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點:城市規模大,人口多;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出現了功能比較完備的飲食、內娛樂、服務設施容和場所。(3分)
原因: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大量產品投放市場;政府商業管制松動;政治中心的影響;地處汴河沿岸,交通便利。(4分)
(2)同:都認為宋朝發生了商業革命。
異:前者認為宋朝開始具備近代世界的特徵。後者認為宋朝的商業革命沒有把中國引向近代社會。(5分)
Ⅱ 中國歷史上城市變化的一個轉折點是在什麼朝代
一、唐宋的坊、市制度及變化
1、「坊」和「市」的概念。
坊是指城裡的居民住宅區。市在宋以前,縣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主要用於貨物聚散和商品交易。四周有圍牆,與居民嚴格分開。
2、發展的歷程及變化。
在秦朝的時候,就制定了管理「市」的法律;漢朝每個城市都有專供貿易的市,據說在都城長安東西「市」就有九處以上。
唐代「市」的形制建設更加規整方正,而且還建立了完備的市署官吏系統,對市場進行管理。唐代的長安設東西兩市,僅東市就有二百二十行。《舊唐書·職官三》言兩京諸市各有市令一人,丞二人,錄事一人,府三人,史七人,典事三人,掌固一人。唐政府對市場的管理主要有三方面,管理交易、平準物價和定時貿易。
唐後期,坊和市的界限逐漸被打破,商業活動逐漸擴展到市以外的區域,揚州、汴州等大城市出現了夜市,不再嚴格執行坊市分開、日落閉市等制度。除了都市的商業外,農村集市貿易業發展起來,為了商業服務的櫃房和飛錢相繼問世。
宋初仍沿襲唐代在城市中實行封閉性的坊市制,除在空間上對居民區和商業區嚴格區分外,還在時間上對居民的生活和經濟活動給予限制。但在商品經濟沖擊下,政府不得不作出讓步。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詔令開封府三鼓以後不禁夜市,百姓在三更前可以外出行走。宋太宗時期出現侵街現象,臨街設邸店的事情時有發生,政府禁不勝禁。宋仁宗景佑年間(1034-1038年),允許臨街開設邸店,商人只要納稅就可以到處開設商店。熙寧年間(1068-1077年),開封府的鼓樓已不再擊鼓,京師的警衛也不再執行夜巡制度。政府禁令鬆弛,阻礙商品交換和限制生活自由的坊牆紛紛被推倒或拆除,封閉式的坊市制徹底崩潰,開放型的城市新格局逐漸形成:居民住宅可以直接臨街開門,商店也不再受市的制約,城市成為擴大化的市,商店、作坊和住宅區混和的新型街道出現。出現各種不同類型的集市。唐朝時農村出現的集市,北宋擴大,在城郊和鄉村的「草市」廣泛興起且更加普遍;全國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市鎮,最著名的四大商業名鎮是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和朱仙鎮。早市和夜市晝夜相接。
二、城市的發展變化
1、春秋戰國時期的城市及變化。
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封國建邦,以屏周藩」。吸走後期,各有差異的築城規制漸遭破壞。春秋時期,各諸侯國舊城增修擴充和新城建造蔚然成風,新建的城市從規模上超過東周的都城。進入戰國時期,政治上兼並戰爭愈加劇烈,七雄爭霸的局面最後形成。經濟上,鐵器的廣泛使用和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繁榮及人口的大量增長。城市的空前發達與性質的轉變是這二者交互作用的直接結果。戰國時出現的新的類型的城市重要是郡縣城。形成了國、郡、縣、鄉等一套較為系統健全的統治機構。設縣之處必有城,城市之邑多為縣。
最突出地反映了春秋戰國之際城市性質的變化,即城市的構成由以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礎上的王城、相對獨立的諸侯國都及卿大夫采邑為主,變為以封建國家的都城及作為其股肱的地方行政管理機構——郡縣城為主。從三代以宮廟為核心的政治性都邑,到由主要作為政治中心的「城」和主要作為經濟中心的「郭」兩大部分共同組成城市,這是春秋戰國城市性質轉變的最根本性的標志之一。隨著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工商食官制度解體,私營工商業力量成長壯大。作為政治、軍事中心的城市,一般也是工商業發達的都市。擴大了的城市中產生了新的功能分區,位於郭內的閭里及工商業區擴展迅速。不少都城遺址如齊都臨淄、燕下都、秦都咸陽等都發現了若干大規模的手工業作坊。與之相應的是商品經濟的興盛發達,「市」已發展為城市個階層人們公開交換物品的場所。戰國時期的齊、燕、秦等國的都城都設有若干市。工商業的發達導致了城市經濟的興盛。至此,中國古代城市脫離了初始狀態,城市經濟和城市生活達到非常繁榮和集中的程度。可以說,把「城」與「市」凝為一體的城市是在此期開始出現的。
2、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城市的興衰變化。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隋朝開鑿了貫通南北以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唐時的交通四通八達,海上的「絲綢之路」以及江南經濟的發展;隋唐又是當時的歐亞的「文化圈」。所以隋唐初年的城市發展較快,出現了像長安那樣的國際大都市以及廣州那樣的港口城市。
唐末至五代十國時期,藩鎮割據,軍閥混戰。從城市結構和管理體制來講,坊市體制逐漸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周世宗顯德二年(955年)四月詔規定:官府於界內修築道路、倉場、營房,允許民間在道旁隨便營造房屋。新的街道制度已經形成。這一時期,城市興衰變化較大,軍事力量(如藩鎮)逐漸滲透到城市管理當中,坊市體制逐漸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開始向街市制發展。
唐代對街衢的管理主要體現在警衛、治安方面。以長安為例加以說明,負責長安城六街巡邏、警備任務的,是左右街使,隸屬於金吾衛系統,統稱金吾街使。街使之下,又於城門、坊角設武侯鋪。武侯鋪執行六街的巡邏、警備任務。
唐代對城市居民的生活有種種限制,如唐令規定一般百姓的住宅佔地面積,還規定了官員及庶人宅舍的營造等級,有時甚至對人際間的言語交流也加以限制。唐政府還很重視對城市環境的管理。在唐代皇帝的詔令中,有植樹綠化城市、保護城市環境的內容。唐代法律中也有保護城市環境的明確規定,坊市製成為一種成熟、完善的城市管理制度,在城市生活中發揮著作用。
坊市制崩潰以後,廂坊制代替坊市制,成為新的城市管理制度。
唐代的城市管理制度以相對封閉的坊市制為核心。坊市制的中心理念,即把城市中的居民生活和商業活動限制在一定的區域(坊與市)內,實行時間和空間上的雙重製約。唐代都城長安的外郭城,除坊與市之外,還存在著一些重要的空間區域,即街。因此,唐代城市的管理區域可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坊,二是市,三是街。這種分區管理的模式,是唐政府適應城市發展需要的產物。
唐代的坊統一以鼓聲為准,由坊正負責坊門的啟閉,違反規定就要受到處罰。夜晚全城街道實行嚴格宵禁,即便是官員也不例外。居民被固定在坊內封閉的空間里,不得破壞坊牆。
3、宋代城市的發展原因和變化。
宋代是我國封建經濟繼續發展時期。農業發展,手工業和商業非常發達;商品經濟繁榮,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經濟重心南移;城市經濟繁榮。宋代時期,「市」和「坊」的界限和限制崩潰。宋代在行政管理制度中,首先出現了以軍事管制為基礎的廂,後又形成了坊、廂、府州縣多級政體制,其次建立了軍巡制度,又增加了住房、服飾、日用等方面的等級規定,健全了防火、防盜、環境衛生、排水、交通等公共管理職能。
坊市制的崩潰和廂制的建立,是中國古代城市管理體制的重大變革。以街道地段為單位的城市管理取代小區式封閉型強制管理無疑是一種歷史的進步。宋代的街坊、廂坊,使城市成為一個開放的社會,隨著居民結構的平民化、多元化,城市文化取向與物質消費的世俗化,整個城市社會重心下移,城市呈現新的面貌,城市管理面臨諸多新問題。到南宋時期,開放型的新城市格局已在全國范圍內確立,這標志著中國城市格局從封閉古典型向開放近代型轉化,從此城市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宋以後,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坊牆紛紛被推倒或拆除,坊市制在時間和空間上都逐漸被打破,城市格局由封閉開始走向開放。
4、明清城市的發展原因和變化
明清時期,城市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加之區域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城鄉市場網路的體系的形成以及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等原因。這些都對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形成了挑戰,使得市民的生活觀念也發生了轉變,農村人口不斷走向城市,城市的規模也在擴大。明清時期的城市分三個層級:交通樞紐城市。例如上海、天津、廣州等。中等商業城鎮,例如:開封、洛陽等。農村集市。
5、我國古代城市的特點
城市的功能發生變化,對政治中心依賴性逐漸趨向生產性和商業性;政府的限制逐漸放鬆,但「重農抑商」的政策並沒有放棄;城市的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管理體制不斷的完善;城市的規模也在不斷的擴大;政治和經濟格局的變更影響城市的商業活動;江南城市的崛起和發展壯大。
總之,農業、手工業、商業以及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是城市形成的物質基礎;「坊」和「市"界限的打破和崩潰以及廂制的出現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政府的管理和建設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城市的發展和壯大歸根到底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
Ⅲ 為什麼不同歷史時期城市的區位會表現出不同的特徵
因為不同復歷史時期影制響城市形成和分布的因素不同。
比如古代沒有鐵路、公路等交通方式,城市則多沿河布局,河流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區位因素;
再比如古代的礦產開發較少,礦產城市少,工業革命後隨著礦產資源的大量開發和利用,形成大量的礦業城市,比如美國的匹茲堡、英國的伯明翰、中國的大慶和克拉瑪依等。
Ⅳ 北京歷史發展的四個時期及特點
史學界通常是把北京歷史分成四個大時期,十五個階段:
1,第一個時期(50多萬年前——公元前222年),是北京地區出現古代人類活動,到城市的起源和發展時期。在這個時期內,又可分成四個階段:
一、北京地區的古代人類活動階段,時間自50多萬年前至四千多年前,即通常所說的舊石器,新石器時代。從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算是屬於原始社會時期。這一階段,北京地區活躍著著名的「北京人」、「新洞人」、「山頂洞人」、「東胡林人」等北京先民,並留下了一系列的文化遺存。
二、夏商時期北京地區的方國階段,時間自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餘年。時屬青銅時代,人類社會也已進入奴隸社會時期。這時北京地區已出現臣屬於殷商的小國及其都邑——薊和燕。
三、西周、春秋時期的燕、薊古城階段,時間自公元前1000餘年至公元前475年。這一階段,北京地區出現了兩個西周的分封國——薊和燕。於是,北京成為西周王朝北方封國的統治中心,諸侯領地的中心。
四、戰國時期的燕都薊城階段,時間自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2年。這一階段,北京地區是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統治中心。,
2,第二個時期(公元前221——公元937年),是北京地區從封建統一國家的東北軍事重鎮,交通貿易樞紐到北部地區的多民族大城市時期。這個時期內,又可分成四個階段:
一、秦漢時期的燕地薊城階段,時間是從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20年。這一階段秦、漢(西漢、東漢)兩朝政府在北京地區設置郡(國)、州、縣等行政機構,北京成為中原封建王朝的北方軍事重鎮和交通貿易樞紐。
二、魏晉十六國北朝時期的幽州薊城階段,時間是從公元220年至公元581年。這一階段北京地區往往是北方封建割據勢力的盤踞中心,又常常是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中原的軍事前哨基地。
三、隋及唐前期的幽州階段,時間是從公元581年至755年,這一階段隋唐兩代政府大力營建這一地區,使幽州成為統一中原王朝控制下的北部地區的多民族大城市。
四、唐後期及五代時期的幽州階段,時間是從公元755年至937年。這一階段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封建王朝喪失了對幽州的控制,使這里成為了藩鎮割據的中心。
3,第三個時期(公元938——公元1949年),是北京在封建社會中後期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逐漸上升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時期。這個時期內,可分為七個階段:
一、遼代的南京(又稱燕京),時間是從公元938至公元1122年。這一階段燕京是遼代的陪都,是契丹人與漢人融合、凝聚的中心。
二、北宋的燕山府,時間是從公元1123年至公元1125年,這一階段燕山府是北京政府的北方邊郡,但中維持了不到三年就又歸於金人之手。
三、金代的中都,時間是從公元1126年至公元1215年。這一階段中都是金朝的皇都,是中國北半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四、元代的大都,時間是從公元1215年至公元1368年,這一階段大都是元朝的首都,是全國政治、經濟中心,也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五、明代的北平、北京,時間是從公元1318年至公元1644年,這一階段北京是明代的首都,全國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六、清代的京師,時間是從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1年。這一階段的京師是清朝的首都,也是中國從封建社會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演變過程中的全國統治中心。
七、民國時期的北京、北平,時間是從公元1912年至1949年,這一階段北京先為民國首都,
1928年6月以後,設北平特別市,直隸南京「國民政府」。,
4,第四個時期(公元1949年至今),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以上四個時期十五個階段基本囊括了北京從古至今的歷史概貌。這其中第四個時期由於以後開設的「當代北京」要講到,所以本課就不再涉及。前三個時期中,以第三個時期最為重要。原因很顯然,因為自遼以來北京逐漸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地位,職能作用都遠非前兩個時期所能比。因此,也是重點部分。
北京歷史悠久,內容十分豐富,初始接觸,甚至給人以紛繁駁雜之感。但還是有規律可尋的。總結起來,北京歷史有如下幾個基本特點。
總體上講,北京的歷史特點,離不開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和總體規律。但由於它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使得它又有自己獨有的特點。
(一)、文化源遠流長,歷史非常連貫,地位不斷遞升。由此又造成了北京歷史文化的豐富,厚重和區域特點非常鮮明。如我前面介紹的,北京從50多萬年前的「北京猿人」開始,到距今20萬年~10萬年的「新洞人」,再到距今一萬八千年的「山頂洞人」。新石器時期,又有東胡林人,上宅遺址和雪山文化。這些不同階段文化的連綿不斷,反映了人類在北京地區發源、成長、演進的連續過程。進入階段社會,北京又由方國中心,到北京重鎮,最後逐漸上升為陪都,北半個中國的都城,一直到全國的政治中心,這種既久遠又連貫,而且持續遞升的歷史特點,在我國其他古都的歷史上是少有的。
(二)、北京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大融合、大交匯之地,尤其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農業文化的交接地帶。這造成北京文化的豐富多彩,又造成北京歷史發展的復雜性和曲折性。北京處在我國南北兩大文化區——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農業文化的交接地帶。各民族長期在這里交融、匯合,所以這里民族矛盾、民族斗爭表現的十分突出。由此,一方面造成這一地區戰爭特點多,而且大多是民族戰爭,另一方面在戰或和之日,也正是各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之時。當然在南北文化的撞擊過程中,尤其是遼、金以後,由於北方少數族軍事力量強大,南進的政治目的明確,但其經濟方式相對落後,使得北京在政治、軍事地位上不斷上升,而經濟發展卻常常出現短期倒退,社會發展也呈現復雜性。
(三)、由於多民族文化的交匯和北方民族較之後期中原政權封閉性小,使北京文化有一個突出的優點:內容豐富、斑斕多彩、吸收力強、開放性大。但另一方面由於少數民族原來的文化層次較低,使北京文化又有一個突出的缺點:在中後期趨向膚淺。北京整個歷史文化的豐富、厚重,與中後期的粗放、膚淺;文化上的開放、寬容與政治上的專制主義特色,形成明顯的反差。這一特點與中原其地方古都(如西安、洛陽)也有很大區別。
(四)北京中後期政治、軍事地位的急劇上升,與它經濟發展的落後狀況極不相稱。北京在歷史上從來不是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但它軍事、政治地位的不斷上升又造成極大的經濟需要。這使得它對全國的經濟依賴性極大。這種突出的矛盾,也使得北京無論在經濟生活、城市建設、交通水利、人口和社會結構等方面形成不同一般中原古都的特殊需要和布局。如:
北京與周圍城鎮關系非常密切,這些城鎮擔負著軍事防禦、經濟補給等不同任務,於是在北京周圍形成一個「首都圈」,與北京形成一個相輔相成,共存共長的整體。這一特點在中原其他古都周圍並不明顯。
城市空間特徵是城市發展研究的主要內容。通過對北京發展歷史的分析,可看到北京城市發展的優勢在於其獨特的空間區位優勢、且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空間位置上的過渡性及政治地位的重要性,是北京城市空間的主要特徵,而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北京作為多民族政治與文化交融的邊緣與門戶的區位特徵,將有助於北京向國際化城市的發展。作為國都的北京,其空間區位與其它都城相比,既不位於大河流域的平原地區,也不是位置適中或靠近經濟發達的地區,糧食的供給一致困擾著城市的發展。但北京依據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多方位的銜接性而成為首都的首選區位。同時,還應注意到,對北京空間格局的認識應從發展的觀點出發。分析北京與中原文化間的關系和作用,分析北京的邊緣和門戶的含義及其對北京城市的發展的意義。
首先,北京處於中原文化與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交匯點,亦或是北京地處漢族文化的邊緣而承擔北方少數民族文化南下的門戶作用。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河寬厚的包容性,是任何一個民族所不能抗拒;而游牧民族的粗狂和質朴。也為兼收並容的漢族文化所賞識。因此,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性在北京得到完美的體現。這是其他任何一個城市所不具備的。
其次,民族矛盾始終是影響多民族國家的主要矛盾。中國的少數民族雖然眾多,自古就有北狄、南蠻、西戎、東夷之稱。
再者,中國北方和南方的矛盾不僅是政治矛盾中心與經濟中心分離的矛盾,最主要的是反映了北方文化與南方文化間的差異。
最後,北京的邊緣與門戶作用,在當代北京城市向國際化城市發展的進程中依然重要。中國東部地區在世界經濟與政治格局中處於世界核心區的邊緣,同時又處於中國的核心區,而北京作為首都,依據其城市發展的空間區位優勢,仍將處於城市發展的前沿。
從空間演變的角度來研究區域城市體系。個人認為,自秦漢開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地獄開發強度的提高,頻海地區社會經濟逐漸發達,因此,區域城市體系的格局呈現由山前向頻海延伸的過程。區域的空間布局的發展,必然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城市交通體系。城市交通體系的形成與城市區域體系的發展過程有著很重要的聯系。因此,2005年1月被正式批復《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提出建立郊區新城為核心的內容,以快速軌道交通為導向,實現軌道交通與土地利用空間布局協調發展,『『構建北京兩軸兩帶多中心」的城市空間結構。
再談談北京的建築的發展:北京建築的特點
歷史悠久 千年古都
北京先70人萬年前穴居在西南郊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中。近年王府井南口東方廣場工地發掘出#萬余年前古人類遺跡,在門頭溝東胡林村清水河畔的台地上發掘出距今2萬年左右的墓葬,證明此時北京先人已從山洞穴居進入河谷和平原地帶生活。
北京迄今考古發掘出最早的建築遺址為距今6000餘年的平谷北埝頭村10座殘存房址,平面呈橢圓形,周邊有木柱穴,內有夯土痕跡和朽木灰,為半地穴房屋。
北京最早建城於西周初年燕國,距今已)3000餘年,位於房山琉璃河董家林村,現仍保存古城牆、殉葬墓、車馬坑等,今建為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周、秦、漢、三國、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200多年中北京一直為北方軍事重鎮。公元)年,遼太宗將當時的幽州(今北京)定為陪都,稱南京,又稱燕京;)年金海陵王遷都燕京,改稱中都。位於右安門西玉林小區的金中都南城垣下水關遺址,今建為遼金城垣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元大都基本建成,今存北城垣和西城垣北端的土城已建為遺址公園。明清北京城建成後,紫禁城作為故宮博物院保存至今。
北京從遼代作為陪都建成燕京已有千年,從金代建成中都作為帝都已有很多年。建築遺產豐富技術進步顯著北京各個歷史時期都留下寶貴的文化遺存和文物建築,其數量之多、品位之高,在全國乃至世界均屬罕見。北京現有文物保護單位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的有:長城、明清故宮、北京猿人遺址、天壇、頤和園和明清皇家陵寢。北京古代建築以木結構為主,保存至今最早的為大葆台西漢墓的地下墓室,地上建築最早為建於西晉的潭柘寺。構造多採用抬梁式,昆明湖西北大船塢跨 (。重要建築外檐採用斗拱,兼有結構和裝飾功能。北京古代磚石結構主要用於地下陵墓(如明十三陵)、塔(如遼天寧寺塔)、城牆、古崖居和有特殊要求的建築(如皇史宬、鍾樓、齋宮)等。
北京近代建築以磚木結構為主,磚(石)牆、柱和木屋架、木樓板、木樓梯承重,外牆用磨磚對縫、磚雕、磚拱等;如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東交民民巷使館建築群、北京大學紅樓、清華學堂等。鋼筋混凝土技術於,"世紀初傳入北京,形成磚混結構和內框架、框架;其代表為未名湖燕園建築、清華大學早期建築和北京飯店中樓等。
2000年以來,北京當代建築迅猛發展。,學習蘇聯和東歐建築科學技術,走上了建築工業化道路,自力更生,完成國慶十周年十大建築和一大批工業、民用建築;一些領域已接近當時的國際水平;十年動亂擴大了差距,從1977年代中期開始,充分吸取國內外先進技術和理念,完成較大規模住房、教科文衛建築、旅遊飯店、辦公商業服務建築以及亞運會場館等建設;近年來,建築向高大精深和多功能、綜合性方向發展;
代住宅四合院是北京古代遺存庭院式住宅的代表,採用傳統木構架雙坡瓦屋面,典型
布局是在南北向主軸線上建坐北朝南的正房,前面建東西廂房和與正房相對的南房(倒座),以房屋後牆及院牆圍成封閉的宅院。較大的宅院沿主軸線布置成「一正兩廂」多進院;更大的宅院則有幾個多進院並列,並附有花園。現存的傳統四合院多為清代所建。
北京典型四合院住宅和胡同示意圖。
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東四六條崇禮住宅,建於清光緒年間,四合院建築群有三條中軸線分成三路三進院落,北為花園。西城區郭沫若故居、東城區府學胡同等一批有保存價值的四合院,分別列為全國和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近年在景山東街、什剎海沿岸等處,拆除舊房,建成一些新四合院,布局和外觀基本不變,但功能提高,材料設備更新。20世紀初,北京建成一批以!層磚木結構為主的西式住宅。例如位於東單東北的北極閣三條協和醫學院南院住宅區為地下層、地上為單元式住宅,屋頂設有通風窗;清華園內照瀾院等聯排平房住宅,每戶各有小院。
當然,在北京也能看到高樓聳立。這也是當代建築的一個顯著標志。
2008年的奧運會上鳥巢的這個建築可謂是讓國人驕傲,讓外國人贊美。這也代表著中國與時俱進的發展現狀。
Ⅳ 寫一篇歷史小短文,描述西歐封建社會時期某一著名城市的發展簡況
佛羅倫薩,義大利文Frienze的音譯(也譯作翡冷翠),位於義大利中部,是義大利著名的手工藝品(金銀製品、皮草、稻草紡織和製鞋等)和葡萄酒的生產地。1925年3月10日,我國著名詩人徐志摩曾到此,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翡冷翠一夜》。一座美麗的城市往往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種文化歷史的縮影——這是夕照下的佛羅倫薩給我最深刻的印象。
佛市的歷史雖可追溯到遙遠的埃特魯斯時代,但直到10世紀它仍只是一個農業小鎮。從11世紀開始,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先是這里的紀念建築日益興盛;12世紀這里的職業行會就已產生,被稱為「一個有條理的社會團體」;13世紀這里的經濟和人文發展進入一個鼎盛時期,不僅出現了早期的資本主義工業,而且宗教文化空前繁榮。僧侶們整天或是在修道院里吟詠贊美詩,或是在迴廊里不停地兜圈子,思考《聖經》上的故事。歷史已經證明,世界不可能沒有14—16世紀,14—16世紀不可能沒有佛羅倫薩。因為這個世紀是歐洲沖破最黑暗的中世紀封建禁錮走向資本主義民主自由的世紀,是佛羅倫薩引領席捲整個歐洲影響整個世界的文藝復興運動的世紀,是佛羅倫薩如日中天,光芒四射的世紀。
14世紀後半葉,資本主義工業的初級形態——手工業在佛羅倫薩出現。新興的資本主義的發展,要求沖破封建制度對生產力的束縛,要求打破基督教神學對人們精神的禁錮;1492年哥侖布發現美洲新大陸,1498年葡萄牙人繞過好望角開辟東方航線,中國、印度、阿拉伯的科學技術,特別是中國的火葯、指南針、造紙、印刷技術傳到歐洲,1453年土耳其攻佔拜占庭,東羅馬帝國滅亡,一大批學者攜古希臘學術成果逃到義大利,考古發掘出的許多古羅馬時期的藝術品,都證明了科學與人文主義真理。終於,一場不可避免的思想文化革命到來了。站在這種革命的前頭,首先站出來發難的便是佛羅倫薩人但丁。
在義大利,13世紀被稱為但丁的世紀。這位令佛羅倫薩人永遠驕傲的偉大詩人,從誕生的時代到家庭都註定了他命運多舛。他出生貴族,卻年幼喪母;他作戰英勇,卻在軍中難成大志;他自幼鍾情於青梅竹馬的貝亞德麗采,心愛的戀人卻匆匆早逝;他以滿腔熱血投入政治活動,卻不明不白地被掌權敵黨判終身流放,直到客死異鄉。飽經憂患和人世的倉桑無奈,促使但丁畢其14年精力,寫成了集中世紀神學、哲學和科學思想大成的文化巨著《神曲》。《神曲》不僅使但丁成為「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恩格斯語);甚至使得佛羅倫薩語由一種不起眼的地方語發展成為義大利的國語。然後是一大批耀眼的文化巨匠——卜伽丘、喬托、米開郎基羅、達芬奇和那菲爾等,在佛羅倫薩的涌現,請出他們中的任何一位,都足可以照亮世界藝術聖殿。他們的出現,使得佛羅倫薩像一顆耀眼的明珠,瞬間照亮了古老的羅馬帝國,照亮了歐洲,照亮了世界。
夕陽正漸漸向西邊的地平線靠近,眼前的佛羅倫薩漸漸變得朦朧。也許是夜幕將至,也許是導游講述的佛羅倫薩由倡盛到衰微的倉桑變遷,令我的心也不知不覺中變得沉甸灰暗起來。
在經歷了一段繁榮後,佛羅倫薩便走向衰微,其標志為瘟疫流行、經濟困難及原制衡政體的解體和被稱為SIGNORIA的梅家王朝的專政,以及後來極權王朝的被推翻,國家進入極端的平民專政。義大利著名歷史學家和作家馬基雅維里在他寫的《佛羅倫薩史》中,對佛市的衰微原因作了歷史的、客觀的、深入的剖析。他指出:內部分裂和喪失自由,是佛羅倫薩乃至整個義大利由盛及衰的根源。他認為,貴族與平民之間毫無節制的斗爭,並不斷衍生新的宗派;雙方總是走極端,破壞政治力量的均衡;法律不是在這種均衡中,在雙方爭吵基礎上制定出來的,而是勝利者單方面制定,淪為了幫派工具,犯輕罪的受到重處,犯重罪的得到獎勵;政治權力由一方獨占而不是各階層共享,社會失去公正。如此等等,社會的動盪和失敗者的鋌而走險就在所難免了。可以說,直到如今,佛市仍難恢復當初的興盛。
Ⅵ 歷史 影響中世紀歐洲和中國城市發展因素
僅從城市建設方面來回答:
1.西歐中世紀的城市是自發形成的——實行自然主義的非干預規劃
橫向比較,這點不同於同時代的我國的封建城市,完全受控於禮制的規劃理念,嚴格按照「營國制度」建造,無不體現著等級、尊卑、禮制和皇權至上的封建思想。而縱向比較,與古希臘、古羅馬古典城市以及之後的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唯理主義時期的絕對君權也是不同的,中世紀西歐城市的總體布局非常自然。究其差異原因,主要在於西歐中世紀是在政治上是農村(住在城堡里的封建領主)統治城市,城市極端破落,生產力極度薄弱,幾乎退回到了自給自足的農業自然經濟狀態。城市的選址和發展,自發地尋找地理位置優越的交通要處,或是依附於封建主的城堡和要塞,才能維系城市在這樣一個割據分裂、戰爭頻發的動盪時代生存。這樣的自發性也是後面幾個特徵的根本原因。
2.道路交通系統的不規則——追求有機和背後的內在秩序
不同於希臘和羅馬希波丹姆的規整道路網,開始呈現出環狀、放射狀的道路網,公共區與私人區也不想古典城市那樣嚴格地隔離。道路網常以教堂為中心發射出去,並形成蛛網狀的放射環狀道路系統。道路也是以人為尺度,所以塑造了城市優美肌理,它們就像有機生長的脈絡與血管一般,密布於整個城市中(如圖1)。而中世紀的西歐,已經奠定了大部分歷史類城市的格局(如圖2、3、4)。可以看出中世紀的城市在表面的雜亂背後不可掩飾地都流露著一種整體的、內在的有機秩序,所以中世紀城市的景觀給人的印象是非常統一而美麗的。
3.教堂占據著城市的中心位置——凸顯以教堂為核心的空間組織理念
由於中世紀的歐洲有統一而強大的教權,所以教堂往往以龐大的體積和超出一切的高度,控制著整個城市的整體布局。而在教堂前面也會有城市中唯一一個較大的開放空間——教堂廣場,而成為市民集會、狂歡和從事各種文娛活動的中心場所。正因為有教堂的控制,才形成了西歐城市優美而有秩序的天際線,這一點在法國的聖密啟爾山城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Ⅶ 我國城市中"前市後坊"格局形成於哪一歷史時期
南宋抄開創了古代中國襲商品經濟發展的新時代。南宋繼續「農商並重」的國策,出現臨安、成都等全國性的著名商業大都市和形成四通八達的商業網路,沖破了長期以來「市」、「坊」分離的封閉式坊市制度,出現了住宅與店肆混合的「市坊合一」商業格局。南宋商品交易規模龐大,商稅加專賣收益超過農業稅的收入,改變了宋以前歷代王朝農業稅賦佔主要地位的局面。
Ⅷ 中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城市發展總體演變特徵
中國古代城市的興起過程中,主要原因還是政治因素,因為生產的發展,使得部分統治階級分子可以脫離繁重的農業生產而成為社會中的特殊群體.這個群體享有享受較高層次的生活的特權.這就要求一部分普通勞動者也須脫離體力勞動來從事為這個群體所所需服務的行業.從這點來看,城市的出現不是因為生產的集中而形成的,城市並不是作為一個獨立經濟主體而存在的.城市經濟作為農業經濟的附庸的地位並沒有改變,也不可能沖破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統一性.中國古代城市是作為封建政權控制中樞而存在的.因此,從這點來說,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與政治的聯系是很牢固的.它始終是以消費為主的,生產極少.盡管在封建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這種狀況的程度有所減輕.但它始終沒有能夠走出這個禁區.
中國古代的城市,最早是以作為全國性的或地區性的政治中心而出現的.禹時就在有崇氏部落的中民所在地嵩山之陽建立了都城---陽城,後又遷往陽翟.前者在今天河南省登封千成鎮壓,後者在今天河南省禹州市,都地處潁水上游,西連洛伊,東臨河濟,南望淮上,既是中原地區的中心地帶,也便於控制東南地區的都國或部落.史書更是記載」三公設險以守其國」.說明早期城市的出現,是統治階級為維護自己經濟利益和政治要求的產物.在原始末期,」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而韓非子更說,」舜逼堯, 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代紂,此四王者,皆人臣弒其君也」.這些都表明強力實際上是爭奪權力斗爭中最有力量的手段.因此,城市在最初出現的時候,只是一個維護王權的軍事堡壘.進入階級社會後,它更是作為權力的象徵而存在.如<<詩.瞻仰>>諷刺周幽王因寵褒姒而亡國時說,」哲夫成城,哲婦傾城」.直接以城的存亡來表示國的興亡.而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間」強凌弱,眾暴寡」,因而」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在這一段時間內,戰爭連綿,無論是極力修建新城或是改造舊城,都是出於進攻或防守的目的,結果極大地促進了城市的興盛和發展.因此,這一階段,城市的作用很大一部分的作用都是取決於軍事的需要,成為王權的堡壘. 同時,也因為城市成為王權的堡壘,在一定程度上象徵著王權的威嚴.因此,對城市的修建有著極為嚴格的制度.城市的規模,式樣也就體現了其地位的等級,不可僭越.即所謂的王制.為了使」小不得僭大,賤不得逾貴」,因此所有建築物的地點,面積,城牆高度,城門數量,建築物種類,市場的位置,道路寬狹等,都有一定的制度.鄭祭仲對鄭伯說,」都城過百雉,國之害,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這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很顯然,這里的都是應是應是諸侯的都邑.這是出於諸侯對王權威脅的擔憂.而在周朝,這種規定也極為明顯嚴格.史載」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城市千六百二十丈,郛方七十二里」,在周的計量單位中,一里等於一百八十丈,所以千六百六十丈則為九里,則是為天子之城,即王都為為方九里.<<尚書大傳>>中說道,」左者百里之國為九里」.同時,周制規定,」宮三里,城九里,郭二十七里」.這種呈等比數列的規定,使得城顯得整齊勻稱,說明營建都邑是依照一定的制定來進行的.也說明了城市在其出現的最初階段,它對農業的依賴程度是非常深的,但是它卻不能為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動力.唐時的長安,它的建築則主要體現了皇權的威嚴.城內有宮城和皇城之分,而大明宮則更是體現了這種現象.大明宮建築在一個山坡上,約有一百餘階,後來就成為皇帝接見群臣的地方.充分地體現皇帝的權威.
另一個特點,則是城市大都建立在河流或海濱處,這個現象出現的原因就是在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情況下,作為消費中心而存在的城市,大量的生活必需品都是靠農村提供,而這種運輸所需要的運輸力,在當時條件下,無外乎是人力和畜力,以及水運.前者在消耗是極為大的,不可能進行大規模的長途運輸.而水運則體現了這種運輸量大,費用低廉的要求.如果沒有農村的提供以及運輸的保障,城市自身的發展生存是無法想像的.因此,無論是早期的國都,還是後來的諸侯國都城,大都是處於是河濱處.水運的優勢是陸運是無法比擬的.但是,作為一個大陸國家,城市作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中心而存在,陸路交通也是極為重要的.春秋戰國時期,魏,趙,齊等國之間有」午道」相通.東方各國到西邊的秦有成皋沿黃河至函谷關的成皋之路.秦為了加強與蜀地的聯系,還新辟了金牛道.這些城市間的,地區間的交通線沿線,又相繼出現了一些城市.而在一些作為交通樞紐而存在的城市,則經濟活動較為頻繁.如雒邑位於秦,齊,楚,趙間縱橫交錯的地方,被稱為」天下之朝市」.當然,這些城市的設置,都是統治階級為了維護統治階級利益而設置的.當然,也具有一定的交換作用,但是,官府的控制卻處處可見,如集市只能定期開放,等等.但是,即使陸路交通出現如此大的發展,但是,水運始終具有不可超越的優勢.即使是在封建經濟極為發達的隋朝,為了經濟的發展和對江南地區的控制,仍然不吝勞力來修建了大運河,而隋煬帝數次出遊江南,都是從水路.而唐的首都長安,因為森林亂砍亂伐從而導致黃河含沙量的大增,使得通過渭河到達長安的河道淤塞,從而導致了運輸的極為困難.當時有」牛錢運斗米」的說法.而作為十朝古都的長安,也因這個原因而再也沒有作都城.而在那些因手工業發達而形成的城市也是遵循著這個特點.這是因為,手工業品的製成品並不能直接作為手工勞動者直接的生活品,也只有通過交換來換取.而且有些手工業的生產本身就需要水.如以瓷器而聞名天下的景德鎮,以冶鐵業而著名的佛山鎮,都不可避免地依賴河流或海洋帶來的便利。
而宋代和元代,中國古代城市發展起了一些新的變化。宋太祖在開寶四年(971年),置市舶司於廣州。又陸續在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的板橋鎮(在今山東膠縣境內),秀州的華亭縣設置市舶司或市舶務,初時,其主管官員是知縣。元豐三年(1080年),開始設置專門的官員管理此事,其官員稱為提舉市舶司,主要職責就是「掌著貨海舶征榷貿易之事,以來遠人,通遠物」靖康之役之後,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此由北方轉向了南方。由於國家政治經濟力量以及地區政治力量的變化,從而導致了從西漢開始的絲綢之路衰落了。這種隔絕的狀態,必然要求有新的交通路線來打破這種隔絕的狀態。陸路既已阻滯,則只能從海路了。然而,前敘所設置的機構,除了因金佔領的密州外,其餘的全部存在,後又在澉浦(今浙江海鹽)設置了市舶場。而北宋滅亡之後,南宋政府偏安江南一隅,但是國家的花費並沒有減少。因此,在這里,發生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轉變。一改以前那種厚往薄來,「示以綏懷」的虛驕觀念。採取了注重經濟效益的務實政策,而這種務實政策也就要求南宋政府加強對城市的管理。同時,加大招徠外商的力度,,又在通商口岸設置了外商執行所.如在杭州有懷遠驛,明州,溫州,永州有來遠驛等.據<<嶺外代答>>,<<諸蕃志>>等史籍記載,當時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當時的中國通商.其中最遠的是層拔國,在今非洲中部的東海岸.這時候的城市也較前代和後代的明清有活力..宋元時期是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黃金時段,後在明代則又一改這種開放的態度.雖然唐後取消了坊市的界限,但是在明代起則開始實行坊廂制度.居民按坊編制,分區管理,」洪武十三年等起,取蘇浙等處上記掛四萬五千餘家填實京師,壯丁發各監局充役,余為編戶,置都城內外,俟有坊廂,上元坊廂百七十六類」. 北京城亦是按坊編制的.城內地方以坊為綱,西城坊凡五區,中城坊凡四,北城坊凡三,南歸城門外坊凡二,每坊鋪舍多寡,視廛居有差,總計坊凡十有三」. 這種制度的實施和禮法控制的加強,使得剛得到發展空間的中國古代城市又逐漸形成萎縮.宋朝較之前後代經濟的新明之氣就體現在這些方面.即使是在經濟比較發達,又比較開放的唐朝,也沒有這種新氣象,景龍元年十一月敕;諸非州縣之所,不得置市.與宋高祖的話,形成鮮明的對比.而後代的明清,更是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中國的城市的發展又走向了一個低落時期.
關於城市的定義,我國汗牛充棟的歷史文獻中有過許多解釋。我國古代的「城」與「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城,多是指四面圍以城牆、扼守交通要沖、具有防衛意義的軍事據點。「城,郭也,都邑之地,築此以資保障者也」 。市,指的使交易市場。「市,買賣所之也。」「貿、賈,市也」。可見,凡進行買賣的交易場所即為市。從古文文獻記載城與市的基本特徵看,城與市沒有必然的內在聯系,有城不一定就有市,相反,市場也不一定圍築牆垣。可見,最初的城或市,皆不包括復合名詞「城市」的概念。只是到了周代,隨著城或市的發展與變化,它們才逐漸含有「城市」的意義。即城市是一個人口集中、非農業各類產業發達、軍民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地區,通常是周圍地區的政治、經濟、交通與文化的中心。
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戰國至南北朝時期。此時期城市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因素的制約,故在此階段前期,即戰國至東漢末,當時我國歷史的政治局面是從分裂走向統一與穩定的時期,表現在城市的發展趨勢是由點的分散與狹小變化為點的相對集中與擴大。而後期,從東漢末至南北朝時,我國境內政權不是呈鼎立狀態,就是呈南北對峙或分裂局面,政治動亂持續,戰爭頻繁不斷,表現在城市的發展趨勢就是不穩定,許多城市的興衰具有政治、戰爭作用的突發性。另外,這一階段新興的城市還有手工業、商業貿易的發展,宗教的傳播等原因的推動。此外,隨著各個時期邊疆地區的持續開發,城市的地理空間分布更廣闊,在長江與珠江流域已出現了一些新的城市。但南方除少數大城市的發展水平逐漸接近北方外,黃淮流域的城市數量與發展水平仍居當時全國的主導地位。
城市的興起和發展是有其必然性的,但是,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形成、發展的歷史。這一時期我國城市的興起和發展有以下四種途徑:
一、由早期的侯國都邑發展而成的城市。這類城市歷史長、規模大,發展的條件,特別是人文主觀條件優越,如臨淄、曲阜、咸陽、邯鄲、大梁、薊、郢等。它們多在西周時已築城垣,盡管其早期規模小,城垣簡陋,但由於都城特殊的政治地位,能憑借諸侯國內人、財、物的全面支持,加上選擇城址時多考慮了其自然與經濟地理條件,而且即使在秦漢統一以後,它們中的多數雖失去了國家或政權政治中心的優勢,但仍是某一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因此,他們仍能維持其持續的發展,領先於當時全國城市發展的先進水平。
其二、由於郡縣治等地方政區的設置和統一推行,許多郡、州、縣治等地方政區治所逐漸形成城市,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這是因為,設治的地方多為一個地區的政治、軍事等的中心。如秦漢時濟北郡治博陽(今山東泰安)金城縣治(今甘肅蘭州)等,皆是最初作為地方政取得治所而逐漸發展為城市的。盡管由於自然環境和經濟地理條件等變遷,有些郡、縣治城以後衰落了,但大多數的郡、縣治城則自秦漢以來得到了持續的發展,甚至大多成為今天某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綜合中心,如商丘、石家莊等即是如此。秦漢時千餘個郡縣治所城市,特別是黃淮流域中原一帶的城市,基本是通過這一政治動因的途徑迅速形成而逐漸發展起來的。
其三,處於水陸交通樞紐或是河川渡口、江湖河海交匯點等的城邑,由於交通便利、交換頻繁,使人口、貨物聚集而發展起來的城市。這類城市經濟意義較為重要,因而發展快,也具有城市歷史長的特點。一些地方政區治所在選擇建城位置時也注意到了交通、水域等,因此,也屬於這一類型。如漢武帝征服匈奴奪取河西地區設置河西四郡以後,河西城市開始陸續興起。同時,由於河西走廊上東西交通頻繁,著名的「絲綢之路」上的河西城市不斷得到發展。其中以敦煌發展最為顯著,東漢時一度成為管轄西域的政治、經濟中心。其他如武威、張掖、酒泉等城市發展,作為東西交通的必經之路,其交通的暢通與否以及與西域貿易往來的密切程度是當時直接影響這里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當時的淮陽(今河南淮陽)、廣陵(今江蘇揚州)、江州(今重慶市)、臨湘(今湖南長沙)等城市無不是因濱水域靠要道而興旺發達起來。
其四,出於軍事目的在關隘要塞或邊防重地所築城邑發展而為城市的。一般來說,城邑都是出於政治、軍事目的而建築的防禦體系。但是出於軍事目的建造的城池和這坐城能否發展為城市並沒有必然的聯系。這些城有的在邑落居住地築起城垣,有的是在曠野重新築城,如秦漢時期的長城一線,就有許多像朔方(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臨沃(今內蒙古包頭)北輿(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以及九原、雲中、定襄等重要的關塞城市。這些城除了直接用於戰事的關隘防守以及軍隊駐扎外,在當時本地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下,大多數皆發展為或大或小的城市。
從上述戰國至南北朝時期城市興起和發展情況看,主要有四種途徑或四大因素:政治因素;自然條件;經濟、交通狀況;軍事需要。這四大因素中的前兩項決定城市興起、選址的大范圍、總地域,後兩項決定城市在大范圍內的具體位置。
第二階段,即從隋唐至清末時期,從時間上大致可把當時的城市史地沿革劃分為隋唐五代、遼宋金元和明清三個時期。
隋唐時期城市發展的原因除政治的再次大統一以外,大運河的開鑿,南方經濟的持續發展,海外貿易的興起、增多,茶葉及其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的影響等也是其重要因素。這是因為,上述原因不僅改善了長江與錢塘江流域和北方地區以及海外的交通聯系,促進了人口的流動和商業貿易的發展以及商品經濟的發達與繁榮,而且完全靠手工操作的密集型商品經濟生產吸引了大量勞動力在經濟發達的地區迅速聚集,促使南方地區人口密度不斷升高。因此,在運河兩岸、南方東南沿海、長江流域、湘鄂贛等地出現了一批新的城市,從而不斷地改變著城市發展及其地理分布的狀況,城市發展的重點區域開始由中原地區逐漸向江南地區轉移。但這時城市本身的發展還處於相對封閉的狀態,城市的內部結構仍是實行坊、市分開管理定製;並且這時城市的政治、軍事中心職能還比較明顯,相對的以工商業為主的城市還較少。五代十國時期城市發展的趨勢更體現了上述的各種特點。
遼宋金元時期,北方地區由於長期受戰亂的影響,不僅使原有的城市遭到了戰火的破壞,而且大量北方人口由於不堪忍受長期戰亂的痛苦再度大規模向南遷移;同時,宋王朝南渡,政治中心隨之南移,從而為集中全國人力、物力、財力以加速南方城市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另外,廣大南方地區自五代以來政治相對穩定,經濟持續發展,自六朝以來南方不斷的開發在經過兩宋數百年的發展後其經濟基礎更為雄厚,從而使南方地區城市的迅速發展具備了最基本的,亦是最重要的推動力;此外,南方優越的自然條件不斷得到廣泛的開發和利用,特別是縱橫如網的江河湖海,不僅為經濟的發展城市的建立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而且有利於內河航運和海外貿易的發達,貿易和貨物的轉運,使南方沿海地區和通往內地的交通線上的城市迅速發展,新的城市不斷興起。
正因為如此,這一時期城市發展的主要特點除上述江南已成為城市發展、分布的重點地區和以工商業為主的城市不斷增多,城市的工商業職能進一步加強、城市作為經濟中心的作用日益明顯外,至少還有兩點:
一、自宋代始,城市中臨街設店、坊、市合一的現象已普遍出現,坊市分離的管理定製開始崩潰,城市內部結構在城市發展中的這種變化已被宋代政府認可,並形成新的合理合法的管理制度。這是因為城市商業經濟的發展,市場太小以及坊、市分開設置的城市結構已成為城市發展的障礙,因此,打破坊、市嚴格分離的界限及其制度已成為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樣,商店、貨棧隨需要臨街而設,即可方便市民,又可無限擴展商業貿易場所,使商業經濟更加繁榮,增強城市街道、水系及其對外交通的意義,從而促進城市的迅速發展。宋都的開封、臨安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經濟商業中心。此外建康(今南京)、鄂州(今武昌)、蘇州、揚州、鎮江、廣州等,都是商業發達、坊市合一的大都會。
二、一些手工業與礦業等專業城鎮開始興起,並且成為我國城市發展史上城市體系中的一種新類型。當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達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在一些經濟作物種植較為普遍和集中加工以及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密集型的手工加工或礦產開發帶來了人口的大量聚集,推動了商業貿易的繁榮,因而在這些地區出現了許多以特種手工業加工或礦產開發為主的城鎮,如無錫(米市)景德鎮(瓷器製造)個舊(產錫)會澤(產銅)等。
明清兩代,城市發展的速度進一步加快,其整體水平不斷提高,城市的數量、規模、類型、結構、功能等,在這一時期都比以前有了顯著的發展和變化。當時,促進這種發展和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普遍提高,各業經濟的迅速發展,尤其是農業經濟內部結構的變化,及農業經濟商品化部分的不斷增長,從而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推動力,而城市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農業經濟商品化程度的擴大和加深。同時,明清時期社會的相對穩定與國家長期統一,國內外交通的發展及其各地聯系的進一步加強,人口的增多,特別是康乾時期人口的成倍增長及其向城鎮的聚集和開發邊遠地區所帶來的人口大量流動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當時城市的發展,並決定或反映出城市發展的新特點。
明清時期城市發展的特徵有:
一、自明代前期起,由於工商業經濟的迅速發展,從而促成了明清兩代工商業城鎮的大量涌現,出現了具有重要經濟意義的大批中小城鎮,推動了中國古代城市的迅速繁榮,構成了這一時期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從當時工商業城市發展的狀況來看,按其基本職能,主要可劃分為三種類型:
一類是以手工業為主的城市,它分布於商品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尤其是東南沿海一帶。隨著大量農業人口向工商業人口的轉化,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場的發展,因此,以手工業為主的專業城鎮大批增加。當時,江南的蘇州、杭州、松江、嘉興、湖州等均以發達的紡織業聞名全國。
另一類主要是作為國內較大的商業中心,其位置多分布於交通線上的樞紐地帶,特別是水運線上或水陸交匯點上。如長江沿岸的重慶、宜昌、江陵、九江等,尤其是今武漢三鎮之一的漢口,位於漢水入長江的交匯點上,由於有「九省通衢」之便,成為當時的「四大名鎮」之一,另外,運河兩岸的天津、滄州、臨清、揚州、淮安等也是遠近聞名的商業城鎮。
第三類是以對外貿易為主要職能的港口城市,這類城是多分布於東南沿海一帶便於海運的江河入海口上。其中主要由廣州、泉州、漳州、福州、寧波、潮州、太倉、上海等。在這些商業貿易中心市鎮,不僅貨物繁庶眾多,而且商賈雲集如織。
二、明清時期我國東北、西北、西南、東南等廣大邊境地區的城市興起和發展的區是相對加快,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古代城市發展完全不平衡的狀況、,這是明清時期城市發展的又一特徵。這是因為長期統一,邊疆行政中心治所於軍事重鎮的設置,以及人口的飛躍式增長和向邊疆地區的平衡流動等因素,加速了邊疆的開發,使其城市發展加快。如東北的璦琿、吉林、錦州等。因此,城市發展在經過明清長期的興盛以後,不僅當今所有的省會級城市在當時已經形成,而且絕大多數地縣級治所城邑也已經形成,從而奠定了我國現代城市分布的格局,在我國社會生活體系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理空間位置。
三、明清時期城市的設計、規劃、建築水平等大為提高,城市自身特別是京城的用地布局和道路系統不僅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而且能夠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把一些河湖水面組織到城市總平面中來,從而大大地豐富了城市面貌,同時使城市更具有安全感。當時,許多城市中仍有農田、水利設施即屬此類。這是明清時期城市發展的第三個特徵。這對以自然經濟為主、科學技術不甚發達時期城市的發展史尤為必要的。
正是由於城市及其城市工商業經濟不斷發展等原因的推動,從而敲響了中國古代專制社會沒落的喪鍾;社會經濟生活包括人們思想觀念也隨著發生了巨大的而深刻的變化,城市的物質條件和生活方式業愈加成為大多數人所虔心嚮往的東西;歷史也因此踏入了近代社會的門檻。
Ⅸ 歷史 概括秦漢到唐宋時期我國城市經濟發展的變化
從中國城市發展階段看:以宮殿城池階段為城市主體的秦漢時期,以坊市制度為標志的隋唐時期,以坊市合一、臨街設店為特徵的宋以後時期。從中國都城史角度看:中國都城在兩宋時期開始由中原型向近海型轉移。從城市規模看:以隋唐兩宋時期為界限,中國傳統城市規模達到頂峰。城市人口達到一二百萬。從城市布局、重心分布看:唐宋時期城市重心發生了由北向南的轉移。從城市觀念看:宋以後,突破牆的觀念界限,很多城市雖然人口增加使得城外居住了大批居民,但不再僅以擴建外城的方式把他們擴進來。南方市鎮、草市的興起,已經沖破圍牆的桎梏。從城市人口構成看:兩宋時期,市民階層逐漸興起,城市工商業人口比重加大。從城市文化結構看:市民文化是否成為宋以後城市文化的主流?主導?宋以後新興的文學藝術——說話、話本、元曲、雜劇、小說、曲藝、戲劇,都是因市民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士大夫也因城居而更接近市民階層。從不同角度審視唐宋城市變化,對研究中古時代城市應有很多啟發。
唐宋時期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高峰期,城市變化是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的集中表現,城市的數量、空間分布、職能和類型、人口數量和結構、人口流動、人口文化結構、城市網路體系、城市市場商品流通和商品結構的變化是城市變化乃至社會變化的集中反映。
唐宋時期也是城市歷史上人口流動頻率較高的時期,大量、頻繁的人口面向城市的單向流動是這一時期城市發展的顯著特徵。從考察商品經濟發展與城市變遷的互動關系人手,能進一步了解唐宋城市變遷過程的特點以及與城市生活各個層面及周邊生態環境變化之間的關系。
以都城社會為中心的研究,為不少學者所重視,以筆者管見,對研究進程影響比較大的有幾個代表性研究:1.以加藤繁《中國經濟史考證》為代表的城市社會經濟研究;2.以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為代表的都城制度綜合研究;3.以史念海「古都學」創立為起點的歷史學與歷史地理學的學科交叉研究;4.以妹尾達彥系列研究為代表的都城研究新空間(全球視野、禮儀空間、宇宙都城等)體系。此外,李孝聰的城市地域研究,榮新江的長安研究及綜述,辛德勇的歷史地理文獻釋讀考證等的多視角研究,閻文儒、李健超、楊鴻年等人對城市文獻考實性著作,城市史比較研究等,也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績。
從近幾年的研究側重點看:1.都城研究長盛不衰,新的研究熱潮不斷涌現。2.城市比較研究更為寬泛,不僅包括相關時代城市的比較,還從研究者的立場出發,關注城市研究的新課題。3.城市史研究已經全面展開,近幾年更重視對地下遺址遺跡的考察,諸如城池、宮闕、墓葬、窖藏等。文物與文獻的結合,考古與實地探察的結合,城市社會的研究重新成為關注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