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評價曹妃甸在環渤海經濟區乃至中國的戰略地位未來的發展趨勢...
這個題目有點大,不是簡單一兩段話能夠說清楚的。簡言之就是:曹妃甸由於版獨特的權天然優勢和近十幾年舉河北全省之力的巨大投入,已經成為環渤海經濟帶和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戰略圈的重要發展引擎,巨大的產業聚集效益和重工業園區的拉動作用日益凸顯,與天津北海新區優勢互補、互為後盾,成為這一地區最有增長潛力的經濟區。在中國未來的戰略版圖上,首都附近也去要有一個工業聚集地,天津的輕工業和唐山的重工業與北京的商業信息金融服務互為支撐,使得這里能夠形成一個工業集群。這是我國重要的戰略布局。
❷ 環渤海經濟圈發展的區位優勢有哪些
是我國北方經濟最活躍的地區,屬於東北\華北\華東的接合部,改革開放以內來,環渤海已經形容成了發達便捷的交通優勢,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科技教育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密集的骨幹城市群等五大優勢.這些優勢同時集中地表現
❸ 誰能幫我下載一下龍源期刊網的《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與對外貿易發展》這篇文章啊
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與對外貿易發展
作者:張晗
〔內容摘要〕 環渤海區域作為我國北方地區進入太平洋走向世界的主要窗口,目前正進入大發展的關鍵時期,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本文主要探討了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通過分析該區域在對外貿易中面臨的形勢,為其未來的發展道路提出了一些策略主張,旨在促進該區域的經濟和對外貿易的發展。
〔關 鍵 詞〕 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對外貿易
〔作者簡介〕 張晗,河北經濟貿大學商學院國際貿易學專業2005級碩士研究生
近年來,隨著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經濟區域的崛起,以及國家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政策的實施,我國經濟發展的整體割據開始出現新的變化,經濟發展的中心逐步北移。因此,推進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對於推進我國北方經濟的騰飛乃至全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環渤海區域的界定
環渤海地區是指環繞著渤海全部及黃海的部分沿岸地區所組成的廣大經濟區域。環渤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及遼寧、河北、山西、山東和內蒙古中部地區,共五省(區)二市。全區陸域面積達127.8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6億人。環渤海地區共有城市157個,約佔全國城市的1/4,其中城區人口超百萬的城市有13個。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環渤海地區的生產總值達5.5萬億元,佔全國的30.2%。可是說,環渤海區域有望發展為我國的巨型經濟核心區,成為帶動我國整體經濟發展的龍頭。
二、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所在
1.國家經濟重心轉移,促進區域經濟實力的增長。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環渤海地區要繼續發揮對內經濟發展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加強區域內城市的分工協作和優勢補充,增強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國家在「十一五」規劃中進一步明確,要建立區域協作協調的互動機制,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同時,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還把振興環渤海區域經濟納入了國家經濟發展總體戰略部署,對於環渤海地區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性機遇。
2.豐富的自然資源。環渤海經濟區域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這些資源分布相對集中,並易於開發利用。本區域的能源儲量居全國首位,除現有的華北、勝利、大港、中原等幾大油田以外,渤海灣也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原油產量約佔全國總產量的43%;煤炭探明儲量佔全國總儲量的60%以上。本區域還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渤海灣素有「天然魚池」之稱,魚類資源豐富;海鹽的年產量也佔全國總產量的一半以上。另外,環渤海地區還有著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旅遊者的目光。
3.工業基礎優勢明顯,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伴隨著中國近二十多年經濟的快速發展,環渤海經濟圈已經成為中國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之後的第三個大規模區域製造中心。依託該地區原有的工業基礎,環渤海地區不僅保持了諸如鋼鐵、原油、原鹽等資源依託型產品優勢,同時新興的電子資訊、生物制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也迅猛發展。近年來,該經濟圈生鐵、鋼、成品鋼材、大型拖拉機、塑料、啤酒等產量均佔全國產量的30%以上,電冰箱、洗衣機佔全國產量的25%以上,電子計算機佔全國產量的近一半。目前,環渤海經濟圈已經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電子、汽車、機械製造為主導的產業機群,各具特色的產業帶也開始逐步形成。
4.城市聯合初現端倪,經濟互動迅速發展。目前,環渤海經濟圈內城市的聯合起飛已初現端倪。環渤海地區是我國城市最為密集的三大區域之一,共有城市151個,佔全國總數的1/3。這些城市構成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一個多功能的城市群體。2002年10月,環渤海地區經濟聯合市長聯席會在濟南召開,29個成員城市達成經濟合作專案30個,合作金額33.6億元。環渤海經濟圈的經濟互動,使其長期的「諸侯經濟」格局被打破。通過區域內資源互補、優勢整合,環渤海地區已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高技術產業帶,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成長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環渤海區域對外貿易發展所面臨的形勢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國際間分工和合作的不斷深入,都為環渤海地區的對外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同時,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和「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也為本區域的對外貿易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1.東北亞合作非常活躍。環渤海地區地處東北亞中樞。在國際政治方面,隨著這一地區政治格局的變化,形勢從對抗走向了聯合。這種變化給環渤海地區的外向型經濟發展帶來了穩定的國際政治環境。在經濟方面,由於這一地區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經濟制度的差異,相互之間存在著極大的互補性。特別是日、韓等國,近年來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勞動力和原材料價格低廉的國家轉移,從而為環渤海地區產業重組和涉外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
2.「奧運經濟」引擎將為該區域注入強大發展動力。2008「奧運經濟」正在為環渤海經濟圈注入強大的發展動力。北京奧運會從籌備至舉辦期間,對國內生產總值成長的拉動每年在0.3%左右,而本地區無疑將首先受益。據報道,在奧運會籌備期間,僅北京就計劃投入2,000億元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如果有相應的較完善的戰略規劃,注重投入產出比和經濟發展的前向及後向聯系,奧運經濟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後續影響將會持續10~15年。
四、環渤海區域發展對外貿易的措施
1.打破行政區劃束縛,聯合建港用港。首先,在港口的分工協作方面,在抓好專業性港口發展的同時,重點確定樞紐港、特別是集裝箱樞紐港的分工功能,使環渤海地區的港口能充分發揮現代化、國際化運輸樞紐港的分工功能。其次,在港口腹地之間的關繫上,應打破傳統的地域觀念,把港口從隸屬於某一省市的狹隘觀念中解放出來,形成港口與腹地一體化的現代化區域經濟觀念。要採取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允許腹地企業在港口自建、合建碼頭和港區,以帶動腹地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2.實施名牌戰略,大力發展工業產品出口。首先,要結合國企改革,以名牌產品為龍頭,結合資產重組、兼並,組成跨省市、跨部門、跨行業和跨國經營的企業集團,大力開發國際市場。其次,要發揮外商投資企業的優勢,拉動出口增長。世界上一批著名的跨國公司落戶環渤海地區,其產品的名牌效應和國際營銷網路,是本地區可以利用的一大優勢。最後,建立區域性名牌產品出口展示中心,支持名牌產品招展海外市場。為了對外展示本地區名牌產品的整體優勢,便於外商認識和集中選購國產出口名牌,此設想不妨一試。
3.建立區域銀行,聯合對外融資。環渤海地區經濟要大發展,資金是個關鍵問題。區域內各地區資金供需的不平衡,大型基礎設施和工業項目的建設與改造,都需要有強大的金融機構做後盾。而在各省市各自為政、單兵作戰的情況下,很難形成較大的投資、信貸規模,因而需要加強區域內金融機構的協作,盡快成立區域性銀行。這樣,既可以調節各省市資金供需之間的矛盾,聚集國內資金支持重點項目;又可加強與外商之間的融資合作,聯合實施對外引資;還可利用區域銀行的實力和中心城市的知名度,積極開招渠道,爭取有實力的公司到國外上市,發行股票和債券,融得更多的資金,為區域經濟服務。
4.聯合舉辦「北交會」,挽手出國闖市場。針對環渤海地區和北方地區改革開放的發展趨勢,在環渤海地區某城市按照「廣交會」的模式,每年也舉辦出口商品交易會。對此,作者提出以下建議:一是由國家有關部門牽頭,聯合在京舉辦招商會的模式,由國家經貿委或外經貿部出面組織,以便平衡各方利益。二是在各城市輪流舉辦。如果每年只在某地舉辦一次區域性大型活動,就可避免目前交易會過多過濫的現象,會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對外商、腹地出口企業和舉辦者都有好處。三是把交易會辦到國外去。如國內聯合辦會的地點協商不下來,或覺得輪換的周期太長也可選擇某一市場條件較好的國家和地區,聯合有關省市走出國門共同舉辦綜合性商品交易會或某一門類商品的展銷會。
參考文獻:
1.劉芳:「建立環渤海區域政策法律協調機制發展環境友好性區域經濟」,載《港口經濟》2006年第2期。
2.魏後凱:「加快環渤海地區開放與開發的建議」,載《中國經貿導刊》2005年第11期。
3.邵文慧:「基於可持續發展的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思考」,載《中國水運》2007年第4期。
❹ 環渤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有怎樣的趨勢
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出現了兩個高速成長點,第一個經濟快速成長點是廣東,第二個成長點是上海浦東。而環渤海經濟圈將是今後10多年裡中國經濟持續快速成長的第三個區域支撐點,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環渤海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GDP)將從佔全國的25%(2000年),提高到2010年的佔28%,到那時,北起大連,南至青島環渤海灣地區將與華東、華南沿海一起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海岸」。目前,世界經濟的發展和中國經濟的發展已呈現出兩大明顯的趨勢:其一是,世界經濟的發展正在向「東移」,即由西歐移向東亞,由大西洋移向太平洋;其二是,中國經濟的發展正在「北上」,既由南部的珠江三角洲北上到中部的長江三角洲,再進一步北上到北部的環渤海地區,或稱之為「四河」(即黃河、海河、灤河、遼河)三角洲。上述兩大經濟發展趨勢的交匯點,正好是環渤海經濟圈;這種世界經濟發展的「東移」和中國經濟發展的「北上」,兩者交匯的時機,是環渤海經濟圈快速發展千載難逢的極好良機。 因此,環渤海經濟圈不僅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熱點地區,而且也是世界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環渤海經濟圈經濟總量約佔全中國的1/5,所以它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後,正在形成中國經濟的第三個區域經濟支柱,成為拉動中國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狹義上的環渤海經濟圈是指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同時可輻射到山西、遼寧、山東及內蒙古中東部。其陸地面積51.4萬平方公里,渤海海域面積7.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15億,約佔中國國土面積的12%和人口的20%。目前這里的經濟總量和對外貿易佔到全國的1/4,在環渤海地區5800公里的海岸線上,近20個大中城市遙相呼應,數千家大中型企業虎踞龍盤,包括天津、大連、青島、秦皇島等中國重要港口在內的60多個大小港口星羅棋布,以京津兩個直轄市為中心帶動的兩側扇形區域,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業群、港口群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 (一) 新興產業發展快速 伴隨著中國近20多年經濟的快速發展,環渤海經濟圈已經成為中國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之後的第三個大規模區域製造中心。依託該地區原有的工業基礎,環渤海地區不僅保持了諸如鋼鐵、原油、原鹽等資源依託型產品優勢,同時新興的電子信息、生物制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也迅猛發展。 (二) 外來投資日益密集 環渤海經濟圈是中國北方外來投資最為密集的區域,且持續成長。目前全球82家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機構的有119家,其中有49家設立在北京,佔41.2%;同時,有87家外埠大企業在北京設立了103家研發機構,另有8家即將建立駐京研發機構,這一數量還在繼續成長。在北京建立研發中心和運營總部,把生產基地建在天津、山東等地,正成為更多大型跨國公司在中國北方地區的戰略布局。天津目前擁有外商投資企業1萬余家,其中全球500強企業在此設有200餘家生產性投資企業,大連的外商投資企業也超過8,000家,累計外商投資達到120多億美元,是東北地區外商投資最多的城市。外商投資帶來的管理、技術和營銷等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將在環渤海地區更加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下釋放,加速啟動老工業基地的能量,提升舊產業並同時形成新興製造業。 (三)城市聯合初現端倪 環渤海經濟圈內城市發展必須集聚區域優勢,方可保持在世界城市體系中的地位。目前,環渤海經濟圈內城市的聯合起飛已初現端倪。2001年10月,由清華大學吳良鏞院士主持100多位學者完成的「京津冀北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被建設部審定。專家認為,京津兩地加強合作將大大增強地區的向心力和輻射力。2002年10月,環渤海地區經濟聯合市長聯席會在濟南召開,29個成員城市達成經濟合作項目30個,合作金額33.6億元。自1992年來,聯席會議共達成1,400多個合作項目,合作金額近300億。 (四)經濟互動迅速發展 環渤海經濟圈的經濟互動,使其長期的「諸侯經濟」格局被打破。通過區域內資源互補、優勢整合,環渤海經濟圈已經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電子、汽車、機械製造業產主導的產業集群,各具特色的產業帶開始形成。北京有中國最大的中關村電子信息產業科研、貿易、生產基地,集中了軟體開發及信息技術的優秀人才;天津開發區已成長為環渤海沿海經濟活躍度最高、發展速度最快的區域,IT製造業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這里還是全國最大的電子通訊設備、液晶顯示器等生產基地;經過10多年的建設,河北省目前已形成海運產業、制葯業、生態農業等特色經濟發展區域,外商投資地區和領域不斷拓寬;而山東半島也已成為全國重要的家電、電子生產基地。環渤海地區已經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高技術產業帶,為中國5年來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產值年均成長20%作出了貢獻。 (五)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環渤海經濟圈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也從軟硬體方面加速展開。這一區域逐步形成了連接歐亞大陸和太平洋的國際物流中心。2000年1月,北京和天津機場實現了中國民航跨區域的機場首次聯合後,2002年10月,北京與天津港口岸開始直通,兩市實現了港口功能一體化互動;天津港保稅區建立了中國首家空港國際物流區,目前這里已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國際貿易窗口和國際物流綠色通道。首都國際機場和天津濱海國際機場聯合,率先實現了中國民航跨區域的機場的整合;而北起山海關、南至山東煙台的環渤海經濟圈鐵路大動脈,目前已經完成約2/3的建設。 總之,中國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成就及巨大的發展潛力正吸引著衆多目光,以環渤海經濟圈為中心輻射開去,將形成一個重要的世界商業市場。 環渤海經濟圈發展之優勢及前景 (一)環渤海經濟圈發展之優勢 地緣優勢將進一步凸顯。環渤海經濟圈面對東北亞和太平洋地區,具有地域上的整體性,擔負著開拓東北亞,走向全世界的任務。同時,環渤海地區地處中國東北、華北、西北、華東四大經濟區的交匯處,是中國北方通向全世界最直接、最便捷的海上要沖,又是內陸連接歐亞的要塞,還是中國經濟由東向西擴展,由南向北推移的重要紐帶。由於這一地區正處在西連中俄蒙,東通中日韓的中間地帶,所以還具有發展本地區經濟的得天獨厚的腹地基礎和通往世界的海上通道。加快這一地區的發展對於中國西部大開發及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帶動意義亦很大。 加入WTO將進一步打破經濟發展瓶頸。由於受中國傳統計劃經濟及行政區劃影響,環渤海地區始終未能形成一個經濟圈,一體化程度很低,良好發展潛力遠未得到釋放。在東部各大經濟區中,環渤海地區國有經濟比重最高,企業整體市場意識相對淡薄,政府對企業干預比較大,區域發展缺乏明顯的產業分工。中國入世無疑將加速打破這些制約經濟起飛的「瓶頸」,同時擴大開放可使這一地區更多地利用國外資金、技術及市場,打破對外經濟相對較弱的狀況。 企業制度創新將形成新的生態鏈。作為老工業城市密集、老企業集中的環渤海經濟圈,隨著改革深化、民營資本的加入、新政策的不斷出台,強勢國企的重組以及企業制度創新的「內生性」, 將形成新的生態鏈,釋放出巨大潛力 環渤海經濟圈的「老樹發新芽」類傳統製造業的伸縮空間十分廣闊,舊的經濟發展包袱將逐漸被甩掉,而新的發展機遇即將來臨。在一定意義上,這一地區製造業的發展比主要靠外部動力刺激的廣東更有基礎和優勢。
❺ 環渤海經濟區區域經濟開發中出現的問題有哪些
1. 從經營環境來看,環渤海經濟區內行政干預的力量比較強,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版相對較弱,致使在體權制創新上,環渤海與珠三角、長三角有一定差距。 2.從企業結構來看,環渤海雖然不乏優秀企業,但大型企業比重偏高,中小企業相對較少,缺乏活力;環渤海地區國有企業比重不僅高於長三角、珠三角,而且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3. 由於行政區域利益主體地方意識較強,條塊分割嚴重,導致地區間經濟協調成本高,市場化程度低,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流動也不夠暢通。
❻ 環渤海經濟區發展經濟的地理優勢
環渤海地區是指環繞著渤海全部及黃海的部分沿岸地區所組成的廣大經濟區域。位於中國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是中國北部沿海的黃金海岸,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沿海發展戰略中,占重要地位。
環渤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及遼寧、河北、山西、山東和內蒙古中部地區,共五省(區)二市。全區陸域面積達11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6億人。環渤海地區共有城市 157個,約佔全國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區人口超百萬的城市有13個。
環渤海地區與全國其他經濟區相比,具有五大比較優勢:一是地理區位十分優越。環渤海地區處於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地帶,向南,它聯系著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區和東南亞各國;向東,它溝通韓國和日本;向北,它聯結著蒙古國和俄羅斯遠東地區。這種獨特的地緣優勢,為環渤海區域經濟的發展、開展國內外多領域的經濟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成為海內外客商新的投資熱點地區;二是自然資源非常豐富。環渤海地區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礦產資源、油氣資源、煤炭資源和旅遊資源,也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基地,耕地面積達2656.5萬公頃,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之多,糧食產量佔全國的23%以上;三是海陸空交通發達便捷。環渤海地區擁有40多個港口,構成了中國最為密集的港口群;環渤海地區是中國交通網路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是我國海運、鐵路、公路、航空、通訊網路的樞紐地帶,交通、通訊聯片成網,形成了以港口為中心、陸海空為一體的立體交通網路,成為溝通東北、西北和華北經濟和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集散地;四是工業基礎和科技實力雄厚。環渤海地區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密集區,是中國的重工業和化學工業基地,有資源和市場的比較優勢。環渤海地區科技力量最強大,僅京津兩大直轄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員就佔全國的四分之一。科技人才優勢與資源優勢必將對國際資本產生強大的吸引力;五是形成了一個實力較強的骨幹城市群。環渤海地區以京津兩個直轄市為中心,大連、青島、煙台、秦皇島等沿海開放城市為扇面,以沈陽、太原、石家莊、濟南、呼和浩特等省會城市為區域支點,構成了中國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經濟、文化、國際交往和外項型、多功能的密集的城市群落。在全國和區域經濟中發揮著集聚、輻射、服務和帶動作用,有力地促進了本地區特色經濟區域的發展。在國際經濟中心不斷向亞太地區轉移的大趨勢下,環渤海地區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❼ 環渤海經濟區開發中主要問題有哪些
1.相對長三角和珠三角產業較為分散
2.私有經濟發展相對較差
3.重污染企業較多
以上為個人總結,僅供參考,嘿嘿
❽ 從地理學科的角度簡要分析環渤海經濟圈發展的區位優勢
環渤海經濟圈狹義上指中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同時延伸可輻射到山西、內蒙古。整個大的范圍占據中國國土的12%和人口的20%。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經濟圈大展活力之後,環渤海經濟圈正加速崛起,有望在2010年左右,成為中國經濟板塊中乃至東北亞地區極具影響力的經濟隆起地帶。
環渤海地區在我國參與全球經作及促進南北協調發展中所處的重要位置,將使加快啟動該地區發展成為必要選擇。位於太平洋西岸的環渤海地區是日益活躍東北亞經濟區的中心部分,也是中國歐亞大陸橋東部起點之一,新時期中國北方經濟結構調整集中在以京津冀為核心的環渤海地區,將與日本、韓國產業繼續向外轉移形成互動,其聯合趨勢將為環渤海經濟區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
日本經過十餘年的經濟結構調整,仍未完全擺脫困境。當前日本更加註重把國內結構調整與中國華北結合,尋找新的發展機遇,同時把開發西海岸的列為本國21世紀的戰略目標。韓國盧武鉉總統上任後,經濟上提出重大經濟舉措之一就是把中國作為它的第二內需市場,同時重點開發與中國鄰近的西海岸地區。中國、日本、韓國新的開發計劃同時集中於該環渤海地區,而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又使三國的相近城市在經濟上存在著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交叉的依存關系。因此,可以預見,中、日、韓之間在環渤海區域的經濟合作將呈加速趨勢。
❾ 環渤海經濟圈發展的重大意義有哪些
第一、環渤海地區屬資源型經濟區域,自然資源豐富,且分布相對集中,易於開發利用。其中,能源儲量居全國首位,原油產量約佔全國總產量的43%,煤炭探明儲量佔全國煤炭總儲量的60%以上,在中國居重要地位,已探明對國民經濟有重要價值的礦產資源達100多種。環渤海經濟圈還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漁業資源,同時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和畜牧業基地,糧食產量佔全國的23%以上,牛羊養殖居中國之首。
第二、該地區海陸空交通發達。區域內擁有40多個港口,構成了中國最為密集的港口群,海運、鐵路、公路、航空運輸線路密集,形成了以港口為中心的陸海空立體交通網路,成為溝通東北、西北和華北經濟和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集散地。已初步形成以京津為中心,以沿海開放城市為扇面,以五省會城市為支點的多功能、外向型的城市群。
第三、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凸現新的優勢,金融環境正在改善。京津冀已經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機械、汽車、紡織、食品等八大支柱產業,同時以優勢的教育、科技資源帶動了高科技產業發展,新興的電子信息、生物制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等已成為這一地區的主導產業,天津濱海新區正在建設世界最大的金融區,並對國際金融改革提供嘗試。
第四、該區域科技資源和人才資源高度聚集,教育資源堪稱中國最優,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科研成果豐碩。北京的重點高校佔全國的1/4,天津有30多所高等院校和國家級研究中心。全區擁有高等院校376所,佔全國的27%,高等院校教師約佔全國的1/3,高校學生數約佔全國的1/4以上。從1990-2006年,該地區普通高校數和在校生規模所體現出的整體培養能力一直很強,五省市在中國的比例穩定在22%~24%,超過「珠三角」、「長三角」兩經濟圈的總和。
❿ 什麼是環渤海經濟區
環渤海地區是指環繞著渤海全部及黃海的部分沿岸地區所組成的廣大經濟區域。位於中國沿太平洋兩岸的北部,是中國北部沿海的黃金海岸,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沿海發展戰略中,占重要地位。
環渤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及遼寧、河北、山西、山東和內蒙古中部地區,共五省(區)二市。全區陸域面積達112萬平方千米,總人口2.6億人。環渤海地區共有城市157個,約佔全國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區人口超百萬的城市有13個。
環渤海地區處於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地帶,有獨特的地緣優勢;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礦產資源、油氣資源、煤炭資源和旅遊資源,也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基地;海陸空交通發達便捷,是我國海運、鐵路、公路、航空、通訊網路的樞紐地帶;工業基礎雄厚,這里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密集區;科技力量最強大,僅京津兩大直轄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員就佔全國的四分之一。在國際經濟中心不斷向亞太地區轉移的大趨勢下,環渤海地區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環渤海經濟區面積51.8萬平方千米;人口2.3億,佔全國17.5%;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8萬億元,佔全國28.2%。而和長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環渤海地區不僅在經濟總量,而且在其他許多方面也存在著明顯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