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泗縣經濟發展

泗縣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1-18 14:31:04

⑴ 安徽最慘城市,地理位置優越,為啥下屬四縣卻都是貧困縣

每個城市都會有貧窮和富裕的地方,因為發展不一樣,所以在每個地區都會產生一些貧富的差距。對於貧富的差距也是要依照當地的經濟來評判的,經濟好那肯定不會貧窮,若是一個經濟不好,那麼造成的經濟困難,肯定會導致整個城市或者縣城都會非常的貧窮。每個地方都無法做到。貧窮和富裕之間的經濟關系都做到均衡。

宿州市的四大貧困縣是在當地出了名的貧窮,這四個縣城也占據主要的位置。這四個縣城分別是,碭山縣、靈壁縣、泗縣、以及蕭縣。雖然在宿州市擁有四大貧困縣,可是自當地擁有一些旅遊的著名景點。例如,樂天園,和五柳風景。所以,雖然安徽的宿州市雖然窮,但是富裕的地方還是有的,只是無法做到均衡而已。

⑵ 安徽泗縣怎麼樣

安徽泗縣
地方好不好
看在哪個方面吧!
第一
消費水平,比較低可以說是好
第二版
教育水平,泗縣一權中,泗縣二中分別是省級示範高中
泗縣三中,99%是考不上一中
二中的學生才去上的。整體生源
質量較差,該校有其特色:音樂,美術,體育
考生是其強項,想像學這些東西的能是什麼成績好的學生學的嗎?該校藝體類考生強。該校假如有100個本科上線的話,其中有96個是藝術體育類的。我對該校印象不好。該校在泗城鎮北關。
第三
法制水平,泗縣法制落後,該地區有
「胳膊拗不過大腿」
當地人之稱。
官員腐敗明目張膽。如果是大學生回家
你沒有人的話
找工作
門都沒有。

⑶ 泗州的演變發展

古泗州或者老泗州 遺址在2013年的江蘇省盱眙縣境內。《鳳陽府志》雲:「泗州南瞰淮水,北控汴流,地雖平曠,而岡壟盤結,山水朝拱,風氣凝翠,形勝之區也。」
古泗州在夏商周時均為徐國。春秋時,徐國為吳國所滅,徐屬吳國。越國滅吳後,徐又屬越。戰國時,楚滅越後,徐屬楚。秦屬泗水郡,即建國以後的山東省泗水縣。楚漢相爭時徐屬西楚。西漢王朝建立後,徐先屬楚後屬沛國,即建國以後的江蘇沛縣。東漢光武年初並入東海(今山東郯城),後為臨淮郡,即今天的泗洪縣臨淮鎮。漢明帝永平15年(公元72年)改為下邳國,治下邳,(建國以後的江蘇邳州)。三國時亦為臨淮,也屬下邳。晉時,下邳屬縣,在淮南置臨淮郡於盱眙,徐屬臨淮。後魏將徐縣置南徐州,梁改東徐州,陳改安州,後周時改為泗州,自此,泗州得名。到了隋朝,隋將泗州改成徐城縣,屬下邳郡,後又復名泗州。唐至德年初,泗州隸屬河南道,轄縣六,即:臨淮、漣水、徐城、下邳、宿遷、虹縣(今泗縣)。五代時,泗州為南唐所據,周世宗取之,仍為泗州。宋建隆2年(961),廢徐城縣,乾德元年(963),以楚州之盱眙,濠州之招信來屬。太平興國三年(978)割漣水置漣水郡,泗州轄臨淮、招信、盱眙三縣屬淮南路。景德3年(1006)移臨淮縣到徐城驛,自此,臨淮始不為郡。宋熙寧5年(1072),分屬淮南東路。南宋紹興11年(1141)和議割予金,仍為泗州,系防禦史治所,屬南京路,轄淮平、虹縣、臨淮、靈璧、濉寧五縣。元至元27年(1290),盱眙、天長來屬,初屬河南行省。至正年間,揚州置淮南行省改州隸,革在城臨淮縣,州始親民。到了明朝,泗州屬鳳陽府,轄盱眙、天長。清雍正2年(1724),泗州升直隸州,五河來屬,轄盱眙、五河、天長三縣,屬鳳陽府。
據《泗州志》雲:「泗州在州境極南,面長淮對盱山,城肇於宋,舊有東西兩城,皆土築,明初始更磚石為之,合為一城,汴河徑其中,周九里三十步,高兩丈五尺」。泗州城有城門5座,東門有回龍橋,西門有永寧橋,南門仿岳陽樓制,巍然壯觀。在南門與西門之間開一門曰香花門,北門名朝闕樓。泗州城諸門皆有水關,西門金剛渡,北門鐵窗欞。為防洪,城外還建有6道月城,6道月門,月門像雙閘門套閘一樣,城外發大水時,先堵住月門,行人從月城堤上出入。這種形式的古城在國內是罕見的。
泗州城雖然地勢低窪,夙稱澤鄉水國,但由於她水陸交通發達,系中原之咽喉,南北之要沖,其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地位十分重要。唐、宋時,皇家漕糧皆在此中轉,成群結隊的船隻在此停泊。當時有詩贊道:「官艫客鯿滿淮汴,車弛馬驟無間時。」
泗州城當時不但水陸交通發達,經濟繁榮,更兼有泗州十景:即浮梁練影、回瀾晚鍾、淮水浮煙、盱山聳翠、禹王台曉月、靈瑞塔朝霞、濕翠堂春霽、掛劍台秋風、九岡山形蜿蜒、一字河流環帶。還有全國當時五大名剎之一的普照王寺,其主體建築僧伽塔,高300尺,影投淮水,蔚為壯觀。這些迷人的景緻,歐陽修稱她:「蒼雲碧天竹色靜,暖日撲地花日繁。」蘇東坡贊她:澹涓涓,玉宇清閑,望長橋,燈火亂。」到了明朝,泗州城更是船舶如流,店鋪林立,商賈如雲,酒旗斜豎。泗州城的政治、經濟、文化達到了鼎盛時期。
泗州城的空前繁榮除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外,還有一個及其重要的原因,即明祖陵的修建。朱元璋打下江山後,在泗州城北13里處找到了朱家祖墳。於是大興土木建造了明代第一陵——明祖陵。在此朱元璋葬下了高祖、曾祖衣冠及祖父的屍骨。明祖陵的聲威既給泗州城帶來了空前繁榮又給其帶來隱患。最終使這座形勝之區的千古名城,於康熙19(1680)年,遭到滅頂之災,被黃河奪淮的滾滾狂濤淹沒在洪澤湖底,「永為黿鼉之窟。」成為世界上的第二個龐貝。由此,在民間至今到處流傳著水母娘娘沉泗州的神話傳說。
神話歸神話,其實泗州城的沉因有二:一是黃河南徙,攔入清口,遏淮不得直下。加之康熙19年山洪暴發,淮河下游淤塞,河水高出堤外數尺,靈瑞塔在水中如砥柱,後與州城一起沉沒;二是明代治水專家潘季馴採取蓄清、刷黃、濟運的治河方針,大築黃河兩岸堤防,堵塞決口,束水攻沙,同時修築高家堰(即洪澤湖大堤),迫淮水入黃河攻沙。他大修黃河北岸的太行堤,又修築黃河南岸堤防,把黃河兩岸堤防向下延伸到淮陰。經過這次大規模治理,黃河一時趨於穩定。但以後由於河床不斷淤高,黃河兩岸決口增多。在明萬曆統治時期的23年(1596~1619年)中,黃河決口18次,幾乎年年決口。在明朝統治期間,淮河流域的變化,除黃河主流由向南轉而向東,經徐州奪泗奪淮,災區下移到江蘇和山東以外,還修建了洪澤湖大堤,並在大堤上修建了泄水閘壩以分淮入海入江。明萬曆32年(1604年),還開辟了微山湖以下至駱馬湖之間的運河,以避免黃河航運的危險,這就是現在的韓庄運河的一部分。雖然暫時換來了黃河的太平與安寧,但卻人為的抬高了水位。潘季訓被削職後,朝廷特派巡按御史邵陛前往泗州治水,邵陛所築的邵公堤和保護明祖陵的磚石堤,雖然換來了暫時的太平,但其結局已註定了泗州城難逃淹沒的厄運。據查:自明萬曆19年到21年(1591——1593),泗州連續3年大水,洪水翻城而下,魚游城關,舟行樹梢,百姓死者不不計其數。到了清朝,異族統治者只知築壩攔水,不思疏導根治水患,最終導演了這座千古名城沉沒的悲劇。
泗州城沉沒後,州署移治於盱山西北麓,懸絕淮湖。直到97年後的乾隆42年(1777),「巡撫閔公,以治隔淮湖,控馭不便,虹最近泗,請裁虹歸泗,版圖、民賦一並於泗,並以城為州治 ┄┄上從其請。」乃將州治由盱山遷於虹(今泗縣城),仍轄盱眙、天長、五河三縣。是時。虹縣降為虹鄉。《鳳陽府志》載:新泗州「北枕屏山,南襟長淮,重岡東拱,靈璧西環,盤龍、朱山障其左,鹿鳴、陰靈繞其右,扼徐淮之門戶,通兗豫之舟車。雖原野平曠之區,而風水結聚,自然昌明,東南大都會也。」
裁虹歸泗的泗州,於民國元年4月廢泗州為泗縣,直屬安徽省。到1949年泗縣析出一部置泗洪縣,隸屬江蘇省。1955年盱眙縣亦由安徽省劃歸江蘇省。
據《泗虹合志》雲:古泗州雖有十景,然其舊也,非其新也。新泗州有虹鄉八景,即:赤山暮雨、羊城春色、屏山晚照、陰陵夜月、柏蒲荷風、盤龍積雪、隋堤煙柳、汴水晴波。
1、赤山暮雨:赤山在州東北70里,蜿蜒千尺,土石皆紅。在暮色細雨之中,飛虹滴翠,如龍飛鳳舞,翩躚而行。古人在游赤山詩中寫道「雲中隱隱草菲菲,也學高人去採薇。行到桃園流水處,杖頭挑得明月歸。」
2、羊城春色:羊城湖在州西四十里,相傳為古虹舊治,已久沒於水。據傳常於霧靄之中見樓台城郭之狀,宛如海市蜃樓。每逢春季,湖濱芳草萋萋,野花爭艷,鹿逐羊跑,兔跳鳥飛,更兼有八角琉璃井點綴其間,更加景色迷人。有詩為證,清人龔起暉詩雲:解凍波紋碧,春歸沙際暄。渚浦藏宿鷺,野水下清鳶。燕舞香泥墜,魚驚綠藻翻。杖藜從此過,歸帶碧香痕。
3、屏山晚照:屏山在州北20里,環翠如屏,故名屏山。此山似虎睡狀,又名卧虎山。山出美石。傳說在山坡有潔白巨石,在夕陽映照之下,銀輝四射,站在北城門樓上亦可見。古人稱為奇景。
4、陰陵夜月:陰陵山在州西50里,山雖不大,卻名見《史記》,久負盛名,且有「陰陵山萬丈高,雀鳥難行之說。」此山為楚霸王失道處,往日山徑迂迴,夜深人靜,明月高懸時,猶顯得幽靜迷人。明人葉志淑詠道:「陰陵山北小村東,舊說重瞳向此迷。今日偶經征戰地,殘陽古木任鴉棲。」山北有古跡虞姬墓,墓碑上有副名聯: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姬耶安在,獨留青冢向黃昏。還有一闋《虞美人》詞:楚歌聲逐愁雲起,夜帳明燈里,振衣獻舞拭龍泉,拚取一腔熱血灑君前。顧騅無語軍情變,似雪刀光亂。桃花片片墮東風,花作源頭芳草淚絲紅。
5、柏蒲荷風:在州北50里的柏家湖,每當荷花開放時節,清香馥郁,別具一番情趣。滿湖荷花,白綠相映,景色優雅。古代文人墨客,常泛舟湖上,吟詩作畫。
6、盤龍積雪:盤龍山俗稱老山,在州北30里。山石層層,盤旋而上,形如盤龍,且鱗甲宛然。山上曾建玉皇閣,在皚皚白雪相映下,尤為壯觀,古人稱之為盤龍積雪。
7、隋堤煙柳:隋堤,即汴堤,汴水即通濟渠,又叫隋唐運河。開挖於公元605年,千里汴堤夾岸植柳,濃蔭遮地,似一片綠海。陽春時節,林間桃紅杏白,競相爭輝,鳥雀爭鳴,蜂飛碟舞。唐白居易詠隋堤柳雲「大業年間煬天子,種柳成行傍流水。大業年間春二月,柳色如煙絮如雪,西有黃河東接淮,綠影一千三百里。」
8、汴水晴波:唐李益詩曰「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行人莫向長堤望,風起楊花愁煞人。隋大業年間,隋煬帝欲往揚州觀瓊花,發動民夫百萬,開挖通濟渠,河長千餘里,過宿州、靈璧經泗州穿城而過。尤以青陽鎮一帶水闊而深,飛橋似長虹。依橋俯視,只見汴水碧波,清澈見底。游魚淺綠水,白帆點點晴。晚霞夕照,魚歌互答。故有汴水晴波之說。」

⑷ 睢寧和泗縣相比 哪一個更厲害發展的更好一些

睢寧縣更厲害一些吧
你對比一下兩個縣城的衛星地圖就知道,睢寧縣城明顯比泗縣縣城更大更發達些

⑸ 泗縣泗洪泗陽要合並成立泗州市嗎

泗縣泗洪泗陽目前並沒有合並成立泗州市。
泗縣:古稱虹縣、泗州,宿內州市下轄縣。位於安徽省容東北部,東鄰泗洪,西接靈璧,南連五河、固鎮,北至東北與睢寧、宿遷毗鄰。區域基本呈長方形。面積1787平方公里。總人口94.4萬人,轄15個鄉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
泗洪:位於江蘇省西北部,古為泗州本州,是蘇皖邊界一座快速崛起的現代化中等商貿旅遊城市,亦是南京都市圈與徐州都市圈之間的重要節點城市,是南北文化交匯處,代表的徐文化與中原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相互滲透融合。泗洪是中國酒都,十大名酒之一雙溝大麴出產於此。泗洪坐擁中國四大淡水湖之一洪澤湖40%的水面,國家級洪澤湖濕地公園鑲嵌其間。
泗陽縣:位於中國「十大新天府」之一的蘇北平原,屬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淮海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沿運河城鎮軸交叉輻射區。泗陽東臨周恩來故鄉淮安,西接項王故里宿遷,北靠花卉之鄉沭陽,南瀕洪澤湖,與泗洪、洪澤、盱眙隔湖相望。

⑹ 請問泗縣大顧的歷史起源

泗縣位於安徽省東北部隸屬宿州市,黃淮海平原南端,地處蘇皖兩省五縣交界地帶,地近沿海,背靠中原,具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是「中國山芋之鄉」,雖有這個稱號,但名不副實!安徽省東向發展前沿縣,加快皖北及沿淮三市六縣發展重點縣。總面積1787平方公里,人口94.4萬人,轄15個鄉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泗縣歷史悠久。早在夏朝即始建制,古稱虹縣、泗州,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泗州戲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境內有自然秀美的「虹鄉八景」,有楚漢之爭的古戰場—霸王城古跡遺址,有目前國內保持最完整的隋唐大運河通濟渠遺址。2013年6月,隋唐大運河泗縣段已被確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9月,運河申遺順利通過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現場驗收,將成為享譽國內外的泗縣文化金字品牌。加之宿淮鐵路、泗許高速、明徐高速即將建成通車,泗縣未雨綢繆,做好了新一輪經濟發展提速的准備。歷史編輯
原始社會晚期,境內就有人類生活。縣城西南約20公里佘家台,有新石器時代遺址,屬龍山文化。古為淮夷地,又稱九夷。三代堯封禹為夏伯,在此建邑,名夏丘(邑治遺址在今縣城東南1里許),屬徐州。商沿夏制。周時屬青州,春秋時,初屬宋,宋滅屬楚。秦始皇統一中國,屬薛郡。後在潼城(今泗縣的潼城)增設僮縣,與夏丘境屬泗水郡。西漢置夏丘縣,屬沛郡。東漢時,屬下邳國。北周改夏丘為晉陵縣,後與朱沛郡的高平縣並置泗州。隋開皇十八年(598)復夏丘縣,屬泗州。
唐武德四年(621),置虹縣(治今五河縣境)。六年廢夏丘入虹。之後,虹縣移治夏丘,屬仁州。貞觀八年(634),廢仁州,虹縣屬泗州。元和四年(809)改屬宿州。大(太)和四年(830),廢宿州,復屬泗州。後復置宿州,治於虹,虹縣再屬宿州。五代時沿唐制。
宋元十七年(1092),虹縣屬淮南路。紹興九年(1139),改屬淮東路泗州。十一年屬南京路泗州。建炎後沒於金,虹縣仍屬南京路泗州。元置行省、路(府)、軍(州)、縣4級建制,虹縣初屬河南江北行中(尚)書省(又稱河南行省)淮安府泗州,繼屬江北淮東道。至正二十七年(1367),改屬臨濠府泗州。
明洪武六年(1373)九月,泗州改屬中立府。七年八月屬鳳陽府,屬鳳陽府泗州。
清初沿明制,後實行省、道、府(直隸州)、縣4級制。
順治二年(1645),虹縣屬江南省鳳陽府泗州。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分置安徽省。雍正三年(1725),泗州升為直隸州,虹縣仍屬鳳陽府。乾隆四十二年(1777)泗州遷州治於鳳陽府虹縣,並虹縣入泗州,虹縣降稱虹鄉,至此泗縣始為泗州州治。
1912年4月廢州制,改稱泗縣,直屬安徽省。1914年6月,安徽省設3道,泗縣屬淮泗道(駐鳳陽縣)。1932年10月廢道,泗縣為安徽省第七區首席縣,治泗城。後改行行政督察專員制,泗縣屬第六區,專員公署暨泗縣政府治泗城。
1938年11月7日,日本侵略軍小川部侵佔泗縣城,六區專員公署暨泗縣政府先後遷治於鄭集、雙溝、管鎮等地。1940年3月,中國共產黨組織接管國民政府在皖東北政權,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同年10月,撤銷泗縣建制,以泗縣為中心,結合鄰縣。成立泗東、泗南、泗宿、泗北、泗五靈鳳5個辦事處。1941年4月起,辦事處先後撤並為泗南(治今江蘇省泗洪縣雙溝、羅岡一帶)、泗宿(治今泗洪縣臧橋)、泗五靈鳳(治今五河縣申集)、(治今泗縣黃圩區三侯家)3個邊區縣,次年春增設泗靈睢縣均屬蘇皖邊區行政公署。泗縣淪陷區的偽政權,先是維持會,後為縣政府,治泗城,先後屬蘇淮特區和淮海省。1945年8月日本投降,汪偽泗縣政府亡。9月,抗日民主政府撤銷邊區縣,恢復泗縣建制,屬蘇皖邊區淮北地區第七專區。專員公署、中共地委暨泗縣政府治泗縣城。
1946年7月,國民政府軍進占泗縣,泗縣人民民主政府東撤,國民政府在泗主政。改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1947年11月後,復建人民民主政府,先後恢復原4個邊區縣制,屬蘇皖邊區淮北地區第七專區,縣政府均駐農村,無一定地點。1948年5月起屬豫皖蘇邊區江淮區。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泗縣;翌年4月21日,恢復泗縣建制,治大庄;5月遷治泗城,屬皖北行署宿縣地區。1952年,屬安徽(宿州)專區。1956年屬蚌埠專區。1961年屬宿縣(宿州)專區,沿續至今。泗縣的由來
泗縣(古稱虹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因古泗州府所在地而得名。早在二千年前,西漢曾設立了夏丘縣。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年)移虹縣治此,以臨汴河,北宋因之。清朝乾隆年間因泗州被洪澤湖淹沒,徙州治於虹縣,取其地勢高,不懼水患,虹縣名稱遂改。虹縣城東南為一系列北北西向砂礓緩崗,高程為37.3米,使城東地勢明顯高於城西的徐淮黃泛平原。當年汴河不易開鑿,只得偏向東北,繞行今枯河頭,再折向東南。當地盛傳隋煬帝乘舟東下揚州,行至枯河頭,因水澀舟止,不得不「納粟行舟」,即在缺水河段用稷子拌香油鋪於河底,兩岸由人拽船而進。文獻記載虹縣以東汴河河道唐宋時期也確實屢有興作,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河南采訪使齊瀚以江淮運漕經淮水波濤,有沉溺之憂,遂開廣濟渠下流,自虹縣至楚州淮陰縣北十八里合於淮,逾時畢工,後以水流湍急,行旅艱阻,旋又停廢,仍由舊河。[34]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遣宿、亳丁夫自泗州至虹縣沿汴河修作踏道擗岸,其淺處為鋸牙,以束水勢,使其浚成河道」。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都水監丞侯叔獻言:「昨疏浚汴河,自南京至泗州,概深三尺至五尺。惟虹縣以東,有礓石三十餘里,不可疏浚,乞募民開修。」徽宗大觀中泗州知州胡師文因創開泗州直河,築簽堤阻遏汴水,興師動眾,費錢谷累百萬計,尋復淤淀,生事*功而坐降。以上事例皆說明虹縣城東的砂礫緩崗給汴河行水載舟帶來很大不便,汴河不得不在虹縣由東南流向折轉東北。虹縣城恰好處在兩種不同地貌景觀的分界帶上,按照城市地理學觀點,正是城址長久不廢的原因所在。汴河河道的改向亦導致了虹縣城市布局也是違背正南正北的傳統主導方向。今泗縣城區東西長約1公里,建築形勢呈東北-—西南走向,東西門之間的老街集中了全縣最主要的商店、旅館、飯店和影劇院,行人熙攘。此街北側十餘米又有一條同方向的大街緊鄰,現已闢作穿過城區的干線公路,其地面明顯低於兩側,形成相對高差3米多的南北陡坡。據文獻記載:「汴水由虞姬墓經陰陵、鹿鳴二山入州境,穿城東注。西關外為西汴河,東關外為東汴河。」「城內汴河一道,穿泮河而東,長二百八十丈。萬曆四十四年……以城內汴河道淤塞,城外水沖反跳,乃於水口築石壩以截其流,開通東、西水關,浚深內河,舊河道鑿泮池,使河口往來無滯。由是潼、汴二水之赴於虹者,會城西,穿城東,出東水關南繞,復迤邐而西注,始旋轉而東流。」[36]這條低於城內地面的行車幹道就是當年汴河的遺址。經縣文管會同志指引,找到了它的西端——西水關舊址,磚砌券拱式水門寬3米,拱頂離地面2米,門內水道已為磚填塞。今泗縣城的老街當年可能是汴河的南堤,沿河形成市街,買賣業集中的傳統迄今不改,還保存著「牛市巷」之類具有商業功能含義的地名。明清時期山西商人的會館也鄰街選址。城內汴河北岸依次集中著州縣衙署、文廟、城隍廟等行政職能機構和受官府政權直接管理的科考、祀典場所。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鄭剛中嘗沿汴路西去陝西鳳翔,留下一部記述沿途見聞的《西征道里記》,其中關於虹縣的一段是這樣說的:「虹縣城因隋渠為壕,瀦水深闊,城具樓櫓。虹以西諸邑往往皆城,虹獨堅密……隋渠自虹以上為陸,木已叢生,縣以東水接淮口。」文意表明虹縣護城壕水也與汴河相通,這與今日泗縣城周圍水道的形勢是相符的。騎河築城,城內行船,壕河相通的結構可能是汴河城市的顯著特點。由此觀之,汴河道上的宿州、虹縣、靈璧、永城無論為州為縣,皆遵其制。受運河流向和水運碼頭機制的影響,汴河城市沿運河走向的橫軸拉得很長,而城市縱身相對很短。上述特點也影響了汴河故道上的村鎮聚落,如:青陽鎮(今泗洪縣)、馬翁店(今馬公店)、通海鎮(今通灣店)、靜安鎮(今大店鄉)、蘄澤鎮(今四鋪集)、白禪(白善集)、柳子鎮(今柳孜)、酇陽鎮等,房屋建築皆沿汴河而建,拉得很長。甚至影響了今天公路行車的速度和安全,交通部門正在著手改線,繞行村鎮外圈,因為這些村鎮房舍縱深不大,改線無需繞行過遠。由於汴河淤廢以後,河床改作車路,繼續保持交通幹道的功能,沿線城市有持續發展的可能,故能長久不廢,很少有城址遷移的現象出現,這與前文介紹的永濟渠——御河沿線城市的發展演變有所不同,雖然雙方都處於易遭受洪水威脅的黃淮海大平原上。至於城市布局,則因為永城以西至開封間金元以降屢遭黃河溺盪,地面淤高,汴河形跡不存,舊城堙沒,驛路改途。原來受汴河水運機制影響而出現的市街碼頭布局特點也漸漸喪失,故汴河西線帶上的城市格局又轉而服從明清北方平原城市方整的布局規律,不再顯示運河沿岸城市的特點了。地理編輯位置
泗縣地處淮北平原東部,為安徽省東北邊緣縣,位於北緯33°16′~33°46′,東經117°40′~118°10°′。
泗縣舊境東至老子山,交江蘇省淮陰縣界,西至虞姬墓,交本省靈璧縣界,橫長155公里;南至天井湖,交本省五河縣界,北至湖山莊,交江蘇省睢寧縣界,直長140公里。東南至淮河,交盱眙縣界,西北至渭橋,交睢寧、靈璧縣界,斜長125公里;西南至馬家集,交五河縣界,東北至歸仁集,交江蘇省宿遷市邊界,斜長85公里。全縣面積3975平方公里。民國38年(1949)5月,馬公店、上塘集以東劃出,組建泗洪縣。現行區域西起長溝鄉許韓庄,交靈璧縣界,東止黑塔區大魏鄉朱廟,交泗洪縣界,寬43.5公里;南從墩集區大路口鄉小營庄,交五河縣界,北到大庄區大庄鄉許廟庄,交睢寧縣界,長44.3公里;東南從墩集區霸王鄉界牌張,交泗洪縣界,西北至黃圩區曹場鄉朱埝庄,交睢寧縣界,約58公里;西南起草溝區大梁鄉沈庄,交靈璧、五河縣界,東北至山頭區找溝鄉的後蔡庄,交宿遷縣界,約674公里。面積1787平方公里。區域基本呈長方形。
氣候
泗縣境內大屬暖溫帶半溫潤季風氣候,適於各類農作物生長,尤其是農林牧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年日照時數為2284至2495小時,日照率52%至57%,年氣溫14℃,年均無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佔全年的56%。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有利於農作物生長。主要氣象災害有旱、澇、風、霜、凍、冰雹等。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長,春季天氣多變,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潮頻襲。

⑺ 安徽宿州泗縣人口是多少

泗縣隸屬於安徽省,總面積1787平方千米,泗縣歷史悠久,可追述至夏朝。泗縣屬暖溫帶半溫潤季風氣候,以種植業、養殖業、礦產資源為主要經濟支柱。主要特產有紅瓜子、墩集花生、大路口粉絲、丁湖螃蟹等。
地理位置 泗縣位於安徽省東北部,黃淮海平原南端,地處蘇皖兩省五縣交界地帶,地近沿海,背靠中原,\。 基本介紹 郵編:234300 代碼:341324 區號:0557 拼音:Sì Xiàn 英譯:Si County 泗縣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東、北兩面與江蘇省泗洪、睢寧縣毗鄰。總面積1787平方千米。總人口89萬人(2007年末)。 人口狀況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105184人,其中: 泗城鎮 66577、 墩集鎮 40622 、丁湖鎮 61270 、草溝鎮 61392 、長溝鎮 54523 、黃圩鎮 61309 、大庄鎮 62395、 山頭鎮 60258、 劉圩鎮 53090、 黑塔鎮 56476、 草廟鎮 64745、 屏山鎮 53441、 大路口鄉 52420、 瓦韓鄉 31437、 大楊鄉 41276、 瓦坊鄉 52540、 小粱鄉 34538、 徐賀鄉 32321、 三灣鄉 41332。現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少數民族分布。(最新第六次人口普查)
社會經濟
泗縣新貌
近年來,泗縣縣域經濟呈現積極的發展態勢。目前全縣已形成化工、醫葯、食品、農產品加工、輕紡、建材、釀造、機電等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的工業生產體系。GDP由2003年的28.9億元。上升到2011年的65.2億元。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為36.4億元、9.6億元、19億元。分別比2003年增長了50.7%、31.0%和25.5%。2012年,第一季度泗縣GDP達到69億元,較2006年增長20%。人均GDP達到7802元。首次突破人均1000美元大關!

⑻ 安徽的泗縣是歷史文化名城嗎

泗縣,抄古稱虹縣、泗州,宿州市下轄縣。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東鄰泗洪,西接靈璧,南連五河、固鎮,北至東北與睢寧、宿遷毗鄰。區域基本呈長方形。面積1787平方公里。總人口94.4萬人,轄15個鄉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
泗縣地處黃淮海平原南端,蘇皖兩省五縣交界地帶,地近沿海,背靠中原,具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是中國山芋之鄉、中國泗州戲之鄉,安徽省向東發展前沿縣,加快皖北及沿淮三市六縣發展重點縣。

⑼ 為何市裡第一個上報泗縣撤縣設市

立足於縣級中等城市建設,立足於歷史文化挖掘和加快區域發展,立足於把革命老區建專成現屬代化新城,泗縣各界積極呼籲撤縣建市。縣委、縣政府扎實做好撤縣建市各項基礎工作,目前已經市政府批准,上報省政府研究。泗州市的設立,將會把泗州歷史、人文情懷吸納到運河情·泗州夢之中,將會激發全縣人民建設美好家園,將會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地理位置優越,泗縣,古稱虹縣、泗州,宿州市下轄縣。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東鄰泗洪,西接靈璧,南連五河、固鎮,北至東北與睢寧、宿遷毗鄰。


泗縣地處黃淮海平原南端,蘇皖兩省五縣交界地帶,地近沿海,背靠中原,具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是中國山芋之鄉、中國泗州戲之鄉,安徽省向東發展前沿縣,加快皖北及沿淮三市六縣發展重點縣。

⑽ 安徽省泗縣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泗縣古稱虹縣,長抄期屬泗州管轄,曾襲一度是泗州州衙所在地,所以人們習慣把泗縣稱為泗州。泗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書畫藝術源遠流長。在新石器遺址楊家台曾出土帶有彩繪紋飾的陶片,泗城登達雅苑小區工地曾出土帶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圖案和隸體文字的秦漢畫像磚。在山頭、屏山、泗城等古遺址曾出土相當數量的帶有生動圖案紋飾篆隸文字的戰國、漢代銅鏡以及工藝精湛、造型優美、線條流暢、質地精良的玉豬、玉龍、玉蟬、玉璧等。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屏山鎮溝趙村小秦山上曾出土一座規模較大的古墓,發掘出土大量的畫像石狩獵圖、迎賓圖、車馬出行圖、輔首銜環圖,栩栩如生。據專家考證該墓為東漢時期墓葬,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這些帶有各種圖案文字的文物充分說明,在很早以前,聰明智慧的泗州藝術家們就具有很高的繪畫、書寫和工藝製作水平。
秦漢以後泗州書畫藝術家也不乏其人,據《泗

閱讀全文

與泗縣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