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哥倫布。(1分)
(2)史蒂芬孫。(1分)內燃機。(1分)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是計算機產業最有前途的發展方向。互聯網將地球縮成一張小小的網,為人類創造了嶄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這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人類由此進入信息社會。(2分)
(3)科學技術的發展(或科技革命)。(1分)
(4)跨國公司常常把一些技術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業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1分)
(5)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潮流,制定防範風險的有效措施,引進國外的投資和技術,學習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任意答一點即給分;1分)
③ 為什麼說經濟全球化是世界歷史發展的新階段
可以說以前的世界經濟只是西方經濟,世界經濟發展很畸形。而專現在出現了很多龐大的經濟屬體,美國、歐盟、東亞、印度、南非,以及環太平洋地區,世界經濟出現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這是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繁榮時期。這個階段將會非常牢固,以後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向。
④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格局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和現代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反過來,它具有促進生產力提高和全球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各國可望在全球經濟密切交往中實現資源優勢互補,發揮各自優勢;可望科技成果在全球快速傳播;可望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實現「後發優勢」的寶貴機遇;可望更好地解決環境、資源、人口等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
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是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下進行的,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弊端。
其一,經濟全球化包含著市場經濟的全球化,市場經濟所具有的盲目性、自發性、滯後性等缺點也被全球化了。
其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大國利用經濟全球化推行經濟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全球范圍內實施資源的不公平分配和不平等的國際貿易。由此,發達國家是最大的受益者,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處於不利的位置,南北差距加大了。
其三,局部危機極易引起全球化的動盪甚至危機。
經濟全球化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給每個國家都提供了更為寬廣的舞台,另一方面,由於不合理的舊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存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激化。
二、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的發展
(一)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機遇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
①國際貿易的加快發展,有利於我國擴大出口,發展對外貿易。
②國際金融和國際投資的發展,使我國能夠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一方面可以引進更多資金、技術及先進管理經驗,另一方面也可以「走出去」,參與跨國投資,利用海外資源。
③經濟全球化加速了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進程,中國可以利用發達國家的產業向全球轉移的機會,加速自己工業化、信息化的進程,使我國的經濟結構不斷改善和升級。
④可以利用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機會改善我國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等。
當然,經濟全球化對中國來說還意味著挑戰和風險,我們應採取積極的態度,審時度勢,趨利避害。
(二)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①著眼於增強綜合國力,充分發揮我國經濟的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從廣度和深度上擴大對外開放,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②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國際競爭,既開放國內市場,允許外商進來,又勇敢地走向世界經濟舞台,開拓國際市場,發展開放型經濟。
③以提高效益為中心,優化進出口結構,堅持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戰略,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和引進技術,加強其宏觀調控,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國民經濟素質的提高。
④進一步辦好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
⑤正確處理對外開放同自力更生的關系,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三)積極參與國際市場合作與競爭,提高國際競爭力
從外向型經濟走向開放型經濟,在更廣闊領域和更深層次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不僅要堅持「引進來」的政策,還要採取「走出去」的戰略,充分利用國外的資源、技術、管理經驗和市場。
要發展我國在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中的比較優勢產業。由於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勞力資源豐富的國家,就業壓力大,這就需要重點發揮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
(四)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兩種社會制度的並存與發展
社會主義國家將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與資本主義國家共存和共同發展。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之間,既競爭又合作,既有矛盾斗爭,又要和平共處。社會主義國家要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會主義國家既要警惕國際反動勢力「和平演變」的陰謀,又要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科學技術和科技文化交流,吸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一切科學的有益的東西為我所用,以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美國環境外交政策的兩面性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美國的環境外交政策有其兩面性,一方面由於美國未來的安全、繁榮和環境狀況同世界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同時,美國人民的生活受到全球環境變化的影響也愈來愈明顯。迫於形勢,美國積極參與支持科學研究、促進經濟發展、保護環境與人類健康等方面的國際合作,以促進美國的經濟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客觀上也推動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和防止地球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另一方面,美國的環境外交政策始終是為其本國的國家利益服務的,美國一直認為其歷史和實力已決定了美國必然充當「世界領袖」的角色。為此美國在環境合作方面,採取積極扮演國際領袖的政策以實現其全球政策,並利用生態環境問題來遏制某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並試圖控制中東、中亞等具有政策價值的地區。
⑤ 經濟全球化大大加速並且出現了嶄新的局面,主要和哪些因素有關
20世紀80年代,特別是90 年代以來,涵蓋國際流通過程和國際生產過程的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大大加強.
而要知道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因素,首先要看到經濟全球化之所以引起密切的關注,主要是由80年代中期以後世界經濟出現的三個現象促成的:
①跨國金融交易急劇增長.1980年全球資本交易量僅為5億美元,1992年急劇上升到35萬億美元,預計2000年有可能達到80萬億美元以上.
②全球貿易量迅速增長.1990年至1999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為1%,但同期全球貿易出口量年平均增長率卻達到6%.聯合國預計2000年全球貿易將增長8%,繼續高於世界經濟的增長(3.5%).
③全球生產迅速一體化.跨國公司全球投資,在全球展開生產經營活動.1997年,跨國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資及其它活動的發展,超過了世界GDP及貿易的增長速度,其海外子公司銷售額的增長速度高於世界商品與服務貿易的出口速度.全球性生產系統的形成加強了全球經濟的相互依賴,其影響已遠遠超過了國際貿易,改寫了全球聯系以國際貿易為主的歷史.
因此簡單的說,導致經濟全球化得以迅速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環境出現了的新變化. 亦即: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各國交往的便利;市場經濟在全世界范圍的廣泛實行;跨國公司和各種國際組織成為推動者.
因此,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得以迅速興起的主要因素包括:
①冷戰的結束為經濟全球化的興起創造了政治和社會條件.90年代初美蘇兩極對抗的世界冷戰格局,以蘇聯解體而宣告結束.世界政治環境急劇改變,緩和的國際關系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題.「發展科技」和「經濟優先」的原則成為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內政外交的首選目標.發展經濟成為各個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迫切任務.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經濟發展的成功範例,促使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效仿對外開放、加強國際貿易的發展模式.這些變革都促成了世界范圍的經濟市場化趨勢,創造了經濟全球化必須的體制前提,從而有利於促進各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加速經濟全球化進程.
②全球性市場化改革和國際互聯網路的迅速發展,為經濟全球化興起創造體制、機制和運行的基礎和條件. 全球性的市場化改革不僅是統一的世界市場形成的基礎,而且也是形成生產要素和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的機制.此外,互聯網、網路經濟的飛速發展改變經濟活動的傳統運轉方式,不僅極大的縮短了人類活動的空間和時間,使各國各地區緊密相聯,成為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紐帶,並且也將會使「地球村」成為事實.
③科學技術突破性的進展,提供了全球化的技術基礎和動力.如果說市場經濟制度的普遍被認可和接受,是經濟全球化興起的制度性基礎的話,那麼,科技革命就為經濟全球化的興起准備了客觀的物質基礎.世界科技革命突飛猛進,各國更加重視發展高新技術和關鍵技術.國際上有這樣一種說法,下一個世紀將進入信息經濟、科技先導型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時代.新技術革命正在改變著傳統的生產方式,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 ④跨國公司的全球化經營,是推動經濟全球化興起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跨國公司是世界經濟中集生產、貿易、投資、金融、技術開發和轉讓於一體的經營實體.它採取全球化戰略,在資本過剩的國家籌集資本,在原材料和勞動力低廉的國家加工產品,在物資短缺的國家銷售產品.跨國公司通過遍布全球的經營網路,實現人員自由流動、新技術和新觀念同步應用,促進了技術和管理的空間擴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跨國公司迅速發展.9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在促進經濟全球化中突出的新動向是跨國大並構,使其所擁有的生產要素尤其是資本,實現了全球范圍的跨國界流動.近10年來,跨國企業兼並、收購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都超過了歷史記錄.
⑤國際水平分工的深入發展,加強了各國間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國際水平分工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而現代高科技的發展,推動了現代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則進一步擴大和加深了國際水平分工.總之,經濟全球化引發的國際水平分工的深化使全球經濟的共振性日趨明顯.國際水平分工是當代各國之間進行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基礎,是當代世界市場不斷發展和擴大的基礎,它將各國生產過程密切結合起來,使國民再生產過程向著國際再生產過程發展.這是冷戰結束後經濟全球化興起的根本原因和堅實基礎.
⑥作為現代經濟核心環節的金融業,進入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發展迅速,使經濟全球化名副其實.目前,國際外匯市場的日平均交易量增加到1.2萬億美元,相當於世界各國外匯儲備總量的85%,是全球商品和服務出口總值的70倍.證券市場對全球資源配置所起的作用得到進一步加強.1994年全球股票市場的資本總額為15萬億美元,1998年躍升至27萬億美元,增加了80%.
⑦西方國家經濟新自由主義的興起,為全球化提供了理論依據.從主觀因素上看,西方自由化經濟思想及其政策選擇是經濟全球化的認識基礎和政策條件.多年的滯脹導致凱恩斯主義被否定,西方各國相繼採取了以自由化、私有化、放棄經濟管制為標志的新自由主義.以關稅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國際平均關稅水平在40%左右,烏拉圭回合後,發達國家的平均關稅水平下降到4%左右,發展中國家下降到14%左右.這就大幅度降低了跨國貿易的成本.而政府幹預的減弱和控制的放鬆,則有利地促進了資本的全球流動.
毫無疑問,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優化配置,推動了世界各國的普遍交往.當各國人民日益被捲入世界市場的網路時,資本主義制度也就愈發具有了世界性質.資本主義不斷尋求克服它內在的限制,但它又往往在更大規模上再生產這種限制.經濟全球化正在不斷的加速這一過程.資本主義「狂熱地追求價值的增值,肆無忌憚地迫使人類去為生產而生產,從而去發展社會生產力,去創造生產的物質條件,而只有這樣的條件,才能為一個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創造現實基礎.」資本通過全球化的推動,創造出了世界各地區的全面交往和全方位的相互依賴,並不斷創造出註定要替代它的新社會因素. 經濟全球化是一個資本擴張的過程,資本積累的邏輯必然導致財富積累於一類國家,而貧困則積累於另一類國家,資本主義的一切矛盾因此而得到充分的展現,在更大的范圍產生聯動效應.但是由於西方發達國家在資金、技術、市場機制等方面佔有明顯優勢,而經濟全球化又是在西方發展模式推動下發展的,因此,當前的經濟全球化進程具有明顯的資本主義特徵,從而使全球化所創造的財富不能公平合理地分配,導致全球貧富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擴大.經濟全球化是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與重組,是生產、投資、金融、貿易在全球范圍內的大規模流動,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融為統一的、相互依存的經濟體系的過程,它已經成為21世紀不可逆轉的歷史洪流.
⑥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主要有哪些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主要的影響:
1、西方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導,能夠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佔有更多的優勢,獲得更多的利益。
2、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的創新。
3、有利於加速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能更快地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將其技術相對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過來,加速工業化進程。根據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及出口商品結構,強化經濟競爭力。

(6)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發展為斷增添了新的活力擴展閱讀:
其他影響
1、全球范圍內的通用標準的數目的增長,例如版權法;
2、國際貿易的增長比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更快;
3、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上升;
4、全球金融體系的發展;
5、更多的國際間的文化影響,例如通過好萊塢電影的出口;
6、文化多樣性的減少;
7、貧富差距確實擴大;
8、國際旅遊業的發展;
9、各種文化的融合及創新;
10、通過諸如互聯網和電話等的技術使得共享的信息資源不斷增長;
11、移民的增長,包括非法移民。
⑦ 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發展更加什麼,什麼更加嚴重。
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兩極分化更加嚴重。
⑧ 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什麼發展機遇,又面臨著什麼挑戰
經濟全球化提供的機遇和挑戰
(廣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04化學 鄧葉彬)
摘要:經濟全球化,就其原因和動力來說,既是資本主義工業發達國家生產力發展的結果,也是佔有這種生產力的資本及其人格化代表的資產階級全球擴張的結果;就其性質來說,既是現代生產力社會性的進一步發展,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展;就其結果和影響來說,既使資本獲得了超額利潤也在客觀上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既造成著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又為新的未來的社會形態的誕生創造著歷史條件。當然,這種矛盾性、兩重性都是具體的、歷史的。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 機遇 挑戰 競爭
前言:經濟全球化浪潮發展迅猛,其背後的動力是什麼?本世紀最後10年,全球化過程大大加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的進步從根本上改變了流通格局,加上運輸技術的進步,實物流通速度大大加快,不僅使商品貿易加快,同時使企業跨國組織生產成為可能。更為突出的是,資本流通已成為瞬間的事。技術加速進步使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促使技術逐漸獨立出來,表現為獨立的商品形態,進一步促進了技術的流動。
30年來世界技術的轉移周期曲線顯示:第一產業的硬技術轉移周期從平均10年降低為4年;第二產業的硬技術轉移周期已從平均5年降低為2年;第三產業的硬技術和軟技術已從平均2年降低為0.5年;而信息軟體更從過去的平均1年降低為2個月。牛文元據此強調,這種轉移周期的顯著下降,給予經濟全球化的勢頭以有力的支撐。
正文: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一種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對當今世界整體上的未來發展、對世界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的發展、對各國各地區各企業乃至個人的發展都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人們之間的勞動分工和經濟交往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勞動分工和經濟交往在全球范圍內的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經濟全球化,歸根到底是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歷史表現,因此無論是其形成原因、發展動力、社會性質還是其現實影響和歷史作用,都具有矛盾性、兩重性。因此,我們在分析現階段經濟全球化的時候,必須從今天的實際出發。因而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但出現了新的特點;資本主義發展為社會主義的必然趨勢和工人階級解放全人類的歷史使命沒有改變,但面臨著新形勢、新局面、新任務。
對於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而言來說,經濟全球化則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
就機遇而言,有下列方面:(1)利用國外資金、技術、資源和市場,推動經濟發展。經濟全球化過程是工業發達國家輸出資本的過程,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是現階段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突出特點,而資金短缺則是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過程中面臨的大難題。這樣,只要發展中國家實行開放的政策,改善投資環境,就可以吸引外資,就可以利用外資彌補儲蓄缺口和外匯缺口,利用外資新建企業形成高質量的資產,外資企業通過收購和兼並可以提高原有資產存量。進口和吸引外資都可以得到國外先進實用的技術、設備和科學的管理方式,還可以開發人力資源,積累人力資本。通過外貿,利用世界市場,可以發揮比較優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通過出口,擴大總需求,可以帶動經濟增長。外商投資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世界銀行報告,外商投資經濟對1990-1994年間中國GDP總量增長率的貢獻率為8.6%,近年來這一貢獻率已超過10%,預計今後這一貢獻作用還會愈來愈大。(2)通過發展和對外開放,解決就業問題。發展中國家一是由於工業化程度低二是由於人口多,因而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都面臨著很大的就業壓力。人們不能就業,就沒有生活來源,就無法生活。就業問題突出,社會就不穩定。因此,發展在謀求GDP增長的同時還應該努力創造就業崗位。利用外資,發展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企業,開放服務業,組織勞務輸出,就可以有效地解決就業問題。(3)有利於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發展中國家一般都存在市場經濟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市場經濟體制沒有建立或不完善的問題,原因一是由於經濟市場化程度不高,基本上處於前市場經濟階段,即自然經濟的階段;二是由於實行了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市場經濟體制,人為地將計劃和市場對立起來。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第一個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原來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先後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但由於傳統的、現實的各種原因,改革過程並不一帆風順。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也是市場經濟體制在全球范圍擴張的過程。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國際金融資本和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對體制環境的要求,成為發展中國家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巨大動力。
就挑戰而言,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既是市場經濟體制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過程同時也是市場經濟體制的自發性和負面影響的積累和加劇的過程,無論市場經濟中的競爭還是市場經濟體制的自發性和負面影響都會對發展中國家構成某種挑戰。(1)宏觀經濟上的波動與不穩定。經濟全球化在當代信息通訊技術和交通運輸技術下,意味著信息、資本、人力、物資等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迅速流動,流向最能獲利的地方。當一個國家成為最能獲利的時候,各種資源就會流來,這個國家的經濟就會得到迅速發展;當這個國家成為不能獲利或獲利較少的時候,各種資源就會流走,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就會受到打擊和沖擊。墨西哥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拉丁美洲金融危機都說明了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動盪對發展中國家的沖擊。(2)發展上的差距、貧富上的差距不斷擴大。全球市場上的競爭並不是在條件平等下進行的,西方工業發達國家在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明顯地處於優勢地位,而發展中國家則處於劣勢地位。競爭的過程是優勝劣汰的過程,因而在一般情況下發達國家是贏家而發展中國家則是輸家。這種競爭結果的不斷積累就使得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在發展和貧富上的差距愈來愈大。全球市場上的競爭,使得那些能夠跨國流動的資本所有者、熟練勞動力和高技能專業人員與那些不能跨國流動的非熟練工人群體相比,在就業機會、收入水平和工作穩定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對發展中國家各行業、各地區、各群體的影響也是不同的,這也造成著行業之間、地區之間和群體之間在發展與貧富上的差距。(3)制度、規范及主權上受到的沖擊。經濟全球化把不同國家、民族、地區、企業和個人聯系在一起,世界市場上的競爭機制使得整個世界市場採取統一的技術規則、統一的交易規則、統一的行為規則,作到市場規則的單一化、標准化和慣例化,以達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然而,這就造成了市場的統一要求和不同的國家、民族、地區、企業和個人所擁有的不同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和制度體系之間的矛盾、沖突。大家知道,直到現在為止,世界市場上的游戲規則是由西方工業發達國家制定的,也是有利於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的。因而它們不僅利用這套游戲規則在市場上和發展中國家進行不平等、不公正的競爭,而且還經常以維護這套游戲規則為幌子將自己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和制度體系強加給發展中國家,干涉其內政和主權。(4)環境和資源上的壓力。這是由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發展中國家為了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為了在世界市場競爭中不被擠掉,就集中力量發展經濟,但由於資金不足和技術水平上的問題,這種發展往往是資源利用率低和環境污染嚴重,結果是既破壞了環境又導至了資源的短缺;另一方面是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往往利用直接投資的機會將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加劇了它的環境和資源問題。
機遇也好,挑戰也好,都是主體的一種價值評價。因此經濟全球化對於不同的經濟主體,就會呈現不同的機遇和挑戰,而且機遇和挑戰也是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的。只看到機遇而看不到挑戰、只看到挑戰而看不到機遇、把機遇和挑戰機械地絕對地對立起來,這些都是片面的、因而也都是不符合實際的錯誤的觀點。
1978年以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已充分說明在改革開放中實行追趕戰略的正確性。⑤中國經濟的發展對東亞經濟、亞洲經濟、全球經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也正在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⑥總之中國過去20多年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經驗表明,對於經濟全球化,只要對它作出科學的正確的分析,及時抓住和充分利用它所提供的機遇,沉著應對和巧妙處理它所提出的挑戰,努力變挑戰為機遇、變不利為有利、變壓力為動力,形成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那麼發展中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大船就可以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中,乘風破浪地前進,就能夠在未來達到理想的彼岸。
參考文獻: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46卷、《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胡鞍鋼主編
《全球化挑戰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豐子義、楊學功著
《全球化陷阱》,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 [法]雅克·阿達著
《經濟全球化》,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版里斯本小組著
《競爭的極限經濟全球化與人類未來》,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