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西歐經濟發展的時間

西歐經濟發展的時間

發布時間:2021-01-19 23:03:48

Ⅰ 歐洲歷史上的經濟繁榮期和蕭條期各是什麼時候

一. 由北美荒原到大國崛起和邁向世界超級強國

美國歷史可以分為早期、近代和現當代三個時期: 早期(1492年前——1776年); 近代(1776——1898年);和現當代(1898年至今)。區別三個時期的界標是1776年美國的獨立和1898年美西戰爭。

1.美國早期發展史(公元1492年前——1776年)

這一階段的發展特點,是由原始的氏族社會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並伴有前資本主義形態的跳躍。這一時期社會形態的發展並不是依次過渡的,它沒有經過奴隸制度和封建社會制度為主的發展階段。就生產關系的主導形態而言,它是前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始發展的時期。就社會和政治生活狀況而言,它是以土著印第安人為主要居民轉變為以英格蘭人為主要居民的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時期。其基本原因在於已經處於先進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英格蘭人來到美洲的影響。

期美國又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1) 印第安人開發北美時期(1492年前——)

印第安人是北美大陸的最早原始居民。它們長期以來是開發北美的主力。它們的活動構成了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建立前的北美古代歷史的主流。但是印第安人開發北美的歷程是非常緩慢的。如果不是15世紀末期以來歐洲白人在北美的陸續探險和殖民,北美印第安人仍將左右著北美大陸歷史的演變。

2) 歐洲列強在北美探險、發展和殖民時期(1492——17世紀初)

這時印第安人仍是北美大陸的主要居民,但是主宰大陸命運的卻是歐洲白人。歐洲列強,主要是西班牙人、荷蘭人、法國人和英格蘭人,它們先後闖入了北美大陸建立了各自的殖民點。一般說來,西班牙人和法國人在北美的殖民帶有濃厚的封建掠奪色彩。英格蘭人和荷蘭人在北美的殖民則主要同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相聯系。

3) 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時期(1607——1775年)

在此期間,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先後建立了13個殖民地,從1607年的弗吉尼亞的詹姆斯城到1733年的喬治亞前後持續了126年時間。在這前後法國人在密西西比河流擁有巨大的殖民地,西班牙人則控制了佛羅里達和墨西哥地區,荷蘭人控制了紐約地區。1756-1763七年戰爭後英國人控制了加拿大和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廣大地區,成為北美大陸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地區的霸主。

需要指出,第一,這一時期移民的主流是以英格蘭人為主體的WASP即歐洲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族中的清教徒;居民中有白人、黑人移民以及原來的土著印第安人;移民中的自由移民和契約傭僕在性質上是有區別的。

在此期間,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先後建立了13個殖民地,從1607年的弗吉尼亞的詹姆斯城到1733年的喬治亞前後持續了126年時間。在這前後法國人在密西西比河流擁有巨大的殖民地,西班牙人則控制了佛羅里達和墨西哥地區,荷蘭人控制了紐約地區。1756-1763七年戰爭後英國人控制了加拿大和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廣大地區,成為北美大陸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地區的霸主。

需要指出,第一,這一時期移民的主流是以英格蘭人為主體的WASP即歐洲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族中的清教徒;居民中有白人、黑人移民以及原來的土著印第安人;移民中的自由移民和契約傭僕在性質上是有區別的。

第二,殖民的英國模式和西班牙模式是有不同的,前者是基本上是資本主義的拓殖,後者基本上是封建主義的商業掠奪。

第三,殖民地時期的社會性質是帶有依附性和前資本主義殘余的資本主義社會。整個說來,它基本上是英國資本主義在北美特殊條件下的移植,可以說具有北美特色。

2. 美國近代史(1776——1898年)

這一時期,是美國自由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時期。年輕的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領土開拓等各個領域取得了決定性的重大勝利。美國鞏固地建立和擴大了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並逐步確立了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快速發展了國民經濟,在短期內成為名列前茅的世界工業大國,同時在19世紀的後30年開始了向現代資本主義階段的過渡,並在完成了大陸擴張後,開始走向了海外擴張。近代美國大體上又可分為下列四個發展階段:

1) 兩次對英戰爭階段(1776——1815年)

1775-1783年的北美獨立革命,推翻了英國在北美殖民的統治,解放了社會生產力,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1776年《獨立宣言》的發表是美國歷史上的里程碑,它是美國資產階級的綱領性文件,標志著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和近代美國的開端。

從1783-1812年的30年間,鞏固地建立了美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體制,其中包括確立了共和制、聯邦制、總統制和穩定的聯邦憲法。1812-1815年的第二次對英戰爭在主要方面是年輕的美利堅合眾國反對欺壓它的世界工業大國的戰爭,其結果促成了聯邦政府的鞏固、美利堅民族精神的崛起、排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外部威脅、開始了工業革命和長期的和平建國時期。

2) 西進運動、領土擴張和兩種社會制度矛盾發展激化時期(1815——1860年)

西進運動在北美獨立革命和南北戰爭之間的近百年內,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它是北美獨立革命的結果,又是南北戰爭的前奏。它早於領土擴張,活動內容比領土擴張更豐富,時間更持久。這種大規模的經濟開發和社會遷移活動,對於美國近代工業化和社會經濟活動的發展、對於美利堅民族性格的形成以及思想文化的發展都具有重大的影響。領土擴張的過程延續了半個多世紀,它既有殖民掠奪和爭斗的一面,又有在一定意義上由殖民地轉變為自由領地的另一面。

從1803年路易斯安那地區的購買到1867年購買阿拉斯加地區,在短短的幾十年間,美國的領土從230萬平方公里迅速增加到930萬平方公里,而付出的代價累計只有5,555萬美元。顯然,美國經濟大國的形成、自然條件的優越是同美國的領土急劇擴張分不開的。

在這期間美國在對歐美的政策上提出了「門羅主義」的主張,她反對歐洲對美洲事務的干預,而對美洲則充當美洲國家利益的保護人,不過「門羅主義」的提出和「門羅主義」的擴張是有區別的。

在美國西進運動和大陸擴張及早期工業化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南北兩種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即北部的資本主義工業和南部的種植園奴隸制農業。代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北部主體力量要求擴大國內市場、限制奴隸制發展、補充資本主義生產所需要的自由勞動力,實行高關稅,保護民族工業的發展。代表種植園奴隸制利益的南部主體力量要求擴大種植園經濟,為世界市場生產更多的商品棉花,實行低關稅,並從英國輸入廉價的工業品。

南北兩種經濟勢力在政治上的爭斗集中反映在是限制還是擴大奴隸制的問題上。美國人民結成了廣泛的限制和反對奴隸制的統一戰線。1820年的密蘇里妥協案、1833年和1850年的妥協案,1854年堪薩斯內戰,以及1857年的斯科特判例,都是南北兩種力量斗爭的反映。1860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當選總統,使南方擴大奴隸制的迷夢破滅。

這樣,兩種不同社會經濟制度矛盾的發展和激化,使南北戰爭成為不可避免。在這以前,美國確立了近代的資產階級的兩黨制度。

3) 南北戰爭和戰後南方重建時期(1861——1877年)

1861-1865年的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重大事件。由於林肯政府在1862年實行了解放奴隸、推行宅地法等一系列革命性措施,使戰局自1862年下半年起發生了有利於北方工業資本主義的變化。其最終結局是資產階級戰勝了南部種植園奴隸制,從而排除了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最大內部障礙。從此,美國經濟走上了迅速發展的嶄新階段。

美國歷史上的重要時期是1865-1887年的南方重建時期。這是南北雙方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爭取資產階級經濟民主和政治民主斗爭的繼續。它經歷了林肯、約翰遜兩任總統和國會激進派的三個重建方案階段,盡管南方重建是以南北兩種勢力的妥協而告終,但是,南方的社會經濟結構已經向著資本主義的農業緩慢地轉化,南北雙方的矛盾已經發生了相應的重要轉化,即代表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政治勢力矛盾轉為代表維護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的不同利益集團的內部派別爭斗。

整個說來,戰後的南方經濟制度和社會政治已經發生了有利於工業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發展的緩慢變化,但是這種妥協也使美國保持了美國南北兩地的巨大差距,南方依然保留了某些奴隸制的殘余形式和勢力。

4) 近代工業化的完成和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時期(1877——1898年)

這是美國經濟發展史上的狂飆時期。美國開始了電力革命和內燃機革命為標志的科學技術革命,在世界當時的最高水準上完成了近代工業化,趕上了德國和英國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大國。與此同時,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為典型的現代化企業組織、托拉斯國家,出現了普爾、托拉斯、控股公司等現代化組織,進入了現代資本主義即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

在政治領域,美國形成了主要代表壟斷資本主義利益的資產階級兩黨制,隨著近代工業化和都市化的興起,以及工農運動的高漲,出現了一系列社會問題。

在思想領域,這一時期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進步主義、民粹主義和擴張主義思潮流行。

在外交領域,美國開始結束了早期孤立主義外交,奉行積極的對外擴張政策的轉變。

整個說來,這是一個世紀之交的大轉折時代。它開始了由自由競爭為主的時期向以壟斷為主時期的轉變;由近代農業國為主到現代工業國的轉變;由以農村為主的社會向以城市為主的社會的轉變;由早期技術革命向近代新技術革命的轉變;由自由放任到局部時期和部門的國家干預的轉變;以及由大陸擴張到開始海外擴張的轉變。

3. 美國現代史(1898——當今)

1898年美西戰爭以來的美國現代史已經整整100年了。這是美國現代資本主義即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時期。也是美國人民和進步人士反對寡頭統治,爭取民主和進步與社會平等的斗爭歷史。又是現代資本主義的不斷改革和調整的時期。美國在這一時期由世界工業大國迅速發展為1945年的世界頭號超級大國,並一直保持到今天。整個說來,這一時期美國的發展和比較快速的發展是主要的。現代美國的發展也可以劃分為以下四個發展階段。

1)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經濟高速發展時期(1898——1929年)

美西戰爭標志著美國由自由資本主義向現代資本主義的轉變,也是劃分美國近代和現代歷史的界標。美西戰爭的結果使美國名副其實地步入了世界經濟大國的行列,走上了對外經濟擴張的道路,在遠東美國制訂了「門戶開放」政策。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大發戰爭財,並於1916年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資本輸出國。

戰後的2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到新的高峰。由於美國通過西奧多·羅斯福的「公平交易」、伍德羅·威爾遜的「新自由」政策、美國的進步主義運動,以及20年代美國經濟的自由放任,現代資本主義的經濟和政治統治得到進一步的鞏固,但在這同時,也孕育著潛在的嚴重危機。

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先是中立,隨後參戰,這時在經濟和政治實力上,基本上仍然是一個羽毛未豐的新興現代化的資本主義國家,她企圖稱霸但是力不從心,在巴黎和會上受挫。戰後,美國在鞏固拉丁美洲基地的同時,開展了全球范圍內的爭奪經濟霸權的斗爭。

2) 經濟大危機、羅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1929——1945年)

1929-1933年,美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空前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赫伯特·胡佛總統的自願聯合政策未能制止危機的蔓延。1933年3月富蘭克林·羅斯福上台執政,實行新政。他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通過強化國家全面干預金融財政、工業、農業、公共工程、社會保障等領域,緩解了經濟危機的嚴重惡果,保護了勞動生產力,避免了美國走上法西斯主義的道路,並為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勝利准備的物質條件。

羅斯福新政的改良措施是有利於現代化發展的進步改革舉措,它的全面強化國家干預政策使壟斷主義發展到國家壟斷資本的新階段,標志著現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成熟,對於現代美國歷史的發展具有多方面的深遠影響。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先是中立,1941年底隨著珍珠港事件的爆發,參加組織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美國在經濟上發揮了民主國家兵工廠的作用;在軍事上通過組織參加一系列重大戰役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政治上推動了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和發展,保證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這次戰爭的結果,使美國成為得益最大的唯一超級大國,奠定了美國在戰後稱霸資本主義世界的基礎。

3) 戰後最初25年稱霸資本世界的鼎盛時期(1945——1969年)

美國在這一時期登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的高峰。由於以原子能技術、宇航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發展為標志的新科學技術革命,在美國的興起推動美國經濟高度現代化的發展。加上美國現代企業組織的新發展,國家和國際壟斷組織的新發展以及跨國公司的迅速崛起,美國成為高度現代化的超級大國,並開始向後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轉化。

60年代是美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時期,在這期間,美國由海外擴張走向全球擴張,奉行對蘇冷戰和對華遏制政策,也與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發生尖銳對抗,還與願意與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改善關系的西歐與日本發生矛盾。在對內政策上,戰後初期,美國一度強化了反共主義的麥卡錫主義反民主政策,不過整個說來,美國依然實行擴大資產階級民主體制的政策。

在經濟上,從杜魯門的「公平施政」到肯尼迪的「新邊疆」政策和約翰遜的「偉大社會」政策,都在新的條件下不同程度地繼續推行羅斯福的新政政策。而艾森豪威爾的折衷路線的「現代共和黨主義」,也沒有改變強化國家干預和福利國家政策的基本軌道。

4) 繼續超級大國地位的時期(1969年以來)

70年代以來,美國仍然保持全球超級大國地位,90年代起美國更成為唯一的全球超級大國,它的整體實力在資本主義世界依然保持超強地位。盡管美國經歷經濟滯脹和1979-1982、1990-1992年的三次經濟危機,但是整個說來美國經濟仍然在發展,80年代中期和1992以來經濟發展出現少有的好勢頭。不過為了適應滯脹經濟和國際經濟形勢的新變化,在國內經濟政策上美國面臨控制政府幹預規模和重點,強化市場經濟機制的重大調整,尼克松的「新聯邦主義」、卡特的「反滯脹政策」、里根經濟學的振興經濟政策、以及柯林頓新民主黨人刺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經濟政策都證明了這一發展趨勢。

在外交政策上,美國實行了比較現實主義路線的重大調整。在政治和思想領域,美國的保守主義思潮明顯強化。

二. 美國歷史發展的主要特點

在美國歷史發展中,有著相互聯系和影響的五個明顯的特點。

1.年輕快速、實力最強、富有活力的大國

美國迄今建國歷史只有222年,遠較其他大國年輕。美國是世界上快速發展的大國。她有三個快速發展期:

1607-1775年在不到一個半世紀的時間里,由土著印第安人為主的母系氏族社會階段,過渡為帶依附性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殖民地。

1815-1894年的80年間,美國又從一個發展中國家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化大國。

而1898年以來的一百年間,美國的現代化和後現代化水平、科學技術水平、社會物質和文化社會生活現代化水平一直領先於世界各國。美國作為實力最強的大國工業保持世界領先地位從1894年以來已整整104年了。1916年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在各個經濟領域佔有全面的優勢, 20年代美國成為汽車王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1938年 美國占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的36%。二戰後的1948年,美國佔54.8%,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的53年裡美國一直是超級大國。整個說來當代美國的經濟處在歷史上繼續大發展的時期;盡管和西歐、特別是日本、德國相比70 年代以來美國和其他西方大國的發展差距一度相對縮小;作為超級經濟大國的,美國的經濟霸權雖然一度相對衰落, 但是90年代美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地增長使美國的經濟超強地位得到鞏固。

美國富有活力表現在美國私人經營和國家、集團、私人壟斷所有制兼顧;市場經濟為基礎兼顧政府幹預。

美國是壟斷主體的民主共和制國家(以壟斷資本民主為主體的利益集團化,政治民主化趨勢)。

實行自由主義為指導的思想多元化(以個人主義、自由主義、資本主義、共和主義為主體的思想多元趨勢)。

推行向全球開放的吸收外來移民政策;推進美利堅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以基督教新教為主體的世界各教派林立趨勢。

以WASP文化為主體各族文化共存和交融的趨同存異趨勢)

2.外來移民持續不斷的國家

3.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的典型國家

在資產階級國家中美國是民主共和制的典型國家。它是資產階級的主體民主,錢袋民主。神化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制,把它說成是唯一優越的制度,顯然是一種偏見。而認為這種民主完全是子虛烏有,甚至十分反動,也是一種偏見。

美國的民主制包括共和制、聯邦制、成文憲法、兩院制、總統制、兩黨制、司法制、選舉制等特色。在國家政權形式方面,美國實行的資產階級共和制,而不是像英、荷、日本那樣的君主立憲制。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相互關系方面,美國實行的是二元聯邦制,而不是像英、法、日那樣的單一中央集權制,它比聯邦德國、加拿大的聯邦制更典型。

在憲法形式方面,美國實行的是以修正案作為補充形式的穩定的成文聯邦憲法,而不是像英國那樣的不成文憲法或者像法國那樣幾經更替的成文憲法。

美國的權力結構是三權分立相互制衡。在立法機構方面,美國實行的是由各州選民選舉產生的參議院和眾議院的兩院制,而不像英國那樣的上院和下院,也不像聯邦德國那樣上院由州任免,法國參議院由間接選舉產生。

在行政權力方面,美國實行的是總統制而不是像英國、日本那樣的首相或總理的內閣制,也不像法國那樣由總統任命總理的組閣制。

在司法權力方面,實行的是逐級法院制和專項法院制度。

在政黨制度方面,美國實行的兩黨制,而不是像法國和義大利等多數資本主義國家那樣實行的多黨制,或日本那樣的名義上多黨制實際上的自民黨的一黨制,以及英國那樣的工黨和保守黨的兩黨制。在美國還以第三黨作為兩黨制的補充,它排除了任何第三黨執政的可能性。

在選舉制度方面,美國則實行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的直接選舉制。

美國還是統治集團內部民主爭論的主體民主制。多年來在內政外交和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的政策上,在有利於美國國家利益的范圍內允許存在各種傾向的爭論。例如在政府職能上的大政府和小政府之爭,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制之爭等。

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在特定時期還以非民主的法西斯手段為補充。在本世紀30年代出現過法西斯思潮的泛濫,在50年代初期出現過麥卡錫主義的橫行,但是,它們不是統治階級維護長治久安的明智之舉。

美國資產階級的民主擴大有一個過程。例如獨立和自由權力的擴大,由契約傭僕白人身份到白人自由民身份,由黑奴到自由黑人身份,由非自由人的印第安人到具有公民權身份的印第安人。在參政權問題上,選舉權的限制逐步縮小和取消,參政人由少數政治活動家參政到某些中下層代表人物的參政, 由白人到黑人再到印第安人,由男子到婦女。還有經濟平等權力的擴大,表現在市場經濟領域中的公平、公正和公開,反托拉斯立法和公平競爭法規的制定,還有通過社會福利保障機制實行財富的再分配等。

美國的政治生活中也有資產階級的民主和改革傳統。它可以追溯到17世紀初的殖民地自治議會和1620年的外來移民的「五月花號公約」。

從1776年的獨立宣言到1878年的聯邦憲法和1791年的憲法前10條修正案即權利法案。從傑斐遜民主思想到傑克遜的民主政治。

從1863年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林肯關於「民有、民治、民亨」的政府的葛底斯堡著名演說,到1866年的給黑人以充分民主權利的憲法第14條修正案。

從19世紀末的平民黨主義到20世紀初的進步主義運動。

從西奧多·羅斯福的「公平交易」到伍德羅·威爾遜的「新自由」,再到富蘭克林·羅斯福的新政和1941年的大西洋憲章、「四大自由」。

從杜魯門的「公平施政」到肯尼迪政府的「新邊疆」政策和林登·約翰遜政府的「偉大的社會」政策,直到柯林頓政府的「新民主黨人」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大眾爭取民主權利的改革措施。

4.商品經濟和壟斷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國家

美國是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典型;也是私人壟斷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典型;以及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典型。可以這樣說,作為資本主義的工業化國家,美國是後起的,作為現代資本主義壟斷組織的國家,美國又是老牌的。它是一部典型的商品經濟和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美國現代化的發展和現代化生產方式和組織相同步,認為美國的商品經濟發展都是資本主義性質從而需要加以排斥,顯然把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和資本主義的性質相混同,但是認為這種發展沒有美國特色,不符合美國資本主義的利益也是不對的。

5.對外開放和社會機制不斷調整的國家

這個問題可以概述表現為以下四點:第一,人口流動的王國;第二,對外貿易的超級大國;第三,門戶開放的國家;第四,不斷進行改革和政策的國家。

美國是一個典型的開放國家。從北美殖民地時代起,美國就和對外開放結下了不解之緣。沒有開放,北美大陸不可能在17世紀早期就出現資本主義制度;沒有開放既不會有美利堅共和國的誕生,也不會有美利堅民族的形成。美國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北美大國的形成是和美國對外開放、對內搞活分不開的。在現代史上,沒有開放也就沒有20世紀美國的大發展。

美國不僅是一個外來移民的國家,而且是一個國內居民頻繁流動的王國。它是美國商品經濟高度發展和連續不斷的外來移民潮的產物,又是推動美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因。流動中的北美大陸表現為居民遷移分布的不斷變化,以及都市化的迅速發展和城市、農村居民人口分布的急劇變化。它反映了美國人口重新分配的遷移率。

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為高遷移率提供了客觀經濟前提;西進運動和大陸擴張是高遷移率的強大動力;近代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又有力地推動高遷移率的發展;交通運輸和通訊事業的先導又為高遷移率創造了有利環境;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和美利堅民族的創新精神都是高遷移率的推動因素。美國良性的人口頻繁流動有利於美國經濟現代化的進程;有利於美國社會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發展;有利於美國的合理布局和整體發展;也有利於人口素質的提高。

作為從貿易立國到對外貿易的超級大國,沒有對外貿易就沒有美利堅共和國的建立;就不會有美國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就不會有超級大國的形成。在貿易大國的進程中,美國採取了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兼顧和交替的政策。作為開放型的美利堅共和國的一個重要表現是,自20世紀以來,美國基本上推行門戶開放式的外交政策。從對華門戶開放到全球門戶開放政策,充分顯示了在全球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進程中,這種政策對於國際關系產生的深遠影響。

至於不斷進行改革和政策調整,我們將在後面幾講中詳細闡述。美國的改革開放之路告訴我們,美國在短短的不到400年內,從荒原發展為世界頭號超級大國,得力於改革開放;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美國特色。在現代資本主義國家中,美國的改革開放執西方世界之牛耳。

Ⅱ 二戰後西歐各國經濟相對穩定並持續發展的時期是在20世紀什麼時候

20世紀五六十年代

Ⅲ 二戰後西歐經濟持續繁榮的時間在

答案B
考查學生對西歐經濟恢復發展的掌握情況。本題側重對時間的考查。二戰後西歐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措施,20世紀50~70年代,西歐經濟持續繁榮。

Ⅳ 歐洲經濟主要經歷哪幾個階段有了歐共體以後

雖然歐洲聯盟的初級組織形式在二戰後已出現,但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發展經歷了三個主要的版歷史階權段:
1957年由6個國家簽訂的《羅馬條約》最早形成了目前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基礎。

1989年4月以德洛爾為首的歐洲委員會提出的《歐洲共同體經濟和貨幣聯盟的報告》(簡稱《德洛爾報告》)獲得批准,形成了歐洲貨幣聯盟的初步安排;《德洛爾報告》強調歐盟須具備三個條件,①所有成員國的貨幣自由兌換,②資本市場完全自由化和金融市場一體化,③固定匯率。

1991年歐共體12國在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召開首腦會,通過《政治聯盟條約》規定實行共同的外交、防務、社會政策;通過《經濟與貨幣聯盟條約》確定最遲於1999年1月1日前,在「經濟貨幣聯盟(EMU)」內實現統一貨幣、統一中央銀行、統一貨幣政策。上述兩個條約統稱《馬斯特里赫特條》。該條約的簽定是歐洲貨幣經濟一體化的新里程碑。根據《馬約》所制訂的時間表,EMU的形成共分為三個階段。其中,前兩個階段屬於過渡階段,目的在於促進歐洲同盟國之間經濟、貨幣和財政政策的合作、協調和趨同;最後一個階段才真正標志著貨幣同盟的開始。

Ⅳ 西歐經濟發展時期是在20世紀什麼年代

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

Ⅵ 中世紀歐洲城市重新興起的時間和根本原因是什麼

中世紀歐洲城市重新興起的時間公元前10世紀,根本原因是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公元前10世紀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的原因的理解,這些城市是以手工業和商業為中心,城市的興起和當時西歐的社會經濟發展有很大關系,農業和手工業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出現。

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在10 世紀後期,特別是11 世紀,西歐各國開始出現舊城復甦和新城產生的歷史過程,統稱之為城市的興起。

新興的城市規模都不太大,一般只有1000~2000 居民。西歐中世紀城市,有因手工業發達應運而主,有因國內外貿易而興盛,有因政治、軍事、宗教地位重要而形成。



(6)西歐經濟發展的時間擴展閱讀:

城市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極大地沖擊著農村的自然經濟。從13世紀起,西歐許多國家的勞役和實物地租逐漸被貨幣地租取代,英國的貨幣地租甚至佔了支配地位。

貨幣地租出現以後,農民雖然還向土地所有主提供無償的勞動,但他們提供的是產品的價格而不是產品或直接勞動,因此農民必須把一部分產品出賣,即當作商品來生產。

封建主為獲得更多的貨幣,便把自營地幾乎全部租出去,終於使庄園解體,領主制漸漸被地主制代替。與此同時,封建主和農民之間的關系逐漸變成單純的貨幣關系,農奴制消失,有的甚至變成不僅擁有工具和動產甚至擁有土地所有權的自耕農。

在商品貨幣關系的影響下,自由農民必然發生兩極分化:少數人富裕,多數人貧窮破產,使階級矛盾趨於激化。14世紀,義大利、英國和法國發生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就是明證。

Ⅶ 歐洲經濟發展歷史

歐盟經濟正處在大變革中。在這場史無前例的變革中,歐盟已經取得重要成績,但也存在許多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今後一、二十年,將是歐盟社會經濟發生巨變的時期。變革中的歐洲經濟需要正確的評估。本文試圖在這方面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討論。
一、歐盟經濟發展態勢
從短期看,進入21世紀後,由於受美國經濟衰退等影響,2002年歐盟經濟估計只增1%不到。但從一個較長時期看,歐洲維持上世紀90年代平均2%左右的增長速度,問題並不大。今後十年,歐洲經濟增長速度超過美國的可能性不大,但美歐經濟增長速度差距將縮小。
歐盟經濟增長速度不如美國,但發展比較平穩。通脹率一般低於2%。財政赤字占預算的比重控制在3%以內。內債佔GDP比重低於「馬約」規定的60%。投資收益率一般在3-4%。今後,在個別年份,上述個別指標可能會突破。歐盟東擴後的一段時間內,這種可能性更會增大。但今後十年,歐盟經濟大致會維持平穩的增長。21世紀,歐洲是世界經濟保持平穩增長的重要因素。
二、關於統一市場建設
迄今為止,歐盟在統一市場建設方面已經取得決定性的進展。歐盟基本上建成了統一的內部市場。1999年1月1日歐元問世和2002年2月歐元進入流通領域,使一體化進程得到進一步發展。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不看到,歐盟統一市場的建設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歐盟統一市場至今並未全面形成。
1958年歐共體成立後,在一個很長時期中,它的主要精力放在關稅同盟的建設和共同農業政策的實施上。到20世紀80年代中,歐共體在這兩方面已經取得重大進展,但它仍然是12個獨立存在的、分割的市場。
1985年6月,歐共體通過了《完成內部市場》的白皮書,制定了1992年底完成統一內部市場的計劃。同年12月,歐洲理事會又擬定《統一歐洲文件》,把1992年完成建設統一市場目標,以修改和補充羅馬條約的形式寫進了羅馬條約,使統一市場的建設獲得了法律上和組織上的保證。歐共體還制定286項立法,通過立法形式來消除阻礙貨物、人員、勞務、資本在12國間自由流通的各種非關稅壁壘。截止1992年底,這些立法已有95%獲得通過,其中85%已轉為成員國的立法。(註:伍貽康、周建平主編:《區域性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比較》,1994年經濟科學出版社,第106頁。)在這種情況下,歐共體宣布1993年1月1日建成統一的內部市場,基本上拆除了阻礙商品、人員、服務和資本自由流通的非關稅壁壘。隨著歐共體發展成歐盟,特別是統一貨幣歐元的問世和正式進入流通領域,標志著歐盟在建設統一的內部市場方面取得歷史性突破。
但是,歐盟全面的統一市場並未建立。
其一,歐委會2001年4月17日發表專門報告,對15個成員國按統一市場目標改革市場機制的情況進行了評估:在可量化的36個項目中,僅有20項,即佔55%的項目能在2001年6月前按預計的時間完成。(註:轉引自裘元倫:《歐元的前景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2001-2002年世界經濟年鑒》。)另據歐盟有關機構統計,在歐盟1339條「統一市場規則」中,目前只有70%被所有成員國按規則作了轉化,尚有30%未成為成員國國內立法。即使已經轉化為國內立法的,真正實行和貫徹也還需要時間。
其二,根據2000年3月歐盟里斯本首腦會議做出的承諾,歐盟要到2003年才在成員國之間開放電信和電力市場,在這兩個領域實行統一的規則和法規。
其三,里斯本首腦會議還規定,2005年建成統一的金融和資本市場,在這之前先建立統一的「市場監管委員會」,而目前在歐盟內部有40多家金融監管機構。(註:鄭秉文主編:《2001-2002年歐洲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第51頁。)它們各自為政,使統一的金融市場難以形成。
其四,目前歐盟內部還沒有統一的勞動市場,各國的養老金等制度並不統一。勞工要能充分自由流動必須無論到哪國工作,都能與該國勞工享受同等的權利及醫療、退休等社會保障。目前,在歐盟內部這方面的問題還很多。
其五,在企業層面上,目前歐盟成員國的利潤稅等制度遠未統一。2002年6月筆者在布魯塞爾訪問時,歐盟的學者曾出示一本厚厚的有關歐盟怎樣實施利潤稅的新書,書中提出了各種有關未來統一利潤稅的實施方案,並認為這些問題不解決,真正統一的商品市場不可能最終形成。
現在看來,歐洲建立統一市場的過程遠比原先設想的復雜。統一市場不是某年某月某一天建成的,它也不是哪一天宣布建成就建成了。這是一個動態的整合過程。歐洲經濟一體化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展現出來的。
三、歐元的作用
1999年1月1日歐元問世之初,人們預料,歐元很快將挑戰美元,從而結束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權地位。但之後,歐元對美元匯率一直走低。這時人們又對歐元問世的作用及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提出各種各樣的懷疑。這些意見都有失偏頗。
歐元問世和進入流通領域對於國際經濟和政治,特別是對國際貨幣體系,有著長遠而深刻的影響。它使國際貨幣體系開始向多元化方向發展。2001年,用歐元結算的對外貿易額佔世界貿易總額15%左右,歐元佔世界官方外匯儲備的比重超過12%。2001年第一季度,歐元對美元的比價雖然處於低位,但在國際債券市場發行額中,歐元債券約佔47%,超過美元債券所佔比重。這是在歐元問世前,任何歐洲國家貨幣都無法做到的。
但推出歐元首先並不是為了同美元爭奪國際貨幣體系的領導權,而是為了歐洲一體化的內在需要。因此,評判歐元成敗得失,不應首先看它對美元的匯價是上升還是下降,而要看它在推進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所起的作用:
進一步完善了歐洲統一市場的建設。歐元問世和進入流通領域鞏固了統一市場的建設,增強和提高了歐洲市場的統一性質和程度。它也有助於建立統一的歐洲金融市場;
增強了居民對歐洲統一的認同感。歐元進入流通領域就是進入了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歐洲公眾普遍認為:「歐元讓我們深感自己是個歐洲人。」這種認同感對於進一步促進歐洲的一體化建設是非常重要的;
消除了歐元區各國之間的匯率風險,成為歐洲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穩定因素;
進一步促進了歐元區國家物價的趨同,加強了歐盟內部的公平競爭。歐元區國家的商品使用歐元統一標價後,消費者可對區內12國的商品價格直接進行比較,這既會促使生產要素在區內的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又有助於各國商品價格的逐步趨同,有利於在歐盟各國間進行公開和公平的競爭;
促進了歐元區國家旅遊業的發展,節省了大量的貨幣兌換費用。
歐元問世和投入流通對歐盟經濟的上述作用,從本質上看,並不受歐元對美元匯率變動的影響。無論歐元對美元是升值還是貶值,歐元問世對歐盟經濟的上述作用都繼續存在。歐元問世後,它對美元的比價一度曾步步下跌,但歐盟內部卻相當平靜。歐元的國際地位也沒有因為歐元對美元匯率的波動而有明顯變化。1999-2001年,歐元對美元的匯率最低時曾跌到1歐元兌換0.82美元的水平,但它並沒有改變歐元作為國際主要貨幣之一的地位。何況歐元對美元的比價並不是一直走低,2002年即呈升勢,1歐元兌換1個多美元。用歐元結算的對外貿易額,總的說來,還出現了擴大的趨勢。迄今為止,歐元問世並不久。它需要有一個成長的過程。歐元挑戰美元只是時間的問題。過多地強調歐元對美元匯率的升降,或完全以此為標准來評價歐元的國際貨幣地位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四、歐盟經濟發展中的問題
歐盟經濟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集中表現在一點,就是增速不高,活力不足。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由於以下原因:
1.社會經濟體制在強調公正和公平的同時,對效率注意不夠
歐盟各成員國中,德國一直被認為是歐洲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把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自由競爭制度視為核心和支柱。社會市場經濟的奠基人艾哈德強調,競爭是市場經濟「最內在的要求」。(註:參閱顧俊禮:《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武漢出版社,1999年,第一章;維·克勞斯:《社會市場經濟》,路·艾哈德基金會出版,第二章。)與此同時,社會市場經濟又強調經濟政策應對「經濟」和「社會」予以同等的重視,強調用發達的社會保障制度來平衡自由競爭和按資分配帶來的社會不公平。1997年6月16日,歐盟15國首腦簽署的《阿姆斯特丹條約》特別將實現「就業與公民權利作為歐洲聯盟的核心任務」,認為這是歐盟的「基本宗旨」之一。(註:參閱楊偉國:《歐元生成理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第78頁。)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歐洲國家普遍存在社會福利措施過多、福利負擔過重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末,歐盟的社會福利費用佔GDP的比重平均高達28%,其中1999年德國為33.7%,1998年瑞典為33.3%,法國為30.5%,丹麥為30%。(註:轉引自裘元倫:《歐洲的改革:理論解析與實際進展》,2002年2月。)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說:「過去20年,法國5個人工作養活一個人,現在是一個人工作要養活2-3個人。人們一旦失業,初期得到的補貼和工作時得到的相差無幾。一年之後也還能得到工資的60%。全法國大約有三分之二的家庭可以享受廉租住宅補貼。有的時候,一個人不勞動反而比勞動能得到更多的收入。」結果如同英國首相布萊爾所說,他們「只知道從福利國家領錢,而對他所處的社會卻毫無責任心」。
2.宏觀調控不力
貨幣政策是歐盟對經濟實行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歐盟強調,貨幣政策「不應為短期經濟目標服務」,而要以「穩定幣值」為首要目標。這也是歐洲央行堅持的政策方向。根據「馬約」的規定,歐央行是一個獨立於歐盟其他機構和各成員國政府的獨立機構,其人事任免、運營操作具有很大的獨立性,目標是維持成員國「物價的穩定」和「適度的」經濟增長。
應當說,迄今為止,歐盟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機制是在一體化建設過程中建立和完善的,這種狀況必然帶來兩個問題。一是歐盟對經濟的調控,目標首先是為成員國經濟達到一個入盟的共同標准服務,否則便難以把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宏觀經濟政策各不相同的各成員國納入到歐洲聯盟中來。這時如果去強調增長速度,必然會使成員國之間的差別進一步擴大,為歐盟的建立平添更多困難。因此,各成員國必然要壓縮財政支出,限制財政在刺激經濟增長方面起的杠桿作用。從長期看,從根本上看,穩定有助於經濟的增長,但從短時期看,對穩定的嚴格要求會制約對經濟的投入,限制增長速度的提高。二是調控的效率不高。歐盟層面的宏觀調控同各成員國不同的利益要求之間的矛盾,使成員國常常不去執行歐盟的有關決定。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調控的效率,最終影響經濟的增長。2002年7月20日,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說:「目前歐盟的經濟制度存在漏洞」,「即使歐委會通過財長會議做出的決議,也缺乏必要的約束力。」他認為,這種狀況必須改變。(註:新華社柏林2002年7月20日電。)
3.科技投入不足,內部的科研合作亟待加強
歐盟與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的差距,在相當程度上是二者在科技投入和科研合作方面的差距造成的。歐盟委員會負責科研的委員菲·比斯坎指出,歐盟對科技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及美國和日本。歐盟各成員國對科研的平均投入只佔GDP的1.8%,而美國和日本的科研投入已分別佔GDP的2.8%和2.9%。歐洲科技界流行一種說法,法國科學家從巴黎到德國慕尼黑的實驗室去工作,比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去工作更為困難。如何聯合和集中整個歐盟的科研力量,進一步加強對科研的重視程度是擺在歐盟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註:新華社巴黎2000年2月26日電。)
4.勞動市場僵化既影響僱主,又影響雇員的積極性
歐盟各國普遍存在比較強大的工會組織。僱主一旦聘用了一個工人,很難輕易解僱他。員工的工資一般是由工會和僱主協會通過「自主談判」決定的,政府不予干預。因此,僱主在僱用人時非常慎重,這就影響了就業機會的增加。雇員一旦受雇,不太擔心被解僱,影響了積極性的發揮。
5.德國為「統一」付出很大代價,削弱了歐盟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作用
德國每年為東部地區的重建付出的開支佔GDP的5%。德國經濟部的克勞斯教授認為,今後10-15年時間內,德國仍要為消化西部地區付出沉重代價。目前德國東部地區的年輕人在大批地向西部地區流動,結果東部地區「人空為患」,西部地區就業形勢卻變得格外嚴峻。在歐盟其他成員國中也存在形式不同的結構性失業現象。這是歐盟失業問題難以解決的一個重要原因。
6.統一內部市場的建設既有利於出口,又有影響競爭力提高的另一面
歐洲統一市場的建設為各成員國企業提供了一個比較穩定的內部市場,從而有利於歐盟經濟的增長,但長期地過分依賴地區內部市場,又限制了企業競爭力的提高。
7.政府對企業約束過多,影響企業積極性的發揮
歐洲國家是以高福利和高稅收著稱的。高稅收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對居民個人徵收的稅收稅種多,稅率高。如2000年底,法國個人所得稅的最高稅率高達54%。二是企業的稅負重。如上世紀末,法國的企業稅達37%,義大利為41.3%。(註:轉引自裘元倫:《歐洲的改革:理論解析與實際進展》,2002年2月。)稅負重影響了企業的投資能力和創新能力。
五、歐盟未來改革問題
20世紀後半期,歐洲主要做了一件事,就是進行了一體化建設。21世紀上半期,歐洲面臨三件大事:東擴、深化政治和經濟的一體化建設以及內部改革。三者之中,內部改革是基礎。
從目前情況看,歐盟的改革具有三個特點。
第一,這場改革是由上而下推動和進行的,核心是要解決歐盟體制缺乏活力的問題。
半個世紀以來,歐洲在一體化建設方面,雖然取得了歷史性的進展,但它始終沒有解決歐洲社會惰性大,體制缺乏活力的問題。它使歐洲在新的世紀裡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正是這些困難和問題迫使歐盟把內部改革問題進一步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
2000年,歐盟在里斯本召開首腦會議,制定了歐盟的社會經濟發展遠景規劃。2001年3月,歐盟又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特別首腦會議,討論如何落實里斯本會議制定的遠景規劃。會議認為,為了落實里斯本會議定下的戰略目標,歐盟在現階段必須在就業、經濟改革、科研和技術創新以及增強社會凝聚力等4個方面採取果斷有效的措施。這些問題涉及歐盟必須進一步建立或改善一系列有關的制度、標准、機構、法律和政策,並傳遞和落實到各成員國。為了進一步建立統一的市場機制,歐盟在1999年召開的赫爾辛基首腦會議上已經制定了一個五年計劃。2000年裡斯本首腦會議又制定出了具體的改革方案,要求各國逐項加以實施。
第二,改革的覆蓋面很廣。這是一場全面性質的,而不是局部性的改革。
歐委會主席普羅迪在解釋歐委會提交給2001年3月斯德哥爾摩首腦會議的建議文件時說,盡管歐洲的失業率有所下降,但在歐盟范圍內仍有1400萬人沒有工作;盡管共同市場已存在許多年,但電信、能源、運輸、郵政和政府采購等關鍵領域的統一市場仍遠未形成;盡管歐盟的高新技術投入已較前有較大增長,但與美國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盡管成員國經濟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但貧困和發展失衡現象仍在歐盟范圍內繼續存在。斯德哥爾摩特別首腦會議確認,要解決這些問題,歐盟必須在全方位開放勞動力市場等十個方面採取措施。這些措施既涉及經濟結構和經濟體制的改革,又涉及社會問題的改革;既涉及生產領域的改革,又涉及服務和金融等部門的改革,既涉及宏觀層面的問題,又涉及企業層面的許多問題。這是一場帶有全面性質的改革。21世紀,歐盟企業改革的重點不在於把尚剩的為數不多的國有企業私有化,而在於放鬆政府對私有大中型企業的限制和約束,鼓勵企業去建立各種激勵機制,以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
第三,改革的幅度較大,涉及了一些多年積累的深層次問題。
比如在養老金制度的改革方面,歐盟有些國家,除法定養老金外,開始重視建立私人補充養老金。在農業問題上,2002年7月10日通過的改革方案,被稱為是一項「徹底」的改革計劃。多少年來,歐共體的農民一直是按農業產量領取補貼的。改革後將停止這一做法,改而採取固定的補貼額,農民享受的直接補貼將和農業產量脫鉤。
六、關於歐盟的發展前景
歐洲要走自己的路,建立一種既非美國式的,又非傳統歐洲模式的資本主義。
歐洲的資本主義歷來被稱為「社會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以別於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歐洲在改革,但不會根本放棄歐洲的價值觀和社會發展模式。這既有歷史的原因,又有現實的原因。歷史上,歐洲是資產階級啟蒙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以及科學社會主義運動的故鄉和發源地。二戰前的一段時間內,歐洲面臨納粹的「社會主義」和蘇聯社會主義的夾擊。二戰後初期,社會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地的發展曾對歐洲資本主義制度的生存構成現實的威脅,「人民資本主義」等思潮在歐洲一度被廣泛傳播。社會民主黨在歐洲一直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力量。這些都是歐洲不同於美國的地方。歐洲要改革,目的是革除歐洲社會和經濟體制中缺乏朝氣和競爭力的一面,而不是照搬美國的社會經濟模式,全盤接受美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就拿社會福利制度的改革來說,歐洲也不是要摒棄社會福利制度的基本理念和核心部分,而是要杜絕濫用,消除過度的社會福利負擔,讓「那些不盡其力、不盡其責的人……喪失他原來享有的社會團結,即國家資助的權利」。歐洲的改革勢在必行,但改革需要一個長的過程。同一體化一樣,改革會取得成功,但進程是曲折的。困難將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改革越深入,越要求各成員國向歐盟轉移更多的國家主權和更多地觸及各成員國不同利益集團的利益,因此引起更多的矛盾和利益的碰撞。二是這樣的改革是一種巨大的創新,在歷史上沒有可資借鑒的經驗,任何重要失誤都會帶來嚴重後果。三是歐盟正處在擴大的過程中。2002年12月,歐盟首腦會議決定接納10個新成員國,這10個候選國業已完成入盟申請程序,並將於2004年成為歐盟的正式成員。新成員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更加參差不齊。他們目前的總體水平還不如入盟前義大利等「南方國家」的發展水平。東擴將給歐盟帶來新的困難。但東擴勢在必行。預計今後10年內,歐盟將擁有27至28個成員國,屆時歐盟的土地面積將達400萬平方公里,人口5億多,GDP超過11萬億美元。這將改寫歐洲的政治版圖,並對世界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Ⅷ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歐經濟持該繁華是在什麼時候

五十年代初到七十抄年代初。

二戰結束——八十年代西歐經濟發展三個階段的特點、原因 1. 二戰結束——五十年代初 特點—— 恢復。 原因—— 基礎較好; 美國扶植。 2. 五十年代初——七十年代初 特點——高速發展;從部門聯營到經濟一體化 原因——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國際聯系加強。 3. 七十年代中期——八十年代初 特點—滯脹 原因—— 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 石油危機——經濟危機;

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大洲,在21世紀初,經濟發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歐洲西部集中有法國、英國和義大利等工業大國,它們的生產規模大,工業部門較為齊全,綜合實力雄厚。其餘國家則根據本國的具體條件,因地制宜發展有特色的工業部門。

Ⅸ 歐洲經濟歷史

劍橋歐洲經濟史合適嗎?有很多不同時回期的答.

http://search.dangdang.com/search.aspx?key=%C5%B7%D6%DE%BE%AD%BC%C3%CA%B7&selbook=0&selmusic=0&selmovie=0&key1=&key2=&key3=&key4=&key5=&catalog=

Ⅹ 中國發展史及歐洲發展史的對應時間

中國的
一 、原始社會(約170萬年前到約公元前21世紀)

約170萬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70-20萬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萬年前 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0.5-0.7萬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0.4-0.5萬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 傳說中的炎帝、黃帝、堯、舜、禹時期

二、 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 禹傳予啟,夏朝建立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盤庚遷都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鎬京,西周結束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三、 封建社會(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開始變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秦始皇確立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國號新
東漢(25年到220年)
25年 東漢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132年 張衡發明地動儀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國
184年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避之戰
三國(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國建立
221年 蜀國建立
222年 吳國建立
230年 吳派衛溫等率軍隊到台灣
263年 魏滅蜀
265年 西晉建立,魏亡
西晉(265年到316年)
280年 東晉滅吳
316年 匈奴攻佔長安,西晉結束
東晉(317年到420年)
317年 東晉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統一南北方
605年 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起義開始,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爆發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唐亡,五代開始
916年 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開始變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南宋開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結束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73年 三藩叛亂開始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愛琿條約》《天津條約》的簽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860年 《北京條約》的簽訂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運動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四、 近代史

民國(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華民國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運動、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5年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南昌起義
1928年 井岡山會師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4年 紅軍長征開始
1936年 西安事變
1937年 盧溝橋事變,日軍南京大屠殺
1940年 百團大戰
1941年 皖南事變
1947年 發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運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的

大約三百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人類
公元前3100年左右 埃及形成統一的奴隸制國家
公元前3000年左右 兩河流域出現奴隸制城市國家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 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
公元前2100年左右 埃及奴隸河貧民大起義
公元前1894年 古巴比倫王國建立
公元前1000年左右 努比亞建立奴隸制國家
公元前594年 雅典的梭倫改革
公元前六世紀 居魯士統一波斯,佛教在印度產生
公元前539年 波斯佔領巴比倫
公元前525年 波斯滅埃及
公元前509年 羅馬成立貴族專政的奴隸制共和國
公元前330年 波斯被馬其頓滅亡
公元前三世紀 摩揭陀國統一印度大部分地區
公元前73-71年 斯巴達克起義
公元前27年 屋大維建立羅馬的元首制,共和國轉為帝國
公元前後 朝鮮半島出現高句麗奴隸制國家
公元初 東非阿克蘇姆奴隸制國家興起
公元一世紀 基督教產生
公元三世紀 日本大和奴隸制國家興起
313年 基督教在羅馬取得合法地位
四世紀 北非發生「阿哥尼斯特」運動
378年 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亞堡擊敗羅馬軍隊
395年 羅馬分裂為東西兩部
410年 西哥特人一度佔領羅馬
476年 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奴隸制度崩潰
六世紀初 法蘭克王國建立
622年 穆罕默德從麥加出走麥地拉,伊斯蘭教紀元
八世紀中葉 阿拉伯帝國形成
646年 日本大化改新
676年 新羅統一朝鮮
九世紀早期 英吉利王國形成
843年 查里曼帝國分裂,法蘭西、德意志、義大利雛形產生
九世紀 封建制度在西歐確立
962年 神聖羅馬帝國建立
1054年 基督教會分裂
1066年 法國諾曼底公爵征服英國
十一世紀中葉 迦納王國全盛時期
1192年 日本幕府政治建立
十三世紀 衣索比亞封建國家興起
十四世紀 馬里王國全盛時期,義大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十四至十六世紀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1337年 英法百年戰爭開始
1358年 法國農民起義
1381年 英國瓦特。泰勒起義
1453年 東羅馬帝國滅亡,英法百年戰爭結束
十五世紀 桑海興起
十五世紀晚期 英法中央集權國家形成,圈地運動開始
1480年 俄羅斯擺脫蒙古控制

14-15世紀歐洲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4世紀末朝鮮王朝建立
1487-1488迪亞士遠航到達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倫布遠航到達美洲
1497-1498達伽馬遠航到達印度
1519-1522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
16世紀早期印度莫卧兒帝國建立
1520-1570西歐宗教改革
1566-1581尼德蘭革命
1600英國東印度公司建立
17世紀初期荷蘭侵入印度尼西亞,法,英,荷開始在北美掠奪殖民地;德川幕府開始統治日本
1640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688英國光榮革命,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確立
17世紀英法成為販賣奴隸的主要國家
1689俄國彼得一世開始改革
17時機後半期法國路易十四開始改革
17時機後半期牛頓力學體系確立
18世紀中期普魯士腓特烈二世改革
18世紀中後期奧地利特雷西亞女皇和約瑟夫改革
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
1775-1783北美獨立戰爭
1776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宣布美利堅合眾國獨立
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機投入使用
1789.7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792.9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1793.6-1794. 7法國雅各賓派專政
1794法國熱月政變
1799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
1804海地宣布獨立
1804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
1810-1826拉丁美洲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
1815維也納體系的確立
1830法國七月革命
1831,1834法國里昂工人起義
19世紀30年代法拉第證明了電磁感應現象
1836-1848英國憲章運動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義
1848.2《共產黨宣言》發表
1848-1849 1848年歐洲革命
1853-1856克里米亞戰爭
1857-1859印度民族大起義
19世紀中期達爾文創立生物進化論學說
1861俄國農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國內戰
1864第一國際成立
1868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70-1871普法戰爭
19世紀70年代初義大利統一最終完成
1871德意志統一最終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
1881-1899蘇丹馬赫迪反英大起義
1882德意奧三國同盟形成
19世紀80年代法國最終確立了對越南的統治
1889第二國際建立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向帝國主義過渡
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
1903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1905-1908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1907英法俄協約的最後形成
1910日本正式吞並朝鮮
1910-1917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
(20世紀初到20世紀90年代)
1917.11.7(俄歷10月25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918.11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
1918-1922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1919-1922土耳其凱末爾革命
1919.3.1朝鮮三一運動
1919.3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建立
共產國際建立
1919.1-6巴黎和會
1921.11-1922。2華盛頓會議
1922.10墨索里尼在義大利上台
1922.12蘇聯成立
1925.10洛迦諾會議
1929-1933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31.9.18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九一八事變
1933.1希特勒在德國上台
1933.3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實行新政
1935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
1935-1936衣索比亞抗擊義大利侵略的民族解放運動
1936-1939西班牙反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戰爭
1937.7.7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開始
1938.9慕尼黑會議
1939.8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0.6法國投降
1940秋不列顛之戰
1940.9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簽訂
1941.6蘇德戰爭爆發
1941.12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1 秋大西洋憲章
1942 初《聯合國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2 莫斯科保衛戰
1942.6中途島戰役
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戰役
1943.12.1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
1943.11-12蘇美英舉行德黑蘭會議
1944.6美英軍隊在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1945.2蘇美英舉行雅爾塔會議
1945.5.8德國簽訂無條件投降書
1945.9.2蘇美英舉行波茨坦會議日本簽訂無條件投降書
1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
1945.10聯合國建立
1947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
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獨立
1948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美國開始實施馬歇爾計劃
1949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建立
1949.10.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1950-1953美國侵略朝鮮戰爭
20世紀50年代初-7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1954《關於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簽字
1955亞非國家召開的萬隆會議
華沙條約組織成立
1956波蘭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
1959古巴革命取得勝利
1960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這一年被成為「非洲獨立年」
20世紀60年代初不結盟運動形成
20世紀60年代初-1973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爭
20世紀60年代中期七十七國集團產生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亞洲出現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和地區
1967歐洲共同體成立
1968蘇聯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71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復
1972.2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上海公報發表
1973美國在《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議》上簽字
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9中美建交
20世紀80年代末東歐劇變
1991蘇聯解體
1992北美自由貿易區形成
1993歐洲聯盟建立

閱讀全文

與西歐經濟發展的時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