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城市發展的經濟學分析

城市發展的經濟學分析

發布時間:2021-01-19 06:19:21

A. 城市經濟學中影響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城市發展必定受到資源因素的影響。自然資源的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社會資源也是有限度的。人多粥少時,必然會引起社會的不穩定,當然會制約城市的發展。

B. 社會問題的經濟學分析

推進城鄉社會公共事業協調發展 發布日期:2004年12月06日 點擊數:182 民建浙江省委會 在加快城市化建設的進程中,重視城市建設,忽視農村發展的問題比較突出,城市與農村的發展失衡情況在加劇,特別是在社會公共事業領域,農村大大落後於城市。經歷撤區、擴鎮、並鄉,鄉鎮機構改革,農村醫療改革,農村基礎教育布局調整等一系列與農村密切相關的改革措施後,農村原本就稀缺的社會公共資源進一步向城市轉移和集中。特別是在資源配置中市場的基礎性作用發揮後,政府不僅沒能及時調控公共資源的配置,而且在城市化建設中存在錯誤引導,更加快了農村公共資源向城市轉移的速度。農村公共資源的匱乏,加劇了城鄉差距、貧富差距,使農村的上學難、就醫難、維護正當權益難、改善生活條件難等問題更為突出。也因此引發了不少社會問題,如公共安全、社會心態等,影響了農村的社會穩定和發展。在城市發展熱衷於討論和建設大型文化休閑廣場、五星級公廁、景觀大道等豪華、超豪華公共設施時,農村社會事業的落後著實令人擔憂,必須加快發展。一、農村公共資源狀況調查改革開放初期,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面貌大為改觀,特別是在鄉鎮企業比較發達的鄉鎮,各項社會事業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但隨著改革的深入,政府把發展的重點更多地放在城市,形成了農村無可比擬的城市發展優勢,並進一步帶動農村的資源向城市集聚,使農村的發展基礎不斷弱化。(一)農村公共資源不斷遞減1.農村教育資源過度收縮,農村優良的教育資源向城市快速轉移。從《浙江農村統計年鑒》等資料上看,全省農村普通中學從1985年的2485所,減到1995年的828所,再減到2000年的599所,其中高中從1985年的167所,減到1995年的9所,到1998年直到現在只剩5所;農村普通中學的專任教師從1985年的4.84萬,減到1995年的1.79萬,再減至2000年的1.66萬;農村小學1985年34548所,1995年減至8159所,2000年減至3324所,專任教師1985年11.83萬,1995年為3.28萬,2000年為2.92萬。2、農村醫療服務機構質與量同時下降。從統計資料上看,全省鄉鎮衛生院從1985年的2830所,到1995年的3017所,到2000年的2681所,衛生院床位數從1985年的2.75萬張,到1995年的2.67萬張,再到2000年的2.57萬張,農村衛生服務資源的減少明顯。我們具體調查了部分縣,如社會經濟發展良好的新昌,1990年鄉鎮衛生院53所,總病床數414張,總職工數633人,衛生技術人員數573人,1995年鄉鎮衛生院18所,總病床數402張,總職工數567人,衛生技術人員500人,2000年鄉鎮衛生院18所,總病床數391張,總職工數544人,衛生技術人員數471人,2003年鄉鎮衛生院18所,總病床數386張,總職工數501人,衛生技術人員數436人。這些數據還不能充分反映部分農村的醫療衛生條件,城郊和經濟發達鄉鎮良好的醫療條件部分地掩蓋了問題的嚴重程度。3.農村文化事業堪憂。從現有的資料上看,農村文化資源普遍萎縮,如農村放映隊1985年3903個,1990年2924個,1995年1826個,到現在可能已所剩無幾;鄉鎮廣播站1985年3198個,1990年3287個,1995年1884個,2000年1741個;鄉鎮文化站1990年3069個,1995年1816個,到2002年包括街道文化站在內只剩1247個。即便如此鄉鎮廣播站、文化站有名無實的也不在少數,設施陳舊、落後,活動器材和設備奇缺,有些文化站設在鄉鎮政府內,成了內部活動室,沒有起到應有作用。文化員專職不專用,或身兼數職,姓文不幹文的情況比較普遍。如杭州某縣37名鄉鎮文化幹部僅2名不兼職。農村基本上已經沒有體育設施,過去每村有籃球場(兼作曬場)、每個鄉有較標準的操場兼足球場(主要是供初中體育和學校運動會用),現在是相去甚遠了,即使設施還可利用,也已無人組織,全民健身基本不包括真正的農民。4、農技服務「線斷網破」。我省統計資料顯示,鄉鎮農技服務站1985年3156個,1990年3119個,1995年1908個,2000年1744個;畜牧繁育改良(配種)站1985年246個,1990年53個,1995年20個,2000年18個;畜牧獸醫站1985年2567個,1990年2479個,1995年1621個,2000年1529個。有報道稱「農技推廣名存實亡」。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胡瑞法博士從2002年開始對湖北、浙江、廣東等省28個縣84個鄉 http://www.zjzx.gov.cn/Item/1534.aspx

C.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在大城市工作的利弊

  1. 大城市,勞動力就業機會高,勞動力價格高。

  2. 但是,大城市,勞動力的生活成本也高。

D. 互聯網是城市的互補品。從經濟學角度分析解釋

互補品指兩種商品必須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滿足消費者的同一種需要,如照相機和膠卷。啤酒內價格上容升 —> 啤酒的需求減少 —> 比薩的需求減少 —> 比薩的需求量下降 —> 比薩的供給量下降 —> 比薩的供給減少 —>比薩的價格上升

E. 從經濟學角度解釋為什麼需要城市規劃

我理解城市規劃不是孤立的,它的目標是要通過經濟的社會的工程的手段去實現的,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城市規劃目標和路徑是不同的,規劃的實施要有經濟的手段。

F. 對城市經濟學的認識

1城市經濟的作用及其運行問題

經濟學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是人類社會的共識。經濟的發展帶動全局的發展。城市經濟是指城市空間范圍內,以非農人口和非農產業為主體的經濟形式、經濟活動或經濟體系。城市經濟的作用①城市經濟是各部門經濟在城市空間范圍內的重要紐帶。②城市經濟是國民經濟和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支柱。③城市經濟的發展,加深了社會分工,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步。④城市經濟對其經濟腹地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扶持、引導和推動作用。

現代經濟的主要特徵①空間上的集聚性與規模性。空間集聚性是城市的本質特徵,也是城市經濟的本質特徵。②系統上的綜合性與網路性。現代城市經濟系統通常都包括工業、建築、房地產、金融保險以及信息等系統。城市經濟系統是這些系統的綜合。這些系統之間、各系統內部各單位之間都存在種種經濟關系,他們相互關聯與交融,使城市經濟又具有網路性的特點。③運行商的開放性與外部性。④績效上的高效性與裂變性。城市的人均投資低於農村,而投資取得的效益卻比農村高。城市經濟的高效性,使得城市經濟以較高的速度不斷增長和發展。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質的飛躍,呈現裂變性的特徵。

城市經濟運行的問題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空間集聚與城市化的問題。②城市空間規模增長管控問題。③城市經濟空間與城市經濟空間的合理配置問題。④城市空間范圍內產業結構問題。⑤城市空間范圍內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問題。

對上述城市經濟運行問題的分析探討,是城市經濟學的主要任務。城市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包括空間集聚與城市化經濟、城市空間規模經濟與增長管控城市空間的合理配置、城市空間內的產業結構、城市經濟增長與發展、城市土地經濟、人口經濟財政金融經濟、管理經濟、住宅經濟、福利經濟、基礎設施經濟、交通經濟、物流經濟、環境經濟以及城市與區域經濟等。

2城市經濟學學科的發展

城市經濟學是隨著現代城市及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而逐漸產生和發展的。多數學者認為,1965年美國人威爾帕·湯普森編寫的《城市經濟學導論》的問世標志著城市經濟學的誕生。西方城市經濟學發展非常迅速。在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為適應城市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形勢的需要,城市經濟學才被介紹到我國,並且發展迅速,很快確立了它的學科地位,成立了研究城市經濟學的學會及系所,取得了相當數量的研究成果,培養了大批城市經濟學科理論與實際人才。我國城市經濟領域的權威性學術團體——中國城市經濟學會的宗旨包括:開展城市經濟理論前瞻性理論研究,總結城市發展經濟經驗,傳播城市現代化建設理論信息,推動全國學術研究成果交流,繁榮城市經濟,促進城市發展。

我國城市經濟學學科發展的新形勢:(1)學科理論基礎和理論體系研究將會進一步加強。(2)城市經濟學研究將會更加註重實踐性並將直面重大問題。當今城市社會的城市化規律與方針政策問題城市經濟增長中經濟組織結構、社會政治制度結構的作用及其對策、城市經營與管理問題、城市競爭力問題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等實踐實踐中迫切需要研究解決的難題,都是目前的研究熱點。(3)研究方式、手段以及方法將有大的變革。①個性化研究開始出現,「群體化的跨空間協作研究」也正在興起,出現了跨地域乃至跨國界的全球同步合作研究。②計算機應用更加頻繁和突出。建立城市經濟學數量經濟模型,採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進行大量的數據統計分析。③由專門化研究走向綜合研究趨勢明顯。在中觀層次和空間范疇上對城市經濟問題進行跨學科、跨部門的綜合研究將成為必然選擇。(4)城市經濟比較研究也將成為一個趨勢。城市經濟研究將逐步擺脫對單一城市的研究,開始注重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不同城市的比較研究,尤其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與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研究。

G. 城市經濟學的發展歷程

城市經濟學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是與經濟理論從微觀經濟學到宏觀經濟學再到中觀經濟學這一發展歷程一脈相承的。1965年美國湯姆遜的《城市經濟學導言》問世,標志著城市經濟學在美國首先誕生。雖然城市經濟學作為中觀經濟學的重要學科之一隻是經濟學體系中的後來者,但它一經產生就體現出蓬勃發展的生機和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指導意義。此後,城市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歐美各國、日本、前蘇聯得到較快發展。20世紀80年代,城市經濟學在我國興起和傳播,經過20多個年頭的風雨歷程,城市經濟學在我國已經得到長足發展,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是,從總體上說,我國城市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還遠不能滿足改革開放後我國城市迅速發展的需要,這與社會各界對城市經濟學這一學科缺乏全面、深入的認識是分不開的,因此,認識城市經濟學的性質,有助於我們揭開城市經濟學的廬山真面目。 城市經濟學是應用經濟學而不是理論經濟學。城市經濟學的研究是為了把握城市系統經濟運行、經濟關系及其規律,並以此來指導城市經濟和城市管理的實踐。研究城市發展規律,是通過對城市化基本規律的揭示,探尋城市發展的一般條件、動力及過程,這對於制定城市發展戰略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結構,是通過對城市三次產業結構、產業技術結構和組織結構以及空間結構的分析,以期對城市經濟結構進行不斷的調整和優化,這對於確定城市的發展方向、規模以及城市功能的定位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環境,是通過對城市人居環境、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全面、系統的闡述,提高人們對人與自然、經濟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認識,這對於城市規劃和建設以及城市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效益,是通過對城市經濟整體效益、城市土地效益、城市規模效益或定量或定性的分析,來探索提高城市經濟效益的途徑和方法,這對於提高城市的綜合效益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區域,是通過對城市經濟區域形成與發展的剖析,尋求城市與區域共同發展的機制,這對於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建設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管理,旨在探索城市政府管理和社會管理的職能、方法、途徑,這對於提高城市的水平和效率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文化,旨在通過對城市文化與城市經濟、城市管理之間關系的梳理,實施有效的城市文化發展戰略,這對於提高城市的競爭力是有意義的。綜上所述,城市經濟學是為城市經濟和城市管理服務的一門應用學科。

H. 留大城市還是回小城市 能夠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嗎

留大城市還是回來小城市自
要考慮各自的機會成本和收益
留大城市機會成本是在小城市的發展機遇、和家人朋友的團聚等等
收益是可能的高收入工作和輝煌的前景

回小城市機會成本是在大城市的機遇
收益是和親朋團聚和在小城市的機遇

I. 從經濟學的角度,談談對城市化概念的認識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它不僅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而且科學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的特殊規律,並且對於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也提出了科學的預見。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概念提出以來,學術界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解讀。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也只有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出發,才能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避免陷入新自由主義的理論陷阱之中。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堅持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統一的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在社會生產中,始終存在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個方面及其對立統一關系。從人類社會發展的總過程來看,生產力的不同發展階段決定著生產關系的不同性質;但是,在一定的社會形態下,生產關系及其具體形式對生產力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甚至決定性作用。因而,片面強調生產力的決定作用是一種庸俗機械的唯物主義觀點,片面強調生產關系的反作用或決定作用則是一種唯意志論和唯心主義觀點。所謂供給側,總是相對於需求側而言的,它主要是指社會生產這一方面。而任何社會生產都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統一的基本原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須從生產力的角度來認識供給側,另一方面又必須注重從生產關系的角度來認識供給側。分析當前中國經濟所表現出來的供給側方面存在的問題,不能停留在生產力這個層面上,而是必須深入認識生產關系這個層面存在的問題,應該地從完善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這個角度出發去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內容。必須高度重視已經形成的社會生產關系體系對於我國社會生產力所產生的巨大能動甚至決定性作用。僅僅從生產力角度來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社會經濟發展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其中既存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運動這樣的一般規律,同時,不同性質和階段的社會條件下的經濟發展又具有不同的特殊規律。因而,僅僅從抽象的、一般意義上去談經濟發展是沒有意義的;僅僅從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出發去解釋和解決特殊條件下的經濟發展問題則是無效的。因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須注重借鑒國外的經驗與教訓,另一方面又必須從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反對任何形式的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只有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運用於對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科學分析,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和原則。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不能迷信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和制度基礎。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比資本主義私有制更為廣闊的空間和前景。同時,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之上的社會生產計劃,能夠避免資本主義生產無政府狀態所產生的周期性經濟危機和社會經濟資源的巨大浪費,從而能夠更加有效地保持社會生產的快速和可持續發展。建立在按勞分配原則基礎上的收入分配製度,能夠避免社會財富佔有和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從而不僅能夠保證社會公平和正義,極大地煥發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而且也避免了資本主義條件下的人民群眾的消費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從而為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必須遵循的路線和道路原則是: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原則和方向,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發展道路。同時,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看來,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經濟發展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其特殊性在於它以追求無止境的價值增殖或賺錢為目的,因而,剩餘價值規律支配著資本主義經濟增長的全部過程,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發展生產力是資本獲得剩餘價值的手段,與此同時,生產力的發展又與資本的內在要求相矛盾的。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表現在各個方面:第一,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含義在於同一勞動時間內生產的商品,從而單位商品的勞動量及價值量必然下降,可是資本追求的卻是剩餘價值,而不是物質財富。這樣,資本生產的商品越多,單位商品的價值以及剩餘價值就越少,從而平均利潤率具有一種下降的內在趨勢,這就迫使資本必須加快積累並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使同一單位的資本獲取的剩餘價值會更少,平均利潤率進一步趨於下降。這就形成一種循環,正是這一循環推動著資本主義的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第二,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商品的實現以及剩餘價值的實現需要一系列嚴格的前提條件,這些條件最重要的是:必須有足夠的市場購買能力來消化或購買大量生產出來的商品。可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恰好不能保證這一條件,原因在於資本主義條件下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與生產供給相比總是不足的,因為資本積累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必然造成財富佔有在資本一方和勞動一方的兩極分化。除此之外,資本主義生產還表現為一種無政府狀態,即使是資本之間的相互需求也具有不確定性和經常的不平衡。因而,生產之間的矛盾以及生產與最終消費之間的矛盾,是一個標準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型無法解決的問題。於是,這些矛盾總是以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的方法來進行一種強制性的解決。第三,資本為了獲得利潤或收益的最大化,在職能資本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一個龐大的信用制度和信用系統。信用的發展一方面促進了資本的集中和一定階段的經濟增長,但是另一方面它又創造出一套投機和欺詐機制,使現實資本地轉化為虛擬資本,從而產生了國民經濟金融化,並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兩極分化,最終必然產生金融危機並進一步引發經濟危機。因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自身的矛盾會產生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並最終給廣大民眾帶來深重的災難。因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決不能朝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去改,絕不能如資本主義社會那樣盲目迷信市場的力量,而應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三、解決供給側問題需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任何社會的經濟增長和發展在不同的條件下具有不同的模式,而經濟增長和發展模式是由一定的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決定的。一定性質的社會生產關系構成了一定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它決定了一定社會的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徵。同時,一定經濟制度下的不同發展階段,社會生產關系具有不同的具體形式,從而形成不同的經濟體制,而一定的經濟體制決定了一定的經濟增長和發展模式。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表現出一系列問題:對外貿易增長乏力、部分產能嚴重過剩、產業結構失調、技術創新能力不足、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脫節、資源生態危機等等。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些問題都具有供給側的性質。因而,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切合實際的。但必須深究的問題是,產生供給側問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對於當前的中國經濟問題可以從多種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但是,必須抓住中國經濟發展的「牛鼻子」,這個「牛鼻子」,就是改革開放以來所形成的特殊經濟體制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特殊經濟增長模式。從中國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模式的角度來看,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在於地方政府在實際職能上的企業化。這種經濟發展模式一方面造就了中國經濟在一定階段的高速增長,另一方面又是產生一系列問題的根源。正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中指出的那樣,全面深化經濟體制的核心問題是進一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其中,如何處理好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尤為重要。因而,改革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模式才是治本之策。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模式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特別是地方政府的行為模式。如何通過改革,使地方政府一方面在經濟增長中繼續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又能夠貫徹落實中央制定的綜合改革和發展目標,這是能否解決供給側問題以及能否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重要環節和關鍵。四、供給側改革既應強調供給又要關注需求,既要著眼當前又要立足長遠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社會經濟發展過程表現為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等四個環節同時存在並且相互轉化的過程。這四個環節之間存在著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對立統一關系,但是生產在其中始終起著支配的作用,社會生產過程的性質和特點始終決定著經濟發展的性質和特點。因而,必須始終重視生產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地位,同時又必須高度重視分配、流通和消費對於生產的巨大反作用。只有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這個基本理論出發,才能全面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分配、流通和消費方面的改革的辯證關系,也才能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豐富內涵和重要意義。僅僅從供給或需求的角度來看待經濟發展問題是片面的,把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割裂開來更是錯誤的,必須全面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我國經濟的突出問題在於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加大,而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直接來源於企業的活力不足。企業活力不足的根源在於企業生產的商品或服務沒有市場,企業生產的商品或服務沒有市場是因為它們生產的東西與市場的需求之間存在矛盾。而供求之間的矛盾既來源於供給側,也來源於需求側。因而,在強調和注重供給側改革的同時,必須進一步重視需求側的作用和需求側的改革,其中,投資體制的改革和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把供給側的改革與需求側的改革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改善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狀況。不僅如此,還必須正確理解和處理好長期經濟變數和短期經濟變數之間的關系。從一般意義上來說,供給側地具有長期的性質,而需求側地具有短期的性質。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供給側也存在短期的經濟變數,需求側也具有長期的效應。就供給側方面來說,不僅存在產業結構、技術創新能力、在價值鏈中的地位等長期經濟變數,也存在產品庫存、過剩產能、產品質量等短期經濟變數。就需求側方面來說,出口、消費和投資不僅具有短期經濟效應,同時也會產生長期經濟效果。因此,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須注重影響長期經濟變數的經濟體制方面的改革,另一方面又必須採取有關政策措施解決短期經濟變數方面存在的問題;既要把這兩個方面區別開來,又要對它們進行全面統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無論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還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學,都沒能科學地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因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依據這兩種經濟學理論所制定的,無論是新自由主義政策還是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由於沒有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或經濟制度所固有的內在矛盾,從而也未能消除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周期性經濟危機。因此,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堅決抵制這兩種經濟學理論和思潮的干擾,必須堅定不移地依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來制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各方面具體政策。望採納我的回答。

J.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畢業後選擇在一線城市還是二線城市發展

主要看個人意願,其實哪裡都可以發展,哪裡都能賺到錢的,主要看個人能力,當然從經濟學層次來說肯定是一線城市了,你感覺呢?

閱讀全文

與城市發展的經濟學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