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經濟發展狀況
發展速度:增長的下降有利於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現階段避免GDP的兩位數發展,事關中版國的經權濟承載力。失業「慮」:失業多表示我國社會分配並不公平。通漲:我國近年CPI居高不下(5%),引起社會熱議,其實2010年諾貝爾獎經濟學獎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表示:"GDP增速實際上是通脹率的3倍左右,有很多的支出盈餘。所以說,中國即使通脹率達到5%都沒有問題。」發展方式:我過發展方式並不合理(產業鏈中最低端,高耗能,高污染,社會效益低下),轉變發展方式,調結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勢在必行。高房價:房價捆綁中國經濟,不能忽視,降緩房價,迫在眉睫。民生問題:要把經濟發展,表現在改善民生方面,解決廣大人民最關心,最直接的現實問題。面臨經濟發展突出狀況,找到彎路,方有出路,個人觀點,願,對你有幫助!
② 中國近幾年經濟發展狀況
穩中求進,中高速發展最少持續30年
③ 中國近五年的經濟狀況怎樣
一個由計劃經濟國家逐步向市場經濟國家轉軌的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市場經濟體制還遠遠沒有建立起來,轉型期需要持續相當長的時間,用物價指數等經濟指標這套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成熟市場經濟理論來衡量和評價中國經濟的宏觀形勢,並以此為依據對未來的發展趨勢作出判斷,雖然也可以說明一些問題,但卻很容易產生誤導和偏差。這也是國內學術界和理論界分歧巨大的原因所在。中國嘗試運用貨幣政策和貨幣手段來干預宏觀經濟發展態勢,屢屢收效甚微和近乎失靈,最終都不得不以來行政手段解決問題,其原因就在於完全市場化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學理論,由於中國的具體國情不同,經濟學理論的基本前提條件和假設條件不一樣,照本宣科的結果,不僅說明和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將問題更加復雜化,陷入迷茫和爭論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對於這一點的感性認識,在國際油價近年來處於高價位運行,並不斷創出新高的時候,對中國經濟宏觀形勢的影響就看得十分明顯。中國如果完全放開油價,與國際油價接軌,運用經濟學理論和模型,很容易得出將使中國的物價指數上漲2至3個百分點的結論,現實的反應也會很快體現出來,那麼自然就是一種通貨膨脹的態勢,遠遠不是如今有許多經濟學家所擔心的通縮陰影。所以說,中國的物價指數並非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情況,加上中國國內經濟發展的區域狀況的嚴重不均衡,統計數字的誤差就將放大到失真的程度。中國無論是在客觀上還是主觀上,都不存在經濟發展拐點和通縮的問題。城鄉的巨大差別,以及中國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都使得中國高速發展的勢頭難以扭轉。即使一時的有可能出現的通縮情形,也是由於社會基礎公共消費品(水、電、油等)的政府管制所掩蓋下出現的問題,並非投資下降所導致。中國在宏觀經濟領域出現一些所謂的?論,雖難以理喻但卻不難理解。由於社會基礎公共消費品的政府嚴格管制,使得這些特殊商品的生產和流通環節,以及相關管理部門的市場化程度很低,企業和相關部門的市場化改革的步伐十分緩慢,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無法通過市場機制產生作用,依然是計劃經濟模式下的管理方式,所以才會出現非供求關系真實狀況反映下的「油荒」,煤電油運的瓶頸。政府和經濟學家們的分析十分謹密與客觀,從局部和細節問題的解決上,方法和措施也是十分到位,但對於宏觀經濟態勢的把握總覺得有些力不從心,原因就在於改革的全局觀在現實中得不到充分的體現和發揮,對於世界經濟的發展狀況缺少經驗和深刻理解,對於中國宏觀經濟的未來發展缺少底氣和科學的指導。加息和人民幣升值,只不過是一種局部和細節的經濟關系調整,構建和諧社會,以及社會的均衡發展,需要的是統籌兼顧。油價的上漲,消費者自然不會滿意,但煉油企業虧損四百多億難道就是合理的嗎?方方面面都不滿意,實質上就是中國社會的社會生產關系沒有完全理順的現實反映,還沒有完全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宏觀調控看到和抓住這一點,才是真正找到了中國宏觀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症結。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不加快,力度不加大,行政管理宏觀經濟的方式和現狀就無法改變,市場經濟體制就很難建立。經濟學家們一方面不希望政府過多地干預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又擔心市場經濟發展的失控,需要依賴政府的管制。就經濟說經濟,割裂了經濟與政治的辨證關系,以及相互作用和影響。分析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不能簡簡單單地就事論事,依賴某個經濟指標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政治因素,地域環境,國際經濟形勢的發展與走向,中國的社會結構等諸多方面的因素都會對於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產生不同作用。中國的奮斗目標和理想是民族崛起和實現強國夢,那麼在宏觀經濟的理論研究和客觀實踐過程中,完全西化就是十分不足取的,一定要採取「揚棄」的態度。世界的發展,向全球化和不斷的加深加大社會分工的方向演變,中國一方面要在世界大分工中找准找好自己的位置,同時,國內的分工和細化也要同步進行。要同時發揮宏觀與微觀兩個積極性,解放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切束縛。充分發揮市場手段和計劃手段的各自優越性,保障經濟發展的持續性和健康。世界是普遍聯系的。宏觀經濟形勢的研判也不能割裂開來進行。
④ 中國現代的經濟發展狀況
在回答你這一個就睡覺,經濟學上觀點:目前我們第一產業(農業)發展仍然緩慢,第二產業(工業)平穩較快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迅速發展
⑤ 中國自1986年以來的經濟發展狀況
中國農業發生於新石器時代。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在長達八九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農業曾經有過許多領先於世界的發明創造,但也經歷過漫長的停滯時期。近代帝國主義的入侵使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農業日益落後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只是到了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廢除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中國農業才結束了停滯的歷史,進入了發展較快的新時期。農業生產條件和生產技術顯著改善,產量水平迅速提高。盡管近30多年來的發展過程中也有過挫折,中國以僅僅相當於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幾乎佔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說明還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79年以後,在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下,中國農業經過經濟體制的改革,又取得了新的成就,其發展變化舉世矚目。
自然條件 見農業自然資源。
經濟地位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全國12億人口的糧食、肉類、蔬菜、水果等食物和紡織用纖維等,除少數年份為調劑品種而有進口外,都來自本國農業。輕工業以農產品為原料的也占很大比重。同時,農村和農業生產部門還是中國工業產品的重要市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農村商品零售額的比重已由1952年的54.6%增至1985年的58.5%;其中農業生產資料的比重已由5.1%增至11.7%。在對外貿易的出口商品構成上,1953年農產品的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55.7%,1985年降至17.5%;但輕工業出口產品中,農產品加工品仍佔一定比重,農業仍是中國獲得外匯收入的重要手段(表1)。
中國農業產值在社會總產值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1952年的農業產值(461億元)比重為 45.4%,工業為34.4%,其他(包括建築業、運輸業和商業)為20.2%;到1985年工業比重已升至59.6%,農業(3619億元)則降為22.2%,其他為18.2%。如從農業和工業的產值構成看,1949年農業產值與工業產值之比約為7:3;1985年已顛倒過來,約為3:7。但從事農業的勞動力佔全國社會總勞動力的比重仍達 60.9%。 這個比例不僅大大高於發達國家,而且高於不少發展中國家,如埃及和巴西等。
19世紀以前,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田賦。清代乾隆時田賦約占財政收入的80%。民國時期田賦仍為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如1916年的田賦總額約占財政收入的49%。1949年以後,農業稅雖是國家財政收入來源之一,但在國家財政收入中的比重已顯著下降,1952年尚佔14.7%,1980年以後連續5年均不過2.5%左右。
社會主義改造和體制改革 1949年以前的中國農業,由於幾千年封建制度和百餘年帝國主義的壓榨,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生產規模狹小的小農經濟,常常連簡單再生產也難以維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首先以3年時間完成了土地改革。緊接著,又於1956年基本完成了農業合作化,使廣大農民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但由於合作化後期工作上的缺點和偏差,加以1958年發動了人民公社化運動(見農村人民公社,1966年又發生了災難性的「文化大革命」,以致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進程遭受了嚴重挫折。從1979年起,根據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決議的精神,對原來的農村經濟體制開始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改革,已經採取的改革措施包括對原人民公社經營體制和政社合一體制的改革,以及農產品收購制度的改革等。特別是通過經營體制的改革,以家庭承包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基本普及,農業中集體經營與承包農戶分散經營相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逐步形成,大大提高了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自主權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迅速增長。按可比價格計算,1979~1985年農業總產值平均年遞增率達10.1%,而1953~1978年間僅為3.2%;每一農民的年平均純收入1978年為134元,1985年為398元,增加了197%。
1979年以後,中國國營農場的經營體制已逐步地進行了改革(見國營農場)。
中國除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包括壯、蒙古、回、藏、滿、維吾爾、苗、侗、彝、土家、朝鮮、布依、高山等55個民族,1985年少數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數民族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5.6%,但所擁有的草原和森林資源分別約佔全國的90%和40%,對於農業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整個農業的發展關系重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少數民族農業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水平很不一致。許多民族以封建制的生產方式為主;有的還存在著農奴制或牧奴制;甚至還保留有原始公社制的殘余。從農業生產的結構和發展水平看,有的停留在漁獵經濟階段,有的以從事畜牧業為主,有的主要務農,但仍沿用刀耕火種、廣種薄收的原始耕作方式。他們的某些獨特的傳統生產技藝,如朝鮮族的農藝、維吾爾族的園藝、蒙古族的畜牧、獸醫等是較為精湛的,但由於落後的生產關系的束縛,農牧業生產總的處於相當低的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和80年代以來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少數民族自治地區的農業生產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以1985年與1952年相比,農業總產值從46.5億元增至368.3億元;糧食從1582萬噸增至4006萬噸,大牲畜(年底頭數)從2439萬頭增至4749萬頭。
技術改造 為了促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中國於50年代中期提出農業技術改造任務。當時,計劃用5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完成農業機械化。以後這一進程因工作的失誤發生曲折。1979年以後,中共中央確定發展農業「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的方針,又使農業技術改造工作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30餘年來,農業技術改造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農田基本建設 興修農田水利和興修山地水平梯田一直是30餘年來全國大規模農田基本建設的重點項目。由於排灌動力機械的大量增加和渠道等設施的大規模建設,1984年農田的有效灌溉面積達66338.7萬畝,居世界第一位,其佔耕地面積的比重約為44.5%,也高於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在有效灌溉面積中,機電灌溉的面積約佔56.6%,而1952年僅為1.6%。此外,在水土保持、改造低產田、治理鹽鹼地和改良土壤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農田基本建設的巨大成就,提高了抗禦水旱災害的能力,為中國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創造了條件。
肥料施用和病蟲害防治 肥料施用堅持了有機肥同無機肥相結合的原則。但在繼續廣泛施用人畜糞和綠肥等有機肥料的同時,化肥施用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按有效成分計算,1986年化肥用量(折純量)1930.6萬噸,為1952年的240餘倍,每畝耕地平均施用量13千克,居世界中等水平。但化肥構成上磷肥、鉀肥的比重偏低。植物病蟲害防治也取得重大成就。1982年化學防治面積近12.8億畝,佔耕地面積的86%。歷史上常常造成顆粒無收的蝗災已告消滅,許多植物病害如小麥銹病等已得到有效控制。
在家畜疫病的防治方面,由於建立了獸醫生物葯品工業體系,獸用葯物迅速推廣,50年代就在全國范圍內消滅了牛瘟。以後,氣腫疽、牛肺疫、羊痘等傳染病和一些寄生蟲病也得到有效控制。中國研製的豬瘟、牛痘、羊痘等疫苗,居世界領先地位。
育種和良種推廣 30餘年來育種工作的巨大成就,是農業增產的又一重要原因。1949~1979年間,全國開展了水稻、小麥、棉花等25種主要農作物的育種工作,育成並用於生產的品種達2700餘個,其中推廣面積在100萬畝以上的265個,對提高產量、改進品質、增加抵抗病蟲害的能力等都起了重要作用。1975~1984年間雜交水稻的推廣,對糧食的增產作用尤為顯著。現稻、麥等主要農作物的良種種植面積均已超過播種面積的90%。
在家畜育種方面,除了對傳統品種進行改良外,還先後從國外引進良種,並通過純種繁殖和雜交,育成了不少優良的牛、羊、豬和家禽品種。冷凍精液和人工授精繁殖體系也已形成。
機械和電力裝備 由於工業發展水平的限制和農村存在十分龐大的勞動力資源,中國農業機械化的程度仍較低,人力操作和手工工具尚佔主導地位。但30餘年來農業機械和農村用電量的變化也是很大的。50年代初期,拖拉機的擁有量還微不足道; 1986年已有大中型拖拉機86.65萬台,小型拖拉機452萬台(其中手扶拖拉機有相當數量用於農村運輸);聯合收割機的擁有量為3.09萬台,農用載重汽車的擁有量為49.92萬輛。1986年的機耕面積達54641.7萬畝,超過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3。與此相應,電力在農村中的應用也有很大發展,1986年農村用電量為586.7億千瓦小時。
農業教育和農業科學研究 見農業教育、農業科學研究。
生產結構和產量變化 中國農業的生產結構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但數千年來一直以種植業為主。由於人口多,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糧食生產尤佔主要地位。在傳統觀念中,種植五穀,幾乎就是農業生產的同義語。50年代以後,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等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增長,但它們在農業總產值構成中的比重,總的變化不大。1979年以後由於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並確定了「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農村經濟從較為單一的經營向多種經營的商品經濟轉化,情況才開始出現引人注目的變化(表2)。
種植業 即狹義農業。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和綠肥等的生產。其具體項目,通常用「十二個字」即糧、棉、油、麻、絲(桑)、茶、糖、菜、煙、果、葯、雜來代表。種植業在農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50年代為80%以上;60年代為75%以上;70年代前期為75%左右,後期為66%左右;80年代中期已降到60%上下。
在農作物播種總面積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所佔的比重,從50~70年代始終高達80%左右,其中有9年超過85%;1979年以後適當調整了作物布局。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由1978年的18億畝減少到1986年的16.6億畝,比重下降到76.9%。但由於畝產量增加,總產量反由30475萬噸增至 39151.2萬噸。1986年糧食總產量的大致構成為:稻穀44%,小麥23%,玉米18%,薯類6.5%,其他8.5%。
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在農作物的總播種面積中一直偏小,但總的趨勢是上升的,從50年代至1978年大體為8~9%;進入80年代後,連續上升至14%左右。從經濟作物的不同種類看,1952~1986年間棉花的播種面積在農作物播種總面積中的比重由3.9%減少到3.0%左右,產量則由130.35萬噸增加到354萬噸,30餘年中雖有起伏或停滯,但總的說還是增長較快的。油料包括花生、油菜子和芝麻等的產量起伏很大。1952年的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4%,產量為419.3萬噸;此後有升有降。1978年以後又發展很快。1986年的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7.9%;產量1473.8萬噸,約為1952年的3.5倍。
其他經濟作物的發展情況,以1986年的產量與1952年比較,其增長幅度約為:烤煙6倍,糖料(甘蔗、甜菜)7倍,茶葉6倍,黃紅麻5倍,水果18倍。
林業 40年代末期,林業產值在全國農業總產值中僅佔0.7%的微小比重。50年代以後,林業建設有了發展。1986年林業的產值比重增加到 5%。但林業生產起伏較大,總的發展速度不快。30餘年來,全國累計造林面積18多億畝,因撫育管理跟不上,實際保存面積不足三分之一;加以採伐多於更新,1985年的森林面積僅為17.3億畝,每人平均1.7畝,森林覆蓋率為12%,且分布很不平衡,多集中在東北、西南和浙江、福建等地區。為了改變林業生產與國家和人民需要嚴重不適應的狀況,1978年以來已採取措施加強林業建設,從而使撫育管理不斷改進,造林面積和木材產量有所增加,用材林、經濟林和防護林的構成也日趨合理。
畜牧業 在農業總產值構成中,畜牧業產值在50~60年代初期所佔比重總的呈下降趨勢。以後逐漸回升。1952年的畜牧業比重為11.5%,1986年增至21.8%。種植業和畜牧業之間的產值比例,則因種植業所佔的比重逐步減少,二者的差距有所縮小。大體上50年代初為7:1,80年代中期為3:1。
家畜頭數有較大幅度的增加。1986年末的存欄數大牲畜(包括牛、馬、驢、騾、駱駝)為 11896.1萬頭(其中役畜約佔58%),豬為33719.1萬頭,羊為16622.9萬頭,分別比1952年增加了55.6%、2.75倍和1.69倍。其中豬的數量增加最快。在全世界豬的存欄總數中,中國約佔40%。大牲畜則因部分役畜為農業機械所取代,比重有所降低。此外,家兔和野生動物的飼養利用,近年來也有較大發展。但和社會需求相比,畜牧業的發展不快,特別是出欄率較低。1986年肉豬的出欄率為77.6%,羊為31.5%,牛僅6.1%。其原因在於飼養方法落後和飼料工業不發達。牛羊則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草原建設不相適應。因此中國肉類產量雖由50年代的 300多萬噸增加到1986年的2112萬噸,牛奶產量由1978年的88萬噸增加到1986年的289.9萬噸,但按人平均佔有量低於一般經濟發達的國家。由於肉類產量中豬肉佔90%以上,而豬的飼養又集中在農區,因而95%的肉類產自農區,無論農區或牧區畜牧業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除家畜、家禽飼養業以外,以桑蠶和蜜蜂等昆蟲為對象的動物生產也有很大發展。特別是養蠶業,不僅歷史上一貫佔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有較高的經濟價值。1986年蠶繭產量36.9萬噸(其中桑蠶繭產量為33.6萬噸),比1952年增加近2倍。
水產業 即漁業。1952年的產值僅占農業總產值的0.3%,1986年的比重已增至4.1%,30餘年有了較大的發展。水產品總產量1952年為166.6萬噸,1986年增至823.6萬噸,提高了近4倍。從水產品的產量構成看,1986年,海水產品約佔57.7%,淡水產品約佔42.3%。海水產品中絕大部分來自捕撈,主要是近海捕撈,海水養殖和遠洋捕撈尚未得到應有的發展。近年來淡水產品的養殖業則有一定發展。
副業 中國農業中的副業,在不同時期有不同性質和內容(見農村副業)。60年代以前的副業,是指農民利用業余時間或家庭中的輔助勞力所從事的生產活動,包括採集、漁獵以及家庭手工業如編織、刺綉等,大多屬於自給、半自給性質。其在農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約為 4%強。至於後來由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舉辦的企業,它們雖在一個時期仍被當作副業,實質上已是相對獨立於農業之外的工業、交通運輸業和建築業等,突破了副業的范圍;到80年代,又進一步演變成為鄉鎮企業。
台灣省農業 台灣省位於中國大陸的東南,與福建省隔海相望。全省包括大小島嶼近80個。土地總面積35981平方公里,2/3為山地,平地不足1/3。耕地面積1337萬畝(1982),其中水田約佔56%,旱地約佔44%。全省地處熱帶與溫帶之間,年平均溫度24℃,年平均降水量2400毫米,四季無霜。農業人口1982年為488萬人,約佔全省總人口的26.4%,而40年代時這個比例高達50%以上。人均耕地也由50年代的1.5畝左右,降至80年代初的0.7畝左右。該省原有的耕作制度和生產工具,與福建、廣東省類似,復種指數較高,是中國富饒的農業產區。歷史上常以稻米和蔗糖等產品,與大陸東南沿海各省交流。
台灣省在50年代,進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見土地改革),農業中自耕農已佔絕大比重。經營方法也逐漸改變為節約勞力與資金的集約經營,而更多地應用農業機械和現代栽培技術。60年代以後,為適應市場需要,逐漸形成了某些農產品的專業化生產區,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發展。1984年水稻產量為224.42萬噸,甘蔗為654.53萬噸,香蕉為20.33萬噸,菠蘿為12.36萬噸,分別比1952年增加43%、12倍、90%和 80%。其他農產品有煙葉、茶葉、柑橘、花生等。大豆、小麥和玉米則種植稀少,被列為經濟作物。森林面積原佔全省總面積的一半以上。50年代初年產木材45萬立方米左右,70年代初增至110萬立方米,但經多年採伐,日見減退,1982年的產量已不足50萬立方米。畜牧業在生豬生產上對品種改良、推廣配合飼料及改進飼養技術等方面,頗為重視,從而縮短了飼養期,提高了屠宰重量,而且大部分為「瘦肉型」豬。
台灣省的出口農產品主要有糖、米、香蕉、菠蘿、蘑菇、蘆筍(罐頭)、茶葉和水產品等。50年代以來,這些產品的出口量增長較快,但30餘年在出口總值中所佔比重,則逐步下降;進口農產品以至米、大豆、小麥和麵粉、原棉、煙草、牛乳和乳製品、橡膠及其製品、木材等為主。其在進口總值中所佔的比重呈上升趨勢。
⑥ 求中國近年經濟,發展數據
1990 18667.8 1644
1991 21781.5 1893
1992 26923.5 2311
1993 35333.9 2998
1994 48197.9 4044
1995 60793.7 5046
1996 71176.6 5846
1997 78973.0 6420
1998 84402.3 6796
1999 89677.1 7159
2000 99214.6 7858
2001 109655.2 8622
2002 120332.7 9398
2003 135822.8 10542
2004 159878.3 12336
2005 183084.8 14040
2006 209407.0 15931
2007 257306.0 18268 (2009.01)
2008 300670 (2009.01)
走勢自己感覺。
⑦ 中國現在經濟發展情況
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三了。但我國還是個第三世界國家,我國的經濟發展比專較單一,主要為屬出口拉動增長,出口的物品付加值都不高,正好現在又是金融危機,國外的進口下降對中國的發展有嚴重影響,內需嚴重不足是當前最迫捷的問題。個人的一點拙見。
希望採納
⑧ 我國近兩年的經濟總體狀況
過去的十年,中國經濟總量整整增加了200%。但近兩年出現通貨膨脹後,又再經過國家財政政策抑制物價過快上漲,於是,又出現了經濟增速下降。
截至目前,中國生產的煤炭、鋼鐵、棉花、水泥、紡織品、電子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各國首位。近年,我國的銀行業、保險業等服務業有了長足的發展,網路經濟、知識經濟、文化產業、大眾傳媒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中國是世界上的美國、歐共體之外的三大經濟體之一,目前在經濟總量上,中國位居第二。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社會財富急劇增長,我國的外匯儲備高達3.2萬億。中國到2020年,就將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
與此同時,普通居民佔有個人財富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們的住房寬敞,私家車驟增。
中國經濟總量進一步增長,在社會政治制度、文化生活方面,民主法制制度進一步完善,政治生活局面進一步開明,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但不庸諱言,我國民眾收入高低懸殊,貧富的差距愈益加大。
中國經濟增長率第二季度為7.8%,為8年來首次回落至8.0%之下,目前開始從增長率的谷底溫和回升,未來十年中國經濟還會繼續保持較快增速增長,增長率將會保持在7.5%至9.8%之間波動。
在這之前,受到歐洲債務危機影響,再加上央行加大控制物價過快上漲的調控力度,這使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以致下滑,煤炭、鋼鐵、水泥價格下降,物價水平降低,社會用電量減少,出口量降低,市場需求不旺,商品市場銷售量銳減,價格降低,工廠開工率不足,製造業企業出現大面積虧損,有在維持運轉的也是利潤微薄,甚至出現負利率和虧損,呈現難以為繼的狀態。
經濟增速但從8月底、9月初有望開始回穩,7月份的物價指數為1.8%,8月份則為2.0%,回升的主導因素為食品價格、副食品價格、鞋帽服裝價格的上漲達3.5%。8月份製造業指數47.5%,9月份便回升到49.2%,並且,上個月出口量增長率重回9.0%以上,但第三季度經濟增長率僅為7.6%。
而未來的兩三年是經濟的恢復期,未來國內的經濟政策、貨幣政策將會顯得更為穩健,今後的經濟發展格局更不會大起大落,更會呈現平穩增長的態勢。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各行業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發展潛力也在發生細微的變化和調整。某些行業社會需求加大促進了這些行業的蓬勃發展,並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導產業。
產業結構性調整:1、產業結構向科技含量增大升級;2、逐步淘汰落後產能;3、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4、進一步著手高科技成果的應用;5、大力開發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6、大力發展自主民族品牌,進一步加大自主品牌的市場佔有率、號召力。
展望未來,中國還將會保持較高速率的經濟增長。
細分來看,21世紀中國最有發展前景的行業:
根據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的預測,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各行業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發展潛力也在發生變化。某些行業社會需求加大促進了這些行業的蓬勃發展,並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導產業。據有關專家的預測,21世紀巨大發展潛力的行業主要有:
1、網路信息咨詢與服務業。當今的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信息網路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對網路信息的依賴也越來越大,網路信息服務也成為社會上的一個重要的行業。這個行業包含了網上購物、商業信息服務、廣告媒體服務、技術信息咨詢與服務等等。
2、房地產開發業。隨著住房政策改革和住房的商品化,房地產開發業成為一個繁榮興旺的行業,購房也成為每個家庭的一件頭等大事,房地產開發業也因此面臨無限的商機,並因此帶動了與之相關的房地產開發、咨詢、銷售業務、物業管理、租借、二手房轉讓行業的迅速發展。房地產開發具有巨大的市場,也具有較高的利潤匯報,因此,成為眾多房地產投資者的青睞。
3、社會保險業。隨著國家經濟的進步和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人們的安全防護意識也不斷提高,保險意識越來越強。對於一般的家庭來說,都意識到了花少量投入,保證家庭財務和成員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保險業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4、家用汽車製造業。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家庭對汽車的需求量也呈不斷上升趨勢,個人對家用汽車的需求將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持續上升,給家用汽車製造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商家也將從中獲得豐厚的利潤。同時,家用汽車市場的發展還將帶動汽車配件、維修以及相關的技術產品生產業等行業的發展。
5、郵政與電訊業。在當今的快節奏高效率的時代,人們對信息傳遞快接性、同步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相關通訊產品(如電話、手機、傳真機)以及通訊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目前中國的電話與行動電話人均擁有率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中國通訊市場的開發潛力巨大,這將給通訊業帶來新的機遇和豐厚利潤。
6、老年醫療保健品業。專家預測到2015年,我國老齡人口將達到1.45億左右,中國也隨之步入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老年人比例的增加帶來很多醫療、保健、社區服務等方面的需求的增加。因此,從事老年人保養品、葯品、生活必需品、社區服務等將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並形成一個獨特的產業。
7、婦女兒童用品業。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尤其是女性朋友和兒童對服裝、化妝品、洗滌用品以及她(他)們生活中的一些必需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在這些用品上的投入也比較高,並帶動相關的產業的迅速發展,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這一行業的仍然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8、旅遊休閑及相關產業。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節假日數量的增多,外出旅遊休閑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人們旅遊休閑的機會也越來越多,這不僅帶動了旅遊業的發展,同時也代用了服務業、運動產品、體育場館、旅行社、旅遊產品等行業的繁榮發展,形成了一個促進經濟發展的強大產業。
9、建築與裝潢業。國內城市的居民住房的商品化,帶動了裝修業的發展,室內裝飾產品和裝修工程承包業成為一個獲利豐厚的行業。據有關部門的統計資料表明,當前城市居民裝修住房的投入大約在2-5萬元左右不等,並促進了裝飾材料業的發展。
10、餐飲、娛樂與服務業。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們對快餐業的需求增加。雖然國外的西式快餐業在中國迅速發展,但是,西餐式的快餐業更多地是針對兒童市場。對於中國人來說,更習慣於中國式的快餐,因此中式快餐業在未來社會發展中將佔有重要的地位。
除此之外,中國還將會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除了有國家資本的投資,還有民營資本的加入,文化事業力求向多渠道、多元化、多樣化發展。
但在這之前,我國在歐洲債務危機陰影的影響下,面臨通縮的壓力,經濟增速放緩,以至下滑。市場價格有了連續5個月下降,年內有過一次下調准備金率,降低存貸款利率,而從8月底9月初開始有所好轉,明年將會好於今年,在經濟增長格局上卻不會急劇暴增。
經濟總量上來看,中國、美國、歐共體是世界三大經濟體,目前,中國是第二大經濟體。長期來看,中國經濟還將會保持較高速率的經濟發展增速,未來十幾年,還會保持8%上下的增長率。到了2020年中國國力就將會超過美國和歐共體,成為世界上經濟總量的第一大經濟體。目前,僅僅是經濟增長增速放緩而已,未來的三到十年,中國經濟還會保持較高的增速增長。
只有中國國力得到增長,普通居民才會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才會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未來幾年改革重點任務:推動多種經濟共同發展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
中國經濟面臨的種種困難如一團麻般復雜,但換個角度看,卻如同一根線般簡單,那就是產業結構調整還會延續進行,體制、機制的制約還有待轉變。
以更大決心和勇氣繼續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等各項改革,破解發展難題。今年的改革重點任務包括:推動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等。
分配製度改革的破題之舉,在於打破行業壟斷、打破部門壟斷、打破企業單位和事業單位雙軌制、對於高收入群體要課以高比率的收入調節稅,一次分配追求公平為主,二次分配補充為輔。
分配製度改革,其意義在於,不僅解決目前分配領域的不公平,縮小貧富差距,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增強動力,更會激活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潛力和活力。
完善和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打破壟斷,放寬准入,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市政、金融、能源、電信等領域。
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已召集45個部門,研究制定工作計劃、倒排時間表,確保在今年上半年出台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相關實施細則。
普通民眾熱切期盼新的分配政策出台,因為關繫到普通居民物質生活和幸福指數,也關繫到社會公平、社會和諧進步。
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都要毫不動搖加快發展,關鍵是要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競爭,這樣才會促進中國經濟效率提高和活力增強。
收入分配改革牽動人心,關系長遠。抓緊制定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收入分配改革關繫到消費擴大和社會公平,「調高、提低、擴中」的思路早已明確。同時,這項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要在權衡各方利益、協調各方關系情況下,果斷決策,盡快推出。
盡管如此,新的、合理的分配製度在我國得以實行,還有待時日。
⑨ 中國目前經濟發展狀況
1、不管是中國或是外國,經濟問題從來都不是單純的經濟學理論問題,經濟政策不可避免要受到政治、輿論的影響,所以,看待經濟政策的效果不能僅從經濟的層面來看;
2、中國的經濟問題短期來看是消費和投資的失衡問題,投資比重太高,消費能力不足;以前消費能力不足是通過美國等國外市場的消費來彌補,現在國外的需求沒了,增長自然就沒動力了;
3、短期消費能力跟不上怎麼辦?國家買單,所以4萬億投資。剛才說了,我國的市場問題是投資比重太高,那再投資豈不是雪上加霜;從長遠來看是這樣,但是正像前面所說,經濟政策不能只看理論效果;投資的結果,1)恢復市場信心;2)避免大規模失業,避免社會動盪;所以,政府幹預沒有錯,但如何調整干預後的不良影響才是問題的關鍵;藏富於民,內需推動才是社會穩定、經濟可持續發展之本;
4、長期來看,經濟建設的配套條件(如體制問題)是中國經濟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此外,環境問題的愈演愈烈,究竟僅僅是經濟范圍內的一次掣肘,還是人類社會發展模式的一次徹底反思,這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我國未來的經濟走向;
5、你提到的中國目前的經濟回升,其實連回升都算不上,揚湯止沸罷了,路漫漫其修遠兮,路真的還很遠……
⑩ 中國近年來經濟的發展
中國近些年來經濟發展很好。去年中國的經濟總量為90萬億元,目前中國的回經濟形勢答被認為是中高速增長。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近年來發展良好,如果看人均GDP增長,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人均GDP增長率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