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浙江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因素

浙江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因素

發布時間:2021-01-20 01:05:41

Ⅰ 浙江湖州長興的經濟怎麼樣

近年來,浙江省長興縣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強縣、富民、穩定」三位一體的執政理念,立足優勢、突出特色、開拓創新,實現了縣域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長興縣先後躋身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國家衛生縣城和全國文化先進縣行列。

今年上半年,長興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3.07億元,同比增長15.2%,財政總收入累計完成10.83億元,同比增長22.5%,經濟總體呈現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為「十一五」時期的發展開了一個好局。

10月8日長興縣迎來連續第五年舉辦的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又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長洽會」開幕前夕,記者專門采訪了長興縣代縣長章根明,他就長興縣域經濟的發展談了自己的想法。

立足優勢 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檔次

眾所周知,縣域經濟雖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經濟體系,但不能搞成「大而全」式的「經濟大拼盤」,要在特色的基礎上形成「特色產業集群經濟」。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要素稟賦,要有其他地區所沒有的比較競爭優勢。章根明指出,就長興而言,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長興地處「長三角」中心腹地,區位優勢和交通條件得天獨厚。長興是襟帶蘇、浙、皖三省的門戶,自古就有「三省通衢」的美稱。三條高速公路、兩條國道、三條鐵路和一條黃金水道穿境而過,縱橫交錯,與「長三角」主要城市均在2小時最佳交通圈內。浦東、虹橋、蕭山、碌口四大國際機場,位於上海、寧波、乍浦的三大國際港口更拉近了長興與世界的距離。

其次,長興東鄰太湖、西倚天目,自然、人文資源獨特,旅遊產業開發潛力巨大。這里有世界稀有的「金釘子」地質遺跡;有全球罕見的古銀杏長廊和揚子鱷保護區;茶聖陸羽在此寫就了傳世之作《茶經》……

第三,長興擁有豐富的物產資源,名特優新產品眾多。這里有聞名海內外的「太湖四珍」:銀魚、白殼蝦、鱭魚、大閘蟹;有久負盛名的「長興四寶」:銀杏、吊瓜、板栗、青梅;有令世人稱絕的「品茗三絕」:紫筍茶、紫砂壺、金沙泉。

依託自身比較優勢,大力培育和發展區域特色產業,長興構築起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長興初步形成了電子電源、新型材料、家居服飾、機械製造、食品醫葯、特色化工6大優勢產業,成為「長三角」乃至全國著名的建材基地和紡織品生產基地。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長興還成為全國新能源之鄉和新型建材之鄉,其中僅助動車用蓄電池產量就佔到了全國的50%以上。

大膽探索 構建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縣域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的開放型經濟。縣域經濟由於受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等因素制約,需要借外力促發展。章根明告訴記者,為解決縣域經濟發展中創業主體不足、競爭力不強等問題,長興縣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全面提高了對外開放水平。

一抓環境。環境就是生產力和競爭力。惟有把縣域經濟發展的環境建好了,以誠信、優質的服務和良好的基礎設施作保證,才能形成環境磁場效應,牢牢吸引外來企業在長興投資興業。近年來,長興的基礎設施條件不斷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對集中的經濟開發區、商貿區、文教區和住宅區。城區已有多家星級酒店,並擁有一流的長興大劇院、體育館、圖書館等公共設施,其綜合配套條件處於中國縣級城市的前列。長興經濟開發區已連續3年名列浙江省「十強開發區」,已有來自美國、義大利、法國等3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家企業進區落戶。

二抓宣傳。長興是太湖旁邊的一顆璀璨明珠,但是有許多人知道太湖,不知道長興,這說明長興在這方面的宣傳力度還不夠大。通過「長洽會」這個平台,長興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自身形象,並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客商來長興投資興業,有力地促進了長興的對外開放和合作交流。同時,國內外各大媒體紛紛聚焦長興、宣傳長興,提升了長興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今年的「長洽會」期間,由人民日報社和日本經濟新聞社共同主辦的第十一次中日經濟討論會也在長興舉行。今年的「長洽會」遵循「精彩、大氣、務實、親民」的原則,藉助第十一次中日經濟討論會,可以進一步打響「長洽會」品牌,讓長興更好地走向世界,讓世界更好地了解長興。

三抓接軌。發展縣域經濟要跳出本身的地域,將縣域經濟與區域經濟融合,要主動融入區域經濟,主動參與區域內的產業分工、產業協作,在區域范圍內獲取、組織和配置資源。長興現已成為上海的物流副中心,分擔上海物流中轉的壓力。未來幾年,「長三角」地區將建多條城際軌道,以上海、南京和杭州為中心的1小時—2小時快速交通圈有望形成,同時,將於今年年底動工的杭州—南京輕軌也將經過長興,這些都將使長興更緊密地與「長三角」其他城市相連,更好地融入、參與「長三角」的區域經濟發展。

此外,長興縣今後還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加大探索的力度:一是調整產業結構,著重發展新型綠色的能源產業和新型環保的建材產業;二是提高人才素質;三是資源節約利用,在當前資源日益緊缺的形勢下,做好土地、資金、資源的集約文章尤為重要,長興要不斷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四是提高執政能力,應不斷改進工作作風,理清工作的思路,建設服務型政府。

Ⅱ 急!關於縣域經濟!浙江的海寧、富陽 上虞 瑞安 桐鄉 相對來說哪個經濟比較牛!各自發展前景如何

海寧吧

Ⅲ 浙江良中控股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浙江良中控股有限公司,於2015年4月29日成立,公司專注縣域新生態,總部設在杭州,現旗下包括10餘家全資子公司及投資公司。圍繞縣域新生態的構建,公司現有及規劃的業務包括縣域電商咨詢培訓、縣域農特品牌運營、智慧縣域平台搭建、縣域酒店民宿開發、縣域旅遊打造等。截止現在,公司已和20餘個縣域建立深度戰略合作關系。公司希望通過優勢資源整合、紮根縣域的決心,改造中國農村,最終致力中國縣域經濟發展。浙江良中控股有限公司,圍繞縣域新生態的構建,公司現有及規劃的業務包括縣域電商咨詢培訓、縣域農特品牌運營、智慧縣域平台搭建、縣域酒店民宿開發、縣域旅遊打造等。截止現在,公司已和20餘個縣域建立深度戰略合作關系。公司希望通過優勢資源整合、紮根縣域的決心,改造中國農村,最終致力中國縣域經濟發展。浙江良中控股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杭州農淘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於銅川市成功舉辦首屆電商創業嘉年華活動。
法定代表人:鄒良中
成立時間:2015-08-07
注冊資本:5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3018400038559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杭州市餘杭區五常街道五常大道181-3號309-1室

Ⅳ 第十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名單

2010年8月15日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最新發布了《第十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回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答評價報告》,2010全國百強縣也隨之同時出爐。

本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前10名分別是:

江蘇江陰市、崑山市、張家港市、常熟市、江蘇吳江市、浙江慈溪市、江蘇太倉市、浙江紹興縣、江蘇宜興市、福建晉江市、浙江義烏市、廣東增城市、浙江餘姚市。

其中江蘇江陰市、崑山市、張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連的四個縣級市作為「區域經濟強縣統籌發展組團」並列第一名。

詳情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e4cbd0100kfri.html

Ⅳ 在浙江,縣域經濟是餘姚更好還是諸暨更好

諸暨好😊

Ⅵ 蘇南是哪幾個市啊江蘇的城市經濟排名是什麼啊

蘇南是江蘇省南部地區的簡稱,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中心,包括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 東靠上海,西連安徽,南接浙江,北依長江(蘇中,蘇北)、東海;是江蘇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Ⅶ 09年中國縣域經濟競爭力排名。

2009全國百強縣(市)排名 看看有你的家鄉嗎

7月25日,2009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在湖南省長沙縣召開,會上,發布了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報告。2009全國百強縣排名名單揭曉

第九屆中國中部百強縣(市)在中部六省中分布是:山西省16個、安徽省11個、江西省10個、河南省40個、湖北省11個、湖南省17個。
中部百強縣(市)前10名分別是:湖南長沙縣、河南鞏義市、(河南偃師市、新鄭市、滎陽市、新密市、禹州市、登封市)、山西孝義市、湖南瀏陽市、山西河津市、湖南寧鄉縣、江西南昌縣、江西貴溪市、湖南望城縣。其中河南偃師市、新鄭市、滎陽市、新密市、禹州市、登封市地理位置相連的六個縣級市作為「區域經濟強縣統籌發展組團」並列中部第三位。
新進中部百強縣(市)有7個,分別是山西長治縣、山陰縣、沁源縣、河南臨潁縣、江西分宜縣、湖南常寧市、湖南漣源市。有關數據顯示:山西省和江西省的中部百強縣數量有所增加,湖北省的中部百強縣數量有所減少,其他三省的中部百強縣數量變化不大。

百強縣名單如何出爐
——專訪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劉福剛
記者 周小華
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是對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大檢閱。此次共排出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什麼是全國縣域經濟強縣?百強縣名單是如何出爐的,為此本報記者昨日專訪了負責此次排名的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劉福剛。
全國2001個縣域經濟單位參與競爭
記者:此次共有多少家全國縣域經濟單位參與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排名?
劉福剛:參加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的縣域經濟單位不包括縣級市轄區,共有2001個(2008年底),其中縣級市367個、縣1462個、自治縣117個、旗49個、自治旗3個、特區2個、林區1個。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強縣包括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西部百強縣、中部百強縣和東北十強縣,共有310個。
百強佔全國縣級行政單位的10.84%
記者:全國縣域經濟強縣的總量規模在全國經濟中格局怎樣?
劉福剛:全國縣域經濟強縣的總量規模是:數量佔全國縣級行政單位的10.84%;縣域總面積約108.61萬平方千米,佔全國陸地面積的11.31%;人口約為22047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6.60%;地區生產總值約為67638億,佔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2.5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約為3500億,佔全國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12.22%。全國縣域經濟強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632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657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14680元,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60.42%、138.00%、93.02%。
基本競爭力採用核心數據進行評價
記者: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評價從哪幾個方面進行?
劉福剛: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工作開始於2000年,現已完成九屆。採用縣域經濟公開性、綜合性、可比性、客觀可行性的核心數據進行評價。評價的特點是「公開、客觀、可比」,評價堅持的原則是「三不原則」(不收費、不發證、不授牌)。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報告在有關單位和專家學者的支持下,以公開資料為基礎,經資料的對比、核實、甄別得以完成。
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評價是從「城鄉、區域統籌」、「強縣富民一致性」和「科學發展環境」等三方面來開展的。為貫徹科學發展觀,結合城市群和區域發展一體化規律,進行「區域經濟強縣統籌發展組團」研究。就是在某一區域內,地理位置相連、經濟總量或縣域相對富裕程度相當、經濟發展方式相近的幾個經濟強縣組成的集合。「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是以「居民收入水平」為基礎,結合消費、儲蓄、公共服務和公共財政等方面來開展反映富裕程度的測評工作。相對富裕程度為全國的區域統籌發展工作提供參照尺度。

百強縣排序格局變化大
新進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8個;中部崛起16個;全國十強縣中江蘇省佔7席
本報訊 (記者 周小華)昨日在長沙縣召開的2009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上,發布了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報告,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名單新鮮出爐。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劉福剛指出,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已成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生力軍。
百強縣(市)江蘇省最多
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在18個省(市、區)有分布,具體是:河北5個,山西2個,內蒙古2個,遼寧5個,吉林1個,黑龍江1個,上海1個,江蘇27個,浙江26個,福建8個,江西2個,山東26個,河南8個,湖南4個,廣東2個,四川1個,陝西2個,新疆1個。江蘇省百強縣數量最多。
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前10名分別是:(江蘇江陰市、崑山市、張家港市、常熟市)、江蘇吳江市、浙江慈溪市、江蘇太倉市、浙江紹興縣、江蘇宜興市、福建晉江市、浙江義烏市、廣東增城市、浙江餘姚市。其中江蘇江陰市、崑山市、張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連的四個縣級市作為「區域經濟強縣統籌發展組團」並列第一名,廣東增城市首次進入前十強。新進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有8個:河南永城市、湖南望城縣、吉林延吉市、江蘇句容市、江蘇邳州市、江西貴溪市、山東博興縣、陝西靖邊縣。
全國百強縣格局悄然改變
在全國百強縣中,江蘇、浙江、山東三省占的比例最大。江蘇縣域經濟規模大,百強縣大而強,全國十強縣中佔有7席。
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排序變化比較大,全國百強縣格局悄然改變。老牌百強縣出現分化,一部分已經成為中心城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部分發展相對較慢,退出了百強縣行列。廣東省百強縣數目歷史上曾達到15個之多,後來有6個改成市轄區,有7個退出百強縣。
在新興百強縣中,江蘇省百強縣由蘇南向蘇北「北上」;山東省百強縣由膠東半島向魯中「西進」;中西部地區具有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的強縣迅速崛起,現在中部地區已經崛起16個全國百強縣,西部地區已大開發出6個全國百強縣;全國百強縣的格局正在改變。

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
排序 縣域經濟單位
1 江蘇江陰市
1 江蘇崑山市
1 江蘇張家港市
1 江蘇常熟市
2 江蘇吳江市
3 浙江慈溪市
4 江蘇太倉市
5 浙江紹興縣
6 江蘇宜興市
7 福建晉江市
8 浙江義烏市
9 廣東增城市
10 浙江餘姚市
11 山東龍口市
12 山東榮成市
13 浙江諸暨市
14 山東文登市
15 浙江溫嶺市
16 浙江樂清市
17 山東鄒城市
18 江蘇丹陽市
19 山東即墨市
19 山東膠州市
19 山東膠南市
20 福建福清市
21 浙江瑞安市
22 山東滕州市
23 山東鄒平縣
24 河北遷安市
25 山東新泰市
26 山東壽光市
27 遼寧瓦房店市
28 山東萊州市
29 福建惠安縣
30 浙江富陽市
31 江蘇通州市
31 江蘇海門市
31 江蘇啟東市
32 遼寧海城市
33 四川雙流縣
34 湖南長沙縣
35 山東諸城市
36 山東章丘市
37 內蒙古准格爾旗
38 新疆庫爾勒市
39 河南鞏義市
40 浙江上虞市
41 福建石獅市
42 河北任丘市
43 山東平度市
44 山東招遠市
45 江蘇溧陽市
46 浙江海寧市
46 浙江桐鄉市
46 浙江平湖市
46 浙江長興縣
46 浙江德清縣
46 浙江嘉善縣
46 浙江海鹽縣
47 江蘇泰興市
48 山東肥城市
49 福建南安市
50 浙江玉環縣
51 河北武安市
52 山東兗州市
53 河北遵化市
54 內蒙古伊金霍洛旗
55 江蘇江都市
56 上海崇明縣
57 山東乳山市
58 浙江臨海市
59 陝西神木縣
60 遼寧普蘭店市
61 江蘇靖江市
62 福建長樂市
63 山東蓬萊市
64 浙江永康市
65 河南偃師市
65 河南新鄭市
65 河南滎陽市
65 河南新密市
65 河南禹州市
65 河南登封市
66 浙江寧海縣
67 遼寧庄河市
68 山東萊西市
69 江蘇金壇市
70 浙江象山縣
71 山西孝義市
72 江蘇如皋市
72 江蘇東台市
72 江蘇海安縣
72 江蘇如東縣
72 江蘇興化市
72 江蘇姜堰市
72 江蘇大豐市
73 山東廣饒縣
74 湖南瀏陽市
75 山西河津市
76 遼寧大石橋市
77 福建龍海市
78 江蘇銅山縣
79 浙江奉化市
80 浙江東陽市
81 山東青州市
82 浙江臨安市
83 山東高密市
84 湖南寧鄉縣
85 山東桓台縣
86 河北三河市
87 福建安溪縣
88 江西南昌縣
89 黑龍江肇東市
90 江蘇儀征市
91 江蘇邳州市
92 廣東博羅縣
93 陝西靖邊縣
94 江蘇句容市
95 山東博興縣
96 江西貴溪市
97 浙江嵊州市
98 吉林延吉市
99 湖南望城縣
100 河南永城市

Ⅷ 全國百強縣浙江有幾個

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於2011年8月20日在江蘇省江陰市發布了第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報告,並揭曉了第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名單。 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而中西部地區具有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的強縣迅速崛起,繼續改變百強縣格局。
參加第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的縣域經濟單位不包括縣級市轄區,共有2001個,其中縣級市369個、縣1460個、自治縣117個、旗49個、自治旗3個、特區2個、林區1個。

第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簡稱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或簡稱全國百強縣(市),在18個省市區有分布,具體是:河北省3個、山西省1個、內蒙古自治區2個、遼寧省10個、吉林省1個、黑龍江省1個、江蘇省29個、浙江省24個、安徽省1個、福建省8個、江西省2個、山東省26個、河南省6個、湖南省4個、廣東省2個、四川省2個、陝西省2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個。
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前10名分別是:【江蘇江陰市、崑山市、張家港市、常熟市】、江蘇吳江市、浙江慈溪市、江蘇太倉市、江蘇宜興市、浙江紹興縣、福建晉江市、浙江義烏市、廣東增城市、浙江餘姚市。其中江蘇江陰市、崑山市、張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連的四個縣級市作為「區域經濟強縣統籌發展組團」並列第一名。

具體參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e4cbd0102ds65.html

Ⅸ 紹興撤縣設區無疑是2013年紹興加速區劃調整的重要一步。紹興縣作為縣域經濟的典型代表,一直以來是浙江經

①整體來居於主導自地位,統率著部分,部分服從和服務於整體。要求我們立足整體,統籌全局,實現整體的最有目標。紹興撤縣設區是紹興加速區域發展的要求,是從宏觀層面考慮、從整體著眼作出的調整。②整體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部分。紹興縣作為柯橋區並入紹興市,可以充分利用紹興區位優勢,推動工業生產要素的聚集,帶動自身區域經濟的轉型升級。③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也會影響整體,要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紹興縣作為浙江縣域經濟的典型,其強大的經濟實力有助於提升紹興整體經濟實力和在全國的競爭力。

Ⅹ 浙江的經濟對西藏的發展的啟示

浙江縣域經濟發展的實踐和啟示
qianbao.zjol.com.cn 2007年01月19日 11:37:40 錢江晚報·網路版

浙江省在改革開放之前僅屬於中國的中等發達地區,但近幾年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一直名列全國前茅,僅次於北京、上海、天津三個直轄市。面對浙江經濟高速發展之「謎」,經濟界、理論界和新聞界作出了不同的概括,如「市場大省」、「鄉鎮企業大省」、「老百姓經濟」、「草根經濟」等。通過調研,我們認為,浙江最大的優勢是市場先發優勢。市場化取向的改革始於縣域經濟。在實現向市場經濟全面轉軌的過程中,縣域經濟一馬當先,首先取得突破。無論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市場化改革,還是國有企業改革、投資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城鎮建設體制改革、國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無一不是從縣域經濟開始的。以集中交易為特徵的專業市場,是浙江市場取向改革的一大特色和重要成果。千百萬農民率先闖市場、辦鄉鎮企業、辦專業市場、建小城鎮、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從事第三產業,繼而進行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小城鎮綜合改革、城鎮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改革、事業單位改革、教育衛生科技體制改革等等。伴隨著鄉鎮企業發展而興起的專業市場,是浙江農民發展市場經濟的一大創舉。正如浙江人自己所總結的,浙江興辦專業市場的經驗就是「辦一個市場,興一種產業,富一方百姓」。浙江專業市場的發展,實際上是一種節約交易成本的制度變革。各類專業市場的發展,使浙江成為全國聞名的「市場大省」。正如浙江省農辦主任顧益康所說:「浙江沒有特區,完全靠市場,靠所有制改革。千百萬人民闖市場,農村工業化推動了整個工業化,農村城鎮化推動了城市化。」義烏是一個只有66萬人口的縣級市,卻擁有17萬經商大軍、10多個專業市場、30餘條專業街,在20多個省市設立了30多個分市場、配送中心和10多個邊貿點,在國外創辦了5個分市場和商業中心,有近10萬人在外經商。溫州市營銷大軍在全國建立了40萬個銷售網點,原來的「前店後廠」已經發展成為「生產基地+銷售網路」。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造就了浙江許多產品以市場佔有率取勝的格局。

市場要以產業為依託。以民營企業、民辦市場、民有資本、民間人才的有機結合為特色的民營經濟,是浙江經濟最大的亮點,數以萬計的民營企業是浙江區域經濟的微觀基礎,鄉鎮企業是浙江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動力,目前,浙江全省98%以上的鄉鎮企業轉變成了產權明晰的民營經濟,增加值、稅金、利潤等項指標都躍居全國第一。與此同時,大部分小型國有企業和城鎮集體企業通過多種形式的產權制度改革,轉變為民營經濟。民營企業的發展,使當地善於務工、經商的民間人才能得以大顯身手。頗有影響的「溫州模式」即是明證。

近年來,浙江縣域經濟的產業發展從起步之初的多樣化轉向特色化,區域特色塊狀經濟應運而生,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支柱。浙江鄉鎮企業和縣域經濟已由市場需要什麼就生產什麼的多樣化產業和產品結構,發展到小城鎮與專業市場、鄉鎮工業園區建設有機結合,集專業化分工、社會化協作的企業群和特色產業集聚區於一體的特色經濟。這種區域塊狀經濟以主導產品、骨幹企業、大型市場為龍頭,以眾多的家庭工業、中小企業配套協作為基礎,以特色工業園區為載體,走專業化生產、社會化協作的路子,形成「小企業、大群體」,「小商品、大市場」和「小產品、大企業」的發展格局,涌現出如義烏小商品、永康小五金、紹興輕紡、海寧皮革、山乘州領帶、鄞縣服裝等特色產業集聚區和一大批產銷基地。現在,浙江特色產業超億元的區塊有400多個、產值超過10億元的區塊有200多個。這種區域塊狀經濟,具有高度的社會化分工和專業化協作,並有與之配套的頗具規模的生產資料市場、產品交易市場和專業設計機構、信息機構、展覽機構等,決定了其低廉的生產成本和靈敏的市場反應能力,形成了浙江產品質優價廉、款式新穎的巨大競爭優勢,鑄就了浙江鄉鎮企業的群體規模、技術和資金等生產要素的集聚優勢、品牌的龍頭效應,打造了浙江區域經濟獨特的優勢和核心競爭力。

浙江省大力實施以縣城和中心鎮建設為重點的城鎮化戰略,拉動了縣域經濟發展。從1998年起,浙江縣域經濟從以農村工業化為主導的發展進入了以縣城和中心鎮建設為重點、以縣域城市化提升工業化發展的新階段。縣級城市和136個中心鎮,按照中小城市的功能要求進行科學規劃建設。各地在確立經營城市的新理念的基礎上,運用市場機制,培育多元化的投資新主體,加快城市化進程。現在,浙江全省城市化率已達48.67%,以義烏、東陽、永康等為代表的中等縣城迅速崛起,以橫店、柯橋、柳市、大唐等為代表的中心鎮拔地而起。一個統籌城鄉發展,著力城市圈打造的新浙江,正以嶄新的面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迅跑。

農村二、三產業和小城鎮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浙江農民放棄了小塊土地,進企業、進城鎮務工經商,這為農業的專業化生產和農業結構調整創造了條件。近年來,浙江省結合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實際,以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大力調整農業區域結構,著力培育區域特色支柱產業和品牌農產品為突破口,大力發展效益農業。浙江省著眼於國內外大市場,充分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著力培育區域特色支柱產業和品牌農產品,改變「小而全」和自求平衡的農業區域格局,建設區域化、規模化的生產基地,擴大特色產品的生產規模,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和佔有率,形成了近300個萬畝以上、總面積700多萬畝的特色農業產業帶、產業群。同時,圍繞品牌農產品,大力推進農業標准化,全省已注冊5000多個農產品商標,「品牌響、市場旺」已經成為越來越多農民的共識。另外,建立健全市場化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促進土地使用權向規模經營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集中,全省涌現了30多萬個農業專業大戶,還吸引了4000多個工商企業投資農業,投資額超過100億元。產業化經營帶動了農業分工分業,農產品購銷大戶已發展到30萬戶。近年來,浙江省各級政府普遍加大了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能力、加工增值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有了新的提高,有效地帶動了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浙江縣域經濟大發展、大提高的經驗給我們以深刻啟示。這就是:充分激活千百萬農民的創造潛能,是浙江縣域經濟蓬勃發展的活力源泉;體制創新的先發優勢,促進了縣域工業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工業化與城市化緊密結合,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城鄉互促的發展機制;以現代化建設新目標激勵縣域經濟的新發展,啟動了縣域全方位投資建設的新高潮。這些無疑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浙江經驗對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啟示

一、「浙江現象」對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啟示

1.縣域經濟發展最強動力在企業和農戶之中。推進浙江經濟快速增長的不是政府,而是企業和農戶。以溫州為例,其發展模式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以家庭經營為基礎,以農村能人為骨幹。在那裡,經商辦廠蔚然成風,用著名經濟學家鍾朋榮的話說,那裡「家家戶戶開發項目,家家戶戶研究管理,家家戶戶融通資金,家家戶戶開拓市場,家家戶戶承擔風險,家家戶戶都有企業家」,簡直就是一場市場經濟的人民戰爭!溫州經濟連年強勁增長,溫州化的浙江經濟發展迅猛,最終要歸功於充滿了生機和活力的企業和農戶,歸功於市場主體的傑出貢獻。
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發展仍處於落後地位。以遼寧省為例,遼寧省民族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慢,最突出的問題是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發育水平太低,沒有市場競爭力,很難形成縣域經濟增長的內生機制。

2.遍布全國、走向世界的市場營銷網路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浙江經濟之所以快速發展,除民營經濟做出重要貢獻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建立了發達的專業化市場和遍布全國、走向世界的市場營銷網路。市場的建立,反過來又成為促進企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圍繞市場,浙江一些地方的企業如雨後春筍,發展勢頭之快,出人意料。市場的發展也帶動了飲食業、旅店賓館業、運輸業、電信業、娛樂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浙江大力發展專業化市場、促進自身發展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我們發現,遼寧省的民族地區如岫岩縣修建了硬體設施較好的市場,然而「有場無市」。究其原因,正是由於沒有遵循市場培育和發展的內在規律。建設市場時,一定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要有可行性研究,不搞重復建設,避免市場間的相互沖擊,造成城鄉資源浪費。要盡可能吸收企業和民間資金參與市場建設。縣域內市場的選址和建設,首先,應考慮當地的商品生產水平。其次,要盡可能依託和利用歷史上已經形成的產銷集散地修建市場,這樣可收穩步發展之效。再次,要注意培育新的產銷關系。研究市場需求新動向,引進新的適銷對路商品,不僅要滿足當地市場主體的消費需求,還要設法打開外銷市場,這樣的市場才有生命力。此外,還要注意吸納先進的營銷方式,如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最後,政府也應履行自己的職能,加強組織協調,提供信息服務。

3.產業集群——區域經濟增長的新模式。浙江經濟之所以快速發展,除得益於民營經濟、專業市場的發展外,「塊塊經濟」(又稱產業集群或產業群)成長壯大功不可沒。資料表明:諸暨大唐的襪業,是中國「襪業之鄉」,現有上萬家企業,分布在11個相鄰鄉鎮,120個村,1萬多戶農村家庭,這一「塊塊經濟」,年產襪子48億雙,產值達80個億,佔全國產量的50%。此外,聞名全國的嵊州領帶群、浙東上虞市崧下鎮傘具產業群、永嘉橋頭鎮紐扣產業群、海寧皮革、永康五金、柳市低壓電器都有突出業績。產業群不僅成為浙江經濟發展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且被人譽為「未來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而受到推崇。

4.轉變觀念,為縣域經濟發展增添新的精神動力。學習浙江經驗,特別要學習浙江商人強烈的市場意識、追求財富的沖動、特別能吃苦的精神和「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的創業精神。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要想獲取財富,必須支付成本,必須付出勞動。

二、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思路

民族地區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出路是發展縣域經濟。在發展縣域經濟的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和解決好六個重要問題。

1.「軟」與「硬」的問題。民族地區縣域經濟之所以比較落後,主要是客觀環境、思想觀念和發展思路方面還存在著差距。如交通不便、信息不靈,使山裡人的思想觀念跟不上市場經濟步伐,困守在小農經濟的小天地中。硬體建設跟不上,又使得發展思路相對滯後。因此,治「軟」先治「硬」。路通了,外面的信息流、物流、人流進得來,本地的產品才能出得去。在雙向互動的過程中,民族地區傳統保守的思想觀念將受到沖擊,與外來的新的思想觀念融合,才能促進民族地區人們的思想解放和觀念創新,促進服務意識的不斷增強,促進投資環境的日益改善。

2.「工」與「農」的問題。「工」與「農」的問題說到底就是城鄉問題,也就是在選擇主攻方向、選擇發展模式上誰先誰後、誰輕誰重的問題。多數民族地區縣域經濟普遍是三次產業「三足鼎立」,農業經濟為主體,工業基礎相對薄弱,既有的工業企業也大多是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的一般加工業,技術落後,設備老化包袱過重。因此,民族地區要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必須走新型工業化的路子,以工業化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通過加快工業的發展,聚集人氣,解決富餘勞力的出路,進一步推進城鎮化的進程。

3.「國有」與「民營」的問題。當前,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面臨兩個難題:一是國有、集體企業改革轉制還在繼續,但由於財政困難,難以一下子拿出大量資金安置工人;一是民營企業剛剛起步,需要大力培育和扶持。實踐證明,民營經濟是最具活力的經濟,凡是民營經濟發展快的地方,縣域經濟發展就快。因此,如何圍繞財稅增收抓經濟,以加快民營經濟的發展增強縣域經濟活力,是加速提高民族地區縣域經濟實力的重中之重,也是壯大鎮村經濟,促進國企改革的關鍵所在。綜觀以浙江溫州為代表的民營經濟發展之路,民營經濟具有三個方面的顯著特徵和獨特優勢。一是動力機制特別強;二是市場化程度特別高;三是吸納社會就業、促進共同致富的效應特別明顯。基於民營經濟的上述特點和優勢,結合縣域經濟的基本特徵和現狀,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就是對於絕大多數縣域特別是那些基礎相對薄弱的縣域而言,最需要也最宜於發展民營經濟。這是因為現階段的縣域經濟與民營經濟具有多層面的契合。

4.資源與市場的問題。以往加快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僅僅局限在「發揮資源優勢上」,但收效甚微。民族地區窮的原因,一是就資源賣資源;二是因陋就簡搞加工。受這些思想影響,民族地區工業粗笨重多,科技含量低;低值高耗企業多,高精尖企業少。原因是這一思想忽視了市場要素。即發展經濟,資源和市場誰為依託?應該是市場,而不是資源。這也是「溫州模式」的精髓。沒有資源,可以圍繞市場需求做文章,像蜜蜂采蜜一樣;反過來,有了市場,資源優勢也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和發揮,形成比較優勢和發展優勢。

5.「內」與「外」的問題。資金、技術、人才是經濟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啟動資金是最大的「瓶頸」。因此,僅僅靠「內」還不夠,還需要內外結合、借外促內。通過政策啟動、政府推動、特色拉動等形式,在激活本地民間資本的基礎上,加大力度抓好招商引資、引智工作。通過招商引資,發展「造血型」項目,壯大工業,提升工業在三次產業中的總量比重,同時拉動就業、刺激消費,繁榮第三產業,不斷把縣域經濟的「蛋糕」做大。

6.「上」與「下」的問題。縣域經濟是重心下移的經濟,需要省、市的大力扶持,必須簡政放權,努力為縣域經濟提供政策保證和體制保障。從目前情況看,省級財政形勢尚好,市級財政基本過得去,但是縣和鎮的財政普遍較為困難。因此,發展縣域經濟,省、市的工作重心要下移,該放的職權要下放,既要把事權交給基層,也要把職權交給基層,縣和鎮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上升。當前,尤其要著重解決好縣內「條塊」的問題,即中央、省屬駐縣機構與縣的關系問題,駐縣機構必須貫徹中央、省的有關精神,支持當地經濟發展,才能實現「雙贏」。

與浙江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因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