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情況如何
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叢亮用三個關鍵詞概括了當前內中國經濟運行情容況,即「形穩」「質優」「勢好」。
「形穩」,主要宏觀經濟指標穩定運行在合理區間,經濟發展「大盤」是穩的。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8%,連續12個季度穩定在6.7%—6.9%的區間。居民消費價格漲勢溫和,前7月,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就業基本穩定,7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1%。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勢好」,經濟運行保持了穩中向好的態勢。上半年我們既保持了『穩』,也實現了『進』,成績確實來之不易,為實現全年經濟發展目標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
『貳』 如何理解我國經濟運行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作用凸顯
中國經濟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2014年中國經濟總量突破10萬億美元,約佔全球經內濟總量的13.4%,高容居世界第二位,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高達30%以上。目前,盡管中國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但是7%左右的經濟增速是主要經濟體中最快的增速之一,而且由於總量基數高,7%左右的增長將帶來巨大的GDP增量,中國經濟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同時,中國正著力推進更高層次對外開放,進一步放寬外資准入、加快雙邊、多邊自貿區建設,特別是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國同其他國家的經濟聯系將進一步增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將更加凸顯。
『叄』 我國經濟運行要堅持什麼的方針
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專構性改革為主屬線不動搖,更多採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
鞏固——要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推動更多產能過剩行業加快出清,降低全社會各類營商成本,加大基礎設施等領域補短板力度。
增強——要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發揮企業和企業家主觀能動性,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和法治化營商環境,促進正向激勵和優勝劣汰,發展更多優質企業。
提升——要提升產業鏈水平,注重利用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培育和發展新的產業集群。
暢通——要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提高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形成國內市場和生產主體、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
『肆』 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開題報告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平衡。供給側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通過市場約束引導資源配置,大力發揚工匠精神,增強產品競爭力,是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適應性的根本途徑。
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有效需求不足是全球主要經濟體宏觀經濟治理的重大難題。從表象上看,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似乎也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但實質上,是供給側質量不高,導致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進而產生需求受到壓抑和外溢的情況。
供給側質量不高,主要表現為有效供給不足,難以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消費升級需要,導致海外購物成為消費時尚。供給側質量不高,也表現為僵屍企業「僵而不死」,長期創造無效供給,消耗寶貴資源,導致經濟金融運行風險聚集。這些情況表明,供給側質量不高,已經影響到經濟轉型升級,阻礙了內生經濟增長動力的凝聚。
而供給側質量不高的根本原因在於,市場機制對微觀經濟主體行為的約束尚未充分發揮作用。不清晰的市場信號,容易產生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一部分企業不積極主動轉型而坐等政府救助,還有部分企業面對盈利空間收窄,不積極推進產品創新而只希望政府提供優惠政策,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企業增強產品競爭力的努力;海量低廉商品大量充斥市場,對國內精品製造產生較大沖擊;資產價格泡沫的非理性膨脹,導致社會投資投機風氣盛行,不利於幹事創業氛圍的培育和形成。
可見,通過市場約束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就是要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著力提升整個供給體系質量,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減少無效供給,就是要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優勝劣汰,自發實現市場出清,讓沒有市場發展前景的僵屍企業破產,人員分流。縮小低質量供給的生存空間,加強產品質量監管,嚴厲打擊電商市場和線下市場存在的偽造、仿冒、以次充好等行為。擴大有效供給,要大力發揚工匠精神,引導企業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通過創新驅動發展,大力提高產品科技含量,積極提升服務質量;積極引導企業形成獨有的比較優勢,加強品牌建設,堅持高標准高質量來培育真正「百年老店」。
『伍』 當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的主要問題有那些怎麼解決這些問題
中國經濟總量缺口不大,潛在供給過渡
結構問題嚴重,三個過剩加劇:相對過剩;暫時過剩;局部過剩。
自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所實施的漸進式轉型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人民生活水平、綜合國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經濟社會發展中也逐漸積累了多種新的矛盾,這一系列的矛盾和問題也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要面對的和解決的主要挑戰。收入差距不斷拉大;需求結構嚴重失衡;產業結構發展滯後;資源環境壓力不斷加大;金融發展相對滯後;政府間財政關系失衡。
由於中國經濟轉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而且在中國經濟型轉型期,各種基本經濟關系也處在不斷變化之中,宏觀經濟運行中也會呈現出許多新問題、新特徵。因此,經濟轉型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們只有不斷解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各種新問題、新挑戰,穩步實現中國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才能夠最終實現中國經濟轉型的成功。
宏觀經濟 指總量經濟活動,即國民經濟的總體活動。是指整個國民經濟或國民經濟總體及其經濟活動和運行狀態,如總供給與總需求;國民經濟的總值及其增長速度;國民經濟中的主要比例關系;物價的總水平;勞動就業的總水平與失業率;貨幣發行的總規模與增長速度;進出口貿易的總規模及其變動等。一般認為此詞1933年由挪威經濟學家RAGNAR 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觀經濟學」時所提出。宏觀經濟的主要目標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長的產出率、低失業率和穩定的價格水平。
『陸』 如何應對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變,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經濟增長由「高速」轉向「中高速」過程中,部分體制性、結構性和周期性問題相互影響、相互交織,經濟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經濟運行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二是地方性債務問題。《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國發〔2014〕43號)》對於規范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機制,切實防範化解財政金融風險,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意義十分重大。但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債務嚴格控制,地方政府的還本付息壓力會加大,地方政府的投資會縮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進入償債高峰期後又需要大量舉債償還債務,同時還要通過舉債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來穩定經濟。在多難選擇下,可能會出現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增大,大量得到批準的基礎設施項目不能開工的局面。
三是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產能過剩行業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等預算軟約束部門的巨大資金需求拉高了資金成本;房地產市場回調和部分理財產品違約風險上升,金融機構和企業流動性偏好提高,導致資本「避實就虛」,在金融體系內自我循環,難以進入實體部門,民營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企業經營較為困難。
四是財政金融風險加大。與房地產調整、產能過剩、政府性債務相關的金融產品違約風險開始暴露,地方政府財政收支壓力增大,實體經濟問題開始向財政金融領域傳導。融資難融資貴也導致部分地區非法融資現象抬頭。這些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傳導,加大了經濟下行的壓力,也導致財政金融風險上升。
五是企業進入去庫存階段。我國工業企業自2013年9月份以來進入補庫存階段,2014年3月份我國推出的「微刺激」政策增強了企業信心,產成品庫存持續較快增加,到2014年8月產成品庫存累計增長15.6%,產成品存貨增量是上年同期的2.9倍。2014年9月以後,隨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落和國內經濟下行,產成品庫存增速連續四個月放緩,企業開始進入去庫存階段,這將對2015年上半年經濟產生一定影響。
需要關注的四大問題
一是當前中國的經濟問題是體制性、結構性、周期性的。從產能過剩、政府性債務增加、融資成本居高不下、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問題看,我國經濟中的問題主要是體制性和結構性,必須通過行政體制、國企改革、財稅金融等改革加以解決。
三是我國是否進入通貨緊縮階段。截至2015年1月,我國工業品價格已經連續35個月下跌,超過了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連續31個月下跌的紀錄。產能過剩嚴重的煤炭、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石油加工等價格降幅較大,競爭性充分的行業價格基本穩定。除了產能過剩影響價格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也成為重要影響因素,計量經濟模型測算表明,2014年國際市場石油、鐵礦石價格下跌分別影響我國PPI下降0.4和0.8個百分點,分別影響CPI下降0.3和0.3個百分點,推動經濟增長0.4個百分點。國際原油、鐵礦石、有色金屬、農產品價格下跌導致2014年我國PPI下跌1.3%,佔全年降幅的68%,CPI下跌0.6%。同時,電商等新的商業模式也大大降低了商品的價格。此外,還應關注資金大量流入股市帶來的資產價格波動。而且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日益增強,服務價格仍保持穩步上漲。因此,我國並沒有進入通貨緊縮,只是存在通貨緊縮的風險,不應對價格形勢估計的過於嚴重,下葯過猛。
『柒』 如何正確認識我國當前經濟運行形勢
當前的經濟運行形勢主要是說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的基礎和遇到的問題,挫折和挑戰,這其實是偏重於後者,也就是說怎麼正確認識的問題是主要的論點和依據。在分析是要宏觀把握和分析,再進行微觀的分析和深入研究,重心還是偏向於前者。可以從當前的經濟突出新聞報道和熱點進行總結,積累相關的材料進行進一步的思考總結,這樣就可以完成了。
『捌』 分析我國目前經濟運行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有哪些
一是外需嚴重萎縮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仍將持續。
二是部分行業和企業生產經營內還比較困難。
三是容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難度較大。實現全年糧食豐收還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盡管農民工的就業形勢好於預期,但就業人數增速和工資水平增幅均有明顯下降,主要農畜產品價格下行壓力仍然較大。
四是推進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任務十分艱巨。
五是就業壓力仍然較大。部分應屆高校畢業生尚未實現就業,同時仍有一批往屆畢業生還沒就業;盡管返城農民工絕大多數找到了工作,但工作不穩定的情況較為普遍。
六是支撐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還不強。
『玖』 如何全面客觀看待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承壓前行,平穩運行的總體態勢
我國經濟承壓前行,實現了較好開局,經濟運行基本平穩,總體態勢符合預期。深入闡釋我國經濟的發展前景。
雖面臨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經濟壓力有增無減,但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基本特徵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希望始終大於困難。著力宣講經濟運行中的積極變化。
重點闡述產業結構的改變,投資結構的優化,需求結構的改善,新業態、新動能加快成長等方面。宣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的成效,深入解讀關於培育新的經濟結構,強化新的發展動力,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有力、有度、有效落實好「三去一降一補」等重點任務的決策部署。
針對部分熱點問題予以正面引導。圍繞樓市去庫存、債市風險、失業壓力增大等熱點,做好解釋引導工作。
(9)我國的經濟運行發展擴展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以新常態來判斷當前中國經濟的特徵,並將之上升到戰略高度,表明中央對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階段變化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正在對宏觀政策的選擇、行業企業的轉型升級產生方向性、決定性的重大影響。
『拾』 如何理解我國經濟運行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作用凸顯
一、新常態的目標是經濟發展質量的全面提升。適應新常態,是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必須面對和思考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長久以來,地方為了發展經濟,盲目攀比搞工業,重復上項目,肆意擴張借貸款,跟風決策建新區,吹捧包裝玩概念,不僅造成了自然條件的嚴重破壞、資源承載的重大透支和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而且造成了市場經濟的表面繁榮、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財政收入的空轉虛增等問題。面對經濟全球化競爭的日趨激烈,要想在世界經濟舞台上始終能夠「一枝獨秀」、領銜演出,不被人指為「搭便車」,就堅決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邪路,而是要走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新路。落實經濟新常態要求,追求經濟新常態目標,必將有利於地方從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中解放出來,使中國經濟從片面追求經濟發展規模和速度轉向更加註重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軌道上來,實現經濟和發展的良性循環,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二、新常態的背後是執政思維理念的重大轉變。新常態的提出,預示著長期以來唯GDP增長馬首是瞻的政績考核指揮棒將會逐步淡化使用。當然,新常態,既不意味著對經濟發展連續探底的坐視不管,也不意味著對經濟發展徘徊不前的漠不關心,更不意味著對經濟發展一路高歌的刻意打壓。經濟新常態,實際上是從體制、機制和制度上,甩掉各級領導幹部的思想包袱,清除各級領導幹部的思維障礙,突破GDP增長高於一切、財政預算必須連年遞增的思維定勢,解開層層加壓指標值、層層簽訂軍令狀的權力束縛,不搞「一刀切」和「一錘定音」。具體來說,就是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堅決不要帶血的GDP,嚴防各類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群體事件的發生,體現穩中求進、事緩則圓的要求。就是正確處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隱形政績和顯性政績的關系,遵循經濟發展基本規律,潛心做好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堅決不做殺雞取卵的蠢事,體現咬定青山不放鬆和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統一。就是正確處理發展主體和發展客體的關系,凝聚發展共識的最大公約數,體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執政邏輯。就是正確處理發展戰略和發展戰術的關系,在堅定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同時,增強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和底線思維,體現「凡事從壞處准備,努力爭取最好結果」要求。三、新常態的核心是資源配置方式的理性回歸。新常態,意味著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發展新時期,要辯證認識和正確處理與市場、與社會的關系,統籌發揮「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的職能作用,確保既不缺位放縱市場,又不越位干預市場,也不錯位擾亂市場,從而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一要求落到實處。當前,全球經濟和我國經濟發展都已經步入新的階段,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經濟增速放緩,各級要有包容心態和科學研判,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優勢仍然存在。各級要加強和改進宏觀調控,減少和克服行政手段的路徑依賴,不搞主導的大規模刺激和大面積調控,注重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最大限度地增強和保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促進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和技術創新。同時,推進職能深度轉變,履行好必要的監管職責,充分釋放經濟體制改革紅利,彌補市場失靈,矯正市場畸形,凈化市場秩序,管控市場風險,確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