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述一下湖北經濟發展狀況.
武漢可以佔三分之一強;接下來就是宜昌和襄陽,都是發展蠻快的;再往下都差不多了(黃石、荊門、荊州、孝感、黃岡等),還有仙桃、潛江、天門這三個省直管發展的相對來說也還不錯,可能就恩施和神龍架林區那邊相對來說總量小點!
㈡ 湖北未來經濟發展得比較好的城鎮有哪些
說到湖北我想大家應該再熟悉不過了,今年年初一場可怕的疫情讓湖北陷入了空前的混亂和恐慌之中,好在我國醫療水平的提高使疫情最終得到了控制,湖北省也早就解除了封鎖。在這里祝湖北的人們能夠健健康康,經濟也能夠重回巔峰。湖北省昔日的強大人們都看在眼裡,除了省會武漢市之外,還有這樣三座城市的綜合實力也十分強大,而且潛力十足,雖然目前他們還都是三線城市,但是在未來這三座三線城市有望實現崛起,成功的躋身我國二線城市行列。
這樣充滿歷史文化氣息的三座城市,在未來的發展已經被所有人看好。作為網友的你認為這三座城市能夠成為二線城市嗎?
㈢ 求一篇關於湖北經濟發展的論文!急急急!!!
湖北經濟發展急需解決的幾個問題
近年來,我省經濟發展「速度較快、效益較好、物價較低、運行較穩、後勁較足」,是十年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但是,與潛在的發展優勢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當前,在提倡「大開放」的背景下,有一些問題要予以特別關注。
□在堅持「好」的同時,盡可能加快發展
對於經濟發展來說,「好」當然是首要的,但「快」也是必須的,兩者兼顧,經濟才能健康、快速發展。
從今年上半年中部各省的GDP數據看,湖北的總量位於第二,增長率為第四。河南6817.02億(1位),增長14.7%(1位);湖北3953.6億(2位),增長13.3%;湖南3930.38億(3位),增長14.2%(2位);山西2511.6億,增長14.1%(3位)。
上半年,我省的GDP在全國居第11位,但之前的10位速度更快。譬如,廣東、山東、江蘇、浙江、河南、遼寧、四川的增速分別為14.3%、14.7%、15%、14.7%、14.7%、14.8%、13.7%。
我們發展不快的主要原因是開放不夠,經濟潛力沒有轉變為經濟實力。
□完善投資環境,增強湖北的投資魅力
從今年上半年中部各省的投資情況來看,我省投資增長31.6%,總量位居第三。在投資中一些大項目尤其是電子信息項目明顯增加,如80萬噸乙烯、中芯國際(總投資100億元)、富士康(一期10億美元)等。但是整個投資規模增長並不快,環境招商與產業鏈招商成為兩個關鍵問題。
□增強中小企業的發展動力,提高配套能力
我省的大企業在中部獨占鰲頭。「2006年中國企業500強」中部地區有55家,湖北有11家,東風汽車公司(22位)、武漢鋼鐵(集團)公司(48位)位居前列。
與大企業驕人業績相比,我省中小企業卻成了發展的「短板」。「2006年民營企業500強」中,湖北只有10家,僅佔2%。
中小企業發展不快主要是企業的經營環境問題,中小企業在缺資金、人才、技術的同時,還受到發展環境不優的制約。
□縣域經濟的擴張能力急待增強
縣域經濟是我省經濟發展的「軟肋」。2006年12月,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第六屆百強縣公布,河南省3個、湖南省2個、山西省1個,我省榜上無名;中部百強縣(市)中,山西有12個、安徽有10個、江西有9個、河南有40個、湖南有20個、湖北僅有9個。經濟發展具有「動車組效應」,一個縣域經濟的發展,需要縣城和15個左右的鄉鎮的共同發展。目前,我省雖然已經對恩施之外的縣市全部實行擴權,其他省份則又有新的進步。浙江已經從「強縣擴權」發展到「強鎮擴權」,今年5月給141個省級中心鎮部分賦予縣級許可權,鼓勵山區農民到中心鎮落戶。
□在中部崛起機遇中謀發展
中央2006年3月正式提出中部崛起戰略之後,進一步明確了享受政策區域、中部辦、增值稅轉型等問題,中部各省都相應修改了發展戰略。我省在發展戰略上也應做一些調整:學習川渝經濟區,建設鄂豫經濟區;「三圈鼎立,三帶均衡」,拉動湖北經濟發展。即在武漢之外,發展宜昌、襄樊經濟圈,發展長江、漢江、清江經濟帶。
□積極爭取國家級新區,協調武漢城市圈發展
從中央同時批重慶、成都兩個西部新區來看,「四大板塊各設1-2個新區」的說法有可能。武漢市經濟發展速度很快,是中部單體最大的城市,但是,鄭州、長沙在全力追趕。2003年鄭州、長沙的經濟總量分別為武漢的 66.3%和55.8%,2004年分別為 70.3%和56.7%,2005年則分別高達73.7%和67.9%。鄭州圈從2002年起在中部一直領先。2004年中原城市圈的經濟總量超過武漢城市圈1100億,2005年超過1900億,2006年超過近2500億。關鍵的問題是武漢衛星城市規模小。經濟學中有一個「獅狼之爭」:一群狼肯定能夠打敗由一頭獅子帶領的羊群。2006年中原城市群的GDP:鄭州2001億,洛陽1331億,許昌717億,焦作698億,平頂山671億,新鄉633億,開封472億,漯河377億,濟源180億,共計7080億(一年增加1166億)。而2006年武漢城市圈的GDP分別為:武漢2590億,孝感404億,黃岡391億,黃石401億,咸寧234億,鄂州168億,仙桃162億,天門122億,潛江125億,共計4597億(一年增長596億)。
為使圈內8個城市與武漢同步發展,建議結合武漢新區的爭取和建設,採取以下措施:武漢城市圈應該1+8+3,即增加岳陽、信陽、九江,相當於原來的武漢經濟協作區,打破行政區的局限;發揮武漢科教實力,實行1+1戰略,即一所著名大學幫助一個地級市;大圈套小圈,如黃岡、黃石、鄂州,或者天門、潛江、仙桃本身就是一個小經濟圈,目前合作不足,競爭有餘。
㈣ 請問湖北隨州的生活狀況、經濟發展情況如何
1.一個人的話,生活復費用、租房制費用、額外開銷等支出情況,大約每月的必要支出在1000元左右。
2.隨州氣候適宜,不會極端的冷或是熱。
3.說實話,我覺得在昆明會比較好,畢竟昆明比隨州的經濟更加繁榮,
環境也比較優美,但是隨州在搞三城同創,潛力非常大,你可以親自到隨著隨州來看看,自己再做決定。
㈤ 湖北省孝感市的經濟發展狀況
孝感一個小地方卻有著和武漢差不多的物價(有的東西比武漢還要貴),這里的人工資不高卻很愛面子喜歡高消費哦。這里工廠少,大型商超到是比較多(這么小的地方應該算多了)
總結6個字吧:人傻,錢多,速來
㈥ 湖北經濟發展論文,急!
湖北經濟發展急需解決的幾個問題
近年來,我省經濟發展「速度較快、效益較好、物回價較低、運行較穩、後勁答較足」,是十年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但是,與潛在的發展優勢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當前,在提倡「大開放」的背景下,有一些問題要予以特別關注。
□在堅持「好」的同時,盡可能加快發展
對於經濟發展來說,「好」當然是首要的,但「快」也是必須的,兩者兼顧,經濟才能健康、快速發展。
從今年上半年中部各省的GDP數據看,湖北的總量位於第二,增長率為第四。河南6817.02億(1位),增長14.7%(1位);湖北3953.6億(2位),增長13.3%;湖南3930.38億(3位),增長14.2%(2位);山西2511.6億,增長14.1%(3位)。
上半年,我省的GDP在全國居第11位,但之前的10位速度更快。譬如,廣東、山東、江蘇、浙江、河南、遼寧、四川的增速分別為14.3%、14.7%、15%、14.7%、14.7%、14.8%、13.7%。
我們發展不快的主要原因是開放不夠,經濟潛力沒有轉變為經濟實力。
□完善投資環境,增強湖北的投資魅力
㈦ 湖北經濟問題
2007年 12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武漢城市 圈和長株潭城市群作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 區,以探求在 日益增大的資源環境壓力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這樣的發展布局決定了中部崛起的戰略有別於先期發展起來的其他發展模式,也就是要求中部的經濟發展模式不能照搬沿海模式 ,要 比沿海 的發展模式更加先進。為了更好地按照中央部署加快發展 ,有必要對在發展 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加以研究,以利於減少崛起過程中產生過多的障礙干擾。本文通過對此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1 存在的問題
湖北地處我國經濟地理中心位置,尤其是以武漢為原點、1000公里作為半徑畫圈,將把我國主要的經濟大城市或省會圈進其中。隨著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的陸續建成,更是極大地從時間上、空間上縮短了原始客觀上的距離。如此一來湖北經濟肯定將會加速發展,進而帶動整個中部地區的發展,實現中部崛起的重大戰略任務。面對這樣一個重要發展機遇,湖北武漢如何才能順應發展的趨勢,真正完成跨越式的發展,除了完整執行中央戰略決策以外,還要解決如下一些問題,才能在中部崛起過程中實現新的創新發展模式。
1.1 中部觀念需要革新
現在沿海一帶由於優先開放而展現出的發展結果,已經使原先並不先進的地區得以在經濟發展的進程 中走在了前面,因而在思想觀念上也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他們敢於探索、勇於拼搶的精神體現得很充分,創業形成 了一種民風,接受新的知識也 比較快。而湖北以前由於地處中部而受到政策以及人們思想意識等諸多因素影響,長期以來形成了較大惰性 ,缺乏「敢」字當頭,不敢先天下闖而闖,因而普遍有一種「看」的心態,求穩不上進。民眾對於新的觀念接觸雖早,實踐卻遲,強調客觀成分多,主觀意識少,使原本先進的地方變成了相對落後的地方。
1.2 經濟格局要均勻化
現在湖北經濟格局呈現出東強西弱、南北不均的局面,而且武漢市與省內其它城市的實力差別很大,武漢的 GDP佔全省一半左右 ,全省沒有形成一些相應行業的產業群,這樣的格局會影響全省的發展 。因為其他發展慢的地方競爭力弱 ,就是有比較優勢也難以轉化為競爭優勢,影響全省的發展。
1.3 勞動效率需要提高
勞動效率(或工作效率)是勞動者從事創造社會財富(包括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效率。它反映勞動者的勞動成果與相應 的勞動消耗之間的對比關系。勞動生產率 的提高並不等於勞動效率 的提高。勞動效率不單與勞動生產率成正比,而且與勞動的有效系數成正比。要提高勞動的效率,不但要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更須努力提高勞動的有效值。勞動生產率只有當它運用於適合人們客觀需要的方面才能成為有效的勞動生產率,從而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出相應的效率。湖北需要在勞動效率方面比先發達起來的沿海地區具有更高、更好的勞動效率才能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1.4 重新認識地理優勢
白海洋文化占優勢地位 以來 ,沿海地 區就被認為是先進或是比較先進的地方 ,因此 ,人們往往一說沿海地區自然就覺得地理位置優越 ,比內地容易發展。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往的固定地理概念應該被動態地理概念所代替。由於信息通訊的發展、運輸工具的不斷進步、交通設施的不斷完善 ,使得客觀地理位置發生了主觀意識上的位移。因此,湖北的地理位置需要重新認識 ,不能僅將她定位於內地區域而局限於內地發展模式。
2 問題存在的原因分析
2.1 視野不闊,創新意識不強
以前由於世界科技發展水平比較低 ,人們思想也 比較封閉 ,對外交流不容易。湖北地處中部交通要道 ,資源豐富,河流湖泊眾多 ,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歷史上就是農業大省 ,相當多的民眾有一種小富即安的心態,不願創新求變。這種現象的延續效應,從現在武漢的漢正街 出現的由大量外省商賈占據賣場可見一斑。漢正街許多當地住戶改革初期賺 了錢後 ,就停做生意開始出租商鋪 賺點租金,而能在商品流通 中賺取利潤的商業行為卻為外地人所為。
論文關鍵詞:湖北省「兩型社會」中部崛起
論文摘要:本文論述了湖北武漢地區要實現中央提出的建設「兩型社會」,發展方式要有別於沿海三大城市圈發展模式的要求所需要解決的若干問題,分析了存在這些問題的原因,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與措施。
2007年 12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武漢城市 圈和長株潭城市群作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 區,以探求在 日益增大的資源環境壓力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這樣的發展布局決定了中部崛起的戰略有別於先期發展起來的其他發展模式,也就是要求中部的經濟發展模式不能照搬沿海模式 ,要 比沿海 的發展模式更加先進。為了更好地按照中央部署加快發展 ,有必要對在發展 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加以研究,以利於減少崛起過程中產生過多的障礙干擾。本文通過對此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1 存在的問題
湖北地處我國經濟地理中心位置,尤其是以武漢為原點、1000公里作為半徑畫圈,將把我國主要的經濟大城市或省會圈進其中。隨著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的陸續建成,更是極大地從時間上、空間上縮短了原始客觀上的距離。如此一來湖北經濟肯定將會加速發展,進而帶動整個中部地區的發展,實現中部崛起的重大戰略任務。面對這樣一個重要發展機遇,湖北武漢如何才能順應發展的趨勢,真正完成跨越式的發展,除了完整執行中央戰略決策以外,還要解決如下一些問題,才能在中部崛起過程中實現新的創新發展模式。
1.1 中部觀念需要革新
現在沿海一帶由於優先開放而展現出的發展結果,已經使原先並不先進的地區得以在經濟發展的進程 中走在了前面,因而在思想觀念上也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他們敢於探索、勇於拼搶的精神體現得很充分,創業形成 了一種民風,接受新的知識也 比較快。而湖北以前由於地處中部而受到政策以及人們思想意識等諸多因素影響,長期以來形成了較大惰性 ,缺乏「敢」字當頭,不敢先天下闖而闖,因而普遍有一種「看」的心態,求穩不上進。民眾對於新的觀念接觸雖早,實踐卻遲,強調客觀成分多,主觀意識少,使原本先進的地方變成了相對落後的地方。
1.2 經濟格局要均勻化
現在湖北經濟格局呈現出東強西弱、南北不均的局面,而且武漢市與省內其它城市的實力差別很大,武漢的 GDP佔全省一半左右 ,全省沒有形成一些相應行業的產業群,這樣的格局會影響全省的發展 。因為其他發展慢的地方競爭力弱 ,就是有比較優勢也難以轉化為競爭優勢,影響全省的發展。1.3 勞動效率需要提高
勞動效率(或工作效率)是勞動者從事創造社會財富(包括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效率。它反映勞動者的勞動成果與相應 的勞動消耗之間的對比關系。勞動生產率 的提高並不等於勞動效率 的提高。勞動效率不單與勞動生產率成正比,而且與勞動的有效系數成正比。要提高勞動的效率,不但要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更須努力提高勞動的有效值。勞動生產率只有當它運用於適合人們客觀需要的方面才能成為有效的勞動生產率,從而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出相應的效率。湖北需要在勞動效率方面比先發達起來的沿海地區具有更高、更好的勞動效率才能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1.4 重新認識地理優勢
白海洋文化占優勢地位 以來 ,沿海地 區就被認為是先進或是比較先進的地方 ,因此 ,人們往往一說沿海地區自然就覺得地理位置優越 ,比內地容易發展。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往的固定地理概念應該被動態地理概念所代替。由於信息通訊的發展、運輸工具的不斷進步、交通設施的不斷完善 ,使得客觀地理位置發生了主觀意識上的位移。因此,湖北的地理位置需要重新認識 ,不能僅將她定位於內地區域而局限於內地發展模式。
2 問題存在的原因分析
2.1 視野不闊,創新意識不強
以前由於世界科技發展水平比較低 ,人們思想也 比較封閉 ,對外交流不容易。湖北地處中部交通要道 ,資源豐富,河流湖泊眾多 ,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歷史上就是農業大省 ,相當多的民眾有一種小富即安的心態,不願創新求變。這種現象的延續效應,從現在武漢的漢正街 出現的由大量外省商賈占據賣場可見一斑。漢正街許多當地住戶改革初期賺 了錢後 ,就停做生意開始出租商鋪 賺點租金,而能在商品流通 中賺取利潤的商業行為卻為外地人所為。
3.2 加強信息流通建設,改變時空概念
湖北省地處我國中部,歷史上就是地理位置優越,乃兵家必爭之地。隨著海風勁吹而使沿海門戶大開之後,中部地理位置 的重要性呈現下降趨勢。外商投資首選沿海,得益於運輸距離短、資訊往來快的優點。但是隨著近 2O年來的世界科技的發展和普及,這種 固定的地理位置會因此而改變。交通工具的快速、網際網路的普及、人員素質的提高,客觀距離會因交通、通訊的改善而變短,往來的速度會使這些距離的差異變得微乎其微。而且,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布局,也不會僅僅取決於地理位置而呈現絕對的排序 。因此,通過通信、交通的不斷改善可改變時空概念,使湖北武漢的經濟實現超越式地發展。
3.3 改善產業規劃布局,實現多級驅動
湖北的工業布局因歷史原因並不平衡 ,以武漢為中心的地區發展較好 ,其他地區發展相對薄弱。要學習浙江經驗,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有不同的特點 ,義烏原是 個偏僻之地 ,也不是交通要道,但依靠發展小商品批發成了浙江省經濟發展的一個亮點;柯橋為浙江紹興一小鎮,卻發展成為全國聞名的紡織城。所以,湖北 的產業要相對調整布局,筆者一貫認 為武漢這樣 的大城市並不適於發展類似小商品的批發市場 ,可以將這樣 的市場轉到其他合適的地方,通過發展產業帶動一個地區的發展 。
3.4 加大市場調查開發。提高勞動效率
湖北地區要想實現快速發展,必須要注重勞動生產率和勞動效率的提高。特別是勞動效率高低直接影響到勞動生產率的價值 。提高勞動效率就是要提高在生產適合人們需要的物質過程中的有效勞動生產率。這就要求對市場有深入調研,大力開發滿足市場的產品。如果對市場把握准確 ,可以發展一批生產相關產 品的企業形成產業群 。而產業群需要大量 的勞動力 ,經過有針對性地開發、培訓勞動力 ,從而提 高勞動生產率,進而提供更多滿足市場的產品。這種將市場需求與培養人力資源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可以比沿海的用人方式更具有目標性和有效性 ,勞動效率也就會更高。
3.5 保護原有生態地貌,堅持持續發展
沿海一帶的發展,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但也給環境造成了傷害,顯現出了很大的後遺症,現在需要用巨大的資金恢復原有生態環境 ,這種代價應該在中部發展過程 中予以避免。因此,湖北武漢在發展的方式上就應該採取保護原有生態地貌和自然環境 ,杜絕過度開發 ,做到能循環開發。堅持追求綠色 GDP,對 目前科技能力還不能較好解決污染的行業要堅決擋在門外 ,對能通過科技手段解決污染等問題並且又具有較大經濟效益的行業要大力引進 ,特別是具 有較長產業鏈 的行業更要給與政策優惠。充分利用湖北特有的江河湖泊優勢,發展與此有關聯的工 、農、水產業 ,實現綠色經濟發展。
4 結 語
湖北武漢的發展道路不能走一味承接東部沿海轉移的產業之路,要實現跨越式地但又是一步一個腳印的發展模式。每個省都有不同特點 ,按照比較優勢理論 ,總的說來 ,中部地區的比較優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主要還是體現在勞動力豐富、勞動力成本較低,以及 中部 自身的資源優勢。但是湖北武漢又因其 自身特點優勢 ,可 以引進在技術水平和規模上含金量高的行業 ,實現高端和低端產業同時建設、更新換代的局面。所以,僅有比較優勢是不夠的,還要有競爭優勢,要有創新產品和將原有產品注入新的功能的能力。那麼,能否將 比較優勢成功轉化為競爭優勢,除了國家政策方針 以外,本地 區的思想觀念 、固有心理習慣 、產業建設布局 、勞動效率 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都對能否實現跨越式的發展有重大影響,這無疑也是對湖北地區的人們提出的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湖北武漢才能實現趕上甚至於超越沿海的發展水平。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
㈧ 湖北省各城市經濟發展排名情況
地 區 本年累計(單位:億元)
全 省 12831.52
武漢市 4560.62
宜昌市 1245.61
襄樊市 1201.01
荊州市 707.81
黃岡市 700.32
孝感市 681.15
荊門市 600.53
黃石市 597.78
十堰市 550.96
咸寧市 405.15
隨州市 344.14
鄂州市 308.54
恩施州 280.68
仙桃市 261.93
潛江市 232.07
天門市 208.99
神農架 9.13
這是湖北省2009年全省及各市GDP
㈨ 湖北經濟發展較快,那麼它下轄的12個地級市都是幾線城市
湖北省有13個地級行政區,其中12個地級市(武漢為副省級城市),1個自治州;另有4個省直轄縣級單位(分別是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神農架林區),其中三個縣級市,一個林區。本文只分析12個地級市,分別是武漢市、黃石市、十堰市、宜昌市、襄陽市、鄂州市、荊門市、孝感市、荊州市、黃岡市、咸寧市、隨州市;1、12個地級市經濟概況2018年湖北的12個地級市中GDP最高的當屬省會武漢市,高達14847億元,同比增速8%,在GDP增速中也是屬於中上游,GDP在2000億以上的城市有襄陽市、宜昌市、荊州市、黃岡市四個城市。其餘7個城市GDP都在1000億到2000億之間。
三線城市數量:3個全國三線城市70個,上榜城市3個,是襄陽市、宜昌市、荊州市;四線城市數量:5個全國四線城市90個,湖北上榜5個,分別是:黃岡市、黃石市、孝感市、十堰市、咸寧市;五線城市數量是:3個;全國五線城市128個,湖北上榜3個,分別是鄂州、荊門、隨州。
㈩ 湖北省經濟發展情況
根據初步核算的結果,2008年,湖北GDP總量首次過1萬億元,達到11,330.38億元,按可比價格比較,GDP總量居全國第十位,比上年增長13.4%。其中,第一產業1,780億元,增長6%;第二產業4,963.61億元,增長16.6%;第三產業4,586.77億元,增長12.4%。人均GDP達到18,796元。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1,338.04億元,比上年增長20.0%,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10.24億元,增長20.3%,稅收收入537.14億元,增長23.8%。與其他省份的經濟發展速度相比,湖北的發展速度屬於中等偏後;同時湖北農業經濟數量大,所佔比重高,屬於農業大省。1979-2007年29年,按絕對數比,2007年GDP總量為1978年的蠢仿60.6倍;根據全國平均物價水平推算,GDP年平均增長率9.3%,增長速度次於重慶、天津等22個省份居23位,低於全國9.8%的平均水平。1978年-2008年,湖北GDP總量在全國的位次在第9位至第13位間輪替,1978年位居全國第10位,1990年第滑改9位,1995年第11位,2004年第13位,2007年第11位,2008年居第10位。根據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1978-2007年30年湖北經濟的年增長率,有9年低於當年全國平均水平,21年高於當年全國平均水平;30年間有15年年增長率低於10%,15年高於10%。GDP總量的發展,1992年突破1千億元,2004年突破5千億元,2008年突破1萬億元。人均GDP的發展,1987年首次突破1千元(全國1987年突破1千元),1998年突破5千元(全國1995年突破5千元),2005年突破1萬元(全國2003年突破1萬元)。2007年,湖北GDP總量(最終核實數)達到9,150.01億元,與上年相比增幅達到14.5%,佔全國的比重達到3.3%;其中第一產業1,422.80億元,佔GDP比重15.55%;第二產業3,633.02億元,佔44.75%;第三產業3,632.39億元,佔39.71%;人均GDP為16,064元,次於新疆、山西等15省份居第16位[5]。湖北經濟結構中三次產業的比重(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1978年為40.5:42.2:17.3(同期全國為28.2:47.9:23.9);2007年為15.5:44.7:39.7(同期全國為11.1:48.5:40.4),從1978年-2007年經過30年的發展,經濟結構漸漸趨向信檔判於合理,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仍舊佔有較大比重,第三產業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007年,第一產業佔GDP比重次於河南、吉林等12省區居全國第13位;二產業佔GDP比重次於新疆、吉林等20省居21位;三產業佔GDP比重次於天津、湖南等9省份居第10位。按絕對數比較,一產業增加值總量次於江蘇、湖南等7省居第8位;二產業增加值總量次於四川、福建等10省居第11位;三產業增加值總量次於遼寧、四川等11省居第1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