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朝的對外貿易政策對中國的利弊 分政治 經濟 社會 軍事角度!
政治:統治者擔心外敵入侵,動搖自己的統治,自大地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回,並採用閉關答鎖國的政策,進行朝貢貿易。
經濟:清朝的朝貢貿易和閉關鎖國的政策限制了西方技術、文化等先進文明傳入中國,使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緩慢,是清王朝依然以農業自然經濟為主,人民思想落後,雖說有「康乾盛世」,但已是落日余暉。
社會:當時中國的商業城市還是比較多的,但人民依然以農業生產為主要收入來源。
軍事:清朝初期軍事較為強盛,和沙俄進行過戰爭並勝利,簽訂《尼布楚條約》,但後期西方國家的君主立憲制確立和工業革命,使歐美發展極其迅速,是清王朝軍事不斷落後,盡管有1860年左右的洋務運動,但是這只是器物變革,不涉及根本的政治變革,所以沒有明顯效果,這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得以體現。
❷ 朝貢貿易的目的和影響
目的: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
影響:
一是由於「朝貢貿易」完全建立在明朝的補貼上,導致了明廷財政的縮減。
二是由於「朝貢貿易」主要是宣揚「國威」,影響了正常的海外貿易的發展,導致了中國逐漸失去唐宋以來海外貿易的優勢地位。
三是由於「朝貢貿易」是唯一合法的海外貿易途徑,導致了民間的走私的頻繁,影響了社會的安定。
(2)對朝貿易對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屬國的設置始於戰國,如秦兵器銘文中已有屬邦一詞。漢避漢高祖劉邦諱而改稱屬國。據《漢書》卷6《武帝本紀》記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並將其眾合四萬餘人來降,置五屬國以處之。以其地為武威、酒泉郡」。《漢書》卷6《武帝本紀》顏師古注曰:「凡言屬國者,存其國號而屬漢朝,故曰屬國。」《後漢書》卷118《職官志・百官五》又雲:「屬國,分郡離遠縣置之,如郡差小,置本郡名。」可見「屬國」是中央王朝為安置歸附的邊疆民族而依緣邊諸郡設置的一種行政建制,「主蠻夷降者」,與郡同級。
從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到漢末為止,北、西、東三邊諸郡:定安、天水、上郡、西河、五原、金城、北地、犍為、廣漢、蜀郡、張掖、居延、遼東都有屬國的設置,大者領有五六城,小者一二城。大郡割邊遠縣置屬國,如割廣漢北部都尉所治為廣漢屬國,割蜀郡西部都尉所治為蜀郡屬國,割犍為南部都尉所治為犍為屬國,割遼東西部都尉所治為遼東屬國。小郡則屬國置於本郡之內,不另標名稱,如龜茲屬國只作為上郡的一個縣而存在。
屬國設有都尉、丞、侯、千人等官,下有九譯令,又有屬國長史、屬國且渠、屬國當戶等官。各官由漢人或內屬胡、羌的首領充任。屬國都尉秩比二千石,與西域都護同一級,直屬中央,其治民領兵權如郡太守。
屬國官掌屬國兵,稱屬國騎或屬國胡騎,又稱屬國玄軍(玄軍即鐵軍)。張掖屬國有精兵萬騎。
歷史延伸
唐朝廷對來朝貢的國家一般都有相當豐厚的回賜。這種"貢"和"賜"的關系實際是不等價的,對朝廷來說是得不償失的。朝廷之所以明知虧本而樂此不疲。
唐代"安史之亂"後,唐朝元氣大傷,已經無力再做這種虧本生意,朝貢貿易萎縮不振。於是改變經營方式,產生了市舶貿易。市舶貿易是社會的一大進步。
但是到了明朝,推行閉關鎖國政策,絕對禁止私人對外貿易,所有的外貿又以朝貢形式進行。隨朝貢而來的船舶,稱為貢舶。朝廷並規定,東南亞國家一西洋諸國在廣州登陸,日本在浙江寧波登陸等。廣州是指定貢舶靠岸最多的港口。這種朝貢貿易制度,從明代後到清代,又延續了一百多年。
唐中後期,市舶貿易已經取代了朝貢貿易。
什麼叫市舶貿易?市舶貿易就是中外商人的商業等價交換,相當於今天的市場經濟,不再是朝廷說了算的不等價的貿易經營。這種貿易,朝廷和地方都要賺到錢。要管好,必須設立一個專門機構朝廷管理。
唐開元二年(714年),在廣州首次設立了市舶使,管理對外貿易。
市舶使的職責有四條:一是向前來貿易的外國船舶徵收關稅;二是代表朝廷采購一定數量的舶來品;三是代表朝廷管理海外各國朝貢事務,管理外國商人向皇帝朝貢的物品;四是總管海路通商,對市舶貿易朝廷監督和管理。
唐代廣州海外貿易的最大成就是,確立起一套全新的市舶管理制度與經營方式,並為後世所沿用,在中國外貿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廣州是唐代惟一設置市舶使的城市,為整個國家履行對外貿易的管理職能,具有特殊的地位,在海外享有聲譽。當時各國到唐朝進貢,都必須先到廣州,廣州再選擇首領一人隨員兩人進京,其餘隨員留在廣州。那時,外國人稱長安為摩訶支那,梵文意思是大中國,稱廣州為支那,意即中國。
唐代是中國古代海外貿易的重要轉折點,唐朝廷在廣州設立了市舶貿易制度,由海道來廣州貿易的國家大為增加。
到了宋代,與廣州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不少於五十個。廣州成了"萬國衣冠,絡繹不絕"的著名對外貿易港。大批船舶貨物從海外運到廣州,再從廣州運送全國各地。廣州的舶貨物從海外運到廣州,再從廣州運送全國各地。廣州的舶貨除了部分朝廷直接北運外,其餘全部在廣州貿易,形成廣州巨大的舶貨市場。中外商人在這舶貨市場中獲得高倍利潤。
1080年,宋朝廷正式修訂了《廣州市舶條》,並向全國推行。條文主要是關於海舶出入港的管理,征稅的新規定,專賣專買的規定等。
優待外商是廣州市舶貿易發達的一個因素。如長居廣州的阿拉伯船主蒲希密父子和一阿拉伯一百三十歲老人,先後受到宋朝高官的友好接待。
廣州市舶貿易量最大的仍是阿拉伯,其次是蘇門答臘島和爪哇。
元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大發展,同中國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由原來的五十多個增加到一百四十多個。
❸ 中國古代重要朝代對外貿易的政策
自漢朝至明朝,我國一直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到了明末清初我國統治階級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我國古代對外關系的發展趨勢是由開放到閉關。
具體史實
開放:
⑴秦漢:對外交往的初始階段。張騫通西域之後,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系開始發展起來,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相繼開通。東漢時,班超經營西域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訪問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
⑵隋唐:對外交往活躍。日本13次派「遣唐使」來華學習唐朝文化,唐朝鑒真東渡傳播文化;新羅派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文化,仿照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採用科舉制。雙方貿易往來頻繁,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唐朝時中國同天竺交往頻繁,貞觀初年,玄奘西遊天竺,著成《大唐西域記》
⑶宋元:對外交往進入頻繁時期,海外貿易發達。對外交往東達朝鮮、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一些國家,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元朝時大都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義大利人馬可鈥二嘗緗楁潵鍗庡眳浣忓嶮澶氬勾錛岃憲鏈夈?椹?彲鈥二嘗緗楁父璁般?銆?
⑷明朝:對外交往由開放走向閉關。前期國力強盛,明成祖開始派遣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明朝後期至清朝前期,由於我國封建制度日趨沒落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
中國古代對外關系史給我們的啟示:
⑴開放國興,閉關國衰。
⑵加強聯系,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是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凡是善於向外國學習,同時又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就可以取得本民族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
⑶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是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條件。
⑷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國人民同外國交往地主流。
一、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三個時期
在古代,我國同世界各國的交往是逐漸發展的。
先是從周圍的鄰國開始,如朝鮮、日本、東南亞,以後逐漸擴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後到歐洲、東非和北非。
我國封建社會對外經濟文化往來,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秦漢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往來僅限於近鄰的朝鮮、日本、越南、泰國、柬埔寨、緬甸等一些國家。直到東漢晚期才和西亞、歐洲有了正式直接往來。由張騫開通的「絲綢之路」,是這一時期我國外交關系最光輝的表現,教材里對此有重點敘述。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時,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甘英到達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況行至波斯灣而還。到166年,大秦國王安敦派使者正式來中國,這是中國和歐洲正式交往的開始。上述情況在教材里都有介紹。
我國對外交往的第二個時期為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時期。這一時期,我國封建經濟處於繁榮上升階段,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也大大發展。這一時期的對外關系有三個特點:第一,我國已經逐步形成為東方的經濟文化中心。對一些近鄰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已經不僅限於一般的來往,而是作為培養人才的中心和經濟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時期我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空間范圍大大擴大,除東亞和東南亞外,中亞、西亞、歐洲甚至非洲都已經有比較頻繁的商業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往來。最顯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節的商人
1
大量來中國。唐朝時還有一批留居中國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時期海運和陸運都很發達。
我國對外交往的第三個時期是宋元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這一時期的對外關系也有三個特點:第一,由於自北宋開始,封建社會中商品經濟發展,內外貿易繁榮,對外航運也突飛猛進,尤其是海上運輸,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時代,在南中國海和印度洋上中國船隊是最活躍的船隊。第二,宋元明時期,我國在對外經濟文化方面出現了一批富有遠航經驗的國際大游歷家。他們包括元朝的汪大淵、明朝的鄭和等人。同時從阿拉伯、波斯和歐洲來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現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時來華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摩洛哥人伊本白圖泰等等。當然,汪大淵和伊本白圖泰在教材上沒有提到。第三,清初以後,由於封建統治階段採取閉關政策,這些聯系便逐漸中斷了。
二、古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四條渠道
在古代歷史上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主要是通過四條渠道進行的:
第一條渠道是貿易,這又包括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兩種形式。著名的絲綢之路以民間貿易為主。第二條渠道是官方派遣使節、留學生等。第三條渠道是通過佛教徒和傳教士來實現的。第四條渠道是戰爭,戰爭在客觀上也曾為中外交流創造了條件。當然,第四條渠道不是我們所提倡的。
在古代,中國與鄰國之間也曾經發生過政治糾紛和軍事沖突。例如,我國古代曾與日本發生過幾次戰爭。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
2
唐軍與新羅軍隊聯合打敗支援百濟的日本軍隊。元世祖曾兩次派軍隊進攻日本,但遭到了失敗。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日本倭寇騷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最後被戚繼光、俞大猷等率軍擊敗。明神宗時,中國派軍隊支援朝鮮共同打敗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等等。在歷史上,相鄰國家之間絕對沒有出現爭斗的局面,似乎是迄今尚未見到的歷史現象,這也是我們面對的實際情況。但應該認識到,各國統治階級挑起的戰爭,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只是短暫的一瞬,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交往,則是國際關系中的主流。
三、古代中國和外國間的影響是互相的。
在世界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創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經濟和文化。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在發展過程中,都或多或少要受到外來影響,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又對外界發生影響。
中國古代在整個奴隸社會以及封建社會的形成和上升時期,經濟文化發展一直走在世界各國的前列,中國的四大發明對全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藝術對亞洲各國,尤其是對朝鮮、日本等國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值得我們引以為自豪。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世界各國對中國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例如,中國種植的玉米、馬鈴薯、西紅柿、煙葉、向日葵,最早是由美洲印第安人培育出來的。另外,像中國的佛教文化和佛教藝術受印度影響的痕跡非常明顯,著名的雲岡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就有所反映。所以說,世界文明史,是在各國人民共同學習、互相促進中不斷演化、完善的。
3
四、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啟示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越是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時期,對外交流就越頻繁,而頻繁的對外交流,也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達,這給我們以啟示:凡是善於向外國學習,同時又富於創新精神的民族,就可以取得本民族經濟和文化的飛速發展。
古代日本通過向中國學習,促進了日本的進步是一個十分鮮明的例子。在大化改新中,日本參照了中國唐朝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結合本國國情,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在醫學上,日本也吸收中國中醫學的醫療技術,逐漸發展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漢方醫學」。在文字上,日本利用中國漢字的簡化筆畫或是漢字的偏旁、冠蓋作為音符,創制了日本文字假名。日本人民這種善於學習又富於創新的精神,是值得贊揚的。這個事例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一個國寶如果落後,只要虛心地有選擇地向他人的長處學習,不斷地改革和創新,就能夠迅速地取得進步。
❹ 不主張取消對朝制裁,談什麼對朝貿易
中國的周邊國來家,特別是陸源地接壤的國家都是中國的戰略緩沖地帶,對中國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當然朝鮮的戰略意義是最重要的,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要參與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印度支那戰爭等。因此不能獨立地看待國際對朝鮮的制裁,中國參與制裁,實際上也是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畢竟朝鮮的核試驗場距離中國太近,萬一發生泄漏,東北地區基本都會受到污染。只要朝鮮放棄核試驗,中國的利益就得到了保障,中國當然可以減少對朝鮮的制裁,還要繼續支持朝鮮,增加對朝鮮的貿易。
❺ 清朝的海外貿易制度對中國社會經濟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維護了統治者的統治,使得清朝免受外國的侵略,同時也阻礙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抑制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使得中國逐漸落後與世界潮流。
❻ 鴉片貿易對社會經濟和清朝財政產生了什麼影響
鴉片戰爭以後,鴉片貿易在中國合法化,海關進口鴉片超過棉紡織版品。外國資本主義向中國推權銷工業品,中國為資本主義國家提供工業原料的國際經濟格局形成,在東南沿海地區,列強傾銷工業品,便當地手工業破產,商業性農業亦主要滿足資本主義國家掠奪原料的需要。歐美資本主義世界的重大事件影響到中國經濟,中國日益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殖民地程度加深。
❼ 朝貢貿易對明朝社會的影響
1、由於「朝貢貿易」完全建立在明朝的補貼上,導致了明廷財政的縮減;
2、由於「朝貢貿版易」主要是宣揚「權國威」,影響了正常的海外貿易的發展,導致了中國逐漸失去唐宋以來海外貿易的優勢地位;
3、由於「朝貢貿易」是唯一合法的海外貿易途徑,導致了民間的走私的頻繁,影響了社會的安定。
(7)對朝貿易對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朝貢貿易亦稱「隨貢貿易」、「貢舶貿易」。宋代以後中國政府准許外國使節在進貢的前提下,隨所乘船舶、車馬攜帶商貨來中國進行的貿易。源於宋代市舶司的「抽買」、「抽解」和「進奉」。對海舶輸入商貨中的禁榷品,由中國政府全部收買。
對非禁榷品,除抽分一部分外,又收購一部分,其餘許民間買賣。收購的部分,除供宮廷消費和賞賜外,也有再行出售的。元代行抽分。明代實行貢舶制度,在通商口岸設市舶提舉司,管理朝貢和朝貢貿易。 朝貢貿易是封貢體系的衍生物,也是海禁政策催生的產物,以厚往薄來為原則的官方貿易。
❽ 中國與朝鮮的經濟關系
貿易方面:
朝鮮對中國也有出口,主要集中在木材、礦產、海鮮等原材料產品,價格很低,「以海鮮為例,朝鮮的價格比中國至少低兩倍,和日本相比差價在4倍以上。」據了解,朝鮮合作社以5元人民幣一公斤賣給中國商人的海鮮,中國人轉手賣給日本人,價格就可以漲到40元以上。
到目前為止,朝鮮的整個流通體系完全是國有的,在平壤,沒有一家由本國人經營的私人商店。因此,與中國人發生邊貿關系的人,也都是崔先生這樣的朝鮮各個合作社的代表。丹東市進出口公司一位負責人估計,僅在丹東市,常駐中國的朝鮮合作社代表就超過1000人。
和朝鮮做邊貿,賬面上肯定是大賺,只是風險太大,而且賬面外的支出太多。這家邊貿公司老闆道出了其中的原因。據了解,目前從中國出口到朝鮮的各種商品,最保守的也有1倍以上的價差,而且出口朝鮮的商品,報關、邊檢的手續相對也簡單,扣除不到20%的關稅以及運輸費用,至少也有20%以上的毛利,「如果是家電、機械這種技術含量稍微高一些的商品,利潤更高,甚至可以達到4~5倍。
經濟方面:
近年來,朝鮮積極發展對外經濟貿易關系,引進外資建立合營、合作企業,開展對外經貿合作,為振興國民經濟服務。
朝鮮自80年代起擴大對外經貿合作關系,吸引外商投資。1984年,朝鮮最高人民會議通過了《合資經營法》,允許外商以合營、合作等方式到朝鮮投資辦廠。其後,朝鮮陸續制定了《外國人投資法》、《外國獨資企業法》、《合作法》、《外國人所得稅法》和《外匯管理法》等一整套法律,並頒布了幾十項與這些法律相配套的有關外商投資的法規和實施細則。逐步健全的政策法規,為外商到朝鮮投資創造了條件。
由於投資政策的放寬和投資環境的改善,外商陸續涉足朝鮮的投資領域,與朝鮮開展來料加工合作,一些朝外合營、合作企業相繼在朝鮮落戶。到90年代初,朝外合營、合作企業達到100多家,外商投資額超過1億美元。近幾年,朝鮮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又簽訂和實施了一些新的外資項目。朝鮮與外商建立了平壤鋼琴合營公司、金剛山發動機合營公司、勝利合營公司、樂淵合作公司、光明合作公司等一批新的合營、合作企業,其產品不僅在朝鮮國內市場銷售,而且行銷國際市場。1991年,朝鮮宣布在東北部建立羅津先鋒自由貿易區。10年來,羅津先鋒自由貿易區的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外商在那裡建立了金融、通信、電腦、機械、日用品和飯店等合資或獨資企業。
朝鮮政府本著平等互利、互通有無的原則,同各國開展貿易往來。隨著近年來對外關系的發展,朝鮮對外貿易的對象和領域不斷拓寬,進出口總額呈上升趨勢。據報道,朝鮮已經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去年的外貿總額達到20億美元。今年5月,朝鮮在平壤舉辦了國際商品展銷會,向外推銷其產品,進行招商引資。來自中國、俄羅斯、德國、義大利等13個國家和地區的220多家公司前來參展。朝鮮企業也展示了機械、服裝、日用工業品和葯品等產品。在這次商品展示會上,朝外雙方企業不僅擴大了貿易關系,而且就合營和合作達成了不少意向性協議。
朝鮮政府多次宣布,願同一切尊重其主權的資本主義國家建立友好關系,與之開展經貿合作。近年來,朝鮮同西歐國家相繼建立了經貿聯系。去年,朝鮮與義大利、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簽訂了鼓勵投資、經濟合作和貿易結算等協議。今年,朝鮮與歐盟建交,為雙方開展經貿合作創造了條件。瑞士ABB集團同朝鮮簽訂了在電力和機械等領域進行合作的協議,並在平壤開設了西方首家大企業的辦事處。目前,德國、英國和法國等西方國家已表示願同朝鮮發展經濟合作與交流。此外,朝鮮同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東盟國家也簽訂了貿易、防止雙重征稅和投資保險協議,彼此間的貿易和投資合作得到進一步擴大。
近年來,朝鮮新組建了一批適應海外市場的企業,採取「走出去」的辦法開展對外經貿合作。朝鮮對外建設總會社等各建築企業派出數千名專家和技術人員,在俄羅斯、孟加拉國、科威特、利比亞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工程和勞動承包。萬壽台海外開發會社集團先後在70多個國家和地區承造銅像、紀念碑等藝術作品,進行房屋裝璜和公園造景,為國家賺取外匯。赤道幾內亞、多哥、加彭等7個非洲國家的總統銅像、衣索比亞的人民英雄紀念塔和馬來西亞的糧谷博物館等都是該公司的作品。朝鮮工業技術會社在中國等國家設立了分公司,依靠朝鮮科學院下屬的研究機構及生產基地,開展新技術、新發明和專利等技術貿易。
❾ 「朝貢貿易」對中國有何影響
朝貢貿易的定義
定義1:
一、安南並沒有將朝貢貿易作為官方的正式回貿易所謂朝貢貿易,是指藩國在朝貢過答程中,由於官方參與或授權下組織的對入貢國的商品貿易,它以獲利為目的
源自: 明朝與安南朝貢及民間貿易問題探析 《江蘇商論》 2005年 陳文源,吳青
來源文章摘要:朝貢貿易作為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貿易形式,在當時的政治、經濟領域具有重大意義。安南即今越南,與我國的交往源遠流長,在政治和經濟上受到我國的深遠影響,之間發生的外貿行為很值得探討。
定義2:雖然朝貢貿易和海禁所涉及的同是明朝外交和外貿的領域,但是朝貢貿易是指明朝對外採取的與海外各國在朝貢形式下友好交往和通商貿易往來的政策,它涵蓋的是海外政策對外態度的一面
❿ 朝鮮開放對日本的好處是什麼(各個方面政治·社會·經濟·貿易等)
對日本經濟復甦有幫助,可以出口,可以投資,但是朝鮮是不會開放的!連對中國都不開放豈能對日本開放?
人家朝鮮主席自己佔山為王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