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2014世界經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2014世界經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1-20 11:12:01

⑴ 中國數字技術的發展會對世界經濟產生影響嗎

據報道,近日某知名機構發布了《中國數字經濟如何引領全球趨勢》報告回,報告稱中國目前已是全答球領先的數字化投資和應用大國,中國數字技術的發展會對世界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

評論稱,中國現已成為世界公認的數字化大國,作為數字技術的主要投資國以及應用此類技術的先行者,中國正在改寫全球數字化格局,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將會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希望中國數字技術可以持續快速的發展下去!

⑵ 巴西經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和作用(與我國相比),急求!!!!

巴西經濟穩定增長。從2003年至2010年底,巴西經濟累計增長37.3%;2007年,巴西躋身為世界第十大經濟體;2009年,巴西躍升為第八大經濟體。

貧富差距大幅縮小。八年裡,巴西基尼指數由2001年的0.594下降到2008年的0.515,有2000萬人脫貧;中產階級增加了2700萬人,占巴西人口總數的30%,巴西初步進入「中產社會」;著名顧問公司普華永道預測,到2025年巴西聖保羅將成為全球第五大最富裕城市。

外匯儲備快速增加。2001年巴西負債佔GDP的 55%,2010年這個數字已降為40%;巴西還一舉從負債國變成債權國,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0大股東國之一。

此輪經濟危機中,巴西是最後一批進入經濟衰退的國家之一,也是第一批脫離經濟衰退的國家之一;2014年世界盃、2016年奧運會雙雙花落巴西。

巴西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大程度要歸功於前任總統盧拉。這位有著和美國著名男影星肖恩·康納利一樣迷人白鬍子的總統,即便在離任之時依然擁有85%支持率,並被稱作「巴西史上最好的總統」。盧拉執政初期面臨的形勢並不讓人樂觀。1999年,巴西爆發金融危機,此後接連遭受阿根廷多次危機的拖累。2002年,整個拉美地區愁雲慘霧,巴西貨幣雷亞爾兌美元的比率更是在當年7月下跌至1994年以來的最低點。同時,巴西金融風險指數急速上升,成為世界上第二大風險國。面對經濟困局,盧拉推行務實路線,把實行初級財政盈餘、浮動匯率和控制通脹作為穩定經濟的三大支柱,大力發展經濟,鼓勵投資和出口,恢復國內外投資者的信心,加大外匯儲備,增強巴西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與此同時,巴西貨幣雷亞爾貶值以及世界市場條件的改善,使巴西的出口貿易獲得了顯著增長,巴西金融和經濟形勢在改革中逐漸步入正軌。

「如果在我的任期內,能讓每個巴西人吃上一日三餐,那麼我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這是盧拉在上任之初向巴西做出的公開承諾。2003年,盧拉率領29位政府內閣成員赴巴西東北部貧困地區視察,啟動了「零飢餓計劃」。他在自己的內閣中新設了糧食保障部,旨在組織、協調和落實國家的食品營養政策,保證巴西人的糧食供應。此外,盧拉還實施了向困難家庭發放 「家庭補助金」計劃以及康居房建設等一系列措施,讓廣大巴西中下層百姓普遍受益。

對巴西來說,前途十分樂觀。ING銀行的經濟學家澤娜·拉提夫說,巴西的國內需求以及對消費品的需求並沒有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傷害。巴西中央銀行近日公布最新一期 《焦點調查》,認為2010年巴西經濟將增長7.6%,2011年巴西經濟增幅為4.5%。

未來六年,跨向五強

在過去八年打下的堅實經濟基礎上,巴西又提出了更高的目標。盧拉在離職演講中表示,在2016年裡約熱內盧奧運會召開前,巴西將躍升至世界第五大經濟體。

⑶ 世界經濟形勢對我國發展有什麼影響

在世界經濟深度轉型調整期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努力謀求更大的國家利益

世界經濟繼續呈現「弱增長」格局

2012年上半年,歐債危機反復和蔓延嚴重影響了歐元區經濟,對其他經濟體的外需造成較大沖擊,全球經濟發展明顯減速。面對嚴峻的形勢,2012年第三季度,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紛紛採取更加寬松的貨幣政策。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改善全球經濟復甦預期,緩解歐債危機對世界經濟的沖擊,但不會根本改變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的局面,還可能推高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鑒於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2年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預計,2013年的世界經濟增長仍將乏力,預測增長率僅為3.6%。

美國經濟延續復甦勢頭。2012年前3季度,美國GDP環比折年率增長分別為2%、1.3%和2.7%。美國第三季度經濟增速加快,得益於總統大選前的幾個月消費者和聯邦政府開支增加以及住房市場的改善。但美國私人非住宅投資、農業、出口形勢仍然較差。不確定的因素是,美國經濟面臨「財政懸崖」風險,影響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為了防止經濟再度下滑,2012年12月美聯儲決定加大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力度。

歐元區在經濟衰退中掙扎。歐盟統計局公布,歐元區2012年第二季度GDP終值年率為下降0.9%,第三季度GDP初值環比下降0.1%,同比下降0.6%。經濟增長連續兩個季度環比下降意味著歐元區正式進入4年來的第二次經濟衰退。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半年度《世界經濟展望》中預計,2012年整個歐元區本地生產總值將下降0.4%,2013年將增長0.2%。

日本經濟上升勢頭減弱。2012年第二季度,受外需繼續萎縮影響,日本經濟增速出現大幅下滑,GDP環比折年率由一季度的5.5%降至1.4%。第三季度實際GDP較上一季度下降0.9%,按年率計算下降3.5%。這是3個季度以來日本經濟首次出現負增長,預計全年經濟增速難以實現2.2%的目標。2013年日本經濟增速進一步下滑不可避免。

多數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放緩。2012年第三季度,多數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繼續減慢。2012年以來,印度經濟維持低位增長態勢,一季度增長5.3%,二季度為5.5%,三季度又回落到5.3%。俄羅斯一季度經濟增長4.9%,但二季度減緩到4%,預計全年經濟增長3.7%左右。巴西2012年上半年經濟僅增長0.6%,三季度增長0.9%。對此,上述各國相繼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措施。隨著這些政策的刺激效果逐步顯現,金磚國家的經濟有望趨穩,但與去年相比將明顯減速。

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直接影響

世界貿易增長下滑導致我國進出口貿易大幅回落。世界貿易組織2012年9月發表的全球貿易風險分析報告稱,受歐債危機拖累,將2012年全球貿易增速預期由此前(4月份)做出的3.7%下調至2.5%;將2013年全球貿易增速預期由此前做出的5.6%下調至4.5%。受世界貿易增長下滑影響,2012年我國進出口貿易增長速度明顯放慢,前11個月進出口總值僅增長5.8%。

國際資本流向的趨勢性轉變影響我國利用外資。2012年下半年以來,國際資本流向發生變化,新興經濟體出現資本外流。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報告,2012年上半年,發展中國家及新興經濟體資本流入總量收縮了44%。與其他金磚國家相比,我國受到的影響較輕。從國際收支來看,2012年我國依然保持國際資本凈流入狀態,但流入速度放緩,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下降。

在世界經濟低速增長中趨利避害、順勢而為

一些國際組織預測,2013年世界經濟情況將略好於2012年,理由是:美國金融市場趨於穩定,銀行業盈利改善;由於2012年9月歐洲央行宣布將在二級市場無上限購買重債國短期國債,債務問題繼續向其他國家蔓延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新興市場國家雖然經濟增速下滑,但宏觀政策尚有較大調控空間。然而,2013年世界經濟依然錯綜復雜、充滿變數,無法擺脫低速增長狀態。首先,歐洲和日本經濟仍將低迷。目前解決歐洲債務危機的政策治標不治本,多年累積的矛盾和財政赤字問題在短期內難以化解。日本社會人口老化等問題使經濟缺乏內生動力,與鄰國關系不睦也將影響日本經濟。其次,發達國家新技術革命雖然噴薄欲出,但距離大規模產業化並引領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路途尚遠。第三,國際貿易保護不斷加劇,成為世界經濟復甦的絆腳石。

我國具備較強應對能力和其他國內有利因素,可以抵消或者減弱外部環境的不利影響。從總體上看,2012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值增長速度仍然可以超過6%,遠高於世界貿易2.5%的增長水平,也高於新興經濟體3.5%的平均水平。特別是,由於2012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跌多漲少,我國外貿的價格條件明顯改善。從貿易結構觀察,也有積極因素在積累。首先,我國與新興經濟體的貿易仍呈增長態勢。其次,機電和部分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穩定增長。再次,中西部部分省市區出口快速增長。從吸引外資看,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統計,我國在2012年上半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這說明我國經濟前景仍然被跨國公司看好,我們對2013年的經濟前景應保持信心。

在錯綜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中趨利避害、順勢而為,關鍵在於抓住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機遇。首先,堅持擴大內需,保持合理的投資增長速度並優化結構,特別是努力擴大消費需求,在推進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過程中建立消費需求增長的長效機制。其次,採取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戰略,培育我國商品和服務國際競爭新優勢,特別是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配套加快形成我國開放型經濟新優勢。

⑷ 當前世界經濟對我國經濟有哪些影響

世界經濟形勢對我國發展的影響:一、金融危機加快世界經濟格局變遷,有助於我國話語權的提升金融危機爆發前,美英德法意日加組成的七國集團(G7),由於囊括了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在協調經濟政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對發達國家,也對整個世界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國際金融危機作為分水嶺,二十國集團(G20)首腦峰會為標志,G20逐步取代G7,開始在協調全球應對金融危機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以前,G7成員國的財政部長、中央銀行行長們坐在一起就可以對全球經濟「發號施令」,如今不行了,越來越多的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和發展中國家已經緊密地融入到全球國際分工鏈條當中。傳統發達國家的經濟地位在相對減弱,新的力量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越來越突出,沒有這些新興力量的參與和支持,很多全球經濟問題根本就解決不了。在這種形勢下,我國的地位、影響力和話語權不斷提升,比如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重要機構的一些高級職務由中國人來擔任;中國在世行的投票權從2.77%提高到4.42%,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第三大股東。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地位和發言權已有較大躍遷,基本實現了從被動到主動、從外圍到核心、從配合討論到參與決策的角色轉變。當然,這一過程是比較曲折艱難的,需要經過不懈努力,才能繼續不斷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二、大宗產品價格走低有利於我國改革發展近期,黃金等貴金屬價格出現大幅暴跌,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也出現了穩中趨跌的態勢,這裡面固然有國際游資炒作、地緣政治風險以及美元指數變化等因素的作用,但從基本面來看,剛需不足應該是最主要的原因。全球經濟復甦乏力,尤其是新興經濟體增速普遍放緩,暫時告別了高增長期,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需要進行結構調整。全球經濟的低迷,必然造成大宗商品需求的下降,價格回落應該是遲早的事兒。由於我們是石油、鐵礦石等主要大宗商品的進口大國,東西便宜了,我們進口開支節省了,企業的能源原材料成本隨之降低了。過去幾年,新興經濟體出現嚴重通脹,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由於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引起的,當前價格下降也使過去飽受困擾的輸入性通脹壓力有所緩和。另外,長期以來,在粗放型的增長模式下,我國資源性產品的價格被壓低,雖然在理順資源性產品價格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改革沒有到位。當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降低,國內的通脹也相對溫和,為加緊推進這方面改革提供了較好的空間。我國應抓住千載難逢的機遇,切實推進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手段在資源配置和淘汰落後產能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三、外需收縮和摩擦增多等因素直接沖擊我國出口世界經濟復甦動力明顯不足,國際機構一再下調經濟增長預期,包括寄予厚望的美國經濟,增速從1.9%下調到1.7%。一直以來,信用卡和與之伴隨的借貸消費模式風靡美國,而金融危機則給美國民眾的消費理念帶來巨大沖擊,3年內約有500萬個美國家庭關閉了信用卡賬戶,再加上失業率居高不下,美國人還不敢大筆消費。歐洲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各國財政緊縮,如希臘,過去3年,經濟萎縮了1/5,民眾生活水平下降了1/3,一半的年輕人沒有工作。美歐是我國主要貿易夥伴,他們的日子難過了,買我們的東西就少。以前我們出口增長一般都是每年20%多,現在很難保持兩位數,去年是7.9%,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力爭增長8%左右就不錯了。全球貿易和經濟增長之間是相互關聯的,經濟增長快,貿易增長也快,經濟增長降下來,貿易增長也降下來。2012年全球貿易的增速只有2.5%,低於過去20年平均水平的一半。根據WTO預測,2013年全球貿易增長也只有3.3%。最關鍵的是,每當世界經濟處於擴張期,主要發達國家就會積極倡導自由貿易,而當世界經濟處於低迷不振的時候,主要發達國家就會祭出貿易保護的大旗。2012年貿易保護主義的勢頭就比較猛,我國共遭遇21個國家發起的77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27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1.6%和369%。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全球市場需求減弱、競爭加劇,各國貿易政策愈加「以自我為中心」,各種貿易投資壁壘明顯增多。今年以來,我國遭遇的貿易保護更是由傳統製造品擴大到光伏等新能源領域,使得我國新能源行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當前以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呈現常態化、復雜化趨勢,貿易摩擦將貫穿我國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的全過程,應對貿易摩擦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四、熱錢大進大出加大我國金融風險熱錢,又稱游資或叫投機性短期資本,是為追求最高報酬以最低風險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迅速流動的短期投機性資金。熱錢為了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牟取暴利,它在國際市場上興風作浪,翻雲覆雨,快速進出市場,製造狂熱氣氛,然後在高價位時悄然出貨套利而走,掠奪巨額財富,甚至引發金融乃至經濟危機。現在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都在想方設法救助經濟,推出量化寬松甚至超級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釋放出的貨幣在全球大規模流動。今年以來,我國外匯儲備一改2012年相對平穩的態勢,出現急劇攀升,其背後有大量國際熱錢流動的因素,特別是造成短期內人民幣快速升值,給我國出口行業等帶來巨大壓力。2013年1至5月,我國有4000億元左右來自於境外熱錢流入。熱錢大規模流入使得我國外匯占款被動投放壓力大增,前五個月我國外匯占款投放高達1.58萬億元,是上年全年的3.2倍。熱錢主要為追逐利差、匯差,人民幣1年期存款利率達到3.5%,大大高於近乎零利率的美元,或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升值近2%,特別是前5個月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幅度高達5.6%。熱錢「有進就有出」,近來對美國提前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預期逐漸增強,熱錢開始從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撤退。這意味著投放到市場上的人民幣規模相應減少,6月底所謂的「錢荒」,與此也有很大關系。熱錢的快進快出,不僅造成較大金融風險,而且對我國貨幣政策調控造成了很大壓力。熱錢來時有沖擊,走時也有風險。五、全球貿易格局變化帶來嚴峻挑戰在WTO的日程表中,多哈回合談判始終是一項重要工作。但原定3年的談判期限一拖再拖,如今已進入第12個年頭,而且由於各方不願妥協退讓,多哈回合幾乎成為「雞肋」,談判前景不被看好。與多邊談判陷入僵局相比,區域經濟合作蓬勃發展,雙邊談判大有取代多邊之勢。奧巴馬政府已經在全面推動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談判,近期又啟動了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談判。無論TPP,還是TTIP,其目的是重塑新的貿易規則,重掌國際貿易領導權,談判排除的都是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其咄咄逼人之勢溢於言表。TPP協定對我國經貿的影響已經非常明顯,如果歐美之間達成協議,將成為史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美歐關稅降至零、覆蓋世界貿易量的1/3、全球GDP的1/2。很大程度上,TTIP將改變世界貿易規則、行業標准,挑戰新興國家,尤其是金磚國家間的准貿易聯盟。那麼,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將被徹底邊緣化。這樣對我們來說,在制定新的投資、貿易等規則的時候,我們無法參與,歐美貿易和投資標準的提高,促使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國家不得不進一步進行新一輪改革。六、創新競爭力有被拉大的風險金融危機後,為了重振本土工業,美歐等發達國家將「再工業化」作為重塑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推出了大力發展新興產業、鼓勵科技創新、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等政策和措施。然而,面對全球以製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為核心的新一輪工業革命浪潮,我國創新能力不足,與歐美發達國家在高端技術領域的差距面臨再次被拉大的風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外資帶來了大量中低端技術,促進了我國技術進步。由於當前我們製造業的一些傳統比較優勢在喪失,比如,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勞動力成本呈顯著上升趨勢;隨著房價的飆升和城市建設的大規模推進,土地成本大幅提高;近年來人民幣累計升值超過30%以上,我國出口價格優勢不再;霧霾天氣等使得老百姓對環保的要求日益提高,製造業環保成本大幅增加等等,一些跨國企業開始從我國迴流到本土,或轉戰東南亞等地尋找更加低廉的勞動力市場,外資流入我國速度開始放緩,技術引進步伐也相應放慢。當然,現在我們已經掌握了中低端技術,需要的高端技術,而高端技術歐美國家從來都是嚴格封鎖的,我們引進不了,這就迫切需要我們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之路。

⑸ 2014年全球經濟的三大變化是

2014年,全球經濟復甦步伐弱於預期,美國經濟復甦勢頭較好,但歐回元區和日本經濟答出現停滯不前現象;受金融動盪及烏克蘭危機影響,新興經濟體增速繼續放緩,但改革力度較大的印度經濟表現較好;全球就業市場出現積極變化,但青年失業率仍處較高水平;發達國家物價低位徘徊,新興經濟體仍存在較大通脹壓力;全球貿易低速增長。2015年,再工業化有望推動美國經濟繼續擴張,結構調整將會促進全球經濟復甦,但美國貨幣政策正常化將會對新興市場形成一定沖擊,發達國家高負債及主要經濟體潛在增長率下移也將對世界經濟構成一定不利影響。預計2015年世界經濟表現將好於2014年,但仍屬緩慢復甦,IMF預計增速將在3.8%左右。
1、全球經濟復甦步伐弱於預期,增長格局出現新變
2、就業市場出現積極變化,但青年失業率仍處較高水平
3、發達國家物價低位徘徊,新興經濟體通脹壓力較大

⑹ 中國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哪些巨大的貢獻

中國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作出的貢獻,在政治方面,積極維護世界和平,在經濟方面積極幫助各個國換畫面。在文化方面,努力創造多遠的文化。

⑺ 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多少

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20%。

近年來,中國經濟持續保持中高速增長,成為全球經濟復甦和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發動機。2013—2016年,按照當年匯率計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由12.5%提高到14.8%,提高了2.3個百分點。

按照2010年不變美元價格計算,4年間中國經濟實現了年均7.2%的增長速度,遠高於同期美國、歐元區和日本三大發達經濟體2.1%、1.2%和1.1%的年均增速,有力推動了世界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

1979年至2017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18.4%,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特別是自2006年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居世界第一位。

2017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7.8%,超過美國、日本貢獻率的總和,拉動世界經濟增長0.8個百分點,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

(7)2014世界經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世界排名第11位;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在此後穩居世界第二位。我國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逐年上升,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計算,2017年,我國GDP為120146億美元,佔世界總量的15%,比1978年提高了13.2個百分點。

近幾年,中國最終消費對世界消費增長的年均貢獻率已經是世界第一。2013—2016年,按照不變美元價格計算,中國最終消費對世界消費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23.4%,同期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的年均貢獻率分別為23%、7.9%和2.1%。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未變。中國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經濟發展的潛力大、韌性足、迴旋餘地廣。

⑻ 2014年世界經濟為什麼還在總體呈下滑趨勢

世界經濟下行的因素:

1、世界經濟仍處於危機後的修復期。2014年,世界經濟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過程中,各國深層次、結構性問題沒有解決。如:結構調整遠未到位、人口老齡化加劇、新經濟增長點尚在孕育、內生增長動力不足等問題,都制約著經濟發展。
2、全球需求不足。一方面,全球進口需求增長乏力。2012-2013年全球貿易量增速連續兩年低於經濟增速,2014年貿易量增速也僅比GDP增速快0.8個百分點,與國際金融危機前5年貿易量快於GDP增速1倍形成強烈反差;另一方面,在內需不振的情況下,各國均致力擴大出口,競爭性貨幣貶值的誘惑力增大,國際競爭趨於激烈。同時,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區域貿易自由化有取代全球貿易自由化之勢。
3、各經濟體貨幣政策分化加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國際組織的政策協調成效並不明顯,特別在維護金融穩定、恢復金融秩序與保持經濟增長方面更是如此。在2014年11月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首腦峰會上,各方承諾在未來五年內將G20整體GDP由目前預測水平提高2%以上。但總體來說,具體實施效果不容樂觀,IMF和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組織倡導的改革則一拖再拖。各國貨幣政策措施分化嚴重。美國於2014年10月份完全退出量化寬松;歐元區和日本年中以後仍在加大寬松政策力度;俄羅斯和巴西分別升息6次和5次,累計升息幅度全年達1150個和125個基點;羅馬尼亞和韓國分別降息3次和2次,累計降息100個和50個基點。
4、國際金融市場再起波瀾。2014年國際金融市場在年初出現一波震盪以後,一直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到了下半年,特別是四季度出現了大幅波動,涉及股市、匯市等多個領域。
1)、股市。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在2014年屢創歷史新高,而主要歐洲股市下半年來震盪加劇,全年總體走勢平平。日本股市在2014年下半年走出了一波上漲行情。新興市場則出現了明顯的劇烈震盪走勢,2014年2月初至9月初一路上揚,4季度急劇下跌,幅度超過12%,致使上半年成果盡失。
2)、匯市。美元走強,歐元和日元走弱。美元指數在2014年下半年上漲超過13%。受烏克蘭危機影響,俄羅斯盧布全年貶值超過73%,僅2014年4季度就貶值了近43%。烏克蘭格里夫納全年貶值近48%。受經濟疲弱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等因素影響,拉美主要國家成了貨幣貶值的重災區,阿根廷比索全年累計貶值近23%,巴西雷亞爾貶值近14%,墨西哥比索貶值超過11%。
5、國際市場大宗商品特別是原油價格大幅下跌。
1)、大宗商品價格連續三年下跌。據世界銀行統計,2014年,能源、非能源價格比上年分別下跌7.2%和4.6%,均連續三年下跌。其中,農產品價格下跌3.4%,肥料下跌11.6%,金屬和礦產下跌6.6 %。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2014年全年平均為202點,比上年回落3.7%;12月份同比下跌8.5%。其中,穀物價格跌幅最大,穀物價格指數年平均為192點,比上年下降12.5%。全球穀物供應充足,2014/15年度世界穀物產量預計將再創紀錄,達到25.32億噸,比2013/14年度的原紀錄再增700萬噸,增幅為0.3%,為連續兩年增長。
2)、原油價格暴跌。受全球原油供給增加、原油需求增長放緩、美元繼續升值以及投機需求減弱等因素影響,全球原油價格出現暴跌。2014年,歐佩克一攬子原油價格為96.2美元/桶,比上年下跌9.2%;紐約期貨市場輕質原油價格為93美元/桶,比上年下跌3.6%,均連續兩年下跌。2015年1月12日,歐佩克一攬子原油價格更是創下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點43.55美元/桶,比2014年內最高點110.48美元/桶暴跌60.6%。
原油價格下跌對世界經濟將產生較大影響:一是對世界經濟產生正向拉動。據世界銀行測算,油價每下跌30%,將拉動全球經濟增長0.5%;二是對石油出口國造成較大負面影響,原油價格每下降10%,其GDP增速將大幅回落0.8-2.5個百分點,同時還導致財政收入下降、貨幣貶值、資本外流等不利影響;三是拉低CPI漲幅,加大部分經濟體通貨緊縮風險。據分析,油價每下降30%,全球CPI將回落0.4-0.9個百分點。
6、地緣政治等非經濟因素。俄烏沖突、中東局勢等地緣政治形勢惡化,一方面造成了該區域的不穩定性,使國際投資、資本撤離該地區;另一方面,西方和俄羅斯經濟上的制裁與反制裁,也打壓投資者信心,抑制各自的進口需求和相互間的貿易,使歐洲和俄羅斯不穩固的經濟雪上加霜。2014年,埃博拉疫情的擴散,也使相關地區的交通、旅遊等行業遭受損失。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閱讀全文

與2014世界經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