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昭通經濟開發區

昭通經濟開發區

發布時間:2021-01-19 21:32:26

1. [image]100 從雲南昭通到河北省廊坊市經濟開發區東方大學城四光路南的車次安排【還有價格】

昭通到貴陽


廊坊北站21路公交到東方大學城南門下車

2. 昭通市區有幾個區鎮

1個區和54個鎮

截至2017年,昭通市轄1個區、個縣、1縣級市;3個街道、54個鎮、69個鄉、17個民族鄉;70個居委會、1201個村委會。市政府駐昭陽區。

2017年末,昭通市常住人口553.7萬人,城鎮化率33.38%。2017年,昭通市生產總值為832.45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5119元。

(2)昭通經濟開發區擴展閱讀

昭通市的區劃沿革

1960年9月13日,撤銷鹽津縣,將原鹽津縣的行政區域並歸大關縣(1959年撤並)。

1962年3月27日,恢復鹽津縣,以合並於大關縣的原鹽津縣行政區域為鹽津縣的行政區域(1961年4月28日分治),大關原轄豆沙、柿子劃入鹽津縣。昭通專區轄10縣。

1963年9月14日,恢復魯甸縣。以合並於昭通縣的原魯甸縣除馬路、蘇甲、水屯、酒房四個人民公社以外的行政區域及昭通縣永豐區的祖家包包、馬鞍山、板板房、陳家灣、馬家院子、楊家檯子、龍家檯子7個村為魯甸縣行政區域。昭通專區轄11縣。

1964年6月15日,昭通專區的會澤縣劃歸曲靖專區。昭通地區轄10縣。

2018年9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水富縣,設立縣級水富市。以原水富縣的行政區域為水富市行政區域,水富市人民政府駐雲富街道人民東路3號。水富市由雲南省直轄,昭通市代管。

3. 昭通是哪的啊

昭通一直是雲南省的一個二級行政區域,位於雲南省東北部,地處滇、川、黔三省結合部。地跨東經102°52′~105°19′,北緯26°55′~28°36′。東西寬241公里,南北長234公里,總面積23021平方公里 ,東面與貴州省接壤,西北與四川為鄰,南面與曲靖地區會澤縣接界。從昭通地區所在地到省會昆明市公路里程430公里,空中航行時間30分鍾。
2001年以前叫做雲南省昭通行政公署,簡稱昭通地區,2001年8月撤地設市,正式名字:雲南省昭通市。現轄1區10縣172個鄉鎮(辦事處)。2004年末總人口524萬人,其中少數民族52萬人。昭通是多民族散雜居住地區,全國56個民族中,昭通有31個,其中10萬人口以上的有苗族、彝族、回族。苗族是昭通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彝族是昭通的土著民族,歷史較為悠久,回族人口佔全省回族的1/4。昭通是雲南回族居住較為集中,人口最多的地區。
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昭通古稱「朱提」、「烏蒙」,自秦開「五尺道」、漢築「南夷道」後,便成為中原文化傳入雲南的重要通道,是早期雲南文化的三大發祥地之一,為我國「南絲綢之路」的要沖。近現代以來,這里曾誕生和哺育了一大批傑出人才。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扎西會議」,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區位特殊,地處要沖。昭通素有「咽喉西蜀,鎖鑰南滇」之稱,處於昆明、成都、貴陽、重慶等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輻射的交匯點,位於國家規劃的「攀西--六盤水經濟開發區」腹心地帶,是雲南的北大門和滇、川、黔三省經濟、文化的交匯重地。隨著內昆鐵路的建成通車,由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組成的立體交通網路已具雛形。
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昭通居於雲嶺高原與四川盆地的結合部,屬典型的山地構造地形,山高谷深,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4040米(巧家縣葯山),最低海拔267米(水富縣滾坎壩)。氣候屬亞熱帶、暖溫帶共存的高原季風立體氣候,年平均氣溫12.6℃,年平均日照1900小時,年平均降雨量760毫米。
鍾靈毓秀,物產豐饒。這里青山育翠,黑土藏金,有資源「金三角」的美譽,開發潛力大。

4. 昭通在哪裡

昭通市位於雲南省東北部,地處滇、川、黔三省結合部,幅員2.3萬平方公里。2001年8月撤地設市,轄1區(昭陽區)10縣(巧家縣、魯甸縣、永善縣、大關縣、彝良縣、威信縣、鎮雄縣、鹽津縣、綏江縣、水富縣)172個鄉鎮(辦事處)。2004年末總人口524萬人,有彝、苗、回等23個少數民族52萬人。
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昭通古稱「朱提」、「烏蒙」,自秦開「五尺道」、漢築「南夷道」後,便成為中原文化傳入雲南的重要通道,是早期雲南文化的三大發祥地之一,為我國「南絲綢之路」的要沖。近現代以來,這里曾誕生和哺育了一大批傑出人才。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扎西會議」,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區位特殊,地處要沖。昭通素有「咽喉西蜀,鎖鑰南滇」之稱,處於昆明、成都、貴陽、重慶等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輻射的交匯點,位於國家規劃的「攀西——六盤水經濟開發區」腹心地帶,是雲南的北大門和滇、川、黔三省經濟、文化的交匯重地。隨著內昆鐵路的建成通車,由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組成的立體交通網路已具雛形。
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昭通居於雲嶺高原與四川盆地的結合部,屬典型的山地構造地形,山高谷深,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4040米(巧家縣葯山),最低海拔267米(水富縣滾坎壩)。氣候屬亞熱帶、暖溫帶共存的高原季風立體氣候,年平均氣溫12.6℃,年平均日照1900小時,年平均降雨量760毫米。
鍾靈毓秀,物產豐饒。這里青山育翠,黑土藏金,有資源「金三角」的美譽,開發潛力大。礦產資源種類多、品位高,已知礦產資源33種,現已探明儲量22種。煤、硫儲量居全省首位,其中煤炭儲量165.82億噸,探明儲量102.27億噸,昭通盆地褐煤儲量達81.98億噸,為我國南方第二大褐煤田。鉛鋅礦已探明儲量166.92萬噸。硫鐵礦為全國五大礦區之一。有色金屬為雲南三大基地之一。水能資源富甲雲南,水能蘊藏量為2080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1612萬千瓦,國家在金沙江下游昭通境內規劃有溪洛渡、向家壩、白鶴灘三座巨型電站。生物資源種類繁多,是中國南方最大的優質蘋果基地,昭通蘋果、天麻、杜仲、魔芋、花椒、苦丁茶等特色產品馳名省內外。
昭通是一片生機勃勃,充滿希望的熱土。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關心支持下,全市各族人民以加快發展為主題,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艱苦奮斗、開拓進取,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社會事業長足進步,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2004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45.67億元,比上年增長12.1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97億元,比上年增長23.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1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71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2%和10.5%;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由2000年的67.18萬人減少到39.98萬人。全市主要發展指標創多年來的最好水平。
黨的十六大召開後,市委、市政府認真分析我市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確定了與全國、全省一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到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基本消除貧困,為後十年的快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到2020年全市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並力爭有更大發展,達到全省中等發達地區小康社會水平,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民主法制建設更加完備,人口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良好,社會秩序穩定,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市委、市政府提出,在2020年前,把昭通建設成為雲南重要的能源、重化工、農特產品加工基地和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歷史文化
一、昭通歷史文化悠久
昭通這塊古樸神奇的土地,歷史文化源遠流長。1982年,昭通市北郊過山洞出土了一枚人牙化石,經鑒定為「早期智人化石」,距今約10萬年,稱作「昭通人」,填補了雲南省猿人階段到晚期智人階段之間的空白,說明昭通市是人類起源和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大約距今一萬年左右至距今四千年的約六千年時間里,居住在這里的先民們已廣泛使用磨製石器,並懂得了制陶、紡織、農業和放牧等技術,開始了邑居和定居生活。西周末至春秋初期時的杜宇部落,入蜀,「教民務農」,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文明,得到了蜀民的擁戴,當了蜀王,號「望帝」。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以蜀郡太守李冰開鑿焚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了進一步經略雲南,派常頷將李冰開鑿的焚道延伸至建寧(今曲靖),史稱「五尺道」。中原文化的南漸,今昭通地處「五尺道」樞紐,得風氣之先,是雲南最早、最充分接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地區。
公元前135年(西漢武帝建元六年),漢武帝改變漢初「閉蜀故徼」的封閉政策,重開「南夷道」,在西南夷地區設置郡縣,擴大中原與西南邊遠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西漢王朝在今昭通市設朱提縣(郡),昭通首次被納入中央政權的管理之下。商品自由運銷,漢文化影響蔚然成風,昭通社會經濟文化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
自西漢建元六年至唐天寶年間,今昭通以「朱提」冠名,或為縣治,或為郡治,或為犍為南部、犍為屬國都尉治所,前後達800餘年。其間,漢晉兩代,發達的農業經濟、燦爛的青銅文化特別是白銅的發明、聞名全國的朱提銀、儒學的興起和傳播,表明朱提地區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這從漢孟孝琚碑和晉霍承嗣壁畫墓等的出土發掘可以得到充分的佐證。尤其是漢孟孝琚碑,有「寰宇稀世之奇珍」,「海內第一石」之美譽,著名學者梁啟超、羅振玉、袁嘉穀、黃膺、趙藩、方樹梅、謝飲澗等學者對此碑紛紛進行過考證,該碑是迄今為止雲南所發現的唯一一塊漢碑,其碑圖、碑石、碑文為研究雲南古代文化史及其與中原文化的關系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參證。霍承嗣壁畫中的「夷漢部曲」的寫實畫像,是現存晉代壁畫的唯一,對研究古代民族史及漢晉時期雲南民族關系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朱提文化受滇、夜郎、巴蜀、荊楚等諸多文化因素的影響,但其表現的主要文化特徵仍然屬於成熟的漢文化體系。也就是說,朱提文化是以漢文化為主,同時包容了多種周邊文化因素的復合型、地域性文化。
唐宋時期,南詔、大理兩個地方政權先後稱雄於雲南地區,昭通既與中原文化疏離,也未能充分接受南詔、大理文化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唐豆沙關袁滋題紀摩崖,是作為封建統一國家的唐中央政權與南詔地方政權關系史中一項重要的實證文物,又是唐貞元間中原、巴蜀與雲南交通史的真實記錄。學術界認為袁滋題紀摩崖有「維國家之統、定疆域之界,鑒民族之睦、補唐書之闕,正載籍之誤、留袁書之跡」六大歷史價值。已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碑在今鹽津縣豆沙鎮境內,刻石高約60厘米,寬約25厘米,全文八行,直下左行,計一百二十二字,釋文為:「大唐貞元十年九月廿日,雲南宣慰使內給事俱文珍,判官劉幽嚴,小使吐突承璀,持節冊南詔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龐頎,判官監察御史崔佐時,同奉恩命,赴雲南冊蒙異牟尋為南詔。其時,節度使尚書右僕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韋皋,差巡官監察御史馬益,統行營兵馬,開路置驛,故刊石紀之。袁滋題。」宋封烏蒙。元置烏蒙路。明代置烏蒙府。清雍正九年在完成改土歸流後,改烏蒙為昭通。上溯唐、宋兩代行羈縻之治時中斷中央政權建置的近五百年,今昭通稱「烏蒙」(阿猛)前後千餘年。土司制度的形成和逐漸完備,因用兵、屯田、民族遷徙而形成的土著文化、移民文化、民族文化的存在和發展同樣值得關注,同樣是昭通歷史文化資源中極為寶貴的財富。
清雍正五年(1727年)實行改土歸流,「詔改烏蒙府為昭通府」。歷雍正、乾隆、嘉慶三代,實施了一系列安定社會、發展生產、繁榮文化的方針政策,昭通社會經濟文化又步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以興修水利和高產農作物引進種植為代表的農業開發;朱提銀銅的再度輝煌;因大規模銅運而推進的水陸交通建設和商業貿易的繁榮;儒學的日漸復甦;非本土宗教文化的進入等等,昭通歷史文化彷彿又走進了繁榮的朱提文化的又一個輪回。可惜,匆匆而來的晚清咸同年間的動亂,又一次斷送了昭通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大好前程。
民國時期的昭通,成為雲、貴、川三省邊區的經濟文化中心,時有「小昆明」之美譽。昭通涌現出了中共早期雲南地方組織領導人劉平楷、李國柱,中國中央軍委確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三十三位軍事家之一的羅炳輝;昭通又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黨中央在這里召開了著名的「扎西會議」。
二、昭通歷史文化文化遺存多樣
昭通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全市有新石器遺址20餘處,著名的有魯甸野石山遺址、馬廠遺址和巧家小東門新石器遺址,時代在四千年左右。據1983年中國科技大學科研處編的《科研情況簡報》第六期及有關論文公布,對安陽殷王武丁妻子婦好墓出土的部分青銅器進行檢測,說明距今三千年前殷朝鑄造青銅器的銅礦來自今天雲南的永善和巧家一帶。戰國至秦漢,許多墓葬出土的器物,有的具有滇文化因素,有的含巴蜀文化因素,有的近似邛都文化。有意義的是,昭通市盤營、水井灣、白沙地出土的陶器不少有「刻畫符號」,或者是一種古代少數民族文字。著名的《孟孝琚碑》出土就與「粱堆」相關;崖墓分布九個縣(區),近千座,為雲南之最。昭通市北坡,鎮雄縣城北,現存東漢以來彝族烏蒙部、芒部部分遺址。鹽津豆沙關、威信棺木岩、永善橋灣,遺留著眾多懸棺墓。石板墓分布於巧家、綏江、鹽津、大關、鎮雄、彝良、威信,早至新石器時代,晚至明代。

5. 昭通市是哪時候撤地建市的

昭通市位於雲南省東北部,歷來是雲、貴、川三省交界處的物資集散地,為雲南與內地各省的重要通道,素有雲南省的北大門「小昆明」之稱。清置恩安縣,1913年改昭通縣,1981年建市。

6. 詳細闡述昭通的區位、經濟及未來發展

昭通特殊的地理位置
第一,獨特的區位優勢,要求昭通在重協區與第三亞歐大陸橋的對接中有所作為。昭通素有「咽喉西蜀、鎖鑰南滇」之譽,處於國家規劃的「樊西-----六盤水經濟開發區」腹心地帶,是滇、川、黔、渝三省一市經濟文化的交匯地區。隨著昭通機場、內昆鐵路和水麻、昭待高等級公路的建成通車,長江第一港--水富港升級改造進度加快,立體交通網路逐步形成,獨特的區位優勢使昭通正在成為雲南連接長江經濟帶和成渝經濟區的重要門戶,是內地入滇乃至南下東南亞、南亞的便捷通道,也是長江經濟帶對接東盟的重要橋梁。作為昆明經濟圈、長江經濟帶、成渝經濟區和金沙江下游經濟圈的交匯地帶,昭通應該在第三亞歐大陸橋的戰略構建和重協區的建設發展中,找準定位、夯實基礎、有所作為,真正成為滇、川、渝、黔經濟合作和融入第三亞歐大陸橋經濟帶的門戶和通道。
第二,趕超的發展態勢,夯實了昭通在重協區與第三亞歐大陸橋的對接中的橋頭堡地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昭通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經濟建設持續發展,各項事業繁榮進步,城鄉面貌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2001年8月撤地設市以來,昭通各級各部門圍繞加快發展這一主題,致力於夯實發展基礎,實現了國民經濟較快發展,綜合實力逐步有序推進。2007年,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1.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25.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7%,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為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今年以來,昭通廣大幹部群眾,團結一心、頑強拼搏,克服了嚴重雪凌、地震、洪澇災害等困難,上半年生產總值、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鄉居民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兩位數增長。尤其是深入實施行政問責、首問負責、限時辦結、服務承諾「四項制度」,積極打造「今日昭通效率」,優化投資發展環境,到昭通洽談投資的客商絡繹不絕,趕超式發展的氛圍日益濃厚。可以說,昭通已初步具備了服務重協區、服務周邊大中城市的發展理念和實踐基礎,具備了在構建第三亞歐大陸橋中承載產業轉移和建設大物流中心的基本條件。

7. 雲南省有多少個經濟技術開發區

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昆明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12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呈貢、曲靖、昭通、玉溪、楚雄、大理、保山、文山、個舊、蒙自、開遠、景洪各1個。

8. 從雲南昭通到河北省廊坊市經濟開發區東方大學城四光路南的車次如何安排

昭通到廊坊復沒有直達的車,最方制便是到北京站乘坐805快,東方大學城東門站下車

1、從昭通站乘坐普快列車,貴陽站下車


2、從貴陽站乘坐261路,經過13站,貴陽北站下車

3、從貴陽北站乘坐高鐵,北京西站下車(高鐵一般從南口出站,到北京站的公交都在北廣場乘坐)

4、從北京西站(北廣場)乘坐特2路,經過9站,到達北京站前街站(也可以乘坐9路、673路),步行約400米,到達北京站東站乘坐805快

9. 昭通在那裡

昭通市位於雲南省東北部,地處滇、川、黔三省結合部,幅員.3萬平方公里。2001年8月撤地設市,轄1區(昭陽區)10縣(巧家縣、魯甸縣、永善縣、大關縣、彝良縣、威信縣、鎮雄縣、鹽津縣、綏江縣、水富縣)172個鄉鎮(辦事處)。2004年末總人口524萬人,有彝、苗、回等23個少數民族52萬人。
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昭通古稱「朱提」、「烏蒙」,自秦開「五尺道」、漢築「南夷道」後,便成為中原文化傳入雲南的重要通道,是早期雲南文化的三大發祥地之一,為我國「南絲綢之路」的要沖。近現代以來,這里曾誕生和哺育了一大批傑出人才。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扎西會議」,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區位特殊,地處要沖。昭通素有「咽喉西蜀,鎖鑰南滇」之稱,處於昆明、成都、貴陽、重慶等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輻射的交匯點,位於國家規劃的「攀西——六盤水經濟開發區」腹心地帶,是雲南的北大門和滇、川、黔三省經濟、文化的交匯重地。隨著內昆鐵路的建成通車,由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組成的立體交通網路已具雛形。
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昭通居於雲嶺高原與四川盆地的結合部,屬典型的山地構造地形,山高谷深,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4040米(巧家縣葯山),最低海拔267米(水富縣滾坎壩)。氣候屬亞熱帶、暖溫帶共存的高原季風立體氣候,年平均氣溫12.6℃,年平均日照1900小時,年平均降雨量760毫米。
鍾靈毓秀,物產豐饒。這里青山育翠,黑土藏金,有資源「金三角」的美譽,開發潛力大。礦產資源種類多、品位高,已知礦產資源33種,現已探明儲量22種。煤、硫儲量居全省首位,其中煤炭儲量165.82億噸,探明儲量102.27億噸,昭通盆地褐煤儲量達81.98億噸,為我國南方第二大褐煤田。鉛鋅礦已探明儲量166.92萬噸。硫鐵礦為全國五大礦區之一。有色金屬為雲南三大基地之一。水能資源富甲雲南,水能蘊藏量為2080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1612萬千瓦,國家在金沙江下游昭通境內規劃有溪洛渡、向家壩、白鶴灘三座巨型電站。生物資源種類繁多,是中國南方最大的優質蘋果基地,昭通蘋果、天麻、杜仲、魔芋、花椒、苦丁茶等特色產品馳名省內外。
昭通是一片生機勃勃,充滿希望的熱土。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關心支持下,全市各族人民以加快發展為主題,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艱苦奮斗、開拓進取,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社會事業長足進步,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2004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45.67億元,比上年增長12.1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97億元,比上年增長23.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1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71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2%和10.5%;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由2000年的67.18萬人減少到39.98萬人。全市主要發展指標創多年來的最好水平。
黨的十六大召開後,市委、市政府認真分析我市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確定了與全國、全省一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到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基本消除貧困,為後十年的快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到2020年全市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並力爭有更大發展,達到全省中等發達地區小康社會水平,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民主法制建設更加完備,人口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良好,社會秩序穩定,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市委、市政府提出,在2020年前,把昭通建設成為雲南重要的能源、重化工、農特產品加工基地和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歷史文化
一、昭通歷史文化悠久
昭通這塊古樸神奇的土地,歷史文化源遠流長。1982年,昭通市北郊過山洞出土了一枚人牙化石,經鑒定為「早期智人化石」,距今約10萬年,稱作「昭通人」,填補了雲南省猿人階段到晚期智人階段之間的空白,說明昭通市是人類起源和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大約距今一萬年左右至距今四千年的約六千年時間里,居住在這里的先民們已廣泛使用磨製石器,並懂得了制陶、紡織、農業和放牧等技術,開始了邑居和定居生活。西周末至春秋初期時的杜宇部落,入蜀,「教民務農」,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文明,得到了蜀民的擁戴,當了蜀王,號「望帝」。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以蜀郡太守李冰開鑿焚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了進一步經略雲南,派常頷將李冰開鑿的焚道延伸至建寧(今曲靖),史稱「五尺道」。中原文化的南漸,今昭通地處「五尺道」樞紐,得風氣之先,是雲南最早、最充分接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地區。
公元前135年(西漢武帝建元六年),漢武帝改變漢初「閉蜀故徼」的封閉政策,重開「南夷道」,在西南夷地區設置郡縣,擴大中原與西南邊遠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西漢王朝在今昭通市設朱提縣(郡),昭通首次被納入中央政權的管理之下。商品自由運銷,漢文化影響蔚然成風,昭通社會經濟文化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
自西漢建元六年至唐天寶年間,今昭通以「朱提」冠名,或為縣治,或為郡治,或為犍為南部、犍為屬國都尉治所,前後達800餘年。其間,漢晉兩代,發達的農業經濟、燦爛的青銅文化特別是白銅的發明、聞名全國的朱提銀、儒學的興起和傳播,表明朱提地區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這從漢孟孝琚碑和晉霍承嗣壁畫墓等的出土發掘可以得到充分的佐證。尤其是漢孟孝琚碑,有「寰宇稀世之奇珍」,「海內第一石」之美譽,著名學者梁啟超、羅振玉、袁嘉穀、黃膺、趙藩、方樹梅、謝飲澗等學者對此碑紛紛進行過考證,該碑是迄今為止雲南所發現的唯一一塊漢碑,其碑圖、碑石、碑文為研究雲南古代文化史及其與中原文化的關系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參證。霍承嗣壁畫中的「夷漢部曲」的寫實畫像,是現存晉代壁畫的唯一,對研究古代民族史及漢晉時期雲南民族關系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朱提文化受滇、夜郎、巴蜀、荊楚等諸多文化因素的影響,但其表現的主要文化特徵仍然屬於成熟的漢文化體系。也就是說,朱提文化是以漢文化為主,同時包容了多種周邊文化因素的復合型、地域性文化。
唐宋時期,南詔、大理兩個地方政權先後稱雄於雲南地區,昭通既與中原文化疏離,也未能充分接受南詔、大理文化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唐豆沙關袁滋題紀摩崖,是作為封建統一國家的唐中央政權與南詔地方政權關系史中一項重要的實證文物,又是唐貞元間中原、巴蜀與雲南交通史的真實記錄。學術界認為袁滋題紀摩崖有「維國家之統、定疆域之界,鑒民族之睦、補唐書之闕,正載籍之誤、留袁書之跡」六大歷史價值。已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碑在今鹽津縣豆沙鎮境內,刻石高約60厘米,寬約25厘米,全文八行,直下左行,計一百二十二字,釋文為:「大唐貞元十年九月廿日,雲南宣慰使內給事俱文珍,判官劉幽嚴,小使吐突承璀,持節冊南詔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龐頎,判官監察御史崔佐時,同奉恩命,赴雲南冊蒙異牟尋為南詔。其時,節度使尚書右僕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韋皋,差巡官監察御史馬益,統行營兵馬,開路置驛,故刊石紀之。袁滋題。」宋封烏蒙。元置烏蒙路。明代置烏蒙府。清雍正九年在完成改土歸流後,改烏蒙為昭通。上溯唐、宋兩代行羈縻之治時中斷中央政權建置的近五百年,今昭通稱「烏蒙」(阿猛)前後千餘年。土司制度的形成和逐漸完備,因用兵、屯田、民族遷徙而形成的土著文化、移民文化、民族文化的存在和發展同樣值得關注,同樣是昭通歷史文化資源中極為寶貴的財富。
清雍正五年(1727年)實行改土歸流,「詔改烏蒙府為昭通府」。歷雍正、乾隆、嘉慶三代,實施了一系列安定社會、發展生產、繁榮文化的方針政策,昭通社會經濟文化又步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以興修水利和高產農作物引進種植為代表的農業開發;朱提銀銅的再度輝煌;因大規模銅運而推進的水陸交通建設和商業貿易的繁榮;儒學的日漸復甦;非本土宗教文化的進入等等,昭通歷史文化彷彿又走進了繁榮的朱提文化的又一個輪回。可惜,匆匆而來的晚清咸同年間的動亂,又一次斷送了昭通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大好前程。
民國時期的昭通,成為雲、貴、川三省邊區的經濟文化中心,時有「小昆明」之美譽。昭通涌現出了中共早期雲南地方組織領導人劉平楷、李國柱,中國中央軍委確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三十三位軍事家之一的羅炳輝;昭通又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黨中央在這里召開了著名的「扎西會議」。
二、昭通歷史文化文化遺存多樣
昭通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全市有新石器遺址20餘處,著名的有魯甸野石山遺址、馬廠遺址和巧家小東門新石器遺址,時代在四千年左右。據1983年中國科技大學科研處編的《科研情況簡報》第六期及有關論文公布,對安陽殷王武丁妻子婦好墓出土的部分青銅器進行檢測,說明距今三千年前殷朝鑄造青銅器的銅礦來自今天雲南的永善和巧家一帶。戰國至秦漢,許多墓葬出土的器物,有的具有滇文化因素,有的含巴蜀文化因素,有的近似邛都文化。有意義的是,昭通市盤營、水井灣、白沙地出土的陶器不少有「刻畫符號」,或者是一種古代少數民族文字。著名的《孟孝琚碑》出土就與「粱堆」相關;崖墓分布九個縣(區),近千座,為雲南之最。昭通市北坡,鎮雄縣城北,現存東漢以來彝族烏蒙部、芒部部分遺址。鹽津豆沙關、威信棺木岩、永善橋灣,遺留著眾多懸棺墓。石板墓分布於巧家、綏江、鹽津、大關、鎮雄、彝良、威信,早至新石器時代,晚至明代。

閱讀全文

與昭通經濟開發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