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發展「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有什麼經濟意義
轉播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綠色經濟」的深圳。一是在指導思想上建立「綠色GDP」概念,把「綠色GDP」確立為主要發展目標。全面評估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的社會經濟價值,科學建立「綠色GDP」指標核算體系,並把它作為主要宏觀調控指標。二是建立循環經濟法規體系和綜合評價體系,推廣清潔生產,倡導綠色生活方式與綠色消費方式,建設節約型城市。三是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李鴻忠報告摘要
記者:李鴻忠同志在報告中提出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綠色經濟」的深圳。怎麼理解「綠色經濟」這個概念?對深圳而言,綠色經濟意味著什麼?發展綠色經濟,對深圳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保持全國領先地位有什麼作用?
丁四保:可以說「綠色經濟」是一個比「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更加形象和直觀的提法,更容易為廣大群眾理解並取得包括企業家在內的社會各界的實際支持。如果「綠色經濟」能成為大家熱愛的、自覺的行動,事情就好辦。因為,無論是「科學發展觀」也好、可持續發展也好、循環經濟也好,最終都要求被社會所接受,我們稱它們為一種新的發展「觀念」,意義在於普及,其重要性就在於此。
對深圳來說,提倡綠色經濟還與深圳特有的自然條件也很相稱,這是人們往往忽略的。大家知道,深圳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又是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很多地方土壤比較肥沃,科學上叫做「自然生產力高」。這樣的條件下植物和動物的種類多,生物多樣性非常好,這就是生態好,綠色多。同時,這樣的條件下生態和環境的恢復功能也比較強,即使某些地方的植被被破壞了,也比較容易恢復。根據深圳的這個特點,提倡綠色經濟的涵義就更豐富了。
從社會經濟發展條件來看,深圳提倡綠色經濟也具備優越的條件。比如說發展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的技術非常重要,要求城市的技術開發能力和市場推廣能力很強;組織循環經濟又要求城市政府有相當強大的財政能力去支持作為「分解者—回收者」的企業;形成「循環社會」更要求政府在水、材料和能源的循環利用中投資建設相應的基礎設施,並承擔多方面的保障。國內的專家早就說過,中國最有條件率先實踐科學發展觀和循環經濟的城市就是深圳、上海和北京。記者:深圳為什麼提出這個概念,並把它作為一個發展方向?
丁四保:深圳在過去的25年裡,作為國內外最成功的「經濟特區」,不僅為我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豐富而成功的經驗,而且向全世界彰顯了中國發揮「後發優勢」、創造高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奇跡。深圳完全可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造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奇跡,做全國轉變增長方式的先鋒。
記者:目前深圳經濟結構中,哪些現象是不符合綠色經濟觀念的?估計政府會做什麼樣的調整?您的建議是什麼?
丁四保: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不僅僅是「發展問題」,必然要求制度建設,要求法律的保障,這也是改革,從制度上約束和改變我們的傳統行為。所以,市人大最近抓的「促進循環經濟條例」的制訂,非常必要、非常及時。盡管還沒有完全的經驗和充分的實踐,但是我們已經認識到了該做什麼和怎樣做,事情開了頭,肯定有好的發展前景 記者:深圳提出了產業適度重型化的思路。請問,怎樣理解產業適度重型化與綠色經濟的關系?
丁四保:我們知道,深圳製造業結構適度重型化的趨勢不可避免,但是深圳又面臨著四個「難以為繼」,解決這個矛盾惟有發展「綠色經濟」,就是用循環經濟的組織、技術爭取從源頭上做到減量,在中間環節上做到循環、再生產和再利用。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地節約土地和水資源,才能實現環境的友好排放,才能實現經濟增量和排放(絕對)減量。
2. 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有什麼意義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綠色經濟」的深圳。一是在指導思想上建立「綠色GDP」概念,把「綠色GDP」確立為主要發展目標。全面評估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的社會經濟價值,科學建立「綠色GDP」指標核算體系,並把它作為主要宏觀調控指標。二是建立循環經濟法規體系和綜合評價體系,推廣清潔生產,倡導綠色生活方式與綠色消費方式,建設節約型城市。三是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李鴻忠報告摘要
記者:李鴻忠同志在報告中提出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綠色經濟」的深圳。怎麼理解「綠色經濟」這個概念?對深圳而言,綠色經濟意味著什麼?發展綠色經濟,對深圳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保持全國領先地位有什麼作用?
丁四保:可以說「綠色經濟」是一個比「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更加形象和直觀的提法,更容易為廣大群眾理解並取得包括企業家在內的社會各界的實際支持。如果「綠色經濟」能成為大家熱愛的、自覺的行動,事情就好辦。因為,無論是「科學發展觀」也好、可持續發展也好、循環經濟也好,最終都要求被社會所接受,我們稱它們為一種新的發展「觀念」,意義在於普及,其重要性就在於此。
對深圳來說,提倡綠色經濟還與深圳特有的自然條件也很相稱,這是人們往往忽略的。大家知道,深圳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又是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很多地方土壤比較肥沃,科學上叫做「自然生產力高」。這樣的條件下植物和動物的種類多,生物多樣性非常好,這就是生態好,綠色多。同時,這樣的條件下生態和環境的恢復功能也比較強,即使某些地方的植被被破壞了,也比較容易恢復。根據深圳的這個特點,提倡綠色經濟的涵義就更豐富了。
從社會經濟發展條件來看,深圳提倡綠色經濟也具備優越的條件。比如說發展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的技術非常重要,要求城市的技術開發能力和市場推廣能力很強;組織循環經濟又要求城市政府有相當強大的財政能力去支持作為「分解者—回收者」的企業;形成「循環社會」更要求政府在水、材料和能源的循環利用中投資建設相應的基礎設施,並承擔多方面的保障。國內的專家早就說過,中國最有條件率先實踐科學發展觀和循環經濟的城市就是深圳、上海和北京。
記者:深圳為什麼提出這個概念,並把它作為一個發展方向?
丁四保:深圳在過去的25年裡,作為國內外最成功的「經濟特區」,不僅為我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豐富而成功的經驗,而且向全世界彰顯了中國發揮「後發優勢」、創造高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奇跡。深圳完全可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造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奇跡,做全國轉變增長方式的先鋒。
記者:目前深圳經濟結構中,哪些現象是不符合綠色經濟觀念的?估計政府會做什麼樣的調整?您的建議是什麼?
丁四保: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不僅僅是「發展問題」,必然要求制度建設,要求法律的保障,這也是改革,從制度上約束和改變我們的傳統行為。所以,市人大最近抓的「促進循環經濟條例」的制訂,非常必要、非常及時。盡管還沒有完全的經驗和充分的實踐,但是我們已經認識到了該做什麼和怎樣做,事情開了頭,肯定有好的發展前景。
記者:深圳提出了產業適度重型化的思路。請問,怎樣理解產業適度重型化與綠色經濟的關系?
丁四保:我們知道,深圳製造業結構適度重型化的趨勢不可避免,但是深圳又面臨著四個「難以為繼」,解決這個矛盾惟有發展「綠色經濟」,就是用循環經濟的組織、技術爭取從源頭上做到減量,在中間環節上做到循環、再生產和再利用。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地節約土地和水資源,才能實現環境的友好排放,才能實現經濟增量和排放(絕對)減量。
3. 發展循環經濟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何重要意義
1.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國調整經濟結構和布局,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
2.循環經濟為工業化以來的傳統經濟轉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提供了戰略性的理論範式,它可以為優化人類經濟系統各個組成部分之間關系提供整體性的思路,從而從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統一,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3.發展循環經濟是緩解當前資源約束矛盾的最佳選擇。循環經濟大量減少了資源的浪費,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節約了我國經濟發展的資源成本。
4.發展循環經濟是從根本上減輕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循環經濟可以減少對環境治理的投入,使得資金可以投入更多的產出產業,使我過的經濟不斷壯大。
5.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一樣的投入,更高的收益,顯然對我國的經濟將有顯著的提升。
總之,發展循環經濟有利於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有利於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有利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有利於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充分體現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保障,也是關系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我們一定要從戰略的高度去認識、用全局的視野去把握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增強發展循環經濟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4. 簡述循環經濟的含義本質和現實意義
循環經濟(cyclic economy)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內產、產品容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循環經濟是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
傳統經濟是「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直線過程,創造的財富越多,消耗的資源和產生的廢棄物就越多,對環境資源的負面影響也就越大。循環經濟則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促進資源永續利用。 因此,循環經濟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經濟模式的根本變革。其基本特徵是:
在資源開采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率。
在資源消耗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在廢棄物產生環節,要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
在再生資源產生環節,要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
在社會消費環節,要大力提倡綠色消費。
5. 發展循環經濟有何重大意義
二、充分認識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意義
第一,發展循環經濟是實施資源戰略,促進資源永續利用,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重大戰略措施。我國的資源狀況,一方面人均資源量相對不足,另一方面資源開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綜合利用水平低、浪費嚴重。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在節約資源方面是大有可為的。如到2005年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若達到60%,可節水580億立方米,相當於2000年工業取水量的50%左右;「十五」期間,我國節約和替代石油目標是2000萬噸,相當於石油消費量的近1/10;目前我國鋼鐵、有色、造紙工業三分之一以上的原料來自再生資源;「九五」期間我國木材年節約代用量2000萬立方米,相當於年消費量的20%。
第二,發展循環經濟是防治污染、保護環境的重要途徑。首先,發展循環經濟要求實施清潔生產,這可以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的產生,是保護環境的治本措施。另外,各種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大大地減少了固體污染物的排放。據測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每年就可減少約1000萬噸廢棄物的排放。
第三,發展循環經濟是應對入世挑戰,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和客觀要求。加入世貿組織後,企業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必須轉變增長方式,走內涵發展道路。發展循環經濟,可以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使企業的競爭能力得到增強。目前,我國單位產值能耗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產品單位能耗比國外先進水平高40%;我國工業產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業生產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一個百分點就能取得100多億元的效益。
近幾年,資源環境因素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日益突顯出來。「綠色壁壘」成為我國擴大出口面臨最多也是最難突破的問題,有的已對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造成重要的影響。對此,我們不僅要有清醒的認識,更要及時和巧妙應對。發展循環經濟在突破「綠色壁壘」和實施「走出去」戰略中能發揮重要作用。如採用符合國際貿易中資源和環境保護要求的技術法規與標准,掃清我國產品出口的技術障礙;研究建立我國企業和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綠色通行證」,包括節能產品認證、能源效率標識制度、包裝物強制回收利用制度,及建立相應的國際互認制度等。
6. 發展循環經濟有什麼意義
第一,發展循環經濟是實施資源戰略,促進資源永續利用,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重大戰略措施。第二,發展扦循環經濟是防治污染、保護環境的重要途徑。第三,發展循環經濟是應對入世挑戰,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和客觀要求。
7. 闡述發展循環經濟有哪些戰略意義
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它專要求把經濟活動屬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模式,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
這使得整個經濟系統以及生產和消費的過程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只產生很少的廢棄物,只有放錯了地方的資源,而沒有真正的廢棄物,其特徵是自然資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廢棄物的低排放,從而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
8. 發展循環經濟有何現實意義
循環經濟是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性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循環經濟觀,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循環經濟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促進資源永續利用。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增長方式,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發展循環經濟意義重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展循環經濟是緩解當前資源約束矛盾的最佳選擇。我國資源雖然總量較大,但人均資源擁有量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礦產資源佔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佔有能源水平更低,原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6%%,天然氣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國內資源供給不足,重要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一些主要礦產資源的開采難度越來越大,開采成本增加,供給形勢相當嚴峻。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用能源消費翻一番支撐了 G D P翻兩番;到2020年,要再實現 G D P翻兩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慮,保障能源供給也有很大的困難。如果繼續沿襲傳統的發展模式,以資源的大量消耗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是難以為繼的。為了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供給的壓力,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 二、發展循環經濟是從根本上減輕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當前,我國生態環境每況愈下,大氣環境不容樂觀,固體廢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低、農村環境問題嚴重。大量事實表明,水、大氣、固體廢棄物污染的大量產生,與資源利用水平密切相關,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存在內在聯系。據測算,我國能源利用率若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400萬噸左右;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若提高1個百分點,每年就可減少約1000萬噸廢棄物的排放;粉煤灰綜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個百分點,就可以減少排放近4000萬噸,這將使環境質量得到極大改善。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可將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三、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國資源利用效率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然較低,突出表現在:資源產出率低、資源利用效率低、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率低。比如,按現行匯率計算,2003年我國 G D P約佔世界的4%%,但重要資源消耗佔世界的比重卻很高,石油為7.4%%、原煤31%%、鋼鐵27%%、水泥40%%。即使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國資源利用率與世界先進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實踐證明,較低的資源利用水平,已經成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的重要障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強國際競爭力,已經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四、發展循環經濟是經濟全球化和環境全球化的客觀要求。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貿易與環境的關系日益密切,環境因素已經成為影響發展中國家自由貿易的重要障礙。由於我國經濟整體環保水平較低,在外貿領域將面臨越來越大的環境壓力,一些工業產品和農產品由於在生產、包裝、使用等環節的環保要求偏低,容易受到發達國家綠色貿易壁壘的限制;隨著貿易自由化的發展,污染產業、有害物質和外來物種入侵將對我國國家環境安全構成威脅。增強我國環境競爭力,實現我國貿易與環境的協調發展,要求發展循環經濟。 五、發展循環經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要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時要實現生態文明。十六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使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發達國家工業化的歷史和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歷程表明,我國如果繼續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傳統工業化道路,不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生態文明的目標無法實現,而且由於經濟建設的資源環境基礎的制約,物質文明的目標也難以實現。循環經濟作為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能夠滿足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的「共贏」,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 總之,發展循環經濟有利於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有利於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有利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有利於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充分體現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保障,也是關系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我們一定要從戰略的高度去認識、用全局的視野去把握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增強發展循環經濟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9. 發展循環經濟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影響
發展循環經濟的積極影響
直接影響
節約能源資源,緩解能源和資源的緊張局面發展循環經濟可以為經濟建設開辟新的資源。如推動余熱、可燃氣體等利用,一個年產800萬-1 000萬噸鋼的鋼鐵聯合企業,如全部回收余熱、可燃氣體等,按熱值計算可滿足一個80萬千瓦時發電廠所需的能源,如全部回收生產期間的固體廢物,可滿足生產300萬噸水泥所需的主要原料。
利於環境保護環境污染往往是資源利用不合理或不充分造成的。據國家發改委測算,我國能源利用效率如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450萬噸;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如能提高1%,每年可減少約1 000萬噸固體廢物的排放。
總體上有利於提高經濟效益鋼鐵、電力、水泥等高耗能行業的單位產品能耗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節約的潛力。只要適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循環利用水平,就能較大程度地提高這些行業的經濟效益。在鋼鐵、化工等工業領域發展循環經濟,其經濟效益尤其明顯。
解決一定的就業問題循環經濟是一個新的經濟發展領域,可以創造較多的就業機會。目前利用秸稈發電、煉制各種工業產品,解決了很多人的就業問題。如果我國2020年達到美國2005年再製造的水平,則可以創造超過100萬人的就業機會。
改善農村環境和偏遠地區的人民生活例如沼氣和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方便了農民的生活。目前,我國8億多農村居民的60%左右仍然主要依靠直接燃燒秸稈、薪柴等生物質能獲取生活用能,不僅造成嚴重的室內外環境污染,危害人體健康,還造成植被破壞,危害生態環境。因此,發展循環經濟、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有助於實現農村發展生產和改善環境的雙重目標,改善和提高農村和偏遠地區人民的生活質量。
改善對外貿易以電子電器為例,在各國加強電子廢棄物管理的背景下,我國出口到歐洲各國的電子電器將會受到進口國法律的約束,並接受進口國有關部門對我國電子電器的資源回收利用性的評價。達不到要求的電子電器將不被允許在包括歐盟在內的發達國家中銷售。如果我國法律不對電子電器等產品的回收利用作出相應規范,很有可能會造成電子電器的出口受阻。因此,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有助於改善出口,並有效克服「非關稅的綠色貿易壁壘」。
對重點企業實行嚴格管理制度,有助於發揮重點企業在全社會的帶動作用重點企業是我國的資源能源消耗大戶,對重點企業實行嚴格管理,對於緩解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能源和環境約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僅如此,通過立法的方式強化重點企業不斷加強能耗管理,也必將會對其他企業產生積極的示範和帶動作用。
潛在影響
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建設生態文明循環經濟的本質是生態經濟,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生態文明的必由之路。現在,幾乎所有關於生態文明的論述,都離不開循環經濟,這是循環經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貢獻。
推動經濟發展模式的變革發展循環經濟把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結合在一起,它們的協調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環境保護「只投入不產出」的狀況,因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歡迎和支持。
完善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無論是從國際上循環經濟發展比較成功的德國和日本的實踐,還是從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實踐都可以看出,循環經濟是一種基於國家戰略思考的宏觀決策,是帶有強烈政策性和政府行為的概念。將循環經濟作為一種長遠的戰略安排,有助於落實科學發展觀,真正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意義十分重大。
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無論是節約資源,還是開發新的資源,都會大大提高國家的經濟實力。以包裝廢棄物為例,目前我國每年產生的包裝廢棄物在1 600萬噸左右,同時每年還在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按目前的回收水平計算:全國一年回收紙箱14萬噸,循環利用可節約生產同量紙的煤8萬噸、電4 900萬千瓦小時、木漿和稻草23.8噸、燒鹼1.1萬噸;一年回收葯用玻璃瓶10億只,循環利用可節約生產同量葯用玻璃瓶所需的煤4.9萬噸、電3 850萬千瓦小時、石英石4.9萬噸、純鹼1.57萬噸;回收各種鐵桶4 000萬只,可節約鋼材4.8萬噸;一年回收包裝布1億米,可節約棉花1.5萬噸。以上幾項的總價值就達數億元。發展循環經濟,重視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不僅能夠節約資源,而且還能降低我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