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日本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日本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1-19 00:02:19

『壹』 大國崛起(日本)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百字左右)

日本的崛起可以刺激中國,但當他強大時又對中國產生戰爭

『貳』 日本泡沫經濟發展始末,對中國經濟發展有什麼啟示

日本泡沫經濟是日本在19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出現的一種日本經濟現象。根據不同的經濟指標,這段 時期的長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間的4年零3個月的時期。這是日本戰後僅次於60年代後期的經濟高速發展之後的第二次大發展時期。 這次經濟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機活動的支撐,因此隨著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經濟出現大倒退,此後進入了平成大蕭條時期。
1、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經濟強國(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廣場協議」。此後,日元迅速升值。當時的匯率從1美元兌24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後的1美元兌120日元。由於匯率的劇烈變動,由美國國債組成的資產發生賬面虧損,因此大量資金為了躲避匯率風險而進入日本國內市場。當時日本政府為了補貼因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擊的出口產業,開始實行金融緩和政策,於是產生了過剩的流通資金。
2、從1970年代後期開始,日本的銀行煩惱於向優良製造業企業的融資案件,於是開始傾向於向不動產、零售業、個人住宅等融資。1980年代以來,全球性的通貨緊縮形成了股票市場的上升通道。
3、1989年,日本泡沫經濟迎來了最高峰。當時日本各項經濟指標達到了空前的高水平,但是由於資產價格上升無法得到實業的支撐,所謂泡沫經濟開始走下坡路。
4、1990年3月,日本大藏省發布《關於控制土地相關融資的規定》,對土地金融進行總量控制,這一人為的急剎車導致了本已走向自然衰退的泡沫經濟加速下落,並導致支撐日本經濟核心的長期信用體系陷入崩潰。此後,日本銀行也採取金融緊縮的政策,進一步導致了泡沫的破裂。
1989年12月29日,日經平均股價達到最高38915.87點,此後開始下跌,土地價格也在1991年左右開始下跌,泡沫經濟開始正式破裂。到了1992年3月,日經平均股價跌破2萬點,僅達到1989年最高點的一半,8月,進一步下跌到14000點左右。大量帳面資產在短短的一兩年間化為烏有。由於土地價格也急速下跌,由土地作擔保的貸款也出現了極大風險。當時日本各大銀行的不良貸款紛紛暴露,對日本金融造成了嚴重打擊。
啟示:
1、日本在對其80年代後期發生的泡沫經濟的反省中認識到,CPI的變動對泡沫經濟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這對我們國家經濟發展決策有借鑒意義。
2、重視實業與產業平衡發展,防範金融風險。
3、重視匯率與國際收支平衡。

『叄』 中國改革開放對日本經濟的間接影響

1978年底,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此後中日貿易快速發展。1978~1991年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起步階段,同時也是日本大力推進出口市場和能源進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的重要時期以及日本企業積極開拓、尋求新興市場的時期。目前,學術界鮮有從政策角度全面系統探討此時期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對中日貿易關系影響的相關研究。本文擬從日本政府對華貿易政策調整、日本企業對華戰略轉變、日本對外貿易格局變化三個層面加以闡述。

一、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及對日外交

1978年底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將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之後黨和政府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從1978年底開始,在農村開展了以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中心的一系列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束縛農業生產力發展的管理體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82年中共中央批轉了《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指出應健全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1]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要求在1984年底前大體完成建立鄉政府的工作。[2]農村改革取得突破後,迫切需要將改革的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1](pp.344~361)此次全會以後,展開了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一是進一步增強企業特別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的活力,使它們真正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繼續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和多種經營方式;進一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二是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的商品市場,逐步完善市場體系;有步驟地開拓和建立資金市場、技術市場與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三是國家對企業的管理逐步由直接控制為主轉向間接控制為主,建立新的社會主義宏觀經濟管理制度。[3]

在上述改革的同時,國家實行對外開放,按照平等互利原則擴大對外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報告,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特區。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福建兩省會議紀要》,正式將「特區」定名為「經濟特區」。[4]1983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又批轉了《加快海南島開發建設問題討論紀要》,給予海南行政區較多的自主權,以加快海南島的開發建設。[5]1984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批轉〈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紀要〉的通知》,指出要進一步開放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和北海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1月,國務院又召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座談會,會議決定,先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繼而將遼東半島、膠東半島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以加速沿海經濟的發展,從而帶動內地經濟發展。[1](pp.323,364~365)

這些改革和開放政策,不僅使中國由封閉走向開放,而且也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逐步顯現。如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和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促進了農村的經濟發展,提高了農民的購買力;通過擴大企業自主權,允許企業自產自銷部分產品和實現利潤留成,以及打破城鄉分割和地區封鎖,疏通流通渠道等,擴大了國內市場。穩定成長、開放的中國市場對世界各國都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與此同時,改革開放有利於中國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也為外國企業提供了商機。

與改革開放政策相適應,中國的外交政策也做出相應的調整。要發展經濟、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就需要從國外引進資金和技術,發展國際貿易,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而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經濟發達、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發展與日本相互合作、平等互利的經濟關系,對中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十分必要。

政治上加深相互理解1978年8月,《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簽訂為改革開放後中日友好合作關系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鄧小平在歡迎日本首相福田赳夫的宴會上指出:《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締結,「必將為進一步加強中日友好,擴大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交流,開辟更加廣闊的前景」,「將對維護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安全產生積極的影響」。[6]1979年2月,鄧小平訪日,與首相大平正芳進行了廣泛的交談,進一步加深了兩國的相互理解。12月,華國鋒在會見訪華的大平正芳時表示:「中日兩國更加堅實地、富有成效地擴大和發展友好合作關系,既符合中日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亞洲和世界和平事業的需要。」[7]

經濟上按照平等互利原則發展同日本的經濟技術合作1978年10月,鄧小平訪問日本時,闡明了中國要實現四個現代化,表達了要向日本等發達國家學習的意願以及對實現四個現代化的自信,並認為「需要大量引進日本的科學技術和資金」[8]。1979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鄧穎超在訪日期間廣泛接觸日本政界、經濟界和文化界人士,在日本經濟團體舉行的酒會上,她指出: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同時也要積極學習和借鑒外國的一切先進的東西。你們工業發達,技術先進,在企業管理上也有豐富的經驗,我們願意向你們學習。我們兩國在經濟、技術領域里的交流和合作,是大有可為的」。[9]1980年5月,華國鋒在訪日時指出:「我們兩國的合作具有互通有無、互為補充、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有利條件,兩國的合作道路將會越走越寬廣。」[10]1982年5月,中國領導人在訪日時進一步用中國古語「天時、地利、人和」來形容中日兩國經濟合作的有利條件,同時提出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長期穩定地發展兩國經濟關系的三項原則。[11]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對上述三項原則又補充了「相互信賴」,成為四項原則

『肆』 目前日本經濟是否受中國影響

目前日本來經濟和中國經濟自是互相影響。現在世界各國的經濟已形成了「全球相互依賴」的經濟格局(經濟全球化多極化、國際化、地域化、一超多強),經濟全球化發展促進了國際資金、貨物、技術和服務的大流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界市場形成。日本經濟實力是很強的,所以從經濟發展角度說,中國離不開日本,日本也離不開中國。所以日本經濟、中國經濟是互相影響的。

『伍』 中國對日本的經濟影響有多大

前提是如果

中國加上香港特區是日本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如果中國禁絕日貨呵呵·問題很嚴重 中國也會受影響·日本在中國投資了大量的工廠 那這些人也要失業的·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是不可能禁絕日貨

『陸』 如果日本經濟垮掉對中國的影響

可以說,沒法估計。
日本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力是雄厚的,而且對世界經回濟影響很答廣。中國離開日本的話,將會明顯出現經濟下滑,因為日貨中有很多東西都是國內老百姓日用的,中國的對外貿易企業也會受到日本影響。

『柒』 日本這次大地震對中國經濟有什麼影響

日本地震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是很大。
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直接方面,日本遭受地震巨大損失,會增加對救災物質的需求,災後重建,也將給中國提供一些機會。但是,由於日本經濟下滑,會影響到消費,消費下降,中國出口到日本的消費品也會減少(包括農產品)。
2、間接方面,在短期內,由於受日本預期石油消費減少的影響,石油價格會下跌,這會給同為石油主要進口國的中國帶來利好消息。另外,由於地震引起資金向日本流動,會帶動日元在短期內升值,影響到日本出口,會使得中國的出口獲得較好的機會。在長期內,由於日本經濟下滑,可能帶來日元長期的貶值,而且可能是較快的貶值,這將使日本出口增強,使中國出口受阻。
3、另外,由於日本地震使日本經濟下滑,使得整個世界的經濟復甦受到影響,世界經濟會調低預期,這不僅會使石油價格繼續下降(有利中國),但也會世界經濟發展的大環境變差,這會打擊到中國的出口。
4、金融方面,由於日本未來經濟走軟,日本赤字加大,日本信用出現危機,日本的國債肯定要貶值,中國執有不少的日本國債,這會有很大損失的。另外,日本股市下跌,日元長期走軟,也會給中國經濟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但是,作為同為亞洲重要經濟的兩個國家,日本的走弱,有利於中國發揮好自己的主導作用,成為亞洲經濟的主導者,使人民幣更多地承擔起國際貨幣的作用。從這一方面來看,又是比較有利的。
總之,日本大地震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好有壞,我的判斷是總體利好。(我沒有興災樂禍的意思,只是現實分析)

『捌』 日本經濟的崛起對中國的影響

不是專業人士,自己感覺說
日本典型的經濟強化政治再強化軍事,經濟的崛起必專然帶動政治和軍事屬上的一系列強硬舉動,這些對我們都不利
另外我們中國應該在推行東亞的一體化進程,我們是要當領導者,而日本崛起後一定會向其他亞洲國家施行影響力,影響我們在這個即將成型的經濟圈內的主導地位,不僅加大我們達成目的的成本,更重要的是,他有可能會野心膨脹的提出更過分的要求
一個崛起的日本也意味著我們的經濟在走向世界的時候又多了一個敵人,在電子等產業趕上世界前列的步伐又會減慢下來
總之對我們沒什麼好處,如果有,就是他們的錢多了,消費也就多,對我們的原材料和勞動力以及生活消費品的需求量會更大,不過這對我們是丟了西瓜減芝麻吧,寧願日本經濟就一直萎靡下去。。。個人隨便寫的對錯勿噴。。。

『玖』 日本對中國經濟影響

日本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對象,如果徹底斷交對我們國家的國民經濟是毀滅性的打擊!

閱讀全文

與日本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