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國家為什麼要收稅
大概存在以下幾種學說:
1、公需說,也稱公共福利說,流行於17世紀,其代表性學者是法國的博丹和德國的克洛克。該學說認為,國家的職能是滿足公共需要,增進公共福利,為此需通過征稅來獲得實現其職能的費用。
2、交換說,也稱利益說,發端於18世紀,主要代表有盧梭、亞當"斯密,是在自由主義與個人主義基礎上發展的。該學說認為,國家和個人是各自獨立平等的實體,國民因國家的活動獲利,理應向國家納稅以作為報償。個人給國家稅款,國家給個人以保護。
3、義務說,也稱犧牲說,起源於19世紀英國的稅收犧牲說,黑格爾為其代表之一。該學說認為,個人生活必須依賴於國家的生存,為了維持國家生存而納稅,是每個公民的義務。
4、經濟調節說:也稱市場失靈說,是凱恩斯理論的重要觀點。該學說認為,由於存在市場失靈,市場機制不能進行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公平分配社會財富,因而需要社會經濟政策予以調節和矯正。而稅收正是達到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發揮稅法的調節功能,對市場進行干預,為公眾提供公共物品。稅收是以經濟自由為前提的,應與憲法無條件的保持一致。公民的權利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即人身權和財產權,稅法主要是對公民財產權的保障。
(1)國稅助力地方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意義
國家的經濟基礎,主要來源就是稅收。不能說老百姓百分之百的享受到了國家的福利,但在某些層面上對我國公民確實有一定的益處。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得到的,國家為災區重建撥的款單靠人民捐款和外援是遠遠不夠的,還有國家的三峽水利工程,為半個中國供電。鐵路也是個人開辦不起來的。
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途徑之一,但稅收同樣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參考資料交稅網路
❷ 公務員主要是分配到哪些單位
公務員考試目前主要分為國家公務員和地方公務員
國家公務員考試簡稱國考,招收的一般為國家直屬系統的職位,以去年2014為例:
包括
一,中央行政機關(一般都是在北京)外交部,發改委,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財政部,商務部等等。一般都比較難考報考人數比例通常都很大。
二,國家行政機關的直屬機構, 各省國稅局,統計局各省的調查隊,郵政管理局,航公管理局,檢疫局,鐵路或航運公安,邊防站,審計署各地辦事處,等等,這一類公務員的分數會根據職位性質和工作地點影響報考難度,熱門城市,安逸工作會比較難考。
之後另外一個大類就是地方公務員
地方公務員是以省為單位組織報考的,有一部分省份參加聯考,就是統一考試時間,統一卷子,也有另外一部分省份是自己單獨招考。
省考公務員主要都是一些收地方政府主管的用人單位
一,政府系統:省政府,市政府,鄉鎮政府,區級政府,街道辦事處辦公人員
二,各個職能部門系統:各地公安局,法院,檢察院,監獄,地方稅務局,工商局,統計局,城管,森林公安,財政局,等等。
公務員是有公務員編制的工作人員,但是以上部門工作的並非都是公務員,比如城管里有公務員編制的人員,也會有一些事業編編制的人員,還會有一些臨時工沒有編制的人員。不同的編制就會導致你的待遇不同,發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