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李約瑟之謎」原因
經過中外學者數十年的努力研究與爭論,「李約瑟之謎」的解答取得了一些進展與成果。總括起來,大概有中國古代體制、地理環境、人口資源、思想文化、社會組織結構、科舉制度等十餘種說法,各有所據,言之成理。但令人遺憾的是,各種說法均是次要因素,而非最重要的主因,所以未能破解李約瑟之謎。
當然,李約瑟博士也有其自己的說法,他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影響下,中國人重實用而輕分析;
二是中國古代官僚體制維護「重農抑商」,阻礙了重商主義價值觀的形成,沒有把工匠技藝與學者發現之數理邏輯方法結合在一起,因而未能實現向近代科學過渡。此說法言之成理,似乎具有說服力,但卻經不起辨析推敲。
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源於諸子百家,內含十分豐富,因此創造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輝煌的成就,長期領先於世界各國。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即造紙術、火葯、活字印刷術、指南針),難道僅僅是實用經驗的總結而不是思辨分析的結果。
有論者指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確實與歐洲人有差別,但這種差別無法解釋工業革命為什麼沒有在中國發生。因為近代科學的形成比工業革命至少晚了100年,即工業革命並非是科學革命。至於中國古代的官僚體制,其實與近代西方的官僚體制極為相似,說它阻礙商業的發展與進步,也不完全符合歷史事實。
根據全漢升先生《中國經濟史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1976年版)一書的考證研究,中國古代商業源遠流長,唐宋時期商業已經繁榮發達,特別是宋代商業稅收已佔朝廷財政的比重甚大。紡織、印刷、礦產、航海等行業也十分發達,遠遠領先於世界各國。因此,日本學術界將宋代以後稱為「近世」。
(1)李約瑟之謎解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啟示擴展閱讀
難題表述
李約瑟難題是一個兩段式的表述:
第一段是:為何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之間,古代中國人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中國的政教分離現象、文官選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諸子百家流派為何沒有在同期的歐洲產生?
第二段是:為何近代科學沒有產生在中國,而是在十七世紀的西方,特別是文藝復興之後的歐洲?
李約瑟難題的實質內容在於中國古代的經驗科學很發達,但為何中國沒有產生近代實驗科學,這是關於兩種科學研究範式的起源問題。
「為何科學發生在西方社會?」是李約瑟問題的反面。
李約瑟難題又稱為李約瑟之謎、李約瑟之問。
Ⅱ 如何解釋李約瑟之謎
個人認為復李約瑟之謎制的解釋為:在小農經濟的影響下,中國科技發展長期重經驗,不注重科學的解釋說明,所以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學體系;另外,中國封建社會晚期閉關鎖國,使中國經濟,政治制度,科學技術與文化長期落後於世界。
Ⅲ 鄭和之謎與李約瑟難題 練習答案
著名的「李約瑟難題」:「如果我的中國朋友們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樣,那為什麼像伽回利略、托里拆答利、斯蒂文、牛頓這樣的偉大人物都是歐洲人,而不是中國人或印度人呢?為什麼近代科學和科學革命只產生在歐洲呢?……為什麼直到中世紀中國還比歐洲先進,後來卻會讓歐洲人著了先鞭呢?怎麼會產生這樣的轉變呢?」
李約瑟難題是一個兩段式的表述:
第一段是:為什麼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之間,古代中國人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
第二段是: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產生在中國,而是在十七世紀的西方,特別是文藝復興之後的歐洲?
Ⅳ 如何破解」李約瑟「之謎
閣下,怎麼還是李約瑟,我都不知道說了多少次了,這是個偽命題!!!!
唉,三言兩語說不明白,夏蟲不可以語冰。
或許,……
Ⅳ "李約瑟之謎"一直困擾著中國乃至世界學術界.
李約瑟難題由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李約瑟以中國科技史研究的傑出貢獻成為權威,並在其編著的15卷《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正式提出此問題,其主題是:「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197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博爾丁稱之為李約瑟難題。很多人把李約瑟難題進一步推廣,出現「中國近代科學為什麼落後」、「中國為什麼在近代落後了」等問題。對此問題的爭論一直非常熱烈。中國著名科學泰斗錢學森曾提出著名的「錢學森之問」,與李約瑟難題同是對中國科學技術的關懷。
難題介紹
為什麼資本主義和現代科學起源於西歐而不是中國或
其他文明?這就是著名的李約瑟之謎。 李約瑟問題其實是:為何近現代科技與工業文明沒有誕生在當時世界科技與經濟最發達繁榮的中國。歐洲經歷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時期,希臘、羅馬的古代典籍也被歐洲中世紀的焚書毀滅,歐洲從阿拉伯帝國保存的希臘、羅馬古籍復興了希臘、羅馬文化的同時消化吸收了中華文明的科技與產業、體制與文藝等成就,從而誕生了近現代科技與工業文明——全球化地球文明。
從馬可·波羅游記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歐洲掀起了文藝復興與研究東方文明。從1643年牛頓誕生到1765年瓦特蒸汽機開啟工業革命、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結束,歐美進入了工業文明時代;然而,1840年的中國卻進入了鴉片戰爭時期。1840年前後,英國的機器化生產已基本取代手工業生產,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1847年西門子-哈爾斯克電報機製造公司建立,開啟了電氣化時代。從馬可·波羅的誕生到工業革命電氣化的開始,歐洲經歷了約600年的努力終於徹底超過了中國。
難題表述
李約瑟難題是一個兩段式的表述:
李約瑟
第一段是:為什麼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之間,古代中國人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中國的政教分離現象、文官選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諸子百家流派為何沒有在同期的歐洲產生?
第二段是: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產生在中國,而是在十七世紀的西方,特別是文藝復興之後的歐洲?李約瑟難題的實質內容在於中國古代的經驗科學領先世界一千年,但為何中國沒有產生近代實驗科學,這是關於兩種科學研究範式(Paradigm)的起源問題。
「為何科學發生在西方社會?」是李約瑟問題的反面。
問題提出的意義
「李約瑟難題」很耐人尋味,它猶如科學王國一道復雜的「高次方程」擺在了世人面前。眾所周知,中國是享譽世界的文明古國,在科學技術上也曾有過令人自豪的燦爛輝煌。除了世人矚目的四大發明外,領先於世界的科學發明和發現還有1000種之多。美國學者羅伯特·坦普爾在著名的《中國,文明的國度》一書中曾寫道:「如果諾貝爾獎在中國的古代已經設立,各項獎金的得主,就會毫無爭議地全都屬於中國人。」當然,這是不可能的。
然而,從17世紀中葉之後,中國的科學技術卻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據有關資料,從公元6世紀到17世紀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國所佔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紀,驟降為只佔0.4%。中國與西方為什麼在科學技術上會一個大落,一個大起,拉開如此之大的距離,這就是李約瑟覺得不可思議,久久不得其解的難題。
長期以來,西方學術界的主流思潮是把科學僅僅視為知識,在一個自主的封閉體系中去探討科學的發生和發展,這就是所謂「內在論」或「內部主義」的思潮。但是,李約瑟通過對中國古代技術的長期研究,發現僅僅用內在論去研究李約瑟問題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從外部,即外在的影響如社會經濟,人文思想發面去研究它們對於中國古代科學發展的影響。科學哲學中社會歷史學派的代表人物庫恩說過:「把科學實體作為知識體系來考察,經常稱之為『內部方法』,這仍然是主要的形式。把科學家的活動作為一個更大文化范圍中的社會集團來考察,經常稱之為『外部方法』,這是『內部方法』最新的對立面。怎樣把這二者結合起來,也許就是這個學科現在所面臨的最大挑戰,而現在也已有了日益增多的解決跡象。」
Ⅵ 李約瑟之迷 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在中國發生
這個論題很大,如果真展開寫,可以寫好幾萬字,現在轉一篇文章供參考
要想知道工業革命為什麼沒有在中國爆發,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近代工業化的實際開端,是傳統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過渡的轉折點。工業革命是人類歷史的偉大飛躍,它所建立起來的工業文明,成為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農業文明的終結者,它不僅從根本上提升了社會的生產力,創造出巨量的社會財富,而且從根本上變革了農業文明的所有方面,完成了社會的重大轉型。經濟、政治、文化、精神,以及社會結構和人的生存方式等等,無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
工業革命與社會結構的根本性變化互為表裡。實際上工業社會的一切都以工業大生產為基礎進行,一方面國家建立起關聯度極高、分工極為嚴密的產業體系,產生了大批的「自由勞動者」——產業工人(包括藍領和白領),同時工業化要求從業者有較高的教育,因此國家建立起完整而系統的國民教育體系,使得教育和職業訓練社會化。另一方面,國家作為大企業利益的集中體現,與經濟管理高度整合,管理能力和國家權力大大增強。如此一來,整個國家和社會高度組織化,就像一台巨大的機器,日夜不停地產生出令人生畏的能量。
為什麼資本主義和現代科學起源於西歐而不是中國或其他文明?這就是著名的李約瑟之謎。李約瑟從科學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中國人不懂得用數字進行管理。這對中國儒家學術傳統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經濟管理是很好的批評。
但這只是對李約瑟之謎的一個可能的回答。從文化競爭模型給出另一個解答:中國小農經濟的資源限制和保守傾向,阻礙了勞動分工和科學文化的多樣發展。中國以前人多地少,卻認為人口少,所以各個王朝建立的一個首要任務是鼓勵生育;而西歐人少地多,他們卻認為生活的空間狹小,要向外擴張,這個問題不得不讓人深思為什麼。一、資源因素。中國多山少地,半乾旱氣候的生態約束促使中國發展了節省能源、消耗勞力的農業技術,而非擴張資源、節省勞力的牧農技術,導致周期性的生態危機和治亂循環,阻礙了勞動分工的發展。二、文化因素。從文化競爭模型可以看到:冒險精神利於多元和創新,避險傾向利於穩定和趕超。中國的儒家、道家、法家流派的主導思想無不是規避風險、明哲保身。三、系統復雜性因素。勞動分工的發展,要求穩定的環境,現代科學和資本主義的出現不是單一問哈的自身延展,而是多種文明沖突演化的結果。中國面臨單一小農經濟造成的生態危機的惡化,秦漢以來自然災害的周期不斷縮短,農民起義和外敵入侵不斷,加上政府貨幣、財政政策的多變,都不利於勞動分工的保持。
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很多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其中一個觀點認為中國近代科學技術落後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於小農經濟導致的社會分工的不足。
二在於中國人缺乏冒險精神。
但我們知道:首先,西方歷史是從西歐庄園制經濟發展過來的,而西歐庄園制經濟是一個更封閉、更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形式,一個庄園內各種物品生產幾乎無所不包,自給自足的程度達到極致,這也是西歐中世紀自羅馬帝國後具有商品交換、商品經濟功能的城市極端沒落的根本原因,但這也沒有影響西歐最終走向科學技術的進步。其次,我們知道西方歷史上富於冒險探索精神的民族和國家很多,特別是西班牙還發現了新大陸,但西班牙也並沒有因此成為科學技術的強國。
實際上,西歐之所以在近代科學技術能夠領先,首先在於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其次在於自英國後西方民主制度在各國的建立。重點的重點在於基督教新教對天主教的反權威意識、自主自由的意識培養了近代西方人的民主思想意識。所以科學技術的進步主要不在物而在於人,在於人的思想意識。
科學技術是在否定之否定中進步的,這就是成人之所以區別於少兒的辯證邏輯思維過程。一個國家科學技術要進步,具有反權威的勇氣與思想意識是最重要的。但儒家從思想上就提倡和維護等級制度,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等學霸作風,東亞包括中國知識分子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既盲目追求「面子」、等級身份,不願意承認學術錯誤,且又盲目崇信權威,缺乏反權威的意識,這就使得中國人在近代乃至現代科學技術上難以進步的根本原因。當然,反權威的勇氣與思想意識的建立是要有民主制度進行維護與建立的,民主制度的建立相對於民主意識的形成又是一個互相促進的關系。 而具體對李約瑟之謎的問題的解釋,我們可以從多方面入手:
1、封建社會不斷強化的中央集權統治對科技的束縛愈來愈嚴重
2 、缺乏持續性發展
連年的戰爭和社會動亂使得古代中國不能保持科學發展的連續性。使很多的科學技術浪費,失傳。
3 、缺乏專利與股份
專利與股份可以成為古代民眾技術名的強大動力,同時專利和股份也可以有效的保護和傳承技術,或者是還未成形只有雛形的簡單科學形象和概念,使之可以進一步的發展。
4 、缺乏交流與交通
中國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封建社會末期嚴重地阻礙了科技的發展,封建時代的末期,中國缺少與外部周邊國家的交流,知識很難傳遞,再加上我們當時國內的交通很不發達,即使有一部分人在搞一些研究,但總是單兵作戰,無法協同對科學的發展起協同的作用。
5、 社會結構,經濟結構,知識分子結構的不合理
「所有這些問題(李約瑟難題)的答案,首先要到不同文明的社會結構中去尋找,到知識分子結構和經濟結構里去尋找。」 科學是一種知識體系,科學同時還是一種社會建制,一種生產力。馬克思、恩格斯在多側面、多層次考察科學、揭示科學的本質,特別是他們開創了科學與社會關系的研究。馬克思認為,大工業把科學並入生產過程,要求自覺應用科學,科學成了一種生產力,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恩格斯指出,科學要歸功於生產的、比生產要歸功於科學的要多得多;社會的技術需要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6 、熵增原理的解釋
在一個封閉的體系中熵值總不斷增大,即混亂度增大,當著名的熵增原理提出後,有人便試圖用物理學的原理來解釋李約瑟問題,認為古代中國基本上是一個近似於封閉的體系,所以國家社會趨於混亂,導致近現代科學的起源不在中國。
7、 缺乏古希臘科學哲學思想
中國古代沒有完善的形式邏輯思想,很難產生嚴密的理論武器。愛因斯坦在1953 年給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馬托的斯威策的一封信是這樣寫的: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以及發現通過系統的實驗可以找出因果關系。我們可以知道古代中國是不具備「形式邏輯體系和通過科學實驗發現因果關系」這兩個基礎的,所以在古代中國沒有產生近現代科學,所以中國古代的一切技術只能歸結為經驗技術,而非科學技術,所以李約瑟問題中的討論涉及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可以說是不夠准確的,應該說這些都是中國古代的經驗技術,而且,從公元前二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中國的經驗技術在世界上是遠遠領先的。這是對李約瑟問題本身的一個完善。
8、缺乏解放普通勞動者的發明思想
中國古代文明的特徵主要是技術發明。大多數的發明創造並非是古代政府的有目的的創造,難以形成一個產業,一個大方向,大多數的發明來自於普通民眾,很零散,無法集中利用,統一規劃,發明力量無法有力發揮。
9 、迷信落後和重文輕技思想阻礙了科技發展
古代的封建王朝的統治下,我們的普通民眾普遍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迷信思想,上層社會的文人學士也普遍重文輕技,以文學為主業,很少有像沈括那樣有空來整理鑽研一下科學問題。
10 、雙方文化核心的差別
台灣周哲水在認為, 雙方文化核心的差別,則可能是始自一萬年前含有具體思維的文化期間。當時,東西方人類思維都是屬於類似「具體運思」不過,二者的思路方式,已朝向分歧途徑。於是,雙方便在舊大陸的兩端各建構起不同的文化世界。基本上,雙方的文化元素是不相合的,所以自史前原始社會開始,東西方就處於分歧方向的不同文化世界中。
11 、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
林鴻偉的認為,邏輯思想是整個文明與科學的極其重要的理論基礎。
(1)東方思維方式通常不注意思維工具或手段的理性研究和系統鍛造,而是注重工具的直接使用。西方思維則不同,他們固然注意術的研究,注意思維手段及其他手段運用的研究,更注重工具的系統的鍛造。
(2)東方思維方式在思維活動中往往表現出較強的功利主義,很少進行枯燥的純理論研究。其功利主義太強,並和特定的政治倫理觀點結合太緊密。而西方思維方式則相反。
(3)東方思維方式中,更多地注意經驗的簡單總結和事物表面相似點的類比,而忽視了演繹和因果關系的探求、西方思維方式同樣與之相反。二者顯示了不同思維水平的深度和高度。
(4)東方思維方式由於長期受封建專制統治的控制,往往注重於對占統治地位的思想的詮釋,而缺乏理性的創新精神。西方思維方式表現出較多的沖破框框的創新精神,他們較少有以權威為當然依據的思維定勢,而較多有對權威的懷疑和挑戰精神。
或許正是由於這一差別,使得西方的新科學層出不窮,而東方總是在西方的後面模仿學習。
從科學本身的角度來解釋就是:
1、 純科學真空和連續性破壞
2、 中國古代文明的特徵主要是工匠文明
中國古代的技術基本上都是經驗技術,屬於工匠文明,並且形成了強大的慣性,成為了一個無法逾越的文化形態。沒有系統理論和基礎學科支撐的民間發明很難發展成為近現代科學。
3 、科技結構自身缺陷制約著中國科技的發展。
中國古代科技過分強調實用性,很少理論探討,沒有嚴密的邏輯體系,科技的傳播和發展是封閉的,
4 、經驗技術相對於科學技術的嚴重不足。
錢兆華的認為,科學和技術是兩個內涵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為一談。由於科學與思維方式密切相關,因而它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而技術則不然;以經驗為基礎的經驗技術與以科學為基礎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都存在著重大差異。近代科學的誕生是必然的到了19世紀,由於與科學結合在一起的西方技術在整個世界顯示出了強大威力,因此它迫使我們中國人最終拋棄了我們傳統的科學,而全盤接受了西方的科學。
那麼為什麼近代技術設有誕生在中國,而且一向先進的中國技術為什麼又突然落後了呢?技術有兩個來源:經驗和科學。西方的近代技術是以實證知識的科學作為基礎的,它們之間的結合是由它們各自的本質所決定的。是一種必然趨勢。近代中國既然沒有出現實證知識的科學,當然也就不會出現以它為基礎的技術——科學技術。由於近代以來西方的科學技術是一種前生技術、多生技術、知識技術和突變技術,因而其發展速度明星呈加速趨勢,這樣一來,它在很短的時間里超過中國緩慢發展的傳統經驗技術
5 、數學的不足
中國古代沒有能夠對自然數學化,並且只把數學當作一門功利性的技巧,而並非一門學科來看,沒有深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的經驗發現和積累,更加不會用數學來對自然進行研究,所以中國古代對於自然的研究只能停留於定性分析,或是憑空捏造一個理論來符合有機的宇宙觀,不能對事物進行定量分析。
6、 科學的兩種基本元素的缺失
愛因斯坦曾指出近現代科學的兩個基礎是形式邏輯體系和通過科學實驗發現因果關系,中國古代在這個方面處於完全缺失的狀態,所以,近現代科學不會在當時的中國產生。在古希臘,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發明了三段論等的形式邏輯,歐幾里得發明了歐式幾何,也是建立在形式邏輯之上的。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的「實驗乃是確實性之母」名言使大家認識到並且開始時用實驗的手段去發現驗證因果關系。到了伽利略時代,偉大的伽利略結合了形式邏輯和實驗手段兩方面的利器,終於開創了近代科學的先河,在他的基礎上,之後的牛頓將這兩個基礎繼續發揚光大,建立了不朽的牛頓經典力學。
在我認為,還有一點是比較重要的,那就是中國的創新發明基本上都是個人的,並沒有標准化的統一,所以工業革命沒有在中國爆發。
Ⅶ 李約瑟之謎研究的意義
李約瑟研究中國科技史畢其一生之精力,為中國古代科技成果的輝煌所折服,中國已經具備了產生近代科學的條件,但令其不解的是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誕生?
對此李約瑟難題,應該從明、清時代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中去找原因,而不能歸罪於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周易》、老子、孔子這些古代典籍和古人,子孫不肖、不求上進而怪祖宗的基因不好,這是不公平的,既然古代的遺產不佳,為何可領先於世界達一千年之久?!
我以為最值得重視的原因是明清其間的「閉關鎖國」政策。這是一種「自我封閉」、「妄自尊大」,以天朝大國自居,坐享安樂,對外閉關自守,對內苛政重斂,形成辦事效率極低的腐敗官僚制度。這猶如一系統是封閉的,沒有外部負熵流的輸入,內部就會腐敗、變質、死寂乃至最後泯滅。一個人如果與外界隔絕,沒有新的信息激發,也會沒有創新的動力,也會頑固、僵化、落後。明朝的後期,清朝乾隆後期都施行的是封閉政策,禁止民眾出海貿易,禁止外國自由進入國境,以致西方列強打來,對其一無所知,盲目尊大,一交戰就被打得潰不成軍,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以致被歷史淘汰。建國初期,由於國際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我們處於半開放半封閉時代,雖然也很努力,但社會發展的滯緩也是明顯的。而改革開放之後,我們的經濟很快就有所改善,並且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熱點之一。這種「閉關鎖國」與「改革開放」對比的例子,在北朝鮮與南韓更看得分明。
這種「閉關鎖國」政策,是與《周易》思想背道而馳的。《周易》主張「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主張「窮→變→通→久」,主張「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所以把近代中國科技落後怪罪於《周易》是沒有道理的。有趣的現象是,在當前世界全球化的大潮中,一切以西方為中心的思潮正在泛濫,這種以大國自居,老子天下第一,一切都要以西方的文化、民主、生活方式、價值觀甚至科學的標准也都是西方的,從而見不到大千世界的多種文化、多種生活方式、多種宗教信仰、多種思維範式、多種類型的科學,則物質不交流了,實行地方保護主義,能量不交流了,實行能源控制,信息不交流,實行單邊主義,這是一種新形勢下的「自我封閉」行為,是重蹈明清的復轍,是自取落後之道。
Ⅷ 解讀李約瑟之謎—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很多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近代中國在江浙一帶其實是發生過類似工業革命的,只是由於政府遏制,難以發展。從專古至今中國朝代都是屬重農抑商的。當中國人終於發現要發展科技時,西方世界早已在相關方面領先中國幾十年,中國只能處於十分被動的局面。另外,中國向來的科學研究都重視發現和積累,並不像西方重視理論推理,而嚴謹恰恰是科學研究最重要的。
Ⅸ 李約瑟之謎工業革命為什麼沒有發源於中國
李約瑟之謎:來工業革命為什自么沒有發源於中國林毅夫對研究中國歷史和比較經濟史的學者來說,一個最富挑戰性的問題就是,"在十四世紀.為什麼中國沒有發生工業革命?"因為那些被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們認作是產生了18世紀末英國工業革命的所有主要條件,在14世紀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