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發展與民主化的關系

經濟發展與民主化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1-01-20 08:09:12

A. 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必然推動經濟基礎的發展是對還是錯

那肯定是錯誤的,本末倒置,應該是有怎麼樣的經濟基礎,才會有怎麼樣的制度。

舉個簡單的例子,封建社會,他的經濟是發展的,但是,它的制度卻不是民主的,如果在那個時期盲目推進民主,那肯定只會造成倒退。

B. 近代中國資產階級與法治代替專制的史實

中國從封建社會走向現代民主社會,實際上已經歷了一場場革命,革命對於摧毀舊秩序有難以替代的意義。而事實上,民主化進程是需要有秩序的漸變和積累,而後才能實現質的飛躍。可以在長期的國家建設過程中,使人們得以學習民主政治的運作,養成民主的意識習慣,進而培養民主的心理素養。隨著中國經濟現代化進程,政治民主化將是不可改變的趨勢。我們這一代人,則需要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當代中國的民主理論,並結合中國傳統悠久的歷史文化、近現代以來政治制度的特殊性以及特有的經濟社會生活方式,發展出一套適合中國社會自己的民主理論與民主制度,推動當代中國民主化的發展與完善。 中國近現代代政治民主化進程一個漸進漫長的過程,從無到有,從有到發展,不斷加快步伐,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起步階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階級領導的洋務運動。
1840年發生鴉片戰爭以後,傳統受到了現實的嚴峻挑戰,中國人對近代化的探索開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表明以洋務運動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敗。
1、階段性的成果:
(1)經濟上:地主階級改革派林則徐、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②地主階級洋務派領導了洋務運動;③民族資產階級開始創辦近代工業。
(2)政治上:洋務派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並未將政治體制的近代化提上議事日程。總理衙門的設立,標志中國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開始了「西學東漸」,創辦新式學堂,培養科技人才,開始學習西方的科技文明。 但是,在這一階段,中國也只是「師夷長技以制夷」,並未認識到近代民主與科技的重要性。
2、階段特徵: 這一時期,本階段擔負近代化任務的主角是地主階級洋務派;領域主要在經濟領域,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政治體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議事日程,以軍事工業為主體的工業化有所進展,並經歷了由小農經濟到輕工業、由軍需到民用、由國營到民營的發展過程。投資形式也由官辦、官督商辦到商辦民辦,經歷了從一元到多元的轉變。同時,由於洋務運動的需要,近代化開始由經濟領域逐漸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領域滲透衍生。
(二)整體發展階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階段。
這一階段政治體制的近代化實現了重大突破,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台,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有力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其間,君主立憲制與民主共和制兩種方案則發揮了不同作用。民主與專制斗爭激烈,民主化進程艱難,逐漸由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轉向社會主義政治民主化。
1、階段性的成果:
(1)政治上(民主化):政治體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其上層維新派發動了戊戌變法,其下層革命派則成立了資產階級政黨,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2)經濟上(工業化、大機器工廠生產):在「實業救國」的浪潮下,民族資本主義有較大發展,以工業化為主體的經濟近代化有了長足發展;
(3)思想文化上(理性化):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開始由傳統文化向近代化轉型,向西方學習已從生產技術領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階段特徵:
本階段擔負近代化任務的中堅力量是資產階級;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與變革社會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中國近代化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整體發展」體現在近代化在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全面展開,近代化內涵的全面體現和資產階級在近代化過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體現。最突出的領域是在政治領域;
(1)中國政治體制的近代化呈現出波浪式推進的特點: ①從清政府來看,經歷了從鎮壓維新變法到推行「新政」 和「預備立憲」的失敗;
②從資產階級內部來看,發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發生了保皇派、立憲派與革命派的斗爭;③從北洋軍閥的統治來看,對內專制獨裁,對外投靠帝國主義,中國的近代化進程遇到了逆流;④從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來看,制定民主革命綱領,領導工農運動,進行國共合作,開創了中國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紀元。
(2)思想的近代化有了長足發展,開始由傳統文化向近代化轉型。主要表現在:西方文化大量湧入,「西學東漸」達到高潮,向西方學習,已從生產技術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①資產階級維新派:以進化論為理論基礎,主張變法維新實行君主立憲;
②資產階級革命派:則把從西方學到的國家學說發展為三民主義,並把理論學習和革命宣傳變為實際行動,發動了辛亥革命;
③資產階級激進派:則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學,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
④初步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開始成為新思潮的主流,為中國社會的變革提供了科學理論。 (3)文化領域現代化:①教育:新式學堂興辦、科舉制廢除和教育部的設立;②文學:文學革命等;③史學:史學革命。
(三)曲折前進階段(1927~1949年):——國民政府統治時期 1、概況:
(1)國民政府統治前期,是中國近代化事業有所發展的十年。
這一時期國民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推動了工業、商業及整個經濟領域近代化的進程。但官僚資本的形成和壟斷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擠了民營工業的發展。同時,國民政府對日本侵略的退讓,對共產黨和工農群眾的血腥屠殺等都影響了民主制度的正常發展。
(2)抗戰期間:中國近代化的進程被打斷,原有的工業在日本軍國主義的大舉侵略下遭到嚴酷摧殘。
(3)抗戰勝利後:美國壟斷資本與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相結合,使中國近代化事業處於窘境。 (4)新民主主義經濟產生且發展: 首先,體現在無產階級成為近代化重要角色。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內容由實現資產階級民主共和轉變為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再次,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開始成為新思潮的主流,為政治民主化的新發展提供科學理論。 2、階段特徵: 在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極為尖銳復雜的歷史環境下,近代化艱難地進行。由於國民政府的內外政策,官僚資本、日本的侵華、美國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國近
代化的進程歷經曲折,幾乎陷入絕境。同時,增加了新的內涵:中國無產階級開始擔負起中國近代化的任務,中國近代化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四)騰飛階段(新中國成立後) 1、表現 (1)社會形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邁進; (2)政治上: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建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民主協商的政治制度建立;
(3)經濟上: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通過改革開放、「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
2、新中國成立後的現代化進程
(1)模仿蘇聯: 從《論十大關系》開始毛澤東就探索建設中國現代化的道路,但是由於沒有堅持八大的正確指導方針,連續在政治和經濟領域出現「左」傾錯誤,偏離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沒有擺脫蘇聯的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模式,使得現代化遭遇重重挫折
(2)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建設: 中共在理論和實踐上找到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理論上: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二大、十三大、十三屆四中全會、十四大、十五大等的主要理論 實踐上: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
(三大步:1978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1985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992年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提出);
對外開放(1978年—1999年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本世紀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是中國新一輪的對外開放)
在這一階段,可以看出民主化進程需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從實際出發,從國情出發;要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與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不能照搬他國的模式;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正確認識中國的主要矛盾;;要勇於創新,大膽改革。 中國的民主化進程的完善當然還需要一個歷史契機和一段漫長的時間,而這在今天看來已經是大勢所趨,是中國歷史發展的潮流,民主與文明當應永葆活力。

C. 經濟發展如何促進政治民主化

每一個政治事件的背後都應該有一個經濟事件。
首先,經濟的發展專促進國民收入屬, 使民眾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 從而可以自主的選擇生活方式。 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曾說, 看一個人是否幸福, 是看這個人有沒有選擇。 看一個政府是不是一個好的政府, 看這個政府能不能提供更多的選擇給民眾。

民主是民眾有選擇的權利。 經濟發展首先是民眾富裕,然後有機會去選擇想要的生活, 想要的政府等。

D. 有關中國(或地區)的市場經濟發展

市場經濟的出現和發展已經改變了並正在改變著世界,在促進生產力極大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人的自由。由於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後者的意義相形之下更為重大。在市場經濟的全球化趨勢的基礎上,人的自由和民主制度也產生了全球化的趨勢。
1 市場經濟空前地拓展了人的自由和民主
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在市場經濟中市場機製成為配置資源的基礎性的和主要的手段。市場經濟是迄今最有效率的經濟,它的出現和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世界,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之所以會如此,實行市場經濟制度是一個重要原因。而現代市場經濟已經不是純粹的市場經濟,因為每一個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都或多或少地有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
市場經濟空前地拓展了人的自由和民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由自然經濟的補充逐漸發展為占統治地位的形式——市場經濟產生了。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的演進過程,也可以看作是人類不斷獲得解放的過程。市場經濟產生以後人的自由更是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首先,進入市場參加交易的主體是平等的。「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市場經濟中的交易是自願的、平等的、互惠互利的,交易主體雙方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平等地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市場經濟活動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等價交換,二是自由競爭。市場經濟作為社會化大生產的商品經濟,是一種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市場活動的主體按照市場供求決定的價格在市場上進行交易活動,通行的是等價交換的原則。商品身上的特殊的自然差別,買賣雙方的特殊身份和地位,血緣、門第、地域、民族、宗教等等之間的差別都被排除在交換關系之外。等價交換反映在政治上的要求是平等。平等是自由和民主實現的前提,而市場經濟恰恰造就了這一前提。
其次,自由意味著人對外界依附的擺脫,人類社會總是在向前發展,人類自身也總是在不斷尋求解放。自由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市場經濟的出現並成為人更加自由的現實基礎,加快了人類追求自由的過程。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起著優勝劣汰的作用。市場競爭同等級特權、經濟強制等束縛不相容,必須是公平的自由競爭。生產自由擴張和自由競爭、資金的自由流通、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價格的自由浮動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為此,市場經濟主體就會不斷尋求自由,比如人身自由、財產自由和契約自由等等。因而,競爭反映在政治上的要求是自由。另外,市場經濟造成的經濟主體的多元化導致政府統一計劃的困難也必然會使經濟主體獲得較多的自由。
再次,平等、自由用法律規定出來就是權利,而實現權利的形式就是民主。自由、平等和法治是民主的基本原則,具有獨立人格的公民是有效的民主制度的必要前提。市場經濟承認並鼓勵個人利益,對私利的追逐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動力,因而市場經濟促成了具有獨立意識和獨立利益的公民的產生。
2 市場經濟全球化是民主全球化的經濟基礎
2.1 市場經濟全球化趨勢漸趨明朗。
市場經濟全球化趨勢,指的是其作為資源配置的方式和經濟體制逐漸被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和地區所採用的態勢。根據WTO網站統計,截止到2003年4月4日,WTO的成員國數目為146個,而1995年1月WTO成立時成員總數為104個。加入WTO的國家被要求是市場經濟國家,我們可以近似地認為WTO成員國是市場經濟國家。根據「地圖之窗」網站數據,全世界共有230個國家或地區。自1995到2003八年時間,市場經濟國家佔世界國家和地區總數比重由45.2%上升到63.5%,可以印證市場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顯現。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水平決定生產關系的類型,當然地,也決定著資源配置的方式。歷史表明,商品(市場)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進步無法逾越的特定歷史階段。從歷史邏輯看,人類社會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這一過渡,又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的范圍不斷擴大並逐漸佔到統治地位的過程。而商品經濟不斷擴張的本性又必然會使其沖破國界,導致世界各國和地區如多米諾骨牌般地紛紛採用市場經濟體制。可以說,市場經濟體制的全球化趨勢是貿易、資本和生產全球化的原動力,而後者又是前者的重要表現和後果並進一步促進前者的彰顯。
2.2 民主全球化的趨勢正逐漸形成。
馬克思主義認為,民主是一種國家制度,屬於政體的范疇,實質是公民的獨立自主和自由選擇。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典型的政體理論認為:國家最高權力如果由一個人掌握,就是君主政體;由少數優秀的人掌握,就是貴族政體;由多數人掌握,就是民主政體。或者說,民主就是(廣大人民群眾或是參與決策的群體中人)有權發表意見、參與政治生活和國家管理。除了經濟全球化、科技加速發展外,民主化繼續延伸也將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民主全球化趨勢,指的是民主作為一種政治形式在全球的擴展趨勢,表現為君主制、法西斯、殖民地、軍事專制、個人專制等體制紛紛向民主體制轉化——各國間的政體相互借鑒共同向民主之進化。
2001年11月5日,胡錦濤在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發表的題為《21世紀的中國與世界》的演講中指出:世界事務不能只由一個超級大國控制而應由各國人民共同參與的原則,正逐漸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贊同和支持。
2.3 民主全球化的主要動力來源
民主全球化作為一種趨勢主要是由於市場經濟全球化及由其衍生出的其它因素造成的。概括地看以下三個方面構成民主全球化的動力源。
第一,市場經濟全球化的推動——構成了民主全球化的經濟基礎。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經濟基礎決定政治上層建築。經濟體制屬於社會生產關系的范疇,對建立於其上的政治體制形式起決定作用。弗里德曼在《資本主義與自由》中說到,「經濟自由是達成政治自由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手段。」
從歷史上看,民主作為一種國家制度幾乎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產生而產生,發展而發展的。近代凡沒有經過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的國家,都建立了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比較典型的例子有大革命前的法國、蘇聯和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商品經濟越發展的國家,建立民主制度的動力就越充分,事實上其民主制度就越發展。可以說,同自然經濟相對應的是專制政體,而市場經濟則對應著民主的原則及其政體。因此,民主政治同市場經濟是相互依託、相輔相成的。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經濟上實行市場經濟,在政治上是民主政治。由市場經濟不斷發展而導致民主化進展的國家的典型如英國、美國和法國。
第二,發達國家的「民主輸出」在市場經濟全球化的基礎上,加速了民主全球化的進程。
市場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各國的經濟增長,也會促進各國的民主意識和民主制度。一方面,民主程度高的國家,通過頻繁的國際交往和文化交流,對民主程度較低的國家產生示範效應;另一方面,發達國家通過各種渠道甚至戰爭手段積極進行民主輸出,以增加其國際影響力。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加速了民主全球化的進程,成為其動力來源。
隨著以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為代表的現代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交通的便利化,造成信息傳播的加快,更加快了民主輸出的過程。由此強權政府會迅速地暴露在世界面前,強權下的民眾可以了解到另一種政治形式的存在,必然會加速該地區的民主化進程。
第三,一些國家自覺的民主化改革也成為民主全球化的動力之一。
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為了擺脫不發達的狀況,幾乎都在自覺地嘗試經濟和政治體制方面的改革。這些國家(甚至包括已經失敗的蘇東國家)經濟改革的方向都是市場化,與此同時,政治體制的改革也在推進,而政治改革的大致方向就是民主化。中國是比較典型的例子。
2.4民主全球化是多元的、沖突的民主的全球化。
首先,民主全球化並未淹沒社會主義民主與資本主義民主的界限,兩者在競爭中並存,借鑒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資本主義民主由於意識形態的差別,雖然都在向前發展,但不會趨於一致。作為社會主義民主的代表,中國的政體是非常有特色的議政合一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而資本主義民主主要表現為各種形式的三權分立制度。
其次,資本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民主都存在著多種形式。
三權分立是資本主義民主的典型形式。即使同是實行「三權分立」的國家,各國也具有不同的特點。由於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和封建史的缺乏,美國的三權(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都屬於資產階級,是比較完整和典型的。法國的三權雖與美國相同,但封建貴族仍在政體中佔有了一席之地。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英國的三權(立法權、行政權、對外權)與美法不同,而且有兩權(行政權、對外權)主要被君主據有,實際上是「兩權分立」等等。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各國的民主特點也在改變,但各國的民主制度總是帶有鮮明的民族和歷史烙印。
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國家只能實行民主政體。由於各國情況不同,社會主義民主政體的具體形式也呈現出多樣性。中國建國以來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社會主義蘇聯實行蘇維埃制,社會主義南斯拉夫實行代表團制,朝鮮實行人民會議制、社會主義羅馬尼亞實行國民議會制等等。
3 民主全球化趨勢在當前的主要表現
3.1 民主國家的漸趨增多。
這里談到的民主國家指的是實行共和制度,公民享有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權利和自由,且有憲法保障的國家。與共和制對立的主要是君主制、軍統制和政教合一制等專治體制。發達國家大多數是實行民主制的國家(丹麥、挪威、列支敦斯登、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英國、西班牙八個國家實行君主立憲制,其他發達國家實行共和政體——其實即使在那些實行君主制或君主立憲制的發達國家,民主程度也是相當高的),非民主體制主要存在於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普遍遭受過侵略或殖民統治,經濟落後,國民經濟體系不健全,生產結構單一,依附於發達國家經濟。出於發展本國經濟的渴望並受到經濟全球化影響,除了國內政局動盪紛亂的少數國家外,發展中國家普遍實行了市場化取向和對外開放的經濟改革,以亞洲國家為代表的一系列國家經濟迅速發展。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編的《國際統計年鑒》(2003),自1991年到2002年,發展中國家GDP年均增長5.4%,其中,中國(9.7%)、莫三比克(6.6%)、赤道幾內亞(22.1%)新加坡、越南(6.8%)、馬爾地夫(6.9%)、緬甸(7.2%)等至少12國年均增長都超過6%。筆者根據「地圖之窗」網站的資料對非共和制發展中國家進行了統計:泰國、尼泊爾等12個國家實行君主立憲制,錫金、阿曼、史瓦濟蘭王國4國實行君主制,伊朗、沙烏地阿拉伯、梵蒂岡3國實行政教合一政體,阿富汗、伊拉克、巴勒斯坦、西撒哈拉、東帝汶等國家和地區有相當的不確定性。如果忽略所謂的共和政體中的假共和,那麼,到現在非民主國家只佔發展中國家總數的不到15%。而且,巴林始於2000年的政體改革,揭開了海灣地區君主立憲和政教合一國家民主化進程的序幕。
3.2 國際關系民主化
一個國家內部應講究民主,國與國更應如此。各國都應有權參與決定國際事務,國際爭端應透過平等協商、對話合作解決。國際關系民主化,就是各國的事情要由各國人民作主,國際上的事情要由各國平等協商,全球性的挑戰要由各國合作應對。這樣做,有利於體現各國人民的意願和利益,有利於促進世界的平衡發展。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的「主張維護世界多樣性,提倡國際關系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體現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意志和願望,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胡錦濤也談到,國際關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證。國家不分大小、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一員。各國的事應由本國政府和人民決定,國際上的事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平等協商。
隨著市場經濟全球化和民主的全球化,民間關系對國際官方關系影響日益巨大。民主全球化導致的一個必然結果是,政府在國家生活中的作用下降,在外交方面,官方外交的作用也將受到影響。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王新生說,他認為,全球一體化的趨勢給民間外交的發展提供了空間,「未來中國外交的發展方向是以民為主。」
3.3 民主全球化趨勢促進了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
世界格局,指的是世界主要國家、國家集團之間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國際核心結構和戰略態勢,它建立在利益和力量對比的基礎之上。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蘇聯解體,雅爾塔體系以來的兩極格局瓦解了。從此各國紛紛主張獨立自主地發展本國經濟和加強區域合作,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開始萌芽。
民主全球化的趨勢有力地促進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首先,民主全球化與單極世界根本就是不相容的。民主全球化使民主逐漸跨越國界,任何單個國家對世界政治的影響必然趨弱。其次,民主全球化利於各國加強國際合作以解決一系列的世界性經濟和政治問題,國際合作的加強必然會挑戰單極霸權。再次,民主全球化使大國為維護自身利益在重視同美關系同時要求更多的話語權。大國關系的深刻調整,可以從美國打擊伊拉克前後其他大國的表現得到印證。最後,民主全球化催生了眾多的區域性國際組織,如歐盟、東盟、上海合作組織等,他們堅持自身利益,不會甘願受美國的擺布。總之,民主全球化趨勢限制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世界格局在國際力量消長的基礎上走向多極化。但是,由美國主導的一超多強格局演變成相互尊重和平等協商的新多極格局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另有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scjj/902509.htm

E. 中國模式的目錄

前言:中國的崛起和中國模式
第一講 國際發展視野中的中國經驗
不能說中國沒有政治改革
社會政治秩序不可缺失
通過政治與行政手段保護產權
社會正義是持續發展的前提
社會多元促進政制改革
第二講 中國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
引言:余英時vs姜義華
西方民族主義和民主政治
民族主義在中國的演變及其與自由主義的關系
經濟發展和民族國家建設
中國民族主義的未來
第三講 政治改革與中國國家建設
引言
國家與民主
國家、民主和發展中國家
國家建設和中國的民主化
第四講 人本社會主義、政黨的轉型和中國模式
政黨、國家建設和民主
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轉型
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與黨的第二次轉型
第五講 民主化的中國模式
民主的普世性和特殊性
國家制度建設在先,民主化在後
中國的漸進民主化
第六講 金融危機與中國經濟模式
金融危機和中國模式
中國的復合經濟模式
社會改革和中國模式的改進
第七講 國家權力的「中央性」和「人民性」:中國的中央地方關系
中央地方關系問題
現象的根源
現代國家權力的集中性和人民性
國家權力的中央性的流失
選擇性集權、國家權力的人民性和中央性
第八講 放權改革:中國的中央、地方與公民社會
兩種分權概念
政府間放權如何造就經濟的高速增長
政府間放權的負面後果與重新收權
國家一社會放權的舉步維艱
結論:進一步實行國家一社會分權
第九講 必須保衛社會:中國的改革開放與社會政策
發展動力與社會後果
曼庫爾·奧爾森和卡爾·波蘭尼
開放與市場發展
開放政策不均衡的影響
政治改革和利益代表
社會開放和不均等的政策參與
為什麼必須保衛社會
第十講 鄉村民主和中國政治進程
農民與民
中國農民的新特質
中國農村基層組織形式
鄉村民主與民族國家的建設:
簡短的結論
第十一講 農民與民主:村民自治研究中被忽視的關鍵點
作為一門顯學的農民民主
理論認識的進步和現狀
現存理論的批判
農民與民主關系的再思考
簡單的結論
第十一講 中國要從新加坡模式學習些什麼
新加坡能不能學?
權力的有效集中
融政黨於社會
政府和社會的關系
反對黨並不是民主政治的唯一標志
領袖的作用
新加坡模式與中國政改前景
結語:中國模式與思想解放

F. (25分)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工業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史的一個重要階段,它包含政治民主化和


(1)體現:①經濟: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市場雛形形成及拓展。(2分)②思想:文藝復興、宗教改革、 啟蒙運動,人文精神得到進一步發展。(2分 ③科技:物理學的重大進展:牛頓經典力學體系(2分)。
(2)①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工業資產階級獲得較多席位。(2分)②中國:a政治:中國喪失大量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開始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斗爭;(4分) b經濟:中國逐漸被納入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自然經濟逐漸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4分)
(3)①西方:適當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2分)②中國:首先在農村進行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的活力;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至少答兩點4分)
(4)體現:經濟全球化也是一柄雙刃劍,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發展中國家經濟主權和經濟安全受到挑戰。(3分)

G. 中國近代民主化歷史進程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

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歷程及階段特徵

(一)起步階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階級領導的洋務運動。

1840年發生鴉片戰爭以後,傳統受到了現實的嚴峻挑戰,中國人對近代化的探索開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表明以洋務運動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敗。

1、階段性的成果:

(1)經濟上:①地主階級改革派林則徐、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②地主階級洋務派領導了洋務運動;③民族資產階級開始創辦近代工業。

(2)政治上:洋務派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並未將政治體制的近代化提上議事日程。總理衙門的設立,標志中國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開始了「西學東漸」,創辦新式學堂,培養科技人才。

2、階段特徵:

這一時期,本階段擔負近代化任務的主角是地主階級洋務派;領域主要在經濟領域,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政治體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議事日程,以軍事工業為主體的工業化有所進展,並經歷了由重工業到輕工業、由軍需到民用、由國營到民營的發展過程。投資形式也由官辦、官督商辦到商辦,經歷了從一元到多元的轉變。同時,由於洋務運動的需要,近代化開始由經濟領域逐漸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領域滲透。

(二)整體發展階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階段。

1、階段性的成果:

(1)政治上(民主化):政治體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其上層維新派發動了戊戌變法,其下層革命派則成立了資產階級政黨,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2)經濟上(工業化):在「實業救國」的浪潮下,民族工業有較大發展,以工業化為主體的經濟近代化有了長足發展,它分為兩個時期;

(3)思想文化上(理性化):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開始由傳統文化向近代化轉型,向西方學習已從生產技術領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階段特徵:

本階段擔負近代化任務的中堅力量是資產階級;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與變革社會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中國近代化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整體發展」體現在近代化在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全面展開,近代化內涵的全面體現和資產階級在近代化過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體現。最突出的領域是在政治領域;

(1)中國政治體制的近代化呈現出波浪式推進的特點:

①從清政府來看,經歷了從鎮壓維新變法到推行「新政」 和「預備立憲」的失敗;②從資產階級內部來看,發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發生了保皇派、立憲派與革命派的斗爭;③從北洋軍閥的統治來看,對內專制獨裁,對外投靠帝國主義,中國的近代化進程遇到了逆流;④從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來看,制定民主革命綱領,領導工農運動,進行國共合作,開創了中國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紀元。

(2)思想的近代化有了長足發展,開始由傳統文化向近代化轉型。主要表現在:西方文化大量湧入,「西學東漸」達到高潮,向西方學習,已從生產技術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①資產階級維新派:以進化論為理論基礎,主張變法維新實行君主立憲;②資產階級革命派:則把從西方學到的國家學說發展為三民主義,並把理論學習和革命宣傳變為實際行動,發動了辛亥革命;③資產階級激進派:則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學,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④初步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開始成為新思潮的主流,為中國社會的變革提供了科學理論。

(3)文化領域現代化:①教育:新式學堂興辦、科舉制廢除和教育部的設立;②文學:文學革命等;③史學:史學革命。

(三)曲折前進階段(1927~1949年):——國民政府統治時期

1、概況:

(1)國民政府統治前期,是中國近代化事業有所發展的十年。

這一時期國民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推動了工業、商業及整個經濟領域近代化的進程。但官僚資本的形成和壟斷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擠了民營工業的發展。同時,國民政府對日本侵略的退讓,對共產黨和工農群眾的血腥屠殺等都影響了民主制度的正常發展。

(2)抗戰期間:中國近代化的進程被打斷,原有的工業在日本軍國主義的大舉侵略下遭到嚴酷摧殘。

(3)抗戰勝利後:美國壟斷資本與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相結合,又把中國近代化事業推入絕境。

(4)新民主主義經濟產生並發展:

首先,體現在無產階級成為近代化重要角色。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內容由實現資產階級民主共和轉變為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再次,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開始成為新思潮的主流,為政治民主化的新發展提供科學理論。

2、階段特徵:

在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極為尖銳復雜的歷史環境下,近代化艱難地進行。由於國民政府的內外政策,官僚資本、日本的侵華、美國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歷經曲折,幾乎陷入絕境。同時,增加了新的內涵:中國無產階級開始擔負起中國近代化的任務,中國近代化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四)騰飛階段(新中國成立後)

1、表現

(1)社會形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邁進;

(2)政治上: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建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民主協商的政治制度建立;

(3)經濟上: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

2、新中國成立後的現代化進程

(1)走蘇聯的路:

從論十大關系開始毛澤東就探索建設中國現代化的道路,但是由於沒有堅持八大的正確方針,連續在政治和經濟領域出現左傾錯誤,偏離了經濟建設為中心,沒有擺脫蘇聯的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模式,使得現代化遭遇重重挫折

(2)走自己的路:

中共在理論和實踐上找到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理論上: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二大、十三大、十三屆四中全會、十四大、十五大等的主要理論

實踐上: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三大步:1978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1985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992年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提出);對外開放(1978年—1999年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本世紀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是中國新一輪的對外開放)

(3)經驗教訓:

①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從實際出發,從國情出發。②要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與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不能照搬他國的模式。③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正確認識中國的主要矛盾。④要勇於創新。

3、特徵:中國現代化突飛猛進。

H. 為什麼封建地主是中國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礙,是中國民族進步的攔路虎

封建地主首先為了自己利益就得剝削勞苦大眾,勞苦大眾中要是有誰家的內子女有所作為要麼容沒錢教育發展,要麼讓地主知道了怕影響地位就會抹殺或者壓制,而大多數地主家的子女都不學無術,強取豪奪,除了子承父業壓榨勞苦大眾沒有什麼發展,所以慢慢的中國就停滯不前,如果有侵略者的參與會更加阻礙發展,甚至滅亡
思想的自私 不思進取 投機取巧 總將會是民族的攔路虎

I. 說明如何通過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來促進經濟發展

通過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促進經濟發展:
1、決策科版學化民主化是政府工權作適應新形勢的客觀需要。
2、主張引進企業的管理精神,服務理念和運作機制來改革政府,強調顧客(企業和公民)第一的可選擇的公共服務。
3、重視自上而下的統治性權力與自下而上的自治性權力交互作用,提高政府在解決公共問題、滿足公民需求方面的有效性和回應力,促進政府與公民社會的協商、合作、和諧相處。4、對政府運作實行全過程質量管理,不斷推動政府職能簡化、組織結構優化、作業流程電子化,實現政府成本更少而運轉更好,公共服務的質量更高和效果最優。
5、建立政務咨詢專家庫,聘請國內外專家學者為政務咨詢委員,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重要發展規劃等涉及全局性的重大決策進行研究論證,為市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與經濟發展與民主化的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