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洛陽文化有哪些
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是「華夏第一王都」,是八大古都和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絲綢之路」起始點(長安、洛陽)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早、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城市,也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崤函帝宅,河洛王國」,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
漫長的歷史孕育出洛陽獨一無二的歷史與文化,衍生出其獨一無二的特產。給洛陽這座千年古城添加上濃描重繪的一筆。
唐三彩
唐三彩是中國唐代的藝術精華,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唐三彩是指唐代俑器和陶器上的釉色而言。唐時多以紅、綠、黃為主,故稱「唐三彩」。 三彩是通稱,並不限於三種顏色。除紅、綠、黃外,還有白、黑、蘭紫等顏色。唐代這種藝術珍品,大部在洛陽發掘出來,故有「洛陽唐三彩」之稱。
唐三彩的作法是將做好的坯體,裝在窯內燒至1100度左右,取出施彩,然後再放進燒窯內燒至900度左右即可。唐三彩釉質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鋁。呈色劑是各種不同的金屬氧化物。
唐三彩的復制和仿製工藝,在洛陽已有百年的歷史。經過歷代藝人們的研製,使「洛陽唐三彩」的工藝技巧和藝術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目前,洛陽唐三彩的生產廠數十家,以洛陽市美陶公司生產的為最佳。外賓及國內遊客來洛觀光時,無不帶回三彩製品作為紀念,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時,多以「唐三彩」作為饋贈禮品,洛陽人也多用「唐三彩」作為重要禮品贈送親朋。
唐三彩的造型主要是馬、駱駝、人物。
洛陽牡丹
洛陽是著名的牡丹之鄉,有許多吟詠贊美牡丹的詩句留傳於世,唐代詩人劉禹錫就有「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帝京」的詩句,到了宋代詩人李正封的「國色朝酣酒,天香染夜衣」一句更使牡丹獲得了「國色天香」的稱號。
洛陽牡丹千姿百態,根據顏色、花形、產地、種植等不同特點,可以分成90多個品種,其中以「姚黃」、「魏紫」最是有名。
春日賞牡丹的習俗由來以久,最早始於唐代,賞花時間最長可達20多天。從1982年開始,洛陽市把每年的 4月15日至25日定為「牡丹花會」,在賞花的同時還舉辦豐富多彩的燈展、詩會、影展、書畫展等文化娛樂活動,每年花會期間,中外遊客紛至沓來,絡繹不絕,盛況空前。
洛陽剪紙
剪紙是洛陽民間傳統裝飾藝術的一種。早在漢、唐時期,民間婦女即有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花鳥貼鬢角為飾的風尚。後來逐步發展,在節日中用有色紙剪成各種花草動物或人物的故事貼在窗戶上(叫窗花)、門楣上(叫門簽) 作為裝飾,也有作為禮品裝飾或刺綉花樣之用的。洛陽剪紙分為簡刻和繁刻兩類,前者粗獷豪邁、造型簡朴,後者結構繁茂、精巧秀美。根據剪紙時用紙色彩不同,分為單色剪紙和彩色剪紙兩種。建國後,洛陽剪紙藝術得到較大發展,出現了以李少白、周紹凱為代表的一批剪紙藝術家。李少白的剪紙把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手法巧妙結合,創造了數千幅獨具特色的剪紙藝術作品。其創作題材廣泛,表現了現代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祖國花朵》等作品,構圖明快自然,手法細膩,明暗協調,技法獨特。李少白剪紙把洛陽剪紙藝術推到從未有的高度,代表了中原剪紙藝術的最高水平,贏得了海內外的聲譽。周紹凱的剪紙也很有特色,其作品多吸收中國畫、版畫、年畫及雕塑藝術的特點,以豐滿圓潤為特色。
洛綉
洛綉是洛陽傳統的工藝品,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是以紵麻布等紡織品為主要原料,在有關葯物的配合下,用特殊的技術織成。主要圖案包括人物、花卉、飛禽、走獸、山水、園林等。特點是色彩鮮明、工藝精巧。
河洛奇石
「河出圖,洛出書」,在遠古的時候,黃河出現龍馬負圖,洛河出現五彩神龜。河洛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策源地,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河洛一帶自古就是先民、帝王們主要的活動中心,神奇土地上的神奇河流,出產的美石品種,也同樣有其獨特之處。
洛陽處於黃河流域中段,上游峽谷中各種山體岩石經過數百萬年劇烈不停地沖刷、撞擊和洗磨,終於在洛陽這段特殊地理環境中沉落、留滯,生成了質地堅硬、造型生動、線條流暢、圖案美麗、色彩斑斕的天然奇石。真是天地、人間沒有一位巨匠具有黃河這樣雄偉的氣魄。她從九天直下,一瀉千里,以無與倫比的力度與刀工雕刻琢磨她的作品。所以黃河石才能成為天地間的自然瑰寶。
黃河石構圖奔放,粗獷雄渾,洋溢著九曲黃河奔騰咆哮的力度和野性。她多側面、多主題地顯示出黃河文化的廣博內涵。全方位、多層次地反映出地球與人類發展,與萬物之間的相互依存的關系。
特別是黃河流域洛陽段發現一種很奇特的太陽石(或月亮石),在石面上產生一種圓如太陽、月亮的圖案,有的似東海日出,有的如彩霞滿天、月上山崗等意境。太陽石、月亮石是黃河中游的瑰寶,是河洛奇石中色彩最鮮艷、最獨有的一個品種。
青銅器
洛陽青銅器製造業歷史悠久,始於夏代,盛於西周。自1973年以來,洛陽工藝美術研究所和工藝美術廠,復制了數千件仿古青銅器,主要有馬踏飛燕、犀牛、醉邪、方彝、車馬俑、人物俑、奔馬、各種酒器、刀、劍等。洛陽仿古青銅器的製作成功,不僅再現了歷史的風貌,而且還可以做為室內裝飾品,帶給人們藝術的享受。
洛陽宮燈
相傳,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後,為慶賀天下重歸一統,在宮廷里張燈結綵,大擺宴席,以饗群臣,「宮燈」之名,即由此而來。後來,宮燈的製作技術在民間廣為流傳。 洛陽宮燈品種繁多,常見的有白帽方燈、紅紗圓燈、六色龍頭燈、走馬燈、蝴蝶燈、二龍戲珠燈。
杜康酒
杜康酒歷史悠久,三國時的曹操就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名句。相傳杜康是中國用糧食釀酒的創始人,杜康當年釀酒的遺址在汝陽蔡店鄉杜康村。這里三山環抱,一水旁流,群眾歷來多善釀酒。釀制杜康酒的泉水--酒泉,位於杜康村的酒泉溝里。酒泉水清洌碧透,味甜質純。每遇夏季,可聞到一股天然的酒泉香。杜康酒屬濃香型,以優質小麥採制高中溫混合使用,又精選糯高粱為釀酒原料,並採取"香泥封窖、低溫入池、長期發酵、混蒸續槽、量質摘酒、分級貯存、陳釀酯化、精心勾兌"等先進工藝。自1987年開始,洛陽每年舉辦"中國杜康酒節"。
2. 介紹洛陽文化1500字作文,,,
洛陽文化,是產生於洛陽地區的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洛陽文化不同於中國其它區域性文化,在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佔有極為重要地位。
洛陽,因位居洛水之北而得名。據史籍記載:西周初年此處稱「郟 」,周公營建「王城」與「成周」稱「洛邑」,或「新大邑」。到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為東周國都。戰國時始有「洛陽」之稱。西漢未年,王莽建立「新朝」,改稱「宜陽」。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改「洛」為「雒」。曹魏、西晉、北魏復改「洛陽」。隋湯帝在洛陽建都,先後稱「東京」和「東都」。唐朝和武周時期稱洛陽宮、東都、神都、東京。五代時曾建都洛陽的後梁稱「西都」。到後唐稱「雒京」。後晉、北宋均稱「西京」。明朝光宗皇帝朱常洛,為避諱「洛」字,又改「洛」為「雒」。清代迄今,仍稱洛陽。
洛陽文化,就廣義而言等同於河洛文化。意指黃河由河曲、渭水而東,中經砥柱之險,過孟津、滎陽,直達鄭州,這段大河以南,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包括洛河、伊河流域及登封、嵩山周圍等地的古代傳統文化。狹義說,指現今洛陽市所轄的一市(偃師)、八縣(孟津、新安、宜陽、伊川、汝陽、洛寧、嵩縣、欒川)、六區(澗西、西工、老城、厘河、洛龍、吉利)共1.5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古代傳統文化。
中國版圖遼闊,不同區域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區域文化,如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三晉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吳文化等等。作為洛陽文化,有區別於其它區域文化的重要特徵。
1、核心性:一是從地理上看,洛陽位於古代中國的腹心,「居天下之中」。它北有邙山屏障,南有伊闕聳立,西有秦嶺在望,東有嵩岳峻極;伊、洛、澗蜿蜒其間,東邊的虎牢成皋,西面的函谷澠崤,是古代東西重要關口;北邊的孟津,是黃河上的古渡,東南的轅關,則是直達江淮的戰略要地,南邊的伊闕關是通往漢江的要道。這里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土質肥沃,物產豐實,風光秀麗,自古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形勢甲天下」之稱。二是從洛陽文化的內容看,以洛陽為中心形成的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核心。我國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以洛陽為中心的黃河、洛水地區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源,洛陽是鑲嵌在河洛大地上的一顆璀秈的明珠。「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上,自夏代起,曾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歷經103個帝王,歷時1529多年。中國都城的歷史便是從這里開始的。洛陽在中國七大古都中,是建都歷史最長、居住帝王最多的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千餘年間,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洛陽五大古都群,舉世無雙,它是河洛文明的象徵,是洛陽文化的重要基礎。無論是研究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還是講到區別於任何區域文化的河洛文化,都離不開研究洛陽文化。洛陽文化在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全過程中處於無可置疑的核心地位。
2、正統性:早在50萬年以前,洛陽地區就有人類繁衍生息,過著不定居的原始人類生活,創造了原始的古代文化。7000年前,洛陽地區進入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人們開始過著以農業為主的定居生活。5000年前,洛陽地區已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期,人們用石器生產,創造著更為先進的古代文化,為中國社會進入文明時代奠定了基礎。公元前21世紀,洛陽地區進入奴隸制社會,產生了國家,夏王朝在此誕生。之後,中國第一個學校在此出現,儒、道、神學均產生於此。據不完全統計,洛陽在中國古代史上,有許多震撼全國、影響世界的第一大事,它們構成中國正統的古代文化的大部分內容,就是到了北宋以降,在洛陽產生的洛學仍然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學說,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700餘年間統治階段的正統文化。此後,洛陽文化隨著洛陽地位的變化以及洛陽地區經濟發展的遲滯而趨於衰落,但是作為洛學的「伊洛淵源」,洛陽文化古風猶存,影響海內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隨著洛陽社會經濟的振興,洛陽文化也在揚棄中繼續得到發展。
3、穩定性:又叫文化惰性,亦稱文化保守性。指每種文化在發展過程的慣性作用。洛陽文化產生以後,隨著歷史的不斷變遷,即使部分文化失去了固有的價值,但是在歷史上也不容易消失。洛陽文化作為一個文化系統的形成過程,是在文化世代連續傳遞的基礎上不斷容納和增添新因素的過程,這個過程形成洛陽文化的積淀。洛陽文化的文化積淀極深,文化學認為,文化積淀愈深,文化的穩定性愈強。因為洛陽文化積淀建立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認同基礎上,並通過這種深層次的感知認同又一代一代向下傳遞,播灑於人的靈魂中,流淌在人的血液里,因此,不是任何力量能夠隨便消滅它的。如,周公制禮作樂,孔子學禮於周,形成儒學。儒學歷經滄桑,流播千古,即是五四時期「砸爛孔家店」,文化大革命中「打倒孔老二」,但最終砸不爛,打不倒,其照例發展。由此可見,洛陽文化的穩定性極強。這是民族之魂、民族之光,是中華五千年燦爛古代文化的希望所在,它將永遠放射出耀人的光輝。
4、擴散性:洛陽文化以其無與類比的中心性、歷史長期演進的正統性和中華民族古代文化內核的穩定性,通過社會交往和時代變遷而廣泛擴散開來。這種擴散過程,是洛陽文化的文化特質和文化叢以洛陽為中心向周邊逐步傳播的過程。如佛教文化,從印度傳入洛陽,西漢皇帝在洛陽建立了白馬寺,進行譯經,並組織人員學習、消化,然後由洛陽逐步向周邊擴散,傳向全國各地,又傳向東南亞各國。當然,在這種擴散過程中,洛陽文化以其極大的能力,與各種外來文化亦互相學習,不斷交流,最後不斷融合,吸收各種外來文化,使自己更加完善和嚴整,愈益形成自己獨有的文化模式。這種模式的進一步擴散,又極大地影響和發展著中華民族的整個古代文化。
3. 洛陽的歷史文化
歷史:
洛陽歷史悠久。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起, 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29年,是中國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古都。歷史上曾先後6次進入世界大城市之列,從商周到隋唐時期,洛陽曾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與歐洲、北非和亞洲各國有著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廣泛交流。鍾靈毓秀、人文薈萃。洛陽歷代科學泰斗、學術流派、鴻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冊,燦若繁星。中國傳統文化儒、佛、道的產生和發展與洛陽密切相關,中國四大發明與洛陽息息相聯。洛陽豐厚的歷史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給後人留下了不盡的財富和供人憑吊的遺跡舊址。
文化:
牡丹文化
牡丹是中國園藝花較早用於觀賞的花卉之一。在牡丹栽培過程伊始就與洛陽結緣。洛陽牡丹始於隋,盛於唐,而「甲天下」於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
北宋時洛陽不僅成為中國的牡丹栽培中心,同時也有了一批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牡丹專著,為牡丹研究推廣及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景佑元年間(1034年)歐陽修著有《洛陽牡丹記》,記述了洛陽人種花、賞花習俗。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牡丹專著。
其後周師厚(1082年)的《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列舉牡丹109種,芍葯41種。元佑年間 (1086一1093)張峋撰《洛陽花譜》,列牡丹119種。這些專著對促進當時中國牡丹發展及後人研究牡丹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洛陽的牡丹文化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唐宋開始出現的牡丹的詩詞、歌賦、小說、故事已經繪畫、刺綉等量大且內容豐富。
4. 洛陽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有什麼特色
洛陽,簡稱「洛」,地處古洛水北岸而得名,地處九州之中;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餘年建城史,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世界上第一座統籌規劃的城市;自夏朝開始有13個王朝在此定都。河圖洛書在此誕生,儒、釋、道、玄、理肇始於此,科舉制度創建於此,絲綢之路與隋唐大運河在此交匯,五大都城遺址、邙山古墓群和天子駕六震驚世界,「宅茲中國」「中國」一詞源自洛陽,國務院首批歷史文化名城,豫、晉、陝區域性中心城市;中原經濟區中心城市;新興的重工業城市和新能源節約型城市,歐洲人最嚮往的城市,中國休閑城市榜首。
千年帝都,華夏聖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 絲路起點,運河中樞,牡丹花都,山水之城; 三代創世,魏晉風流,漢唐雄風,宋家文氣。 這是一座在世界上唯一能號稱國色天香的古都。5000年文明史,4000餘年建城史,1529年建都史,是我國建都時間最長的古都。使其成為兼具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思想之美、城市之美的全能冠軍,是人類最早的「山水城市」、「園林城市」。美國城市規劃學家西蒙茲教授稱:這里是人類 「古代最佳人居環境城市」。洛陽,這座承載過十三朝文明的古都,曾經是光耀萬丈的世界焦點,現在正馳騁於王者歸來的征途。 歷史曾用名或別名,斟鄩、西毫、洛邑、洛師、成周、王城、雒陽、東都、東京、神都、洛京、京洛、洛都、洛中、嵩京、中京、西京。 洛陽,出河圖洛書育三皇五帝,「天下之中」 的地位不僅是地理上的,更是華夏先民對祖地心理上的認同。無論是從神話英雄傳說的角度,還是從歷史考古斷代的角度,洛陽都是中華文明的發端之地——中國70%宗族大姓的起源地,全球1億客家人的祖籍地,儒釋道三教的濫觴地。可以說,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對於世界而言,欲探中華文化之源,必到河洛之間的古都洛陽。 洛陽,立河洛之間,居天下之中,既稟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氣,也具南國水鄉嫵媚風流之質。開天闢地之後,三皇五帝以來,洛陽以其天地造化之大美,成為天人共羨之神都。她不僅是中國最早的政治首都,更是中華思想與文化的源頭聖地,可謂中華民族歷史的精神首都,是最早的中國,也是最本色的中國、最淵深的中國。
嵩岳風光(5張)洛陽城,北據邙山,南望伊闕,左瀍右澗,洛水貫其中,東據虎牢,西控函谷,四周群山環繞、雄關林立,因而有「八關都邑」、「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之稱;而且雄踞「天下之中」,東壓江淮,西挾關隴,北通幽燕,南系荊襄,人稱「八方輻輳」、「九州腹地」、「十省通衢」。另有傳說洛陽是中華大地的龍脈集結之所,所以歷朝歷代均為諸侯群雄逐鹿中原的皇者必爭之地,成為歷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流域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核心發祥地。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堯、舜、禹等神話傳說多傳於此。同時,洛陽也是中國5000年文明歷史中最為古老的帝都王城,華夏,中華,中土,中國,中原,中州等稱謂均源自於古老的洛陽城和河洛文明。洛陽二里頭遺址距今大約3800—3500年,相當於中國歷史上的夏、商時代。1960年在二里頭遺址的上層發現一處規模宏大的宮殿基址,被認為是夏朝都城所在。 洛陽共經歷二十二個建都朝代,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影響力最大的都城,累計建都史達1500年以上。同時,洛陽也有「九朝古都「九朝」之說,因乾隆帝御封嵩陽書院大門對聯中的「九朝都會」而得名,同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九」也有虛指「多」、「最多」之意,洛陽在歷史上曾長期作為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存在,歷代帝王貴胄、文人騷客等均對洛陽的都城地位有著極高評價。周公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焉」;漢高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見洛陽」;漢班固曰「光漢京於諸夏,總八方而為之極」;北魏孝文帝曰「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唐太宗曰「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唐玄宗曰「三秦九洛,咸曰帝京」;韋應物說「雄都定鼎地,勢據萬國尊」;宋太祖曰「吾欲遷洛,以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司馬光曰「欲知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釋源祖庭—白馬寺(5張)洛陽是中華文化的讀本和華夏文化從萌芽、成長走向繁榮、壯大的中心和象徵。史學考證知,文明首萌於此,道學肇始於此,儒學淵源於此,經學興盛於此,佛學首傳於此,玄學形成於此,理學尋源於此。洛陽是中華姓氏主根、閩南、客家之根。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湯、武定九鼎於河洛,周公「制禮作樂」,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洛陽歷代科學泰斗、學術流派、鴻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冊,燦若繁星。中國傳統文化儒、佛、道的產生和發展與洛陽密切相關,中國四大發明與洛陽息息相聯。伏羲,作為人文始祖,發現了「河圖」與「洛書」,發明了「八卦」,成為中華民族的瑰寶,老子著有《道德經》,蘇秦佩六國相印,縱橫游說於六國之間,才子賈誼博懷濟世文章,班超出使西域,班固修《漢書》,許慎著《說文解字》,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張衡發明渾天儀、地動儀,蔡倫發明造紙術,虞初的《周說》,陳壽的《三國志》,歐陽修的《新唐書》、《新五代史》等,無一不是在洛陽這塊沃土上完成的。程頤、程顥兄弟開創宋代理學,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等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洛陽才子」,「漢魏文章半洛陽」。張衡發明地動儀,蔡倫造紙,馬鈞發明翻車……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名人
古代
伏羲、宓妃、倉頡、後羿、嫦娥、夏桀、杜康、商湯、伊尹、周武王、周公旦、周成王、周平王、老子、蘇秦、伯夷、叔齊、白圭、張儀、呂不韋、劉邦、賈誼、桑弘羊、師史、卜式、 漢光武帝、馬援、董宣、班超、班固、班彪、班昭、竇憲、蔡倫、張衡、許慎、張仲景、華佗、王充、皇甫嵩、司馬懿、關羽、蔡邕、蔡文姬、嵇康阮籍、劉禪、袁紹、呂布、司馬師、鄧艾、鍾會、鍾繇、馬鈞、司馬炎、左思、陳壽、祖逖、劉琨、陸機、潘岳、韓壽、劉徽、皇甫謐、裴秀 、石崇、綠珠、桓溫、杜預、拓跋宏、檀道濟、高歡、蘭陵王、高長恭、楊廣、韓擒虎、賀若弼、宇文愷、陳叔寶、獨孤信、李世民、長孫無忌、王之渙、武則天、太平公主、上官婉兒、宋之問、李白、杜甫、李隆基、狄仁傑、白居易、李賀、玄奘、韓愈、吳道子、顏真卿、劉禹錫、元稹、劉希夷、朱溫、李存勖、李煜、趙匡胤、程頤、程顥、趙普、呂蒙正、司馬光、富弼、范仲淹、邵雍、歐陽修、李格非、文彥、博尹洙、藤子京、李龜年
現代
紀登奎、焦裕祿、李立、劉剛、楊立功、吳佩孚、馮玉祥、張鈁、武庭麟、王凌雲、孫善武、周鶴洋、閻連科、司馬武當、程琳、陳明、李准、朱軍、石萬強、張海 形成於洛陽的成語 數典忘祖、龍門點額、同心同德、窈窕淑女、一日三秋、定鼎中原、問鼎中原、眾志成城、紫氣東來、懸梁刺股、前倨後恭、債台高築、旗鼓相當、樂此不疲、樂不思蜀、糟糠之妻不下堂、挑肥揀瘦、得隴望蜀、車水馬龍、投筆從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煮豆燃萁、小時了了、屍居余氣、車載斗量、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勢如破竹、韓壽偷香、衛灌坐床、如坐針氈、擲果潘郎、洛陽紙貴、狗尾續貂、自慚形穢、分道揚鑣、請君入瓮、一箭雙雕、桃李滿天下、司空見慣、程門立雪、河東獅吼、國色天香、馬革裹屍、視死如歸、偃旗息戎、聞雞起舞
5. 找一篇洛陽文化底蘊的文章
眾所周知,洛陽是中國建都時間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朝代最多的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優勢是洛陽最大的優勢。中華民族正是在這里起源和形成的,這里是中華民族的聖地。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聖地。猶太人的聖地是耶路撒冷,伊斯蘭教信徒的聖地是麥加。作為聖地,它是民族的發源地、民族宗教的誕生地、民族文化的肇始地。這種地方往往在民族發展中三位一體,獨一無二。對中華民族來說,這個地方只有一個,它就是洛陽。
千年帝都、民族聖地、中華聖城,這是洛陽的主體形象。
從夏代開始直至宋金,洛陽在中國城市中「唯我獨尊」,元明清時期,洛陽仍是中原的商業龍頭城市和文化之都。
這樣一座偉大的城市,蘊藏著豐厚無價的文化資源,是一個敢於亮劍、敢於論劍的城市。洛陽不能甘心於所謂的「副中心」,因為洛陽是一個具有陽剛之氣的偉丈夫,不是一個任人擺布的「通房大丫頭」!千年帝都,民族聖城,誰與爭鋒?
一、上兵伐謀:洛陽笑傲中原
兵法雲:上兵伐謀。一個城市的行動指針,不在於集結大量的人力,以數取勝,而在於建立完善可行的謀略,以質取勝。眾多城市面臨的不僅僅是龍頭地位的爭奪,亦有如何將蛋糕做大的窘境,而上兵,才是這一切最終的宗旨。戰略者認為,一切戰役的王者,擁有的不僅僅是最終的勝利笑容,更在於他們運籌帷幄中的思想。 伐謀,是腦力激盪,也是網聚人力,缺少一致的戰略構想及規劃的城市,沒了人氣,沒有謀略,沒了一致的方向與思想,空有的僅是眼前的利益得失。而當城市面臨轉機,面對契機時,缺少戰略規劃的城市管理,永遠談不上將城市資源管理作為發展的助力。 因而,城市管理的戰略規劃,在城市發展的漫漫黑夜裡,是一盞指引眾人前行的燈光,是保持與提升城市持續生存能力的核心方針,更是未來發展的利器,擁有戰略規劃的城市,才是勇者,更是王者。
洛陽在發展和竟爭中,做到了上兵伐謀。上世九十年代中後期,正是洛陽經濟發展的低谷,但是洛陽的暫時沉默並不是沉淪,他們認識到「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正是在這個時期,洛陽市成功地將龍門石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開始進行洛浦公園的規劃,悄悄地進行著洛南新區的規劃,並將丹尼斯百貨引進洛陽。這為「十五」期間洛陽的大發展埋下了伏筆。因此,上世九十年代中後期也是應該大書特書的五年,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五年。
已經過去的「十五」時期,洛陽在發展和竟爭中,更做到了上兵伐謀。「十五」以來,洛陽全市上下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以招商引資為總抓手,以發展民營經濟為主攻方向,以項目建設為支撐,強力實施「工業強市、旅遊強市」戰略,促進了「十五」計劃主要發展目標的提前實現,實現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連續五年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和增長質量,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的台階。「十五」時期是洛陽綜合實力提升幅度大、城鄉面貌發展變化快、人民群眾得到實惠較多的一個時期。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固定資產投資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多、增長快、成效明顯,經濟建設和公共服務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各項改革不斷深化,非公有制經濟和開放型經濟發展加快;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這些都為「十一五」時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面向未來,洛陽經濟社會發展已經站在新的戰略起點上,跨入了加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2005年,洛陽市GDP已超1100億,全口徑財政收入121億。預汁,2005年鄭州市GDP接近1570億(鄭州市自己的估計為1700億),全口徑財政收入160億;2005年武漢市GDP接近2300億。雖然,洛陽與武漢、鄭州還有一定差距,但洛、鄭、漢三市在中原各城市中已成為遙遙領先的三大城市。洛陽,已有資格向鄭州、武漢挑戰,已有資格爭當笑傲中原的龍頭老大!
6. 洛陽文化特色和歷史典故
洛陽紙貴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回經常為這事發脾氣,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的出息了。」說著,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不好好念書確實很沒出息。於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於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於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傑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後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為內容,撰寫《三都賦》。為了在內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巨著《三都賦》終於寫成了。
《三都賦》受到好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傑作《兩都賦》相比。由於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7. 指出將洛陽作為絲路起點之一的主要依據.從歷史文化和城市發展的角度,為西安和洛陽 的城市開發提出建議
洛陽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主要因為中國第一個能顯示華夏文明的夏王版朝到東周五百年其均為國都,權當時全國的貢品(絲綢是其中之一)均需送到洛陽,洛陽是當時確鑿無疑的王者之都。到西漢王朝時,商業經營絲綢的規模更大一些,出口比以往多一些。 洛陽有13個朝代建都,洛陽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城市
8. 學習洛陽《古都文化》的意義
學習洛陽的古都文化就是學習了中國的文化,咱們洛陽的文化太厲害了,從伏羲演八卦,河圖洛書,周公演禮儀,釋道儒三家發源地,漢魏文章半洛陽。若問古今興廢事。根本說不完的。
9. 古都洛陽的成功之處為河南省文化產業的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哪些有效借鑒
這其中有三個主要的原因。一是交通原因。社會發展到現代,交通樞紐對經濟發展的提升作用日趨明顯,鄭州作為隴海線和京廣鐵路線的交匯點,其區位優勢就比開封、洛陽優越很多。二是牽涉到經濟原因。其實,洛陽和開封的經濟在其失去國都地位後就日漸被邊緣化。特別是洛陽,歷史上戰亂不斷,在抗日戰爭結束後,洛陽的經濟其實是十分糟糕的。而開封因為地處黃泛區,抗日戰爭時期,成為花園口決堤重要的受災區。這嚴重打擊了開封的發展。所以,解放初期,開封其實還在受災的狀況中第三個原因,有些朋友認為可能是出於保護文物的需要。畢竟開封和洛陽作為古都,地下文物太多。而現代社會要搞城市建設,勢必要大興土木。但對此個人不太認同,因為同為古都的西安、南京、北京,並沒有因此而改變其現代化步伐。所以,歸根結底的原因,還是時代不同了,文化底蘊固然重要,經濟發展則更重要。於是,河南的省會就選擇了鄭州而不是開封和洛陽。
10. 西安和洛陽的文化特色有哪些
洛陽
洛陽是中國重要的旅遊目的地,洛陽市圍繞「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絲路起點,山水洛陽」的城市品牌形象,整合旅遊產品,截至2011年,洛陽有世界地質公園兩家: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5A級景區五家,即龍門石窟,少林寺、白雲山,老君山和雞冠洞,4A級景區15家,3A級景區16家。3A級以上景區數目位居全國之首。2013年,洛陽市接待遊客8608.05萬人次,同比增長10.75%,旅遊總收入為485.02億元,同比增長20.43%
萬山湖風景區、重渡溝自然風景區、鼎室山風景區、龍池曼國家自然保護區、養子溝風景區。
文化藝術
洛陽文化產品
洛陽澄泥硯:即新安虢州澄泥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洛陽牡丹石:牡丹石是不可再生的稀有資源,國際石材界公認為世界奇石,被列為世界珍稀品種。牡丹石產地世界唯一,中國·偃師·寇店·五龍村。
洛陽唐三彩:中國古代陶瓷藝術中的瑰寶,始於南北朝,盛於唐,洛陽為主要產地。
洛陽曲子(洛陽曲劇):洛陽曲子淵源於明代弘治年間(15世紀後期)開封的俗曲。這種俗曲匯集了里巷歌謠和南北曲的零星曲牌,後又融匯人江淮俗曲,由開封傳向洛陽、南陽等地。
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前身為洛陽牡丹花會,已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全國四大名會之一,始於1983年,2010年11月,經國務院文化部正式批准升格為國家級節會,更名為「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由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辦
洛陽十大文化符號:河圖洛書;二里頭遺址;杜康;周公;白馬寺;關林;龍門石窟;牡丹;水席;「東方紅」拖拉機
洛陽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及道教的起源地之一。體驗古都悠久歷史,瞻拜博大宗教文化,來洛陽旅遊的寺院道觀主要有:洛陽寺院、洛陽道觀
洛陽美食
四掃尾:依次是「魚翅插花」、「金猴探海」、「開魷爭春」、「碧波傘丸」。
八大件:分前五後三。前五為「快三樣」、「五柳魚」、「魚仁」、「雞丁」、「爆鶴脯」。 (後三為三道甜食)
真不同洛陽水席製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中國唯一以整套宴席入選的國家級非遺項目。
四鎮桌:燕菜、蔥扒虎頭鯉、雲罩腐乳肉、海米升百彩。
洛陽湯文化:羊肉湯,牛肉湯,丸子湯,驢肉湯,豆腐湯,不翻湯,胡辣湯
西安文化
西安,古稱長安、京兆、鎬京,是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西北)、陝西省省會、副省級市,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業基地,陝西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亞洲知識技術創新中心,中國重要的製造基地。
西安歷史悠久,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3] ,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絲綢之路的起點。[4-6] 198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立為世界歷史名城,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西安目前已有兩項六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分別是:秦始皇帝陵、大雁塔、小雁塔、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興教寺塔。
西安的文化遺
存具有資源密度大、保存好、級別高的特點,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的155個基本類型中,西安旅遊資源占據89個。西安周圍已經探明的帝王陵墓有72座,其中有「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周、秦、漢、唐四大都城遺址,西漢帝王11陵和唐代帝王18陵,大小雁塔、鍾鼓樓、古城牆等古建築700多處
特色小吃
biángbiang面是陝西關中民間傳統風味麵食,特指關中麥子磨成的麵粉,通常手工拉成長寬厚的面條。
餃子宴是西安市著名小吃宴席,是在發掘研究唐代和中國傳統餃子的基礎上研製成功的。西安餃子宴的得名,主要因這種宴賓筵席由千姿百態的餃子組成。
秦鎮涼皮已有2000餘年歷史,秦鎮本地傳說在秦始皇時期已經開始有涼皮,為皇朝供物。以大米粉為原料製成,因主產於戶縣的秦鎮,也叫秦鎮米皮,製作時把大米粉調成糊狀,平鋪在多層竹籠內,旺為蒸熟,做出的涼皮筋、薄、細、軟,具有獨特風味。
牛羊肉泡饃是西安市著名小吃,用優質牛羊肉加佐料入鍋煮爛,湯汁備用。把烙好的「虎背菊花心」——坨坨饃,掰成碎塊,加輔料煮制而成。其特點是:肉爛湯濃、香醇味美、粘綿韌滑
還有:老童家臘羊肉、肉夾饃、臘汁肉、葫蘆頭、石子饃
戲曲: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