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經濟學是一門研究技術領域經濟問題和經濟規律,研究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是研究技術領域內資源的最佳配置,尋找技術與經濟的最佳結合以求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它主要是對下列各方面經濟活動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效果進行分析:各種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農業優良品種的選擇;各種工業原料、材料的選擇;能源的生產和供應;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的採用;各種標准和系列的制定;產品的造型和結構;生產的專業化、協作化和聯合化;企業規模、布局和結構;建設方式和建設周期的確定;各種交通、郵電、通訊方式的選擇和配合;環境污染防治方法;工藝條件和工藝參數的合理選擇;引進技術的合理選擇等等。[1]
中文名
技術經濟學
簡介
應用理論經濟學基本原理
具體內容
為國家和部門制定各種技術方案
目前研究現狀
攤子鋪得太大,比較散
快速
導航
研究
簡介
概念
技術經濟學是一門研究間辯證關系的新學科。它是從經濟角度研究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的再生產過程中即將採用的各種技術措施和技術方案的經濟效果的科學。技術經濟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將技術更好地應用於經濟建設,包括新技術和新產品的開發研製、各種資源的綜合利用、發展生產力的綜合論證。
技術經濟學研究的不是純技術,也不是純經濟,而是兩者之間的關系,即把技術與經濟結合起來進行研究,以選擇最佳技術方案。
當今中國社會,由於人力成本越來高,並且中國沿海一帶城市嚴重出現用工慌的問題,鄧小平同志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要更多的企業家擁有了科技創新的思維,更多的去了解新的科學技術,多了解科學經濟對生產銷售帶來的便利。
1.和經濟依據。
2.研究技術上的的最優方案。
3.研究並提出技術經濟效果的途徑。
研究對象
對技術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從各種不同版本和作者的技術經濟學專著中不難發現,這依然是一個爭論最多的問題。較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觀點有:
1.關系論,認為技術經濟學是研究技術與經濟的相互關系以達到兩者最佳配備的學科。
2.因素論,認為技術經濟學是研究技術因素與經濟因素最優結合的學科。
3.問題論,認為是研究生產、建設領域技術經濟問題的學科。這三個觀點顯然與20世紀80年代以來引進技術和加大建設項目投資的時代要求有關。
4.動因論,認為是研究如何合理、科學、有效的利用技術資源,使之成為經濟增長動力的學科。這反映了隨著經濟和技術的發展變化,進一步深入研究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理論的客觀需要。
5.效果論,認為技術經濟學研究技術活動的經濟效果。這顯然帶有學科初創時期對「大躍進」盲目建設不講經濟效果的反思。
6.綜合論(系統論),認為是研究技術、經濟、社會、生態、價值構成的大系統結構、功能及其規律的學科。這反映了希望在更廣泛的人類社會大系統中研究技術問題的願望。
結果
最近版本的技術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把技術經濟學的對象歸納為研究技術領域的經濟活動規律,經濟領域的技術發展規律,技術發展的內在規律三大領域。並把研究對象分為工程(項目)、企業、產業和國家四個層面的技術經濟問題,學科構成由基礎理論、基本方法以及理論方法的應用等三個方面。可以看作是對上述提法的歸納、揚棄和提高。
㈡ 誠信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
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建設,是一個包括道德核心和各種道德規范的龐大體系。這個體專系涵蓋屬了道德生活的所有方面,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三大領域中各種人倫關系的要求。在「二十字基本道德規范」中,更突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等10個基本規范。為什麼黨的十六大在闡述加強道德建設時又提出要「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呢?
誠實,即忠誠老實,就是忠於事物的本來面貌,不隱瞞自己的真實思想,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感情,不說謊,不作假,不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瞞別人。守信,就是講信用,講信譽,信守承諾,忠實於自己承擔的義務,答應了別人的事一定要去做。忠誠地履行自己承擔的義務是每一個現代公民應有的職業品質。
㈢ 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是基礎,農業是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基礎產業,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交通運輸業是國民經濟的先行官。
農業為通過培育動植物生產食品及工業原料的產業。農業屬於第一產業,研究農業的科學是農學。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獲得的產品是動植物本身.我們把利用動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各部門,統稱為農業。
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品。農業是人們利用動植物體的生活機能,把自然界的物質和能轉化為人類需要的產品的生產部門。
(3)經濟發展的地位擴展閱讀:
國家統計局24日發表的一份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稱,黨的十六大以來,在國家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帶動下,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農業增長方式加快轉變,現代農業深入發展,新農村建設順利推進,農村面貌加快改善,農村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報告顯示,2011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突破55000萬噸大關,達到57121萬噸,比2002年增產11415萬噸,增長25%。2004年至2011年糧食總產量實現連續八年增產,2007年至2011年糧食總產量連續5年超5億噸,標志著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躍上新台階。
同時,經濟作物全面增產。2011年棉花產量659萬噸,比2002年增產167萬噸,增長34%。油料產量3307萬噸,比2002年增產410萬噸,增長14.1%。糖料產量12517萬噸,增產2224萬噸,增長21.6%。
蔬菜及食用菌產量67930萬噸,增產15069萬噸,增長28.5%。水果產量14083萬噸,增產7131萬噸,增長102.6%。
農民收入方面,報告指出,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增收渠道,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迅速。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長1.8倍,年均實際增長8.1%。
農村民生方面,2011年末全國農村公路(含縣道、鄉道、村道)里程達356.4萬公里,比2002年增長了1.7倍,全國通公路的鄉(鎮)佔全國鄉(鎮)總數的99.97%,通公路的建制村佔全國建制村總數的99.38%。
農村改水累計受益人口達到89972萬人;2011年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為69.2%,比2002年提高20.5個百分點;2011年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為36.2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9.7平方米,增長36.6%。
㈣ 當前中國的經濟發展在世界中的地位又多高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如何
中國的經濟發展是建立在對能源的消耗,對環境的污染,對外貿的依賴內上的。全世界的無技術容含量的生活消費品都是在中國製造的,madeinchina帶給國人驕傲,實際上是侮辱,就等於全世界的國家都不做的粗活都給中國人做了,實際上是剝削我們中國的廉價勞工,這種經濟發展沒有將來。因為我們國家的高技術含量的製造業都要給外國的專利費,什麼技術都是引進的,我們沒有科研能力。 這是很致命的1.需要創立完善的市場經濟,打破個地區的封鎖壟斷!2.增強創新能力,提高自主製造能力!打造民族品牌!3.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污染!4.提高科學技術,增強科技實力
㈤ 中國在當今世界的地位和作用
當代中國對國際的影響與日俱增,在國際事務中地位與作用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內中國在世容界舞台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的騰飛離不開世界,同樣世界的發展也不能離開中國。中國的國際地位可以概括為:在全球范圍,尤其對於周邊的地區,中國是越來越重要的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大國。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我們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政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決維護和平、反對戰爭。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我們人口眾多、幅員遼闊。中國作為世界第三領土大國和第一人口大國,既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又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處理重大國際事務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國是一個在全球范圍內有重要影響的國家。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在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不同領域具有綜合實力或潛力的國家之一。
㈥ 圖書館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是什麼意思
康科德以盛產花崗岩著名,全國許多重要建築都採用這里出產的花崗岩,如州議會大廈版、首都的國會圖權書館等。在早期城市的發展中,印刷工業、傢具生產、馬車製做等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十分發達;康科德傢具、印刷品以及花崗岩久負盛名。到了19世紀末,康科德成為地區鐵路樞紐,鐵路運輸以及各類維修商店在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此外紡織業也很發達。20世紀後,城市經濟向多元化轉化,電器、皮革、半導體、工業設備製造、乳製品、印刷業、醫療健康、保險、教育、政府等,分別在經濟中起到重要作用。
㈦ 縣域經濟的經濟地位
縣域經濟與城市經濟都是區域經濟。縣域經濟的基礎是區域內的自然資源,而城市經濟的發展主要靠資金、技術和人才。中國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國,為了加快國民經濟工業化與城市化,長期採取了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的經濟政策。縣域經濟為城市經濟提供了巨大的資金、土地、勞動力等資源,城市經濟在縣域經濟的搖籃中發育、成長。
據統計,1950—1978年,國家通過工農產品剪刀差的形式,每年提取農業剩餘凈額155億元,用於城市與工業發展。1979—1997年,每年凈提取811億元,是改革前的5.2倍;國家和城市又從農村拿走土地2億7千萬畝,用於城區擴容、修建工廠和開發區,這筆土地以極低的價格從農民手中買走,中間被國家汲取6—10萬億元以上的剪刀差。 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保證;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目的,並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條件。
縣域經濟是縣域社會的脊樑。縣域經濟作為一種市場經濟,一方面,不斷剝離家庭的種種職能;另一方面,要求社會更好地承擔撫養教育、贍養老人等職能。一方面,合力抗衡政治專制;另一方面,要求實行政治民主。一方面,千方百計提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面,要求科學技術為經濟建設提供持久不竭的強大動力。然而,教育科學、社會保障、政治民主的發展,都需要經濟發展來支撐;離開縣域經濟的發展,縣域社會發展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㈧ 發展中國家在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是什麼
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格局國際分工的低端從事資源類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 的生產。
國際分工格局事關一個國家的發展空間和發展定位,其演進趨勢自然會引起人們的密切關注,已有不少文獻對國際分工的深化及變動做出了分析。事實上,當代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分工體系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1.傳統的垂直型分工正向混合型分工轉變,呈現出產業間分工、產業內分工與產品內分工並存的多層次的嶄新格局產業間分工。國際分工在不同產業間進行,主要特徵是發展中國家從事資源類初級產品的生產,發達國家從事製成品的生產;或者是發展中國家從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如玩具、鞋帽等,屬於製造業的低端產品;發達國家從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如機械、電子等,屬於製造業的高端產品。在這種分工格局中,產業邊界是清晰的,形成以垂直分工為特徵的國際分工合作體系。
產業內分工。國際分工依據同一產業內部產業鏈條的不同環節來進行,具體而言,產業鏈條可以分為三大環節:一是技術環節,包括研究與開發、創意設計、生產及加工技術的提高和技術培訓等分環節;二是生產環節,包括後勤采購、母板生產、系統生產、終端加工、測試、質量控制、包裝和庫存管理等分環節;三是營銷環節,包括分銷物流、批發及零售、廣告、品牌管理及售後服務等分環節。經歷了多年的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發達國家逐漸著力於研發和品牌營銷,控制核心技術和經營技巧,而把加工製造環節轉移出去,生產結構呈現出典型的「啞鈴」型;而發展中國家則在全球價值鏈條中,尋求自己的發展空間,明確自己的發展定位,承接著這種產業環節轉移,著力於加工製造環節。如耐克公司是一個典型的微觀案例。耐克公司掌握產品設計、關鍵技術,授權越南、中國等國外生產廠商按其產品規格、技術標准生產產品,自己則在全球建立營銷網路,進行產品的廣告宣傳與銷售及提供售後服務。
㈨ 國有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在國民經濟的關鍵領域和重要部門中處於支配地位,為確保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發揮著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