於先由政府牽頭,再有市場導向。。
H. 二戰後,德國經濟迅速崛起的原因
德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期的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比英國和法國都要落後,長期處於分裂狀態,300多個封建邦國各據一方。這些邦國,尤其是普魯士、奧地利等大的邦國,為了強化統治和擴大軍事實力,企圖通過教育造就忠順的臣民和得心應手的兵士,所以急於把國民學校管理權從教會轉到國家手中並大力提倡強迫義務教育。早在16世紀後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薩克森等邦國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從17世紀開始,大多數邦國都競相頒布這種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魯士王腓特烈二世頒布的法令最為著名,它進一步規定5~12歲的兒童必須到學校受教育,否則對家長要課以罰金。
實科中學在德國產生於18世紀初,較英法等國早一個世紀,使得德國人具備了自然科學索要求的嚴謹和內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創辦了"數學、力學、經濟學實科中學",以教授數學、物理、力學、自然、天文學、地理、法律為主,並輔之以繪畫、制圖。此後,德國各城市陸續有人創辦這類學校,有的實科中學則增設建築、商業製造、貿易、經濟等科目。這是一種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它排除了教學科目、課程內容的純古典主義的傾向,適應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逐漸發展起來的需要。但由於它的畢業生不被允許進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學生也不多,很快被沒有門第觀念的美國超過,在科學應用方面輸給了美國。
受到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現是泛愛主義和洪堡德改革。泛愛主義是受到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尤其是盧梭思想和德國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而產生的。泛愛主義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薩耳士曼、堪比等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掌握實際知識、具有泛愛思想、健康、樂觀的人,因此德育、體育、勞動教育、現代語和自然科學知識受到重視,採用讓兒童自由發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實物教學。他們熱愛兒童、肯定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對經院主義、古典主義教育,禁絕體罰,這種方法後來傳入美國,俄國和日本等國。
1807-1815年普魯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間,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歷史學家、政治活動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長,他根據新人文主義的精神對各級學校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方面,積極貫徹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有所擴充、教學方法有所改進,出現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後的美國發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實科中學進一步得到發展,增加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的科目,通過考試選擇教師,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師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較早明確地提出大學的任務一方面是要向學生傳授各科知識,一方面是要發展科學(即辦成教學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創辦和領導的柏林大學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由於德國較早地抓教育,國家強大也是來源於方法的更為先進、合理。這是素質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噓的基因、染色體毫無關系!
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不客氣地說,中國由於難以接受別人的教育思想,國民整體素質與發達國家的相比都不是一個等級。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研究過21種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後來相繼消亡的文明。結論是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無一例外,都不是他殺,而是自殺。他們失去了創新的活力,被歷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國慶祝獨立100周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有37個國家參展,當時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覽團。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精密機床,中國展出的是純銀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綉花鞋。
這是就是時代的差距!
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才有資格談論誰是第一!
I. 二戰後的德國經濟經歷了哪些階段
學生准備寫論文么?
家裡有本書 介紹了當時戰後由美國扶持德國經濟建設的一些事情跟原因 我給你按照書上整理了一下 做一下總結
有一個契機是對德國非常重要的 正是因為這個契機 才會讓戰後的德國經濟有一個強有力的後盾與扶持
這段扶持的過程叫做馬歇爾計劃 這個計劃對於德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不僅僅是在金錢上給與幫助 更是在當時比較尖端的科技領域也是沒有什麼太多的保留哦
現在來看 戰後德國的自我認知度是在一個最高的標准上的 雖然說基礎是空前的低落 但是他們經濟復甦的措施跟西歐其他國家差不多的 然後針對本國目前的狀態 也做出了一些不同的調整 經過調整以後更適合戰後德國 主要是在實施上面更附和當時德國的條件
最主要的是當時的政局趨向穩定 而後不斷推行可靠的政治改革 基本清除了法西斯主義 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呢 而後陸續實行非軍事化 讓手工業者跟勞動者有更大的空間
而後就是美國的扶植了 戰後針對德國的軍事基地也好 軍工廠也好 在沒有被摧毀的前提下 保留了之前的廠房 進行了華麗的蛻變 才可以保留住足夠雄厚的工業基礎 最後最有利的推手就是美國的馬歇爾計劃 通過這個計劃 提供了大量的經濟援助
當時的政府始終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行 沒有獨裁 沒有威脅 剩下的只有目標 一系列的舉措讓科技和教育得到比較蓬勃的發展 人才的供給跟保證都做的不錯
呵呵 說到了人才 當時在新政策的整合下 德國涌現出一批很多高素質的勞動者 他們是最不可小視的力量 正是因為他們的辛勤勞動 才得以最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經濟奇跡」
綜上 50年代中期 德國經濟步入繁榮時期
然後 60年代聯邦德國經濟實力跟基礎就已經超過英法 成為當時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強國
這個 可不是姐姐復制的哦~ 所以 加油吧~
J. 二戰後德國經濟為什麼恢復的那麼快
二戰一結束,美國對西歐就開戰了"馬歇爾計劃",給德國輸入了大量資金以扶持其經濟尤其是工業的發展。
戰前德國就是一個發達工業國家,從技術到管理都不會因為房子被毀了而消失。
德國的初級、中級和高等教育在歐洲一直處於領先水平,大量的人口都是高素質的勞動力。
德國就因為這樣有了資金基礎、有高素質的勞動力、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管理水平、有當時很多項人類最先進的工業技術為基礎,所以恢復經濟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