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步驟
中國經濟發展戰略
中國現代化建設大體分「三步走」。這一戰略部署就是:
第一步回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答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中共十四大進一步提出,要在20世紀90年代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實現第二步發展目標;同時,也對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提出初步設想。
中共十五大又將第三步目標進一步具體化:到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時,基本上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中共十六大提出,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貳』 國有經濟戰略布局的重點是什麼
國有經濟要控制的行業和領域主要包括: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自然壟斷的行業,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以及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重要骨幹企業。具體包括:
(1)涉及國家安全性的行業,即軍事工業、造幣工業、 航空航天工業等,必須由國家壟斷經營的產業,由國家獨資經營;
(2 )自然壟斷性的行業,如礦藏、森林等自然資源開發必須由國家壟斷。大型不可再生性油田、天然氣、大型煤礦等開發項目,投資規模大,回收期長,目前非國有經濟部門沒有能力投資,又不宜於讓外資控股,國家資本需要在這些行業居於支配地位;
(3)公益性的行業, 是指大型基礎設施以及其他具有較大外部性(即社會經濟效益)的建設項目,包括大江大河治理、重點防護林工程、重點公益事業等社會效益大、受益面廣、而非國有企業目前尚無力承擔或不願承擔的建設項目;
(4 )命脈性的行業,是指機械工業、電子工業、石油工業、汽車工業和輕紡工業等,國有經濟要在這些支柱產業占支配地位。尤其高科技行業和新興行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排頭兵,代表著一個國家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它們中的一些部門,如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國有企業應主動進入,擴大規模,積極參與競爭。
『叄』 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在新世紀新時代,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總綱
跨入新世紀,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必須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在新世紀新時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1987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出發,將十二大提出的經濟發展戰略部署作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規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部署。
具體為: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本(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目前第一步目標、第二目標已實現。從新世紀開始,我國進入了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
『肆』 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步驟。是在幾大確立下來的
我國經濟發展戰略都不都是在吉大確定確定下來的我國經濟發展的步驟的話,一般都是在第七大人民代表大會發展之後確定的。
『伍』 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重點是什麼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回義現代化答國家。戰略重點有三個:一是農業,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學。戰略步驟是分「三步走」,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人平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陸』 國家「十一五」規劃戰略步驟是什麼
「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根據黨的十六大作出的戰略部署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建議》明確提出了制定「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思想,這就是: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需要著重說明的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是這次《建議》最鮮明的特點。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我國長期以來經濟建設中的經驗教訓,吸收人類現代文明進步新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制定和實施「十一五」規劃,必須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並要把科學發展觀貫穿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為此,《建議》提出,「十一五」期間要堅持「六個必須」的原則:即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這「六個必須」,體現了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促進的,需要全面、辯證地認識和深刻理解。
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是要始終把握好的重大原則。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實現又快又好地發展。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在於發展。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緩解就業的巨大壓力和處理好各種社會矛盾,沒有經濟持續較快的發展是做不到的。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努力促進發展。同時,發展必須是科學的發展,注重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注重資源的節約和環境保護。如果忽視增長質量和效益,不惜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片面追求一時的高速度,盲目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這種經濟發展是不能持續的,勢必會造成大的起落。我們要正確把握經濟發展趨勢的變化,及時採取有力措施,妥善解決可能妨礙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各種問題。
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要緊緊抓住的一條主線。經濟結構不合理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產業結構層次低,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這是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不高、經濟社會發展存在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著力解決好經濟結構問題,才能持續擴大國內需求,增加有效供給,促進就業,顯著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要堅持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在調整經濟結構中實現較快發展。
大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要切實抓好的關鍵問題。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過多地依靠擴大投資規模和增加物質投入,這種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與資源、環境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已經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必須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對此要有強烈的緊迫感。要從推動科技進步、深化體制改革、加強科學管理等方面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著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質消耗、保護生態環境,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不斷提高全國人民生活水平,是要堅持實現的根本目的。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宗旨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發展經濟的出發點和歸宿。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搞建設,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增加,要不斷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拓寬消費領域,優化消費結構,提高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著力解決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過上更加寬裕的小康生活。
在綜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礎上,《建議》提出了「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包括經濟增長、資源環境、自主創新、社會發展、改革開放、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這里主要就兩個重要目標作一點說明。一是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這比中央以前提出的十年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的要求更高了一些。這是綜合考慮「十五」期間經濟發展狀況和未來五年發展的各方面條件提出的,這個目標是積極穩妥的。二是提出「十一五」期末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這是針對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重的問題而提出的,突出體現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近幾年我國能源消費增長速度明顯快於經濟增長速度,各個方面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潛力還很大,通過努力這一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柒』 十九大之前黨提出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步驟包括哪些
(1)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2)分「三步走」的戰略步驟為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1987年黨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鑒於我國實施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新進展,1997年黨的十五大又將第三階段的奮斗目標和步驟進一步具體化,分成三個具體階段和步驟: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努力,到2020年建黨一百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捌』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及其特點是什麼
即指國家關於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的、總體的、長期的部署和謀劃。包括戰略目標、戰略步驟、戰略重點等等。其主要特點:一是根本性,即它所決定的是經濟發生子中的根本性而非次要性或細小的問題。二是全局性,即它所要解決的是全局性而不是個別性和局部性的問題。三是長期性,即它所要實現的是長期而不是短期內的任務。
『玖』 黨的十三大確立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步驟,其主要內容是什麼
三步走戰略如下:
第一步目標: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實現;
第二步目標:1991年到二十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目標,到二十一世紀中葉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過上比較富裕的生活。
(9)國有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步驟是擴展閱讀:
三步走戰略的歷史背景
發展經濟、實現現代化,可以說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的宏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一切才能變成現實。制定比較長遠的經濟發展戰略,是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非常重視的。
早在建國之初,毛澤東就曾多次談到經濟建設的步驟和發展戰略的問題。隨後在1962年,他又指出:「至於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經濟,在中國,五十年不行,會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時間。」
1964年12月,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意見,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後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任務,總的來說,就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
為了實現這個偉大的歷史任務,必須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三步走戰略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提出來的。
『拾』 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鞏固和發展已經初步達到的小康水平,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建國一百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胡總書記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綜觀國際國內大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准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二0二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觸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
參考鏈接 news.xinhuanet.com/...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