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健康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雙向作用有哪些
一、 經濟發展對健康水平的影響
(一)經濟發展促進健康水平的提高
分析經濟因素(economic factor)對健康的影響,常常用反映經濟發展的指標及居民健康指標進行綜合分析。衡量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是國民生產總值(GNP)或國內生產總值(GDP)以及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綜合經濟實力;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則排除了人口因素影響一便於國家或地區間的比較,是分析經濟因素與健康關系的重要指標。
全世界范圍的統計資料表明,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宏觀經濟發展水平與居民健康狀況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系。從時間跨度看,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各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生物技術不斷進步,全世界人口的平均期望壽命從1950年的48歲提高到2000年的67歲,在短短的50年時間內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中國人的平均期望壽命則從1950年的38歲提高到2000年的71歲。從地區跨度看,不同經濟水平的國家之間,健康水平也存在顯著差異。與發達國家比較,發展中國家的健康狀況則要差得多。
(二)經濟發展促進健康水平提高的途徑
經濟發展對居民健康水平的促進作用,是多渠道綜合作用的結果:
1.經濟發展提高了居民物質生活水平 經濟發展為人們提供了衣、食、住、行的基本物質基礎,提供了充足的食物營養,安全飲用水和基本的葯物供應,促進了人類物質生活條件及衛生狀況的改善,從而有利於居民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的提高。
2.經濟發展有利於增加衛生投資,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國家、社會對衛生保健的投入及衛生服務的組織實施過程直接關繫到人民的健康。衛生事業的投入和醫學科學技術的進步,為預防控制和消滅某些疾病創造了較好的物質條件。
3.經濟發展通過對教育的影響間接影響了人群健康 人們受教育的水平的高低將影響他們接受衛生保健知識,開展自我保健活動的能力。進而影響人群的健康水平。
二、經濟發展帶來的新問題
經濟發展有利於健康水平提高,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於對環境的破壞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會產生一些負面效應,帶來一些新的健康問題。
(一)現代社會病的產生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交通的高度發達、人口流動性增加以及自然資源的開采、大量合成化學物質的使用等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煙、酗酒、吸毒、性亂、不良飲食及睡眠習慣、缺乏運動等越來越普遍,直接對人類健康產生有害的影響,導致了肥胖症、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惡性腫瘤等疾病以及車禍等傷害。這些都與社會現代化、物質文明高度發展以及相應的生活方式有關,被稱之為「現代社會病」。
(二)心理緊張因素增加
經濟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方式的改變,高技術的應用,對個人工作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過去獲得的勞動技能可能會在很短時間內被淘汰,對人們形成了強大的壓力。激烈競爭使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緊張、人際關系復雜、應激事件增加,使心身疾病、精神疾病、自殺現象增多。
(三)環境污染和破壞
環境污染是經濟發展在一定歷史時期出現的影響健康的重大問題,尤其在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許多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低、人口壓力大、忽視環境保護而導致了大規模的生態環境破壞。工業生產、交通的發展大大增加了廢物、廢氣、廢水的排放,工業化、都市化進程導致大量的植被破壞:汽車尾氣及雜訊成為影響現代城市環境污染主要的來源,由此產生的健康問題和潛在危害廣泛存在。
三、健康水平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經濟發展從根本上說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生產力諸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具有一定體力、智力和勞動技能的人,人的健康與智能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說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必將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一)有助於延長勞動力的工作時間,創造更多的財富
建國以來,我國居民的平均期望壽命從35歲增加到現在的70歲以上,以60歲退休計算,平均每個勞動者延長工作25年。我國學者測算1950~1980年間,僅由於延長壽命所創造的經濟價值每年約773億美元,相當於我國80年代國民生產總值的24%左右。前蘇聯施特米林院士的研究表明,20世紀60年代前蘇聯公共衛生事業曾一度較為成功,國民收入增加部分的1/5以上是靠防治疾病、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而獲得的。
(二)有助於降低病、傷缺勤的損失
據調查估算,1988年初的上海甲型肝炎爆發流行,因患甲肝損失勞動日299萬天,由於陪護損失勞動日167萬天,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8億元,間接經濟損失5.57億元,合計10.65億元,這個估算數是上海市當年全年衛生事業費用的4.O倍,是預防經費的24.65倍。
(三)有助於提高勞動效率
身體健康是智力發展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工作技能的先決條件。沒有人群健康就沒有工作的高效率和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人群健康對於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Ⅱ 生殖健康對個人、家庭、人類社會及經濟發展的影響
影響相當的大與深遠,首先對於個人,自己不健康當然很痛苦,而且有可能會讓伴侶也被內傳染到;其次對於家容庭,無法傳宗接代延續香火,這樣你這個家族就此斷絕了,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嘛;然後對於人類社會,你無法生殖,可能讓這個人類社會失去一個推動其發展的人物,這對於整個人類來說都是個不小的損失;最後呢是經濟發展,少一個人就少個勞動力,少個消耗者,貌似可有可無,其實不然,一個人一生所製造的財富遠比其消耗的多得多,退一萬步講,就算他只會消耗不會製造,那也是對經濟一種刺激,這也會讓經濟有所前進。綜上所述,生殖健康對個人,家庭,人類社會及經濟發展都是有害的,所以啊,有了生殖問題一定要到醫院去治。
Ⅲ 關於空氣污染的小論文,1000左右
一、空氣污染論文寫作思路及要點
1、開頭先寫明空氣的重要性。
2、然後寫空氣污染具體有哪些。
3、最後寫如何解決空氣污染。
二、空氣污染論文範例
空氣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環境要素之一。然而人口的增多,人類活動頻繁,自然因素影響使大氣污染嚴重,保護大氣環境是我們刻不容緩的義務。
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由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組成。自然環境是人類生活和生產所必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總和,即陽光、溫度、氣候、地磁、空氣、水、岩石、土壤、動植物、微生物以及地殼的穩定性等自然因素的總和。
而社會環境是人類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為不斷提高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通過長期有計劃、有目的地發展,逐步創造和建立起來的一種人工環境。社會環境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標志,它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地變化。社會環境的質量對人類的生活和工作,對社會的進步都有極大的影響。
一、 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危害
空氣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空氣被各種有害物質污染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人們的健康。大氣污染是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城市人口的密集、煤炭和石油燃料的迅猛增長而產生的。近百年來,西歐、美國和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大氣污染事件日趨增多,20世紀50~60年代成為公害的泛濫時期,例如:英國倫敦煙霧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美國洛杉磯煙霧事件,印度博帕爾毒氣泄漏事件等,不僅嚴重地危害居民健康,甚至造成數百、數千人的死亡。
二、大氣污染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基本的策略應該是監測-干預-評價。第1步,通過對環境污染和人群健康的監測,掌握情況。第2步,針對問題制訂對策,進行干預治理。第3步,對干預的效果進行評價,再針對發現的問題採取相應的措施。如此循環往復,將環境治理得越來越好,人群健康狀也越來越好。
根據大氣污染物和存在狀態,其治理技術可分為兩大類:顆粒污染物和氣態污染物控制。
1、顆粒污染物控制技術又稱處塵技術,此技術和設備及方法很多,各具不同的性能和特點。常見的除塵設備有以下幾類:重力沉將、旋風除塵、濕式除塵器除塵。
2、氣態污染物控制技術:氣態污染物控制技術也有很多,歸納起來有:吸收、吸附、催化、燃燒、冷凝、生物膜分離、電子束等。
隨著人口的增加,空氣質量仍在不斷惡化。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大面積生態環境的破壞,酸雨面積的逐年擴大,城市空氣質量的日益惡化以及全球性污染的出現使大氣污染呈現了范圍大,危害嚴重,持續惡化等特點。因此,從整體出發,統一規劃並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和措施治理,有效地控制大氣污染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事實,讓我們一起努力去讓地球變的更美好吧!
Ⅳ 人口再生產的經濟社會因素有哪些
一、人類發展的內容和含義
西方的主流經濟學,幾乎把所有的智力努力都投入到如何提高以人均GDP衡量的經濟增長上面,相關的政策建議也都在尋找那些能夠提高資本積累的因素。即使經濟學家越來越強調人力資本的作用,但是,也是把諸如教育、培訓和健康這些提高人力資本的因素,以及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作為手段和工具研究和觀察,而忽視了人作為發展的目的。因而,即使經濟學越來越關注人力資本,卻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中因找不到有效提高人力資本存量的途徑,而在實踐中顯得蒼白。另一方面,單純的GDP增長並不能解決收入分配的公平問題,以及人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關系。不能妥善解決好這些問題,經濟增長最終也難以實現又好又快。
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從直接關注人與生產資料的關系,到人與資源、環境的協調,以至越來越關注人的全面發展,走出了一條特殊的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道路,成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方面。例如,最初黨中央每年召開的人口工作座談會,被提高到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層次,在科學發展觀形成中是一個重要的標志。由此中國人口政策和人口戰略開創了政府以人為本,以人口發展的可持續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進程的特有實踐。
從觀察人口發展對科學發展的作用的角度,人類發展指數是一個可供借鑒的重要指標。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於1990年出版首卷《人類發展報告》,顯示出該組織看到了以人為中心的經濟與社會全面發展的需要。該報告把收入水平(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以出生時預期壽命代表的健康水平和成人識字率和毛入學率構成的教育水平結合起來,構造的人類發展指數(HDI),與傳統上單純使用GDP相比,在衡量人類發展成就方面要更為全面(圖1)。
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中國在全國城鄉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其內容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從此,中國的生育率開始了大幅度下降,人口快速增長的勢頭得到了控制。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完成了向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較低的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與同等收入水平的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較早實現了人口轉變過程。主要表現是,人口數量得到有效的控制,總和生育率表現出持續的下降。1971年全國總和生育率為5.4,從那以後,這個指標大幅度下降到更替水平(replacement
level)以下,目前總和生育率為1.8左右,遠遠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相當於發達國家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水平。
這個成就不僅是控制了人口數量,更主要的是在上述諸種要素方面的改善,幫助促進了中國的發展。即無論是從預期壽命的提高、教育水平的提高,還是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幾個角度,都反映了人口發展的成就。圖2顯示了中國在過去30年人類發展指數的提高。此外,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世界排位始終優於人均GDP的排位,標志著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成就。下面,我們分別從人口發展對經濟增長、教育水平提高和健康水平提高等構成人類發展指數的要素的貢獻角度進行考察。
二、人口轉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在較早的人口學和經濟學文獻中,關於人口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主要著眼於人口總量或人口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之間,而關於人口轉變的討論,也僅僅停留在生育率、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總量的層面上。在這些討論中,人們把人口發展納入了經濟發展的視野,是對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發展實踐的一項重要貢獻,豐富了人類對於發展的認識。但是,這個認識還不是全部。在某種程度上,它忽略了經濟發展與人口結構之間的關系,以及人口轉變最重要的一個結果是人口結構的變化而帶來的勞動力供給特徵的變化。
隨著大多數發達國家和許多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相繼完成了人口轉變,人口學家開始觀察到這個轉變所導致的人口老齡化後果,從而人口結構變化首先被納入研究的視野。進而經濟學家又觀察到伴隨著人口轉變而發生的勞動年齡人口的變化,及其對經濟增長源泉的影響。
在整個改革開放期間,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是在二元經濟條件下進行的。作為二元經濟結構主要特點的勞動力無限供給,通常與人口轉變有關。在人口再生產類型從「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長率」階段,經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長率」階段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階段轉變的過程中,由於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在時間上具有繼起性和時間差,相應形成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分別具有少年兒童撫養比高、勞動年齡人口比重高和老年撫養比高的特徵(Williamson,
1997)。具體來說,在死亡率下降與出生率下降的時滯期間,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處於上升期,需要撫養的少兒人口比例相應提高。隨著生育率下降,經過一個時間差即大約20年的時間,勞動年齡人口所佔比例開始上升。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導致人口增長率趨於降低,隨後逐漸開始人口老齡化。由此分別形成人口自然增長率和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率先上升後下降兩條繼起的變化曲線。
經濟增長、社會發展與人口政策共同推動和加快了中國人口轉變過程。由於改革開放期間與人口轉變的特定階段相重合,勞動年齡人口(16~64歲人口)規模大且不斷增長。勞動年齡人口佔全部人口的比例高,一方面保證了經濟增長所需要的充足勞動力供給,另一方面意味著人口負擔輕、經濟剩餘多,從而有利於達到和維持較高的儲蓄率(圖3)。因此,更加具有生產性的人口結構為經濟增長提供了額外的源泉,即所謂的人口紅利。由此形成的這種人口紅利,通過資源配置機制的改革得以釋放,並且通過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而作為比較優勢得以實現,從而延緩了資本報酬遞減的過程,為經濟增長提供了額外的源泉。
根據我們的計量模型結果,如果用人口撫養比,即16歲以下和65歲以上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的比率來表示這種人口結構因素的話,在改革開放期間,人口撫養比每下降1個百分點,可以提高人均GDP增長率0.115個百分點。
1982~2000年,總撫養比下降了20.1%,推動增長速度上升2.3個百分點,同期人均GDP增長速度在8.6%左右,其中撫養比下降的貢獻為
26.8%,即由於人口撫養比的下降,人口因素對改革開放期間人均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4(Cai Wang,
2005)。由此可以看到人口發展對人均收入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直接貢獻。
三、人口素質:數量與質量的替代
人力資本是附著在勞動者身上的獲得性的技能。人力資本之所以被言之為「資本」,是因為要獲得這種資本同樣需要通過投資的形式進行積累,這是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的共性;而人力資本之所以被冠之以「人力」是因為它和所投資的每一個人都不可分離,這是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的差異所在。
人力資本的概念最先由舒爾茨(T.W.Shultz)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其後,一大批經濟學家對建立和完善人力資本的理論體系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經濟學家剛提出人力資本的時候,這一概念並不為人們所重視,甚至受到很大程度的抵觸。但隨著對人力資本在經濟發展中作用的闡述越來越清晰,人力資本的重要性也開始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和接受。人力資本投資對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我們可以從圖4中看出其影響機制。人力資本對社會和經濟發展影響的多元性,既體現於人力資本投資形式的多樣性,也體現於它所影響的社會經濟活動類型的多樣性。
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僅僅有經濟增長尚不足以實現社會的發展,只有人的全面發展才是社會進步的最好的體現,而人力資本所包含的諸多內容恰恰體現了人的發展。近年來,人文發展更是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同與重視。在發展中國家以人力資本積累為目標和途徑的社會經濟發展方式,已經被認為是擺脫貧困的基本手段。在聯合國提出的八項千年發展目標當中,涉及人文發展的指標佔有5項。這充分說明,人力資本積累作為發展的目標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後所取得的經濟發展成果為世界所矚目,這其中人力資本的積累也功不可沒。1982年,中國15歲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5.33年,比73個發展中國家的3.57年(1980年數字)高出1.76年;到2000年時,中國15歲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7.85年,增長了約47.28%,與這73個發展中國家增加到5.13
年相比,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比這些發展中國家高出2.72年。
對改革開放後20年經濟增長源泉進行的分析表明,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是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如圖5所示,通過人口教育素質的提高,所帶來的經濟增長份額為24%,與勞動數量投入的貢獻份額相當。近年來,隨著人力資本投資的不斷增加,勞動力的素質又有了明顯的提高,可以預期,未來人力資本的積累將是維持中國經濟持續增長越來越重要的動力。
四、健康老齡化的人口紅利
「健康老齡化的人口紅利」這個概念有兩個含義。第一,如果說傳統意義上的人口紅利來自於與勞動年齡人口規模、比例和增長率,從而帶來的勞動力供給和儲蓄率變化,人口經濟學家所謂的第二種人口紅利,是伴隨著老齡化以及一個良好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而來的,是與人口老齡化以後的儲蓄動機和儲蓄水平相關的人口紅利。第二,由於出生時預期壽命和老年人口預期壽命的提高,是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原因,老齡然而身體健康,不啻為一種寶貴的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因此,這里所能看到的是從勞動力供給和人力資本積累的角度來觀察的人口紅利。
我們觀察到的隨著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即老齡化而式微的增長源泉,實際上只是「第一次人口紅利」,主要表現為勞動力豐富、人口負擔輕從而儲蓄率高,對經濟增長做出額外的貢獻。但是,在這個優勢逐漸消失的同時,我們還有機會獲得「第二次人口紅利」(Lee
Mason,
2006),即在人口結構趨於老齡化的情況下,個人和家庭的未雨綢繆可以產生一個新的儲蓄動機,形成一個新的儲蓄來源,其在國內、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投資還可以獲得收益。並且,健康老年人口的經驗、技能等人力資本,也可以擴大人力資源的供給,延長人口紅利。
首先,取得這個人口紅利的關鍵在於設計一種好的制度,使得人們不再依靠家庭養老,也不再依靠現收現付制度,而是實現完全積累式的養老保障體制。按照這種思路形成養老保障體制,就等於啟動了積累第二次人口紅利並逐漸替代第一次人口紅利的機制。就第一次人口紅利來說,當人口結構不再年輕、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不再增高的時候就會消失,但是第二次人口紅利在接續了第一次人口紅利之後可以永遠持續,獲得新的經濟增長源泉。
其次,取得這個人口紅利要求有一個更加靈活、有效和安全的勞動力市場。在就業壓力還較大的年份,中國城市勞動力市場上的實際退休年齡為51歲左右實際退休年齡與法定退休年齡是不一樣的。如果由於勞動力市場不利於就業,一些尚未到達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者,就可能自願或被迫提前退出勞動力市場,導致實際退休年齡小於法定退休年齡的結果。,而美國、日本和歐盟等主要發達國家都在60歲以上。在中國,50~64歲年齡段的勞動年齡人口,佔全部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的20%。也就是說,如果實際退休年齡只有51
歲的話,勞動力資源便被大大浪費了。過去我們看人口老齡化問題,更多地是從指標分母的角度觀察,而忽略了分子的特徵,即人口老齡化不僅是因為相對年輕人口的減少和比例下降,還由於預期壽命的提高,即老年人活得更長壽。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高和人口轉變達到新階段的情況下,出生人口預期壽命大幅度提高(圖
6),不僅顯著高於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高於中上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因此,考慮到預期壽命的提高,增加對人的投入,可以使老年人口變得更加具有生產性,而不是成為社會的負擔。
中國經過30年計劃生育,在控制人口數量、調整人口結構和提高人口素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與此同時,也為進一步提高人口健康水平、延長健康壽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隨著大人口觀的形成和人口政策更加關注對人的投資,適當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健康老年人口完全可以創造出新的人口紅利,從而保持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Ⅳ 影響健康的四大因素是
世界衛生組織經研究得出結論,當前能夠影響人類健康和壽命的因素取決於以下四個方面:
一、生物學因素(指遺傳和心理)佔15%。
我們知道,人是由分子、細胞、組織、器官等系統構成的,嬰兒從出生開始就能夠進行思想溝通,並通過發育成長完成一列生命現象,如新陳代謝、防禦侵襲、免疫反應、修復癒合、再生代償、世代繁殖等。在這個過程中,遺傳是不可更改的因素,但心理因素可以修改,保持一個積極心理狀態是增進健康的必要條件。影響健康的生物因素包括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某些遺傳或非遺傳的內在缺陷、變異、老化而導致人體發育畸形、代謝障礙、內分泌失調和免疫功能異常等。在社區人群中,特定的人群特徵如年齡、民族、婚姻、對某些疾病的易感性、遺傳危險性等,也屬於生物學因素。
二、環境因素(包括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佔17%。
有研究證明,人類目前的所有健康問題都與環境有關。其中,人口上升、環境污染、和貧困加劇,是當今世界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威脅生存和健康的三大基礎因素。其他的,如居住區的地理位置、生態環境、住房條件、基礎衛生設施、就業、鄰居和睦程度等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人們的健康。社會環境涉及到政治制度、經濟水平、文化教育、人口狀況、科技發展等諸多方面,所以說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健康的根本保證。
三、衛生服務因素佔8%。
一個國家的衛生服務范圍、內容與質量,以及醫療衛生條件直接關繫到人的生、老、病、死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健康問題。長期以來,「看病難」成為了中國社會持續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這裡麵包括醫療資源總體不足且分布不均衡,醫療保障覆蓋面太小、醫療費用上漲過快和政府投入不足等根本性原因。
四、個人行為與生活方式因素佔60%。
這里所說的個人行為與生活方式是指人們受文化、民族、經濟、社會、風俗、家庭和同輩影響的生活習慣和行為,包含了危害健康的行為與不良生活方式,它是在一定環境條件下所形成的生活意識和生活行為習慣的統稱。以下是經過權威部門調查統計所得出的危害我國民眾健康的不良生活行為。
1. 日常行為:吸煙、酗酒、濫用葯物(吸毒)、不潔性行為等。
2.生活習慣:飲食過度、高脂、高糖、高鹽、低纖維素飲食、偏食、挑食和過多吃零食、嗜好含致癌物的食品(煙熏火烤、長時間高溫加熱的食品、腌製品)、不良進食習慣(過熱、過硬、過酸食品)等。
3. 不良疾病行為:求醫瞞病行為、求醫恐懼行為、治療期間自暴自棄行為、以及患病後的悲觀絕望或求神拜佛的迷信行為。
Ⅵ 高二政治必修三復習提綱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第一課文化與社會
1、文化是什麼、內涵(識記,小題)
(1)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
(2)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
(3)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
(4)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2、文化的力量(作用)
(1)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2)文化的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3)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
3、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影響,作用)
(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2)文化反作用於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別,又有先進與落後、腐朽之分。
不同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4、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5、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①從國內來說,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修養。
②從國際來說,隨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奉行霸權主義的國家,藉助文化滲透的方式,竭力推銷自己的價值觀念,企圖削弱和取代別國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強權政治。世界范圍內的反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
③簡單地說,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是政治文化化,文化政治化。
6、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於弱勢地位的發展中國家,不僅在經濟發展上面臨嚴峻挑戰,在文化發展上也面臨嚴峻挑戰。
7、中國如何應對文化發展上面臨的嚴峻挑戰?(從文化角度分析)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優先發展教育和科技,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課文化對人的影響
8、文化對人影響的來源
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於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於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9、文化對人有哪些影響?(表現)途徑?
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10、文化對人的影響特點
(1)潛移默化的影響:
①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一般不是有形的、強制的。
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能夠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審美水平、道德素養。這些文化影響既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發生,又是人們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熏陶的結果。因此,要積極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
②文化對人的影響,即使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發生的,也不都是消極被動、無目的地接受的。人們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往往是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熏陶的過程。
(2)深遠持久的影響:
文化對人的交往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
11、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
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是各種文化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12、優秀文化塑造人生(塑造人的表現,優秀文化影響)
(1)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2)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文化對人的塑造,還表現在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而由此產生的精神力量,往往歷久不衰,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優秀文化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全面發展,表現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隨著物質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滿足,優秀文化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日益突出。)
13、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
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過程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
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也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過程。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優秀文化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4、我國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改革開放以來,空前繁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促進了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人們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和民主法制意識大大爭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文明、開拓進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觀念和道德風尚,成為我國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15、科技與教育在文化競爭中的地位
(1)有關科技發展的指標,已成為衡量各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
(2)科技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成長靠教育。
(3)無論就提高經濟實力、國防實力還是增強民族凝聚力而言,教育都居於基礎性的地位。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和基礎性作用。
(4)科學技術實力和國民教育水平,作為衡量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日益受到各國高度重視。
16、發展文化產業有什麼經濟和文化意義
第三課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17、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的重要地位:
(1) 民族節日:
蘊涵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
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2)文化遺產:
地位和意義: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不僅對於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要保護文化遺產。
18、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關系)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文化是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
(2)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的差異,(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徵)。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國家文化共同構成的。又由於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徵;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對人類社會來說,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樣性對於維持生態平衡那樣必不可少。
19、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為什麼要)
(1)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樣,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屬於這個民族,而也屬於整個世界。)
總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和活力。
20、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
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
21、堅持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堅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永恆主題。
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這就要求我們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共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反對盲目自大、貶低、排斥異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異文化的錯誤傾向。
22、應該怎樣對待文化的多樣性????尊重文化多樣性。(4、6組合)
23、為什麼要發展文化交流?
中華文化的傳播,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外域文化的傳入,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與進步。
24、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們既要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第四課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
25、文化的繼承性(識記,小題)
(1) 傳統習俗的繼承:
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傳統建築的繼承:
建築是立體的文化,凝固的藝術,一個民族的建築無不體現其民族文化的特徵和色彩。成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3)傳統文藝的繼承:
文學藝術,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4)傳統思想的繼承
中國傳統思想,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已經成為中華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26、傳統文化的特點:
(1) 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徵,同時,它的具體內容又能夠因時而變。
(2)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對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徵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是維系本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27、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為什麼要)
(1)從民族、國家、社會的角度來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社會才能發展進步。
(2)從個人角度來看,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
28、繼承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如何正確對待)
(1)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2)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
(3)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9、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政治的變化,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
所以,傳統文化的內容應與時俱進。
30、傳統文化的作用27、29問
31、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系(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①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這就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③文化傳承就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
32、如何處理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批判地集成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做出正確的文化選擇,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
33、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識記)
(1).社會制度的更替會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2).科學技術的進步會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來,科學技術中每一項重大發現和發明都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經濟、文化的發展。(例如:當代信息技術)
(3).思想運動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思想運動往往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不同思想在思想運動中相互激盪,不但催生著社會變革,也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4).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例外)
①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②教育通過受教育者的「傳道、授業、解惑、」,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
③教育能夠以濃縮的形式重演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走過的認識世界的過程,使人們在有限的學習生涯中獲得既有的文化財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事文化創造。
④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人類文化的傳承中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第五課文化創新
34、理解文化發展與文化創新的關系:(創新的必要性)
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於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
35.文化創新的源泉與動力、基礎 (文化創新與社會實踐的關系)
(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①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不可能從事任何有價值的文化創造。
(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基礎
①文化自身的繼承與發展,是一個新陳代謝、不斷創新的過程。
②一方面,社會實踐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
③另一方面,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准備了更加充分的條件。
(3)新的文化形態的誕生、舊的文化形態的消亡、先進文化的發展,都是在社會實踐中實現的。
(1)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①文化源於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
②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准所在。
36、文化創新的作用和意義:
(1)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文化源於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准所在。
(2)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
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37、文化創新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創新要求、原因)
(1)要求
自覺投身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走與人民群眾實踐相結合的道路。
(2)原因
①人民群眾從來就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②只有充分認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意義,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刻苦鑽研,銳意創新,才能創造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38、文化創新的途徑
(1)根本途徑(實踐):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基本途徑之一(古今):文化創新必須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努力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①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空談文化創新。②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
(3)基本途徑之二(中外):加強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做到博採眾長。學習、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成果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4)堅持正確方向,反對錯誤傾向:文化創新要把握好當代文化(今)與傳統文化(古)、民族文化(中)與外來文化(外)的關系。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39.文化創新應克服的錯誤傾向和堅持的正確方向
(1)克服的錯誤傾向
①要把握好當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的關系,反對「守舊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守舊主義」一味固守民族的傳統文化,「歷史虛無主義」則根本否定傳統文化。)
②要把握好本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封閉主義」的錯誤傾向。(「民族虛無主義」一味推崇外來文化,「封閉主義」則拒絕接受任何新文化和外來文化。)
以上兩種錯誤傾向都不利於文化的創新,必須予以克服,才能保證文化創新汕頭正確的方向、採取正確的方法進行。
(2)堅持的正確方向
我們要立足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於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匯點上,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一個積極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第六課我們的中華文化
40、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徵: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4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與史書典籍
(1)、漢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
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2)史書典籍。
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我國史書典籍的特點: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罕有。
42、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還得益於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並蓄。
(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漢字傳載、史學典籍存傳、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義:即求同存異和兼收並蓄。所謂「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所謂「兼收並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②意義: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於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
Ⅶ 現代社會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革對休閑體育的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人們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休閑活動已經成為我國人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休閑與人的全面發展密切相聯,如何科學、合理的安排好休閑時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休閑活動多種多樣,應有引導的問題,體育健身屬於深受人們喜愛的休閑活動的重要內容,開展好體育健身與休閑的結合,有利於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也有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
一、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繼2003年我國人均GDP 超過1000美元後,2004年我國人均 GDP達到1200美元,達到總體小康水平,我國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也從2000年的39.4%,下降到2004年的37.7%,這一系數雖然與發達國家30%以下的水平仍有距離,但已經接近日本,其中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居民恩格爾系數已降至35%以下。這表明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現代化建設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持續的經濟增長帶來了人民大眾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充足的物質條件較大地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要。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當社會經濟發展到這個階段,正是社會消費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人們對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的服務性消費品,尤其是與健康、娛樂直接相關的文化、體育、休閑等消費的需求將快速增長。我國人民已經日益感受到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社會生活的觀念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對生活方式的理解更加豐富,過去以餘暇時間「看看電影」或「逛逛商場」的單調的、淺層次的生活方式已經成為歷史,正進入一種與時代發展進步相適應的現代生活方式。今天,人們親眼目睹和親身體驗著現代生活方式這些變化,各種「迪吧」、「網吧」、「休閑」屋蜂擁而現;各色各樣的旅遊度假村、「農家樂」也如雨後春筍;網球、高爾夫、桑拿洗浴等高、中、低各檔次的消費服務場所應有盡有;一家人或幾家人、甚至一個單位集體自駕車出遊、觀光;各級各類學生的多種形式、內容的夏令營、冬令營;中、老年人以個人或集體形式騎自行車甚至徒步環游活動,已不再稀罕;國際大賽也可以招引成千上萬國人興致勃勃專程出境觀賞也不是新聞。毫無疑問,人們的休閑需求會越來越大,休閑內容會越來越豐富多彩,人們的生活方式將更加日新月異。
二、休閑成為人們生活方式中重要組成部分
生活方式的變化與確立,與人們生活需求和人們的思想觀念是息息相關的。構成生活方式的基本要素包括生活活動條件、活動主體和活動形式,而活動條件又包括很多因素,從個人條件看,包括個人的勞動條件、收入水平、社會關系、閑暇時間的佔有量和利用狀況等,其中閑暇活動是重要因素。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逐步加快,餘暇、休閑時間逐漸增多。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實行了每周五天工作制和「五一」、「十一」、「春節」長假制度,使我國人民已有國家法定假日114天,這意味著人們有1/3的時間是在閑暇中度過的。
「休閑」,顧名思義即休息、閑暇。馬克思認為,「休閑」實際就是「非勞動時間———「自由時間」,主要「用於娛樂和休息,休閑是人的生命活動的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是人類全面發展自我的必要條件,是現代人走向自由之境界的「物質」保障,是人類生存狀態的追求目標。我國休閑研究專家馬惠娣認為:「休閑是指已完成社會必要勞動之外的時間,它以縮短勞動工時為前提,勞動工時的縮短會使勞動時間更緊湊,勞動條件更好,休閑活動更豐富,對勞動產生更有益的影響。因此,休閑是一個國家生產力水平高低的標志,是衡量社會文明的尺度……」。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休閑已經成為重要的時代特徵,成為社會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一種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休閑在今天人們的生活中已經處於越來越重要的位置,越來越成為人們十分熱衷和關心的話題。同時也應看到,休閑活動也帶動和促進了我國諸多產業、尤其是旅遊業的極大的發展,旅遊節、「黃金周」越辦越火。今年是我國實行「黃金周」長假制度的第七年,據報道,出遊人數上億人次,直接經濟收入數百億元。我國人民越來越深刻的感受和體會到本來就十分重要的休閑之樂,也開始追求休閑的舒適度和自己認可的休閑方式。
三、應該倡導健康文明的休閑方式
今天,休閑活動已經廣泛進入到尋常百姓家,如何安排好閑暇活動,如何使人們的休閑更健康、更科學、文明呢?由於人們的社會經濟資源的差異,需要是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生活方式也是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休閑與社會生活方式有著緊密聯系,休閑活動內容也是多層次、多樣化的。但是應當指出,休閑內容存在著高低、雅俗之分,也存在著高級享受與低級享受之別。以休閑價值觀看,從精神文化層面給身心帶來益處的活動當然要高雅得多,是最值得加以倡導和推廣的。
社會生活方式的多樣化,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結果。開放的社會環境,富裕的物質生活,寬松的文化氛圍有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增強人們的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律意識和開拓進取精神,增加人們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和差異性。但是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對社會生活方式的消極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個人自由度增加,社會交往規則出現了無序化傾向,社會信任度降低,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泛濫,封建主義的落後習俗也在抬頭蔓延,色情、賭博、吸毒等社會丑惡行為成為某些人津津樂道的事情。因此,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條重要任務要求我們,必須倡導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在馬惠娣的《中國公眾休閑狀況調查》顯示,從總體上看,被調查城市居民的閑暇時間有明顯的增加,但閑暇時間數量和閑暇活動質量相比,後者是薄弱環節。閑暇活動單調、活動種類不豐富、趣味不高雅,仍是當前存在的主要傾向。所以,如何開發「以閑暇時間形態存在的社會資源」,加強國民的休閑生活教育,充分認識「閑暇時間」的價值,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學會聰明地用「閑」,營造科學、健康、文明的休閑生活的社會氛圍,以共同建造我們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來,仍是今後相當長時期的任務。
社會生活方式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能否良性運行和充滿活力,歸跟到底取決於它能否向人們提供符合人的本性與發展的生活方式。倡導「以人為本」,強化人的重要性,必須要有社會責任感,要遵守社會公德和公民道德,必須將個人的利益與社會的、國家的利益協調和結合,要弘揚文明、健康、科學的社會生活方式,抵制和批判丑惡落後的生活方式。人們喜聞樂見並熱衷參與的健身活動正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因此應當予以大力的提倡和鼓勵支持。
四、體育健身活動成為人們休閑的重要內容
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但更加重視身心的健康。「以人為本,健康第一」、「花錢買健康」已成為人們意識中的應有之為; 人們喜歡在休閑時間,到體育俱樂部或到社區健身場所甚至在大自然中間,參加各種健身鍛煉和各種文化娛樂體育的活動。在城市社區廣場,健身愛好者豐富多彩的鍛煉活動,儼如一道別致的城市風景線。據北京報道,今年「十一「黃金周,不少人更多地把目光從外出旅遊轉向了參與體育鍛煉,北京城區各主要體育場館均被預定飽滿,並作為節日消閑的一項重要活動。不少人認為,節、假日期間選擇同家人或同事、朋友一起參與體育活動是很好的方式。不少人熱衷野外登山,並安營紮寨,過幾天「世外桃源」的生活。全國各地的節假日登山節活動、江河漂流活動,「國際摩托旅遊節」,「國際搶渡長江挑戰賽」,國際(體育)旅遊節」和以健身與生態旅遊結合的 「自然生態強力運動邀請賽」以及全國各地越來越廣泛的「全民健身周、健身月」等等。奧運冠軍王軍霞組建了全國首家以健康、快樂為主題的「王軍霞健康跑俱樂部」,其初衷也在於此。總之,將休閑與體育健身結合已成為重要選擇。
當體育健身活動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時,人們通過愉快地、自由地、享受體育生活,會產生愉悅感、幸福感,得到生活中健康的滿足;通過體育活動,擴大個人生活的空間,在與人和自然的溝通和交流中,可以敞開心菲表達自己的情感,體育成為一種「無限的自我發展」的手段。通過體育擁有完美的人性和完美的生活,這對提高和改善現代社會生活中人們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健康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也是生活質量提高最好的體現。關心健康,熱衷健身,積極投身豐富多彩的體育健身活動,已經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一種健康時尚追求。因此,研究和探討休閑體育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應當是一項重要和有意義的任務。人們越來越清楚的認識到,健康文明的體育健身活動不僅有利於增強人的體魄,而且有利於建立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創造文明進步、友好和諧的社會環境;有利於增強國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體育健身活動由於它的廣泛性、多樣性、趣味性等特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們投身其中,已經或正在悄然占據著我們的閑暇時間,成為人們生活方式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嚴格的講,體育不等於健康,但屬於體育范疇的全民健身活動,卻與健康息息相關,這正是人們的根本需求。
五、科學健康的休閑活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曾說過:自由時間是不被直接生產勞動所吸收的時間,它包括個人受教育的時間、發展智力的時間、履行社會職能的時間、進行社交活動的時間、自由運用體力和智力的時間,與之相適應,給所有人騰出時間和創造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方面得到發展。馬克思很早就研究了休閑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並強調科學健康的休閑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人們在現在緊張生活之餘,可以通過休閑,放鬆身心來獲得自己的一種精神解放,而精神的自由與人的創造力是相關的,沒有心馳神往的境界,難以發揮出創造力。由此可見,人們對休閑應當有新的認識,對閑暇活動的安排應該有一種更高尚的、精神的、身心的、文化的需求,因此可以說,休閑與人的全面發展是聯系在一起的,應當受到高度重視。
休閑已經涉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是我國一種新興的社會文化現象。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當休閑娛樂越來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時,政府就必須承擔相關的責任,提供形式多樣、內容健康的休閑,致力於創造出一種良好的社會氛圍。在我國提出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尤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尤顯重要。《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實施,符合這種要求。從政府有關部門來說,引導、組織、服務好群眾的休閑生活,也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促進社會安定,推進文化發展的重要課題,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Ⅷ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健康的范疇是指什麼呢
健康是指的身體和心裡都要健康,精神狀態好,樂觀積極的面對生活。
Ⅸ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某研究機構從某體檢中心抽查了2000名參加體
(Ⅰ)由題意得
x |
2000 |
m |
250 |
40 |
2000 |
6 |
11 |
6 |
11 |
Ⅹ 康復在科技+經濟+人類對健康的需求方面有什麼發展
影響當代大學生健康的因素
在影響和制約人體健康因素中,主要有遺傳和心理兩種因素。( 一 )遺傳因素後代形成和親代相似的多種特徵稱為遺傳特徵。遺傳不僅使後代在形態、體質以至性格、智力、功能等方面和親代相似,而且還把親代的許多隱性或顯性的疾病傳給了後代。某些遺傳病不僅影響個體終身,而且是重大的社會問題。( 二 )心理因素消極的心理因素能引起許多疾病,如心血管、高血壓、腫瘤等。積極的心理狀態是保持和增進健康的必要條件,是人們適應環境的良好表現。二、環境因素( 一 )自然環境人大自然在為人類提供各種營養物質的同時,也在傳播著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物質,如廣泛存在的有害微生物(細菌、病毒)、空氣中的污染物、溶於水中的有害物質等。另外,氣候的突然變化(如酷暑、嚴寒、氣壓、空氣濕度異常等)也會影響人體健康。( 二 )社會環境社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環境。人們一方面享受著社會生產的成果(例如科技的進步、工業的發展,使人們有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另一方面社會生產的發展(例如現代工業的發展同時帶來了廢水、廢氣、廢渣、雜訊等)也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三、生活方式因素生活方式指的是人們長期受一定的民族文化、社會經濟、風俗,特別是家庭影響而形成的一系列的生活習慣。不良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是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原因。四、衛生保健設施因素保健是包括對疾病患者進行治療在內的康復訓練、普查疾病、促進健康、預防疾病、預防傷殘以及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活動的總和。健全的社會保健制度是維護和促進健康的重要保障。社會保健制度涉及多個方面,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健全初級衛生保健制度。初級衛生保健是最基本的衛生保健制度,它的特點是能針對本區域人群中存在的主要衛生問題,相應地提供增進健康、預防疾病、治療傷病以及促進身心健康等方面的衛生服務。五、體育鍛煉因素人體在適宜的運動過程中,機體將產生一系列適應性的良性變化,從而達到健身防病的目的。然而,運動量過大,則可能導致傷害;運動量過小,又達不到刺激體內各組織器官,從而提高生理功能的目的。因此,體育鍛煉要想獲得健身效果,必須注意其科學性。
對健康的理解,一般人認為,沒有病就是健康。其實這種對健康的理解是很不全面的。當今 對健康的科學定義是指機體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動態平衡,是一種身體、精神和社會的 完滿狀態。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在1948年就明確提出:「所謂健康不是單純地指身體無 病或不衰弱,而是不可分割的把肉體的、精神的和社會各方面的都包含在內,亦即是指一個 完美的狀態。」1978年9月世界初級衛生保健會議上所發表的《阿拉木圖宣言》中,對 健康的描述又重申:「健康不僅是疾病與體弱的匿跡,而且是身心健康、社會幸福的完善狀 態。」?
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改善情緒狀態
情緒狀態是衡量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最主要的指標。人生活在錯綜復雜的社會中,經常會產生憂愁、緊張、壓抑等情緒反應,體育鍛煉則可以轉移個體不愉快的意識、情緒和行為,使人從煩惱和痛苦中擺脫出來。大學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試、相互間的競爭以及對未來工作分配的擔憂而產生持續的焦慮反應,經常參與體育鍛煉可使自己的焦慮反應降低。
(二)提高智力功能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功能,不僅使鍛煉者的注意、記憶、反應、思維和想像等能力得到提高,還可以使其情緒穩定、性格開朗、疲勞感下降等,這些非智力成分對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進作用。
(三)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個體主觀上對自己的身體、思想和情感等的整體評價,它是由許許多多的自我認識所組成的,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