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納西族的經濟發展史

納西族的經濟發展史

發布時間:2021-01-18 14:56:49

①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的歷史沿革

縣域在戰國時期屬秦國邊地,楚庄蹻建滇國時屬滇國之地。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至東漢時期屬益州越嶲郡遂久縣。蜀漢建興三年劃歸雲南郡。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屬寧州雲南郡西姑復縣。
唐代,吐蕃和南詔先後在鐵橋城(今塔城鄉)設神川都督府。
宋大理國前期屬劍川節度,後屬成紀鎮善巨郡,時縣境有三賧(麗江壩)、九賧(巨甸、石鼓等)等幾個行政區。南宋理宗寶祐元年(1253),忽必烈征大理國,在境內設茶罕章管民官。
元至元八年(1271)改為茶罕章宣慰司,至元十三年(1276)置麗江路軍民總管府,「麗江」之名從此始用。至元二十二年(1285)改設麗江路宣慰司。
明洪武十五年(1382),任元朝麗江宣慰司副使的阿得歸附明朝,明朝置麗江府。
清順治十七年(1660),仍設麗江府。雍正元年(1723)「改土歸流」,解除木氏土司統治權。乾隆三十五年(1770)設麗江縣。
民國二年(1913)廢麗江府,麗江縣屬騰越道。民國十八年(1929)廢騰越道,直屬雲南省。民國三十年(1941),隸屬於雲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公署設麗江縣城;民國三十六年(1947)隸屬於雲南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先設於維西,民國三十七年遷麗江,與設於鶴慶的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合並。
1949年7月1日屬滇西北人民行政專員公署麗江政務委員會。1949年10月1日屬滇西北人民行政專員公署麗江縣。1950年屬麗江專區麗江縣。1961年4月10日,設立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屬麗江專區(1971年改為麗江地區)。2002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准設立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2003年4月1日,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正式撤銷,分設為古城區和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是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傳承和延續。
2005年8月4日,雲南省政府批准撤銷仁和傈僳族鄉,其行政區域並入石鼓鎮,石鼓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金庄鄉,其行政區域並入黎明傈僳族鄉,鄉政府駐原金庄鄉政府駐地。

② 東巴文的歷史演變

東巴文創始於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大約有1400個單字,至今仍為東巴(祭司)、研究者和藝術家所使用,被當今學者們認為比巴比倫楔形文字、古埃及聖書文字、中美洲瑪雅文字和中國甲骨文字顯得更為原始古樸,被視為全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這種古文字對於研究比較文字學和人類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是人類社會文字起源和發展的「活化石」。
隨著納西族社會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響,在明末清初,從東巴象形文字演變發展而來的還有一種標音文字,稱「哥巴文」。「哥巴」是弟子的意思,「哥巴文」的意思是東巴什羅後代弟子創造的文字,「哥巴文」是對東巴文的改造和發展。東巴也用它寫了二百來冊經書。這種文字筆畫簡單,一字一音,比象形東巴文進了一步。哥巴文雖有2400多個符號,但重復較多,常用的只有500多字,標音不標調,同音和近音代替很多,致使運用不廣。納西族創造了兩種古文字,而且至今還使用著這兩種古文字,這在世界文字發展史上的確是個奇跡。 東巴文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來,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法國學者巴克是最早研究東巴文化的外國學者,他在1913年出版的《么些研究》中,介紹了他在麗江搜集到的370個東巴象形文字。美國學者洛克編有《納西語英語網路詞典》兩卷,也對收集研究東巴文字作了貢獻。中國學者李霖燦編著的《某些象形文字字典》,方國瑜編撰、和志武參訂的《納西象形文字譜》等,代表著東巴文字研究領域的高水平。圖文研究:

③ 納西族的歷史

納西族的族源,學者界認為源於遠古時期居住在中國西北河(黃河)湟(湟河)地帶的古羌人,向南遷徙至岷江上游,又向西南方向遷徙至雅礱江流域,再西遷至金沙江上游東西地帶。
《後漢書》 西羌傳載:古羌人「子孫分別,各自為種,任隨所之,或為耗牛種,越籬羌是也」 。又說:「耗牛羌在蜀漢,其種別名號皆不可紀知也」 。
隨著納西族分布地區考古實物不斷發現,一些學者提出了納西族是南遷的古羌人與現居住地土著融合而形成的觀點。考古工作者首先在麗江壩東南的木家橋,發現了古生物化石和人類股骨化石、頭蓋骨化石和舊石器,經鑒定,木家橋所發現的古人類化石距今10萬年左右,考古學上稱之為「麗江人」。繼而在永寧、鹽源瀘沽湖地區發現了新石器遺址和細繩紋陶器、鐵器、銅器等。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雅江、新龍、巴塘縣,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攀枝花市鹽邊縣、西藏自治區貢覺、芒康縣、雲南省德欽、麗江、永勝縣相繼發現了石棺葬文化。這些地區基本屬於歷史上納西族的活動范圍。 秦時期,納西族先民分布在今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南部、攀枝花市鹽邊縣、雅安地區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以及雲南省西北部地區。
漢時期,定笮一帶「摩沙夷」之地盛產鹽、鐵和漆,引發東漢朝廷派官兵爭奪定笮鹽鐵之利的戰爭。《木氏宦譜》中對東漢及蜀漢時摩沙夷在鹽源的活動已有簡略記載。
至東漢時,納西先民與東漢王朝直接建立了政治關系。
永平十七年(74年),川西南白狼夷向東漢王朝奉貢、獻詩三章,稱為《白狼王歌》, 其中有文字與現代納西語相同或相近,說明白狼夷可能是納西先民,清末民初漢文史籍和民間傳說中多說古白狼國即在今四川巴塘。
據《元一統志》記載,約在公元3世紀初期,「麽些蠻」酋長蒙醋醋,侵奪「濮盧二蠻」所居的巨津州(今麗江市玉龍縣巨甸)地區而「世襲居之」。
5世紀後期(南朝齊、梁之際),麽些酋長泥月烏率眾驅走原來定居於今寧蒗永寧的吐蕃勢力,而世代生息繁衍於此。
唐代,根據《蠻書》所載,東至今四川省西川地區,南至大理州賓川,西至瀾滄江邊的維西一帶,北至鐵橋上下的德欽、中甸一帶,都有納西人分布。
6世紀的梁、陳各朝,一支納西先民經木里無量河流域,南遷至金沙江上游今香格里拉縣東南部的三壩地帶。
7 世紀中期唐高宗時期,納西族部落集團首領葉古年,奪取 「濮獬蠻」所居住的「三賧」(或稱「樣渠頭」,今麗江壩)。
7世紀末到8世紀初(麟德元年前後到開元年間),從鹽源地區南渡金沙江到洱海以東的納西族形成大的部落,在今雲南賓川縣建立了「越析詔」(又稱麽些詔),為「六詔」之一。其領地被得到唐王朝支持的南詔所吞並。「越析詔」的興亡前後約70年。
734年(開元二十二年)至737年(開元二十五年)間,唐朝調動姚州(今姚安)都督府的力量,派御史嚴正海、王承訓幫助南詔王皮羅閣「合六詔為一」統一洱海地區,磨西族人建立的越析詔被攻破。
794年(貞元十年),南詔攻破土蕃神川都督府之地(今麗江地區)和昆明城(今鹽源),磨西族的分布區域從藏族統轄轉而納入南詔的統轄范圍之內。南詔於鐵橋(今麗江塔城)設鐵橋節度、於昆明城置香城郡,對磨西族的各部落進行統治。大理國時期,麗江地區由善巨郡(今麗江永勝)管轄。 1253年(寶佑元年),蒙古軍在忽必烈的率領下兵分三路南征大理國,經木里到永寧日月和。忽必烈進入納西族地區後,對當地部落首領先後授以「茶罕章管民官」、「茶罕章宣慰司」等官職,是土司土官制度的雛形。
1274年,元政權設置「麗江路軍民總管府」,「麗江」之名從此始。
1285年,改置「麗江軍民宣撫司 」,宣撫司皆由麥良子孫承襲,統一了「酋寨星列」的納西地區各部落,正式納入了雲南行省的行政區轄。
從1253年忽必烈滅大理國到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實施「改土歸流」的470年間,元、明、清朝直接在納西族地區推行中央王朝管轄下的世襲土司制度。 明太祖洪武年間,明大軍進軍雲南後,納西首領阿得「率眾首先歸附」,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明朝中央授么些貴族代表木得為麗江府土知府,世襲。
麗江木氏土司採取較為開明的政策,積極地引進中原漢族地區的生產技術和文化教育,廣攬人才,將一些醫生、教師、畫師、佛、道教人士和開礦、冶煉、建築、銅業、銀業等方面的技術人才引進納西族地區。
木氏土司有較強的軍事力量,為明王朝征戰效力,得到皇帝親賜的「輯寧邊境」、「誠心報國」、「西北藩籬」等嘉號。木氏借機向北擴張勢力,自天順六年(1462年)開始向藏區用兵,至明末,其勢力范圍達木里、巴塘、理塘、康定及西藏昌都以南地區。木氏並遷移大批納西人民到上述地區戎守,此後這些納西人大都融合於藏族中。 1723年(雍正元年),麗江實行「改土歸流」,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土知府為通判。「改土歸流」後,免除了土司的各種苛派,廢除庄奴500 多戶,2000多人,建立了封建地主經濟。清廷以當時滿漢的生活方式和儒家文化的倫理道德觀衡量納西族的社會生活和風土民情,強制性地在納西族地區實行移風易俗,如廢火葬,改革服裝,強化封建家長制、包辦婚姻制等,導致納西族地區發生了重大的社會矛盾和文化變遷,加劇了傳統文化的衰落。
1856年(咸豐六年),杜文秀在蒙化(今巍山)發動回民起義,攻佔大理。時駐大理守城營都司的麗江白沙人和鑒(武舉人)被殺。鶴麗鎮部下千總張正泰借機挑撥回族與納西族之間的矛盾,並殘酷屠殺金山、文智、拉市一帶無辜回民700餘人,在鶴(慶)、麗(江)、劍(川)、中(甸)、淮(西)一帶往來打殺。
1859年,張正泰在鶴慶死於內訌。
1860年,杜文秀軍攻佔鶴、劍、麗、永等地。時駐淮西瀾滄江邊防守備的和耀曾(和鑒之子),與淮西葉枝王護兵頭目楊玉科殺死和的上司淮西協鎮守頭領(回族人),廣募鄉勇,投靠清政府同回民起義軍作拉鋸式的戰爭。麗江古城幾易其主,成為一片廢墟,鄰近鄉村滿目瘡夷。
1872年,回民起義失敗。據《麗江府志》記載:「麗邑子弟毀於王事者統計六千數百人,百姓死者十之二三。」這是麗江歷史上的「亂世十八年」。 1915年12月25日,「反袁護國戰爭」在雲南打響,,麗江納西族積極參加護國運動,向護國軍輸送了3420名青年,為反對復辟帝制奮戰疆場,很多納西戰士血染沙場。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納西健兒隨滇軍戰斗在抗戰最前線,納西族子弟隨滇軍奔赴抗日前線,參加了台兒庄、中條山等重大戰役。在台兒庄戰役中,280多名納西族官兵壯烈殉國。
1941年,為了支持長久抗戰,麗江納西族人民沒有任何現代工程機械的條件下,用人力修成了麗江附近的白沙機場。
1943年,為了中印「駝峰航線」的順利通行,美軍「飛虎隊」在麗江設立「航空指揮站」,納西族人民積極參加修建電台、修建房屋和其他軍事工程,支持了盟軍抗日斗爭。
1936年4月,由任弼時、賀龍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的一支部隊北上抗日,到達麗江,受到納西民眾的熱烈歡迎。
1948年,在中共雲南地下黨組織領導下,納西族在農村建立了「農民抗敵協會」等組織。
1949年4月,由中共雲南地下黨領導的武裝力量,解放了麗江鄰縣劍川,建立了滇西北第一個革命根據地。
1949年7月1日,麗江宣告和平解放。人民自衛隊經過整訓,奉命改編為「滇西北人民自衛軍第三支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指戰員都是納西族。這支人民自衛軍支隊為配合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解放雲南作出了積極貢獻。 1950-1951年,人民解放軍四十二師由麗江進軍西藏。麗江縣成立援藏委員會,抽調民兵4889人,騾馬500匹,組成運糧總隊,從麗江或人背或馬馱運大米180710包到德欽。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雲南永勝、華坪、四川西昌等的戰役中,很多納西兒女參軍參戰,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
1961年,成立麗江納西族自治縣。
1996年,麗江發生7級大地震,死傷3200多人,經濟損失達45億元。
1997年12月,麗江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2003年6月,三江並流被評為「世界自然遺產」,9月,納西族東巴古籍被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④ 納西族的歷史

納西族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自稱納西(納,納西語意為大、黑;西,意為人、族)、納、納汝;他稱回麽些、摩梭等答。主要分布於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周圍各縣亦有分布。人口277 750人(1990年)。其先民為南遷的古氐羌人,晉代居越巂郡定笮縣(今四川鹽源),稱摩沙夷,唐代稱磨些蠻,分布在今川、滇雅礱江下游和金沙江兩岸,為烏蠻之一,曾有一部分越金沙江進入洱海東部今賓川一帶建立越析詔(磨些詔),為洱海地區六詔之一,後統一於南詔。
為南詔與吐蕃角逐之地。元明至清初,其首領歷受中央王朝封為世襲土官,其著者有明代木氏土知府。操納西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原始象形文字東巴文和一種音節文字哥巴文,不通行,通用漢文。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牧業,生產水平較低。麗江有手工業及商業。
建國後建立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民族經濟文化事業均有較大發展,本民族學者對東巴文的研究尤為突出。

⑤ 麗江木府和納西族是什麼關系其中有什麼歷史么

木府麗江是納西族聚集的地方。納西族人原來沒有漢族的姓氏,朱元璋建回立明王朝後答,遠在滇西北麗江納西族土司阿甲阿得審時度勢,於公元1382年「率從歸順」,舉人臣之禮,此舉大獲朱元璋賞識,朱將自己的姓去掉一撇和一橫,欽賜其「木」姓,從此納西傳統的父子連名製得以改成漢姓名字。

木氏土司為了保持其統治集團姓氏高貴,在社會各階層推行「官姓木,民姓和」之制度,而木氏土司則代代世襲,父子相傳,一直沿襲到明、清時期,有的甚至延續到解放以後。木府是麗江木氏土司衙門的俗稱,木氏土司家族歷經元、明、清三個朝代,鼎盛時期木府佔地一百多畝,有近百座建築,是八百年大研古城的心臟所在。整個木府蔭庇在獅子山懷抱中里,處於整個古城的頭部,西河水東南西三面環流,古城街道和民居傍河而築、依渠而建,自然形成條條渠水與官邸、民居一脈相連,民居層層環圍木府的扇形格局,給人以一脈勃生的官民祥和氣氛。史稱木氏「土地廣大,傳世最遠,富冠諸土郡」,並以「知詩書好禮守義」著稱當時,遺澤後世。納西人說起「木老爺」來,就跟我們提到自己的老祖宗一樣親切。

⑥ 納西族文化 東巴語言和文字有何歷史

東巴文化是納西族傳統文化發展歷程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放射出璀璨光芒的瑰寶。東巴文是目前世界上罕見的「活著的原始象形文字」,用這種文字書寫成的兩萬余冊東巴經籍,是關於納西族古代社會生活及其歷史發展進程的網路全書。
東巴語言
納西語,一般歸入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學者認為納西語界於羌語支與彝語支之間)。納西語分為西部、東部兩大方言。使用西部方言者約有26萬人,占總人口的87%。納西語的基本語序:主語——賓語——謂語(S——O——V)。
東巴文字
一般認為,納西族有兩種傳統文字:東巴文和哥巴文。東巴文(納西象形文字):是一種兼備表意和表音成分的象形文字,文字形態比甲骨文還要原始。被認為是世界上唯一仍然活著的象形文字。
哥巴文:是一種音節文字。
東巴文字的載體東巴紙是古時東巴專用,用以書寫東巴文字的紙張。其工藝純屬手工作坊,只有出自此作坊的東巴文字,才是原汁原味、富於魅力的。東巴紙由和聖文老師的祖先在300年前發明自製的,失傳10多年後,又由和老師重新恢復了東巴紙的生產,並在傳統基礎上發展了書畫紙、裝裱、高檔名片、壓花書簽、壓草封活面藏經紙等系列,它工藝精美的質地、防蟲駐的特點,深受國內外用戶好評。

東巴紙的原料采自當地獨有的植物原料「阿當達」,經鑒定為瑞香科麗江蕘花。其造紙過程由採集原料、曬干、浸泡、蒸煮、洗滌、舂料、再舂料、澆紙、貼紙、曬紙等工序組成,主要工具有紙簾、木框、曬紙木板、木臼等。東巴紙的活動紙簾較為特殊,曬紙過程明顯受到澆紙法的影響,又有抄紙法的痕跡,是中國造紙術與印巴次大陸造紙法兼容並蓄的結果。
白地東巴紙色白質厚,不易遭蟲蛀,可長期保存,用它書寫的東巴經典據20世紀40年代的調查有五千多卷。白地東巴紙為弘揚東巴文化做出了卓著貢獻,從工藝史角度來看,它又是研究我國手工造紙的難得實例。

⑦ 麗江古城具有多少年歷史

具有800多年歷史的麗江古城,座落在麗江壩子中部,面積約3.8平方公里,始建於南宋末年。是元代麗江路宣撫司,明代麗江軍民府和清代麗江府駐地。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山西平遙、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麗江古城位於中國西南部雲南省的麗江市,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坐落在麗江壩中部,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山西平遙、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牆的古城,據說是因為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築城勢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麗江古城的納西名稱叫「鞏本知」,「鞏本」為倉廩,「知」即集市,可知麗江古城曾是倉廩集散之地。麗江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公元13世紀後期)。古城地處雲貴高原,海拔2400餘米,全城面積達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遠近聞名的集市和重鎮。古城現有居民6200多戶,25000餘人。其中,納西族占總人口絕大多數,有30%的居民仍在從事以銅銀器製作、皮毛皮革、紡織、釀造業為主的傳統手工業和商業活動。

麗江古城選址獨特,布局上充分利用山川地形及周圍自然環境,北依象山、金虹山,西忱猴子山,東面和南面與開闊坪壩自然相連,既避開了西北寒風,又朝向東南光源,坐靠西北。發源於城北象山腳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後,又分成無數支流,穿街繞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家門前繞水流,戶戶屋後垂楊柳」的詩畫圖。街道不拘於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臨渠,300多座古石橋與河水、綠樹、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極具高原水鄉古樹、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學意韻,被譽為「東主威尼斯」。

麗江古城民居是中國民居中具有鮮明特色和風格的類型之一。

麗江古城民居在布局、結構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體條件和傳統生活習慣,有機結合了中原古建築以及白族、藏族民居的優秀傳統,井在房屋抗震、遮陽、防雨、通風、裝飾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創新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其鮮明之處就在於無一統的構成機體,明顯顯示出依山傍水、窮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質朴的創造性,在相當長的時間和特定的區域里對納西民族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白沙民居建築群位於麗江古城以北8公里處,這里曾是宋元時期(公元10~14世紀)麗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築群分布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軸上,中心為一梯形廣場,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廣場,四條巷道從廣場通向四方,極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築群的形成和發展為後來麗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礎。麗江民居是研究中國建築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遺產。

麗江古城是自然美與人工美,藝術與適用經濟的有機統一體。

聞名於世的麗江壁畫,分布在古城及周圍15座寺廟內,這些明清壁畫,具有多種宗教及各教派內容融合並存的突出特點。遺存於麗江白沙村大寶積宮的大型壁畫《無量壽如來會》,把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道教的百尊神佛像繪在一起,反映了納西族宗教文化的特點。

麗江一帶迄今流傳著一種圖畫象形文字「東巴文」。這種納西族先民用來記錄東巴教經文的獨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著的圖畫象形文。如今分別收藏在中國以及歐美一些國家圖書館、博物館中的20000多卷東巴經古籍,記錄著納西族千百年輝煌的歷史文化。其中稱作《磋模》的東巴舞譜,包括數十種古樂舞的舞蹈藝術中,是極為罕見的珍貴文獻。被譽為古代納西族「網路全書」的東巴經,對研究納西族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麗江古城是古城風貌整體保存完好的典範,依託三山而建的古城,與大自然產生了有機的統一。古城瓦屋,鱗次櫛比,四周蒼翠的青山,把緊連成片的古城緊緊環抱。城中民居朴實生動的造型、精美雅緻的裝飾是納西族文化與技術的結晶。古城所包涵的藝術來源於納西人民對生活的深刻理解,體現人民群眾的聰明智慧,是地方民族文化技術交流融匯的產物,是中華民族寶貴建築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麗江古城包容著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集中體現納西民族的興旺與發展,是研究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史料。

山川流水環抱中的麗江縣城,相傳因形似一方大硯而得名「大研鎮」。探尋它的過去,人們發現這片曾被遺忘的「古納西王國」,遠古以來已有人類生息繁衍。今日的主人納西民族,則是古代南遷羌人的後裔。在千百年的悠長歲月里,他們辛勤勞作,築起自己美好的家園。麗江納西人歷來重教尚文,許多人擅長詩琴書畫。在古城多彩的節慶活動中,除了通宵達旦的民族歌舞和鄉土戲曲,業余演奏的「納西古樂」最為著名。其中,《白沙細樂》為集歌、舞、樂為一體的大型古典音樂套曲,被譽為「活的音樂化石」;另一部麗江《洞經音樂》則源自古老的道教音樂,它保留著許多早已失傳的中原辭曲音韻。麗江納西古樂曾應邀赴歐洲多國演出,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和贊譽。由於樂隊成員多是來自民間年逾古稀的老人,因此又有「納西壽星樂團」的美譽。

麗江古城的繁榮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它己逐漸成為滇西北經濟文化中心,為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聚居在這里的納西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一道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不論是古城的街道、廣場牌坊、水系、橋梁還是民居裝飾、庭院小品、檻聯匾額、碑刻條石,無不滲透納西人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無不充分體現地方民族宗教、美學、文學等多方面的文化內涵、意境和神韻,展現歷史文化的深厚和豐富內容。尤其是具有豐富內涵的東巴文化、白沙壁畫等傳統文化藝術更是為人類文明史留下了燦爛的篇章。

雲南省的古城麗江把經濟和戰略重地與崎嶇的地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實、完美地保存和再現了古樸的風貌。古城的建築歷經無數朝代的洗禮,飽經滄桑,它融匯了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聲名遠揚。麗江還擁有古老的供水系統,這一系統縱橫交錯、精巧獨特,至今仍在有效地發揮著作用。

⑧ 求納西族的長篇史詩《創世紀》的簡介,謝謝!

創世紀抄》是納西族的創世史詩,分為《開天闢地》、《洪水翻天》、《天上烽火》、《遷徙人間》四章。
納西族原始神話中最出名部分。這個神話共有二十個章節:茫茫遠古,初辟天地,野牛撞天,耳辟天地,人類誕生,觸怒天神,洪水滔天,利恩餘生,初遇白鶴, 東神造人,白鶴仙女,天上險境,十度交鋒,天地美緣,天神詛咒,遷徙人間,擊敗凶神,定居創業,遣使探秘,山高水長。開天闢地,不是一個盤古,而是開天九兄弟,闢地七姊妹。有意思的是九兄弟和七姊妹並不是天生萬能:開出的天是倒掛的,象要塌下來,辟出的地,凸凹不平整,好像要陷裂。只是他們並不灰心,重新用五根柱子撐起天,鋪平地。又如洪水滔天,只剩下納西族祖先從忍利恩孑然一身,藏身於氂牛皮革囊,用九條鐵鏈子,三頭拴在柏樹上,三頭拴在杉樹上,三頭拴在岩石上,才得以死裡逃生。《創世紀》的中心內容是突出人類的代表從忍利恩,描寫他如何堅持與天神作斗爭,與惡神作斗爭,與洪冰乍斗爭,終於重建了人間,熱情歌頌和贊美了人類的不屈不撓的精神。

⑨ 納西族東巴文特點,歷史文化價值

東巴文化是納西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東巴文化指納西族古代文化,內因保存於東容巴教而得名,已1000多年的歷史。主要包括東巴文字、東巴經、東巴繪畫、東巴音樂、東巴舞蹈、東巴法器和各種祭祀儀式等。
雲南納西族東巴文化與西藏象雄雍仲本教文化是同一或同源文化,雍仲本教曾在一定歷史時期對東巴教產生過深遠影響。從民族發展歷程看,納西族東巴教與西藏本教息息相關。 首先,二者共同崇拜同一祖師說明了其同一性或同源性。雍仲本教的創始人和導師是幸饒彌沃如來佛祖敦巴幸饒,東巴教的創始人是丁巴什羅。據考證,東巴教徒所崇拜的祖師,就是雍仲本教祖師。

閱讀全文

與納西族的經濟發展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