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廣西三月三經濟影響

廣西三月三經濟影響

發布時間:2021-01-18 09:01:11

❶ 關於廣西三月三還有哪些傳統習俗

廣西三月三有哪些習俗
【三月三習俗】
1、包五色糯米板
節前家家准備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後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壯家人喜愛五色飯,把它作為幸福吉祥的象徵。除了農歷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節,甚至過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飯吃。在孩子滿月、新居落成等喜慶日子裡,也要蒸煮五色飯分送左鄰右舍。壯人也愛楓葉,認為楓葉能「除邪驅鬼」,給人帶來吉利和平安。所以,農歷三月三做五色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選的楓葉。甚至做五色飯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圍的牆腳下,以求驅邪保平安。
2、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後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為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青睞。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台,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則類似於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3、綉球傳情
歌圩的綉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製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綉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綉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綉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徵著純潔的愛情。
傳說靖西縣舊州古鎮,貧窮人家的兒子阿弟愛上了鄰村的姑娘阿秀。阿秀在一次趕圩時,被鎮上一個惡少看上了,要娶阿秀為妻,阿秀以死相脅,誓死不從。惡少賄賂官府,將阿弟判了死刑並關進地牢,等待秋後問斬。阿秀哭瞎了雙眼後,開始為阿弟縫制綉球。針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綉球上。經過九九八十一天,綉球做好了。
阿秀用變賣了手飾的錢和家中的積蓄,買通了獄卒,見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從身上取出綉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這時,奇跡出現了,只見靈光一閃,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見,等醒來時,已躺在遠離惡魔的一處美麗富饒的山腳下。後來,阿秀和阿弟結婚了,生了一兒一女

❷ 廣西三月三的由來

到三月三是什麼節日,相信很多朋友都不太了解。其實三月初三古稱上巳節,是紀念黃帝的節日,在古時候三月三也是上巳節,後來被清明節合並了,現在上巳節已經逐漸消失,但是三月三這個傳統少數民族節日依然頑強的紮根在這片土地上。現在我么就來看看 三月三的來歷和風俗吧!即使都是三月三,但是廣西三月三的由來與習俗又是不同的節日了。

三月三的來歷和風俗 廣西三月三的由來與習俗

農歷三月初三日是我國古代的「上巳節(又稱『修鍥節』)」。傳說,這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時以農歷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魏晉後始定為農歷三月三日。南朝宋范曄在《後漢書·禮儀志》上載:「星月上巳,官民皆潔與東流水上,曰洗滌拔除、去宿垢痰,為大潔。」說的是古代人們在這天要在清水河邊洗滌,目的在於衛生與保健,後來便演變為在水邊飲宴,郊外春遊的節日。宋代吳自牧在《猛梁錄·三月》中載:「賜宴曲江,傾都楔飲、踏青」。現在,我國漢族及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仍傳承著「三月三」這個傳統節日。只是原來「洗滌祛除」的內容與意義已經淡化。如今,三月三節日已變成了一個舉行盛大廟會、春遊、休閑、游樂、開展集市貿易活動的綜合性節日。

三月三的來歷

要說「三月三」的來歷,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詞是這樣描述蟠桃宮廟會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後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後飛上月宮的。此後,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後漢書·禮儀志上》)。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晚上,家家戶戶在字己家裡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

三月三風俗

江南地區的漢族,特別是洞庭湖區的人民還保留著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地菜又稱芥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雖說是野菜,卻鮮香可口、營養豐富。據說,吃了地菜煮的雞蛋有去風濕,強身健體之功效。難怪在七仙湖區一帶至今還流傳著「三月三,薺菜當靈丹。」、「吃了地菜煮雞蛋,鵝卵石頭踩得爛」的說法。他們除了用地菜煮雞蛋、煎水當茶飲外,還把地菜用開水燙過之後當菜餚呢。春天正是採食地菜的季節。春食地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詩經》就有「其甘如薺」的吟詠;辛棄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詩句。清朝葉調元的《漢口竹枝詞》曰:「三三令節重廚房,口味新調又一樁。地米菜和雞蛋煮,十分耐飽十分香。」詞中的地米菜即指薺菜。地菜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能治療多種疾病。在中葯里,薺菜的葯用價值非常廣泛,被譽為「菜中甘草」。祖國醫學認為:薺菜味甘、性涼,歸肝、脾、腎經,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廣西三月三

農歷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在中原有三月三拜祖先 三月三拜軒轅說法 ,傳說這天是盤古、黃帝、王母、真武大帝的誕辰。

也是廣西漢族、壯族、瑤族、侗族、苗族等民族傳統節日。歌節不僅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據記載,歌節已有上千年歷史。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數百人以致數千人聚唱的大規模「歌圩。

「三月三」是壯族的重大節日之一,是傳統駱越文化的主要表現,統稱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廣西壯鄉南寧市武鳴縣舉辦了六屆「三月三」歌圩暨武鳴駱越文化旅遊節。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綉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壯族三月三的由來傳說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老嫗,沒有子嗣,後來救了一條受傷的小蛇。小蛇傷好後不肯離去,老嫗便對小蛇說:人畜有別,我們人是沒有尾巴的,你若想跟我在一起,就要舍棄你的尾巴。後來老嫗就把小蛇的尾巴斬掉一小截,小蛇的尾巴變短了,於是人們就把小蛇叫做「特掘」,「特」在壯語里是男的意思,「掘」在壯語里是短尾巴的意思,人們就把老嫗叫做「乜掘」,「乜」是壯語母親的意思。從此,乜掘就把特掘當成兒子一樣養著。現在壯族還遺留有相關的風俗,就是把新買小雞小鴨仔尾巴上的毛拔掉幾根,意思就是像這位老嫗一樣去掉動物的野性,成為人類家裡的一員。其實這一風俗和傳說反映的是遠古人類馴養動物,從野生到家化的遠古記憶。沒有尾巴也反映人類從從原始人進化成文明人的歷程。

後來,老嫗年老去世了,鄰居們把老嫗入殮後,便對小蛇說:特掘呀,特掘!她平日里視你如己出,她走了,看你怎麼給她盡孝。小蛇彷彿聽懂了人話,眨了眨眼睛,忽然風雨大作,一陣狂風就把老嫗的靈柩和小蛇一起卷到了大明山的最高峰上面去了。那時正值三月三前後,後來每逢三月三前後,大明山地區出現極端天氣,暴風雨或者下冰雹,當地的人就認為是特掘回來掃墓祭拜他的媽媽了。

結語:三月三一直都在延續著,我們的傳統,我們的習俗。想了解更多關於三月三的相關信息請點擊》》》三月三的來歷

三月三,中國傳統情人節。

農歷三月初三,時近清明,是時天氣暖和,大地返青,河水開流,百花盛開,鳥獸發情,求偶而鳴,人也處於激情勃發時期,是外出郊遊和求偶歡會的絕佳時節,從節令來看,更適宜把這一天當做情人節。

七夕則是七月流火,陽氣盛極而衰,更多的是秋日裡凄切的閨怨,不是完全的愛情。

農歷三月三的情人節:三月三的情人節由來已久。有詩為證,李白詩雲:「嘯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這里的年年柳色,即指農歷三月三的情人節。

❸ 廣西三月三要幹嘛

三月三要回老家,每個人都必須要回去,因為如果不回去的話,就不能祭祖祭神了,我們要尊敬我們的祖先,所以我們三月三要回廣西

❹ 為什麼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能決定每年三月三全區全體公民放假兩天

1、立法原因:「壯族三月三」不僅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重要的傳回統習慣節日,也是漢、答瑤、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重要的傳統習慣節日。2013年12月11日國務院修訂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第四條規定:「少數民族習慣的節日,由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該民族習慣,規定放假日期。」因此,廣西自治區政府將「壯族三月三」作為我區民族習慣節日並予以放假是有法規依據的。
2、立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十二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❺ 廣西三月三為什麼放假

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漢族為上巳節,有三月三拜祖版先、三月三拜軒轅說法權 。三月三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法定傳統假日。

各地各部門要按照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打造「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旅遊文化消費品牌的工作部署,組織引導開展好2019年「壯族三月三」節日的相關活動。

把「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打造成一個集民族文化、群眾體育、風情旅遊、特色消費於一體的旅遊文化消費品牌。

其不僅是漢族節日,也是廣西壯族、瑤族、侗族、苗族等民族傳統節日。歌節不僅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

❻ 廣西過三月三 一般幹嘛

廣西3月3一般人們去山上踏青郊遊。

❼ 廣西三月三的由來

農歷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在中原有三月三拜祖先 三月三拜軒轅說法 ,傳說這天是版盤古、黃帝、王母、權真武大帝的誕辰。

也是廣西漢族、壯族、瑤族、侗族、苗族等民族傳統節日。歌節不僅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據記載,歌節已有上千年歷史。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數百人以致數千人聚唱的大規模「歌圩。

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詞是這樣描述蟠桃宮廟會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

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後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後飛上月宮的。此後,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❽ 廣西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是「壯族三月三」,在每年農歷的「三月三」。廣西自治區人民政府從2014年開始,將「壯族三回月三,確定為廣答西少數民族習慣節日,在全區范圍內放假2天。

這個節日從唐宋開始,盛行於明清,源於少數民族在春季,剛度過農忙期,休息幾天,以求豐年,而休閑和祈求的方式主要是對山歌:各家主人和客人在山坡上你唱我和。

習俗:節前家家准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

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

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後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

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壯家人喜愛五色飯,把它作為幸福吉祥的象徵。

❾ 廣西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歌圩節。

農歷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苗族、瑤族為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漢族為上巳節,有三月三拜祖先 、三月三拜軒轅說法 ,三月三拜蚩尤。

農歷三月三,不僅僅是單純的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9)廣西三月三經濟影響擴展閱讀:

三月三是中國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三月初三。 古稱上巳(sì)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

三月三也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壯族人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

「三月三」是壯族的重大節日之一,是傳統駱越文化的主要表現,統稱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廣西壯鄉南寧市武鳴縣舉辦了六屆「三月三」歌圩暨武鳴駱越文化旅遊節。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

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綉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居住在桂西一帶的壯族,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家家戶戶都用嫩綠的楓葉、紅蘭草等煮成的紅、黃、藍、紫、白五色的米飯,人們在門楣上和房屋周圍插上一枝枝楓樹葉,在村頭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擺上五色的米飯等供品。

男女老少圍著布棚唱歌,趕歌圩,老年人還把染色的熟雞蛋裝在小網兜里,掛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趕歌迂時,還要「碰蛋」。

❿ 廣西將農歷三月三確定為自治區民族傳統節日有何重要意義

為繼承和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根據國務院《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相關規定,結合廣西實際,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將三月三確定為廣西公眾假日,自治區全區放假兩天,重要意義:

1. 這是廣西深入貫徹落實民族政策的具體體現

我國《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以及《國務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若干規定》等法律法規中均有鼓勵和支持民族自治地方規定本地方少數民族節假日的相關內容。西藏、寧夏等都根據少數民族傳統習慣制定出台本地方的民族節日。從宏觀的角度看,這種情況的出現,無疑是各民族自治區在新形勢下深入貫徹落實民族政策的成果和具體體現,屬廣義的民族文化自覺范疇。

2. 將成為承載和展示壯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平台

每個民族的傳統節日都有其特定的內涵,或起源於紀念先祖或英雄人物或重大事件,或起源於祭祀各種神靈,還有的則起源於各種經濟活動,但他們有兩個突出的本質屬性:其一,都是該民族傳統文化的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集中承載著該民族的傳統文化。一個民族的物質文化方面和精神文化方面的內容在該民族傳統節日中往往都有所體現,一些最具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甚至就是緣於某個傳統節日而產生。

「壯族三月三」也不例外,如壯族素有「能歌善舞民族」之譽,壯鄉號稱「歌的海洋」,這一文化特性最集中的外在表現莫過於「三月三」活動,壯族最具代表性的五色糯米飯最初即在於供「三月三」活動食用,等等。其二,是該民族傳統文化最重要的展示途徑和平台。通過民族傳統節日,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領略和感受壯族深厚的民族傳統文化。

3. 是傳承和保護壯族傳統文化的最有效途徑

民族傳統節日一般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一是自發性,即民族傳統節日一般都是民族內部自發產生形成和自願參與的;二是全民性,即在本民族內部,全民參與;三是利己性,即在本民族內部,普遍認為參與這樣的節日活動是有益的。正因為具有這樣的特點,才使民族傳統節日成為傳承和傳播民族傳統文化的最有效途徑—因為「自發」,所以自覺,因為自覺,所以投入。一個民族傳統文化得以在此「自覺」「投入」的前提下進行傳承和傳播。

4. 它將有力地促進廣西民族團結局面的鞏固和發展

廣西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境內居住著壯、漢、瑤等多個民族。一方面各民族在各自漫長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各具特色的本民族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各民族長期雜居,相互交往交流,影響和吸收,因而在文化上又具有某些相似性和共同性。隨著這一法定民族節日的確立,其影響力和知名度必將迅速擴大,各族民眾可以藉此加強相互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廣西民族團結局面必將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10)廣西三月三經濟影響擴展閱讀:

三月三是中國漢民族和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壯族的重大節日之一,是傳統駱越文化的主要表現,統稱為「三月三」歌圩節。「壯族三月三」歌圩源遠流長,早已深深紮根在廣西各族人民的生活土壤之中發展到後來,不僅是青年男女唱歌傳情、結緣的活動,還有拋綉球、搶花炮、演壯劇、舞龍舞獅、鬥牛、鬥彩蛋等文體活動。

閱讀全文

與廣西三月三經濟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