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西江經濟帶有利影響

西江經濟帶有利影響

發布時間:2021-01-20 19:05:32

❶ 廣西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機遇有哪些

一、時代背景

當今世界正發生復雜深刻的變化,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緩慢復甦、發展分化,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和多邊投資貿易規則醞釀深刻調整,各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依然嚴峻。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於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建「一帶一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
二、廣西區位優勢
第一,國家戰略全覆蓋。繼2008年北部灣經濟區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後,去年以來國家先後批准實施珠江-西江經濟帶和左右江革命老區等發展規劃,廣西全域實現了國家戰略全覆蓋,享有民族區域自治、西部大開發、沿海沿邊沿江開放、革命老區振興等疊加政策。
其次,區位優勢獨特。廣西沿海、沿邊、沿江,處於珠三角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的交匯之地,一頭連著粵港澳,一頭連著東盟,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後,廣西作為中國內陸進入東盟國家、東盟國家進入中國內陸的「雙向」通道作用越來越重要。
再次,交通便捷。廣西是我國通往東盟最便捷的陸路和海上通道,是中東部地區「西進」、西南地區「東出」和「南下」的重要交通樞紐。經過多年建設,沿海港口吞吐能力今年將超過3億噸。全國第二大內河運輸水道西江橫貫廣西境內,廣西的14個地級市有11個城市均可通過珠江-西江水系直航粵港澳。高速鐵路營運里程約1500公里,佔全國的近十分之一,以南寧為中心三小時可直達廣州、昆明、長沙、貴陽等周邊省會城市,10小時可通達國內主要中心城市。
第四,資源豐富。廣西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是我國10個重點有色金屬產區之一,鋁、錳、錫、銻、銦、鎵、稀土等礦產儲量居全國前列。擁有豐富的農林資源,糖料蔗、蠶繭、木薯、茉莉花、木材、林化產品等產量居全國第一,中草葯植物種類居全國第二。擁有豐富的電力資源,是我國優先開發的三大水電建設基地和「西電東送」的重要基地,水能可開發蘊藏量居全國第七;擁有較為豐富的人力、教育和培訓資源,平均每年新增勞動力約160萬人,其中每年在中專院校畢業生超過40萬人,用工成本較低。具備一定規模的科技和產業人才隊伍。

❷ 西江經濟帶的區位條件

雲南、貴州和廣西有豐富的水能資源,貴州還有豐富的煤炭資源,而廣東能源相對比較緊缺,特別是優質的煤兩廣都缺。位於西江流域上游的大西南現已初步建成以煤炭、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工業為基礎和軍工相配合的工業體系,形成了一批初具規模的大中城市,增強了西南自身開發的經濟基礎。西江流域下游地區是經濟發達的珠江三角洲,擁有與國際市場緊密聯系的區位優勢和強大的產業輻射功能。溯西江而上,現代商業文明逐步由廣東沿海向西南內地推進,興起了肇慶、梧州、賀州、南寧、柳州、百色等新興城市,西江是推動流域經濟形成與發展的重要軸帶。雲貴地區是中國磷礦資源儲量最豐富的地區,具備建立世界級磷化工基地的條件和基礎。該地區還是我國最重要的優質煙草生產基地,雲南連續15年實現利稅位居中國煙草產業第一、年實現利稅最高達380多億元,貴州輕工業以卷煙工業最為著名,加上廣西煙葉生產,誕生了一大批國內外名牌企業和名牌產品。同時,煙草行業帶動和支持了一批相關產業的發展,造就了一大批鋁箔廠、造紙廠、化肥廠和印刷廠,推動了煙肥、造紙化學品和其他化學品工業、煙機工業、煙草復烤工業的快速發展。雲南地區還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如亞麻、三七、紫丹等,適宜大規模種植加工,發展生物制葯產業,並進而形成種植、加工、研發於一體的生物制葯產業鏈。雲南是中國植物種類最多的省份,野生花卉資源達2500多種,素有「天然花園」和「植物王國」之稱。西江流域具有豐富的太陽能和水資源,利用太陽能和水電發展能源產業,既可以節省石油和煤炭資源,又能有效避免環境污染,是新興的綠色產業之一。
目前,西江流域上游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低,資源的潛在優勢未能變為現實的經濟優勢。在貴州六盤水地區和雲南的曲靖地區分布著大煤田,但開發程度不夠,生產能力遠遠沒有得到發揮,加上區內外運輸通道不暢,煤炭運輸受阻。紅水河水能蘊藏量大,但目前僅有大化、惡灘、天生橋二級等少數大型水電站,西江其它支流上的中小水電站建設也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坑口、路口以及負荷區水電發展不足,造成區內缺電,使大量生產能力滯存閑置。貴州東南部和廣西大部分地區適於造紙的原料量大質優,發展造紙工業的條件優越,可是造紙工業一直是這些地區的薄弱環節。
西江流域具備天然的生態旅遊基礎,雲南有著眾多的旅遊資源,如著名的路南石林、大理、西雙版納、三江並流、昆明滇池、麗江玉龍雪山等都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還有大量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從雲南、貴州到廣西、廣東,山川峰林、溶洞、河流、人文景觀、民族風情等無數的天然風景名勝構成了域內特有的旅遊景觀。 有的學者提出一個區域經濟學方面的猜想:在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初期,大江大河沿邊的下游的經濟發展速度通常比上游快,因此下游地區往往先行一步,現代化程度較高。分析原因是,由於水流的方向問題,自然資源由上游向下游的流動成本比反方向的成本低,因此自然資源從富裕城市或地區向下游輸出是比較經濟的。西江流域基本呈現如此分布特徵,西江流域流貫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和澳門5個省區,上游有豐富的資源,下游是以穗、港、深、澳為核心的現代化程度較高的「珠江大都會帶」,包括廣州、香港、澳門、深圳、珠海、佛山、東莞、江門、中山、順德、南海等城市和117個城鎮。西江軸線東起港澳和珠江三角洲,西至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區,把經濟發達的華南和資源豐富的大西南聯系起來。西江流域中上游連接大西南經濟開發地區,下遊河口為珠江三角洲西翼佛山、江門、順德、珠海、澳門等經濟發達地區,是連接沿海發達地區和大西南欠發達地區的黃金地帶,也是國家西部大開發重點經濟帶的經濟軸線。
雖然同處同一水系和同一源流,西江上、中、下游的經濟發展水平反差異常明顯。下游、中游和上游構成明顯梯度態勢。下游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已處於工業化的中後期,而與它毗鄰相望的兩個明星城市—香港和澳門,更是高度發達的現代化城市,已處於後工業化時期。中游的廣西(廣東的肇慶也屬中游)部分,處於工業化中前期階段,正待起飛。上游的雲貴,經濟欠發達,正在為經濟起飛做准備。總之,下游珠江三角洲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最發達地區,上游和源頭的雲貴地區卻是近乎被人遺忘的角落。如今日積月累的發展差距不但沒有收斂的跡象,反而在「馬太效應」的作用力下繼續朝著兩極分化方向發展。西江流域上、中游地區的產業結構層次及產業內部勞動生產率都明顯低於下游珠江三角洲地區,意味著前者的產業結構調整任務相當繁重,當前關鍵在於發展非農尤其是第二產業,承接來自下游地區的產業轉移。但是,上游和源頭承擔著生態屏障的職責,而從下游轉移過來的工業又多是高能耗、高排放的傳統工業,這又加重了中、上游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難度,上游地區工業發展與水環境保護二者之間造成「兩難抉擇」。為此,需要從全局出發權衡利弊,既要找到適宜的發展路徑,又要保護好西江水生態環境。
西江走廊前沿緊接經濟發達的廣東「珠江三角洲」,背靠桂西北和大西南,具有承東啟西的作用,因此,建設西江經濟走廊既有利於打開東西通道,推動西部地區接受粵、港、澳地區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把改革開放由沿海到內地推進,形成跨地區、多元化的開放格局。換言之,沿海與內陸兩者都需要有共同的載體,通過一個地帶與之銜接。建設西江經濟走廊,加強其作為東西地區之間的樞紐作用,使之能更好地擔負承東啟西的作用,對全局的改革開放發展無疑有著相當重大的意義。
在「西江產業帶」的沿江地區中,工業產業的發展已初具規模。傳統產業中的製糖、有色金屬、機械製造、建材、冶金等主要產品,已經具有相當的市場競爭力;同時,制葯、鋁材加工、生物、電子、信息等高技術產業發展較為迅速。在已有的區域合作中,「西江產業帶」 的形成也具備了一定的產業基礎。有部分省市已經開始進行產業間的轉移與承接,其中距離珠三角較近的廣西率先積極打造產業轉移基地,承接東部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如南寧市最先確定建設廣東工業園、廣東商業街和澳門商業街等。
西江流域5省區之間的經濟合作已經取得初步成效,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西江流域各地區間已經建立起天然的紐帶和經濟聯系。與廣西西江流域接壤的廣東粵西和肇慶地區,經濟發展在廣東僅次珠江三角洲,工業基礎、基礎設施也比較發達。城市化水平也較粵北、粵東高。而與其接壤的廣西桂東南,工業和基礎設施也具相當規模。這片地區極具接納珠江三角洲工業轉移的條件。從人文關繫上看。西江流域與珠江三角洲同屬嶺南地域文化,文化傳統、生活習俗、道德風尚認同。這一地域操相近的方言,形成相同的風俗習慣,人們往來頻繁,有諸多親緣關系,貨物交流早已形成歷史習慣。雲南、貴州的電力經過貴州天生橋水電站送到珠江三角洲地區。
在2004年的泛珠江三角洲地區經貿合作洽談會上,西江流域的廣東、廣西、貴州、雲南、澳門5個省區簽約金額達到2000億元,占洽談會總簽約金額的2/3強;簽約的項目數占總數的70%以上。這其中相當多的金額和項目是在這5個省區間簽訂的。從人文關系看,西江流域與珠江三角洲同屬嶺南地域文化,文化傳統、生活習俗都有著高度近似性,語言也大致相近,有利於各地區相互開展合作交流,歷史上就往來較為頻繁,貨物交流早已成歷史習慣。目前,在西江干線沿江兩岸,已經有不少企業、工業園區自發性沿江而建。經濟學家也把眼光投到這一開發上來。著名經濟學家蕭灼基建議,引導珠三角和港澳企業沿江西進,形成上下游依存共贏的產業鏈。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熊宗仁呼籲,各方應加快西江經濟帶建設,並將此納入國家決策。 該流域生態環境惡化速度呈加快趨勢。有資料顯示,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西江上中游森林覆蓋率減少了一半,水土流失面積增大了1.5倍,活動性滑坡和泥石流數量增加了一倍以上,土壤侵蝕面積占總面積的53.08%。強度、極強度、劇烈等級的土壤侵蝕模數分別佔全區土壤侵蝕面積的20.09%、17.46%和1.78%。水旱災的頻率和受害面積不斷增加。20世紀末期與50年代相比,雲、貴兩省區的受旱面積分別增加了7.7倍和2.4倍,廣西洪澇受災面積增加了2.76倍。隨著工業的發展,大氣污染和水污染日趨嚴重。酸雨已危及上中游大部分地區,一般酸雨頻率達65%以上,在城市附近和經濟發達地區,不少河段的水質已達不到飲用水標准。
迄今,國家尚未對流域生態功能定位進行系統劃定,未對跨界斷面水功能類別及水質評價要求予以系統明確。在跨省流域功能區未明確情況下,流域內各省根據各自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需要自行對功能區進行劃定。由於未能統籌整個流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行政單元各自為政的劃定給上下游協調發展帶來極大困難,給整個流域生態功能保護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撐作用的發揮帶來極大制約,也最終導致各自發展的不可持續。甚至出現跨界(尤其是省界)同一斷面水功能定位不同、水質評價類別不一致的情況,從而失去了認定流域各行政單元保護與發展的責任義務及協調機制建立的最起碼前提。流域協調就是通過機制建立,明確全流域功能定位、各行政單元責任和義務,變行政單元各自發展為全流域互惠共生、和諧多贏。相對於下游經濟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地區,雲南、貴州屬於經濟不發達地區,保留了較為完好的原始生態環境和民族風情,具備較優質的生態基礎,因而更易於高起點開發綠色產業經濟,走可產業生態發展模式之路,實現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若乘船從東往西而來,遠遠映入眼簾的便是浮於西江中央的狀如端硯的硯洲島。傳說,在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被譽為包青天的包拯任端州知郡事三年期滿離肇慶時,船出羚羊峽,突然波浪翻騰,狂風驟起。包公事感蹺蹊,立即查問手下人。原來是端州硯工為了表達他們對包公體恤民情的敬仰,託人送來了一方用黃布裹著的端硯。手下人見是一方石硯,並非金銀珠寶,於是便收下了。包公立即取來端硯拋到江中。剎時,風平浪靜。後來,在包公擲硯處便隆起了一塊陸洲,這就是硯洲島。包硯的那塊黃布,順流而下,在不遠處的西江邊形成了一片黃色的沙灘,這就是現在黃布沙。當地人根據此傳說,在硯洲島上建起了一座包公祠,至今猶存,且香火不斷。這就是西江二十景之硯渚清風。硯洲包公牌坊過得硯洲,便來到了中國地理書上稱之為西江三峽的羚羊峽。西江三峽由羚羊峽、三榕峽、大鼎峽組成。西江的風光,也因有三峽而聞名。西江三峽景色怡人,風光秀麗,從東向西有二十處景點:硯渚清風、羚峽歸帆、羅隱下院、桃溪夕照、望夫歸石、出入山虎、清風仙閣、歸猿古洞、景福花冢、古塔倒影、江樓晚眺、寶塔雨雲、白沙夜月、五顯漁燈、五馬歸槽、龜蛇鎖江、鎮水大鼎、鵝窟濤聲、龍舌王侯、榕峽釣台。
羚羊峽北側的羅隱下院,原是鼎湖山派出的在渡口專門接應上山進香客人的機構,又稱憩庵。據史書記載,743年,日本入唐留學僧榮睿拜請鑒真大師東渡日本弘法,第五次東渡中,在舟山遇颶風飄流海上,歷經艱辛,才在海南島登陸,後經梧州東到端州(今肇慶市),就在此登上鼎湖山龍興寺(宋改白雲寺),因積勞病重圓寂,後葬於鼎湖山蓮花峰南麓。
西出羚羊峽,江面豁然開闊。來到城區江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西江兩岸四塔擎天的奇特景觀,四座古塔,夾江對峙。詩人郭沫若1961年暢游西江時,留下了四塔擎天天宇穩,七星伴月月宮閑的名句。西江兩岸,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好不熱鬧。北岸是肇慶市區,南岸是高要城區。兩個現代化的都市隔江相映,繁華競逐。
溯江而上,西江大橋一橋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再往前便是大鼎峽和三榕峽。
溯江進入德慶地域,從船上就可以看到四海朝宗的龍母祖廟、歷久如新的三元塔等古跡。再往西前行,便來到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錦石山下。錦石山高375米,分兩層,上層200米的圓柱石山直插雲霄,下層175米的土山相輔。錦石山從三個不同的方向遠遠看去,有不同的景象:有如天然華表,故有人稱之為華表石;有如老人,故有人稱之為老君石;有如和尚之頭,故有人稱之為和尚石。其實,錦石山的得名,與史傳有關。

❸ 廣西和廣東距離那麼近,為何經濟發展差距那麼大

特別加快桂東南經濟交通建設,全面接受廣東「產業西移」!!!重中之重!!!

❹ 廣東「雙區驅動」是什麼,它有什麼戰略意義

「雙核驅動」戰略即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西江經濟帶兩大發展戰略。

國家已經相繼批版復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權發展規劃和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實施「雙核」驅動戰略,對於把廣西建成我國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和「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利於支撐引領廣西加快發展,輻射帶動左右江革命老區加快振興。

(4)西江經濟帶有利影響擴展閱讀:

2020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標志著深圳繼興辦經濟特區後,迎來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新的重大歷史機遇和光榮使命,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新征程。

建設先行示範區和粵港澳大灣區,都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雙區」利好疊加、「雙區」驅動,在新的時代,深圳緊緊抓住重大機遇,以超常規舉措、超常規努力,努力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❺ 西江是珠江的主幹流,上接雲南、貴州,縱貫廣東、廣西,被稱為連接西南和華南的「黃金水道」,建設西

(1)流量大,落差大(達760米),水能蘊藏量大;由雲貴高原流到兩廣丘陵多峽谷,內適合梯級開容發,
建水電站,淹沒面積小,損失小。
(2)減少泥沙對中下游的淤積,有利於航運,減少旱、澇災害,有利於保護水質。

❻ 珠江—西江經濟帶是否包含桂林市在內

由國家主導的復《珠制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已經國務院批復實施。據了解,《規劃》的主體范圍並未包含桂林市,不過,《規劃》也提出根據流域特點,統籌考慮沿江上下游的一些城市發展,其中就包含了桂林市。所以,桂林市實際上也納入了珠江—西江經濟帶了,是納入了延伸區的哦。

必須要採納哇。哈哈

❼ 被定為一帶一路的省份有什麼好處

一帶一路」的作用(重要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是包括歐亞大陸在內的世界各國,構建一個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是中國與絲路沿途國家分享優質產能,共商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成果,內容包括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政策溝通、人心相通等「五通」,肩負著三大使命:

探尋經濟增長之道:「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系,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實現全球化再平衡:「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同時,「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

開創地區新型合作:中國改革開放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創新,「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

❽ 西江經濟帶的發展政策

以「一區一帶」為增長極。
政策建議:
針對前十年西部大開發國家開發力不夠,輸血為主,造血不足;產業結構層次低,資源和投資對增長拉動比重過大,公共服務水平低下,農村貧困突出,高碳經濟特徵明顯,物流稅收成本高等問題,在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在培育「一區一帶」等西部增長極時應考慮給予以下政策支持。
第一,制定以實施增長極戰略為主要特點的西部開發新十年規劃,充分利用「一區一帶」擁有的區位、產業、政策等多重疊加優勢,明確其增長極職責功能,統籌培育。在規劃指導、政策扶持、資金投入、項目安排、人才交流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第二,將西江黃金水道建設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研究建立西江航運干線全流域、跨地域(主要涉及桂、滇、黔、粵、湘五省區)、跨行業的綜合協調管理機制,共同推進航運樞紐、船閘工程建設,共同建設沿江重要港口和集疏運通道,合作建設重點產業園區,合理布局重大產業項目,加快形成西江經濟帶,與北部灣經濟區江海聯動,互相促進,使增長極「核力」更加巨大。
第三,構建促進西部增長極加速發展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西部開發10年,盡管基礎設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基礎設施建設的相對滯後,物流成本高昂,公共服務水平低下一直掣肘西部地區加快發展。因此,對於「一區一帶」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而言,就是支持廣西加快建設完善出海出邊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加快布局建設機場、沿海和內河港口、碼頭以及縣鄉村公路,形成便捷高效的現代化交通網路體系。加快以骨幹工程、農村水飲安全、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灌區節水改造、防洪保安工程、水利生態治理等工程為重點,著力構建防洪、供水、水環境三大體系。加快建設城鎮道路、橋梁、給排水、供氣、電力、環保、通信、有線電視等城鎮基礎設施。
第四,建立完善專門針對培育增長極加速發展的政策支撐體系。對中央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財政、稅收、投資、金融、產業、土地、價格、生態補償、人才、幫扶等政策進行細化分解,制定促進增長極加速發展的政策支撐體系。特別要繼續加大對西部地區財政轉移支付規模。擴大內需新增投資繼續向西部增長極培育區域傾斜。
第五,建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補償機制。西部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是我國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水源涵養區。西部大開發新十年不能簡單重復過去追求GDP的老路,要根據主體功能區劃分,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如對礦產資源區、重要生態功能區要給予生態補償。
第六,建立專門科技支撐體系。國家要加快完善建立專門針對促進西部增長極加速發展的支撐體系,加大對西部增長極科技發展的投入。對於「一區一帶」就是大力扶持廣西實施千億元產業重大科技攻關工程,幫助完善技術交易體系,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普及推廣農村實用技術。
第七,加強政府對增長極協調機制的建設。西部大開發涉及多個增長極,開發要強化全局一盤棋的思想,注意協調促進增長極間互動,既依託特色相對獨立發展,又密切聯系互享資源;在單個增長極內部,根據非均衡發展理論,在市場機製作用下,回波效應遠大於擴散效應,在增長極形成初期總是表現為「極核」與周邊差距擴大的趨勢的特點。政府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越性,准確把握好效率與公平之間的「度」,適時干預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從「極核」加快向周邊「擴散」,確保整個區域非均衡協調發展。

❾ 求國發(2009)42號文件 原文

國發〔2009〕4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華南、西南結合部,是我國面向東盟的重要門戶和前沿地帶,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化與東盟開放合作、維護國家安全和西南邊疆穩定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改革開放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廣西各族幹部群眾團結奮斗、開拓進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由於歷史等特殊原因,廣西發展還存在不少困難,為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
(一)重大意義。廣西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也是革命老區、邊疆地區。既有北部灣沿海等發展條件好、潛力大的地區,又有大石山區等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既有豐富的礦產、旅遊、特色農業等資源,又有制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交通、能源、人才瓶頸;既有參與國際國內區域合作的有利區位條件,又存在深化開放合作的體制機制障礙;當前,既有加快發展的難得機遇,又面臨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在國內外經濟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有利於形成我國沿海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促進西部大開發和東中西互動;有利於全面實施國家周邊外交戰略,深化我國與東盟戰略夥伴關系;有利於進一步鞏固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有利於克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化危為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台階。
(二)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轉變發展方式,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優化產業結構,著力促進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著力提高資源綜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水平,著力發展社會事業和解決突出民生問題,著力擴大對外開放和加強國際區域合作,充分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努力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在西部地區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三)基本原則。堅持科學發展、以人為本,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確保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堅持改革開放、創新機制,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和全方位開放,為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堅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既要切實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又要從全局和戰略高度謀劃長遠發展;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既要把握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關鍵環節實現突破;堅持自力更生、國家支持,既要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又要加大中央的支持力度。
(四)戰略任務。
--打造區域性現代商貿物流基地、先進製造業基地、特色農業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充分發揮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和西江經濟帶集聚輻射帶動作用,完善產業布局,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構建特色鮮明、集群發展、協調配套、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構築國際區域經濟合作新高地。加快建設並完善與東盟合作平台,拓展合作領域,擴大合作范圍,創新合作機制,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發揮更大作用,增強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能力,提升經濟國際化水平,構建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培育我國沿海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依託沿海港口,進一步加強西南出海大通道建設,構建連接多區域的國際通道,積極發展臨海現代產業,優化沿海經濟布局,充分發揮後發優勢,形成我國沿海新的經濟增長極。
--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的民族地區。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認真落實各項民族政策,珍惜和維護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鞏固和發展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民族團結、邊疆穩固的良好局面。
(五)發展目標。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把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從實際出發,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各項決策部署,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繼續保持廣西良好的發展勢頭。
到2015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西部地區中等水平,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體制機制創新取得新進展,開放型經濟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社會保障體系基本覆蓋城鄉;特殊類型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貧困人口持續減少;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明顯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
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全國中等水平;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資源節約、競爭力較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建成我國沿海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和更具吸引力的與東盟合作新高地;城鄉居民收入基本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趨於縮小;各民族群眾生活質量、健康水平、文化素質明顯提高;八桂大地山青水秀、海碧天藍、生態優良、環境優美,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二、推進沿海沿江率先發展,完善區域發展總體布局
(六)充分發揮北部灣經濟區引領帶動作用。按照高起點、高水平、高標準的要求,加快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堅持合理布局、有序開發,盡快將廣西沿海打造成為西部大開發戰略高地和重要的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充分利用沿海港口優勢,積極引進國內外大企業,重點發展石油化工、鋼鐵、林漿紙、修造船、電子信息、糧油加工、新能源等產業,培育壯大臨港產業集群,加快形成臨海先進製造業基地和現代物流基地。當前,要加快淘汰落後產能,積極推進企業兼並重組,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適時建設防城港鋼鐵精品基地、欽州煉油二期、北海鐵山港石化等重大項目。加快建設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一小時城市圈,加強與周邊地區鐵路、高速公路、航空等基礎設施的對接和共建,增強城市群要素集聚作用,形成連接多區域的重要交通樞紐。鼓勵在行政管理、財政、金融、投融資、土地和涉外經濟等改革方面先行先試。落實鼓勵類產業的稅收優惠政策,開展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鉤試點。對已列入規劃的項目,要加快核准、審批,提高行政辦事效率。
(七)積極打造西江經濟帶產業集聚優勢。桂東、桂中、桂北沿西江地區,面向珠江三角洲,背靠西南腹地,交通運輸便利,工業基礎較好,要進一步整合資源、集聚優勢,加快形成西江經濟帶。要加快西江黃金水道開發,提高通航能力,形成鐵路、公路、水路相互銜接、優勢互補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有效降低綜合物流成本,為產業拓展、提升、集聚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以區域內重點城市為節點,以產業園區為載體,完善空間布局,形成分工明確、優勢明顯、協作配套的產業帶。柳州要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做優做強汽車、機械、冶金、化工等產業,加快建設先進製造業基地。桂林要充分發揮旅遊資源優勢,打造國際旅遊勝地,推進機械、汽配、橡膠、醫葯、特色農林產品精深加工等產業升級換代,進一步辦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來賓要提升糖蔗綜合加工利用水平,積極發展鋁、錳深加工,培育壯大新興資源加工型產業。梧州、玉林、貴港、賀州等地要加快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市場對接,改善投資環境,增強配套能力,主動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壯大產業規模,提升發展水平。抓緊研究制定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
(八)增強資源富集的桂西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桂西地區礦產、水能、旅遊等資源富集,要積極實施優勢資源開發戰略,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積極探索老少邊山窮地區加快發展的新路子。百色重點打造全國重要的鋁工業基地和紅色旅遊目的地,加快發展煤炭、電力、農產品加工等產業。河池重點打造有色金屬、水電和生態旅遊基地,加快發展特色食品、桑蠶等產業。崇左重點發展糖業和錳深加工,加快發展旅遊、水泥、劍麻深加工等產業。崇左、百色要利用沿邊優勢,加快發展邊貿物流和出口加工業。
三、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夯實經濟社會發展基礎
(九)切實加強糧食生產。確保口糧產銷平衡,努力提高糧食自給率。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加大土地整理和中低產田改造力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廣良種良法,建成一批水稻、玉米和冬種馬鈴薯等優勢產區。落實國家新增糧食生產能力政策,建立促進糧食增產增效的長效機制,落實對產糧大縣的支持政策,切實保障種糧農民的合理收益。加強糧食流通設施建設和維修改造,發展區域性糧食現代物流。建立糧食應急加工和供應體系,進一步完善糧食儲備體系。
(十)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發揮特色農業資源優勢,積極開發名特優新農產品,建設成為我國亞熱帶農產品重要產區。穩定和合理調控甘蔗種植面積,完善製糖企業與蔗農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加強甘蔗良種研發、繁育和推廣,支持主產縣(市、區)改善生產條件,穩步推進甘蔗生產機械化,提高單產水平和含糖率。在繼續發展桑蠶、亞熱帶水果、木薯生產的同時,著力加強加工儲運能力建設,延長產業鏈,鞏固和提高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加大對甘蔗、桑蠶等優勢特色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山地資源,因地制宜發展速豐林、經濟林、木本油料、花卉和林木種苗產業。發展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積極發展畜牧水產業,重點發展奶水牛和草食畜禽,支持水產健康養殖池塘標准化改造,擴大對蝦、羅非魚、珍珠等優勢產品養殖規模。支持建設北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完善動植物防疫體系,建設邊境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阻截帶。充分發揮廣西農墾的龍頭帶動作用,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化。
(十一)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圍繞富民、強縣、奔小康目標,積極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以特色農產品加工和優勢資源型工業為重點,加快發展與大中城市、大型企業集團相配套的產業集群,推動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協作,打造一批工業強縣。鼓勵城市工商企業到農村建設原料生產和加工基地,合理布局建設工業集中區,促進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生產要素向縣域流動。推進縣域企業重組改造,培育壯大鄉鎮企業,積極發展農村商貿、物流、旅遊等服務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支持在農產品主產區建立較為完備的加工體系,運用財政貼息、補助等辦法支持發展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快發展縣城和重點鎮,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進一步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使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試行自治區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增強縣級財政統籌能力。
(十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把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的重點放在農村,切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加快灌區配套改造,擴大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提高鄉村自來水普及率。加快縣鄉公路建設,推進農村公路鄉鎮"通暢"和鄉村"通達"工程,開展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建設試點,提高路網密度和縣鄉村屯通達率。建設農村戶用沼氣池、農村沼氣鄉村服務網點、大中型沼氣工程、養殖小區和聯戶沼氣工程等項目。加快農村電氣化縣和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建設,完善農村電網。把華僑農林場、農墾、國營林場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步納入地方規劃。推動醫療衛生、教育培訓、農業科技、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體育健身等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積極開展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對中央投資安排河池、百色的公益性建設項目,適當減少市級配套資金。
(十三)深化農村改革。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保持現有土地承包關系穩定並長久不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允許農民採用多種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流轉服務市場。嚴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開展省級農村信用聯社改革試點,在保持農村信用社縣級法人地位穩定的前提下加快組建農村商業銀行。培育發展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機構,建立健全農民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制度。加快農村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增加農村有效擔保物種類,允許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擴大郵政儲蓄銀行涉農服務范圍,加大對"三農"的信貸支持力度。探索建立農業貸款風險損失補償機制。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改革任務。推進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機制建設。按照體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會、經濟融入市場的方向,推進華僑農林場改革發展,當前要重點加快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
四、堅持工業化主導方向,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十四)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積極培育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優化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大力發展以鋁為主的有色金屬、經濟型轎車為重點的汽車、製糖為主的食品、煉油為主的石化、鋼鐵為主的冶金、工程機械為主的機械製造等支柱產業,促進產業鏈向精深加工延伸,打造知名品牌,建設全國重要的糖業、有色金屬、石化、鋼鐵基地。加快發展建材、造紙、修造船、繭絲綢、服裝、木材加工、林產化工、醫葯等優勢產業,壯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層次。發展以壯葯為重點的民族醫葯產業。推進行業結構調整,淘汰冶金、造紙、化工等行業的落後產能。鼓勵大型企業集團聯合重組,加快培育一批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企業。支持建設糖業循環經濟示範省區,完善國家與地方兩級食糖儲備調控機制,研究把甘蔗生產燃料乙醇列入中央財政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非糧引導獎勵專項資金支持范圍。對柳州、桂林、南寧、梧州、玉林老工業基地城市的國有企業,在處置不良資產、技術改造升級方面比照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政策。適當降低工業用地最低價格標准,支持現有礦山深部和外圍找礦工作。當前,要認真實施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繼續實施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落實汽車、摩托車和家電下鄉,以及技改貼息、稅收優惠、重要工業品儲備、增發企業債券等政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十五)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立足現有基礎,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促進產業集聚,增強產業競爭力。建設以南寧、北海為主體的北部灣經濟區高技術產業帶,推進南寧生物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支持桂林、柳州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優先發展生物、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海洋等高技術產業,延伸產業鏈,支持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建設。建設中國-東盟科技合作與技術轉移平台、西南瀕危葯材資源開發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非糧生物質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強中小企業科技孵化平台和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建設重點優勢產業公共檢測技術服務平台,開展重要技術標准研究。
(十六)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強科技攻關,加大研發投入,構築人才高地,整合創新資源,打造一批創新型企業。圍繞現代產業發展,大力推進關鍵領域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創新,鼓勵原始創新,加快創新成果轉化。實施支柱產業重大科技攻關工程。加大對科技研發和技改貼息投入力度,建立科技創新風險投資機制。強化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加快建設一批企業技術中心、工程中心、工程實驗室和中試基地,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積極培養高素質的科技創新人才,大力引進國內外領軍人才,加強大企業博士後工作站建設。加快培育有利於企業家成長的良好環境。整合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創新資源,形成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在優勢領域培育壯大一批創新型企業。
(十七)加強工業園區建設。根據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進一步優化工業園區布局。鼓勵多種投資主體參與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園區產業配套和商務服務、物流配送等綜合服務能力,完善生活配套設施,創新人才引進和園區管理體制,搭建產業集群發展平台。提高園區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進清潔生產。進一步推動企業向工業園區集聚,引導產業關聯度高的企業進入園區,努力做強做優工業園區。支持和推動欽州港經濟開發區、北海鐵山港工業區、柳州陽和工業園區、防城港企沙工業區、玉林玉柴工業園等重點園區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支持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符合條件的高新技術園區升格為國家級園區。
五、加快發展服務業,提升產業現代化水平
(十八)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充分發揮生產性服務業對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的支撐服務功能,重點發展現代物流、金融服務、會展服務、信息服務等。建設汽車、工程機械、內燃機、有色金屬和大宗農產品專業物流體系。加強與粵港澳和東盟金融合作。引進各類金融機構,加快中小銀行重組改革步伐,拓展證券、保險、期貨等各類金融業務,構建南寧區域性金融中心,形成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完善信用擔保體系,促進設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和再擔保機構,充分發揮融資擔保作用。大力開發企業理財服務、結算服務、電子銀行服務。支持辦好已有的綜合性、專業性展會。加快建設國家級服務外包基地。培育研發設計、營銷策劃、工程咨詢、中介服務等專業服務機構。推進地方特色產品國家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建設。
(十九)積極發展消費性服務業。適應居民消費擴大和結構升級的需要,加快發展商貿流通、旅遊休閑等服務業。加強商貿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商品市場體系和商業網點布局,大力發展新型流通業態,做強做優大型流通企業。加快實施"萬村千鄉"、"雙百市場"、"新農村現代物流"工程,完善農村商品流通網路。加快建設大型工業品、糧食和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和專業市場,進一步完善柳州食糖現貨交易市場。建立健全糧食、豬肉、食用油等重要消費品儲備體系。建設桂林、南寧、北海、梧州旅遊目的地和遊客集散地,發展一批旅遊強縣和特色旅遊小城鎮。加強重點旅遊景點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桂林國家旅遊綜合改革試驗區,開發建設北海潿洲島旅遊區,依託崇左大新跨國瀑布景區和憑祥友誼關景區設立中越國際旅遊合作區。積極發展社區服務、教育培訓、體育健身、養老保健、文化娛樂等需求潛力大的服務業。
(二十)營造服務業發展的良好環境。放寬服務業市場准入,從土地、金融和價格等方面支持服務業發展。建立中國與東盟合作的現代服務業標准規范體系和現代服務業技術、產品與服務的認證體系。規范服務業市場秩序,保護自主創新,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積極推進與東盟國家在服務業人才培訓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加快培養現代服務業復合型人才。

閱讀全文

與西江經濟帶有利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