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一是高度重視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認真貫徹落實好支持政回策措施。
二是加答大少數民族地區改革力度,大力培育加快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和後勁。
三是緊密結合當地實際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著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
四是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優先解決特困少數民族人口和民族地區貧困問題。
五是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六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發展社會事業。
㈡ 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扶持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1、加強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國家先後在少數民族地區建設了一大批大中型現代工業企業。近年來又優先在少數民族較為集中的中西部地區安排水利、電力、交通、環境和資源開發項目,並實行投資傾斜,引導國內外資金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區。
2、加強民族地區農田基本建設和草原基本建設,採取各種措施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並通過無償發放農具、發放生產資金、減免農業稅、發放無息或低息貸款等措施,扶持少數民族農村經濟的發展。
(2)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政策擴展閱讀:
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發展是現階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是中央的一項基本方針,也是推進西部大開發的首要任務」。
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僅是一個全局性的戰略問題,更是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必須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一新世紀新階段民族工作的主題,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努力實現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樹立新的思想理念,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科學發展觀是解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諸多矛盾所必須遵循的指導方針,是我們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所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已證明,凡是思想解放,勇於創新和開放的國家和地區,都能把握時代脈搏,變機遇為動力,促進經濟社會加快發展。
當前,由於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一些黨員幹部對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認識還存在片面性,有的只注重經濟增長,單純追求GDP指標;有的過分強調任期內的「顯績」,片面追求短期化發展目標等。
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轉變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科學制定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思路和發展規劃。
從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以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以財政收入增長和農民收入增加為目標,既注重經濟增長,又注重以人為本的社會和諧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積極扶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生產、改善基礎條件、發展社會事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努力使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發達地區同步推進。
二、夯實加快發展的基礎,大力扶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是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它不僅對帶動相關產業和行業發展,助推經濟騰飛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而且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
目前,由於受歷史和自然條件等因素限制,一些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交通、電力、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比較落後,特別是一些農業基礎設施年久失修,難以適應新型農業發展的要求;社會公共設施欠缺、陳舊,制約了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等。
各級黨委、政府要把改善基礎設施條件作為服務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群眾的一項重點工程來抓,認真做好項目規劃,加大基礎設施投入,通過實施「安居工程」、「暢通工程」、「水利工程」、「能源工程」等一系列惠農工程,著力抓好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基本生產建設。
抓好以鄉村道路、通訊、能源、飲水、廣播、電視為重點的基本生活建設;抓好以植樹、種草、改水、改廁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抓好以教育、科技、衛生、文化為重點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撐。
三、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不斷增強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不僅是經濟結構實施戰略性調整的重要環節,而且是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運行質量,促進經濟快速、持續、協調發展,縮小欠發達與經濟發達地區差距的重要戰略舉措。
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如何,對提高社會的整體經濟水平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由於一些民族地區地處偏僻,自然條件惡劣,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不大,企業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經濟社會發展速度不快等,直接影響和制約了民族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各級黨委、政府必須緊緊抓住產業結構調整這條主線,大力培育具有一定規模和市場優勢的產業,特別是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讓各族群眾在經濟發展中得到實惠。
要繼續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不斷促進民族地區比較優勢的發揮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拉長農業產業鏈條,促進農民穩步增收。
要大力發展立足於民族地區的合作經濟組織,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改善城鄉結構,盡快縮小城鄉差距。
㈢ 為了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黨和國家都採取了哪些方針政策
①堅持自力來更生與國家幫助相結合源的原則。
②組織發達地區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對口支援,加強橫向經濟聯系的方針。
③堅持因地制宜與優先照顧的政策。
同時國家還通過
財政、稅收、對外開放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支持民族地區的發展。
㈣ 怎樣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
一是高度重視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認真貫徹落實好支持政策措施。
二是加內大少數民族容地區改革力度,大力培育加快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和後勁。
三是緊密結合當地實際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著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調整產業結構要堅持從本地區實際出發,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優勢產業,培育支柱產業。
四是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優先解決特困少數民族人口和民族地區貧困問題。
五是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六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發展社會事業。
㈤ 黨和政府為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繁榮發展都採取了哪些措施
1、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盡一切努力,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國家根據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和採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幫助、扶持民族地區發展經濟,並動員和組織漢族發達地區支援民族地區。
2、培養少數民族幹部
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歷來十分重視少數民族幹部的培養,把少數民族幹部隊伍的狀況看作是衡量一個民族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3、發展少數民族科教文衛等事業
在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方面,國家堅持從少數民族的特點和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積極支持和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教育事業。如賦予和尊重少數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發展民族教育的權利,
重視民族語文教學和雙語教學,加強少數民族師資隊伍建設,在經費上給予特殊照顧,積極開展內地省市對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對口支援等。
4、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中國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體現在服飾、飲食、居住、婚姻、禮儀、喪葬等多方面。國家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少數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
(5)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政策擴展閱讀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族文化工作,採取一系列有力政策措施,不斷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繁榮發展。
一、是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保障和支持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發展。國家在《民族區域自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上明確支持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二、是實施一系列文化工程,扶持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國家加大資金投入,在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農家書屋建設、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等一系列重點文化工程建設中,加大對民族地區的傾斜。
三、是加強人才培養。全國民族院校普遍開設了音樂、舞蹈、美術等專業,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培養了大量人才。5個自治區和雲南、貴州、吉林等省建立了24所高等和中等藝術院校。
㈥ 我國為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採取的政策或措施有哪些
一、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問題,制定和實施了哪些保障各民族平等權利的方針政策、措施:
①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②培養和使用少數民族幹部;
③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
④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
二、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原因
1、有利於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差距,促進共同富裕。
2、有利於為鞏固團結平等互助的新型民族關系。
3、有利於增強我國的民族凝聚力,提高我過的綜合國力。
4、有利於促進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
5、有利於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促進中華文化的繁榮。
(6)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政策擴展閱讀:
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必須做到:
①民族團結、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是社會穩定的前提,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保證,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
②各民族共同繁榮特別是經濟發展,是實現民族團結的物質保證。所以,民族地區繁榮發展,有利於促進民族團結。
③堅持民族平等原則,民族平等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條件。
④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⑤實現民族團結,還必須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義務,反對民族分裂主義。
㈦ 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政策有哪
國家對少數民族政策有哪
㈧ 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有哪些優惠政策
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事業,主要優惠政策有:
一是對民族貿易網點和民品企業實內行流動資金優惠利率、技改貼息容和稅收優惠等政策;二是對民族地區投入少數民族發展資金,以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少數民族發展資金主要用於:改善少數民族貧困鄉村水、電、路橋、危房等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的項目;少數民族群眾勞動技能培訓、新技術推廣項目;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以及農產品加工、民族特色旅遊產業的項目。
㈨ 黨和國家發展少數民族經濟的方針,政策有哪些
1、樹立新的思想理念,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科學發展觀是解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諸多矛盾所必須遵循的指導方針,是我們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所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已證明,凡是思想解放,勇於創新和開放的國家和地區,都能把握時代脈搏,變機遇為動力,促進經濟社會加快發展。
2、夯實加快發展的基礎,大力扶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是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它不僅對帶動相關產業和行業發展,助推經濟騰飛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而且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
目前,由於受歷史和自然條件等因素限制,一些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交通、電力、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比較落後,特別是一些農業基礎設施年久失修,難以適應新型農業發展的要求。
社會公共設施欠缺、陳舊,制約了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等。各級黨委、政府要把改善基礎設施條件作為服務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群眾的一項重點工程來抓。
3、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不斷增強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不僅是經濟結構實施戰略性調整的重要環節,而且是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運行質量,促進經濟快速、持續、協調發展,縮小欠發達與經濟發達地區差距的重要戰略舉措。
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如何,對提高社會的整體經濟水平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由於一些民族地區地處偏僻,自然條件惡劣。
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不大,企業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經濟社會發展速度不快等,直接影響和制約了民族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4、加大扶貧開發力度,不斷提高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水平
扶貧幫困工作是一項「德政工程」,更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性任務。一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都十分關心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扶貧幫困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的進展。
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一些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總量小、速度不快、質量不高,其中資金不足是制約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
5、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民生即「人民生計」。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要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近年來,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幹部群眾團結奮斗,艱苦創業,群眾生活顯著改善,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步。
但由於受經濟發展條件等因素制約,民族地區社會事業發展方面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具體表現在:民族教育力量薄弱、醫療衛生事業落後、通訊能力低下、人才隊伍匱乏等。
㈩ 你如何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提出合理的建議
一是高度重視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認真貫徹落實好支持政策措專施。
二是加大少數民族地區改革屬力度,大力培育加快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和後勁。
三是緊密結合當地實際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著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調整產業結構要堅持從本地區實際出發,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優勢產業,培育支柱產業。
四是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優先解決特困少數民族人口和民族地區貧困問題。
五是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六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發展社會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