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需要經濟全球化對於近幾年(尤其是2010到2012年)對於中國經濟影響的數據。最好是提升的百分比,多謝。
如果復你是要要說經濟全球化對中國制經濟的促進作用呢,我建議你考慮中國入世前後,數據可以找經濟全球化得比率以及中國GDP的增長速度兩個數據比較,然後要是你想講一些negtive 方面的影響的話,你可以用綠色GDP來表示中國實際的增長也沒有那麼顯著。美國政府官網的數據比較全,你可以試試
❷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和本質
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早已開始,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後,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了。經濟全球化,有利於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於資本和產品在全球性流動,有利於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於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
進入九十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日益顯現:
首先,經濟全球化使全球經濟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勢態更加顯著。由於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導致了任何一國的內部經濟不平衡都會引發外部經濟不平衡,進而影響到與其具有密切經濟關系的國家,最終不同程度地「傳染」給所有國家。兩年前的泰國貨幣危機很快波及整個東南亞以及韓國和日本,形成嚴重的地區性金融危機,隨後又蔓延到俄羅斯及拉美地區,引發了全球范圍的金融動盪,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其次,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的經濟主權、特別是財政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這種挑戰有的是經濟主權的「主動」讓步,包括世界貿易組織的歷次減讓關稅和貿易自由化談判,以及一些國家為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援助而被迫進行的「經濟調整」等。還有的則是跨國私人經濟力量對各國經濟主權的干擾。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是跨國公司和國際游資。聯合國貿發會議的統計表明,目前世界生產總值的1/3、世界貿易額的2/3、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的90%都是由跨國公司創造的,而它們的戰略目標卻極少同東道國長遠經濟規劃一致,從而對東道國的經濟政策產生消極作用。許多國家的經驗都表明,在匯率動盪時期,跨國公司常常是大規模貨幣投機的主要責任者。同時,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資本賬戶逐漸開放,資本管制的有效性不斷下降,為國際游資的沖擊打開了「方便之門」,使不少國家飽受外來資本沖擊之苦。
第三,經濟全球化加劇了現已存在的貧富差距。全球范圍的競爭創造了效率,同時也使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少數利益集團集中,原因之一就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利益分配不均衡。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在全球化的中心地位,這使它們在價格制定等方面具有主導權,並可以利用對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的控制權,制定利己規則,實行趨同化標准,強迫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而作為勞動這一生產要素的主要擁有者的發展中國家則總是處在邊緣地位。
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資本主義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全球范圍內的拓展和延伸,目前經濟全球化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經濟秩序,以保證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求採納!
❸ 經濟全球化及其影響
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
影響
一、不同資本主義國家
由於世界各國在自然資源、生產力和科技水平、政治經濟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以及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經濟全球化對不同的資本主義國家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二、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的創新。
2、有利於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
3、有利於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本國現實和潛在的比較優勢,拓展海外市場。
4、可以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發揮後發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三、跨國公司產生的影響
跨國公司是當今世界經濟中除國家以外最活躍的國際行為主體,是當今世界經濟活動的主要組織者。
1、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生產的全球化;
2、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資本的全球化;
3、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貿易的全球化;
3、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技術的全球化。
(3)經濟全球化及其影響數據擴展閱讀
意義
1、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經濟全球化,可以實現以最有利的條件來進行生產,以最有利的市場來進行銷售,達到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優狀態,提高經濟效率,使商品更符合消費者的需要。
2、促進國際分工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和區域統一,使國際分工更加深化,各國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事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比較優勢的產品的生產,擴大生產規模,實現規模效益。
3、促進經濟結構合理優化
促進了經濟結構的合理優化和生產力的較大提高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實現了在全球化范圍內的科技研究和開發,並使現代科學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迅速傳播,現代科技創新是世界性的,任何國家的科學技術活動,都必須也只能以世界上現有的科技成果為前進的基礎。
4、促進經濟多極化發展
經濟全球化使國際經濟關系更加復雜,它使以往的國別關系、地區關系發展成為多極關系和全球關系,推動了處理這些關系的國際協調和合作機制的發展,並必然會導致一系列全球性經濟規則的產生,使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國家出讓或放棄部分主權,形成和遵守這些經濟規則。
5、促進發展模式創新
全球化促進生產、資源、人員、貿易、投資和金融等生產要素全球優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6、促進國際利益融合
利益融合既表現在經濟領域,又表現在其他領域;既表現在雙邊領域又表現在多邊領域。國家間經濟相互依賴逐步深化,俱榮俱損局面開始形成。
7、促進安全內涵擴展
安全已從傳統安全領域擴展到非傳統安全領域。恐怖主義、經濟安全、環境惡化、氣候變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威脅增大,涉及到經濟、民生、社會和自然等廣泛領域。
8、促進國家主權轉移
全球化促進了國際組織的發展。僅1990至1998年,國際組織就從26656個增至48350個,其中政府間國際組織250多個。
9、推進國際體系轉型
今後幾十年內新的國際體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徵:一是世界格局多極化。二是西方與非西方國家共同主導。
10、推進人類文明進步
人類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問題、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礎上,形成人類新的共同價值觀念和新的人類文明,打破西方在人類文明中的主導地位,實現對西方文明的總體超越。
❹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是什麼
1、推動了各國經濟走向國際化與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
經濟全球化就是這一過程的產物。各國經濟突破國家界限,相互依存、互相 滲透,在所有經濟部門和各個經濟環節上緊密聯系,實行程度不同的合作與調節,並向著資本國際化、貿易國際化、金融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體現,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國之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而地區經濟集團化則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2、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將成為一種常態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不少國家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超過30%,個別國家達到了50-60%。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任何一個國家的內部失衡都會反映為外部失衡,進而很快影響到與其具有緊密貿易和投資關系的國家,最後極有可能將所有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與危機的境地。
1997年泰國的匯率危機,很快傳染到整個東南亞地區以及韓國和日本,從而形成嚴重的地區性金融危機。隨後又波及俄羅斯和拉美地區(一度包括美國),形成了事實上的全球性金融動盪,便是危機傳染效應的最新例證。
3、各國經濟主權的獨立性正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
歐盟經濟體發展的歷程表明,隨著一體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員國經濟主權獨立性則不斷下降。從早期的關稅同盟、統一農產品價格、匯率聯合浮動,到單一貨幣歐元出現以後的統一金融政策(1999年1月歐元利率區啟動)。
無不說明各成員國的財稅和貨幣主權已逐漸讓渡給超國界的歐盟協調機制。而這種經濟主權的讓渡曾經使許多成員國付出不小的代價,甚至多次危及歐盟經濟體的存亡。
4、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一個全球范圍內的市場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競爭創造了效率,同時,也使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少數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的擴大。
據世界銀行統計,1983年,低收入發展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高收入發達國家的2.4%,即後者等於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這一比例降低到1.6%,即後者為前者的62倍。
雖然幾乎所有參與全球化過程的國家在不同程度上從中受益,但並不意味著利益均沾。因為事實上,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於全球化的中心地位。這種相對優勢,使它們在價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動權,在與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換時獲得更多的利益。
5、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與機遇並存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發達國家占據主導地位,發展中國家則面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局面。對於發達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給它們帶來的利益遠多於發展中國家。首先國際通行的制度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規則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其國內規則的特點,不存在與國外規則的嚴重沖突。
其次因為主導著國際制度,發達國家可以使其他國家承擔更多的來自內外製度沖突的不確定性和成本,從而轉嫁成本,規避風險。再者發達國家通過國際制度、規則極大地發揮了其優勢和保護其劣勢。
❺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產生哪些主要影響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推動了世界范圍內的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但經濟全球化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使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兩極分化嚴重,發達國家財富不斷積累發展中國家貧困不斷加劇
❻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
經濟全球化:世界的經濟活動超越了國際,各種生產要素,比如商品、服務、技術、資金都能夠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配置,整個世界形成親密聯系的整體。
(1)表現(主要考點):有很多,主要記住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資本全球化。
①生產全球化:一個東西不單在一個國家生產,全球各地都有其生產基地,比如耐克美國的公司只負責開發、營銷,不負責生產;還有蘋果手機,其零部件都會有「made in China」「made in India」等標語,意味著中國生產、印度生產等,這就是生產全球化的表現。
②貿易全球化:生產之後需要賣,賣就是進行國際貿易,賣到全球各地。
③資本全球化:錢不僅可以在國內流動,還可以整個世界范圍內流動。比如中國的錢到美國、越南等國家投資。
(2)經濟全球化其實是一個不公平的事情,因為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主導,像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無論在經濟還是技術上都有優勢,因此很多游戲規則都是他們制定的,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是不公平的,因為發展中國家本身落後,全球化之後,發達國家的工業製品就會流入發展中國家去,發展中國家會更難發展,因此經濟全球化對整個社會發展是不公平。雖然經濟全球化有好處,但考試會考查經濟全球化的弊端/局限性,
即兩極分化,會出現「馬太效應」,即發達國家越來越有錢,財富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越來越窮。需要從兩個角度評價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有數據佐證,1980 年到 2016 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經濟雖然都在增長,但差距越來越大,原來是 36.6 倍,現在是47 倍以上,確實會影響公平,因此一般評價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
❼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幾個方面)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變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趨勢。正確認識和妥善應對全球化,不僅有利於我國促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與和平發展,而且有利於促進國際體系轉型、和諧世界建設與人類文明進步。 一
目前,經濟全球化已遠遠超出經濟領域,正在對國際政治、安全、社會和文化等領域產生日益廣泛的影響。全球化的積極作用主要有:
(一)促進發展模式創新。全球化促進生產、資源、人員、貿易、投資和金融等生產要素全球優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國公司已發展到在全球布設研發、生產、銷售鏈條的全球公司階段。經驗顯示,一國經濟開放度提高與其人均GDP增長之間成正比。無論一個國家的發展模式如何調整變化,不考慮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機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進的發展模式。
(二)促進國際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現在經濟領域,又表現在其他領域;既表現在雙邊領域又表現在多邊領域。國家間經濟相互依賴逐步深化,俱榮俱損局面開始形成。全球經濟鏈條越擰越緊,一國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發展的依賴增強。除國家利益外,共同地區利益和全球利益明顯增多。利益融合有利於國家關系改善,國家間協調合作增多,出於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願者聯盟」不斷出現。謀霸權、搞對抗,堅持集團政治和冷戰思維越來越不得人心。
(三)促進安全內涵擴展。安全已從傳統安全領域擴展到非傳統安全領域。恐怖主義、經濟安全、環境惡化、氣候變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威脅增大,涉及到經濟、民生、社會和自然等廣泛領域。非傳統安全主要由人類發展的不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自然的不協調引起,其實質是發展問題。非傳統安全問題模糊了安全與發展的界限,增大了國際安全合作的緊迫性,挑戰著傳統安全的主導地位,緩和了國家間的軍事對抗關系。如恐怖主義和氣候變化不是任何單一國家能夠解決得了的,美國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國際社會。又如,美俄在導彈防禦問題上矛盾尖銳,但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總的來說合作順利。
(四)促進國家主權轉移。全球化促進了國際組織的發展。僅1990至1998年,國際組織就從26656個增至48350個,其中政府間國際組織25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成為全球性規則的制定者和監督實施者、全球性問題的管理者和全球性爭端的解決者。WTO在其《關於解決爭端的規則與程序的諒解》中,全面規定了WTO解決貿易爭端的政治方法、法律方法、裁決執行與監督以及救濟辦法等,並專門設立了爭端解決機構(DSB)。的確,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的主要行為體,國家主權仍然是國家至高無上的權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國家主權在越來越多地向政府間國際組織轉移。比如,向聯合國、地區組織轉移政治、外交和軍事權利,向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全球公司轉移經濟權利,向各種各樣的其他非政府國際組織轉移社會權利。全球化還促使一國的國內規則盡可能與國際規則協調與一致。
(五)推進國際體系轉型。現行國際體系的主要特徵是:由西方特別是美國主導、國家間名義上平等而事實上不平等、國際組織作用有限、霸權主義和「問題國家」得不到有效制約。現行國際體系在應對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問題方面日漸乏力,其調整、完善和轉型乃大勢所趨。今後幾十年內新的國際體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徵:一是世界格局多極化。由於新興大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振興,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有利於多強不利於「一超」、有利於發展中國家不利於發達國家的變化,「一超」與多強、南方與北方兩個力量對比失衡問題有望最終解決。據國際權威機構預測,2020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經濟大國將重新洗牌,中國將躍居世界第二位,俄羅斯、印度、巴西將躍入前10名,另有部分發展中大國將躍居前20名。美、中、歐、日、俄、印度、巴西等新的各極之間利益融合與相互依存度提高,彼此發生尖銳對抗與全面戰爭的危險性降低。二是西方與非西方國家共同主導。將來隨著美國「一超」地位和西方力量優勢的逐步喪失,西方的主導地位將難以維系,多極、西方與非西方將共同主導新的國際體系,國際關系民主化將得到發展。三是國際組織作用增強。國際組織和國際規則將進一步充實、完善和強化,對大國和「問題國家」的約束將得到加強。四是國際治理多樣化。全球性問題增多將促進國際治理模式多樣化,如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大國共治與中小國家共治、全球性國際組織治理與地區性國際組織治理等相互結合和相互補充。五是和平漸進性。以往國際體系的變革都是通過戰爭實現的,這一次國際體系轉型可能在保持總體和平狀態下通過大國之間、南北方國家間的斗爭、協商、妥協以漸進式改良逐步完成。
(六)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人類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問題、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礎上,形成人類新的共同價值觀念和新的人類文明,打破西方在人類文明中的主導地位,實現對西方文明的總體超越。
二
我們在看到全球化的積極作用的同時,對其逐漸積累的負面作用也不能忽視。
(一)經濟危機。隨著全球經濟鏈條日益緊密,能源價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嚴重失控、大國經濟明顯衰退誘發全球經濟衰退甚至危機的可能性增大。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其傳導的速度、影響的深度可能遠遠超過以往的世界經濟危機。此外,氣候變化、環境惡化等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也最終會威脅全球與各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社會動亂。全球化導致國家間和國家內部貧富差距擴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內部的社會矛盾都有可能激化。如美、英、法等發達國家傳統產業大量外移,失業問題突顯,社會風潮增多。全球化還使各國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的聯系與互動增強,國際問題誘發國內動盪、國內問題引發國際動盪的機率都在增大。
(三)大國對抗。有的國家背離全球化的演進方向、背離人類歷史前進的步伐,沒有放棄搞霸權主義,沒有放棄搞戰略擴張,沒有放棄搞軍備競賽,沒有放棄遏制其他新興大國。特別是它還將在一二十年內保持戰略優勢,一旦擺脫當前的戰略困境,仍有再次挑起大國對抗的可能,那將對國際體系的轉型、人類和平進步事業產生嚴重危害。
(四)地區動盪。全球化中邊緣化的國家、霸權主義、恐怖主義、核擴散等,可能使用21世紀頭20年內地區熱點不是隨全球化深入逐步減少而是繼續增多,使地區熱點對全球安全形勢的牽動作用增大,使國際形勢在總體和平狀態下局部動盪繼續加劇。
三
置身全球化浪潮,要增強機遇意識、創新意識和全球戰略意識。
完善國家發展觀、利益觀、安全觀、主權觀與國際秩序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搞好五個統籌,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全球化發展間良性互動。摒棄絕對排外的國家利益觀,遠離霸權主義那種維護一己私利的國家利益觀,把更多的全球利益和地區利益納入國家利益視野,在推進與外部世界互利共贏中發展並延伸國家利益。創新國家安全觀,促進國防建設與國家經濟建設、國家和平發展的協調,促進維護傳統安全與維護非傳統安全的協調,促進維護本國安全與維護國際安全的協調,促進軍事手段與其他手段間的協調,力爭擺脫「安全困境」羈絆,推進安全與發展統一,努力維護國家綜合安全。妥善應對國家主權轉移的趨勢,以是否有利於國家利益發展取捨國家主權讓渡,以是否有利於本國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穩定決定對國際干預的立場。充實國際秩序觀,在適當參與全球治理中推進和諧世界建設。
增強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能力。全球化背景下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互動增強,要善於利用全球化機遇促進國內發展,善於利用全球化壓力推進國內制度創新,善於規避全球化風險維護自身安全,善於防範國內問題沖擊地區和全球安全與發展
❽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哪些影響
積極影響:世界經濟聯動影響,聯為整體,互相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消極影響:如果世界經濟的危機一旦來臨,互相傷害,互相破壞。
❾ 簡述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
經濟全球化有以下五個主要表現:
1、生產和貿易全球化——貿易增長超過了生產的增長;
由於科學技術發展的推動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經濟相對平穩的發展,以及各種各樣的貿易壁壘逐漸減少,世界貿易流量在近幾十年當中增長十分迅猛。許多數據顯示,現在世界各國貿易佔GDP的比重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生產是面向世界市場的,全球經濟一體化進一步加強。
2、國際資本流動全球化——國際間直接投資超過了貿易的增長;
20世紀末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全球跨越邊界的資本流動的增長超過全球生產和全球貿易的增長,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3、跨國公司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量;
跨國公司指的是擁有在兩個以上的在國家間協調和控制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和銷售能力的企業。
4、金融全球化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金融活動也日益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指的是全球金融活動日益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過程。現在人們對金融全球化問題給予了越來越多的注意。
金融全球化成為經濟全球化的組成部分。在金融全球化的過程中,國際資本流動不斷加強,金融全球化使傳統的「國際金融」和「國內金融」逐漸一體化,國際業務和國內業務的規章制度逐漸統一,各國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選擇投資者和籌集資金者。
5、戰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以電子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對全球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經濟全球化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和巨大推動力量。
(9)經濟全球化及其影響數據擴展閱讀
經濟全球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經濟全球化是指在新科技革命和社會生產力發展到更高水平的推動下,社會在生產的各個環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和各種資本形態(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的運動超出國界,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的過程。
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資本的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和經濟關系國際化發展的客觀趨勢。
經濟全球化是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發展到更高水平、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程度大為增強、阻礙生產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種壁壘不斷削弱,經濟運行的國際規則逐步形成並不斷完善的條件下產生的。
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其萌芽可以追溯到到16世紀—18世紀。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現代工業、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世界市場加速擴大,世界各國間的貿易往來大大超過歷代水平。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現已發展成為以科技革命和信息技術發展為先導,涵蓋了生產、貿易、金融和投資各個領域,囊括了世界經濟和與世界經濟相聯系的各個方面及全部過程。
其主要表現為:國際分工從過去以垂直分工為主發展到以水平分工為主的一個新階段;世界貿易增長迅猛和多邊貿易體制開始形成;國際資本流動達到空前規模,金融國際化的進程加快;
跨國公司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日增;國際經濟協調的作用日益加強;國際組織、區域組織對經濟發展的干預作用日益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