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荊州經濟發展局

荊州經濟發展局

發布時間:2021-01-19 05:10:44

Ⅰ 荊州六個縣市當中,哪個縣市實力最強經濟最發達最具有發展潛力名氣最大(答案只能有一個!)

松滋最有實力,但是地理位置不好,監利的潛力最大,現在沒有洪水的危害,交通問題一旦解決,監利的發展將會非常驚人,地理覆蓋范圍大.

Ⅱ 荊州和鹽城哪個經濟發展更好 我是鹽城市人,可能去荊州長江大學求學。為了解當地大體情況,與鹽城對比

鹽城沒什麼大學比的上荊州的長江大學。
並且荊州的火車站7月初就通車了,你回家上學都很方便。
荊州消費水平真心低,在荊州學習不錯。
我們一般都是在荊州讀書,畢業了就出去工作,很少留在荊州工作的。

Ⅲ 請詳細介紹荊州基本經濟狀況

荊州市統計
第一、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
據初步核算(下同),2006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438.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2%,增速是十年最好水平。其中,第一產業完成126.7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完成141.8億元,增長11.9%;第三產業完成169.6億元,增長11.0%。經濟呈現全面回升態勢,三次產業共同發展,整體經濟增勢強勁。
一是二、三產業比例提高。隨著經濟發展,全市的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29.8:31.6:38.6調整到2006年的28.9:32.4:38.7,三次產業在GDP增長中所佔份額為12.9%、41.0%、46.1%。二、三產業繼續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農業比重下降0.9個百分點,工業化程度繼續提高,三次產業內部結構也不斷優化。
二是農業穩定發展。全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不斷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最大限度減輕了自然災害給農業造成的損失,保證了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22.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8%。受市場行情變化的影響,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調整幅度較大。糧食、棉花、果用瓜以及青飼料面積擴大,油料等其他農作物種植面積減少。一是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增加。全年糧食播種面積達到720.4萬畝,比上年增加31.9萬畝,增長4.6%,其中早稻面積略減,夏糧、中稻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全年糧食總產321.5萬噸,比上年減產0.2%。其中:夏糧27.7萬噸,增長26.2%。早稻41.0萬噸,增產9.4%。中稻因稻飛虱影響受災嚴重,總產187.5萬噸,減產5.7%。晚稻49.3萬噸,增產2.2 %。二是棉花生產喜獲好收成。棉花種植面積143.5萬畝, 增長3.6% 。總產量比上年提高20.1%,達到14.9萬噸。三是油料面積縮減,總產基本持平。油料面積332.4萬畝,比上年減少2.6%,油料產量45.5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四是生豬市場波動較大。上半年,生豬價格跌到十年來最低、生產大幅下滑,下半年生豬價格的回升,基本扭轉了繼續下滑的態勢。全年生豬出欄331.0萬頭,下降3.9%。五是水產品生產穩定發展。全年水產品產量達到67.9萬噸,增長4.5%。漁業在養殖面積擴大、產值增加的同時,結構明顯優化,優質品種、特色魚種大量增加,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三是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市工業增加值為124.1億元,增長14.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97億元,比上年增長18.4%。全市工業結構得到進一步改善。一批優勢行業加快發展,食品加工、化工、交通運輸設備製造、紡織、木材加工、造紙等重點行業是推動工業增長的主力。其特點:一是重工業生產加速。全市輕工業增加值36.1億元,增速為17.2%,重工業增加值60.9億元,增長20.4%,快於輕工業3.2個百分點。二是工業優勢產業地位有所增強,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力軍。全年全市化工、紡織、汽車零部件和農產品加工等行業實現增加值17.9億元、10.7億元、9.7億元和9.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4.4%、11.5%、34.4 %和35.9%,四大產業增加值約占規模以上工業的一半,拉動工業生產增長9個百分點。
四是第三產業加速發展。以信息、房地產經營、社會服務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帶動第三產業快速增長。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在消費升級的帶動下增長速度再創新高。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1.0%。其中:批發零售業增長12.5%,住宿餐飲業增長11.9%,通訊業增長13.7%,房地產經營業增長12.0%,社會服務業增長12.1%,均高於第三產業平均11.0%的增長速度。同時,教育、衛生及文化產業也獲得了穩定的發展。
第二、三大需求快速上升,增長速度明顯加快
1、消費結構升級帶動消費品市場活躍。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4.1億元,增長14.7%,增幅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為1997年以來最高水平。消費結構升級帶動消費品市場活躍。分城鄉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6.9%,增幅比上年加快2.3個百分點;農村(縣及縣以下)消費品增長12.5%,增速同比加快2個百分點,農村市場已連續12個月達到兩位數增長。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增長15.4%,增幅同比加快2.4個百分點。住宿餐飲業增長17.5%,增幅同比加快3.3個百分點。從消費熱點看:家居裝潢商品、文化消費類商品、石油及製品類商品、通信、汽車消費和休閑裝飾類商品成為市場消費的熱點。住房消費繼續升溫。全年商品房銷售額增長64.7%,住宅銷售額增長76.7%。
2、社會投資帶動投資大幅增長。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9.7億元,增長34.0%,增幅比上年上升26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20.5億元,比上年增長40.3%。分析固定資產投資完成情況,呈現以下特點:一是三次產業投資全面增長。第一產業累計完成投資2.8億元,增長58.5%;第二產業完成投資51.0億元,增長70.1%;第三產業完成投資66.7億元,增長23.2%。二產業投資的比重達到42.3%,比上年提高了7.4個百分點。二是地方投資快速增長。全市地方投資118.6億元,增長50.9%,高於投資增幅16.9個百分點。三是民間投資繼續成為投資主體,國有投資增長快於非國有投資。2006年,民間投資完成108.0億元,比重為72.1%,繼續呈現活躍態勢。國有投資完成41.7億元,增長44.9%,比非國有投資增幅高14.7個百分點。四是工業投資力度加大。全市工業投資完成56.6億元,增長61.0%,電力、紡織、化工分別以9.1億元、6.7億元、6.0億元居工業投資總量前三位。五是商品房銷售穩步增長。全市銷售商品房78.5萬平方米,增長48.6%,其中銷售住宅面積73.1萬平方米,增長52.4%。隨著宏觀調控政策配套措施的逐步到位,房地產投資18.1億元,增長12.1%,增幅回落27.7個百分點。
3、經濟外向度提高,出口增長迅速。在去年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出口仍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全市出口總額3.0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7.8%。石首市仍穩居縣市區出口之首,松滋市、沙市區和荊州區增勢強勁,分別增長96.3%、84.2%和68.9%。出口企業中除沙隆達、楚源兩個出口超六千萬美元外,又涌現出了湖北華麗染料公司、洪湖德炎水產食品公司、湖北新生源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四機塞瓦石油鑽采設備有限公司等出口超過千萬美元的企業。
第三、三項收入全面增長,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
1、財政收入繼續增長。全市實現財政收入29.06億元,比上年增加4.65億元,增長19.0%,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2.86億元,比上年增長6.7%。工商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74.7%。財政支出達到57.1億元,比上年增長40.2%。其中一般預算支出42.7億元,比上年增長24.5%。
2、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2006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18元。比上年增長7.7%。人均消費支出6161元,增長5.4%,城鎮居民增收一是企業效益好轉工薪收入繼續增長;二是城鎮居民社會保障制度落實力度逐步加大,使城鎮弱勢群體收入增加;三是就業狀況有所好轉增加了部分職工收入。
2006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3502元,比上年增加394元,增長12.7%。農村打工人數的快速增長和農民工工資的提高使農村居民打工收入明顯增多,成為增收的主渠道;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另一因素。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達到2700元,比上年增長11.5%。
3、工業企業效益顯著提高。全市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30.8%,同比增加12.9個百分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17.3億元,同比增長28.1%,其中利潤總額7.2億元,同比增長39.2%。分行業看,化學原料及化學品製造業、塑料製品業、紡織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食品加工業等行業效益增幅較大。工業入庫稅金12億元,比上年增長19.0%。
4、居民儲蓄大幅增加。2006年末,全市各項存款余額和貸款余額分別為521.3億元和259.5億元,分別比去年初增加81.9億元和18.1億元,貸款對經濟的支持力度明顯增強。城鄉居民儲蓄存款395.7億元,在上年增長16.9%的基礎上增加49.8億元,增長14.5%。其中,城鎮和農村分別增長15.2%和10.3%。人均儲蓄達到6200元,增長14.4%。這一方面體現了經濟運行質量的提高使得企業效益與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企業和個人投資與消費的增長潛力。

Ⅳ 荊州的經濟怎麼發展

不說官方的,說實在的。經濟落後。如果你是農村出來的也許覺得還不錯,等很快適應。如果你是小鎮出來的,會覺得荊州就像個縣城。如果你是城市的,會覺得荊州實在不像個「城市」。網上太多誇荊州的了,但都是客氣的,官方的,為了吸引人的,我當初就是看到網上的評價才來這兒的。網上美好的圖片也是荊州僅有的拿得出手的景色。當然以上也只是我個人的感受。

Ⅳ 荊州市那個縣經濟最發達

總的來說名氣洪湖排第一,公安第二。因為
洪湖水浪打浪
,公安是
分洪區內
,現在
石首
是最響容的,因為
石首事件
,全國知曉。相對來說
六縣
市中,交通是監利和公安優於其他縣市,石首和洪湖差些,
松滋
資源多一些。經濟以公安和石首好一點,松滋後來者緊緊其後。
以前有一說法,金松滋,銀公安,玉石首。

Ⅵ 荊州在1949以後經濟的發展

荊州,自古以來就是經濟繁榮富裕之地,在農業文明年代始終都是中華民族最著名的經濟發展區域。但是,在新中國進入「東方風來滿眼春」的改革開放新時期,這座城市幾乎徹底地衰敗破落了,而今不僅在全國內地城市中屬於最貧窮的中等城市,就是在湖北省內也屬於貧窮落後的城市了。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惡果?我們有必要追究一下問題的歷史根源!
荊州經濟的徹底衰落,固然有很多種原因,但究其根源,歸根結底卻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在1994年荊州地區與沙市市合並的關鍵時刻,在組織幹部任用上的錯誤路線造成的。當時,荊州地區與沙市市的黨政部門的頭頭們都在絞盡腦汁、削尖腦袋想爭取成為新荊沙市的大掌櫃。但懂得城市經濟建設發展和工業改革的沙市市的頭頭們最終敗北了,荊州地區以盧孝雲為首的那一幫從鄉村走來、根本不懂得如何建設城市和怎樣進行工業發展的幹部們登上了管理新荊沙市的寶座。
他們實施了所謂的「鄉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啟用了一大批根本不懂得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不懂得城市經濟建設、不懂得科技發展創新的鄉村幹部進入這所中等城市的管理層。這些只懂得農業生產的鄉村幹部的上台後,他們的全部精力都被用來經營自己的安樂窩、鞏固自己的既得利益和權利圈子,把一個好端端的有強大的現代工業基礎的沙市市變成了鄉村市場。於是,幾乎所有的經濟管理部門和工業管理行業都由外行來當了一把手,他們為了爭奪權利,費盡心機打壓懂經濟、懂工業、懂技術的原屬於沙市市的幹部,致使一大批懂得城市建設、工業建設的幹部因被排擠而出走外地,或者躺倒不幹了。

Ⅶ 湖北荊州這個城市怎麼樣

荊州,位於沃野千里、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腹地和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處。全市國土面積1.41萬平方公里,下轄荊州、沙市兩區,江陵、公安、監利三縣和松滋、石首、洪湖三市,總人口664萬,其中中心城區面積59平方公里,人口75萬。荊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國家優秀旅遊城市、長江中游重要港口、鄂中南地區中心城市和中國中部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
荊州地處「兩湖平原」(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中心,是我國東西南北的地理要沖,距中國「四大經濟發展極」北京、上海、廣州、重慶均為1000公里左右,從荊州始發和中轉的物資在24小時內可運達這一范圍內的任何城市。獨特的區位優勢,使荊州成為「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大經濟發達區域與大西北之間最重要的交通樞紐。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荊州日益成為各類產業資本轉移的重點城市。
荊州交通便利,全國國土開發一級軸線(長江)和二級軸線(京廣、焦枝鐵路)在此交匯,連東西、貫南北,「居中」獨厚。公路交通發達。207國道、二(連浩特)廣(州)、隨(州)岳(陽)等高速公路縱貫南北;318國道、滬蓉高速公路橫跨東西,並與京珠高速公路和全國高速公路網連接。主跨徑長度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荊州長江大橋,將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連為一體。荊州已跨入全國139個公路運輸主樞紐城市行列。荊(門)沙(市)地方鐵路與焦枝鐵路接轉,貨運聯通全國;正在建設的滬漢蓉高速鐵路客運專線穿越荊州,荊(州)岳(陽)鐵路「十一五」期間開工建設,荊州將成為全國鐵路交通網上的重要結點。荊州水運通江達海,長江黃金水道483公里橫穿全境。荊州港是長江中游重要港口和國家一類口岸,開辦了國際船代、國際貨代和綜合物流業務,實現了水鐵聯運、保稅入庫、全球直達;沙市鹽卡新港為長江中上游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唯一一座高樁梁板直式碼頭,年吞吐貨物能力400多萬噸,集裝箱儲運能力40萬標箱以上。航空便利,毗鄰的三峽國際機場距中心城區僅40分鍾車程,開辟有通往國內主要城市的多條航線。
荊州科技、教育資源位居全國地級市榜首,是湖北省第二大人才密集地,擁有省部級綜合性重點長江大學等7所高等院校,建有博士點3個、碩士點46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2個,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7個,中專學校36所,在校大中專學生20多萬人。全市科研院所300多家,其中國家和省屬駐荊科研單位7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5個;全市科技人才19.8萬人,其中各類專家和工程師22383人,R&D人員6991人;全市擁有博士後流動工作站4個;荊州開發區創業服務中心為國家級科技孵化中心。

Ⅷ 荊州市農業局的設置設置

辦公室:協助局領導小組日常工作,協調局機關政務工作;負責有關工作的上傳下達和檢查督辦。
人事科:負責局機關和局屬單位的人事、黨務、思想政治、勞動工資、機構編制工作。
發展計劃與財務科:擬定、組織、管理農業建設項目,指導全市農業小三場管理,監督管理局機關及局屬單位的財務和國有資產。
科教科:擬定全市農業科技、教育發展規劃和對策,承辦實施科技興農戰略的相關工作。
調研科:調查掌握、研究提出全市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戰略及相關政策,對市委、市政府農村工作的重大部署提出建議,並督促落實。
法規科:負責農業規范性文件的起草、宣傳教育和監督檢查工作,負責本級農業行政案件訴訟的應訴,承擔農業行政復議工作。
市場與經濟信息科(對外合作科):提出農產品和農資市場體系建設建設,促進農產品流通;預測並發布農村經濟信息,推進農業信息化;承辦全市農業涉外事務及農業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事宜。
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辦公室:提出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推進農業標准化,提高農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
種植業科:研究提出全年種植業發展規劃和重大技術措施,引導種植業結構和布局的調整。
經濟作物科(荊州市疏菜辦公室):指導全市經濟作物生產;研究擬定經濟作物生產規劃和生產技術措施。
農業產業化科(荊州市農業產業化辦公室):研究制定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大措施,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產業化。
農村能源辦公室:研究提出農村能源建設的發展的年度計劃和中長規劃,指導全市農村能源產業和服務體系建設。
農業機械監督管理科:組織實施農業機構安全監理工作,擬定農機作業規范、技術標准和農機安全生產政策、法規、安全技術檢驗標准,並監督實施。
農業機械產業發展科:研究提出農機化發展規劃,引導農機機械產品結構調整,負責農機化基本建設項目的申報並實施管理。
農業機械科教質量科:研究提出農業機構化重大技術措施建設和發展規劃,組織農業機械化重點科研項目論證、申報和重大技術的協作攻關。
監察室:負責檢查局機關和局屬行政執法單位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法規、政策和決定,命令情況,管理對違紀行為的控告、檢舉、調查處理及申訴工作等。
離退休幹部工作科:貫徹執行黨和國家關於老幹部工作的方針政策,負責落實離退休幹部的經濟待遇、醫療保健、善後事宜及遺屬照顧工作等。
機關黨委:負責局機關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局機關工會、共青團、婦聯工作,負責局機關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農業系統工會聯合會: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工會工作的方針,負責農業系統(包括局機關)的工會工作,承辦扶貧、幫困、獻血、捐贈等公益性活動。
水產辦:根據國家和省有關漁業發展的方針政策,研究擬定全市漁業發展戰略、中長期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並組織實施。負責全市漁業資源保護、開發與利用,全市水域范圍內水生野生動植物和珍稀水生動物保護、繁殖、開發、利用和管理;負責全市水產品植物檢疫、漁船漁港的監督管理、漁業行政執法工作;保護漁業環境,指導全市漁業環境監測工作。引導全市漁業機構的合理調整和漁業資源的有效配置,促進漁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確定全市水產市場建設計劃,對水產品市場進行指導和管理;指導水產品流通。組織實施科教興漁戰略。監督實施漁業技術標准和管理規范,進行漁船設計、修造、苗種生產及引種的行業管理。 荊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
中心是根據市編委《關於成立荊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的批復》(荊編[2006]25號),於2006年7月正式設立的,為財政撥款事業單位。核定事業編制10人。主要負責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工作。
檢測中心現有科技人員7人,其中,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4人,具備較高專業技術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現有檢測實驗室28間,總面積700平方米 。擁有美國安捷倫Agilent6890N氣相色譜儀等先進的檢測儀器設備71台套。2011年5月,檢測中心通過了省技術監督局和省農業廳組織的實驗室「雙認證」復評審,能承擔38個項目的監督檢測任務。分別是:水胺硫磷、喹硫磷、甲基對硫磷、馬拉硫磷、對硫磷、甲拌磷、久效磷、氧化樂果、敵敵畏、樂果、殺螟硫磷、敵百蟲、甲胺磷、倍硫磷、毒死蜱、辛硫磷、乙醯甲胺磷、亞胺硫磷、三唑磷、溴氰菊酯、氰戊菊酯、順式氰戊菊脂、三氟氯氰菊脂、氯氰菊酯、聯苯菊酯、氰氟戊菊酯、甲氰菊酯、氟胺氰菊酯、氯菊酯、六六六、滴滴涕、百菌清、三唑酮、五氯硝基苯、農葯多殘留、萊克多巴胺、己烯雌酚、氯黴素。
地址:荊州市東環路214號
荊州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工作站是隸屬於荊州市農業局的全額拔款全民所有制公益性事業單位,成立於1978年,1998年經市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荊州市肥料監督檢驗站與荊州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定編25人。現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8人,其中高級農藝師2人,農藝師9人。在土肥技術推廣活動中,先後完成了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中低產田改良,配方施肥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國產氯化鉀推廣與應用研究等重大科技項目,獲得部、省豐收、科技進步(推廣)獎10多項,為全市農業增產,農民豐收,農村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主要工作職責:
(1)負責全市土壤肥料技術的推廣應用工作,為市委、市政府指導農業生產當好參謀,組織、協調各縣(市、區)土肥站土壤肥料業務工作;
(2)負責耕地地力建設工作,建立耕地地力監測網點,建設全市耕地地力信息系統,推廣測土 配方施肥技術,提高施肥水平,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產力;
(3)負責全市土壤資源調查與開發利用工作;
(4)參與基本農業田保護工作,主要負責基本農田質量管理工作;
(5)開展肥料監測檢驗工作;
(6)完成國家和地方下達的土壤肥料科研任務。
地址:荊州市東環路244號
荊州市農機安全監理所
監理所組建於1984年,為具有行政執法職能的事業單位,隸屬於荊州市農業局,級別相當於副縣級,人員經費為財政差額撥款。現有在編人員12人,其中本科以上學歷5人,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7人,初級2人。內設四個職能科室:安全科、監理科、財務科、辦公室。
主要工作職責是:
(1)宣傳、貫徹黨和國家關於農機安全生產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執行上級主管部門制定的管理辦法、安全措施;接受上級業務指導和監督;指導、監督轄區內農機安全生產。
(2)分析轄區農機安全生產形勢,制訂轄區內年度安全生產目標、計劃、防範措施;組織安全生產的宣傳教育,開展安全生產競賽與檢查;總結、推廣、表彰農機安全生產的經驗和典型;向上級主管部門和當地政府報告農機安全生產情況。
(3)負責轄區內農機安全監理工作的業務指導;協調相關部門、單位間的關系。
(4)監管轄區內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農業機械注冊登記,號牌的核發、換發、補發;機車技術檢驗、變更、轉移、抵押、注銷登記。
(5)負責農機監理員、農機考試員資格審核、材料申報;申報、領取、發放監理員、考試員標志、證件、胸章。
(6)負責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及其他農業機械牌證、表冊、卡的申報、領取、核發。
(7)負責建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農業機械駕駛、操作人員、監理員、考試員、安全員、農機事故的檔案、台帳。
(8)監督駕駛人員的考試、試卷閱評;負責駕駛人員、安全員資格審核、審批。
(9)負責規劃轄區農機監理技術裝備方案;組織農機監理項目申報、實施、檢查。
(10)制定市區農機事故處理預案;參與轄區內農機事故的調查、處理、通報。
(11)負責查處轄區內違反農業機械安全管理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行為;受理人民群眾的來信來訪。
(12)組織檢查轄區內農機監理收費和財務情況。
(13)負責向上級主管部門報送報表、資料。
(14)完成上級交辦的其它工作。
地址:荊州市荊州區屈原路28號
荊州市農機化研究所(荊州市農機化推廣站)
荊州市農機化研究所與荊州市農機化技術推廣站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現有職工17人,其中高級技術職稱人員5人;中級職稱人員6人;享有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1人,荊州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人。單位成立於73年,先後承擔完成省、部級及市級重點科技攻關項目10項、推廣項目4項、獲國家及省市級科技獎14項、國家專利5項,為荊州市的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本單位多年來堅持「誠信做人,專業做事」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深化改革,開拓創新。圍繞「三農」服務,推廣了一批先進的農機化新技術,受到廣大農民和政府的肯定。先後被農業部授予「全國跨區機收工作先進單位」,省農業廳授予「工作先進單位」、「全省農機科技推廣先進單位」,荊州市農林口黨組織授予「先進組織」等稱號。
主要工作職責是:
1、從事農業機械及相關技術的研究開發。
2、負責本地區農業新機具新技術的引進、改進、試驗、示範和推廣。
3、承擔上級下達的農機化技術推廣項目,組織農機化有關項目有實施,參與制訂農機技術推廣計劃。
4、指導本地區農機化研究推廣服務工作,負責農機化技術轉讓、信息咨詢等技術服務。
5、網路農機化信息,開展技術宣傳、技術培訓、技術轉讓、信息咨詢等技術服務。
6、開展技術咨詢、技術承包、機具租賃、農機作業、農機中介及有關經營服務活動。
地址:荊州市城區屈原路28號
荊州市漁政船檢港監管理處(掛湖北省漁業船舶檢驗局荊州檢驗處、湖北省荊沙江段中華鱘保護站兩塊牌子)
漁政船檢港監管理處設立於1983年,是參照國家公務員制度管理的全民所有制事業單位,機構級別相當副縣級,隸屬市農業局領導。
其主要職責是:
(1)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船舶檢驗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船舶登記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和《湖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辦法》等法律法規,擬訂地方漁業管理規章並監督執行。
(2)負責國家長江禁漁期制度的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
(3)負責全市漁業資源的保護、開發與利用。指導全市漁業水域環境監測、保護漁業水域生態平衡和生態環境,查處重大漁業違法案件、漁業水域污染案件,維持漁業生產秩序,維護漁業生產者、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4)負責全市漁業船舶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登記、檢驗漁業船舶,清理取締「三無」漁業船舶,調查處理漁船水上交通事故。統一規劃全市漁港,指導漁港的監督管理,審批漁港港區內工程及港埠經營。
(5)負責中華鱘等國家珍稀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繁殖、開發、利用。依法查處違法捕捉、宰殺、運輸、銷售、利用中華鱘等珍稀水生野生動物案件。
(6)統一管理全市漁業執法裝備,審批發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域灘塗養殖證》、《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陸水域捕撈許可證》、《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船舶登記證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船舶檢驗證書》;辦理國家珍稀水生野生動物馴養、繁殖、運輸、經營、利用特許證件;審批養殖水面、漁港場地的使用、徵用和劃撥。
地址:荊州市荊東路荊東巷8號
荊州市長湖水產管理處
管理處於一九五七年建處,是受省政府委託,負責長湖水生資源增殖保護和開發利用,以及漁業生產、漁業行政執法管理的事業單位。
(一)主要職能
1、宣傳貫徹執行漁業法規和《長湖湖泊管理章程》。
2、組織領導長湖的水產生產,開發利用長湖的水產資源。
3、管理海子湖漁港;保護增殖長湖的魚類資源;登記、發放、核檢入湖捕撈許可證和漁船牌照及圍欄養殖水系使用證;徵收漁業資源增殖保護費;維護長湖水域生態環境和保護水生動植物;維護長湖漁業生產秩序和查處漁業違規案件及漁業糾紛。
4、調查長湖資源變化情況,為制定長湖水產生產的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5、辦好內部經濟實體,為長湖漁業資源的增殖服務,減輕國家的財政負擔。
(二)處屬單位及基本情況
1、荊州市長湖漁政船檢港監管理站。位於荊州市沙市區關沮口,代表荊州市長湖水產管理處行使漁政、船檢、港監等職能。具體職責:組織宣傳、貫徹執行漁業法規;保護增殖長湖的水生動植物資源;登記、發放、核檢入湖捕撈許可證和漁船牌照及圍欄養殖水系使用證;徵收漁業資源增殖保護費;維護長湖漁業生產秩序和水上安全等。
2、荊州市長湖水產管理處海子湖漁場。精養湖泊面積10300畝,年產鮮魚1000噸,河蟹10噸。距市中心僅5.7km,市內3路、35路公交車直抵湖邊,目前已成為市民觀光、垂釣、水上游樂、度假、餐飲等休閑娛樂的重要去處。休閑漁業、旅遊開發前景廣闊。
3、荊州市長湖水產良種場。位於318國道與宜黃高速公路之間,十號路的延伸線上。佔地面積1000畝,其中精養漁池水面517畝,以生產淡水魚類苗種和開發名特優新水產品苗種為主。年產各類淡水魚苗10億尾,烏仔頭魚種2億尾,5寸以上大規格魚種90噸,名特優新水產品苗種0.2億尾。是全省乃至全國大型淡水魚苗種生產基地,是11個五年計劃規劃的省級青魚良種場,產品享譽全國,遠銷東北、華北、西北10餘個省、市、自治區。
4、荊州市長湖魚種場。位於海子湖北面岸邊,佔地560畝。其中精養漁池水面283畝,主要從事淡水魚苗種、成魚的生產養殖。年產各類烏仔頭魚種0.8億尾,5寸以上大規格魚種80噸,成魚120噸。
5、荊州市長湖冷藏服務中心。位於荊州市荊州區荊東路32號,擁有兩座冷庫(其中一座大冷庫在十號路),日結凍能力80噸,日冷藏量200噸。
6、荊州市長湖塑料經營管理站。位於十號路北頭,距318國道100m,擁有200KVA的變壓器,1500m2的生產車間,主要從事漁業單絲、繩、網布的生產和銷售。
地址:荊州市沙市區十號路北頭,距318國道100m
荊州市畜牧局
荊州市畜牧局是1996年經荊州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的隸屬於市農業局領導的副縣級事業單位,擔負著全市畜牧獸醫事業的發展和管理工作。局機關設4科1室,即辦公室、畜牧科、獸醫科、政工科、財務科,下設有動物防疫監督站、動物檢疫站、畜牧獸醫站、動物血防站、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5個直屬二級單位。
主要工作職能是:
1、主管畜牧生產;
2、負責全市動物防疫、動物檢疫、動物防疫監督工作;
3、負責全市獸葯、獸醫的管理;
4、負責動物血防工作;
5、負責全市飼料管理工作。
地址:荊州區荊東路15號
荊州市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局
荊州市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局歸口市農辦、市農業局管理,是參照公務員管理的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副縣級。按照荊政辦發[1997]6號文件,市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局核定編制10名,其中,局長1名,副局長2名,科級領導職數3名;內設3個科,即秘書科、合同管理科和財務審計科。對外掛市農民負擔監督管理辦公室、市完善農村土地二輪延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市化解村級債務工作辦公室、市清理整頓農村合作基金會領導小組辦公室、市新農村建設工作隊辦公室和市新農村建設工作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等六個綜合性辦公室牌子。重點從事農村經濟組織的執法監督、管理協調、經營指導、信息服務等工作。
主要工作職能和任務如下:
1、負責制訂有關農村經濟組織經營管理的政策、規定,並組織貫徹、實施、督辦。
2、根據國家的法律、法規,制訂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示範章程;負責經濟組織的登記管理;指導農村各類經濟組織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
3、貫徹中、省有關減輕農民負擔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監督管理農民承擔的各項費用和投工投勞項目的預決算;審計農民負擔資金和各項涉農收費資金;依法查處農民負擔違法違紀案件。
4、指導依法完善農村土地延包工作;指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選擇發包方式;指導各類承包合同的簽訂和履行;指導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歸檔;依法對承包合同和流轉合同進行鑒證;調處和仲裁土地承包糾紛。
5、貫徹和制定各項財務管理制度;指導監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財務管理和資產營運;培訓、考核、管理農村財務人員,評定技術職稱;對農村集體資產進行統計和登記;負責化解村級不良債務;管理農村集體資產評估工作。
6、負責農村合作基金會清理整頓後期煞尾工作,維護農村社會穩定。
7、負責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收支和經濟活動進行審計監督;對收取、管理使用農民負擔資金的單位的相關經濟活動審計監督,對政府及有關部門委託項目的審計,查處違規違紀經濟案件。
8、負責對農村合作經濟收益分配情況的預測、統計以及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工作情況的統計。
9、負責組派新農村建設工作隊,對各工作隊駐村工作情況進行綜合協調、宣傳報道、督辦檢查。
10、負責新農村建設工作,具體負責全市新農村建設的規劃編制、綜合協調、工作指導和監督檢查等項工作。
根據上述任務,市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局內設3個科。(一)秘書科。負責局機關的日常行政工作,包括文秘、檔案、後勤管理;農村經管系統的幹部業務培訓,農村經濟統計;綜合性文件和制度的起草等工作。(二)合同管理科。負責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和農村承包合同管理。承擔農民負擔政策和法規的制定與貫徹和監督管理;涉農負擔文件的審議;違規違紀加重農民負擔案件的查處;以及農村承包經營活動的指導;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的調解與仲裁等工作。(三)財務審計科。負責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財務管理與審計監督。承擔農村財務工作指導與制度建設;農村集體資產評估;農村財務審計;農民負擔專項審計等工作。
地址:荊州市荊州區荊東路54號(原行署大院內)
荊州市農業執法大隊
為認真履行農業行政執法職能,克服荊州城區農業多層執法體制存在的弊端,切實維護有關農資生產、經營者和農民的合法權益,在荊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荊州市編委於2003 年12月31日行文(荊編[2003]60號)以荊州市種子管理站、植物檢疫站、農葯監督管理站為基礎,將荊州區、沙市區農業執法單位整體上收後,組建成立了荊州市農業執法支隊。支隊對外加掛荊州市種子管理站、荊州市植物檢疫站牌子。
荊州市農業執法支隊隸屬市農業局管理,機構級別相當副縣級。荊州市農業執法支隊人員經費納入市財政全額預算。支隊內設辦公室、財務科、市場監督管理科、品種管理科、檢驗檢疫科(荊州市農資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和荊州、沙市兩個直屬大隊。到目前為止,支隊的改革工作已全部到位,執法人員實行了全員競爭上崗。支隊現有幹部職工78人。支隊領導成員6名,其中:1名支隊長,3名副支隊長,1名紀檢委員,1名工會主席。支隊科級幹部11名。 支隊的主要工作職責是宣傳貫徹農業有關法律、法規和各項方針政策;指導全市農葯、種子、肥料、植物檢疫、農業環保、綠色食品等方面的執法管理工作;負責全市農業執法人員和有關農資生產、經營上崗人員的培訓、考試、考核;負責管理全市農資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範、審(認)定及推廣工作;負責荊州區、沙市區、荊州開發區、各農場管理區境內種子、農葯、肥料生產、經營許可(登記)證的審核、發放和植物檢疫;依法審查有關農資商品廣告;負責荊州市區兩級農業執法工作;調查、調解、處理本行政區域內及跨縣市的較大農資質量糾紛,依法查處農業違法案件;負責全市農資質量監督檢查、檢測、檢驗和委託鑒定工作;負責市區實施檢疫的植物及植物產品的檢疫工作;承辦上級交辦的其它工作。 新組建的荊州市農業執法支隊將在荊州市農業局黨委的統一領導下,按照農業執法「五公開、六規范、十不準」的要求,嚴格執法、文明執法、優質服務,塑造荊州農業執法的新形象。
荊州市農業執法支隊於2004年3月18日舉行掛牌儀式。
內設機構及職能:
辦公室:協助支隊領導處理日常工作,協調支隊政務工作;負責有關工作的上傳下達和檢查督辦;負責文書、信訪、統計、新聞宣傳、法制培訓、後勤服務等工作;負責人事、黨務、工資、職稱、思想政治及精神文明創建等工作。
財務科:負責支隊財務及資產、資金管理;監督財務制度執行;負責支隊項目申報和管理工作。
市場監督管理科:負責有關農資市場的監督與管理;承辦上級交辦、下級上報、橫向移送、跨區域及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案件;負責支隊農業執法案件的審理、案卷的收集、整理與歸檔工作;承辦聽證、復議及應訴案件的具體工作;辦理農業行政許可的相關事宜;依法審查有關農資商品廣告。
品種管理科:負責有關農資新品種引進、試驗、示範、審(認)定、推廣及農產品質量認證標志的管理工作。
檢驗檢疫科:負責有關農資質量監督檢測、檢驗和委託鑒定工作;負責應施檢疫的植物及植物產品的檢疫工作;辦理有關農資質量合格證的審核、發放與公告工作。
荊州大隊:負責小北門農資市場及荊州區范圍內的農業執法工作。
沙市大隊:負責沙市躍進路市場及沙市區范圍內的農業執法工作。
荊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荊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成立於1992年1月,屬正縣級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事業單位,主要職能是擔負全市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引進、試驗、示範推廣和對廣大農民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咨詢等服務工作。中心現有職工50人,其中3人退休,10人離職自謀職業,待崗9人,借調3人,在崗25人。中心全年開支130萬元,每年財政撥款僅20餘萬元,餘下部分主要靠企業創收。為了彌補經費不足,中心先後興辦了科技交流培訓部、農豐種子種苗、壯秧劑廠、廣源種業等企業。其中農豐種子種苗公司於2003年自行注銷;科技交流培訓部於2005年實行資產置換。目前,中心現有機關、廣源種業和壯秧劑廠三個機構和企業,履行部分農業技術推廣職能,主要從事種子,壯秧劑系列產品的生產和經營活動。

Ⅸ 武漢荊州發展的怎麼樣經濟方面等

三線城市肯定比不上二線城市,但是荊州比安徽的三線城市要好的多

Ⅹ 荊州經濟發展的優勢和不足怎樣提出自己的想法

我想關鍵是發展的思路,然後按照思路利用優勢和待進之處具體展開。

  1. 優勢內:地理區容委優越,承接「長三角」和「珠三角」,還是長江中游城市群之「宜荊荊」城市圈的核心城市之一;交通基礎設施便利;農產品豐富;非物質遺產豐富;人文教育資源充足;

  2. 待進:物流產業鏈需完善做強;信息知識服務業及其研發的商業轉化需加強;零售連鎖行業加強競爭,形成幾個大品牌;金融發展和創新待提升。

閱讀全文

與荊州經濟發展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