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農經濟的發展現狀
黃宗智教授在文章中指出,「 思考中國的農業問題,必須認識到小規模農業將長期延續的現實,而小規模農業的現實則突出了國家扮演關鍵角色的必要。今天需要的不是硬搬不符合中國實際的高度意識形態化的美國農業發展理論,不是模仿美國模式,而是創建中國自己的發展模式。其根本問題在於怎樣激發、扶持小規模家庭農場的積極性。這里應該包括一系列的制度選擇:提供以小家庭農產為主要目標的融資渠道(如免息或低息貸款),觸發以小家庭農業為主體的農業協作,為他們的生產、運輸、銷售提供必要條件,並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廉價後工業時代生物技術。這樣,才有可能創建舒爾茨所強調的使用新技術的低成本、高收益經濟環境,憑此充分發揮小農業的創新性和積極性。此外,由國家為農民提供基本醫葯保險,解除農民今天在城鄉對比下強烈感受的不安全。事實是,唯有在國家的積極領導和扶持下,才可能觸發舒爾茨理論中的那種農民的積極性,通過市場機制來解決今天的三農問題的經濟根源。」(見《中國小農經濟的過去和現在——舒爾茨理論的對錯》)
㈡ 小農經濟在我國何時確立
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萌芽 在封建王朝確立 、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斷進步
1.原始農業採用「刀耕火種」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標志著我國農業進入「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
3.商周時期,出現了少量青銅農具和中耕農具,掌握了開溝排灌、除草培土、漚制綠肥、治蟲滅害技術。農業生產得到發展。
4.春秋時期,鐵器農具、牛耕出現,戰國時期推廣,此後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變
1.原始社會:土地屬於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員集體耕種,平均消費。
2.奴隸社會(夏商周):土地歸國家所有,實行井田制。
(1)發展過程:開始實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廢除(戰國)。
(2)瓦解及原因: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這種生產方式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許多私田出現;戰爭頻繁,勞動力減少;魯國等進行稅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國有向私有轉變,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後進行了變法運動。封建制度最終在各國確立起來。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點。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國存在兩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並農民土地;廣大農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沒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國家的剝削和壓迫,生活貧困。
(3)屯田制(三國)
原因:東漢末年,曹操為籌措軍糧,推行屯田。
做法:招募流農耕種田地;在軍事頻繁地區,讓士兵屯田。
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國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農民,使流民有田耕種,有利於穩定了社會秩序,緩和社會矛盾;保證了軍糧供應;促進了北方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4)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目的: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徭役征發。
主要內容:北魏時,國家將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給農民一定數量的田地;百姓繳納一定數量的租稅,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代前期推遲了服役的年齡,甚至可輸絹代役。
意義:中國古代一項比較完備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徭役征發;北方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相對穩定,開墾的荒地增多,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促進農業的發展。
瓦解原因:土地兼並嚴重和土地買賣的頻繁。
(5)明代後期,土地高度集中,激化社會矛盾,明末農民起義提出「均田免糧」口號,表達了廣大農民獲得土地的願望,說明封建土地制度成為農業生產發展的桎梏。
三、小農經濟的艱難成長
1.小農經濟的形成條件:鐵犁牛耕的出現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2.小農經濟的特點: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3.小農經濟得以發展的原因:①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漸普及;②農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農具、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③為了求得生存,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盡可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④歷代統治者採取重農抑商政策,注意減輕農民負擔,扶植小農經濟。
4.阻礙小農經濟發展的原因:①農民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②封建王朝統治集團腐朽,封建剝削嚴重;③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薄弱。
5.小農經濟的地位(影響):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是在中國封建經濟中佔主導地位;在較長時期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㈢ 中國自然經濟發展演變的過程
由於中國經濟純粹是吹肥皂泡(依靠不可靠的外資投資和內部瘋狂投資拉動回),因此總有終結的時候,要麼答吹力不夠了,要麼肥皂液不夠了。現在就到了這個關鍵時候,已有的肥皂泡快速破裂而新有的肥皂泡跟不上破裂列的速度,因此這篇光怪陸離的肥皂堆就會逐漸變小,最後導致完全破裂,好似安徒生童話中跟王子跳舞後的美人魚的結局那樣。
2015就是肥皂泡到達頂峰的時間,成為一個大轉折,方向開始掉轉頭向下了。跡象就是房市開始崩塌,股市出現夏初的瘋狂,之後人民幣匯率突然大跌,還有更多的潛伏的危機因素隨後會逐步暴發,比如地方政府債券,企業資金鏈斷裂大批倒閉導致很多人失業,銀行倒閉產生金融混亂等等。
㈣ 中國小農經濟的發展歷程(300)字左右
小農經濟在春復秋時期制就已經出現,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確立土地私有制,小農經濟成為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明清時期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小農經濟成為阻礙其發展的因素。鴉片戰爭後,小農經濟瓦解。
㈤ 簡述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發展歷程
1、中國傳統自然經濟對中國文化發展的影響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農耕經濟的持續性造就內了中國文化的延續容力,傳統農業的持續發展保證了中華文明的綿延不斷,使其具有極大的承受力、癒合力和凝聚力;二是農耕經濟的多元結..
㈥ 漢朝小農經濟的發展狀況
在我國的漢朝時期,小農經濟發展的非常迅速,人民也過著安家樂業的生活
㈦ 中國古代為何未完成從小農經濟到資本主義發展的歷程
首先從制度上來說中國是封建主義制度。而封建制度的基礎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占回有土地。農民只有給地答主當佃戶。發展資本主義需要廣闊的商品市場和大量的自由廉價勞動力。中國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而且小農經濟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國內缺乏相應的市場。
㈧ 小農經濟的發展歷程
農業中與手工工具相聯系,從事小塊土地經營的個體經濟。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自耕農,是典型的小農經濟,封建社會的佃農,也屬於小農經濟。
小農經濟經營規模狹小,生產條件簡單,在比較貧瘠的自然條件下也可以存在和再生產;又由於它以家庭為生產和生活單位,容易通過勤勞節儉實現生產和消費的平衡,所以小農經濟具有穩固性的一面。但由於經營規模狹小,缺乏積累和儲備的能力,經不起風吹浪打。在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封建地主階級的沉重的租賦和徭役、商人和高利貸者的盤剝,以及封建地主的兼並等條件下,又經常出現兩極分化。除了少數人因生產條件比較優越、家庭生活負擔較輕,或適逢市場有利的情況,可以發財致富外,多數人往往陷於貧困和破產。因之,小農經濟又是很不穩定的。
自耕農和佃農的小農經濟是封建社會普遍的經濟形式。自耕農的興衰對封建經濟有重要意義。一般是通過農民戰爭,或其他形式的生產關系的調整,自耕農大量增加,生產力即可獲得發展。在相反的情況下,也會有相反的結果。
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仍然有小農經濟存在。但是,隨著產業革命的發展,在一些工業發達的國家中,農業中的一部分個體經濟,雖然仍以家庭勞動為基礎,但是已發展為與先進技術裝備相聯系的社會化大生產,不屬於小農經濟的范疇了。
㈨ 緊急!小農經濟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歷史
小農經濟,也可以說是自然經濟,也可以說是自耕農經濟,特點:分散性(家庭為單位)、封閉性(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結合)、自足性(生產的主要目的是滿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納稅)。 小農經濟
,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比如封建社會時期的社會經濟情況就是小農經濟佔主導,現在偏遠的農村,也都大量存在這種經濟現象。但小農經濟並不完全等同於自然經濟,小農經濟強調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而自然經濟主要與商品經濟相對。小農經濟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經濟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
目前關於小農經濟的理論受美國農業發展理論影響很大,脫離中國實踐。黃宗智教授在文章中指出,
歷史意義
農村耕地產權屬集體所有,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長期不變,這種耕地制度最大限度避免了國家在現代化轉型中小農經濟的急速破產。特別是全社會基本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和健全時,小農經濟不僅為廣大農民提供了生存保障,也讓農村的剩餘勞動力低成本進入城市成為可能。在這種前提下,中國出現了世所罕見的「春運潮」,但卻沒有發生幾乎所有發展中國家都無法迴避的貧民窟現象。每年都有許多因各種原因從打工大軍中退出的農民,農村是他們退守的根據地,為他們提供精神慰藉和物質保障。假如這些被切斷了生活來源的人,他們的家在城市貧民窟,必將對社會帶來巨大的沖擊。 早期西方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用炮艦轟開貿易道路,將國內復雜尖銳的矛盾轉化成地區和國際沖突。當今的國際秩序不可能再重復歷史,因此,拉美和南亞發展中國家在社會轉型中存在嚴重的兩極分化和城市貧民窟現象,成為社會進步中難以化解的難題。與之相比,中國走上了一條和平的高速發展之路,用價格低廉的產品贏得國際市場,並在社會基本安定下,以短短30年時間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推本溯源,小農經濟功不可沒。 但是,小農經濟必須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終結。
這是因為:第一,農業作為國民經濟體系中的重要環節,不可能在工商業不斷轉型升級下,長期脫離經濟運行的主軌道而固步自封在落後狀態;
第二,小農經濟低下的勞動生產率已無法承受上游農資產品的漲價壓力,農民增收將越來越難;第三,城鄉一體化和工商業向傳統農業區域轉移,土地作為生產力要素在市場規律下流動和配置,將會動搖小農經濟的根基;最後,日益增強的國家財力取代小農經濟社會穩定器的作用,已具備了條件。
30年前在農村啟動的變革,本質上雖然是小農經濟的理性回歸而不是產業革命,但卻引發了中國經濟持續30年的全面井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讓我們進一步加深了對以下問題的認識:即中國問題的核心就是三農問題。
展望未來,從減少農村人口的大局出發,將農民進城問題認真解決好,讓他們能夠在城市安居樂業,為農業產業革命創造條件。這樣,中國將迎來更加輝煌燦爛的下一個30年。
㈩ 小農經濟的發展形成時及特點
形成時間:春秋戰國
特點:以家庭為單位經營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農民受封建剝削嚴重;生產主要滿足生活需要,是自濟自足的自然經濟。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歷史-《歷史2-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