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湖北省黃岡市禹王戶口轉黃州戶口有什麼要求
湖北省黃岡市禹王戶口轉黃州戶口,需要一定的條件,如結婚。需要當專事人身份證、屬結婚證、戶口本、個人申請書等材料,到湖北省黃岡市禹王相關派出所辦理遷移證,再到黃州店相關派出所辦理遷入手續。
《戶口登記條例》
第十條 公民遷出本戶口管轄區,由本人或者戶主在遷出前向戶口登記機關申報遷出登記,領取遷移證件,注民由農村遷往城市,必須持有城市勞動部門的錄用證明,學校的錄取證明,或者城市戶口登記機關的准予遷入的證明,向常住地戶口登記機關申請辦理遷出手續。
公民遷往邊防地區,必須經過常住地縣、市、市轄區公安機關批准。
⑵ 從黃岡禹王乘坐城際鐵路到武昌火車站該怎麼轉車
你好
很簡單,在禹王乘坐黃岡西站到武漢站的城際鐵路。
到了後再武漢站廣場做540公交車直達武昌火車站。
全程只要22元,很方便!
⑶ 請問湖北省黃岡市禹王街道是不是有個萬福村
禹王街道是有的,至於什麼萬福村我就沒有聽說過了
打0713-114查一下吧
⑷ 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禹王街道唐溏村四組
黃岡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舊古器時代,本區域即有人類居住。 夏商時代,禹「封皋陶之後於英、六」(《史記·夏本紀》),本地域即為皋陶後人的封地(英六即英山、六安一帶)。春秋戰國時,本地屬楚國。秦統一六國推行郡縣制,本地先分屬南郡和九江郡,後屬衡山郡。楚漢之際,楚項羽以衡山郡立衡山國,國都邾城(今黃州禹王城)。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恢復為衡山郡,屬淮南國。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分衡山郡及南郡共十四縣置江夏郡,駐西陵(今新洲縣城附近),本域黃州、蘄春等地屬江夏郡,黃梅、武穴等地屬廬江郡。東漢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立蘄春侯國,傳三世,復為蘄春縣。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分江夏郡置蘄春郡,駐地蘄春,轄今蘄春、黃梅、黃州等地。 三國時,本地域分屬魏弋陽郡和吳蘄春郡。 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撤銷蘄春郡,轄地劃入武昌郡,第二年,尋陽(今黃梅)縣劃屬廬江郡,西陵、邾縣、蘄春縣改屬弋陽郡。永嘉三年(公元306年),晉惠帝恢復司馬西陽王爵位,先後將西陵、邾、蘄春等縣劃屬西陽國(都址系今河南光山)。 晉朝永嘉年間發生內亂,北方人渡淮南移。咸和四年(公元329年),西陽國司馬獲罪被誅,西陽國改置為西陽郡,郡址在邾城附近,轄西陽、邾、西陵、蘄春等縣。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在邾縣僑置豫州,五年,豫州僑遷蕪湖,西陽郡沿屬豫州。孝武帝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在九江王英布舊城置南新蔡郡(今黃梅西南),轄蘄陽(即蘄春更名)及僑置4縣,屬南豫州,本區域始為兩郡並治。南北朝時武裝割據,域內建置更迭頻繁。南朝宋分西陽郡置建寧左郡(今麻城西南)。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西陽郡劃屬郢州,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南新蔡郡改屬江州。南朝齊時,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又置齊安郡,駐齊安(麻城西南),置安蠻左郡,駐木蘭(今紅安西南),永明四年(公元486年),又置齊昌郡,駐齊昌(今蘄春)。南朝梁時,西陽郡仍屬郢州,並分西陽縣置信安縣。又在蒙蘢城(今麻城東北)置定州,在大活關(今大悟東)置湘州,在鹿城關(今紅安)置北江州。北朝佔領江北時沿襲南朝舊制,北齊天保年間,曾在域內置巴州(今黃州地)、衡州(今麻城地)、羅州(今蘄春地)等,北周廢巴州置弋州,改羅州為蘄州,置永寧縣(今武穴市),並將置於黃城鎮(今黃陂東)的南司州改名為黃州。 隋朝統一全國,撤銷原置州郡,實行州縣兩級制。開皇五年(公元585年),移置黃州於衡州,分設黃州、蘄州總管府,本域分屬兩府。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兩府為兩州,將永興改為新蔡縣,永寧並入齊昌縣,兩陽並入南安縣,在義城置羅田縣。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南安為黃岡、齊昌為蘄春、新蔡為黃梅、梁安為木蘭、信安為麻城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又將兩州改為兩郡,黃州改為永安郡,治所移駐黃岡(今新洲屬地),轄黃岡、黃陂、木蘭、麻城4縣;蘄州改為蘄春郡、治所駐蘄春,轄蘄春、浠水、蘄水、黃梅、羅田5縣。本區域仍為兩郡並治。 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永安郡改為黃州,且置總管府(武德七年改為都督府)轄黃岡、堡城(由黃岡分置)、陽城(由麻城分置)。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蘄春郡為蘄州,轄蘄春(含蘄水)、蘭溪(由浠水更名,含羅田)、永寧(由蘄春分置)縣。並在麻城置亭州;在黃陂復置南司州;在黃梅置晉州。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撤銷南晉州、亭州、南司州、屬地分屬黃州、蘄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撤銷都督府,天寶元年(公元724年)改黃州為齊安郡,蘄州為蘄春郡,兩郡並治。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改兩郡為兩州,均屬淮南道。時黃州仍駐黃岡,轄黃岡、黃陂、麻城3縣;蘄州駐蘄春,轄蘄春、蘄水、廣濟、黃梅4縣。兩州並治。中和五年(公元885年),黃州治所遷今駐地長江邊。五代時,黃蘄二州先後屬楊吳、南唐和後周,其州縣隸屬仍沿襲南朝舊制。 宋朝仍為黃州、蘄州並治,先屬淮南路,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屬淮南西路。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曾分蘄水縣置羅田縣,後廢。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蘄州治所遷至今蘄州、轄蘄春、蘄水、廣濟、黃梅4縣。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分蘄水縣置英山縣。黃州轄黃岡、黃陂、麻城3縣。後歷經元、明、清代,黃、蘄二州治所駐地不變。 元代改兩州為兩路,各設總管府,兩路並治。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復置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