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改革開放前東莞經濟發展狀況

改革開放前東莞經濟發展狀況

發布時間:2021-01-20 04:37:35

⑴ 求:東莞在改革開放前的經濟狀況(市民的月收入\支出)

東莞在改革開放前沒有市民.是1985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東莞撤縣設市;1988年1月,東莞升格為不設縣的地級市.
當時的城鎮居民的收入可能和內地的縣鄉差不多吧.具體不清.

⑵ 廣東經濟在改革開放前不發達原因

改革開放前,廣東經濟一直排在前五,怎麼就變成不發達

⑶ 求東莞近幾年的經濟發展狀況

網上可以查到的,你可以登錄下面這個網址http://web.dg.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cndg/s607/index.htm
上面有2002到2007年6年來東莞市政版府工作報告,里頭有非常詳權細的經濟發展狀況概述。

⑷ 東莞的發展成就

《經濟日報》第版以整版篇幅,全面介紹了東莞改革開放30年來的發展歷程、輝煌成就和成功經驗,深入闡述了東莞經濟社會雙轉型戰略思路與未來的發展方向。本報特全文轉載。 營造創新環境 實現跨越發展 ———廣東省東莞市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紀實 數字是枯燥的,但它能反映東莞市發展的真實圖景。 實力強:2007年全市生產總值3151億元,比1978年增長120倍,年均增長18%,是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00億元的13個城市之一;2007年來源於東莞的財政收入540億元,比1978年增長440餘倍,年均增長22.5%。2007年東莞市村組集體凈資產超800億元。全市32個鎮街地方財政可支配收入總額159億元,平均每個鎮4.97億元,其中超10億元的鎮街3個。28個鎮全部進入「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生活富:2007年東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606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84倍、77倍。2007年,東莞每百戶居民家庭擁有汽車達52輛,位居全國前列。2000年,東莞率先建立農民養老保險制度,並逐年提高農民基本醫療保險待遇。 製造強:東莞生產的運動鞋全國第一,年產約十億雙,全球每十雙就有一雙產自東莞;中國服裝五分之一產自東莞;中國出口的傢具五分之一來自東莞;東莞生產的電腦磁頭、電腦掃描儀、電腦驅動器、高級交流電容器、微型馬達、電腦冰箱、錄像磁頭等產品佔世界市場份額的10%—40%,居世界第一。 貢獻大:2007年,東莞的國稅收入突破400億元;東莞為全國約500萬外來務工人員創造了就業機會,近10年來外來務工人員經東莞郵局匯款金額累計高達1400億元。 榮譽多:近年來,東莞先後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最佳魅力城市」、「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全國城市生活質量排行榜第二名」、「國際花園城市」等多項殊榮。 2007年,東莞市獲中國創新型城市、廣東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優秀市、綜合競爭力廣東省第一、中國城市科學發展綜合評價地級及以上大城市第二。 在中國南方,在改革開放先行一步的廣東省東莞市,30年改革開放發展的足跡、20年建市異軍突起的成就,讓我們從一座城市的變遷感受到了跨越發展的勃勃生機。 位於珠江三角洲東部的東莞市,北接廣州,南連深圳,毗鄰香港,面積246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71萬,2007年暫住人口557.8萬。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東莞是廣東省惠陽地區的一個生產總值僅為6.11億元的農業小縣。1985年9月撤縣設市,1988年升格為地級市。30年過去,東莞已經實現城鄉一體化,把32個鎮街緊緊地「化」為一座城市了。 一條大道與一種追求 東莞是一片富有激情的沃土。行走在這片沃土上,滿目生機。 車出廣深高速公路,人們便會進入「東莞大道」———一條連接東西、貫穿東莞新城區的快速路。這條建於2002年、從當年泥濘小道到一般水泥公路,到如今兩旁叢林掩映、中間鮮花綠樹相隔、寬達12車道的優質瀝青快速大道,亦如它的名字,直觀而深刻地表達了東莞的發展,生動地訴說著東莞發展的昨天與今天。 改革開放之初,東莞的路況普遍不好,外企開始到東莞來投資,四五噸的集裝箱貨車開進來,坑坑窪窪的路要走一天。從1955年到1978年,東莞修了1006公里路,但這些路中只有250公里是符合國家等級公路標準的,所謂等級,也只是簡易公路或者四級公路。 從東莞建市的第二年,開始大張旗鼓修路。1994年,東莞的4條主幹道和13條連網公路全部全線貫通。1995年,東莞平均公路密度達到92.9公里/百平方公里,而此時全國平均公路密度是11.6公里/百平方公里。正是這些交通大動脈,讓東莞的城市建設上了一層樓,更讓東莞的經濟開始騰飛。短短一兩年間,這些新路沿線就吸引了超過300億元的投資。 東莞有個鎮叫高埗,當地農民到只隔了一條江的城裡去賣菜,要繞道20多公里,有時人還沒進城,蔬菜就顛壞了。1985年,該鎮修了全國第一座由農民集資建設的收費大橋,走3公里就進城了。當時交通部派員來東莞調研,東莞人最先提出了「想致富、先修路」的口號。 如今東莞高等級公路通到村,高速公路貫穿多個鎮街。到2006年,全市通車里程達3891公里,公路平均密度達157.8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國前列。伴隨高速公路而來的是東莞的高速發展。 如果說「想致富,先修路」表達了東莞人求發展的樸素追求,路通財通展示了東莞發展的行進足跡,那麼邁上可持續發展的寬廣大道,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便是東莞人新的追求。 一群人與一個公司 富裕而和諧的東莞是人干出來的。 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東莞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這是一群實乾的人,敢乾的人,能乾的人。「宏遠人」——東莞宏遠集團的創業者是他們中的代表。 這些在創業中求發展的農民,他們在東莞開創了許多第一——東莞第一家上市企業,中國第一家民營籃球俱樂部,CBA第一家贏利的俱樂部,中國足壇第一筆轉會等等,說起這些,宏遠集團公司董事長陳林感慨萬千!陳林是東莞篁村人,1983年帶領鄉親脫貧致富,人們都親切地稱他為「林叔」。雖然做小家電、小型發電機生意賠了本,但背了一身債務的陳林沒有走回頭路。隨後,陳林和鄉親們借一次運動會舉辦之際做起了柴油和化肥生意,3年間便還清了債務,並用剩餘的錢蓋起了廠房,於1988年成立了宏遠集團。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宏遠的發展涉及工業、農業、高科技、體育等多個產業。1991年,宏遠成立股份公司,開始融資,宏遠公司的股份竟一度乏人問津。宏遠人認准了不回頭,1994年,陳林終於帶領宏遠在深交所正式掛牌上市。那時的深交所,鄉鎮企業寥寥無幾。 1993年,宏遠集團公司創建廣東宏遠籃球俱樂部,1994年7月宏遠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發行社會公眾股1800萬股。經過十餘年的發展,以多功能工業區開發經營為基礎,房地產開發為重點的粵宏遠,目前總資產已達到22億元。 說起宏遠的發展,陳林一個深刻體會是用人之道。他說,東莞用人很有包容性。比如宏遠集團,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是青海的,總經理是廣東興寧的,集團公司副董事長是廣東增城的,財務總監是廣東汕頭的。 宏遠涉足職業體育界,也是勇於「吃螃蟹」的表現。如今,廣東宏遠籃球隊已經成為東莞的城市名片,從這里走向NBA的籃球明星,又將「東莞製造」帶向世界。陳林感慨地說,宏遠是一群人奮斗的成果。 宏遠集團20年的發展歷程,是東莞20年繁榮興盛的一個縮影。而驍勇善戰的宏遠籃球隊,也代表著東莞的城市形象與城市精神。 這座城市與這個時代 2007年1月初,東莞城市精神確定為「海納百川,厚德務實」。 東莞城市精神的形成,是東莞這座城市優秀人文傳統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時代內涵,將成為新時期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東莞在加快發展中改善民生。2006年,東莞內源型經濟稅收首次超過外源型經濟稅收,占稅收總額的58%。2007年提高到66.7%。2007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位居全國地級以上市第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606元,也位於全國城市前列。東莞堅持對鎮村基層實行少統籌多讓權讓利,充分尊重基層的自主權,調動基層積極性,東莞人享受各種福利,率先實現小康生活。 東莞經濟的發展不但解決了本地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而且吸納了全國各地的幾百萬人,使東莞成為綜合性現代人才培訓的基地。來莞務工,不僅實現了「輸出一人,全家脫貧」,而且造就了一大批產業工人、實業家等。僅2007年,新莞人通過郵政匯出金額達193億元。有些新莞人運用學會和掌握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回鄉辦起個體戶或私營企業,帶動了當地的發展。 一座城市因一個時代而輝煌,一個時代因一座城市而更精彩。 這座城市叫東莞。

⑸ 誰知道東莞的經濟從哪年開始飛速發展的

1.從貧窮落後到富裕文明,實現了經濟社會協調進步1978年以前,東莞部分群眾的溫飽還沒有解決。如今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寬裕小康。2006年,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532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661元,城鄉居民本幣儲蓄存款余額2013.4億元。人均居住面積41.8平方米。2000年,在完善職工社會保險的同時,東莞在全國率先推行了農民養老保險,2006年,全市參加各類社會保險達921萬人次。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社會文明程度大為提高。近年來,被評為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佳魅力城市、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中國典範品牌城市、製造業十大最具競爭力城市、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先進城市、廣東省文明城市、廣東省教育強市、2006年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排名第九、國際花園城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全國禁毒先進單位、全國兩基教育先進市、國家籃球城市、全國體育先進市等榮譽稱號。 1978年以前,東莞80%的勞動力從事農業,只有377家工業企業,工業產值僅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0%左右,基礎非常薄弱。改革開放20多年,我市迅速實現了工業化,規模不斷壯大,結構日趨優化,產業特色明顯,形成了以IT產業為主導,機械電氣、紡織服裝、傢具、五金等產業為支柱,配套能力日趨完善的現代工業體系,全面參與了國際產業分工,具備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礎條件。2006年三大產業比例達到05:58.1:11.4。工業總產值5529.7億元,是1980年的550倍。東莞工業形成了以電子信息製造業為龍頭的比較完整、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行業覆蓋面廣,分布在31個大行業中。以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為代表的一批技術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行業已成為龍頭產業,成為拉動工業新的增長點。2006年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產值2194.19億,增長21.5%,實現利潤總額54.14億元,增長31.4%。2.是東莞經濟在全省和全國的地位明顯提高改革開放以來,我市GDP以年均22%的速度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分別是同期全省、全國GDP年均增速的1.14倍和1.43倍。目前,東莞的綜合經濟實力已躋身全國大中城市前20名,在全省位居深圳、廣州、佛山之後,列第四位。 2006年生產總值2626.51億元,佔全省10.11%,全國1.25%在外經貿方面: 2006年,全市進出口總額達842.21億美元,同比增長13.2%,佔全國4.78%,全省15.97%,其中出口473.76億美元,進出總值達368.45億美元,實現外貿順差10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金額43.38億美元,增長15.63%(舊口徑)。2006年東莞市榮獲全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一等獎。 在其它主要經濟指標方面:2006年,我市全年向中央和省上繳財政收入277.6億元;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626.51億元,比上年增長19%;全市工商稅收總額359.37億元,比上年增長22.9%;全年地方財政支出147.9億元,比上年增長26.4%。此外,東莞吸引了全國各地500多萬人前來創業打工,每年通過郵局匯到各地的款項都超過200億元。還有許多外來員工通過在東莞工作,學到了技術,學會了管理,積累了經驗和資金,返鄉創業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⑹ 東莞市改革開放30周年變化及其成就....

《經濟日報》第13版以整版篇幅,全面介紹了東莞改革開放30年來的發展歷程、輝煌成就和成功經驗,深入闡述了東莞經濟社會雙轉型戰略思路與未來的發展方向。本報特全文轉載。 營造創新環境 實現跨越發展 ———廣東省東莞市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紀實 數字是枯燥的,但它能反映東莞市發展的真實圖景。 實力強:2007年全市生產總值3151億元,比1978年增長120倍,年均增長18%,是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00億元的13個城市之一;2007年來源於東莞的財政收入540億元,比1978年增長440餘倍,年均增長22.5%。2007年東莞市村組集體凈資產超800億元。全市32個鎮街地方財政可支配收入總額159億元,平均每個鎮4.97億元,其中超10億元的鎮街3個。28個鎮全部進入「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生活富:2007年東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606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84倍、77倍。2007年,東莞每百戶居民家庭擁有汽車達52輛,位居全國前列。2000年,東莞率先建立農民養老保險制度,並逐年提高農民基本醫療保險待遇。 製造強:東莞生產的運動鞋全國第一,年產約十億雙,全球每十雙就有一雙產自東莞;中國服裝五分之一產自東莞;中國出口的傢具五分之一來自東莞;東莞生產的電腦磁頭、電腦掃描儀、電腦驅動器、高級交流電容器、微型馬達、電腦冰箱、錄像磁頭等產品佔世界市場份額的10%—40%,居世界第一。 貢獻大:2007年,東莞的國稅收入突破400億元;東莞為全國約500萬外來務工人員創造了就業機會,近10年來外來務工人員經東莞郵局匯款金額累計高達1400億元。 榮譽多:近年來,東莞先後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最佳魅力城市」、「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全國城市生活質量排行榜第二名」、「國際花園城市」等多項殊榮。 2007年,東莞市獲中國創新型城市、廣東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優秀市、綜合競爭力廣東省第一、中國城市科學發展綜合評價地級及以上大城市第二。 在中國南方,在改革開放先行一步的廣東省東莞市,30年改革開放發展的足跡、20年建市異軍突起的成就,讓我們從一座城市的變遷感受到了跨越發展的勃勃生機。 位於珠江三角洲東部的東莞市,北接廣州,南連深圳,毗鄰香港,面積246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71萬,2007年暫住人口557.8萬。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東莞是廣東省惠陽地區的一個生產總值僅為6.11億元的農業小縣。1985年9月撤縣設市,1988年升格為地級市。30年過去,東莞已經實現城鄉一體化,把32個鎮街緊緊地「化」為一座城市了。 一條大道與一種追求 東莞是一片富有激情的沃土。行走在這片沃土上,滿目生機。 車出廣深高速公路,人們便會進入「東莞大道」———一條連接東西、貫穿東莞新城區的快速路。這條建於2002年、從當年泥濘小道到一般水泥公路,到如今兩旁叢林掩映、中間鮮花綠樹相隔、寬達12車道的優質瀝青快速大道,亦如它的名字,直觀而深刻地表達了東莞的發展,生動地訴說著東莞發展的昨天與今天。 改革開放之初,東莞的路況普遍不好,外企開始到東莞來投資,四五噸的集裝箱貨車開進來,坑坑窪窪的路要走一天。從1955年到1978年,東莞修了1006公里路,但這些路中只有250公里是符合國家等級公路標準的,所謂等級,也只是簡易公路或者四級公路。 從東莞建市的第二年,開始大張旗鼓修路。1994年,東莞的4條主幹道和13條連網公路全部全線貫通。1995年,東莞平均公路密度達到92.9公里/百平方公里,而此時全國平均公路密度是11.6公里/百平方公里。正是這些交通大動脈,讓東莞的城市建設上了一層樓,更讓東莞的經濟開始騰飛。短短一兩年間,這些新路沿線就吸引了超過300億元的投資。 東莞有個鎮叫高埗,當地農民到只隔了一條江的城裡去賣菜,要繞道20多公里,有時人還沒進城,蔬菜就顛壞了。1985年,該鎮修了全國第一座由農民集資建設的收費大橋,走3公里就進城了。當時交通部派員來東莞調研,東莞人最先提出了「想致富、先修路」的口號。 如今東莞高等級公路通到村,高速公路貫穿多個鎮街。到2006年,全市通車里程達3891公里,公路平均密度達157.8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國前列。伴隨高速公路而來的是東莞的高速發展。 如果說「想致富,先修路」表達了東莞人求發展的樸素追求,路通財通展示了東莞發展的行進足跡,那麼邁上可持續發展的寬廣大道,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便是東莞人新的追求。 一群人與一個公司 富裕而和諧的東莞是人干出來的。 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東莞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這是一群實乾的人,敢乾的人,能乾的人。「宏遠人」——東莞宏遠集團的創業者是他們中的代表。 這些在創業中求發展的農民,他們在東莞開創了許多第一——東莞第一家上市企業,中國第一家民營籃球俱樂部,CBA第一家贏利的俱樂部,中國足壇第一筆轉會等等,說起這些,宏遠集團公司董事長陳林感慨萬千!陳林是東莞篁村人,1983年帶領鄉親脫貧致富,人們都親切地稱他為「林叔」。雖然做小家電、小型發電機生意賠了本,但背了一身債務的陳林沒有走回頭路。隨後,陳林和鄉親們借一次運動會舉辦之際做起了柴油和化肥生意,3年間便還清了債務,並用剩餘的錢蓋起了廠房,於1988年成立了宏遠集團。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宏遠的發展涉及工業、農業、高科技、體育等多個產業。1991年,宏遠成立股份公司,開始融資,宏遠公司的股份竟一度乏人問津。宏遠人認准了不回頭,1994年,陳林終於帶領宏遠在深交所正式掛牌上市。那時的深交所,鄉鎮企業寥寥無幾。 1993年,宏遠集團公司創建廣東宏遠籃球俱樂部,1994年7月宏遠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發行社會公眾股1800萬股。經過十餘年的發展,以多功能工業區開發經營為基礎,房地產開發為重點的粵宏遠,目前總資產已達到22億元。 說起宏遠的發展,陳林一個深刻體會是用人之道。他說,東莞用人很有包容性。比如宏遠集團,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是青海的,總經理是廣東興寧的,集團公司副董事長是廣東增城的,財務總監是廣東汕頭的。 宏遠涉足職業體育界,也是勇於「吃螃蟹」的表現。如今,廣東宏遠籃球隊已經成為東莞的城市名片,從這里走向NBA的籃球明星,又將「東莞製造」帶向世界。陳林感慨地說,宏遠是一群人奮斗的成果。 宏遠集團20年的發展歷程,是東莞20年繁榮興盛的一個縮影。而驍勇善戰的宏遠籃球隊,也代表著東莞的城市形象與城市精神。 這座城市與這個時代 2007年1月初,東莞城市精神確定為「海納百川,厚德務實」。 東莞城市精神的形成,是東莞這座城市優秀人文傳統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時代內涵,將成為新時期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東莞在加快發展中改善民生。2006年,東莞內源型經濟稅收首次超過外源型經濟稅收,占稅收總額的58%。2007年提高到66.7%。2007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位居全國地級以上市第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606元,也位於全國城市前列。東莞堅持對鎮村基層實行少統籌多讓權讓利,充分尊重基層的自主權,調動基層積極性,東莞人享受各種福利,率先實現小康生活。 東莞經濟的發展不但解決了本地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而且吸納了全國各地的幾百萬人,使東莞成為綜合性現代人才培訓的基地。來莞務工,不僅實現了「輸出一人,全家脫貧」,而且造就了一大批產業工人、實業家等。僅2007年,新莞人通過郵政匯出金額達193億元。有些新莞人運用學會和掌握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回鄉辦起個體戶或私營企業,帶動了當地的發展。 一座城市因一個時代而輝煌,一個時代因一座城市而更精彩。 這座城市叫東莞。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txt/2008-11/13/content_16757466.htm

http://www.gznet.com/news/zt/3226/gdx/dg/200811/t20081115_826748.html

⑺ 為什麼感覺東莞經濟往日的輝煌一去不復返

北有雄安,南有東莞,如果說雄安承接了北京的一部分城市職能,那麼東莞則是深圳最好的「合作夥伴」,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背景下,東莞擁有的發展機遇是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就連緊靠廣州的佛山,未來發展潛力,與東莞相比,都「遜色三分」。

2017年和2018年,東莞連續兩年成功入圍新一線城市,得益於深圳的產業轉移,以及自身的經濟結構轉型,東莞已經從過去的「世界工廠」,搖身一變成為中國高科技產業新高地,華為入駐松山湖、OPPO和vivo兩大手機總部都在東莞,再加上阿里巴巴以及多家世界500強紛紛搶灘東莞,這一系列的動作背後,釋放了一個信號,就是搶灘東莞,就等於在粵港澳大灣區,插上了一把「尖刀利刃」。因為東莞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

總結:從目前來看,東莞的人口體量和GDP總量,與長三角發達城市相比,還有一定距離,不管是與蘇州還是寧波、或者是無錫,東莞始終還有一段距離,未來東莞,在經濟增長與資源吸引力的協同下,還需要發力,爭取利用5-10年時間,將東莞建設成為我國經濟轉型的示範城市,以及國際知名的高新產業新城,力爭到2025年,將東莞建設成為國內高新技術產業「領頭羊」,以及中國經濟轉型最佳示範城市。

⑻ 改革開放前的經濟形勢是什麼

經濟上,至1978年為止,盡管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3624億元,比1965年的1716億元 翻了一倍多,年均遞增率達6.8%,並建立起了一個獨立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但是人民依然貧苦,技術比較落後,並且經過文革後,中共出現一定程度的執政危機和信任危機。

為盡快加快經濟發展,以鄧小平為首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開始逐一解決這些問題,並試圖改變人民心目中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根深蒂固的形象,這場改革運動的目的是以維持社會主義制度為前提,改變生產中不適應生產發展的管理體制和政策,並建立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體制。

這場改革的經濟方面在農村取得了率先突破,並隨之迅速在全國各經濟領域內推行改革。

(8)改革開放前東莞經濟發展狀況擴展閱讀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南方談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⑼ 介紹東莞發展成就

1978年以前,東莞除了向港澳出口少量的農副產品外,與境外的其他經濟技術合作幾乎是空白。目前已有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來東莞投資,興辦了14000多家外資企業,累計利用外資331多億美元,已基本形成覆蓋全球的市場網路和參與國際市場大循環的格局。世界500強企業有70家,境外上市公司有近800家在東莞投資辦廠。東莞已成為國際性的加工製造業基地,尤其是全球重要的電腦及周邊產品生產基地,一批IT產品占據了世界市場20%至40%的份額,全市電腦零部件綜合配套率達到95%。在IT界享有"無論你在哪裡下訂單,都在東莞製造"的美譽,也有"東莞塞車,世界缺貨"的說法。鞋類、服裝、玩具、傢具等產品也大量遠銷歐、美等國際市場,世界上每十雙運動鞋就有一雙產自東莞。
《經濟日報》第13版以整版篇幅,全面介紹了東莞改革開放30年來的發展歷程、輝煌成就和成功經驗,深入闡述了東莞經濟社會雙轉型戰略思路與未來的發展方向。本報特全文轉載。 營造創新環境 實現跨越發展 ———廣東省東莞市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紀實 數字是枯燥的,但它能反映東莞市發展的真實圖景。 實力強:2007年全市生產總值3151億元,比1978年增長120倍,年均增長18%,是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00億元的13個城市之一;2007年來源於東莞的財政收入540億元,比1978年增長440餘倍,年均增長22.5%。2007年東莞市村組集體凈資產超800億元。全市32個鎮街地方財政可支配收入總額159億元,平均每個鎮4.97億元,其中超10億元的鎮街3個。28個鎮全部進入「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生活富:2007年東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606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84倍、77倍。2007年,東莞每百戶居民家庭擁有汽車達52輛,位居全國前列。2000年,東莞率先建立農民養老保險制度,並逐年提高農民基本醫療保險待遇。 製造強:東莞生產的運動鞋全國第一,年產約十億雙,全球每十雙就有一雙產自東莞;中國服裝五分之一產自東莞;中國出口的傢具五分之一來自東莞;東莞生產的電腦磁頭、電腦掃描儀、電腦驅動器、高級交流電容器、微型馬達、電腦冰箱、錄像磁頭等產品佔世界市場份額的10%—40%,居世界第一。 貢獻大:2007年,東莞的國稅收入突破400億元;東莞為全國約500萬外來務工人員創造了就業機會,近10年來外來務工人員經東莞郵局匯款金額累計高達1400億元。 榮譽多:近年來,東莞先後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最佳魅力城市」、「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全國城市生活質量排行榜第二名」、「國際花園城市」等多項殊榮。 2007年,東莞市獲中國創新型城市、廣東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優秀市、綜合競爭力廣東省第一、中國城市科學發展綜合評價地級及以上大城市第二。 在中國南方,在改革開放先行一步的廣東省東莞市,30年改革開放發展的足跡、20年建市異軍突起的成就,讓我們從一座城市的變遷感受到了跨越發展的勃勃生機。 位於珠江三角洲東部的東莞市,北接廣州,南連深圳,毗鄰香港,面積246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71萬,2007年暫住人口557.8萬。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東莞是廣東省惠陽地區的一個生產總值僅為6.11億元的農業小縣。1985年9月撤縣設市,1988年升格為地級市。30年過去,東莞已經實現城鄉一體化,把32個鎮街緊緊地「化」為一座城市了。 一條大道與一種追求 東莞是一片富有激情的沃土。行走在這片沃土上,滿目生機。 車出廣深高速公路,人們便會進入「東莞大道」———一條連接東西、貫穿東莞新城區的快速路。這條建於2002年、從當年泥濘小道到一般水泥公路,到如今兩旁叢林掩映、中間鮮花綠樹相隔、寬達12車道的優質瀝青快速大道,亦如它的名字,直觀而深刻地表達了東莞的發展,生動地訴說著東莞發展的昨天與今天。 改革開放之初,東莞的路況普遍不好,外企開始到東莞來投資,四五噸的集裝箱貨車開進來,坑坑窪窪的路要走一天。從1955年到1978年,東莞修了1006公里路,但這些路中只有250公里是符合國家等級公路標準的,所謂等級,也只是簡易公路或者四級公路。 從東莞建市的第二年,開始大張旗鼓修路。1994年,東莞的4條主幹道和13條連網公路全部全線貫通。1995年,東莞平均公路密度達到92.9公里/百平方公里,而此時全國平均公路密度是11.6公里/百平方公里。正是這些交通大動脈,讓東莞的城市建設上了一層樓,更讓東莞的經濟開始騰飛。短短一兩年間,這些新路沿線就吸引了超過300億元的投資。 東莞有個鎮叫高埗,當地農民到只隔了一條江的城裡去賣菜,要繞道20多公里,有時人還沒進城,蔬菜就顛壞了。1985年,該鎮修了全國第一座由農民集資建設的收費大橋,走3公里就進城了。當時交通部派員來東莞調研,東莞人最先提出了「想致富、先修路」的口號。 如今東莞高等級公路通到村,高速公路貫穿多個鎮街。到2006年,全市通車里程達3891公里,公路平均密度達157.8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國前列。伴隨高速公路而來的是東莞的高速發展。 如果說「想致富,先修路」表達了東莞人求發展的樸素追求,路通財通展示了東莞發展的行進足跡,那麼邁上可持續發展的寬廣大道,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便是東莞人新的追求。 一群人與一個公司 富裕而和諧的東莞是人干出來的。 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東莞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這是一群實乾的人,敢乾的人,能乾的人。「宏遠人」——東莞宏遠集團的創業者是他們中的代表。 這些在創業中求發展的農民,他們在東莞開創了許多第一——東莞第一家上市企業,中國第一家民營籃球俱樂部,CBA第一家贏利的俱樂部,中國足壇第一筆轉會等等,說起這些,宏遠集團公司董事長陳林感慨萬千!陳林是東莞篁村人,1983年帶領鄉親脫貧致富,人們都親切地稱他為「林叔」。雖然做小家電、小型發電機生意賠了本,但背了一身債務的陳林沒有走回頭路。隨後,陳林和鄉親們借一次運動會舉辦之際做起了柴油和化肥生意,3年間便還清了債務,並用剩餘的錢蓋起了廠房,於1988年成立了宏遠集團。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宏遠的發展涉及工業、農業、高科技、體育等多個產業。1991年,宏遠成立股份公司,開始融資,宏遠公司的股份竟一度乏人問津。宏遠人認准了不回頭,1994年,陳林終於帶領宏遠在深交所正式掛牌上市。那時的深交所,鄉鎮企業寥寥無幾。 1993年,宏遠集團公司創建廣東宏遠籃球俱樂部,1994年7月宏遠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發行社會公眾股1800萬股。經過十餘年的發展,以多功能工業區開發經營為基礎,房地產開發為重點的粵宏遠,目前總資產已達到22億元。 說起宏遠的發展,陳林一個深刻體會是用人之道。他說,東莞用人很有包容性。比如宏遠集團,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是青海的,總經理是廣東興寧的,集團公司副董事長是廣東增城的,財務總監是廣東汕頭的。 宏遠涉足職業體育界,也是勇於「吃螃蟹」的表現。如今,廣東宏遠籃球隊已經成為東莞的城市名片,從這里走向NBA的籃球明星,又將「東莞製造」帶向世界。陳林感慨地說,宏遠是一群人奮斗的成果。 宏遠集團20年的發展歷程,是東莞20年繁榮興盛的一個縮影。而驍勇善戰的宏遠籃球隊,也代表著東莞的城市形象與城市精神。 這座城市與這個時代 2007年1月初,東莞城市精神確定為「海納百川,厚德務實」。 東莞城市精神的形成,是東莞這座城市優秀人文傳統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時代內涵,將成為新時期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東莞在加快發展中改善民生。2006年,東莞內源型經濟稅收首次超過外源型經濟稅收,占稅收總額的58%。2007年提高到66.7%。2007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位居全國地級以上市第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606元,也位於全國城市前列。東莞堅持對鎮村基層實行少統籌多讓權讓利,充分尊重基層的自主權,調動基層積極性,東莞人享受各種福利,率先實現小康生活。 東莞經濟的發展不但解決了本地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而且吸納了全國各地的幾百萬人,使東莞成為綜合性現代人才培訓的基地。來莞務工,不僅實現了「輸出一人,全家脫貧」,而且造就了一大批產業工人、實業家等。僅2007年,新莞人通過郵政匯出金額達193億元。有些新莞人運用學會和掌握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回鄉辦起個體戶或私營企業,帶動了當地的發展。 一座城市因一個時代而輝煌,一個時代因一座城市而更精彩。 這座城市叫東莞。

⑽ 改革開放30年來,東莞的各方面變化(詳細)

我從小住的大房來子,還自有很多房子出租,現在只能是租商品房住了,不知好還是不好,地也征了,本地居委會停發外嫁女的福利分紅等,禁么了,弄得二公里的路坐公車還得坐上半天才到。。本地人好賭成風,,花天酒地,,,。外表是變得好靚啊,小偷也多了,俺就在路上就給搶4次,。小時候在家是不關門的,晚上也不關門,現在啊,進家得開幾個門鎖啊。懷念村子的生活,,,住大房子就相當於現在的別墅呀,呵呵,還有一百多平方的小院,,,

閱讀全文

與改革開放前東莞經濟發展狀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