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夏商周經濟發展

夏商周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1-19 12:30:08

『壹』 中國所有的朝代按順序排都有哪些,從夏商周開始

1、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2、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3、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867年。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6年。

5、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共計:5年。

6、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共計:210年。

7、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興帝王莽,共計:16年。

8、玄漢:公元23-25年,漢更始帝劉玄,共計:3年。

9、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共計:196年。

10、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

11、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共計:156年。

12、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13、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共計:38年。

14、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共計:290年。

15、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16、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17、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18、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共計:98年。

19、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計:277年。

20、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共計:268年。

21、民國:公元1912-1949年:,位於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是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22、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己丑年)10月1日成立 ,以五星紅旗為國旗 ,《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 ,國徽內容包括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 ,首都北京。

(1)夏商周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公元前21世紀,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貳』 夏商周文明對後世中華文明發展有哪些影響(史論結合,可以從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分析)

民族:奠定了漢族的主體
政治:奠定了君主專制制度的基礎
經濟:農業為主
文化:禮的文化

『叄』 夏商西周的經濟發展特點

(1)農業是夏、商、周的主要經濟部門,農作物的品種較豐富,農具版以石器為主,農權業水平和耕作技術有較大發展
(2)以青銅鑄造業為代表的手工業高度發達。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的主要部門,這一時代被成為「青銅時代」。玉器加工和紡織有很大發展,出現了原始的瓷器,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飛躍,漆器製造已達到較高水平。
(3)商業、城市和交通業較發達。交通工具種類多,商朝以貝為貨幣,商都成為繁榮的大都市:商周時建立了郵驛傳遞制度,西周從都城到全國有幾條寬闊的大馬路。
over---

『肆』 求夏商周到隋唐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制度(內容和評價)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歷史地位
約在公元前21世紀時建立和鞏固起來的夏王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初形成的國家,是中國奴隸主階級建立和運用國家機器,確立和進行階級統治的開端。此後,歷經商、西周,直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自己的外親申侯勾結犬戎和呂、鄫等方國攻殺於驪山下,歷時1300多年,在歷史上稱為「三代」,是我國奴隸制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時期。
夏商周時期的政治演變,對於我國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後代的政治都有重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疆土方面,夏商周憑借自己正統的地位和強大的武裝,採取分封、冊命和武力征服的手段,不斷地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初步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活動疆域,密切了同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關系,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第二,在經濟上,生產工具從骨器、蚌器、石器發展到鑄造完美的青銅器;農業生產得到較大的發展,從僅有少量的剩餘到「千斯倉」、「千斯箱」①的儲備;商品經濟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形成以都邑為中心的商品生產和交換市場及比較統一的貨幣,使社會生活有了較大的發展。
第三,在政治上,確立了以君主為核心的王權專制,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礎上,以宗法制度為主體,按照親疏遠近,從王國到諸侯國,按地區建立起層層的政權機構,並劃分明確的等級,由大大小小的奴隸主世代相襲地把持各級政權。這種宗法和等級制度長期影響著中國古代社會。
第四,在思想領域,形成宗教神學思想體系,將天說成是自然與社會的主宰,以證明王權神授,論證自己的統治是合理的和神聖不可侵犯的,並且利用宗教觀念來配合暴力統治;同時,根據宗教祭祀儀式演化出「禮」,作為制度、思想、行為的規范,逐步發展成為一套以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為核心的禮制,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
第五,在行政管理上,國家行政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形成以王為首、分封諸侯的貴族政體;建立了一套以中央為內服官(在王國直接統治區內為王室服務的官)、以地方為外服官(在王國直接統治區外分封的諸侯和為諸侯服務的官)的內外服官體系;建立了適合奴隸制國家特點的,有關培養、選拔、任免、爵命等級和退休養老等方面的官員管理制度。凡此種種,對後世行政制度的發展變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隋朝在中央設三公、三師、五省,其中五省為內史、門下、尚書、秘書、內侍。五省中秘書省悠閑,而內侍省全是宦官,五省實為三省。三省中內史掌決策、草擬,長官為內史令;門下省掌審議與封駁,長官為納言;尚書省掌政務的執行,長官為尚書令。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掌官吏的考核與任免;禮部掌國家禮儀制度,如封禪、冊封太子、後妃等;兵部掌握軍事;工部掌工程建設等;度支掌國家賦稅與財政;都官掌刑獄詞訟。

唐朝沿襲之,並進一步完善。其中內史省改為中書省,長官為中書令(2人)下設中書舍人輔助起草政令;門下省長官為侍中(2人);尚書省長官為左右僕射[2人],三省長官都是宰相。三省長官議事於政事堂,三省長官地位顯赫,一般不輕易授人,為彌補宰相的缺額或擴大宰相的人數,皇帝往往指派一些年輕和品級較低的官員參加政事堂會議。這些品級較低的官員往往要加上「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名號,也為宰相。這樣以來,宰相的權力被一分為三,人數增加,許可權縮小,削弱了相勸權,加強了皇權 。

在政務執行程序上。中書省由皇帝處領旨或將宰相決議之事交給中書舍人起草詔令。中書省起草好詔令後轉交門下省,門下省發現中書所擬詔令有違失,可以駁正封還中書省重擬,即「封駁」。中書省所擬詔令經門下省審議合格並獲皇帝認可(「畫敕」)後,轉交尚書省執行,由尚書省交給六部中相關部門具體執行。三省六部間職責分明,分工明確,程序既定,既分工合作有互相監督牽制,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因此,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標志著中國政治制度走向成熟。

『伍』 闡述原始社會至夏商周的經濟文化思想發展狀況

畜牧業在夏商周社會經濟部門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對於富貴人家和國家政權來說,畜牧顯得更為重要。為其可以改善生活,豐富祭祀,鞏固國防,在一個「國之大事,惟祀與戎」的時代,畜牧委實不可少矣
夏代有專門從事畜牧業的人和部落。古書有「萊夷作牧」的記載,「萊夷」就是就是畜牧部落之一。商周畜牧業在社會經濟中所佔的比重相當大。商代畜牧業相當發達,卜辭祭祀用牲名目繁多,數量很大,一次百頭以上者不乏其例,最高用牲量一次達「五百牢」或「千牛」。周人雖然以農業發跡,但畜牧業在周代經濟生活中仍很重要。《詩經》中有一首「考牧」詩,反映的是當時畜牧業生產的情況,「三百維群」,「九十其犉」。可見當時牧群的規模是不小的。當時地曠人稀,原野不能盡辟,農田一般分布在都邑的近郊,郊外則辟為牧場。《爾雅??釋地》:「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對原野中農田和牧場的規劃,被稱作「井牧田野」。從《詩經》看,當時確實是劃出了放牧牛羊和馬的各類牧場的。而《周禮》則記載了組織嚴密分工細致的牧政。
新石器時代,後來人們所飼養的一些動物,所謂「六畜」都已齊備。商周時期,馬的地位顯著提高,廣泛用於戰爭,狩獵和交通運輸。養馬業受到重視,官營養馬業中,對於馬的放牧、飼養、調教、乘御、保健等都有專人負責。這一時期,象和鹿也成為人們的馴養對象。《呂氏春秋??古樂》中有「商人服象,為虐於東虞」之說,而《詩經??大雅??靈台》則有「王在靈囿,麀鹿攸伏」之句,說的是周天子在靈囿養鹿取樂的事。商周時期,鴨、鵝等水禽開始飼養。鴨,古稱鶩,系由野鴨(鳧)馴化而來,馴化之後又稱家鳧,或舒鳧。鵝,古名舒雁,系由雁馴化而來的。
夏、商、西周時期,畜牧獸醫技術較之於新石器時代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於種植業的發展,放牧已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於是對於牲畜的飼養管理,在採用放牧的同時,圈養已很普遍。甲骨文中有反映圈養的文字,而《詩經》中更有不少圈養的記載,如「執豕於牢」,「乘馬在廄」等。適應圈養的需要,在商代出現了割草作飼料的飼料生產。更有以糧食來秣馬。但商周時期,最通行的做法可能還是圈養與放牧相結合。《周禮》中既有「圉師」負責圈養,更有「牧師」負責放牧。
商周時期,家畜的繁育技術也已出現。特別是對於馬的繁育技術有一套較為成熟的作法。《夏小正》中有五月「頒馬」的記載,就是指別馬雌雄,分群放牧。這樣做是為了防止亂交、保護孕畜和便於控制牲畜交配與生育季節。《周禮??牧師》提到了「中春通淫」,這就是說,馬匹平時是化牡分群放牧的,至仲春之月則合群配種,配種之後再「頒馬」,分群放牧。母馬春季配種,次年生產後,正值天氣轉暖,對養育幼馬是有利的。為了適合馬配種繁殖的需要,提出了牝馬牡馬的比率。《周禮??校人》:「凡馬,特居四之一。」鄭玄注引鄭眾的解釋是:「四之一者,三牝一牡。」這樣能使母馬不空懷,提高產駒率。為了保持這一比率,對於不適於作種馬的雄馬採取去勢(「攻特」)的辦法,以改良馬的品種,提高配種質量。對於留作種馬的公馬,《周禮》中還有「佚特」一項。「特」是留作種馬用的公馬,俟通逸,「佚特」就是使種馬逸而不勞,保證其充沛的精力。對於懷孕的母馬和生下不久的幼馬則有「執駒」一說。這些反映當時的畜牧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商周時期還出現了獸醫。獸醫最早的記載見於《周禮》,獸醫,包括「療獸病(內科)」、「療獸瘍(外科)」兩項,還有專療馬病的「巫馬」,以至為良馬保健的 「趣馬」等。夏商周時期,獸醫學上的最大成就募過於閹割術的出現。《周禮》中「攻駒」和「攻特」,指的就是對於公馬的閹割,《周易》說:「豶豕之牙,吉 」,則是說,閹割過的豬性情溫和,雖有其牙,不足害物。閹割技術的發明對於動物的馴養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大概早期的家畜雖已馴化,但還保留了一些原始的野性,經過閹割之後,野性受到一定的限制,這對於家畜的圈養大有裨益。
夏、商、西周時期的文化
(1)文字:成熟文字的出現和形成體系——商代的 甲骨文;籀文(商周時期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 (2)教育:西周:「學在官府」 (3)天文:甲骨文有關於日食的最早記錄。

『陸』 農耕經濟為什麼在秦漢時初步發展,夏商周沒有發展農耕經濟嘛

有啊,但是人不算多,部落之間有戰爭,老百姓生活沒有秦漢穩定,自從秦始皇連接長城,北拒匈奴之後,內部更加穩定。漢朝在文景之治時期,休養生息,使得國家人口,糧食都大幅增長。

『柒』 窮二代和富三代、富四代,在經濟上,發展速度上,會有什麼區別

窮二代拼不了爹,只好拚命。一般來說,富三代富四代如果教育好,不敗家,窮二代基本上趕不上!但也不是沒有希望,那就需要你加倍的努力,找到更好的賺錢模式!

『捌』 從經濟,文化,政治方面看,夏商周的歷史是如何發展的

夏商周都是隸為主的經濟體制,周朝的經濟是以分封為基礎的家天下,將土地分封給各個諸侯國,有諸侯管理,諸侯必須對中央有絕對的忠誠

閱讀全文

與夏商周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