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香港回歸後經濟到底在發展還是在倒退
香港回歸前,廣大香港勞工一直缺乏退休保障。回歸後的2000年,特區政府實施強制性公積金制度(強積金),為私營機構設定強制性供款計劃,幫助雇員為退休生活儲蓄。截至2016年底,強積金制度已經覆蓋香港超過270萬人,總資產凈值超過6400億港元。
為持續改善勞工福利,特區政府通過立法程序,修訂勞工法例,制定帶薪侍產假等措施;實施法定最低工資制度,不斷提高雇員的收入,鼓勵更多人投入到勞動力市場。得益於此,香港自回歸以來一直保持著高就業率,近五年來失業率保持在3.3%左右,基本實現全民就業。
回歸後的第三年,特區政府設立「創新及科技基金」,隨後陸續出台「創科創投基金」「院校中游研發計劃」「科技券計劃」等舉措,鼓勵和協助香港企業提升科技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為業務注入更多創新理念。截至目前,特區政府已投入超過180億港元財政配套資金,「創新及科技基金」已經資助超過5800個項目。
在特區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香港創科氛圍日漸濃郁,吸引越來越多國際頂尖科研機構在港落戶。2015年,擁有兩百多年歷史的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在香港成立其在海外的首家分支機構「卡羅琳中國香港再生醫學中心」。2016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香港成立首個海外創新中心。
這兩家世界頂級學府選擇香港,絕非簡單設立辦事處或聯絡機構。卡羅琳中國香港再生醫學中心將全球招募科學家,憑借其優勢的幹細胞技術,重點研究心臟、脊柱受損及帕金森症的治療新方法。而麻省理工學院香港創新中心則將重點與珠三角合作,促進研究成果產業化。
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於2015年11月正式成立,專責推動科技、資訊及產學研協同發展。醞釀多年的港科院當年底成立,成為香港推動基礎科研的第一家民營機構。
港科院院長徐立之認為,香港發展創新科技產業有其自身的優勢。一方面,香港高等院校基礎科研實力雄厚,創新活力充沛。另一方面,「一國兩制」使香港保有自由、法治的環境,對於知識產權和投資者利益的保護都十分嚴格。
在國家支持下,香港近年來積極對接內地各省份,在粵港澳大灣區產業格局和國家創新科技產業格局下努力尋找自身的新定位。
自2005年開始,香港六所大學陸續與國家科技部共建了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香港夥伴實驗室。自2012年開始,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等六家機構先後被科技部批准成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2017年初,香港與深圳兩地政府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宣布兩地將在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打造香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創科平台。
(1)香港經濟怎麼發展擴展閱讀:
2013年,特區政府以家庭平均月收入為標准,設立香港歷史上第一條貧困線。在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看來,設定貧困線是政府首次以科學量化的方式檢視社會貧困狀況,引導政策制定和檢查措施成效,體現政府解決貧困問題的堅定決心。
毋庸置疑,香港的經濟社會發展今天依然面臨一系列困難和挑戰,如房屋供應跟不上旺盛的需求,社會階層流動的通道仍十分狹窄,人口老齡化步伐即將加快。
面對這些深層次矛盾以及日益加劇的區域競爭,即將於7月1日就職特區第五任行政長官的林鄭月娥表示,新一屆特區政府的首要任務仍將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新一屆政府將在發展經濟方面扮演更多的角色。
「香港的發展是在國家發展的大前提下找到自身經濟新的增長點;過去是這樣,未來也將是一樣。我對國家的發展充滿信心,在國家發展的大前提下,香港的前景將會非常好。」林鄭月娥說
② 現在香港經濟怎麼樣
剛從香港回來,以前香港晚上燈紅酒綠的,現在好多街上到8點就冷冷清清的,房價物價都還沒有太大變化
③ 香港經濟迅速發展的基礎是什麼
香港經濟發展的歷史中,經歷了兩次經濟轉型。 1950年以前香港經濟主要以轉口貿易為主。從50年代起香港開始工業化,到1970年 工業出口占總出口的81%,標志著香港已從單純的轉口港轉變為工業化城市 實現了香港經濟的第一次轉型。70年代初,香港推行經濟多元化方針 香港金融、房地產、貿易、旅遊業迅速發展,特別是從80年代始 內地因素成為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香港的製造業大部分轉移到內地 各類服務業得到全面高速發展,實現了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的第二次經濟轉型。 今天的香港已發展成為亞太地區的國際貿易、金融和航運中心。 2000年,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達到12717億港元,貿易總額達到32307億港元,是世界第十大貿易實體 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810丌箱,居世界第一位;有154家銀行 , 擁有外資銀行數量居世界第三位 2000年末香港股市總市值達48625億港元,居世界第九位;外匯市場每日成交額達790億美元 居世界第七位;2000年末外匯儲備高達1075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香港經濟發展的優勢 香港的優勢在於其屬國際化的城市,擁有便利的營商環境、完備的法律體制 自由貿易政策和資訊流通、公平開放的競爭,以及金融網路、通訊基建網路等便利因素。 此外,香港擁有龐大的財政儲備和外匯儲備、自由兌換的穩定貨幣、以及低稅率的簡明稅制等優勢條件 使得香港發展成為具有很強競爭力的地區之一。
④ 香港回歸之後,香港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怎樣
香港回歸20年的經濟發展情況
1、跨越香港回歸的浩大工程——香港新機場啟用
耗資1550億港幣的香港國際機場總面積達1248公頃,在彈丸之地的香港是個奇跡;單是客運大樓就佔51萬平方米,相當於86個足球場,是世界最大的建築物之一。
這一跨越香港回歸的浩大工程,在經過幾年運行之後,新機場迎來黃金發展時期,連續4年被評為世界最佳機場,航空貨運量穩居世界首位。
2、金融保衛戰:擊退「金融大鱷」索羅斯
1998年「閃襲」香港金融市場是索羅斯為數不多的敗仗之一。在香港遭到國際金融炒家的狙擊之前,東南亞金融市場經歷了一場暴風驟雨的襲擊,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
索羅斯的一連串狙擊,令港幣遭到大量投機性的拋售,匯率受到沖擊,一路下滑,香港金融市場一片混亂,港幣多年來首度告急,保衛香港貨幣穩定註定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生死戰。香港特區政府動用外匯基金合法地干預香港股市,與國際炒家在金融市場上進行殊死拼殺。
中國政府強調,將會全力支持香港特區政府捍衛港幣穩定。必要時,中國銀行將會與香港金融管理局合作,聯手打擊索羅斯的投機活動,這對香港無疑是一種強心劑。一連串的反擊,使索羅斯的香港征戰未能討到任何便宜,損失慘重。
3、CEPA出世
2003年,在香港回歸六周年之際,中央政府回應特區政府的提議,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穩定了香港商界對香港經濟的信心,香港經濟開始明顯復甦。
2004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CEPA,將香港與內地的經濟緊緊維系在一起。CEPA自簽署後,香港GDP增速在2004年、2005年、2006年都保持在高速發展的態勢,超過世界經濟平均發展速度的一倍多,使得香港日益成為跨國公司拓展內地與亞洲業務的首選之地。
4、香港自由行開放
中央政府於2003年7月28日起,放寬了內地居民往來香港的簽證政策,先後允許內地49個城市居民申請來港「個人游」(自由行)。作為香港四大經濟支柱之一的旅遊業,自由行由2002年的638萬人次逐年遞增,至2014年達至最高峰,有近4725萬人次,占整體旅客量逾77%,增幅逾七倍,帶動的行業每年可吸引30多萬香港勞動人口就業。
5、「滬港通」「深港通」相繼問世
2014年11月,「滬港通」正式開通,開通以來,南向交易(從內地到香港)日益受到歡迎,兩年間南向交易佔香港主板成交量的比重由1%-2%上升至12%。
從「滬港通」到「深港通」,邁出這一步耗時七百多個日夜。在「滬港通」成功運行兩周年,「深港通」也正式啟動。啟動「深港通」,全面實現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是中國必須尋求國際金融話語權的強國之路。從長期來看,「滬港通」和「深港通」對吸引外國資金進入中國股市意義深遠,它們的開通是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重大里程碑。
6、獲評全球最具競爭力經濟體
在國際知名機構的評選中,香港仍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最自由的經濟體、亞洲最具活力的城市。
2017年6月1日,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表《2017年世界競爭力年報》,在其調查評估的全球63個經濟體中,香港連續第二年被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瑞士、新加坡和美國分列第二至第四位。此外,據統計,到2017年,香港已連續23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
7、「債券通」獲批
2017年5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發布聯合公告稱,決定同意開展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以下簡稱「債券通」),正式啟動時間將另行公告。這是繼「滬港通」、「深港通」之後,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發展、推動內地和香港金融合作的又一重要舉措。
多家機構紛紛表示,「債券通」的獲批是一份迎接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的特別禮物,意義重大,而這對於國內和香港乃至全球投資者和債券市場參與者都是一條通往更大業務機會的「快車道」,且將強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8、亞投行首位非主權經濟體新成員
2017年6月13日,香港特區政府宣布,香港已成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新成員,成為亞投行首個吸收的非主權意義的經濟體,既體現了亞投行的成員組成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又為後續其他非主權經濟體的加入做出了成功示範。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擁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成熟穩健和流動性充裕的金融市場、以及大量具國際經驗的頂尖金融人才,這些優勢可以協助亞投行籌集資金,為其不同基建項目融資。
⑤ 為什麼香港經濟這么發達
怎麼說呢雖然說被殖抄民了100多年,但是當時英國相當發達,而台灣則是受到了美國的照顧。之所以比大陸發達,一是當時香港、台灣實行的是市場經濟,也就是當時大陸所謂的資本主義。而大陸打了多少年,百廢待興,加上實行計劃經濟,不是很激勵人的積極性。二是香港的發展和地理位置有著極大的關系。當年大陸未曾發達的時候,香港興旺就是因為大陸沒有開放而成為外界和大陸的橋梁,這點佔了香港經濟很大比重。現在大陸開放了,相應的香港發展速度就沒有大陸快了。台灣更好理解。一是台灣最初資本豐厚,除了美國支持以外,從大陸帶著大批的財產,又沒有打鬥的傷害,地方小位置好發展快是應當的。另外,所謂獨立自主和殖民、控制都是政治詞彙,而發達不發達是個經濟詞彙。能夠最大化激勵民眾積極性就會發達。
⑥ 一國兩制為什麼能帶動香港經濟的發展
簡單來說,香港的對外貿易、金融的游戲規則不一樣的
好像股票版,內地一天只能對一隻股票只能買賣權一次,而香港可以無限制買賣,而且香港不像大陸那樣,跌或漲超過一定百分比就得跌停或者漲停等,還有股票經紀、所得稅等方面設計跟內地不一樣。
再有香港當年為了發展工業,英國人設定了自由港政策,出了4樣東西(好像是汽油、煙、酒還有一個化學物品,不太記得了),進出口免關稅,不但為香港工業鋪平道路,雖然今天香港沒有什麼工業了,但是為香港作為旅遊城市,購物天堂,依然吸引很多遊客來光顧,畢竟便宜,帶動經濟發展。
而且香港的金融制度允許做空等操作,也有英國人留下的一套國際上比較接受的游戲法則,外國公司很多都在香港設立分部。
而一國兩制是確保一些好的如金融制度等繼續有效,繼續保持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同時也為大陸的發展提供幫助。畢竟大陸不可能像香港那樣對很多商品免稅,我們也要發展自己的工業,還有就是股票也要防止波動太大影響國內大局,當然香港有很多好的制度值的學習,所以要通過一國兩制來保留下來。
⑦ 簡述香港的經濟發展與內地發展的關系
香港與大陸之間的經濟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祖國內地的自然資回源、勞動力資源答豐富低廉,香港則擁有豐富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通過香港這個自由貿易港,祖國內地與世界進行貿易往來,同時也促進了香港貿易事業的發展.
故答案為:香港與大陸之間的經濟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祖國內地的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豐富低廉,香港則擁有豐富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通過香港這個自由貿易港,祖國內地與世界進行貿易往來,同時也促進了香港貿易事業的發展.
⑧ 香港經濟是靠什麼發展的
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包括旅遊和旅遊業、與貿易相關的服務、運輸服務、金融和銀行服務及專業服務。
香港是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經濟的重點是政府施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一、香港發展的主要特點。
回歸前的政治制度
實行行政主導的體制
完善的咨詢體制
經濟體制:
經濟發展,高度國際化的城市、便利的營商環境、法治體制、自由貿易及自由的資訊流通、公平開放的競爭、發展完備的金融網路、一流的交通及通訊基建、先進的支援服務,以及高教育水平的工作人口與高效率和精力充沛的企業家互相配合。此外,香港還有龐大的財政儲備和外匯儲備、自由兌換的穩定貨幣,以及低稅率的簡明稅制。
自由經濟體系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表的《2002年世界投資報告》,香港是亞洲區內吸引外來直接投資表現最佳的經濟體系。
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
過去20年來,香港經濟增長差不多三倍。本地生產總值平均每年有5.1%的實質增長,表現超越世界經濟增長速度,也超越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經濟體系的增長速度。
經濟政策
香港一向以市場主導的經濟政策著稱。
「盡量扶助、減少干預」政策
審慎理財之道
政府理財審慎,又維持低稅率的簡明稅制,以鼓勵工人生產和吸引企業家投資。法團業務利得稅的稅率為16%,薪俸稅稅率為15%,與其他國家的稅率相比,兩者均屬偏低。
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由緊密聯系的金融機構和市場組成
⑨ 香港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是什麽
香港是世界上重要的金融、貿易、交通、旅遊、信息和通信中心.香港現代經濟發展基礎是製造業.香港是重要的國際貿易中心.香港是僅次於紐約、倫敦的世界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是亞太地區的交通、旅遊中心之一.特點是由優勢演變而來的.
⑩ 香港經濟一直持續發展原因
人家有民煮嘛!
什麼sb都能出來表達自己的看法權,再荒唐的說法都是民意得加以考慮!香港除了福利比內地好,金融產業比較發達,其他都落後了!自己去...看看去,還不如內地的二三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