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產品降價對企業利與弊
1、低質量陷講
有一種觀點認為:降價,降低了廠家的利潤空間,使廠家再投人能力不足,而影響了產品質量,是對消費者、對企業不負責任的表現。誠然,一分錢,一分貨,價格同質量在消費者心中存在一定的依存關系,在價格戰中,一些不堪重負的企業也可能以低質量作代價,但如果以價格戰中有質量下降的現象出現而否定價格戰,顯然有失偏頗。我們看到,在彩電、汽車、電腦、影碟機等行業,價格在一年一年下調,而產品質量卻一年一年提高,而且,哪個行業價格競爭激烈,哪個行業產品質量提升迅速。這種現象與我們價格戰的具體形式和特定競爭環境是不可分的。
各行業的價格戰中,挑戰者幾乎都是本行業中的領先企業,它們擁有良好的產品形象和企業形象,它們的降價藉助的是有聲望的產品和企業聲譽,很難在消費者心中形成低質量心理,而且,若以低質量為代價顯然與其企業戰略是背道而馳的。技術推動型的價格競爭是伴隨產品的升級換代而產生的,舊款產品降價的同時,必然有功能更全、質量更高的新產品上市。在價格戰中,一些規模不大、經營不善、資金缺乏、無競爭實力的企業為了暫時的還擊,會以降低產品質量為代價,但在市場競爭中,質量的降低無疑意味著 自取滅亡,這又正是價格戰所要達到的目標之一。
2、競爭力下降論
降價必然會導致利潤降低與行業競爭力下降嗎?
競爭力下降是當前反對價格戰中最強烈的呼聲,其理由是:降價降低了利潤空間,內耗嚴重,影響了行業的利潤水平和產品開發力、技術投人力,致使行業競爭力下降,因此是一種自滅競爭。
企業的利潤是由價格、成本、生產效率、企業規模等多種因素決定的,利潤的高低與價格的漲落並不存在固定的比率關系。其一,企業通過採用新技術,應用新管理大福降低成本,隨後在低成本基礎上降價競爭,可以保證利潤的維持甚或增加利潤。其二,企業的降價,可能導致暫時的利潤較薄,但可利用銷量的擴大和經驗的增加降低成本,通過加速資金周轉和規模化經營,在將來獲得更大收益。其三,企業的利潤與企業在一定范圍內的市場份額(50%以內)之間存在正比率關系,即市場份額的擴大會帶來利潤的增加,因而,最終利潤是否降低,還要看價格下跌引起的當前利潤的損失值與因價格下降導致市場份額擴大所帶來利潤增加值之間的對比關系。
除這些原因,我們還應考慮到,在不規范的市場中,由於一些利潤極低、開發力不強、從競爭角度而言本該退出市場的企業的被淘汰,使得各行業以平均利潤率來測算行業真正的利潤空間大打折扣,也影響對行業利潤認識的准確性。從企業實際分析,在已喊無本經營多年的彩電業,時至今日仍有很大的行業誘惑力。當海信將純平彩電的價格降到5000元以內時,其理由是:這個產品不應該賺這么多錢,應降到合理的利潤水平。長虹更是一語驚天:應降到4000元以內。
行業競爭力是行業內產品優勢和價格優勢的綜合體現,目前與國外同行相比,我們的差距是多方面的,包括技術開發力、產品開發力、品牌塑造力、市場適應力及價格競爭力等。而導致競爭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就是國內各行業重復建設嚴重,群雄割據各自為政,資源浪費嚴重,行業缺乏市場優勢、價格優勢,缺少能抵禦外來競爭的龍頭企業。僅從價格優勢上分析,雖有許多行業目前具有價格優勢,但這種優勢是在保護下取得的,隨著加入WTO的臨近,價格優勢將逐步降低。價格競爭,因其具有優勝劣汰、優化資源配置、整合市場的獨特功能,在這種市場環境下,從長遠來看,無疑對行業競爭力的加強有很大作用。一是通過價格這種市場手段,將規模小、成本高、質雖差的中小企業淘汰出局,實現規模化經濟;二是實現行業內結構調整,擴大生產集中度;三是拉動消費,刺激需求,激活市場;四是克服重復分散的市場狀況,利於創立國貨名牌,為參與國際競爭創造條件和增強實力。
3、惜購心理論
持幣待購的心理一定會產生嗎?
惜購心理是降價競爭可能出現的一種負面效應,即消費者在產品價格下跌後,仍不採取購買行動,而是持幣觀望、等待價格的繼續下跌的心理狀態。
這種心理的產生,決定於消費者對產品需求的急切程度和自身的實際購買力兩個因素。借購意味著延遲消費,放棄當前利益的滿足,就得付出相應的機會成本,且對產品的需求越急切,惜購機會成本越大。於是,消費者總是在由購買力決定的價格預期內和放棄消費導致的機會成本中尋求最佳平衡點,來決定是否採取購買行為。從價格競爭激烈的行業來看,家電類、通訊類、房產類、交通類產品等正在由昔日的高檔品向大眾化產品過渡,正在形成一個個消費高峰,這些產品是消費者需求中的熱點、現代生活的期望,擁有的熱情極高。因此,如果這些產品的價格能滿足消費者的價格預期,是難以產生借購心理的。
⑵ 為什麼降價後,經濟效益上升,為什麼長期就不可以實現了
降價,僅僅是促銷的臨時性的營銷手段,希望自己產品的知名度迅速提高以大幅度提高銷專售量,但長期降價就屬難以為繼,因為企業的最高經營目標是為了利潤最大化,而如果一直降價,例如降到價格的盈虧平衡點附近,那不論你銷量有多大,都是利潤就很少甚至沒有利潤了。這就違背了企業成立的宗旨了,所以,任何一個企業,長期降價是不行的,容易虧損。
⑶ 水庫降等對經濟、社會、自然有什麼樣的影響
水庫降等即為水庫蓄水量下降,其造成的影響有:
1、經濟影響
庫區水量下版降,使得水庫對於洪權水的調蓄功能下降,雨季會威脅下游經濟區的經濟安全與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水量下降使得水庫發電量下降,經濟效益降低;
2、社會影響
蓄水量下降,影響下游供水安全,導致下游出現用水緊張;
水量下降水,水庫的游覽價值大大降低,生態環境受到破壞;
3、自然影響
對氣溫的年變化而言,主要是冬季平均氣溫降低而夏季平均氣溫提高;
氣溫的年較差和日較差增大,降水減少
補充——水庫降等條件:
因淤積嚴重,現有庫容低於《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准》(SL252-2000)規定的原設計等別標准,恢復庫容技術上不可行或者經濟上不合理的;
⑷ 貿易差額對國家的經濟影響
影響:
由於美國有發達開放的金融市場,美元流動性強,美元資產收益穩定,加上歷史原因,沒有其他貨幣能夠取代美元的地位,各國為了發展國際貿易和投資,仍然需要以美元作為主要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幣,這就導致流出美國的美元在海外不斷沉積。
對美國來說,1971年以後,美元已不再承擔穩定國際貨幣體系的責任,因此可以不顧別國利益而根據自身需要濫發美元,向全球徵收鑄幣稅,用以彌補美國持續增加的財政赤字。其渠道就是藉助不斷擴大的貿易逆差,一方面源源不斷地獲得物美價廉的商品,另一方面通過美元迴流購買美國國債獲得大量廉價資金。
外國購買美國10年期國債平均收益率為3%左右,而美國跨國公司在海外投資平均收益率比3%高出數倍。大量廉價商品和廉價資金輸入,降低了美國物價水平和利率水平,使美國即使在經濟繁榮時期也能不受通脹之苦,每個美國家庭每年都能節省不菲的支出。
(4)降價對經濟效益的影響擴展閱讀
國內儲蓄不足、投資大於儲蓄的狀況,也使美國保持長期貿易逆差具有必然性。統計數據顯示,美國貿易逆差與其投資大於儲蓄呈現正相關關系。
在1971年至2017年的47年中,除了1973年和1975年貨物貿易順差的年份儲蓄率(總儲蓄占國民總收入的比重)略高於投資率(投資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其餘年份都是投資率高於儲蓄率。投資率與儲蓄率差距越大的年份,貿易逆差也越大。
儲蓄是指收入沒有被消費的部分,投資是指資本存量增加的部分。儲蓄等於投資是宏觀經濟學的一個恆等式。當總儲蓄與投資總額存在缺口時,就會出現貿易逆差。
⑸ 豬肉降價對經濟會產生什麼影響求大神幫助
豬降價,說明糧漲,養豬才無利可圖,糧漲,則會帶動食品漲,城市是糧食消費主體,城市消費增加,成本上升,國家消費統計數字上升,但實際財富向農村轉移。
⑹ 貶值對一國經濟的影響
有利有弊,但是弊大於利
一、匯率變動對一國經濟的影響
1.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1)影響物價的上漲或下降
匯率變動後,立即對進口商品的價格發生影響。首先是進口的消費品和原材料價格變動,進而以進口原料加工的商品或與進口商品相類似的國內商品價格也發生變動。
匯率變動後,出口商品的國內價格也發生變動。如本幣匯率下降,則外幣購買力提高,國外進口商就會增加對本國出口商品的需求。在出口商品供應數量不能相應增長的情況下,出口商品的國內價格必然上漲。在初級產品的出口貿易中,匯率變化對價格的影響特別明顯。
在資本主義周期的高漲階段,因國內外總需求的增加,進口增多,對外匯需求增加,外幣價格高漲,導致出口商品、進口商品在國內價格的提高,並在此基礎上推動了整個物價水平的高漲。
(2)一定情況下影響出口商品的生產部門
外幣升值時,將使進口商品變得更貴,從而使以進口原材料為主的出口商品生產者的生產成本上升,削弱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而對以國內原材料為主的出口商品生產者較為有利。
外幣貶值時,將使進口商品變得便宜,從而使以進口原材料為主的出口商品生產者的生產成本下降,出口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能力也增強,而同時以國內原材料為主的出口商品生產者則得不到由於匯率變動而帶來的好處。
非貿易項目由於受到匯率變動的影響而發生的資本流向的變化等,也將對出口商品生產部門的資金供求等方面發生相應的影響。
2.匯率變動對一國對外經濟的影響
(1)對一國資本流動的影響
從長期看,當本幣匯率下降時,本國資本為防止貨幣貶值的損失,常常逃往國外,特別是存在本國銀行的國際短期資本或其它投資,也會調往他國,以防損失。如本幣匯率上漲,則對資本移動的影響適與上述情況相反。也存在特殊情況,近幾年,在短期內也曾發生美元匯率下降時,外國資本反而急劇湧入美國進行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利用美元貶值的機會,取得較大的投資收益,這對緩解美元匯率的急劇下降有一定的好處,但這種情況的出現是由於美元的特殊地位決定的。
(2)對對外貿易的影響
本幣價值下降,具有擴大本國出口,抑制本國進口的作用,從而有可能扭轉貿易收支逆差。
(3)對旅遊部門的影響
其它條件不變,以本幣表現的外幣價格上漲,而國內物價水平未變,對國外旅遊者來說,本國商品和服務項目顯得便宜,可促進本國旅遊及有關貿易收入的增加。
3.匯率變動對一國黃金外匯儲備的影響
(1)儲備貨幣的匯率變動影響一國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儲備貨幣升值,則一國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提高,反之則降低。
(2)本國貨幣匯率變動,通過資本轉移和進出口貿易額的增減,直接影響本國外匯儲備的增加或減少。
(3)匯率變動影響某些儲備貨幣的地位和作用。
二、匯率變動對國際經濟的影響
(1)加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
如前所述,戰後美元的兩次貶值,使初級產品生產國家的外匯收入遭受損失;而它們的美元債務,由於訂有黃金保值條款,絲毫沒有減輕,至於其它非美元債務,有的則相對加重。
(2)加劇發達國家之間的矛盾,促進區域經濟集團的建立與加強
一國貨幣匯率的下跌,必然會加劇發達國家之間爭奪銷售市場的斗爭。80年代以前,美元匯率急劇下跌,日元與聯邦德國馬克的匯率日益上升,資本主義世界貨幣十分動盪。美國政府對美元匯率日趨下降的現象放任不管,其目的就在於擴大本國的出口,迫使日本及西歐等工業發達國家採取刺激本國經濟發展的措施,以擴大從美國進口。美元匯率的一再下降,加深了西歐共同體國家的困難,使這些國家陷入經濟增長緩慢、失業現象嚴重,以及手中持有的美元價值日益下跌的困難處境。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當時歐洲共同體9國決定建立「歐洲貨幣體系」,確定成員國之間匯率波動界限,建立歐洲貨幣基金,並創設歐洲貨幣單位。「歐洲貨幣體系」的建立,固然是共同體實現財政經濟聯合、最終走向貨幣一體化的必然過程,但美元日益貶值,美元匯率急劇下降則是促進「歐洲貨幣體系」加速建立的一個直接原因。
3.制約匯率發揮作用的條件
(1)開放程度
一國對外開放的程度。一國經濟對外依賴程度較深,進出口貿易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較大者,匯率變動對該國經濟進程影響就較大:反之,則較小。?一國商品生產是否多樣性。匯率變動對生產單一商品的國家的經濟影響較大;對商品生產多樣化的國家影響較小。?與國際金融市場的聯系程度。聯系密切的國家影響就較大,對較少參與國際金融市場活動的國家影響就較少。?通貨的兌換性。一國貨幣完全自由兌換、在國際支付中使用較多者,影響就較大;否則影響較小。
(2)商品結構
一國商品生產是否多樣性。匯率變動對生產單一商品的國家經濟影響較大;對商品生產多樣化的國家,影響較小。
(3)與國際金融市場的聯系程度
與國際金融市場的聯系程度。聯系密切的國家影響大,對較少參與國際金融市場浮動的國家影響就較少。
三、匯率被用作國際競爭與擴張的手段
1.法定貶值(或下浮)
(1)法定貶值的概念,在固定匯率的體制下由法律明文規定降低本國貨幣的金平價,提高以本幣所表現的外幣價格的措施就叫貨幣的法定貶值。
(2)法定貶值的作用
一國貨幣公開貶值後,進口商品的價格就要上漲,所以它起著限制進口、改善國際收支的作用。
(3)法定貶值的作用
供求彈性
E=
它反映了供求量變動與相應的價格變動之間的相關程度。是衡量生產者或需求者在該商品供應量或需求量上的相對反映的一種尺度。
當某商品在世界市場上E值較大時,法定貶值所帶來的本國該商品在世界市場上一定程度的價格優勢將引起國內該出口商品生產量和供應量較大的增加,從而使本國生產者獲利;相反地,由於進口成本變得較高,該商品的國內需求者的需求量將較大幅度地下降。
當某商品在世界市場上E值較小時,法定貶值所帶來的本國該項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價格優勢將不會引起國內生產者或需求者供應量或需求量的較大變化。
綜上所述,一國貨幣的法定貶值對供求彈性較大的產品影響較大;對供求彈性較小的產品影響較小,對無供求彈性的商品影響為零。
(4)法定貶值的局限性
限於對一國出口供給彈性較大的商品。
法定貶值很容易招致其它國家的報復行為,從而引發貨幣戰。
2.法定增值(或上浮)
(1)法定增值的概念
在固定匯率的體制下用法律明文規定提高本幣的金平價,降低以本幣表示的外幣價格,就叫貨幣的法定增值。
(2)法定增值的作用與影響
通過本幣的法定升值與上浮,降低外幣的匯率,達到阻止外國資本流入,減緩本國的通貨膨脹,防止出口競爭能力削弱的目的。
貨幣法定升值,一般對本國出口貿易不利,而且還促進進口增加。
(3)法定增值實行的背景
在固定匯率制下,個別通貨膨脹程度較輕、國際收支在一定時期內具有順差的國家,在其它國家的影響與壓力下,用法律明文規定提高本幣的金平價,降低以本幣所表示的外幣的價格。
在一定條件下,高估本國貨幣的價值,把本幣的匯率建立在較高的水平上,是帝國主義國家對外擴張,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建立金融霸權的一種手段。
3.高估本幣
(1)高估本幣的內含
通過高估本國貨幣的價值,提高本幣的對外匯率,以達到加強對外掠奪的目的。
(2)高估本幣的政策意圖與背景
二戰後「美元荒」的情況下,英美兩國為了其壟斷資本的對外擴張,對美元和英鎊實行了「高估」的政策。
英鎊、美元的高估,是為了建立金融霸權。
英鎊、美元的高估、英美壟斷資本能以較低廉的價格購買外國企業,進行對外投資,加強對外國經濟的控制。
英鎊、美元的高估,英美壟斷資本能以較低廉的價格搜刮原料。
英鎊、美無的高估,進一步加強英美壟斷資本對債務國的控制,加重它們的債務負擔。
4.釘住政策
(1)釘住政策的內含
帝國主義國家在有利於本國的基礎上,將不發達國家與它們之間的匯率予以固定,不發達國家只有維持這一匯率的義務,絕無任意變更的權利。
(2)釘住政策的背景
二次戰後美國通過國際貨幣基金所推行的美元與黃金建立固定比價,其它國家的貨幣又與美元建立固定比價的雙掛鉤制度,從性質上講也是其它國家對美元採取的匯率釘住政策,它保證美國黃金「官價」政策的執行,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它國家變更匯率的主權,有利於美元霸權的建立下鞏固。
(3)釘住政策的作用:通過匯率釘住政策的推行,達到對依附國控制的目的。在釘住政策下不發達國家被迫將其外匯基金移存於帝國主義國家的銀行,由其保管,受其控制,不發達國家的貨幣實際淪為帝國主義國家的貨幣符號與附庸。
=====================================
匯率變動對一國經濟的影響
匯率變動對一國國內經濟的影響
食品、原料主要依靠進口的國家,其本幣匯率的變動會立即對消費品及原材料的國內價格發生影響;對進口依賴越重,影響就越大。匯率變動以後,還會對進口原料加工的商品,或與進口商品相類似的國內商品的價格發生影響。
匯率的變動也會影響一國出口商品國內價格的變動。如果本幣所表現的外幣價格高漲,則外幣購買力提高,國外進口商就會增加對本國出口商品的需求。在出口商品數量不能相應增加的情況下,出口商品的國內價格必然上漲。反之,則引起對本國商品需求減少,出口商品價格下降。
在經濟高漲期,因國內外總需求增加,進口增多,對外匯需求增加,外幣價格上漲,導致出口商品、進口商品在國內價格的提高,使整個物價水平高漲。
匯率變動對一國對外經濟的影響
匯率變動首先影響一國資本的流動。當本幣所表現的外幣價格上漲時,則意味著本幣價值下降,本國資本為了防止貨幣貶值的損失,常常逃往國外,特別是存在本國銀行的國際短期資本或其他投資,也會調往他國,以防損失。這樣導致該國國內投資規模縮減,國防收支狀況惡化。如本幣表現的外幣價格下降,則對資本移動產生與上述相反情況。
匯率變動對一國外貿的影響。匯率波動幅度較大且頻繁,會增加對外貿易的風險。如果本幣表現的外幣價格上漲,而本國物價變動不大,則可加大出口規模。這時,本國出口商品有可能降價銷售,以提高競爭能力。
匯率變動對一國的旅遊業及其有關部門的影響。其他條件不變,以本幣所表現的外幣價格上漲,而國內物價水平未變,外國貨幣購買力則相對加強,對外國旅遊者來說,對其有一定的「招徠」作用。
匯率變動對一國黃金外匯儲備的影響
儲備貨幣匯率變動,影響一國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使不發達國家蒙受損失。目前任何貨幣都不能直接兌換黃金,只能與其他外幣兌換。儲備貨幣只是一種價值符號,所代表的實際價值隨匯率的下跌和貶值而日益減少,使保有該儲備貨幣的國家受損,而儲備貨幣國家則因該貨幣貶值減輕了債務負擔。
本幣匯率變動,通過資本轉移和進出口貿易額增減,直接影響本國外匯儲備的增加或減少。一國的匯率穩定,有利於國際資本的投放,促進黃金外匯儲備增加,反之,則相反。
匯率變動影響某些儲備貨幣的地位和作用。匯率不斷下跌,國際收支長期惡化,貨幣不斷貶值,某些儲備貨幣的地位削弱,甚至喪失;相反,另外一些儲備貨幣的地位則日益提高,作用加強。
⑺ 降低產品的成本,對於微觀和宏觀經濟效益的提高有何意義
請參考以下材料,希望對你有用 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經濟效益是衡量一切經濟活動的最終綜合指標。當今企業經濟效益偏低的主要表現為產品質量低、成本高、浪費嚴重、技術設備力量落後。其原因(1)從外部方面,主要受市場經濟影響, 原材料、運費不斷增長,設備更新所需費用相對較高,企業之間的競爭又日益激烈;(2)從,人部看,工資費用逐年增長,重速度,輕效益,輕成本,久而久之。成本意識談化,成本管理鬆弛,成本指標不斷上升。 能否提高經濟效益已成為企業能否生存和發展的關鍵。一般而言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主要途徑有:1、准確分析、把握市場信息、正確決策,正確投資,使產品適銷對路;2提高產品質量,加大宣傳力度,從而增加銷售,促進貨幣回收;3、購置新設備革新工藝,優化生產結構,降低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4、從企業內部著手,加強企業管理。 下面分財務管理、降低成本、其它途徑這三方面具體談談它們對提高經濟效益的作用。 一、財務管理,是預測分析企業的經營方針、財務目標、成本控制、財務保證、財務改進等管理職能的活動,它是企業管理系統中最為重要的子系統,是企業管理的中心。它管理的目標是企業財富的最大化;管理對象是現金的循環和周轉;它管理的主要內容就是投資和股利的決策。因此加強財務管理是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非常重要的途徑。 加強財務管理主要包括1、加強資金管理 ,2、加強全面預算管理,3、提高財務信息的使用價值。 1、要加強資金管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的:①強化投資管理。首先必須認真做好市場調查分析並做好投資前的預算;充分考慮時間價值和風險程度;准確比較項目的投資回收率和籌資成本率;充分考慮企業償債能力並防止盲目舉債②加大貨幣回收力度、加大清欠力度,加大銷售,使產品適銷對路,以銷定產,加大現款訂貨的優惠力度;執行不付款不發貨以控制新欠的發生,制定清欠對策和方法,組織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催收貨款③合理控制倉儲量,有效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益④改革資金的管理體制,實行集中管理,收支兩條線及統收統支的制度。 2、全面預算管理是以對市場需求的充分研究和科學預測的前提,以貨幣或其他計量形式對企業未來某一特定時期的生產活動、投資活動、資金運作活動作為系統的預計,是用來分配企業財務、實物及人力等資源,以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的一種系統和管理方法。 全面預算管理對提高經濟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經營成果預算,可以促進收增長,降低成本,保證目標利潤的實現;財務狀況預算,可以盤活企業資產;投資預算,可以掌握投資總量與企業發展方向,以獲取最大投資效益;勞動力成本預算,可以掌握人員信息及企業的勞動力水平;現金流量預算,可掌握現金流動信息,降低債務及資產負債率,平衡資金餘缺,提高資金利用效益。 要加強全面管理預算則需①建立完善預算管理機制,②嚴格執行,並加以控制及調整,③建立考核獎罰制度。 3、提高財務信息的使用價值。財務信息也是非常寶貴的資源,企業內部各環節存在的問題在財務信息上均有體現,利用財務信息,有利於發現、解決企業內部問題,優化生產、組織結構;財務信息也能折射出市場信息,從而為決策者提供參考。 二、降低成本是提高經濟效益的一種非常有效的途徑,我們有必要將其專門分析。一個企業成本水平的高低是企業生產水平、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綜合體現,決定著企業的競爭能力的強弱,盈利能力的大小。 企業成本一般包括①材料成本:采購、運輸、倉儲成本,還有材料損失等;②加工成本:設備的損耗、水電費材料浪費、廢品損失等;③勞動力成本:職工工資,管理費用;④銷售成本:宣傳費用,銷售所花的人力物力,運輸費及售後服務的費用等。 降低成本的主要方法有:1、技術手段,2、管理手段。通過引進新的技術,先進的生產工藝、購置新的機器就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同時產品質量的提高也降低了售後服務的費用。管理手段即實行成本管理。例如供應過程中成本管理,包括采購、物資保養、物資籌集成本管理等。為了實施成本管理,有以下幾種方式:(1)先施行成本合理預算,再對其進行限額制度。通過實際成本與預算的比較分析,找出原因,解決問題,對額度進一步調整。(2)通過建立賞罰制度,調動職工降低成本的積極性(3)將降低成本融入企業內部宣傳和企業文化之中。如可以張貼一些提倡節約的標語,宣傳欄中寫一些降低成本的小方法,使全企業逐步建立成本意識。 三、其他一些途徑。如要增加銷售,可以通過建立一支能力強的營銷隊伍,通過傳媒宣傳,為獎賽提供獎品,禮品贈送,社會公益活動等。要提高勞動生產率也可以對人員進行進行培訓、進行合理分配,合理確定生產規模,改善生產條件,對職工實行獎罰制度提高職工的生產積極性。此外順應國家政策,生產綠色產品或填補國內空白的產品以取得政府的支持;通過兼並、收購、融資等方式有時也可以比較明顯的提高經濟效益。
⑻ 物價下降對經濟得影響 作文,1000字左右
本輪物價上漲不可輕視的十個理由
6月1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將「價格上漲壓力加大」作為突出問題之一,7月26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又將「控制價格總水平過快上漲」作為宏觀調控的重點任務之一,這表明決策層已將物價上漲列入調控的重要議程,而價格手段在貨幣政策中日益受到央行的重視。
由於上半年的物價上漲主要是由食品價格推動的,因此有些人士認為增加食品供給就可以了,不足為懼。實際上,雖然本輪物價上漲是由食品價格引發的,但仔細分析此輪物價上漲的宏觀環境及內部成因,我們認為,有以下10個理由,使我們對於我國的此輪物價上漲不敢輕視。
首先,世界經濟將繼續強勁增長,加大了全球通脹壓力。鑒於今年上半年全球經濟的良好增長勢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7月25日將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測從今年4月的4.9%上調到5.2%,美國在第二季度已經重拾增勢;日本經濟復甦形勢良好,有望進入正常的增長軌道;歐元區經濟上半年明顯好於預期;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繼續快速增長,其中中國、印度和俄羅斯的增速尤為突出。在全球經濟持續強勁增長的情況下,供應限制因素增強,通脹風險增大。
其次,我國經濟仍將高位運行。從2003 年開始,我國經濟進入新一輪的景氣周期,驅動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非常強勁,今年上半年GDP增速達11.5%,創近12年來的同期新高,投資、消費、出口三大需求全面升溫,預計今後幾年我國都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將刺激社會總需求上升,推動物價上漲。
第三,城鄉居民收入出現了少有的快速增長態勢。今年上半年,全國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同比增長18.5%;另外,有調查顯示,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111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3.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4個百分點。其中,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和出售農產品收入增長較快,分別同比增長19.3%和17.3%,這表明由「民工荒」引發的工資上漲已從沿海地區蔓延到全國各地。勞動工資水平上升再加上社會保障體系覆蓋面的擴大,一方面將直接抬高企業成本和產品成本,誘發成本推動型通脹;另一方面,將提高城鄉居民的消費能力,導致需求推動型通脹。
第四,以股市、房地產為代表的資產價格持續上漲。今年上半年,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平均同比上漲5.95%。房價雖不直接計入CPI,但房價持續上漲將通過房租、水暖費、裝修材料等項目傳導到 CPI之中。滬深股指經過一個多月的調整後,在經濟快速增長、人民幣中長期升值預期、上市公司業績大幅上升等多重因素的推動下,繼續震盪盤升,屢創新高,目前已站上4700點的高位,市場成交量也有所放大。
第五,固定資產投資高位反彈的壓力較大。今年上半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4168億元,同比增長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個百分點。雖然同比增幅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較高的增長平台上,而且投資反彈的趨勢比較明顯,其中,6月份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8.5%,增速較1-5月份提高2.4個百分點。受房價大幅上漲的刺激,房地產投資增速明顯加快,上半年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長28.5%,比去年同期提高4.3個百分點。因此,在利率偏低、貨幣信貸投放過多、企業盈利大幅增長、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推動等基本因素沒有根本性改觀之前,投資反彈的壓力較大。
第六,消費增長勢頭明顯回升。上半年,我國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044億元,同比增長15.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個百分點,增幅為1997年以來的新高。根據歷史數據,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中的40%左右將逐步轉化為消費資金,近幾年高速增長的投資資金必然釋放出巨大的消費能力,而強勁的出口也會提高企業的效益和就業崗位,另外政府對農業和農村的扶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實際收入水平,這些因素累積起來將共同促進消費增長。
第七,食品價格上漲有蔓延之勢。受國際糧食庫存下降、國際價格傳導等因素的影響,近期國內糧價有可能繼續保持小幅上漲趨勢。而糧食又是食品生產鏈的源頭,能在較大程度上決定食品價格的走向。一方面,前期大幅上漲的豬肉、雞蛋等繼續保持上升勢頭,國家發改委、農業部、商務部三部委會商後認為豬價偏高和豬肉供應偏緊的局面,還將持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另一方面,由於成本上升,近期方便麵、乳製品、快餐等都在紛紛漲價,呈現蔓延之勢。
第八,市場流動性充裕,貨幣信貸投放過多。物價上漲終究可以歸結於貨幣現象。由於經常項目順差和資本項目順差居高不下,導致經由外匯占款被動投放的基礎貨幣持續多增。6月末M2同比增長 17.06%,增幅比5月末高0.32個百分點,也超出年初確定的目標增速1.06個百分點。同時,信貸投放也有較大增幅,上半年新增貸款2.54萬億元,創歷史同期紀錄。充裕的資金終將會形成購買力,促進物價水平上揚。
第九、國際原油價格飆升和主要有色金屬價格在高位波動,給我國帶來較大的價格上漲壓力。今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震盪盤升,但我國一直對成品油價格實行嚴格管制,目前國內成品油與國際油價倒掛,國際油價大幅上漲的因素沒有在我國CPI中充分反映出來。據悉,國內三大石油巨頭已幾次上書要求成品油漲價,如果油價得到相應的調整,我國CPI會受到直接影響,並成為通脹的主要壓力之一。
第十、資源價格和服務價格改革的全面推進,會推動相關產品價格上漲,從而直接或間接地促使未來價格總水平上升。為了限制「兩高一資」行業的發展,今後國家將加快稅制改革進程,並陸續開征燃油稅、排污費、污水處理費等,以鼓勵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而且,資源價格對服務價格有明顯的傳導性,服務價格的漲幅中有一半左右來自資源價格的傳導,因此,資源價格的上調,必然會帶動服務價格的整體上升,使公共交通等服務價格的潛在上漲壓力得到釋放。
當然,目前也存在一些推動物價下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一般消費品供大於求的局面在短期內難以改變。近期人民幣升值有加快之勢,人民幣升值意味著進口產品價格的下降,對經濟增長具有一定的收縮效應,加上調低進口關稅,會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下降和進口商品數量增加,進而拉低國內物價總水平。日元升值過程中其國內物價走勢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此外,技術進步推動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會促使價格水平有所下降,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信息技術產業。
綜合來看,上半年價格上漲呈現出結構性特點,但物價上漲的壓力並未充分釋放,下半年食品價格仍是引導物價上漲的主要因素,有可能引起全面的物價上漲。我們要正視下半年物價上行的壓力,尤其要高度重視資產價格泡沫,及時出台調控措施調節和穩定居民通脹預期。各地政府需要切實做好穩定價格總水平工作,重點照顧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
今年上半年CPI上漲具有明顯的結構性特徵,以糧食為代表的食品價格同比上漲 7.6%,推動CPI上漲了2.5個百分點,貢獻率達78%,其中糧食同比上漲6.4%,蛋上漲27.9%,肉禽及其製品上漲20.7%,水產品價格上漲 3.7%。而工業品價格和服務價格基本保持穩定,扣除食品和能源項目後上半年的核心價格指數僅同比上漲0.9%。
由於上半年的物價上漲主要是由食品價格推動的,因此有些人士認為增加食品供給就可以了,不足為懼。而作者認為,雖然本輪物價上漲是由食品價格引發的,但其中包含了經濟增長較快、貨幣投放過多、投資反彈壓力較大、城鄉居民收入上升、消費增速加快等諸多因素,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及時採取對策。否則,如果食品價格上漲與其它商品價格上漲形成疊加效應的話,可能產生價格全面上漲的通脹風險
⑼ 央行降低利率,對經濟的影響!
1:利息降低後,銀行的存款會減少,貸款增加,從而刺激消費,從側面增大內需,增加貨幣流通量,即減緩經濟衰退。
2:即利率對匯率的影響。利率高低,會影響一國金融資產的吸引力.一國利率的上升,會使該國的金融資產對本國和外國的投資者來說更有吸引力,從而導致資本內流,匯率升值.當然這里也要考慮一國利率與別國利率的相對差異。一國利率變化對匯率的影響還可通過貿易項目發生作用.
3:當該國利率提高時,意味著國內居民消費的機會成本提高,導致消費需求下降,同時也意味資金利用成本上升,國內投資需求也下降,這樣,國內有效需求總水平下降會使出口擴大,進口縮減,從而增加該國的外匯供給,減少其外匯需求,使其貨幣匯率升值
4:貸款成本降低,且吸引外資,即曾加投資。
希望回答對你有用。
⑽ 成本與經濟效益的關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獲取效益,而效益是由收入和成本之差決的。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系逐步確立和經濟的飛速發展,大多數商品市場逐漸轉變為買方市場,產品供過於求,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競爭不僅使有利可圖的行業生產規模迅速大也推動著技術創新和成本降低。為了佔領市場,企業需要不斷開發新產品,生產出性能更高、價格更低的產品。企業的最終目標是利潤最大化,而取得最大化利潤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降費用。、控制企業運行成本和提高經濟效益的關系
1.控制企業運行成本的內因是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企業運行的目標就是使企業的經濟效益最大化,然而企業成本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企業最大經濟效益的實現。現如今,市場業績較好的企業,反而對成本的認識觀念較淡薄,缺乏成本競爭意識,只重視企業收入和效益上。一方面,由於成本管理措施不恰當,使得企業生產效率和效益失去平衡,企業資源浪費現象較嚴重,最後使得產品銷售量減少,使企業面臨虧損的風險。另一方面,有些企業的管理人員在做出經營決策前,沒有對市場進行調查,只憑借企業的生產能力,企圖通過增加產品數量達到降低企業成本的目的。產品數量過多出現積壓的現象時,通過賒銷和降價的方法進行促銷,無形之中提高了企業成本。所以,企業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從根本上控製成本費用消耗,減少浪費成本的現象。由此看來,控制企業運行成本的內因是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企業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就是從根本上控制企業的運行成本。
2.激烈的市場競爭是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外因
目前,市場競爭較激烈,企業想在市場立足,並且獲得較大的市場份額和保證較高的獲利能力,成本控制問題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如果企業生產產品的綜合成本較低,使得企業通過和市場上同質量但是價格較低來銷售產品,保證利潤增大或者不變,那麼企業依靠價格優勢在市場中就會佔有一席之地。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成,加上激烈的競爭環境,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要求企業必須生產質優價廉的產品,同時這也是未來市場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